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职业教育文章摘抄

发布时间:2023-12-11 21:45

职业教育文章摘抄

《致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致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一本好书是一盏希望的灯塔、一本智慧的宝典、一个育人的良师,在阅读中我们可以摘录一些精彩的片段以自勉,下面是《致教师》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读了朱永新老师的《致教师》后所引发的一系类感想。关心、关注、关怀每一个学生,是每位教师应该保持的工作作风。但现实生活中不是每一个教师都能做到。应该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享受到教师公平公正的教育。

教师应该一视同仁。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们对待学生总有不同的态度和心情,他们总是偏爱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歧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好学生犯错老师总为其开脱,差学生犯错老师们总认为是学生的不对。

因为,成绩好的学生能给教师带来成功的喜悦,教育的希望,职业的幸福感,而纪律差成绩差的学生总是让教师花更多的时间而没有得到半点的快乐和安慰,他们总是让教师操心,让教师失去职业的成就感。因此,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说来容易做到难。

只有公正平等地面向全体学生,公正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我们才会赢得学生的心,我们的教育才会有说服力,有感染力!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到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呢?

1、要一视同仁,正视差异。作为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长处和不足,不要轻易地看不起自己的学生,今天学生学习不行并不代表明天他不行,我们的学生几年后发展的差异是非常大的,当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公平公正的待遇。

2、要学会体谅和宽容。学生的身心正处于一个成长的时期,教师需要设身处地从学生角度考虑他们的感受和行为,要体谅学生,同时对学生身上发生的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要给予宽容。

3、要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个体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结构形式,即都具有自己的智能强项和弱项。这种差异并不表现为好坏、高低、贵贱之间的差异,而是多样化的表现。每一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承认差异、适应差异、追求多样性,尽可能的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机会,保证学生有机会获得适合其特点的教育。

4、要多鼓励少批评,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我们当教师的都想得到领导的表扬,何况我们的学生呢?学生经常性地得到教师的表扬,就会充满激情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如果每做一件事都得不到承认和肯定,就会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

作为教师不仅要表扬表现好成绩好的学生,更要创造机会表扬平时表现不好成绩不好的学生,他们的进步更难,他们的一点点小进步教师就要敏锐地去发现并加以表扬与肯定,这样长期加以关注学生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各方面的表现就会不断地好起来。

如果你能够真正地把爱给所有的孩子,真正地用心对待自己的每一次讲课、每一次与学生的沟通,你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乐趣、体验到做教育的幸福。——朱永新《致教师》

夏丐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很少有人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大多的教师而言,认为能教出好成绩就是好老师;而我们各级优秀教师评选条件中也很少出现“爱学生”这样的字眼。当然,要将“爱学生”作为一条评价标准,确实操作起来不太容易,但事实是这一标准基本是被忽视的。这样一来,大多的教师在爱学生方面明显就有了缺失。

李镇西老师教育的爱心教育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也正是爱心,谱写了李老师的教育传奇。每每读到李老师的教育故事,总感到热血沸腾。是啊!我们的教育中因为缺少了这份爱心,使得很多“问题学生”失去了矫正的机会;青春路上“失足”的学生,没能得到心理辅导而越走越远;学困生丧失了进步提高的机会;尖子生仅仅成绩优秀,人格、道德沦丧……所有这些,都是我们的爱心不够造成的。

有人说:“没有爱,教育就是一场苦役”。可现实中的教育,爱是匮乏的。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整天板着面孔,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于学困生,甭说爱心,就是耐心,也不够;对于问题学生,动辄批评,很少与学生沟通交流,更不会走进学生心灵,又怎能用心灵赢得心灵?

