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是论文吗
科普文章是论文吗
科普文,可以说一般都是说明文,只是领域限制于科学领域。
极少数科普文会针对科学产生的影响进行议论。
所以说,科普文与议论文,只是在“涉及科学的讨论”方面有所交集罢了。
仅有自己的观点当然是不够的。议论文要以议论为主,所以你就得吧自己的的观点变成主题,围绕主题大篇幅讨论,比如讨论事物性质,优缺点,改进建议。
科普不是写论文
第34篇文章。
前两天一位同事接到一个活,帮助一个平台做专业知识科普,但是呢,这个平台给他提的一些问题在我们看来都非常之好笑,以至于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回答,比如说:医院哪个科室可以开CT检查,CT对人体的伤害有多大等等,像这种问题乍看有点啼笑皆非,然而静下心来想想,这恰恰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对这样的问题嗤之以鼻,或者是抱有嘲笑的态度呢?
这位老师说:其实科普是一门学问。
这句话一下子点醒了我。
我之前一直想写一篇查体应该查哪些项目的科普文章,但是总是写不下去:因为任何一句话仿佛都负有重大责任,比如胸部CT到底是否列为体检项目,那我就需要查官方文件和指南,但其实这个指南并不准确并且变来变去,没有定论。比如体检应不应该做胃镜?这就涉及到家族史和年龄的问题,家族史具体是指什么,年龄分界线是50岁到底有何依据?每一个问题答案敲上去以后,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就要去查阅大量的文献,这样的话本来是一篇很简单的科普文章就会被我写成论文的格式。结果就是这样的文章夭折了,因为我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查阅那么多的文章,我的初衷真的是简简单单的写一个科普呀!
所以说科普不能用写论文的态度去写,这是我对科普一直来的误解。用简单的话把一件事情讲明白,可以不用百分百准确,这可能就是科普的核心吧。
有了这样的一个醍醐灌顶的开悟,我接下来的科普工作应该会做得顺利一些了吧。
为自己点赞,第一篇科普就从体检应该查什么开始吧,明天见。
什么叫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就是把已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精神,通过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使之为读者所能理解的文章。科普文章往往有着宏观叙事的风格,即以科学发展的宏观脉络为基础,告知读者科学界的主流观点。
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
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
扩展资料:
科普作品的特点及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 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一般认为,专业人员拥有的信息相对更加充分,更加符合科学精神,其传播的科学理论和知识相对而言比普通作者或大众更加经得起考验和推敲[]。因此,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作者在读者心目中的份量、权威性也是普通作者所不能比拟的。
这类作者构成医学科普期刊作者的主要来源。在该专业领域受到多数同行认可、获得一定社会职务(如专业委员会的常委、主任委员等)、知名度较高的专家,其撰写的稿件或接受采访的采写稿更容易受到读者欢迎和信任。同时,这些专家撰稿或接受采访的稿件对于提高医学科普期刊在医务人员的影响力和撰写科普稿件的号召力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学普及
上一篇:意林杂志邮发代号
下一篇:英文杂志缩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