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江海学刊学术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8 08:17

江海学刊学术论文

1.《跨区域水污染防治机制亟待完善》,《上海法治报:法治论苑》2013年4月3日。2.《环评文件: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的核心》,《上海法治报:法治论苑》2013年2月27日。3.《环境保护法修订中的限期治理制度探讨》,《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4.《上市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的真实性探讨》,《法学评论》2012年第6期。5.《上市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的制度约束与衔接——以“紫金矿业行政处罚案”为切入点》,载《法学》2012年第7期。6.《城市规划环评中公众意见的表达途径——以厦门城市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座谈会为例》,载《城市规划》(CSSCI期刊)2012年第6期。7.《上市公司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披露的重大性标准研究》,《法治研究》2012年第10期。8.《地铁安检机环境安全的法律思考》,《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2年第5期。9.《环保法修订应该突出政府环境信息的主动公开》,《环境经济》2012年第11期。10.《我国海洋溢油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检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3期。11.《公众参与环境行政决策的困境及其出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年第1期。12.《突发环境事件中企业环境信息通报义务之研究》,《中国环境法学评论》2012年版。13.《理性对待海洋环境污染事件中的信息通报义务——从蓬莱19-3号油田溢油事件说起》,《法学》2011年第9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期转载)。14.《水污染防治法第73条与第74条选择适用问题探讨》,《公民与法》2011年第10期。15.《架空的环评制度》,《中国改革》2011年第8期。16.《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环保部门需要公开吗?》,《环境保护》2011年第2期。17.《水污染防治法第74条法律适用之一:直接排放污染物超标如何进行行政处罚?》,《环境保护》2010年第17期。18.《水污染防治法第74条法律适用之二:间接排放污染物超标如何进行行政处罚?》,《环境保护》2010年第18期。19.《对特定企业集团的环评限批应谨慎实施——从华能集团与华电集团的环评限批说起》,《法学》2009年第8期。20.《环境公共决策中公众个体参与之缺陷及其克服》,《法学》2009年第2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9年第5期转载。21.《公众环境公益诉权属性研究》,《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22.《企业环境信息与银行信贷风险之保障》,《东方法学》2009年第1期。23.《抗争中的环境信息应该公开——厦门PX项目及其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的法律思考》,《法学》2008年第1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8年第5期转载。24.《环评法第31条法律适用之困境分析》,《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全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2008年第7期转载。25.《政府环境信息公开及其例外分析》,《学习论坛》2008年第2期。26.《透视环境法中的权力与权利基础》,《公法评论》2008年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7. 《野生动物致人损害的生态补偿问题探讨》,《动物福利法治:焦点与难点》,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28. 《环境民主权利构造之价值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7年第5期。29. 《环境民主权利构造的路径选择》,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30. 《突发性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中环境信息公开法律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7年第2期,31. 《环境法的权利基础——以财产权、生命健康权为中心的考察》,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2期。32. 《反思环境法的权利基础——对主流环境权观点的一种担忧》,载《江苏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33. 《清洁发展机制国内立法中的法律问题探讨》,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34. 《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性公开法律问题研究》,《法治论丛》(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5. 《环境影响评价法的立法缺陷与执法困境——从法律责任的角度审视》载《中国环境法治》第一卷,2006年版。36. 《环境知情权的缺失及其补救——重开县井喷事故切入》载《法学》2005年第6期。37.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及其法律正当性干预》,《中国农村土地》2006年第2期。38. 《股权分置改革与中小投资者利益自保护》载《21世纪法学评论》2005年第3期,(境外刊物)独著。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海外财政与金融》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39. 《环境知情权的制度构建》载《环境与资源法论丛》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40. 《论环境知情权的价值基础》,《政法论丛》2004年第5期。41. 《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环境信息公开之价值分析》,《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42. 《限期治理决定权中的法律问题研究》,《法律适用》2004年第9期。43. 《环境权问题:一种新的探讨路径》,《法律科学》2004年第5期。44. 《公开发行股票核准的撤消法律问题研究》,《法律科学》2003年第5期。45. 《公开要约收购与中小投资者利益之保护》,《法学》2003年第8期。46. 《环境科学对环境法的影响分析》,《环境保护》2003年第11期。47. 《环境保护中的权力与权利配置》,《江海学刊》,2002年第3期。