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类学学报吴汝康

发布时间:2023-12-08 06:54

人类学学报吴汝康

20世纪60年代随着中国科学和工业化事业的发展,轻工业、公检法和军工生产部门常向中国科学院要求人类学方面的帮助。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吴汝康在从事古人类学研究的同时开始组织和指导学生和同事加强对于中国现代人体质的研究。1978 年起他和吴新智培养了专门从事这一领域工作的研究生,1982 年创办和主编《人类学学报》(季刊)。通过提高论文的质量,帮助培养和提高这方面的研究人员。他和学生先后编著了《人类骨骼测量方法》和《人体测量方法》,并且参与领导了中国工业人口成年人身体尺寸国家标准的制定。他还同日本东京大学尾本惠市教授合作领导了海南岛少数民族的人类学和语言学调查。在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他于1985年提出建立“今人类学”新学科,并于1991年出版专著。他培养出的人类学专业人才也为中国人类学大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在国际学术论坛的活动增进了外国同行对中国的了解。吴汝康还是一位多产的科普作家,他随时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或结合当时中国外流行或出现的新思潮写出深入浅出的文章或科普专著,有时作为科学顾问参与一些科普电影的制作。《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类发展史》,《人类的由来》等科普书籍和电影《中国猿人》都是影响比较大的作品。他那活跃的科普活动为辩证唯物主义和人类起源与进化的知识在中国的普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编著的《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于1980年获得全国卫生系统优秀科普作品奖。吴汝康奉行的格言是“勤奋、严谨、求实、创新”。他治学刻苦,孜孜不倦。他认为任何人无权白白浪费时间,一个人想做点事,就要刻苦努力,持之以恒。他年轻时是这样,年过八旬仍旧如此。他思维缜密,学风严谨,对于没有把握的问题,从不轻易下结论。他反对将证据不足的“科研成果”草率地做浮夸的、不切实际的宣传报道。这样的报道虽然日后终被证明是不适当的或错误的,但是事发当时的反对却使他屡遭非议,而他却不悔。他想的是只要能使祖国的科学声誉免遭损害,个人受点委屈算不了什么。他勤于学习,对新事物敏感,不只广泛阅读本门学科的新文献,还注意有关学科、哲学和政治理论。建国初期,他任大连医学院人体解剖学教授时就积极地进行探索,在本来比较枯燥的解剖学教学中结合进化和机能的观点,使之变得比较生动活泼。在从事古人类学研究时他十分重视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力图用它来观察和解释已知的古人类学的新发现。在古稀之年,还结合有关学科尝试创建新学科一—今人类学。他一生别无嗜好,唯爱读书,不断从各种渠道吸收多方面的营养为己所用,使思维保持活跃的。他对个人的生活荣辱淡泊自处,不追求华服美食、高官厚禄,但望有书可读,有事可做。他身处顺境不骄,遇逆境不馁。“文化大革命”中,他的研究工作一度被迫中断。其中有一年被关在“牛棚”,被禁止阅读除领袖著作以外的一般书籍。即使在这样的境遇中,他仍研读了大量与古人类学关系较为密切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稍懈怠。吴汝康是一位成功的人类学家。他的成功主观上是由于有聪明的天赋、不懈的努力、缜密的思维以及对生活道路的正确选择和把握;客观上是他适逢中国人类古生物学研究发展的大好时机。

中国直立人化石(主要是北京猿人)的发现和历史贡献

北京猿人的发现
1929年12月2日,中国著名考古学家裴文中在主持发掘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古人类遗址时,从洞穴堆积中发现一个完整的古代猿人头盖骨。随后,又陆续发现大量石器和用火遗迹。消息一出,震动了世界,极大地推动了对世界猿人的考古研究。北京猿人是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1918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便在北京周口店发现了动物化石堆积。1921年他于龙骨山北坡发现后来闻名于世的北京人遗址。从1927年开始,中国学者陆续参加主持北京人的发掘。从1929年至1937年,共发现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5个。1937年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而中断。这些头盖骨化石连同其他珍贵标本都保存在北京协和医院。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这些标本下落不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恢复了在周口店的发掘工作。至今共发现40个以上个体的猿人化石。
经测定,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70万年~20万年前,地质年代属更新世中期。北京猿人头盖骨的特征是:头顶低平,前额后倾,眉骨粗大且左右相连,平均脑量为1043毫升,介于猿和现代人之间。下肢骨胳的大小、形状、比例基本上具有现代人的特征,表明北京猿人已能直立行走。上肢骨胳与现代人更接近,说明他们的上肢已能进行与现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动。北京猿人身长156~157厘米。群居洞穴,从事狩猎和采集,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和骨器。北京猿人已经知道用火。1966年,一具北京猿人头盖骨再次出土,形态特征较以往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具有更为进步的性质

研究进展跟比较

北京猿人吃什么?
有更新的科学手段检验,他们不是食人族吗?
2003年非洲朊病毒DNA揭秘全球不同种族都有抗食人基因
2003年,美英等国科学家组成的科林奇小组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称发现了人类大脑中的一种朊病毒——当代食人族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库鲁病患者携带着它,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那里才终止了食人恶习,而人肉宴的主力军妇女儿童最易感染库鲁病;科林奇小组还发现,朊病毒的抗病基因同时也存在于3/4的当地妇女中。更令人震惊的是,世界各地不同种族的DNA样本中,都有对朊病毒的抗病基因——可谓抗食人基因。这说明,人类祖先确是食人族,人类是在抗击食人中成长起来的。科林奇小组今天正深入研究朊病毒,它与疯牛病病毒很相像。
2000年首次用DNA检验粪便化石提取出千年前北美人食人证据
2000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生物学教授马拉在《自然》杂志上公布,他从850年前至1000年前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印地安人粪便化石中,提取出了人类的肌红蛋白——粪便的主人肯定在排泄前的12小时至36小时内,吃了同类。最近又有地理学家报告:1000年前大峡谷曾发生过严重旱灾,曾经创造了先进农业文明的大峡谷人竟也沦落到残食同类的境地。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用DNA生命科学的手段,检验出人吃人的物质证据。
1999年发掘出10万年前尼安德特人欧洲的最后冰河期气候恶劣人食人
1999年,法国和美国考古学家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法国阿尔代什省莫拉—古尔西的尼安德特人食人现象》,科学家们从莫拉—古尔西山洞里10万年前的尼安德特人遗骨化石中发现,尼安德特人的头骨、腿骨上,都有V字型的石器划痕;在鹿骨化石中亦有同样的伤痕;而人的手骨脚骨却保存完好——这两处吸不出骨髓。此前在克罗地亚和法国发现的尼安德特人骨骼也有被打击的痕迹。科学家们推论:10万年前是欧洲最后一个冰河时期,尼安德特人急剧减少,恶劣的生态引发欧洲古人类也走向了自相残食,直至3万年前突然灭绝。

