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南北杂志检索
东西南北杂志检索
文献和书的区别
图书和报刊文献检索既有共通之处,又有所区别。了解掌握图书与报刊文献检索各自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文献检索的速度和质量,促进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本文从检索工具、检索途径、检索方法、检索动机和检索手段等方面对书刊文献检索加以比较分析。
文献检索是文献开发的手段、文献利用的前奏,文献检索的最终目的是文献开发利用。图书检索和报刊检索有许多共通之处,但由于图书和报刊在内容概括性、新颖性和文献组织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存在差异,因而在检索工具、检索途径、检索目的和检索手段等方面也有所区别。下面就此加以浅析。
一、从检索工具看
检索工具是用于报道、存储和查找文献线索的工具和设备的总称。图书和报刊检索主要都依赖各类目录、索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目录索引既有卡片式、书本式,也有机读型的,文摘目前以书本式居多。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数据库的发展,机读型文摘将逐渐增多,这是两者的共同之处。
但从实际利用的检索工具看,图书检索以利用所在馆馆藏目录最为普遍,这是因为图书大都以整件出版物作为一个著录单元,除人物、地名及事件、事物方面的少量索引外,一般很少对图书中的各个知识单元加以标引,所以图书索引、文摘很少,同时,利用现有馆藏目录有较高的可获取率。而报刊检索除利用馆藏目录外,更重要的是利用书本式论文索引、文摘,这是由于期刊文献内容具有分散性,读者往往需要通过篇名才能判断哪些文献是自己所需要的。同时,众多的书本式论文索引、题名录及文摘又为这种检索提供了方便条件。
二、从检索途径看
检索途径是进行文献检索的思路和入口。字顺途径和内容途径是最常用的检索途径,此外还有时序途径、地序途径和引文途径等。字顺途径包括题名途径、责任者途径和号码途径等;内容途径主要是分类途径和主题途径。
图书和报刊文献都经常由题名、责任者、分类、主题和关键词等入口检索,但由于两者信息组合方式不同,即图书往往是由系统论述某一专题的各知识单元有机组成(论文集和工具书例外),而报刊综合性强,学科内容交叉甚至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东西南北》和《世界博览》等。专业报刊虽然主要围绕某一学科研究,但相当一部分文章只是和该专业相关,甚至基本无关。“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的引文研究已经证实期刊文献内容的分散性。因此,图书的题名检索途径是书名途径,而报刊的题名途径除报刊名途径外,还有篇名途径,且后者更为重要、实用。至于责任者途径,图书文献一般是整本书的编著者,即作为图书责任者标目的责任者。而报刊文献检索一般由报刊中某一文章的著者入口检索,不考虑由报刊编辑这个途径来检索。从分类途径看,由于报刊内容偏向综合性,因而报刊分类比图书分类粗,较易检索。既使是报刊论文索引,分类也不如图书分类细。如《报刊论文索引》和《社会科学文献题录》等。
三、从检索方法看
检索方法即检索文献的方法,根据检索途径,通常可分为:利用检索工具的常用法(也叫工具法)、利用原始文献所附参考资料追踪查找的追溯法,以及两者相结合的综合法,此外可直接查找核心期刊目录或阅读报刊提要,也称直查法。常用法又可分为从课题研究的起始年代由远及近的顺查法,从新到旧的逆查法和由学科发展的高峰时期重点检索的抽查法。
要系统检索某一方面文献,无论检索对象是书或刊,都离不开常用法。但由于图书往往就某一专题分章节详述,累积性、系统性强,而报刊虽然论题分散、知识较为零碎,但突出反映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由于两者的信息新颖度不同,因此,当读者从知识系统的角度出发,利用检索工具查找时,往往用顺查法按时间顺序先后来查找文献,或用分段法先利用检索工具顺查文献,再由追溯法扩充文献线索。而检索报刊文献都要求文献新,因此往往用逆查法反时间顺序查找,或用综合法查找。
四、从检索动机看
文献检索是文献利用的前期工作,其最终目的是文献利用,但文献利用的动机各不相同,检索图书资料的动机侧重于了解知识(如查某一学派人物、历史事件的资料)、工作生活释疑(如检索《外贸工作手册》解决工作疑难;利用《二十史朔闰表》进行时间换算)或对某学科专题的寻根探源,系统掌握其资料。而检索报刊资料的动机主要是掌握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如查阅《植物学报》),浏览新产品、新技术(如翻阅《新产品世界》)、或是了解近期发生的国内外大事(如阅读《人民日报》)。总之,查找图书资料可据以探究学术源流,了解已成定论或较为成熟的观点、知识,而检索报刊资料的动机多为了解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或新人新事,即突出“新”字。
五、从检索手段看
无论是图书检索或报刊检索,都逐步向计算机检索方向发展。检索内容除提供书目索引等文献线索和事实、数据信息外,也出现了许多全文数据库和集图文视听动画于一体的多媒体数据库,检索速度和质量逐步提高,操作趋于简便。检索标目(入口)灵活多样,如控制号、出版项等,远非手工检索可比。