谈起教师这个职业,很多人会嗤之以鼻,就连我们自己,也很少正视,其实这是很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在教育历程中,“以爱心唤醒童心”,爱教师这个职业,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用情上好每一节课,在我们的职业旅程中用心发现和挖掘教师这个职业的魅力,感悟幸福,收获幸福。正如朱老师所言,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教师职业的内在美,从而坚信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

这样,你会更加热爱教师这个职业,而且不仅作为职业,视为事业。

工作二十多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一个好老师难,当一个好班主任更难,班级管理包括方方面面的工作,可以说是千头万绪。特别是现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家庭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都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我们班主任不仅要面对一个个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面对他们背后的家庭环境以及家庭教育方式。朱永新教授在《致教师》第三辑中通过《好的教育是一种合力》《孩子身上有父母的影子》《让父母成为你的助手》三篇文章向我们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如何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父母的处世之道,家庭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社会进步了,国富民强了,孩子们有了优越舒适的环境,但行为习惯为何出现了滑坡。我们不能不承认,这是学校教育模式与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差异,或者说是家庭问题给孩子的行为习惯注入了不良的成份。朱教授说:我们的家庭之路上充满了无证驾驶的“司机”,现在没有驾照不能开车,违规要罚款。而做父母比开车要复杂一百倍、一千倍。

因此,我们在面对多种不同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的班级管理如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而简单地采取整体化一的措施,势必让这些孩子感到无所适从,或者无处躲藏,那么,怎样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呢?结合朱教授的观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利用3月份学校开展的“家长一日访谈“活动,为不同的学生家长,构建一个共同教育平台,是班级与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家长之间相互交流的好机会,活动开展以来,我总是留出一定的时间请学生家长介绍自己的“教子之道”,讨论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再让孩子当场发言。

有时甚至请一部分问题学生发言,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沟通、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家长们结合自己的孩子,谈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引起了家长们的共鸣。

总之,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管理人的艺术。学生不可能屏弃一切因素的干扰,带着纯而又纯的心理坐在教室内从事学习活动,班主任工作只有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从而形成合力。一旦两种教育形成合力,孩子的学习、生活必将步入一个和谐的轨道,正如朱教授所言:当学生的父母成为教师的教学助手,教师就会像有了三头六臂,这样就能够在教育教学中从容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致青年教师摘抄与感悟

致青年教师摘抄与感悟

致青年教师摘抄与感悟,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阅读的习惯,在阅读的时候看到一些好词好句都会想要摘抄下来,这样是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的,下面来看看致青年教师摘抄与感悟。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书中平实淡雅的文字,真实形象的案例,非常贴近我们现在的工作和生活,读后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读完这些用心灵浇注的文字,仿佛和智者经历了彻夜的长谈,感受到了教育的另一个境界。

怀揣梦想和激情,走上教学的工作岗位。在近些年的实际教学中,我认识到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要想对职业生命负责,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

教育是一份美丽的事业,她呼唤人的理性追求,呼唤建立美丽的人格。朴实的工作态度和发自内心的话语,就像把一粒种子放在了孩子的心田,潜心耕耘,就会开出智慧之花。作为一名中青年教师,我可以想的更多。教育是理想者的事业,教育要培养理想。高贵与卑微的距离也许只有一步,这就是能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教育者的尊严。

试着在心里装下学生的心,有些事,尽早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明确的态度,从小培养孩子尊重、敬重的意识。作为青年教师,要自觉维护教师的集体,推动这个集体,实现集体凝聚的力量。

每时每刻的关注和努力,关注小事,从我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教育无小事","生活即教育",一位优秀的教师站在学生面前,无需讲话,教师本身就是一本教科书,他教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思想、气质和未来。读了这本书,我深深理解到,自己需要修炼的是比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之于"青年教师","青年"说明还有很多东西要去学习,去思考,去理解,去实践;"教师"说明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说明要努力超越,以至拥有精湛的传授技巧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该负责,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还是自己的专业发展。而且每时每刻都要意识到这一点:自己教育教学业务的锤炼,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它更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展现。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教艺精湛的师傅,团结友好的团队。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

吴非老师的文字,让我在平实的语调中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和希望。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教育。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更好!但愿我会做好!