关注北京猿人头盖骨伤痕处1939年德国学者论证最早食人族
1939年,德国古人类学家魏敦瑞就在对北京猿人头盖骨进行研究中,做出了北京猿人是最早的食人族的论证。1943年他在《中国猿人头盖骨》一书中写道:“猿人猎食自己的亲族,正像他猎食其他动物一样。因为古猿人意识到后脑较其他部位更易致人于死地,于是就用锋利的石器敲打头部,然后吸干脑髓,再慢慢割下其他部位的肉吃。”
魏敦瑞1935年到达北京协和医院,开始全面负责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掘研究工作,1929年发现的第一颗北京猿人头骨顶骨表面,就有多处凿痕;他后来发现,1936年贾兰坡又发现了3颗北京猿人头盖骨,第一颗头盖骨的额骨左侧和顶骨上有很深的切痕;第二颗顶骨中部有一块陷下去的、大约1.5厘米直径的、浅而不平的圆凹痕,凹痕处有发散状裂纹,似乎遭到了尖锐物打击并且其它地方也有类似情况;而第三颗头骨的顶骨竟然有着一个近3厘米的矢状深切痕!
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多于躯干与被食的尼安德特人头颅情形相似
连续3年,魏敦瑞端详着这些裂纹和孔洞。
他清点着累计出土的北京猿人14件头盖骨部分(其中5个比较完整),14件肢骨残片,以及一些牙齿和下颌骨,曾发问:周口店出土的其它动物化石,都是躯干骨和四肢骨多于头骨,而北京猿人却相反,为什么?而与北京猿人同时期生存的史前鬣狗,体格甚至超过了今日东北虎,它的粪便化石中带有大量碎骨,吞食北京猿人时是不会单单留下人类头盖骨的。那么,是不是人类自己留下了同类的头盖骨?
1939年,意大利考古学家在罗马南部齐尔切奥小岛上,发现了一个20万年前的山洞。—山洞深处有一个用石块围成的圆圈,中心处底朝上摆放着一颗人的头颅。在离石圈不远的地方,仿佛陪葬似的,放着三堆动物的骨骼,分别是赤鹿、牛和猪。而那颗人头颅底部有一个大洞,整个头颅破裂严重,像是遭受过有力的打击。整个山洞中竟没有发现人体其余部位的任何骨骼。
这个发现和北京猿人在一点上非常相似:他们的头骨都受到打击,和肢骨数量的比例都极为不相称。研究人员测定这是20万年前欧洲史前人类尼安德特人的头骨,他头部的右侧明显遭到过凶狠的击打;很可能这个尼安德特人丧生在同类手下,还被残忍地割下头带回洞里,砸开颅底吸干了脑髓。
缺少面部骨骼往往为食人族所为北京猿人头盖骨能是例外吗
意大利的这个发现为魏敦瑞的研究提供了佐证,而在当时,魏敦瑞进一步发现,在北京猿人遗骨中,可以辨认出年龄的22个人中,有70%的人14岁以前就死了,在15到50岁存活的有6人,占了将近30%,而能活到了50岁的只有一个女人。北京猿人的生存状况显然十分残酷。
就在这时,一个想法突然跳进了魏敦瑞的脑中:为什么挖掘出的这些头骨中有那么多头盖部分,却没有多少头颅面部和底部的骨骼呢?从结构上说,人的颅骨主要由前面的面颅和后上方的脑颅组成,而北京猿人都只剩下了头盖骨,绝对不正常。
1930年,荷兰古生物学家孔尼华在印尼挖掘出一批这样的头骨,所有的头骨都没有面骨,甚至只有两个具有脑颅后部。而这种状况和当时还在南太平洋区域流行的一种恐怖风俗非常相似,当地的土著总是将俘虏相对脆弱的面部砸碎,取食其脑髓,最后只留下了坚硬的头盖骨。
以后,缺少了面部骨骼的头骨往往被怀疑是有食人现象的人种。北京猿人是例外吗?
遗留下的北京猿人头盖骨是头脑发达的另类猿人猎物吗
50万年前,周口店已形成了如今华北地区的温带气候,在寒冷而漫长的冬季,北京猿人吃什么?魏敦瑞再次盯上了北京猿人的头盖骨。出土的北京猿人的头骨和肢骨发展极不平衡,北京猿人的头骨显然与猿头更加接近;他们的脑壳很厚,大约是现代人的一倍;尤其是下部膨大,上部收缩;而现代人恰恰相反,下部窄小,上部膨大。北京猿人的脑子不算大,只有现代人的一半。但是,他们的肢骨却和现代人的极为接近,已经基本具备了现代人的结构,完全可以像现代人一样行走甚至奔跑。
通常认为,在进化中,人大脑的发展应该走在肢体的前面,可是,北京猿人的情况却恰恰相反。
那么,是不是在50万年前的周口店曾经同时生存着两类人:一类人头脑发达,另一类四肢发达却头脑简单;而这种大脑的差距可能导致了在饥饿状态时人吃人惨剧的发生,头脑简单的沦为了头脑发达的猿人猎物?
魏敦瑞这样疑惑地推论过。随着1941年战争进程和北京猿人头盖遗骨的丢失,他离开了北京,他所做的北京猿人是最早的食人族的结论成了仅有的权威论证。