图书和报刊机检都有各自独特的检索入口,如图书的ISSN号和报告号等,报刊的CN号、ISSN号和邮发号等。从目前看,现有数据库以报刊文献数据库居多,特别是全文数据库(如《人民日报全文数据库》等),说明报刊文献较广泛地运用计算机检索。同时,由电脑也可检索到许多零星的、即时编辑的信息。
此外,文献实际获取率与文献检索密切相关。由于图书与报刊在出版形式和采购方式上有所差异,因而文献获取方式也不同。图书大多是单独成册出版,一本书即系统论述某一方面知识,而报刊是连续出版,集合一定量后装订合订本,因而新到报刊只能分期、逐日获得,要过一定时间才能索取合订本。
了解掌握图书与报刊文献检索各自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文献检索的效率和质量,促进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笔者浅析仅及皮毛,但愿抛砖引玉,以见鞭辟入里之作。
说明文的顺序有哪些?
说明文
说明文的说举例 科学说明文和一般说明文一样,也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传授科学知识为根本任务,介绍事物,阐明事理,说明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规律的。因此,阅读此类文章,自然也应该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看看它是如何来“说”的。例如第六单元《奇妙的克隆》一文,我们就不妨来个这样“三读”——
一读抓纲——整体把握说明点
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告诉读者某个事物或某个事物的某方面的知识。而作者传达的这个知识,就是说明点,也就是说明文的中心思想。那么怎样把握它呢?方法主要有三:
首先可抓住文章的标题明确说明点。俗说“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说明文的标题往往揭示了说明的中心。先看总标题:《奇妙的克隆》,可知是有关神奇的克隆技术的知识介绍,以揭开“克隆”的秘密;再看内容,全文用了四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克隆绵羊“多利”、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你只要浏览一下课文的小标题,就会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其次可抓住文章的结构归纳说明点。一般说明文往往都会围绕一个主要问题或内容进行说明,而有的说明文则需要我们把小说明点归纳起来,构成全文的说明点。例如《奇妙的克隆》采用的是并列式结构,从不同的侧面说明克隆,除了我们前面说的抓小标题外(或者假如像有的文章那样就没有小标题),我们也可以根据四部分的内容结构把它归纳出来。即克隆的含义、实验、发展与好处等。
另外可抓住说明的顺序弄清说明点。事物事理的本身是有其顺序的,人们认识事物事理也有一定的顺序,因此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就有助于弄清说明的中心。例如这篇课文主要是阐述事理的,无疑采用的是逻辑顺序:先写克隆的含义,接着写克隆实验,再写克隆的发展,最后写克隆对人类的造福和对克隆的思考。行文脉络十分清楚,说明事理步步推进,文章的中心也就一目了然。
二读精析——细部研讨方法点
要想把事物事理说清说透,就肯定离不开说明方法。因此阅读说明文,就应当抓住主要的说明方法,并搞清楚各种说明方法的联系和作用,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说明的内容和文章的结构。我们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可以先从全文上提领各部分的说明方法。不妨列出表格,以一览无余。
二是可以抓住重点段落,精要分析具体的说明方法。例如:在“克隆是什么”一小节里,作者为了说明“克隆”,运用了三种说明方法:举例子、释义和引用。举例子:列举植物、动物界当中的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艰深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释义: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作出解释;引用:引入《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是怎么一回事,把科学技术写得富有趣味。
三读品味——捕捉咀嚼情感点
与其他文体一样,说明文中也同样“说”着作者的情感态度,而这也正是我们理解课文所不可或缺的。《奇妙的克隆》是生物学家谈家桢写的一篇科普文章。学习这篇课文,既要了解克隆这一科技成果,更要从中学习科学家在科学的道路上锲而不舍、不断攀登的精神,还要在此基础上,对科学这把“双刃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为了说明什么是“克隆”,作者精心组织材料,把“克降是什么”“克隆技术的发展脉络”“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克隆技术如何造福人类”介绍得清清楚楚。但是作者又不限于一般性的知识介绍,而是融入自己的赞赏之情和严肃思考。具体地说,本文既向我们介绍了克隆科学知识,又展现了包括我国科学家在内的“科学精神”,同时又引领读者全面地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阅读时,我们就要从课文中找出能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与精神的句子,加以体味。