全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9期转载。48. 《上市公司对外担保立法的缺陷及其补救》,《法学》2002年第7期。49. 《内幕信息接受人法律规制的比较研究》,《东吴法学》2003年号。50. 《论环境权的法律属性》,《中国法学》2001年第3期。51. 《公司对外担保无效的法律责任探讨》,《当代法学》2002年第12期。52. 《我国环境行政程序立法之现状透视》,《东吴法学》2002年号。53. 《股东会罢免董事法律问题研究》,《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3期。54. 《短线交易法律问题研究》,《法商研究》2000年第5期。55. 《虚假陈述的表现形式及其认定》,《政法论丛》2001年第2期。56 《论董事的罢免》,《经济法论丛》,方正出版社,2001年第4卷。57. 《中美反倾销制度比较》,《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1卷。58. 《对公众环境权私权化的反思》,《中国环境管理》2001年第4期。59. 《论环境权与环境行政权的关系》,《中国环境管理》2001年第6期。60. 《我国公司对外担保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民商法论丛》,2002年第23卷。61. 《公司不能为本公司股东的债务担保——也谈对〈公司法〉第63条第3款的理解》,《法律适用》2003年第11期,独著,并获《法律适用》“南通杯”有奖征文三等奖。62. 《论对从属公司债权人的法律保护》,《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63. 《美国环境法上的公民诉讼制度及其启示》,《世界环境》1999年第3期。64. 《守住无形资产——中美商业秘密保护法律制度比较》,《国际贸易》1997年第1期。65. 《中美反倾销法律制度比较》,《国际贸易问题》1997年第12期。66. 《英国的银行抵销权制度及其启示》,《国际金融》1997年第4期。67. 《美国银行的抵销权制度及其借鉴》,《国际金融研究》1996年第10期。68. 《亦谈我国商业银行是否有权直接扣划存款人的存款──兼与凌新同志商榷》,《上海金融》1996年第7期。69. 《中国内地与香港上市公司收购制度之比较》,《港澳经济》1996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1997年第1期全文转载。70. 《略谈商业银行的保密义务》,《现代金融》1996年第6期。71. 《大型基础设施利用外资存在的若干问题探讨》,《法学论坛》1996年第4期。

叶坦的学术论文

独立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主要有:1、《论司马光的理财思想》,《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5期2、《加强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学术界》1987年第3期3、《论王安石的“抑兼并”思想》,《天府新论》1988年第2期4、《“结合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探》,《当代经济科学》1988年第6期5、《非经济因素与经济发展--现代化主体简论》,《理论信息报》1989年7月17日6、《商品经济观念的历史转化--立足于宋代的考察》,《历史研究》1989年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89年第9期、《宋辽金元史》1989年第5期转载)7、《论宋代的生产力思想》,《生产力研究》 1989年第6期8、《宋代纸币理论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4期9、《宋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江海学刊》1990年第5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0年第6期转载)10、《宋代帝王经济观--君主诏令反映的保护生产和生态的思想》,《中州学刊》1990年第6期11、《两宋时期的经济理论考察》,《经济研究》1990年第8期12、《司马光与王安石经济思想比较》,《西南师大学报》1991年第1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1年第2期转载)13、《论宋代“钱荒”》,《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2期14、《宋代工商业发展的历史特征》,《上海社科院学术季刊》1991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1年第7期转载)15、《东亚文明的深层解析》,《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Confucian Thought and Japanese Cultur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1992,No.216、《叶适经济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3期17、《传统经济观念与现代化》,《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5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社会学》1991年第5期转载)18、《“均贫富”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州学刊》1991年第6期19、《中国封建社会的文明体制转化--从建功创业到文治靖国》,《江汉论坛》1991年第10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1年第6期转载)20、《中日近世商品经济观略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 1993年第1期21、《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经济学动态》199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政治经济学》1993年第5期转载)22、《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现状与课题》,东京大学《中国:社会の文化》第9号1994年23、《中日近世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与现代》,高崎经济大学特刊《东洋思想与现代》94年第3号24、《东亚学术跨世纪发展的探索》,《经济学动态》1995年第7期25、《1920-30年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之分析》,《中国研究》(日本)1995年12月号、1996年1月号连载26、《宋代的印刷事业与版权保护》,《中国研究》(日本)1996年5月号27、《宋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特征》,《社会学研究》 1996年第4期28、《日本的中国经济思想史系统研究开端期分析》,《经济评论》1996年第4期29、《中国经济思想史的学科优势与创新探索》,《社会科学报》1997年7月24日30、《论“利”》,《中国经济史研究》1998年第2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99年第2期转载)31、《“中国经济学”寻根》,《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理论经济学》1998年第10期 转载)“Etymological Studies of CHINESE