这个暑期,我读了吴非老师的《致青年教师》一书。翻开《致青年教师》的目录,一个个亲切熟悉的文章题目浮现在眼前,不禁让我有兴趣继续深入阅读。

捧着这本书,就好似在与一位智者交谈,让我心灵不断受到感染,让我思想不断得到启发,《致青年教师》全书共分六辑“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共计85篇文章。作者用这六个方面阐述了青年教师应该具备的理想和素质。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也认识到了只有热情的教学是不完美的,对我的职业生命负责,我必须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就如吴非先生所言要做到“二者一家”,也就是成为思想者,学习者,实践家。因此,我们应该提高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工作中只有爱自己的专业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而优秀教师一定是一个与书为友,勤奋好学,博才多识的人。只有这样,我们心里的底气才足,我们也才能用自己的知识与智慧,为学生照亮他们的'人生之路。现在的孩子接受的信息很多,很快,知识面很广,兴趣很多,如果我们老师还停留在原来所学的知识层面上,不多一些一技之长,那就会与学生不合群,从而被学生所疏远,被社会所淘汰。

所以,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远远高于学生,还要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十八般武器,不需要样样精,但起码能通一些。在当前新课改的形势之下,我们老师更应当表现得比学生善于学习,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为学生照亮人生的道路。

吴非老师的故事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他用爱换来了爱。教师需要用爱来教育学生。吴老师很讲究语言艺术,吴老师请学生到办公室通常会说:你愿意到我的办公室来玩吗?

这样的问法不仅体现了师生平等,而且表达了他对对学生的尊重和关怀,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就会体会到来自老师的爱,久而久之,学生也会用爱来对待身边的人,也就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方式。因此,我们要心里装着学生的心,用爱去呵护、教育学生。

让我们带着执着与热情行走在教育之路上,无需华丽的语言,在低调中保持着对教育的执着;无需多彩的生活,在育人过程中享受着快乐的缤纷生活。愿我们能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致青年教师》是吴非老师的告别讲台之作,他把他30多年的教育经验倾囊相授,对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细致地解答,对大家在教学中可能忽视的一些细节进行叮嘱,最主要的是希望青年教师们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放弃教育良知,做一些有益于这个民族,有益于家庭,有益于学生的事。对于刚走上教师岗位上的我来说,这本书让我收获颇多。

这本书吴非老师通过“做个有胸襟的教师”、“不要急”、“心里装着学生的心”、“尊重常识”、“不放弃理想”和“播下一粒善良的种子”这几方面结合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事情、案例阐述了青年教师应具有的理想和素养。如在《做个有胸襟的教师》和《为什么你的学生缺乏气度》中,吴老师启发我们为了我们的学生,让我们的心胸开阔起来。

因为教育者的胸襟,是学生的天地,教育者的胸襟有多宽,学生的精神天地就有多大。教师胸怀博大,他的学生才能面朝大海,才能仰望星空。的确,处在青少年期的学生最易受外界的影响和同化的,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势必影响学生的一生。

现今社会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教会学生学会坦荡,心胸博大是最好的抵抗压力、调整自己的不可替代的方法。社会上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正是一些心胸狭隘、封闭的人所为,可见,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胸襟的大气老师影响我们的学生,对整个社会都是有着重要影响的!

教师要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对我的触动很大。联想到现在许多老师没有把教育当成事业,对教学没有理想,没有追求,把完成任务当成目标,工作就是为了挣份儿工资,于是乎,工作处于被动状态,领导推一推,他就动一动,教学没有激情,更没有幸福感,这样的教师教出的学生又会怎样呢?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吴非先生说的多好啊,对自己的职业生命负责,就要对得起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多一份热爱,追求一种做教师的幸福感,在工作中勇于创新,上出一节节精彩的课,让学生徜徉于课堂的幸福中,同时自己也因精彩课堂而新鲜着、幸福着!