例如:(1)“用鲫鱼囊胚期的细胞进行人工培养,经过385天59代连续传代培养后,用直径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显微镜下从培养细胞中吸出细胞核。”(2)“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而最终只有一条幼鱼度过难关,经过80多天培养后长成8厘米长的鲫鱼。”(3)“……依靠高超的外科手术从爪蟾蝌蚪的肠上皮细胞、肝细胞、肾细胞中取出核,并把这些细胞的核精确地放进已被紫外线破坏了细胞核的卵细胞内。”(4)“经几百次灰、黑、白这样的操作以后,白色小鼠终于生下了三只小灰鼠。”(5)“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在1996年7月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6)“……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7)“可以期待,许多生物学家,特别是那些从事无性繁殖研究的科学家,将会严肃地考虑它的含意,并展开科学讨论,用以教育世界人民。”这些句子,无一不体现出神圣的“科学精神”。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虽然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类文种,但若没有其他表达方式(如叙述、议论、描写等)的恰当配合,则无法圆满地完成向读者介绍事物、解释事理的任务;而从学习写作说明文的角度讲,如果能确切了解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说明文中的重要作用,注意准确使用叙述、议论等方式来辅助说明,说明文就能写得有声有色,文采斐然。(节选自《应用写作》杂志2000年第3期《说明文中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文艺性说明文是通过文艺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
初中说明文阅读技巧 说明文主要考查考生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题主要围绕准确认读、准确理解、准确筛选来考虑。
考题常设置干扰性因素:(1)增减扩缩,就是对原文的句子加以改动,通过增加某些字或减少某些词语的办法,扩大或缩小说明范围。(2)鱼目混珠,就是用似是而非的词语或句子来替代正确的,造成歧意。(3)颠三倒四,是指设置选项时,有意将原文的句子关系打乱,造成理解的难度,如颠倒因果关系,搅乱先后次序。(4)无中生有,就是利用考生的思维惯性,诱考生用想当然代替清醒的理性思考。
解题的程序,有句顺口溜:“先读原文通大意,再读题干做标记,找出范围对应句,比较选项看差异。”
先读原文,完成3个任务:(1)了解文章大意,即说明的对象,各段之间的联系,作者的见解及相关材料。(2)给段落标上序号。(3)给重要句子和关键词语做上记号。
其次,读题干很重要,要给重要词语做上标记。如1999年卷第1题,可做如下标记:“本文第一自然段提出了一种假说,对这种假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标记。第一处是命题点所在的位置,第二处是试题考查的内容,第三处是选择答案的标准。
第三,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是答题的实质性阶段。一般来说,答案的检索区间应在命题点的附近,如第1题答案在第1段或第2段。找对应句更重要了,可以说找到了对应的句子,就基本上找到了答案。比较选项找出差异是最后一步,即完成答题。如第1题B项说:“比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漏了“调节性”几个字,与文章原意不合。
说明文阅读题都是单项选择题,选择正确选项方法有三:直选法、排除法、类推法。
直选法,即直接选出正确答案。这种方法适用于一目了然的题目,有的答案自己一下子能够确定。也适用于“选非题”,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排除法,可适用于一切类型的选择题。它通过排除不合题目要求的选项,将正确的答案显露出来,提高答案准确性。用排除法要找准“第一知识点”,即首先要排除的选项被排除的依据,须具备2个特征:一是判断得最准确,二是最有价值,确定这个知识点后可排除较多的选项。
类推法,适用于部分选择题。根据合理推断,迅速排除某些选项,或根据已知情况推断未知情况,迅速确定答案。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数: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顺序对______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如何提高记忆力?本人记忆力一般,有的时候会健忘!