ECONOMIC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No.4,199932、《石田梅岩的经济思想与儒学》,《哲学研究》1998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外国哲学》1998年第6期转载)33、《区域经济与民族振兴》,《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年第4期34、《经济文化一体性理论与经济思想史研究》,《财经论坛》1998年第5期35、《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哲学研究》1999年第7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1999年第10期转载)36、《宋代浙东实学经济思想研究--以叶适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2期转载)37、《中国传统的经济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研究》专刊(台北)第22卷2000年4月38、《论民族文化的发展特性与动力--兼及区域经济与民族振兴》,《思想战线》2000年5期39、《论道德伦理与经济利益--“义利”观念的时代演化与市场经济伦理的建构》,《安徽师范大学  学报》第29卷,2001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2002年第5期转载)40、《二十世纪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鸿篇巨制──评<中国经济思想通史>修订本》,北京大学  《燕京学报》新14期,2003年5月41、《中国经济学术史的重点考察--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创始与发展优势论析》,《中国经济史  研究》2003年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4年第1期转载)42、《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学术界》2004年第2期43、《徽州经济文化的世界走向--《资本论》中的王茂荫》,《学术界》2004年第5 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5年第1期转载)44、《中日商品经济思想比较研究--以石门心学和清初实学为中心》(上),《河北学刊》 2005年第2期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2005年第3期转载)45、《全球化、民族性与新发展观--立足于民族经济学的学理思考》,《民族研究》2005年第4期

李怡的学术论文

1 、承传与择取:面对传统的两类中国知识分子 《鲁迅研究月刊》 1994 年 1 期(独立)2 、物态化与意志化的消长 《学习与探索》 1994 年第 1 期(独立)3 、老舍与中国生存文化的现代化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1 期(独立)4 、“何其芳特征”与东方色彩 《东方丛刊》 1994 年第 1 辑(独立)5 、协畅与拗峭:中国现代新诗的音韵特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4 年第 2 期(独立)6 、卞之琳与后期象征主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2 期(独立)7 、论中国现代新诗的歌谣化运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年 3 期(独立)8 、中国诗文化的自由形态与自觉形态《郭沫若学刊》 1994 年第 3 期(独立)9 、物态化与中国现代新诗的文化取向《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 年第 3 期(独立)10 、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 《江海学刊》 1994 年第 4 期(独立)11 、论戴望舒与中西诗歌文化 《中州学刊》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2 、论中国现代新诗艺术自觉的传统渊源 《文艺研究》 1994 年第 5 期(独立)13 、走向文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 《青年思想家》 1994 年第 5 、 6 期(独立)14 、十五年来中国现代诗歌研究之断想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5 、胡适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新论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6 、走向二十一世纪的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学刊》 1995 年第 1 期(独立)17 、传统心理结构的自我拆解 《贵州社会科学》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8 、宋诗与中国现代新诗的反传统趋向《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19 、本体的召唤:中国现代新诗与古典诗歌传统《东方丛刊》 1995 年第 2 辑(独立)20 、现代四川文学研究的地域文化视野——中国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一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2 期(独立)21 、火辣辣的川妹子:一个典型的巴蜀意象——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学之二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3 期 (独立)22 、鸦片·茶馆·川味——四川现代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三 《宁德师专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3 、论现代巴蜀文学的生态背景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5 年第 3 期(独立)24 、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 《海南师院学报》 1995 年第 4 期(独立)25 、巴蜀文化的二十世纪体验者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1 、 2 期(独立)26 、传统:误读中的生长 《诗探索》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7 、从移民到漂泊——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四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1 期(独立)28 、巴蜀派、农民派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四川文学与巴蜀文化之五 《宁德师专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29 、中国 / 西方: 20 世纪中国诗歌的难题与选择《三峡学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0 