北京猿人“食人论”证据不足(北京解释)

国内学者认为头盖骨等疑点均可有合理解释
尽管当年的西方学术权威推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但是中国的学者们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反驳了魏敦瑞的论据,并推断北京猿人的食物来源应该是采集夹杂着狩猎。
国内专家对北京人不是“食人族”基本达成共识,不过对于他们是否如这个雕塑表现的那样以打猎为生,尚有分歧。
当年的学者用炉火烘干出土的北京人遗骨。
反驳1 头盖骨更容易保存
“认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原因,无非就是认为所发掘的北京猿人化石中,头骨较多,肢骨很少。”吴新智院士认为所谓的这一证据其实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北京猿人长期以来便被认为是开‘食人之风’的始祖,这种说法是魏敦瑞首先提出的,但是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对此早就提出了疑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如是表示。
黄万波是“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的发现者,也参与了近几年周口店的一些发掘工作。在他印象中,魏敦瑞在古人类学界享有权威地位,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论点曾一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学者很早就曾撰文反驳过魏敦瑞的推论。
“其实在对古人类的考古发掘中,头骨多,肢骨少,是较为一般的现象。”黄万波指出在其对巫山人、和县人等考古发掘中,也出现此种现象。这是因为对比起来,在漫长的时间演化中,头骨更容易保存下来。
此外,黄万波还解释了另一个原因。那便是考古发掘现场往往是众物横陈,各种物种的遗骸都有可能,而人的头骨较为易识别。加之,动物对人的头骨也不太“感冒”,所以肢骨有可能落入动物之口,而人的头骨却有较大的几率避免这种危害。
认为北京猿人有吃人风气的根据还有:头骨的颅底部分破裂,是敲破取食造成的。黄万波指出尽管自己在考古发掘中,并未发现类似的古人类头盖骨,但是造成头骨颅底部分破裂、出现凿痕是由于颅底结构的弱点及保存条件的综合合力造成的。
颅底有许多供神经和血管通过的孔道,骨质厚薄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受压后易于破碎而解体。相较之下,头盖骨部分由于它的穹窿形,厚薄较为一致。即使受到了外来压力,也不容易破碎。即使破碎,也是裂成较大而平扁的骨片,比较容易被保存下来。同时,面骨部分也比较脆弱,容易破碎,因而在人类化石中也常缺损。
反驳2 体质形态发展存在不平衡
魏敦瑞在做出北京猿人是食人族的推论中,曾表示由于北京猿人头骨与肢骨进化程度的不同,曾推论存在两类人。
“其实在人类进化中,体质形态本来就存在发展不平衡现象。”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从事古人类研究得刘武研究员解释道。
现代人与古人类体质最大区别是,现代人纤细,而古人类粗壮,不仅是头骨形状,尺寸和厚度等的变化都符合总的人类进化规律。但这种体质进化的步伐在古人类史上,体现得并非完全一致。
在人类进化过程中,首先是直立行走,四肢向现代人的方向发展,而后是脑的扩大和头骨的发展。所以猿人头骨的形态落后于四肢。因而,我们不难理解北京猿人的形态,像是猿的头配着近似现代人的身躯。吴汝康院士曾于1999年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详细论证,北京猿人的化石并不代表两种人,而只属于一种人,就是猿人。
反驳3 基因证据可有其他解释
那么,对于2003年美英科学家所发现的抗食人基因,又该如何解释呢?
2003年,《科学》杂志登出科林奇小组的论文后,很快便有科学家提出疑义。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的人类学家阿伦斯(WilliamArens)表示自己不太赞同科林奇的结论。阿伦斯认为,即使发现了这一抗食人基因,但由于没有人亲眼见过食人的风俗,所以无法断定出人类史前就有吃人的现象存在。
还有一些科学家认为,现代人的变异普里昂蛋白基因并不能证明人类的祖先曾经有吃人的习惯,也可能存在着其他的解释。伦敦自然史博物馆的专家索列格(Christoph Soligo)认为,有传染性的普里昂蛋白可能跨物种传播,吃受普里昂蛋白污染的动物也可能导致有保护作用基因的出现。因此,光从普里昂蛋白基因变异是无法推出人类史前存在吃人现象的。
对此,黄万波表示基因验证是需要很多假定的。近几年,国际上对一些部落食人的佐证,包括DNA分析、基因分析,都不能具体说明北京猿人的情况,每一种族之间还是有其个体的区别。
北京猿人吃什么?
北京猿人并非是食人族,那么北京猿人当时吃什么呢?古生物学家普遍持有的观点是:采集狩猎。
黄万波指出在发掘出北京猿人的同时,考古发掘人员也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和其他几个地点发现了北京人制造和使用过的石器,已不下10万件,种类包括砍斫器、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锤和石砧等。“根据日前已发现的石器,它的形制、用途,都可以表明北京猿人已经进入采集狩猎的阶段”,黄万波指出,一直以来,老一代科学家便持有此种见解。
另外,研究发掘人员曾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兽骨绝大部分是破碎的。他们认为这应当是北京人制作和使用过的骨器。例如截断的鹿角根部可以当锤子使用,鹿角尖则是良好的挖掘工具。
对此,吴新智认为北京猿人采集日前没有多大争议,但至于是否有狩猎行为还无法完全给出定论。
而在刘武看来,史前北京猿人究竟是怎样,他们的生活场景如何,现在我们只能通过所发掘的石器及其他遗物来推断。这些步骤便包括,所发掘的器物上是否留有猿人的痕迹?即使在50万年前,北京猿人已经有狩猎行为,那这种行为是主动狩猎,还是由于某种情况是非主动的……而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在辨识北京猿人当时生活习性时应该考虑的。

中国陆相第四系周口店阶综合研究报告

张宗祜1闵隆瑞2朱关祥3张静1

(1.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61;

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37;3.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100037)

