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花花公子全部杂志

发布时间:2023-12-10 09:42

花花公子全部杂志

《花花公子》(playboy)是美国著名的性文化和成人性教育杂志。它在全世界用9种文字出版,拥有近3000万读者。它的最高发行量曾达800万份,长期保持200-300万份。目前,《花花公子》的名次居全美国所有杂志的第12位。在文化生活类杂志中居第一位。多年来,中国大陆民众把《花花公子》当作一个色情淫秽的刊物,其实不然。《花花公子》在传播性文化、推行健康的性生活、普及成人性教育知识方面,是一个较为严肃的生活杂志。它的读者多为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

《花花公子》这本杂志里面的内容是什么?

花花公子创始于1953年,是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上市的媒体集团企业,出版多种刊物,亦有电视、电影 等业务。其中花花公子杂志除了在美国出版外,更在多个国家出版当地版本。尽管竞争激烈,但近年来它的平均发行量都可以维持在320万份左右,每月大约有1000万美国成年人购买。25年前,《花花公子/Playboy》开始开发海外市场,现在全球有19个版本,由不同国家的500万读者(主要为男性)分享。花花公子和它的兔女郎商标,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花花公子杂志 每月出版,内容除了女性裸照外,尚有文章介绍时装、饮食、体育、消费等;此外亦有 ... 第一期花花公子的封面及中间拉页女郎为玛丽莲·梦露。本来其祼照是为月历拍摄,休海夫纳购得使用权刊登。第一期花花公子在1953年12月出版,售价50美分,总销售量达53,991本。现仍存的第一期花花公子成为收藏的对象。2002年,全新的第一期花花公子价值约为五千美元。至于花花公子的著名礼服白兔标志,则是在第二期以后开始使用。 1972年11月版的花花公子创下销售超过七百万册的纪录。七十年代后期以后,花花公子出现甚多竞争对手,包括阁楼风情(Penthouse)杂志等等,其销路亦逐渐下滑。 每期《花花公子》都有一位花花玩伴的特写,采访、虚构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花花公子艺术介绍。一些著名模特如纳奥米·坎贝尔、辛迪·克劳馥,以及好莱坞明星莎朗·斯通、金·贝辛格都曾上过杂志封面,而且以此为荣。迈克尔·乔丹、鲍伯·迪伦、比尔·盖茨等都接受过《花花公子》采访。约翰·厄普戴克、乔伊斯·卡罗·奥茨、斯蒂芬·威廉·霍金和汤姆·克兰西也曾在杂志上撰文。

记得采纳啊

playboy是什么

1953年,美国人休.赫夫纳创造了“PLAYBOY(花花公子)”服饰品牌。PLAYBOY的译意为:时敞,风雅,快乐,蕴涵着"永远流行,永远年轻"的风格。PLYBOY历经了近50年的风雨洗礼,几经磨砺之后,化蛹成蝶,成为了全球时尚潮流的国际知名品牌,销售网点遍及全球,有逾千家连锁专卖店(柜)。1986年PLAYBOY“花花公子”品牌服饰进入中国市场,十余年的精心打造,已让中国广大消费者领略了国际品牌的风采,其“时尚,风雅,快乐”的风格已成为现代人士高贵身份的象征。1953年10月,第一期《花花公子》杂志诞生在海夫纳家厨房的餐桌上,封面介绍了挂历女郎玛丽莲·梦露。27岁的海夫纳向亲友借了8000美元,花500美元买下了梦露半裸照的版权,又靠着剪剪贴贴,创办了《花花公子》。可没想到创刊号卖出了5万多册(每册50美分)。 《花花公子》的出世迎合了当时美国的社会思潮,这一点海夫纳自己也没有想到。海夫纳曾经说过,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革命者”,他的目的是要创办一本有“性”内容的主流男性杂志,而这恰好成了一个非常革命的想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性革命”时期,阅读《花花公子》成了叛逆的象征。二战结束不久,经济开始恢复,汽车、避孕药、电视的出现,再加上性研究、城市化和越战的影响,更使大学校园里弥漫着反传统的气氛。《花花公子》以女性半裸体照为主,谈性、谈休闲、谈生活品位,很快就脱颖而出,成了最畅销的男性杂志。创刊一年后,每期销售就超过了10万册。发行量一度高达每期800多万份。当时,阅读《花花公子》成了“会享受人生”的代名词。三四十年代,美国青少年的口号是:“长大了要像洛克菲勒一样富有”;60年代,这口号则变成了:“长大了以后要像海夫纳一样享乐”。《花花公子》被当时激进的文化运动推到了浪尖之上,成了性革命运动的一面大旗。《花花公子》所象征的“性革命”,最重要的并不是性行为的变化,而是媒体公开报道“性”的合法化。 “追求享乐”是赫夫纳“花花公子哲学”的要义,在第一期《花花公子》里,他曾写道:“‘花花公子’并不指颓废的享乐主义者。我们所谓的‘花花公子’是一个不把生活看作仅仅是一串辛酸眼泪的人。潜藏在《花花公子》杂志背后的主张是:娱乐和享受是好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只在世上匆匆一过,生活应该被过得有品味。性爱本身不仅仅是传宗接代,它是真正让这个世界向前走的动力。”海夫纳认为,《花花公子》以往之所以能战胜众多的竞争者,就是因为它追求的不只是一种杂志的风格,而是要创立一种生活的风尚,“性”不过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 海夫纳是一个直接的人,却不是个粗鲁无文的人,在站稳脚跟后,他对杂志的质量要求日益增高。每期《花花公子》都有一位花花玩伴的特写,采访、虚构的文学作品和经典花花公子艺术介绍。一些著名模特如纳奥米·坎贝尔、辛迪·克劳馥,以及好莱坞明星莎朗·斯通、金、贝辛格都曾上过杂志封面,而且以此为荣。迈克尔·乔丹、鲍伯·迪伦、比尔·盖茨等都接受过《花花公子》采访。约翰·厄普戴克、乔伊斯·卡罗·奥茨、斯蒂芬·金和汤姆·克兰西也曾在杂志上撰文。 发行50年的花花公子,见证许多重要的年代,封面女郎的风情也千变万化,唯一不变的是妖艳中带着稚气的兔女郎。 随着年龄的增长,克里斯蒂与父亲的关系开始亲密起来。谈政治,谈宗教,几乎无话不谈。她发现,《花花公子》并不完全是一本色情杂志,它有自己的政治立场,曾经旗帜鲜明地反对越战和死刑,也常常刊登一些观点尖锐的访谈录或国内知名作家撰写的文章。于是,以优异成绩从布朗迪斯大学毕业后,克里斯蒂决定走出“冈恩女儿”的世界,成为赫夫纳家族的一员。 如今,已过天命之年的花花公子,除了杂志之外,它的版图已经扩及电视、录像带以及网络。尽管竞争激烈,但近年来它的平均发行量都可以维持在320万份左右,每月大约有1000万美国成年人购买。25年前,《花花公子》开始开发海外市场,现在全球有19个版本,由不同国家的500万读者(主要为男性)分享。花花公子和它的兔女郎商标,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2000年芝加哥的一条街道被命名为“赫夫纳路”,1967年他曾出现在《时代》杂志封面上(这是一本赫夫纳不得不保持仰望的杂志),报道题目叫:追求享乐。 兔子头1953年由阿瑟·保罗设计,被认为表现了“花花公子”娱乐的一面,代表了生活中更轻松的一部分。兔子是花花公子全球收入的重要来源,它跟麦当劳的大M、耐克的小钩子、POLO衫上打马球的小人一样,是全世界最有名的商标。