、论现代四川文学“洄水沱”景观的地域文化内涵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1 、多重文化的冲撞和交融——论现代外省作家的入蜀现象 《贵州社会科学》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2 、重审中国新诗发展的启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3 、巴蜀调笑传统与现代四川文学的幽默趣尚《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4 、盆地文明·天府文明·内陆腹地文明——论现代四川文学的文化背景 《社会科学研究》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5 、锻造文学的筋骨 《渝州大学学报》 1996 年第 2 期(独立)36 、“辨 / 忘”模式与中国新诗文法追求的民族特色 《东方丛刊》 1996 年第 2 辑(独立)37 、穆旦研究评述 《诗探索》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8 、研讨现代作家与乡土文化的两个问题 《郭沫若学刊》 1996 年第 4 期(独立)39 、王富仁与中国 20 世纪晚期的启蒙文化思潮 《当代作家评论》 1997 年 4 期(独立)40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 《文学评论》 1997 年 5 期(独立)41 、鲁迅旧诗新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7 年 2 期(独立)42 、中西交融的理想与现实 《江海学刊》 1997 年 2 期 (独立)43 、马克思主义文艺的输入与中国文学批评范畴论的确立 《中州学刊》 1997 年 1 期(第一)44 、地方志—龙门阵文化与四川现代文学的写实取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7 年 2 期 (独立)45、 鲁迅、梁实秋论争新议 《赣南师院学报》 1997 年 1 期(独立)46、“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中国社会科学》 1998 年 6 期(独立)47、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研究的新开拓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8 年 2 期(独立)48、 从童真到“莽汉”的艺术史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1998 年 5 期 (独立)49、 作为马克思主义批评群体的创造社 《郭沫若学刊》 1998 年 2 期(第一)50、 来自巴蜀的反叛与先锋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2 期 (独立)51、 青春的诗情与年轻的文化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8 年 4 期 (独立)52、艾青:中国传统的“弃儿”与叛逆 《东方丛刊》 1998 年 2 期 (独立)53、 田间新论 《赣南师院学报》 1998 年 2 期(独立)54、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人大复印资料 文艺理论》 1999.155、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新华文摘》 1999.256、鲁迅人生体验中的《故事新编》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357、对于“后新诗潮”的多种阐释 《天津社会科学》 1999.358、巴蜀文化的阐扬与《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责任 《社会科学研究》 1999.359、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四川三峡学院学报》 1999.360、 后新诗潮:时间的延续与空间的定位 《淮北煤师学院学报》 1999.361、巴渝文化与诗人傅天琳 《涪陵师专学报》 1999.162、重庆文学、地域文学与文史学 《涪陵师专学报》 1999.463、 历史的意义与学术的魅力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0.164、 评龙泉明《中国新诗流变论》 《文学评论》 2000.565、 寻找和建立中国新诗发展的内在“理念” 《海南师院学报》 2000.366、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西南师大学报》 2000.267、 任洪渊与中国学院派诗人的选择 《人大复印资料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2000.568、 无法圆满的悲剧 《西南师大学报》 2000.569、 大西南文化与新时期诗歌的消长 《诗探索》 2000.1-2 辑70、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 《名作欣赏》 2001.271、 标准与尺度:关于中国新诗的总体评价 《学习与探索》 2001.272、 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的内在关系 《社会科学战线》 2001.473、 新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刍议 《荆州师院学报》 2001.374 、穆旦研究:折射出现代中国诗学的艰难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年版75 、 论“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解析吴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76 、“为人生”与新世纪鲁迅研究展望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1 年 4 期77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与 21 世纪中国文论建设的若干问题《涪陵师专学报》 2001.478 、我们究竟有着怎样的“现代性”?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1 年 11 期79 、 2000 :走向新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 年 4 期80 、时空的自由与郭沫若的感受方式 《社会科学研究》 2002 年 2 期81 、中国“反现代性”思潮:世界意义的保守主义《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 2 期82 、 21 世纪郭沫若研究的挑战与机遇 《郭沫若学刊》 2002 年 2 期83 、芜乱来自于真正的批评家的“缺席” 《诗刊》 2002 年 3 期84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二) 《名作欣赏》 2002 年 4 期(独立)85 、现代文化的读本:中国新诗的几个文本(连载三) 《名作欣赏》 2002 年 5 期(独立)86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 《文学评论》 2002 年 4 期87 、反现代性:从学衡派到“后现代” 《中州学刊》 2002 年 5 期88 、鲁迅旧诗新论 收入《鲁迅其书》,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2 年 标准与平台 《诗刊》 2003 年 2 期89 