1 周口店阶阶名及其名称由来

1963年全国地层委员会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编写的《中国的新生界》中,将更新世中期含中国猿人、石器和梅氏犀、中国鬣狗、肿骨鹿等哺乳动物的周口店洞穴堆积名之为“周口店阶”。1999年12月第二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第四系工作组在十三陵断代工作会议期间再次提出建立周口店阶。2002年被正式列入中国区域年代地层表中。

2 周口店阶层型和副层型剖面位置

周口店阶命名地点是北京西南59km处的房山县周口店,地理坐标:北纬39°42'东经116°。层型剖面位于周口店龙骨山奥陶纪石灰岩洞穴,其编号为周口店第一地点,即中国猿人化石产地,乘坐公交车即可到达(图1)。

图 1 北京房山周口店阶层型剖面交通位置图

为了能更广泛地进行区域性对比,2006 ~2007 年间,张宗祜、闵隆瑞等在距北京 200 多千米的河北阳原泥河湾盆地郝家台台儿沟泥河湾阶之上建立了一个河湖相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宣大高速公路和秦大铁路可到达化稍营镇(图 2)。

图 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交通位置图

3 周口店阶的层型剖面描述

3.1 北京房山周口店第 1 地点层型剖面。

第 1 地点的洞穴东西长 140 余米,南北最宽处约 20 m,向西渐渐变窄。堆积层基本上是由冻裂物理风化形成的角砾层与非角砾层相间互层组成,洞内剖面厚度有一定的差异,但自上而下统一分为 13层,总厚 35.00 m。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3.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

剖面描述见图 3。

图 3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柱状图

4 周口店阶的底界界线定义

4.1 岩性特征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底部第13 层的岩性是: 红色粉砂质粘土角砾层,角砾风化较强,厚 2.0 m。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副层型剖面底部的岩性是: 浅红色粘土层夹 1 层浅黄绿色砂质粘土层,厚 1.6 m。

从(1)、(2)岩性可见,周口店期开始是处于氧化较强的环境,故岩性均呈红色。

4.2 磁性地层和同位素年龄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属古地磁布容正向极性时,第 13 层底约距今 0.78 Ma(B/M 界线); 第 12 层年龄:(0.641 ± 0.032)Ma(ESR)。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底是在古地磁极性柱 B/M 界线之下 1.6 m 处,约0.80 Ma。

从(1)、(2)磁性地层分析,周口店阶底部年龄为 0.78Ma(B/M)左右。

4.3 古生物标志

(1)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层型剖面孢粉分析结果表明,第 13 层(即剖面底)为孢粉贫乏带,仅个别样品见少量 Artemisia(蒿)和 Selaginella sinensis(中华卷柏)。

(2)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副层型剖面周口店阶底部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孢粉含量少,以Artemisia(蒿)、Gramineae(禾本科)为主。介形类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分子有: Limnocythere dubiosa(疑湖花介)、Limnocythere sancti-patricii(单瘤湖花介)、Ilyocypris gibba(隆起土星介)、Limnocytherebinoda(双瘤湖花介)、Leucocythere plethora(丰满白花介)等,而其中以 Limnocythere dubiosa 占绝对优势,可作为古生物标志。

5 周口店阶的单位层型内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特征描述

5.1 北京房山周口店第一地点周口店阶年代地层和主要古生物特征

5.1.1 同位素年龄及磁性地层

1)氧同位素测定结果: 非角砾层可与太平洋 V28 - 238 氧同位素奇数段对比,代表间冰期; 角砾层则可与偶数段对比,代表冰期。

2)铀系测年结果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第 7 层年龄值为: 0.37 ~0.40 Ma

中国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6~2009

第 10 层年龄值为:(0.462 ±0.054)Ma

3)热释光测年结果

第 4 层年龄值为:(0.292 ±0.026)Ma 和(0.312 ±0.028)Ma

第 10 层年龄值为: 0.417 ~0.592Ma

4)裂变径迹测年结果

第 4 层年龄值为:(0.306 ±0.056)Ma

第 10 层年龄值为:(0.46 ±0.045)Ma

5)ESR 测年结果

第 4 层年龄值为:(0.306 ±0.056)Ma

第 10 层年龄值为:(0.462 ±0.045)Ma

6)氨基酸外消旋法测年结果

第 8、9 层年龄值为: 0.390Ma

7)古地磁测定

整个剖面属布容(Brunhes)正向极性时,第 13 层底约距今 0.73Ma

5.1.2 哺乳动物化石

以北京猿人、肿骨鹿为代表,主要组成分子是:

北京猿人 Homo erectus pekingensis(1929 ~1933 年发掘时称中国猿人 Sinanbhropus pekinensis Black)

肿骨鹿 Megaloceros pachyosteus Young

中国鬣狗 Hyaena sinensis Zdansky

杨氏虎 Felis youngi Pei

三门马 Eqnus sanmeniensis Teilhard et Pivetean

剑齿虎 Megantareon inexpectatus Teilhard

披毛犀 Coelodonta antiquitatis Blumenbach

居氏大河狸 Trogontherium i Fischer

梅氏犀 Rhinoceros merki Jger

巨骆驼 Paracamelus gigas Schlosser

洞熊 Ursus speaeus Blumenbach

德氏水牛 Bubalus teihardi Young

纳玛象 Palaeoloxodon cus Falconer et Cautley

猎豹 Cynailurus sp.

豪猪 Hystrix subcristata Swinhoe

北京麝 Moschus moschiferus nsis Young

裴氏转角羚羊 Spirocerus peii Yoang

硕猕猴 Macacus robustus Young

竹鼠 Rhizomys sp.

鼹鼠 Scaptochirus primitivus Zdansky

狼 Canis lupus L.

狐 Vulpes L.

豹 Felis pardus L.

