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学报官网
分析化学学报官网
1、《化学学报》
《化学学报》是1933年创办的中文学术期刊,曾用名《中国化学会会志》,月刊,中国化学会、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学院主管。
学报刊载化学各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性、首创性成果,涉及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等。
2、《化学研究与应用》
《化学研究与应用》创刊于1989年,是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四川省化学化工学会和四川大学主办的化学类综合性学术月刊。
《化学研究与应用》设有评论与综述、研究论文、研究简报、新技术与应用等栏目,读者对象是高校师生、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厂矿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和情报工作者。
3、《化学通报》
《化学通报》创刊于1934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化学会、中科院化学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登中国内外化学及交叉学科的进展,新的知识和技术以及最新科技成果。
4、《化学教育》
《化学教育》创刊于1980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主管,中国化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国家级化学教育类学术期刊。
《化学教育》主要围绕化学基础学科,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开展关于课程、教材教法、实验技术的讨论,介绍化学和化学教学理论的新成就,报道中国国内外化学教育改革的进展和动向。
5、《化学进展》
《化学进展》是由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化学部、文献情报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科学部共同主办,以刊登化学领域综述与评论性文章为主的学术性期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学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研究与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通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教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化学进展
分析化学方面的权威期刊有哪些
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
al reviews(化学评论)
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德国应用化学)
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讯)
ts of chemical research(化学研究述评)
al Society reviews(化学学会评论)
ical chemistry(分析化学)
ica Chimica Acta(分析化学学报)
t(分析化学家)
iacl Methods(分析方法)
分析化学方面的权威期刊有哪些
美国化学会出版的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 》),分析家(《analyst》),分析化学学报(《Analytica Chimica Acta》),分析方法(《Analytiacl Methods》),塔兰塔(《Talanta》),色谱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等等
当然,分析化学也属于化学的一大分支,像JACS,Angewandte之类的顶级综合化学类的期刊也会出版分析化学方面的文章。
希望能够帮到你
最早译成中文的两部分析化学书是那两本?
近代化学知识传入我国,大体说来是从19世纪30年代就开始的。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丁守存曾著《造化究原》和《新火器说》两部书。后来在19世纪50年代,第一部部分地介绍化学知识的书《博物新编》出版。在《博物新编》之后,不久出版了韦廉森的《格物探原》、丁韪良的《格物入门》以及其他一些《化学启蒙》、《化学须知》、《化学指南》、《化学入门》等一类只讲浅近的普通化学知识的书。一直到19世纪70年代,徐寿等人方才开始系统地翻译化学书籍,不但有了如《化学鉴原》等普通化学书,而且大约从1884年起,开始有了分学科的分析化学等书籍的编译出版。
19世纪中期,世界上最杰出的分析化学家卡尔·雷米格乌斯·富里西尼乌斯曾经写过2部分析化学书:一部是《定性分析化学导论》;另一部是《定量分析导论》。这2部书分别由徐寿等人译成中文,前者名《化学考质》,后者名《化学求数》。这2部书约在1884年出版,是译成中文介绍到我国来的2部最早的分析化学书。这2部书里所用的名词,当然和现用的有很大差异,如称元素为“原质”、化合物为“杂质”等。