《花花公子》杂志中哪些照片让你不由地感叹年轻真好?

前两天看到一条新闻说:因为疫情原因,传奇杂志《花花公子》要停刊了,看到这的时候,莫名的想哭,就像自己的青春一去不复返一样。

小时候,最大的愿望就是快点长大,远离父母的管控,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长大后,才知道小时候的自己到底有多天真,有幸福,而如今,这些都已不再。

可能这就是人生,人只有吃过成长的酸甜苦辣才明白小时候的自己到底有多幸福,那时候虽然也有这各种各样的小烦恼,至少哪个时候的笑容却是真是的却在,我曾不止一次渴望,渴望自己能穿越到小时候找到那个每天不想学习,至少逃离父母掌控的自己,告诉她,你一定要好好好学习,让你的父母为你骄傲,为你开心,尽最大的可能多多陪陪自己的父亲,按时按点的未父亲做好一天三餐,如果父亲睡觉了,一定要去喊醒他,不然,他可能再也想不来了。

想长大的自己最终终于长大了,生活却没有像小时候想象的那样让人觉得开心,快乐,也没有想要的自由自在,有的不过是无尽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

今天下班路过咖啡厅的时候,听到两个个男孩子在谈论《花花公子》。

男孩1:啊,这个传奇的杂志居然停刊了,好可惜哦,我好喜欢它们杂志上的女孩们啊。

男孩2:是呀,我也特别喜欢他们的杂志,特别是玛丽莲.梦露,她简直就是我心目中的女神啊,就这么停刊了好可惜啊。

我听着他们的感慨,会心一笑。心理想到,玛丽莲.梦露真是一个特别的存在啊,无论是80年代还是90年后,哪怕现在的00后,也不乏把玛丽莲.梦露当做自己女神的人在,看着他们稚气未脱的脸上浮现着诸多不舍,突然觉得年轻好真好啊!

因为年轻,可以跟朋友肆无忌惮的玩闹,可以心情澎湃的谈论这自己的女神,而玛丽莲.梦露几乎占据了所有人的青春岁月,就连曾经的我也曾喜爱过她。

playboy是不是只出杂志?

playboy是一个品牌,杂志只是它宣传这个品牌的一个工具而已。
当初在创建这个品牌的时候,就没有仅仅把它设计成一个杂志的题目。
如果你看过playboy美国电子版或早先纸板的杂志的话,就会知道其实playboy杂志与我们想象的满杂志全是美女以及裸体不一样。这本杂志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给playboy们看的。在里面有芝华士,有布加迪威龙,有法拉利,有boss,有爱马仕,有墨镜,自然也有高尔夫球具的广告。总之,在里面介绍了一个花花公子所需要的所有东西。
既然是为男人准备的,那么如果把这个牌子做到箱包皮具衣服上是不是也可以呢?
很显然,花花公子的服务者们是不会放弃这个赚钱机会的。
你在中国大陆市场上看到的这些playboy的东西,如果是大商场卖的,那我能说,这就是真的,当然,路边摊的我不能保证。
多元化的品牌战略显示了拥有playboy这个品牌的公司的强有了的行销策略。
也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这个公司的核心文化竞争力,那就是一切为playboy的男人们,即时尚、激情的男人们提供最好的全方位服务。
从信息到产品,从文化到实物,应有尽有。

上一篇:中国老年报编辑部

下一篇:日本漫画杂志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