5.1.3 孢粉组合带特征

第 13 层: 孢粉贫乏,仅个别样品见少量蒿(Artemisia)及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第 12 ~ 10 层: 温带落叶阔叶林 - 草原的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 榆(Ulmus)- 栎(Quercus)- 蒿(Artemisia)组合。

第 8、9 层: 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薄叶卷柏(Selaginella delicatula)- 桦(Betula)-榆(Ulmus)组合。

第 7 层: 蔷薇科(Rosaceae)- 葎草(Humulus)- 禾本科(Gramineae)组合。

第 6 层: 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翠云草(Selaginella unicinata)- 钱苔(Riccia)组合。

第 5 层: 未采样。

第 4 ~1 层: 藜科(Chenopodiaceae)- 蒿(Artemisia)- 蓼(Polygonum)- 中华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 松(Pinus)组合。

5.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台儿沟周口店阶年代地层和主要古生物特征

5.2.1 周口店阶底界之上 1.6 m 处为古地磁 B /M 界线,故其底界接近 B /M 界线,约 0.80 Ma

周口店阶顶界在图 3 中,143 层(118.0 ±25.7)ka 年龄采样点下 1 m 处,约 120 ka,接近更新统上部 128 ka 的界线。

5.2.2 介形类组合特征

周口店阶介形类化石较丰富,为 Limnocythere(湖花介)- Ilyocypris(土星介)- Eucypris(真星介)组合,主要分子有: Limnocythere dubiosa,Limnocythere sancti - patricii,Ilyocypris cornea,Ilyocypris dunschanensis,Eucypris inflata 等化石。沉积环境为湖相,气候较暖干,水体较咸。

5.2.3 孢粉组合段特征

以图 3 中 138 层底(深 19.45m)为界,划分为 2 个组合段。

下组合段: 孢粉含量少,孢粉浓度为 0.9 ~22.3 粒/克,木本植物花粉以 Pinus(松属)为主,还有 Picea(云杉属),Abies(冷杉属); 草本植物花粉以 Artemisia(蒿属),Chenopodiaceae(藜科)为主,不能确切反映本段植被面貌。

上组合段: 孢粉浓度为 3.2 ~ 24.8 粒/克,木本植物花粉占 0 ~ 66.7%,有 Pinus(松属),Picea(云杉属),Cupressaceae(柏科); 草本植物花粉占 33.3% ~ 100%,以 Artemisia(蒿属),Gramineae(禾本科)为主,偶见蕨类植物孢子 Polypodiaceae(水龙骨科),此孢粉组合特征反映出由针叶阔叶树种组成的疏林草原植被面貌,气候较温干。

6 对 比 关 系

6.1 北京房山周口店阶在周口店地区对比性较好

第 1 地点 10 ~13 层,可与周口店第 9、13 地点对比。

第 1 地点第 4 ~9 层可与周口店 8、6、5 和 2 地点对比。

第 1 地点第 1 ~3 层可与周口店 15、4、21、23、24 和 20 地点对比。

第 1 地点北东的太平山北坡西地点堆积层之(4)与(5)层也可与本阶对比。

6.2 河北阳原化稍营郝家台周口店阶在泥河湾盆地东部对比性较好

经古地磁测定,阳原县郝家台小渡口剖面、小长梁剖面、官亭村西鹿角梁剖面、洞沟剖面和蔚县东窑子头剖面与红崖剖面等,均测到 B/M 界线,即周口店阶底部界线。其界线在壶流河东一般埋深22 ~ 34 m,壶流河西则埋深 10 余米。可见,周口店阶在阳原盆地东部,包括壶流河下游两侧普遍存在。在官厅村附近,周口店阶顶面之上我们发现10 多枚古人类牙齿及古人类头盖骨碎片,其年龄约11万年。在红崖村周口店阶中与郝家台台儿沟一样含有介形类 Limnocythere dubiosa(疑湖花介)-patricii(单瘤湖花介)- (双瘤湖花介)组合。

6.3 与国内其他地区对比

(1)中国北方渭河流域陈家窝组相当于周口店期早期堆积; 大荔组相当于周口店期晚期堆积。

(2)中国南方四川盐井沟洞穴堆积、桂北笔架山洞穴堆积和雷州半岛北海组等均与周口店期同期。

主要参考文献

曹伯勋,田明中,袁铃声等.1994.北京周口店新发现的洞穴堆积物研究.武汉: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陈茅南.1988.泥河湾层的研究.北京: 海洋出版社

杜恒俭,陈华慧,曹伯勋主编.1981.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北京: 地质出版社,308 ~309

黄培华.1991.北京猿人洞堆积层的 ESR 年代、堆积旋回与深海气候旋回的对比研究.刊于“中国海陆第四纪对比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

黄万坡.1960.中国猿人洞穴堆积,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2.(1): 83 ~95

计宏祥.1991.中国中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群.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参加第十三届国际第四纪地质大会论文集.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贾兰坡,黄慰文.1984.周口店发掘记 .天津: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贾兰坡,卫奇.1982.建议用古人类学和考古学的成果建立我国第四系的标准剖面.地质学报,56(3)

贾兰坡.1950.中国猿人(北京人).龙门联合书局

贾兰坡.1956.对中国猿人石器的新看法.考古通讯(6): 1 ~8

贾兰坡.1959.关于中国猿人的骨器问题.考古学报,(3): 1 ~3

贾兰坡.1959.中国猿人化石产地 1958 年发掘报告.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1 ~26

贾兰坡.1964.中国猿人及其他文化.北京: 中华书局

李任伟,林大兴.1979.我国“北京人”、“蓝田人”和“元谋人”产地骨化石中氨基酸的地球化学.地质科学,(1): 56 ~62

刘东生,刘敏厚,吴子荣,陈承惠.1964.关于中国第四纪地层划分问题.刊于“第四纪地质问题”.北京: 科学出版社,P.49 ~50

刘泽纯.1983.北京猿人洞穴堆积反映的古气候变化及气候地层学上的对比.人类学学报,2.(2)