求帮忙写一份与教育话题有关的简短作文,越贴近生活越好,适合初级水平的

教育公平问题
  问题:
  一、教育机会的不公
  1.近年来,由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以及地区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差别引发的“择校热”愈演愈烈,不少家长宁可花重金择校,也要让子女挤进重点学校。
  2.有些学校因利益驱动,就巧立名目设立分校(名校办民校),名正言顺地收取择校费,导致了校中校、校外校的产生,为教育腐败提供了温床。然而少则数千元,多则数万元的择校费,却让很多家长“望学兴叹”。
  3.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民工入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目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是“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即义务教育阶段费用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流动人口子女因为没有流入地的户口,无法享受当地的教育经费,造成入学难问题越来越严重。据中国儿童中心2002年至2003年对9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年龄段中近9.3%处于失辍学状态,近半数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
  4.在高等教育领域,招生名额分配明显趋于失衡,发达地区特别是中心城市的高考招生分数远低于其他省区,这势必造成了教育机会的不公。
  二、教育过程的不公
  1.由于地区间经济状况的不同,导致办学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学生享受到的教育资源不同;而教师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也使得学生接受到的教育有所不同。
  2.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府和社会减轻了办学压力,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学校的机会,理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民办教育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诸如民办学校规模难于扩大、教育质量难于提高、社会舆论难于认可等问题,一些规模较小依靠以学养学的民办高校举步维艰。
  三、教育结果的不公
  虽然教育只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基于不公平入学条件毕业出来的学生,社会很难区分其真实水准,从而导致就业竞争的不公平。相对于名牌、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不少一般本科、专科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似乎存在“品牌劣势”某沿海城市在举办毕业生就业招聘会时,甚至打出“非重点院校的毕业生谢绝入内”的标语,严重破坏了就业竞争的公平性。
  原因:
  1.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1993年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4%”的目标。21世纪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已经达到4%,但是还没有达到国家标准(4.4%),而世界发达国家已经超过5%。
  2.中央财政过多用于高等教育,而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NP的比例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相差悬殊。研究表明,基础教育阶段占有政府经费分配比重越大,则经费分配越趋于公平,也有利于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过大,导致了教育投资内部结构的不合理。
  3.东、西部地区以及城乡之间教育经费的投入失衡。1995~2002年,东部3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5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和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城乡之间教育经费投入的差距则更大,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其中的23%。教育经费投入的失衡造成了办学条件的失衡,继而会导致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等软资源的失衡。
  4.同一地区,地方财政对强校的投入高于对弱校的投入。一些官员热衷于重点学校、示范学校的建设,把有限的财力、物力都投入到重点、示范学校中,而对普通学校,特别是一些弱校则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有限的教育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导致了同一地区校际教育发展的不平衡。
  5.重普教轻职教的观念,严重影响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进而影响我国教育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在层次结构、学校布局、专业设置以及办学形式等方面还不能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存在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机制不够灵活,教育设施、设备亟待改善等问题,人才培养的数量、结构和质量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6.缺乏有效的管理、经费不足、师资力量薄弱使民办教育举步维艰。目前我国尚没有一个具有权威性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政府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沟通,对民办教育的管理缺乏权威性的规划、统筹与协调。民办学校内部管理也存在问题,如有的学校在招生时夸大承诺,再者就是乱收费、高收费,严重影响了民办学校的形象和生源。民办教育的经费主要来自学生学费、个人财产投入、社会捐资等,这部分资金毕竟很有限,使之经常面临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但民办学校在申请贷款、得到国家资金扶持方面却相当艰难。
  对策:
  1.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确保“三个增长”和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尽快实现;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校际分配的力度,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2.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西部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
  (1)国家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贫困地区教育经费的投入,特别是加强对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逐渐缩小东西部地区基础教育间的巨大差距,确保边远地区和偏僻省份的同龄人能有同等的机会接受教育。
  (2)东部发达地区要向教育基础薄弱的中西部贫困地区加大对口支援,通过支教或远程教育等形式提高中西部地区教师教学水平,同时国家应该采取优惠政策进一步为西部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创造条件。
  3.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1)义务教育阶段,教育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要将九年义务教育落到实处,切实改变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的面貌。
  (2)高等教育阶段,建议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措施,解决高等教育高收费、低就业率问题,为贫困地区出来的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机会。
  4.坚决限制和缩小教育差距。取消重点、示范学校制度,禁止对重点、示范学校在财政拨款、师资配备、招生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尽可能从资金、信息、生源等方面,给条件较差的学校以必要的重点扶持,抓好薄弱中小学的改造工作,缩短并力争消灭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城乡教育之间不平等的硬件差距。
  5.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建议在城市中设立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彻底解决流动人口子女上学难问题。在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口子女应享有同所在城市学龄儿童一样的入学待遇和入学标准。建议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设立专项资金,作为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经费。
  6.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应当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政府和教育部门对社会力量办学应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支持,并给予适当的财政资助。
  7.以就业为导向,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1)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力度,把职业教育纳入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
  (2)教育部门要统筹配置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安排好招生和就业工作,使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高校之间公平竞争。
  (3)职业学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改革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和培训结合,为企业输送他们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学生人尽其才,实现个人发展,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8.切实解决屡禁不止的乱收费问题。加强学校收费管理和制度建设,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一费制”,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实行“三限”政策。稳定高等学校收费标准,严格规范高等学校收费行为,坚决制止与招生录取挂钩的各种形式的乱收费。
文章