、《甲寅》月刊: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先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3 年 4 期90 、从进化论到地理学 (香港)《新亚论丛》 2003 年 1 期91 、西部的“空间”与东部的“时间” 《唐都学刊》 2003 年 1 期92 、文化反思时代的文体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1 期93 、日本生存体验与清末“小说界革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 年 6 期94 、“民族”与“革命”:日本之于中国的关键词《理论与创作》 2003 年 4 期95 、关于“世界”的学说 《徐州师大学报》 2003 年 4 期96 、 王富仁的“九十年代”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年 2 期(独立)97 、日本体验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年 1 期98 、历史的散失与当代的“新考据研究” 《学习与探索》 2004 年 1 期99 、日本生存的实感与中国诗歌的近代变革 《社会科学研究》 2004 年 1 期100 、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庆视野 《红岩》 2004 年 2 期101 、“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年 3 期102 、意志化之路上的梁宗岱诗歌与诗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4 年 3 期103 、“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 《南京大学学报》 2004 年 3 期104 、关于中国新诗的两种“传统” 《江汉大学学报》 2004 年 4 期105 、西方文论在中国如何“化”? 《河北学刊》 2004 年 5 期106 、论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性问题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年 6 期107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文学评论》 2004 年 6 期108 、日本体验与中国散文的近现代嬗变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1 期109 、 从起点处“正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1 期(合作,第一)110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江汉论坛》 2005 年 1 期(川)11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的文献史料:问题与方法 《汕头大学学报》 2005 年 1 期112 、他山之石:作为现代中国文学思想重要资源的西方文论《兰州大学学报》 2005 年 2 期113 、中国现代诗歌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钦州师专学报》 2005 年 2 期(合作,第一,川)114 、“新民”与“心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15 、 “新民”与“心力” 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 2005 年 4 期116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17 、 1907 :鲁迅“入于自识”的选择 《中山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川)118 “问题”与“前沿” 《陕西师大学报》 2005 年 5 期(川)119 、抗战文化、抗战文学与郭沫若研究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 年 6 期120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贵州社会科学》 2005 年 4 期(川)121 、 1907 :周作人的“协和”体验及与鲁迅的异同 人大复印资料 2005 年 4 期(川)122 、抗战作为中国文学的资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9 期 (川)123 、巴金的愿望与我们的姿态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年 11 期124 、现实的感受与文本的感受 《天津社会科学》 2005 年 3 期125 、我们在什么意义上讨论“文学感受” 《中国文学研究》 2005 年 3 期126 、失落了文学感受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4 期127 、文学的阐释:从文化关联的发现到文学感受的发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5 年 3 期128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社会科学研究》 2005 年 5 期(川)129 、 20 世纪 50 年代与“二元对立思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 年 5 期(川)130 、生命体验、生存感受与现代中国的文化创造 ?《社会科学战线》 2005 年 6 期(川)131 、“重估现代性”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再认识《现代性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思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132 、 “Re-evaluation of Modernity” and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Excerpts) Critical Zone 1,2005133 、心中的“海”——胡续冬《海魂衫》,《诗探索》 2005 年 2 期(独立)134 、国家主义的批判与个人主义的倡导 ——从《甲寅》到《新青年》的思想流变 《江汉论坛》 2006 年 1 期(独立)135 、文学博士谈《名作欣赏》的学术贡献,独立,《名作欣赏》 2006 年 1 期(独立)136 、论中国新诗的“传统” 《诗探索》 2006 年 1 期(独立)137 、人文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福建论坛》 2006 年 1 期(第一)138 、抗战:中国文化的资源与重庆文化的资源《涪陵师院学报》 2006 年 2 期(独立)139 、巴蜀学派与当代批评 《当代文坛》 2006 年 2 期(第一)140 、“问题”与“前沿” 《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年 1 期(独立)141 、 传统 : 中国新诗问题的一个关键词《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2006 年 2 期( 独立)142 、当代诗歌批评的历史建构 《江汉论坛》 2006 年 4 期(第一)143 、大众传媒与中国新诗的生成 《学术月刊》 2006 年 4 期,(第一)144 、多重概念的歧义与中国文学“现代性”阐释的艰难,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 2006 年 3 期( 独立)145 、中国现代文学教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6 年 5 期,(独立)146 、今天我们如何纪念鲁迅逝世? 