闵隆瑞,迟振卿,朱关祥.2000.从井儿洼孔岩芯看阳原盆地第四纪湖相层的划分.地质学报,74(2): 108 ~115

闵隆瑞,迟振卿.2003.河北阳原盆地西部第四纪地质.北京: 地质出版社

闵隆瑞,张宗祜,王喜生,郑绍华,朱关祥.2006.河北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组底界的确定.地层学杂志,30(2): 103 ~108

南京大学地理系地貌教研组编著.1961.第四纪地质学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P.326 ~329

裴文中,张森水.1985.中国猿人石器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

裴文中,周明镇,郑家坚.1963.中国新生界.北京: 科学出版社,P.18 ~31

裴文中.1930.中国猿人化石之发现.科学 14(8): 1127 ~1133

裴文中.1931.周口店洞穴层之时代及其与近古期地层之比较.中国地质学会志,第 10 卷

裴文中.1957.中国第四纪哺乳动物群的地理分布.古脊椎动物学报,1(2)

裴文中.1934.周口店洞穴采掘记.地质专报乙种 7,(1)

钱方等.1980.周口店猿人洞堆积物磁性地层的研究.科学通报,25(4)

邱中郎等.1976.周口店新发现的北京猿人化石及文化遗物.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1(2): 109 ~131

孙孟蓉.1965.周口店中国猿人化石层孢粉组合.中国第四纪研究,4(1): 84 ~104

吴汝康,贾兰坡.1954.周口店新发现的中国猿人化石.古生物学报,2(3): 267 ~288

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1989.中国远古人类.北京: 科学出版社

吴汝康.1980.中国古人类学三十年(1949 ~1979),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8(1): 1 ~8

吴汝康等.1985.北京猿人遗址综合研究.北京: 科学出版社

夏明.1982.周口店北京猿人洞骨化石铀系年龄数据 - 混合模式.人类学学报,1(2): 191 ~196

徐仁.1965.中国猿人时代的北京气候环境.中国第四纪研究,4(1): 77 ~83

杨怀仁主编.1987.第四纪地质.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P.378 ~381

杨钟健.1930.周口店之化石堆积.科学 14(8): 1099 ~1126

杨钟健.1933.中国猿人化石及新生代地质概论.地质专报乙种,5(1)

杨子庚,牟昀智.1981.对周口店地区晚新生代地层的新认识.科学通报(13)

杨子赓等.1983.北京猿人时期的地层与环境.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3(4)

袁复礼,杜恒俭.1984.中国新生代生物地层学.北京: 地质出版社

张宗祜,闵隆瑞,王喜生,朱关祥,郑绍华,张静,赵华.2008.中国陆相第四系泥河湾阶综合研究报告.见: 第三届全国地层委员会编,中国

主要断代地层建阶研究报告(2001 ~2005).北京: 地质出版社.

张宗祜,闵隆瑞,朱关祥.2003.河北省阳原台儿沟剖面泥河湾河湖相层岩石地层的划分.地质通报,22(6)379 ~383

周慕林,闵隆瑞,王淑芳.2000.中国地层典·第四系.北京: 地质出版社.P.96 ~97

Andersson,inary description of a bone deposit at Chou Kou Tien in Fang Shan Hsien Chihli fiska Annaler,1

Andersson, on the Cenozoic of northern .A,(3): 1 ~ 152

Barbour,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Peking Man.(Sinanthropus).Science,72,635 ~ 636Black,D.1927,On a lower molar hominid tooth rfom the Chou Kou Tien .D.,7(1): 1 ~ 28

Black,r hominid remains of Lower Quaternary age form the Chou Kou Tien .120,954

Black,ryman in Asia: The Chou Kou Tien ,5,207 ~ 208

Black,hropus pekinensis,- A futher note on new material discovered at Chou Kou Tien in 1928,and its zoogeographical Pacific Science Congress in Java,3,105 ~ 112

Black,inary report on the discovery of skull of adult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at Chou Kou Tien,The Chira journal,12,163 ~ 164

Black,al remains of Sinanthropus other than skull ,11,365 ~ 374

Black, the discovery,morph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Sinanthropus 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D,(223),57 ~ 120

Bohlin,tion of the Chou Kou Tien ,6,345 ~ 346

Breuil, Gisement á Sinanthropus de Chou Kou Tien(China)et ses vestiges de feu et l’pos,27,1 ~ 10

Breuil, and antler industry of the Choukoutien Sinanthropus ser.6,1 ~ 41

Pei, account of the discovery of an adult Sinanthropus skull in the Chou Kou Tien ,8,203 ~ 205

Pei, age of the Choukoutien ,10,165 ~ 178

Pei,ora from locality l of .C,7,(2)

Teilhard de Chardin, Pei lithic industry of the Sinanthropus deposits in ,11,317~ 358

Teilhard de Chardin, Young,C.C.1929,Preliminary report on the Chou Kou Tien fossiliferous ,8,175~ 202

Teilhard de Chardin, man in -Biol.,7,1 ~ 99

Weidenreich, Sinanthropus Population of Choukoutien(locality l)with apreliminary report on new -na,14,427 ~ 468

Weidenreich,hropus pekinensis: A comparative .D,7,(3): 1 - 162

Weidenreich, forerunner of Sinanthropus pekinensis,,17,137 ~ 144

Weidenreich, skull of Sinanthropus pekinensi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a primitive hominid Ser.,D,10,1 ~184

Young, the mammalian remains from Chikushan,near Choukoutien,.C,7,(1): 1 ~ 24

Young, the Artiodactyla from Locality 1 of .C.8,(2): 1 ~ 158

Young, the Insectivora,Chiroptera,Rodentia and Premates other than Sinanthropus from locality l in .D,8,(3): 1 ~ 139

