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一)著作类:主编“教育新批评丛书”( 9 本),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0 - 2001 年版。( 1 )《困惑及其超越——解读创新教育》( 2 )《谁来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中国教师的透视与反思》( 3 )《教育:包袱抑或钱袋——聚焦教育产业》( 4 )《咋办民办?――中国民办教育忧思录》( 5 )《追问“ 3 + X ”》( 6 )《点击学校课程——走在十字路口的科学教育》( 7 )《盘点学校——解开学校管理的症结》( 8 )《上大学,离我们有多远?——审视高校扩招》( 9 )《走进天才——重审英才教育》主编“教育新观察”丛书( 5 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1 )《教育新思维——东西方教育对话录》( 2 )《教育童话——另类眼光看教育》( 3 )《让教育唤发生命的价值——审视教育中的“罪”与“罚”》( 4 )《与学校对簿公堂——校园官司启示录》( 5 )《困惑与超越——中国农村教育忧思录》(二)论文类:1 .《教师形象:从“公仆”到“专家”——创新教学呼唤教师专业化》,载《教育发展研究》 2001 年第 11 期。2 .《论课程政策的定义、本质与载体》,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 年第 11 期。3 .《课程政策的价值研究》,载《教育科学》 2002 年第 1 期。4 .《课程政策:一个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载《集美大学教育学报》 2001 年第 3 期。5 .《论课程政策的系统分析框架》,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1 年第 3 期。6 .《论加强课程权力表达能力的必要性》,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年第 4 期。7 .《从国际比较的观点看课程政策的变化趋势——兼论我国课程改革的政策取向》,载《教育发展研究》 2002 年第 5 期。8 .《课程政策:问题与思路》,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年第 6 期。9 .《新中国课程政策的历史回顾与理论思考》,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年第 4 期。10 .《论“课程共有”——对中国特色课程政策模式的探索》,载《教育研究》 2002 年第 8 期。11 .《从“两极”到“共有”——论课程政策制定的思维转型》,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年第 11 期。12 .《论课程政策的价值基础》,载《教育发展研究》 2002 年第 10 期。13 .《课程政策制定的基础性条件分析》,载《广东教育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2 年第 4 期。14 .《从利益的对立到利益的和谐――课程政策制定中的利益分析》,载《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年第 6 期。15 .《课程共有:一种新的课程政策价值观》,载《当代教育论坛》 2004 年第 4 期。16 .《课程共有:一种新的课程权力分配方式》,载《当代教育科学》 2004 年第 6 期。17 .《论创新教育的思想超越》,载《当代教育论坛》 2002 年第 11 期。18 .《对话与倾听》,载《成才导报》 2002 年 10 月 16 日。19 .《学会倾听:当代教师新素质》,载《成才导报》 2003 年 1 月 15 日。20 .《追求“共同遭遇者”的教师新形象》,载《成才导报》 2003 年 4 月 23 日。21 .《用“心”教育――新课程呼唤有“心”的教师》,载《课程与教学》 2003 年第 1 期。22 .《走进对话:新课程教学的要求与使命》,载《课程与教学》 2003 年第 3 期。23 .《对话教学:基本流程与操作策略》,载《课程与教学》 2003 年第 4 期。24 .《当代中国高考政策的多元化发展及其完善策略》,载《教育发展研究》 2004 年第 4 期。25 .《你是一个怎样的校长》,载《中国教育报》 2004 年 2 月 17 日。26 .《学校管理的 26 个字母》,载《中国教育报》 2004 年 3 月 9 日。27 .《如何认清自己的管理风格――对校长日常话语的分析》,载《中国教育报》 2004 年 3 月 16 日。28 .《如何构建中国的教师誓词――“美国教育者誓词”给我们的启示》,载《中国教育报》 2004 年 3 月 30 日。29 .《中国的好校长与美国的好校长》,载《中国教育报》 2004 年 4 月 6 日。30 .《什么样的学校才是真正的好学校——中国和美国评价标准的比较》,载《中国教育报》 2004 年 4 月 13 日。31.《什么样的教师才是真正的好教师——中国好教师与美国好教师的比较》,载《中国教育报》 2004 年 4 月 27 日。
上一篇:古风短篇小说投稿
下一篇:英专文献检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