《钦州师专学报》 2006 年 5 期(独立)147 、 中国抗战文学研究的新的可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第二)148 、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2006 年 6 期(独立)149 、 自我体验、自我意识与现代中国文化的“问题”《福建论坛》 2006 年 7 期(独立)150 、鲁迅: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6 年 8 期(独立)151 、从中国抗战文化研究看郭沫若研究的新思路 独立, 收入《文化与抗战》,巴蜀书社 2006152 、 清点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概念的意义 《社会科学研究》 2007 年 1 期( 独立)153 、文学批评的本土意义:从自我的清理开始 《贵州社会科学》 2007 年 1 期( 独立)154 、重庆文学史与普通话写作 《红岩》 2007 年 1 期( 独立)155 、命题的意义 《红岩》 2007 年 2 期( 独立)156 、寻找我们自己的语言 《红岩》 2007 年 3 期( 独立)157 、体制与生存 《红岩》 2007 年 4 期( 独立)158 、《红岩》 2007 年 5 期( 独立)159 、《红岩》 2007 年 6 期( 独立)160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社会科学辑刊》 2007 年 1 期(独立)161 、鲁迅的“五四”与“新青年”的“五四” 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 2007 年 5 期162 、重绘现代中国文学批评的概念谱系,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 2007 年 4 期163 、现代中国文学批评“本土化”建设的三大内涵 《新华文摘》 2007 年 7 期164 、中国新诗研究的世纪性工程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新诗卷第三辑

张志鹏的学术论文

[1]张志鹏,深化我国农村市场化改革的策略,《社会科学》,2001年第8期。[2]高波、张志鹏,“全球化背景下产业集群培育与南京市地点竞争力提升”,《南京社会科学》2003年增刊。[3]高波、张志鹏,“文化与经济发展:一个文献评述”,《江海学刊》2004年第1期。[4]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约束与企业文化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F31《工业企业管理》2004年第5期全文转载。[5]高波、张志鹏,“文化资本:经济增长源泉的一种解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10期“学术卡片”摘要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24期 篇目辑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1期转载4000字。[6]高波、张志鹏,“城市文化扩展与企业家精神形成”,《南京社会科学》2004年增刊。[7]张志鹏,“中国缺少‘格林斯潘宏观调控’的产权基础”,《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9月。[8]张志鹏,“经济学视野的宗教信仰市场”,《经济学消息报》2004年10月。[9]张志鹏,“基于企业文化认同的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现代管理科学》2005年3期。[10]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激励理论的一个新视角”,《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11]张志鹏,“剖析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几个伪问题”,《经济学消息报》2005年3月。[12]张志鹏,“马克思地租理论与我国农地制度改革”,《天府新论》2005年第5期。[13]张志鹏,“公司治理创新:从企业文化视角的解释”,《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7期。[14]张志鹏,“劳动市场行为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现代管理科学》2005第4期。[15]张志鹏,“文化价值观的经济学”,《学术前沿》2005年第3期。[16]张志鹏,“企业文化选择与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17]高波、张志鹏,“文化约束与文化投资:对南京市民营企业成长的一种解读”,《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增刊。[18]高波、张志鹏,“文化成本:概念与范式”,《南京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19]和萍、张志鹏,“品牌的经济学分析”,《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20]张志鹏、王仕军,企业文化:从管理学走进经济学,《当代经济管理》2005年第4期。[21]高波、张志鹏,文化视角的企业理论:综合与发展,《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22]张志鹏,论企业家精神向企业文化的扩展,《管理研究》2006第2期。[23]张阳、张志鹏,基于中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多元战略创新:机制、模式与路径,东方管理评论(第1辑),2007年3月,复旦大学出版社。[24]张志鹏,长三角创新之谜:基于文化资本视角的诠释,《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25]张志鹏,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增长:趋同或分化,《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26]汪群、张志鹏 张阳,跨国文化战略:中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重要竞争力,《经济导刊》2007年第8期。[27]张志鹏,觉醒、认同与合约的重订——读《第四次大觉醒及平等主义的未来》,《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6期。[28]张志鹏、张耀文,城市转型、产业集聚与开发区发展战略选择,《南京社会科学》2009年“保增长、促转型”与南京跨越式发展高层论坛专辑。[29] 季红军、张志鹏、荆磊,信息化条件下陆军武器装备形成战斗力的路径探讨,《中国国防经济》,2010年第2期。[30]张志鹏,灵性资本:内涵、特征及其在转型期中国的作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宗教》2010年第4期全文复印。[31] 张志鹏,不该忽视的经济周期常识,《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3期。[32]孙建波、张志鹏,主动城市化: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依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0年第22期转摘。