《化学考质》的德文初版是在1841年出版的;《化学求数》的德文初版是在1846年出版的。它们是19世纪最有名的2部分析化学书籍,曾经先后出版了十几版。富里西尼乌斯于1818年12月28日出生在德国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城的一个商人家庭。他读完中学后,在药铺里担任了几年学徒,后来进入波恩大学读化学,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
1841年,他23岁时开始在吉森大学担任讲师。当时最有名的化学家李比希在该校任教授,李比希辅导富里西尼乌斯参加了大量的化学实验工作。根据19世纪欧洲高等学校的传统,每一个系基本上只有一位正教授,李比希在世时,富里西尼乌斯不可能任吉森大学的教授。
因此,他不得不到别的学校去工作,才能提升为教授。由于富里西尼乌斯做了很多重要化学研究,并且发表了相当数量的论文,所以他在化学界有了名,于是威斯巴登农业大学于1845年聘请他担任正教授。可是在这所农业大学里,当时并没有像样的实验室,于是富里西尼乌斯在自己家里设立了一个比较好的实验室。他带领着一批助教和学生,在这里进行实验工作。这个私人实验室很有名,当时许多德国的工业公司都请富里西尼乌斯帮助解决问题。
在这座实验室里进行实验工作的学生,都得到普鲁士政府的承认,可以授予博士学位。这个实验室对于分析化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今还存在于维斯巴登,现名为“富里西尼乌斯研究所”,仍由富氏的后代主持。
1862年,富里西尼乌斯创办了《分析化学学报》,他担任总编辑,一直到他1897年6月11日去世为止。当时全世界本来只有专载全面的各类化学论文的几种期刊,而《分析化学学报》却是最早的专载化学一个分支学科论文的期刊,该刊至今还在定期出版,而且是国际上负有盛名的科学刊物。富里西尼乌斯的《定性分析化学导论》初版是1841年出版的,在10年之内共修订出版了7版,可见这部书在当时是很受重视的。富里西尼乌斯逝世以后,还继续出版到16版之多。这本书曾经被译成中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和俄文。
富里西尼乌斯在定性分析系统中,把金属分成6组:
第一组包括钾、钠和铵,这些元素的硫化物和碳酸盐都能溶解于水,它们的氧化物的水溶液使红色的石蕊试纸变蓝色。
第二组包括氧化钡、氧化锶、石灰和氧化镁,它们不容易溶解;但是镁、钙、锶、钡的硫化物却能溶解于水,它们可以与碳酸根和磷酸根发生沉淀。
第三组的氧化铝和氧化铬不溶解于水,不被硫化氢沉淀,但容易被硫化铵沉淀。
第四组中,锌、锰、镍、钴和铁的化合物在酸性溶液中都不能被硫化氢沉淀;可是在碱性溶液中,它们的硫化物容易发生沉淀。
第五组中,银、汞、铅、铋、铜和镉的氧化物,都能与硫化氢在中性、酸性或碱性溶液中发生沉淀。
第六组中,金、铂、锑、锡、砷的氧化物在酸性溶液中可以被硫化氢沉淀,但是这些硫化物能溶解在硫化铵中。
我们可以看出,富里西尼乌斯将金属分组的方法,基本上和现用的相似,所不同的是他的第一组成了现在的最后一组,各组的顺序,正好是倒过来的。
富里西尼乌斯对于每个学生规定所用的仪器,基本上也和后来学生学定性分析时所用的相同。当然,现在所用的定性分析,大都已经达到半微量分析的方法,并且已经大量使用有机试剂了。
在富里西尼乌斯的时代,电离学说还没有出现(这一学说是到了1883年以后,才由阿累尼乌斯首创的)。在没有电离学说之前,富里西尼乌斯能建立起这样的定性分析系统,是很不容易的。
富里西尼乌斯的《定量分析导论》是1848年初版的,后来也修订出版了好多次新版本。他十分重视叙述实验的详细方法,所以这部书也被翻译成中、英、法、意、俄等种文字。富里西尼乌斯的声望很高,从19世纪40年代起,在分析化学界,是十分受人尊敬的。
富里西尼乌斯有两个儿子H·富里西尼乌斯和W·富里西尼乌斯以及一个孙子L·富里西尼乌斯,都继承了他的事业,也都是有名的分析化学家。至今他的分析化学刊物,已出版了300多卷,改称为《富里西尼乌斯分析化学杂志》,现任杂志主编是他的重孙之一。因此,不但富里西尼乌斯本人是分析化学史上最有名望的科学家,而且他的后代中也还不断地有许多杰出的化学工作者出现。
富里西尼乌斯不但重视化学分析,同时还使化学分析这一学科成为许多工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部门。他本人在世时,就使分析化学起了解决工业原料和产品的重要分析工具的作用。
富里西尼乌斯获得过许多荣誉,他曾担任过全德科学和艺术学会的几任会长,又是德国化学会的荣誉会员。在1961年,西德的化学会特别设置了富里西尼乌斯奖金,每年奖励世界各国对于分析化学有特殊贡献的人才。
尽管100多年来,分析化学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回顾起来,富里西尼乌斯在当时分析化学上的贡献却是十分巨大的。我国在19世纪80年代就翻译了他的著作——《化学考质》和《化学求数》,这促进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在我国的发展。
截止到现在还在世的分析化学专业院士有哪些?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他们的资料