如何提高记忆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知许多事物,思考各种问题,进行各种活动,当这些事物过后,具体印象很大一部分在头脑中
保留下来,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还会在头脑中得到重现。这种人脑对其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就是记忆。如认
字、记单词、记数学公式、背书等,都是记忆现象。有这样一个实验,由国际象棋大师与普通人作为被试者,目的是
探查象棋大师是否有过人的记忆天赋。一盘残局,20余个棋子,象棋大师只须看上一眼,便能够凭借记忆,把这盘残
局重新摆好,顶多差一两个棋子。普通人也同样看两秒钟,过后则只能摆出五六个棋子。能否得到这样的结论:象棋
大师具有超人的记忆,一个人要想成为象棋大师,必须具备非凡的记忆潜能?为此,心理学家也做了一个实验。同样
地摆出一盘象棋,但不是正常对弈之后的残局,而是一盘“乱棋”。虽说数量上还是20余个棋子,可摆放无序,完全
违背了象棋规则“小卒身居帅位,士、象冲过界河,老帅屈为马……结果,象棋大师看上一眼,同普通人一样,也只
能摆出五六个棋子。于是,心理学家认为,象棋大师并非具有超人的记忆。但是,象棋大师为何对残局能过目不忘呢
?这是因为象棋大师对残局有着比一般人更大的记忆组块。记忆组块即最小的记忆单位。象棋大师之所以能在自己所
“专”的领域中比别人有更大的记忆组块,乃是因为他在此方面有着更多的记忆或经验的贮藏、更全面的观察、更深
刻的见解,善于抓住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善于把各种貌似游离的东西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例如“将军抽车”
是一步棋,但可能有三五个棋子组成。对于象棋大师,这只是一个组块;可对于普通人,则是三五个组块。其实,任
何人,学习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如此,只是认真钻研,深刻理解,弄懂弄通,就会自然扩大记忆组块的容量,使自己的
头脑能够长期牢固地储存起更多的信息。
记忆是智慧的仓库,一个人的觉悟、知识、能力、成就等都与记忆力密切相并。记忆是学习新知识的准备,我们正是
依靠记忆,把学习过的知识积累在自己的头脑里,然后才有可能不断地去学习新的功课。如果边学边忘,那么,我们
已经学过的功课就等于没有学。记忆是思维和想象的基础。脑子里空空如也,没有储备一点儿知识材料,我们的大脑
就无法进行思维和想象。记忆还是应用知识的前提,我们学习要达到会说、会写、会算、会做、会用、会创造。有了
记忆,才能把学过的知识、技能有机联系起来,得心应手,用于实际,用于创造。没有记忆,我们将什么也不会,永
远是一个无知的新生儿,更谈不上应用知识。一个正常的人,只要大脑健全,就有记忆。记忆力的好坏并非是遗传素
质决定的,它是后天学习培养起来的。那么,该从哪些方面培养呢?
*找出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
采用适合于自己特点的记忆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有的人在早晨把昨天学过的内容复习一遍,就能很好地记住;有的人
喜欢边听边写,就很容易记住;有的人与其在一个非常安静的地方读书,倒不如边听音乐边读书,反而能很好地记住
……你要从这些因人而异的方式中,找出适合于自己的方式,灵活运用,具体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第16届总
统林肯只念过4个月的小学,他的记忆力非常好,所学到的知识都是通过自学掌握的。林肯有一个习惯,每当他坐在椅
子上读书时,都要采用这样一种姿势:把脚放到桌上或者放在窗台上,并使身体向后仰着,这样有助于记忆。他在自
学时所掌握的知识,助他踏上了辩护律师和政治家的道路。所以,你完全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记忆方式。
*目的任何越明确,识记的效果越好
熟记是在初步识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在于对知识的保持比较精确、牢固。明确熟记的目的,就能对识记材
料进行选择和定向,熟记目的愈具体效果越好。如果目的是要背诵课文、定义、公式,那就要运用复习;如果目的是
要求复述教材,那就要建立意义联系,理解定义、公式。熟记任务是实现熟记目的一系列具体要求,如熟记的时间、
内容、步骤等。同目的相关的具体要求越明确,熟记效果就越好。
*充分依靠意义识记
所谓意义识记,是依靠事物之间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来进行识记。理解是意义识记的关键。意义识记的重要性,不
仅在识记效果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意义识记所储存的知识最有用处。这是因为,在进行意义识记时,我们调动了已
有知识去消化新知识,使新旧知识互相作用联成一体。这样我们就更深刻地认识它,接受它和应用它,理解就是经过
思维去发现事物的必然联系。