[33]张志鹏、张耀文,创意城市与城市发展的动态路径:南京的应用,《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专辑。[34]孙建波 张志鹏 ,反周期政策作用下的资产收益特征变化,《上海金融》,2010年第8期。[35]张志鹏,社会资本、宗教资本与传教策略—对宁夏基督宗教传播的一个解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1]张志鹏,信仰均衡、制度环境与基督徒企业家的行为选择,第7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论文,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2] 张志鹏,哈耶克的宗教演化论及其对中国转型启示,The Six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Chinese Hayek Society,Hong Kong Shue Yan University,2010。[3] 张志鹏,基督宗教在宁夏的传播:阻力与策略,“边缘与多元:近代以来甘宁青地区的中西文化交流——以基督宗教的传播为中心”学术研讨会,兰州·兰州大学,2010。[4]张志鹏,转型期中国的灵性资本:源于本土还是全球?《第六届宗教社会科学研讨会》,2009,无锡。[5]张志鹏,宗教信仰与经济增长:如何解释中国奇迹?,中国宗教与社会高峰论坛暨第五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8,北京。[6]张志鹏,竞争、代价与增长:对南京基督教团体的分析,第四届中国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上海。[7]张志鹏,发现信仰市场:从宗教经济学的一个启示,第三届宗教社会科学国际研讨会,2006,北京。[8]张志鹏,战略成功因素:对中国企业管理者认知的实证研究,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2006年研讨会,南京。 [1]在《中国民族报》开设“宗教变迁与经济发展系列随笔”,已撰写发表随笔102篇(每周1篇)。[2]在《上海证券报》发表财经评论9篇。 [1]张志鹏,家庭时间分配与教堂出席(Corry Azzi, Ronald Ehrenberg),《制度经济学研究》,2009年第3期。

王倩的学术论文

1.纪玉山,王倩:网络金融活动中的外部性及其引发的政策思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2.王倩,纪玉山::《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冲击及应对策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4期.   3.王倩:《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电子货币属性和职能分析¬——兼与尹龙商榷》,《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4.王倩:《金融网络化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的思考》,《理论前沿》2005年第10期.   5.王倩,刘桂清:《我国网络金融监管的现状及政策建议》,《经济纵横》2006年第3期。  6.纪玉山,王倩:《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经济纵横》2002年第6期。   7.王倩:《关注电子货币的信用扩张功能》,《吉林金融研究》2005年第2期。   8.王倩,汪军:《金融网络化背景下的结构性监管政策》,《经济视角》2005年第4期。  9.王倩:《依托信息技术重构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结构》,《200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  10.刘桂清,王倩:《关于研究生收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高教研究与实践》2005年第5期。   11.王倩 :《欧盟对电子货币的监管及其启示》,载《中国与欧盟:合作与发展》,吉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  12.王倩:《欧盟的区域政策实践及其启示》,载《中国与欧盟:区域政策与产业集聚》,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   13.杜莉,王倩:《科学定位政府角色 推动老工业基地振兴》,《国际学术动态》2008年第1期。   14.王倩:《振兴落后地区的财政援助政策:欧盟的经验和启示》,《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第1期。   15.杜莉,王倩:《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资源培养金融创新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3期。  16.逢锦彩,王倩:《自由银行业思想评述》,《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第7期。   17.王倩,杜莉:《电子支付科技影响货币乘数的实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2期。   18.王倩,何志鹏:《从国际金融危机反思国际金融秩序》,《北华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19.王倩:《银行卡替代现金及替代途径的实证分析》,《经济体制改革》2009年第3期。  20.何志鹏,王倩:《去全球化浪潮下自由主义之再省思》,《江海学刊》2009年第9期。  21.王倩、吴德、金李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融资的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纵横》2009年第7期。  22.王倩、何志鹏:《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民主化改革路向》,《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2期。  23.王倩:《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1978-2007》,《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第3期。  24.王倩,黄蕊:《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负债的冲击》,《当代经济研究》2010年第5期。  25.王倩,李通,王译兴:《中国碳金融的发展策略与路径分析》,《社会科学辑刊》 2010年第5期。   26.王倩,王译兴:《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均衡与动态分析》,《社会科学战线》 2010年第6期。  27.王倩,蔡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应机选择与未来取向》,《江汉论坛》2010年第9期。28.王倩,高屋和子:《农村金融、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的均衡与动态分析》,《立命馆经济学》,2010年第5期。

上一篇:免费杂志虫小说网

下一篇:历史研究期刊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