Zdansky, ein Sugerlnochenlager in Chou Kou Tien,,(5): 83 ~ 89

Zdansky, Sugetiere der Qurtarfauna von .C,5,(4): 1 ~ 146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的详细资料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河姆渡人、山顶洞人等等,相关资料如下:
  一、元谋人:
  1、简介:
  元谋人,因发现地点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小山岗上,定名为"元谋直立人",英文称雕塑:Homo erectus yuan mouensis,俗称"元谋人"。"元谋"一词,出自傣语,意为"骏马"。
  元谋人牙齿化石是1965年"五一"节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的,元谋县被誉为"元谋人的故乡"。1976年根据古地磁学方法测定,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
  在约在100万年以前,云南元谋一带,榛莽丛生,森森郁郁,是一片亚热带的草原和森林,先有枝角鹿、爪蹄兽等第3纪残存的动物在这里生存繁衍。再往后推移一段时间,则是桑氏鬣狗、云南马、山西轴鹿等早更新世的动物出现在这片草原和森林。它们大多数都是食草类野兽。为了生活下去,元谋人便使用粗陋的石器捕猎它们。根据出士的两枚牙齿、石器、炭屑,以及其后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层位中,发掘出少量石制品、大量的炭屑和哺乳动物化石,证明他们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类。
  2、
  发现元谋人遗址的意义
  元谋盆地位于金沙江边的崇山峻岭之间,气候干燥炎热,是滇中地区著名的"热坝"。1965年5月初,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一行,在元谋大那乌村盆地上那蚌村后第四纪更新世早期地层中,发掘出左、右中门齿各一枚,属青年男性,形态特征与北京人相似,时代比北京人更早。经地磁仪器科学手段侧定,这两棵牙齿化石为距今170万年的原始人类所有,属直立人种中的一个新亚种——直立人元谋新亚种。元谋人的发现,对于揭示人类演化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伴随元谋人牙齿出土的,还有17件石制品,经研究鉴别,属旧石器,其类型包括尖状器、刮削器和砍砸器。在同一地层中还发现了大量的炭屑和一些烧焦的骨头,并且在有炭屑的地方都伴有动物化石,属共生哺乳动物化石,有40余种,距今170万年,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化石。这就说明,元谋人不仅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工具从事狞猎及采集活动,而且还学会用火,用火烤食他们所获取的猎物,开始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
  元谋人早于“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猿人,从而把中国发现的最早人类化石的年代推前了一百多万年。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
  3、遗址保护
  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谋人陈列馆位于元谋县龙川街,距离元谋县城7公里处。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于1985年动工兴建,1987年落成。陈列馆展厅介绍了元谋人的牙齿化石等内容,馆藏文物千余件,展厅内陈列分“人类的起源”、“元谋古猿”、“元谋史前文化”三部分,揭露了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简史,系统地展示了原始人类的进化环节。
  元谋人遗址有纪念碑,不远处有博物馆,馆内陈列着元谋人牙齿化石的标本,古生物化石及其他有关实物、资料。
  2009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公布元谋人陈列馆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4、后续发现
  新成果
  中国“最早人类”及其近亲的调查发掘工作。对所获化石进行深入研究以解决早期人类的起源与演化过程问题,从而对澄清当今人类起源的时间与地点之争作出我们的贡献。
  云南元谋是这一攀登项目的重点工作地区。此前有关学者的初步研究显示,元谋古猿牙齿似乎存在大小两种类型。而这两种类型是否代表着两个生物种之间的差异,或仅仅是性别上的差异还不是很清楚。这就大大地妨碍了对元谋古猿整体特征,乃至整个云南古猿在演化分类上的地位及在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上的作用的认识。攀登专项启动后,野外发掘又获得了一批新的化石材料。在元谋发现的古猿化石中,牙齿化石占绝大部分。在这些发现的基础上,由专项组织的对元谋古猿牙齿的研究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99年《科学通报》23期发表了刘武等对元谋古猿牙齿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成果。
  这项新成果的研究材料包括自1986年首次发现古猿化石直至1998年底在元谋盆地历次发掘和收集的全部牙齿化石,共1266枚。由于样本数量大,可以准确地反映出各测量项目的数据分布范围。刘武等人采用了直方图及正态曲线分析、双变量两维坐标分布、因子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犬齿面积比例系数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就元谋古猿牙齿大小尺寸的分布规律、元谋古猿与现生大猿及开远、禄丰古猿的关系进行了检验。这是自元谋古猿化石发现十多年来首次进行的较为系统规范的牙齿测量统计分析。直方图、两维坐标分布及因子分析发现元谋古猿牙齿尺寸具有较大的变异分布范围,多数牙齿呈现出明显的大小两种尺寸类型。然而,元谋古猿牙齿尺寸上的这种变异是否超出了开远、禄丰古猿及现生大猿单一种内的变异范围,则是需要进一步澄清的问题。这一问题涉及在元谋发现的古猿化石代表一个生物种还是两个生物种。为此,采用变异系数分析方法来对比元谋古猿牙齿尺寸变异程度与其他中新世古猿及现生大猿牙齿变异程度的差别。在所计算的元谋古猿上下颌各牙齿的变异系数中,除上下颌犬齿的变异系数偏高外,元谋古猿其余牙齿尺寸的变异系数均位于或接近禄丰古猿及现生大猿牙齿尺寸变异系数的分布范围。由于学术界基本倾向于认为到1987年为止发现的禄丰古猿代表着一个种(吴汝康,1987),因此该文变异系数对比分析强烈提示元谋古猿牙齿尺寸所呈现出的变异很可能尚未达到种间的变异范围。
  云南现古猿化石
  自1956年在云南开远发现森林古猿牙齿化石以来,先后在云南的禄丰、元谋和保山发现了古猿化石。这些古猿在演化上的分类地位及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将元谋古猿牙齿测量数据与已发表的禄丰和开远古猿牙齿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试图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些牙齿尺寸方面的证据。从元谋与禄丰和开远古猿牙齿面积数据的分布对比看,在云南这三处地点发现的古猿的牙齿尺寸非常接近,其中元谋古猿与开远古猿彼此之间在牙齿数据上更为接近。禄丰古猿的牙齿尺寸较元谋古猿与开远古猿的牙齿尺寸稍大。