帮忙写篇作文 题目《对职高的认识》 要求:600字以上 写得好追加50分

在职高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是一大难题,不少学生“谈文色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作文兴趣造成的。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得不到激励,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励,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学生若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非常注重练笔写作,“作文难”的问题就可以找到解决的突破口。那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让学生爱上写作呢?我将活动教学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渗透到语文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收到了较良好的绩效。

一、整体设计以活动方式为主的作文教学,培养作文兴趣
1、 高一作文是高中作文起步。通过“放”的形式,主要着手诱导学生观察生活,探索世界,用自己的思想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进行写作。引导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事,抒自己想抒的情,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写多少就写多少,真正做到我手写吾口。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与写作热情。

刚开始学生感觉没有材料可以写,为解决学生写作障碍,我告诉学生写作文并不难,只不过是把我们平时所说的话用文字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比方你把自己做的一件有趣的事说给别人听,然后把话写下来,就是一篇记事作文,或把自己最喜欢的玩具特点说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就是一篇写物作文……
  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请了一位打工回来的人讲回乡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让学生听后以《家乡巨变》为题写作文,修改后送报社参加征文比赛,其中一篇获二等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他们认识到:作文就是把生活中的事如实写下来,如路宽了,楼高了,公交车到村了,送牛奶到家了,都是耳闻目睹的实事,这样一个简单的活动告诉了学生,只要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就是作文。
2、高二年级,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以“收”为主,但“收”中有“放”,即规范其段落形式,放其篇章结构、写作内容。也就是说,二年级继续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内容写“篇”,让其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培养其创新兴趣。但对“篇”中有的段落结构必须按要求写。听记模仿,能很好的培养学生作文兴趣。范文可以起到借鉴作用,我在作文指导课中,有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两篇佳作,给学生范读。指导学生研究佳作的结构,修辞方法,写作特点,让学生科学地模仿,灵活地运用。有时允许他们机械地引用范文中的好词、好句及文章结构。为了达到这一学习目标我经常在课堂里开展“回忆作文比赛”,让学生听完范文后进行,看谁记得详细。如写雨景,先让学生搜集写雨的好句好段,全班交流,然后让学生边观察雨边想用什么语句把雨景写出来,这就解决了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
3、高三年级作文以写“放胆文”为主,重在于“创”。把作文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把研究性学习引进入语文实践活动中,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如果在生活中选择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写作文,学生的兴趣就被大大激发了。如“网络语言”是对汉语言文字的促进还是危害;“学生涉股市”可以不可以等等。也可就社会上的热点问题,策划一次辩论会。对同一事件,随着时代的发展、角度的不同,以及人的观念的转变,让学生通过辩论会发表自己不同的见解,然后将正、反方的观点和论据加上自己的见解整理成文。

二、设计各式各样的活动变换训练方式,激发作文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通过各式各样的活动,变换多种作文训练形式,这样既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又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比如:

1、口头作文。说、写不应分家,由说到写,说说写写,有计划地进行训练。然而从每周一次的作文课中挤出时间进行口头作文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也难以实现人人参与,人人表达,既不能满足说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听的需要。因此,我们可以从每天的语文课中或从早读、晨检的时间内挤出几分钟,给学生"两分钟"演讲的机会,每天安排1-2人,轮流进行。两分钟演讲没有内容限制,要求不超时,表达完整,用词准确,语句连贯,有一个中心意思,最好能摆明自己的观点或讲出自己的感受。这不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训练,更使得学生自觉地把说与写结合在一起,这种新颖、简短、没有任何负担的训练形式,得到学生的欢迎。

2、即兴作文的安排。教学过程中往往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在突发事件中,学生有感而发,他们会不轻意地表达出更真实、更自然的思想情感,表现出更有激情的一面,甚至脱口而出几句绝妙精彩的词句。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最佳时机,引导学生即兴作文,开拓写作思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作文创造力。例如:南方的夏季,经常会出现大雷雨的现象。在一次语文课上,狂风乍起,本来就很闷热的天气,骤然变得很昏暗。狂风带着暴雨席卷而来,发出奇怪的吼声,窗外的世界骤变。学生们望着窗外,表情各异:有的好奇,有的惊讶、有的害怕,思路无法回到课文中。于是笔者放下课本,索性让学生走到窗前仔细观察景物的变化。然后让学生交流、议论,谈不同感受。稍做准备后,引导学生进行口头作文。有的学生口头描述了雷雨的可怕景象,有的学生着重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还有的学生对雷雨延伸到黑雨,进而讨论到环境污染问题加以议论。在这个过程中,描述、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不同的表达方式都得以训练。事后,再让学生把口头即兴作文整理成《暴风雨来了》的笔头作文。由于抓住了最佳训练时机,学生们情动而辞发,争相发言,语言生动、富有个性。这样的训练既引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活动,使之更加敏捷、灵活。

3、接力作文,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创作、 表演,也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让学生们一起融洽合作,让学习就变得更加愉快,从而激发了作文的兴趣,我设计了接力作文,如设计一个这样的开头:“阳光下,一只油漆斑驳的木船,倾斜地搁浅在波涛之外,在金黄的沙滩上做着海蓝色的梦……”顺着这个开头,展开合理想象(二选一):

(1).你能写出几个不同内容的梦。

(2).随机抽取若干同学编成三四个小组,写“梦”的接力,看哪组的梦最有价值。

合作作文促进学生互动、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虚心好学的品质;培养帮助他人,共同进步的精神。通过合作发挥群体优势,唤起求知欲,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4、实验作文:新课程标准指出:习作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表达学生的真情实感,忌说大话空话。如何让各人体会到自己内心独特的感受呢?我设计过这样一个心理实验。做完实验后,学生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支笔,一张纸,把平时最珍爱的五项东西写在上面。这五项东西中有两项必须是“我”、“妈妈”。

实验开始。五项东西中只能保留四项,从五项中去掉一项,去掉的这一项要用笔划去。一旦划去,就意味着它从生活中消失了。在划去以前,让学生要不断回忆它在平日给他带来的欢乐。想完后,让学生坚决地把它划去。(这时我挨个检查,督促学生用笔划去,划与不划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在下笔之前,要给他们一两分钟的思考时间。以下几步也一样。)

实验进入第二步,继续忍痛割爱,四项最珍爱的东西中只能保留三项,慎重考虑,然后从四项中划去一项。

实验进入第三步,三项中只能保留两项。再喜欢也得把它划去,要坚决、彻底地划去。(做完这一步实验,学生的心情都很沉重。这时候我发现,每人剩下的都是相同的两项:我,妈妈。)