化学家。江苏镇江人。1952年毕业于沪江大学化学系。1959年获捷克斯洛伐克科学院副博士学位。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50年代末发现了阴离子促使汞电极氧化发生极谱氧化波的普遍规律, 提出界面形成汞配合及汞盐膜理论。系统地研究了钌的极谱动力催化波和吸附催化波并提出其电极过程机理,&127;发现锑(Ⅲ)与各类氨羧配合剂形成配合物,锰(Ⅱ)与酒石酸双核配合物等的极谱波,系统研究配合物的极谱电极过程。研究了各类染料、中性载体、配体等在液/液界面的离子转移及对金属离子的推动过程并探讨其机理及离子转移规律。系统研究各类微电极、化学修饰电极、电化学检测器与液相色谱和毛细管电泳联用。进行电化学扫描隧道显微学和生物电化学研究。发表论著500多篇册。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本立】男,1925年9月21日生于香港。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广东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五邑大学(广东江门)名誉教授;中国化学会24届常务理事,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主任,中国光学学会光谱学委员会副主任;《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分析化学》编委会顾问,《分析化学学报》、《分析试验室》、《冶金分析》、《分析测试技术与仪器》等国内期刊编委,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B (1985 -1995), Spectrochimica Review (formerly Progress in Analytical Spectroscopy) (1986 -1995), 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pectroscopy (formerly Canadian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1983 - ), ICP Information Newsletter (1981 - ) 等国际期刊顾问编委或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与环境化学学科评审组成员(1992—1995)何梁何利基金科学奖学科(专业)组评审委员。
1945—1949年就学于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1950 年在长春东北科学研究所(后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参加工作,78年升副研究员,82升研究员,83年获批为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分析研究室主任、中科院长春分院及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大学、浙江大学、及长春地质学院兼职教授等职。1986年调厦门大学至今,历任化学系教授、现代分析化学研究所所长等职。
46年来一直从事原子光谱分析研究,1957年提出的新型双电弧光源多次为国内外专著及论文所引用和一些实验室所采用,60年代初在我国首次建立原子吸收光谱装置并发表了国内首批原子吸收论文,所主持的“光谱感光板测光自动化”课题1985年获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1975年起从事感耦等离子体(ICP)光谱分析研究,参加过多项获奖工作(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 2次,国家科委及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三等奖 2次,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一次),所研制的新型雾化-氢化物发生装置获中国专利。所主持的“ICP进样方法及其过程的研究”1993年获中科院长春分院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流动注射在原子光谱分析中应用的技术、新方法”研究1995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1年获厦门大学第七届“南强奖”个人一等奖。
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二百篇,出版专著有《发射光谱分析》(1977,1979,合著)、《混合稀土元素光谱图》(1964,合著)、《原子吸收及原子荧光分析译文集》(1975,主编,合译)。1982—1995参加过国际会议25次,应邀作过大会报告四篇,特邀报告13篇。
俞汝勤(1935-) 长沙人,分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毕业于长沙雅礼中学。1953年入苏联列宁格勒矿业学院化学系学习,1959年毕业。回国后在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1962年调湖南大学,历任化工系教授、校长等职。1984年加入共产党,是中国化学学会理事。《化学传感器》主编。专长于有机分析试剂和化学计量学研究,所主持的“氟离子选择性电极研究”和“有机试剂用于电化学及催化动力分析研究”,分别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著有《现代分析化学与信息理论基础》、《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选自百年长沙老照片丛书之《长沙名人》
上一篇:医学核心杂志排名
下一篇:外语教学权威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