  通过上述分析可见,这项研究揭示了元谋古猿牙齿尺寸的分布规律,同时也就一些具体特点与在云南境内发现的禄丰古猿、开远古猿及现生大猿类进行了对比。
  二、蓝田人:
  1、简介:
  "蓝田人"即"蓝田猿人",学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英文名称:Homo(Sinanthropus)erectuslantianensis。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属早期直立人,生活的时代是更新世中期、旧石器时代早期。1964年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命名为"直立人蓝田亚种"。
  2、文化特征:
  蓝田人是1963年和1964年分别在陕西蓝田县的陈家窝和公王岭发现的。公王岭在 蓝田县城东南17公里,是一个小土岗,前临灞河,后依秦岭。登上公王岭,即发现厚约30米的砾石层、上面覆盖着厚约30米的“红色土”。红色土的下部夹有两层埋藏土,就在这两层埋藏上之间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人头盖骨和三枚牙齿化石,还有石器和许多动物化石。在陈家窝则发现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下颌骨化石。
  在蓝田人产地发现的石制品仅三十四件。原料主要是石英岩和脉石英,有石核、石片和石器。石器种类有大尖状器、大型多边砍研器、中小型多边砍斫器和单边砍听器,还有刮削器和石球等。加工技术粗糙,有单面加工和交互加工者。器形多不规整,对原料的利用率也较低,表明当时的石器制作技术仍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与蓝田人伴生的动物有三门马、大熊猫、鼢鼠、李氏野猪、葛氏斑鹿、中国鬣狗、东方剑齿象、剑齿虎、中国獏、爪兽、硕弥猴和免等,有明显的南方动物群色彩。根据动物群及其所在的地层判断,年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匼河文化匼河村属山西省芮城县,位于西侯度西南的黄河岸边。1959年调查时发现若干石器地点,1960年对其中几个点进行了发掘,总共在十一个地点发现①吴汝康:《陕西蓝田发现的猿人头骨化石》,《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第1期。戴尔俭、许春华《蓝田旧石器的新材料和蓝田猿人文化》,《考古学报》1973年第2期。石制品一三八件,以及烧骨和许多哺乳动物化石②。除6055地点是发现于红色土之下的泥灰岩层中以外,其余都是发现于红色上之下的砾石层中。前者很少受水冲磨,后者则多有不同程度的冲磨现象。
  石制品的原料除极少数为脉石英外,绝大多数是采自当地河滩的石英岩砾石制成的,不少制品还保留有原砾石的岩面。匼河石器的制法主要是锤击法和碰砧法,也有砸击法,有的用原砾石的平面作台面,有的则用已打过石片的疤痕作台面。石片大多宽短。石器器形有砍斫器、刮削器、太三棱尖状器、小尖状器和石球等,多用石片加工而成,也有由石核制成者(如石球等)。砍砸器分单面刃和双面刃两种,刮削器则多为单面加工,即从劈裂面向背面加工而成。
  与石器伴出的动物化石有披毛犀、三趾马、肿骨鹿、斑鹿、剑齿象、纳玛象、水牛和野猪等,其时代应属中更新世早期,与蓝田人的年代接近。
  三、河姆渡人:
  1、简介: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栏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2、详解:
  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一带系沼泽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时,先打下1米长木桩,木桩上架设纵横交错地龙骨(地梁),其后于地梁上铺设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橼、盖顶。地板起防湿、御虫蛇作用。其下可用来豢养家畜。地板上为起居住室。从柱子高度看,人还不能直立进出,但较巢居已大有进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
  河姆渡人的生活情景
  步。房屋规模大小及内部结构,视居住成员多寡而定,从住宅营建看,河姆渡人已较熟练地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等建筑构件技术,梁柱间已用榫卯接合,地板用企口板密拼,不同榫卯形式均基本符合受力要求,与晚期木构大致相同,木构件上刻有双圆、直线、斜线、植物茎叶等装饰图案。因工具限制,加工显得较粗糙。遗址还出土6支木质船桨,1支外形基本完整,轮廓清楚,分桨柄、桨叶两部分,一块原木制成,形如长柄树叶,柄上刻满线条组合图案,轻巧实用,与现代游船划桨大体接近,是目前中国已发现船桨中最古老一支。船桨及一只陶舟均证明河姆渡人已开始用船、筏载人荷物、浮水采集。第三、四文化层中还出土200多件木器,有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不少器物为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所少见或未见。用于生产的占大多数,木锤系加工锤击工具,木予是狩猎扎戳武器,木碗为生活用品,木质器柄则是石器工具发挥更大效用的附属件,小木棍既是农业点穴播种工具,也是采集野生植物时挖根刨茎的采集工具,木器制作大多要经过切断、剖开、削、茬、挖凿、修磨、髹漆及火烧硬化等工序,其中碗、筒、蝶形器制作颇精细,表面经过磨光、髹漆,出土时油光可鉴,出土的20多只木筒系用整段木材制成,形似毛竹筒,内外壁锉磨光洁、内壁还凿有一浅槽,塞以圆木饼,有的外缠藤篾,可能作敲击乐器用。第二文化层中发现木架方形井,证明河姆渡人已掌握凿井技术。众多保存完好的木器出土,为世界木器工具研究提供了实物材。在建筑方面,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建筑的遗迹,在食物方面,植物遇存有水稻的大量发现,被断定是人工栽培的水稻,此外植物残存尚有葫芦、橡子、菱角、枣子等。动物方面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的,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河姆渡遗址(Hemudu Site) 中国南方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东北,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
  四、山顶洞人:
  山顶洞人,属晚期智人,距今约1万8千年前。1930年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洞中曾发现多具北京猿人化石,但在山的最顶端石钟乳洞,即山顶洞中,考古学上称“山顶洞人”,英文名称:“Uppercaveman”。山顶洞人已很进步,体质形态已经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生活的时代已经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时期,已经掌握了刮挖、磨光、钻孔等技术,并且会用骨针和骨锥缝制衣服,围着兽皮做的裙子,并且已懂得人工取火,掌握了制火技术。

上一篇:海洋科学核心期刊

下一篇:材料化学前沿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