实验已进入最残酷的阶段了。现在,让学生想象他和妈妈坐在船上,遇到了泰坦尼克号一样的灭顶之灾,两人只有一人能活下来,怎么办?请学生在一两分钟之内作出决断。到底谁活下来?划去自己吗?还没有好好欣赏这多彩的世界,还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呢!划去了妈妈,就意味着从此永远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母爱。让学生回想一下,母亲平时的关心,呵护,可现在,就要失去母亲了……(这样激化之后,不少同学都热泪盈眶,甚至泪流满面,我却偏要逼他们残忍地从中划去一个。)

心理实验到此结束。请大家回到现实中来。做了这个残忍的实验,学生感受很深,我请各位同学谈一谈刚才的真实感受。 先小组交流,以前后桌4人或6人为一小组,互相交流; 然后全班交流,每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谈谈自己的感受。通过实验作文人人有表达的欲望,学生自由下笔,畅快淋漓,无拘无束,不时有亮丽的思维火花闪现。

运用活动除了这些训练方式外还可以设计剪贴作文、拼图作文、音像作文、艺术作文、图文作文、科幻作文、寻美作文、问题作文、观察作文、等,利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设计不同的训练的方式,学生兴趣倍增,都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个性尽显,状态极佳。

三、运用现代化手段,设置活动情境,诱导作文兴趣 :
在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大屏幕实物投影仪、电视录像、计算机房、语音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教学,强化学生作文的兴趣。

在学完《明湖居听书》后,我利用多媒体设计了音乐作文,一堂音乐作文课,我让学生欣赏柴科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开始,旋律优美,舒心,渐渐地悠扬起来,婉转起来,感情较为激昂。不久,又回复到开头,但高了八度,后来又反复激昂的乐曲,虽很相似,但存在变化,乐曲的的结尾有如痛苦的啜泣。一遍听后,他们似乎没有感悟到什么,听第二遍,我做了些提示,听第三遍,乐曲仿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全班同学的眼睛忽闪忽闪的。我趁此提问引导,同学们不但理解音乐里所描绘庄园幽静优雅还体会出专制统治下人民悲惨生活,进而我要求学生模仿《明湖居听书》里的描写方法,用文字描摹出音乐及对音乐的感受。可见,音乐作文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受到普遍欢迎,也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安排学生有目的地看电视看电影,也能提高学生作文兴趣,在教完戏剧单元后,我利用电视录像,给学生播放故事片的开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当节目主持人。每告一段落,再播放原剧相比较,要求学生加以对比,以提高创作水平,最后通过评比,如评男女主角、男女配角、最佳编剧和最佳道具等奖项。学生说,这就是他们的电影节。

四、利用活动优化评价方式,提高作文兴趣

高中的学生已初步具备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完全可以让他们自评、自改与互判、互评。如果能让自评、自改与互判、互评的方式变的更轻松更有趣的话,不但能让他们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而且增强他们作文的兴趣和信心。

首先我改变教师评改的传统形式,在认真评判、分析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自评、自改的方法与互判、互评的原则,评价方式设计上溶入活动教学的理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自我完善、客观评价与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比如:分组竞赛,每组自选两篇作文,学生上讲台朗读并做简要评讲。每组选评委一名,就作文质量和朗读水平进行评分(10分制),每次评出优秀小组一名,优秀个人两名。最后教师做整体评价,例如某次作文的总体评价是:某某、某某同学取得飞速进步。尤其某某没有让老师的期望成为空白,作文水平提高很快,他已告别过去的旧我,以崭新的姿态迎接灿烂的明天。还可设计记者招待会。让每次写作上有特殊表现的同学举行记者招待会,这样既能激发同学们写作的欲望,又能让同学们互相交流,同时还锻炼了大家的听评能力。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事实证明, 作文兴趣的培养是调动作文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乐学” 是使学生学好的重要手段。把活动教学方法运用在作文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气氛 “活”了起来,竞赛式的,使课堂既紧张又热烈;演讲式的,使学生在台上各抒己见;沙龙式的,使学生感到亲切而自然等等不一而足,在积极参与的过程渐渐的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当然,激发和保持作文兴趣的方法远非这些,有待于我们大家进一步共同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使之不断完善。

分享到搜狐微博

上一篇:软件需求管理论文

下一篇:信息工程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