*科学运用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在学习生活中仍然有其特殊地位,因为我们在生活中常会碰到许多无意义材料和暂时不理解的材料,它们又
无法用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就只好用机械识记法去牢记它们。当然抽象的概念、公式、法则、格言
等,在理解意义之后,还是需重复识记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集中注意力是科学运用机械识记的心理条件。俗话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学习经验证明,集中注意阅读课文两遍,比不注意去阅读课文十次的记忆效果好得多
。
*阅读与背诵结合进行,效果更好
我们学习时,把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进行记忆,就叫尝试背诵记忆法。我们在记忆材料时,如果开始就试着背诵,那么
记忆效果就能提高。有16个无意义音节,让被试识记9分钟后立刻回忆,全部时间只读不背的,能回忆35%;五分之一
时间有于尝试背诵的,能回忆50%;五分之四时间用于尝试背诵的,能回忆74%。由此可见,用于尝试背诵的时间相对
增多到80%,记忆效果就更好。
*尝试过度学习
为了提高保持效率,在刚能正确背诵时不要停止练习,继续再学习几次,称之为过度学习。心理实验证明,过度学习
在50%~100%时效果比较满意。如果过度学习超过100%时,其效果反而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因为过度学习,引起脑的疲
劳和心理厌烦感所致。
*防止大脑过度疲劳
记忆是脑的功能,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勤于用脑的人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都较强,学习成绩也
较好。但是用脑过度,会使脑神经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思维活动迟钝,更有甚者是头昏脑胀,神经衰
弱。因此,要让大脑劳逸结合,讲究科学用脑。
*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识记保持率
每次记忆材料的数量与识记保持率成反比,即每次记得多,忘得快。每次记忆材料的数量与识记时次成正比,也就是
材料多,平均用来识记的时间或诵读的次数也就多。所以每次应少记,总起来多记,积少成多。在考虑期间,由于材
料多,应当有计划地适当增加复习时间。复习是强化知识防止遗忘,实现知识保持的基本途径,可以“温故而知新”
。对学习、工作与生活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使我们感到兴趣并符合需要的材料,识记保持率就高;材料难度大的保持
率低,材料难度小的保持率高。因此,复习时应科学分配时间和精力。材料的首尾部分容易记住,不易遗忘,而中间部分则易忘记。所以,根据以上规律对保持记忆是有好处的。
12种能增强记忆力的食品
人大脑中有无数亿个神经细胞在不停的进行着繁重的活动,科学研究证实,饮食不仅是维持生命的必需品,而且在大
脑正常运转中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食物有助于发展人的智力,使人的思维更加敏捷,精力更为集中,甚至
能够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营养保健专家研究发现,一些有助于补脑健智的食品,并非昂贵难觅,而恰恰是廉价又普通之物,日常生活随处可见
。以下几种食品就对大脑十分有益,脑力劳动者、在校学生不妨经常选食。
1、牛奶。牛奶是一种近乎完美的营养品K�缓�鞍字省⒏疲�按竽运�匦璧陌被�帷ED讨械母谱钜妆蝗宋�眨�悄源
�徊豢扇鄙俚闹匾�镏省4送猓��购�陨窬�赴��钟幸娴奈��谺1等元素。如果用脑过度而失眠时,睡前一杯热
牛奶有助入睡。
2、鸡蛋。大脑活动功能,记忆力强弱与大脑中乙酰胆碱含量密切相关。实验证明,吃鸡的妙处在于:当蛋黄中所含丰
富的卵磷脂被酶分解后,能产生出丰富的乙酰胆碱,进入血液又会很快到达脑组织中,可增强记忆力。国外研究证实
,每天吃1、2只鸡蛋就可以向机体供给足够的胆碱,对保护大脑,提高记忆力大有好处。
3、鱼类。它们可以向大脑提供优质蛋白质和钙,淡水鱼所含的脂肪酸多为不饱和脂肪酸,不会引起血管硬化,对脑动
脉血管无危害,相反,还能保护脑血管、对大脑细胞活动有促进作用。
4、味精。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它在胃酸的作用下可转化为谷氨酸。谷氨酸是参加人体脑代谢的唯一氨基酸,
能促进智力发育,维持和改进大脑机能。常摄入些味精,对改善智力不足及记忆力障碍有帮助。由于味精会使脑内乙
酰胆碱增加,因而对神经衰弱症也有一定疗效。
5、花生。花生富含卵磷脂和脑磷脂,它是神经系统所需要的重要物质,能延缓脑功能衰退,抑制血小板凝集,防止脑
血栓形成。实验证实,常食花生可改善血液循环、增强记忆、延缓衰老,是名符其实的“长生果”。
6、小米。小米中所含的维生素B1和B2分别高于大米1.5倍和1倍,其蛋白质中含较多的色氨酸和蛋氨酸。临床观察发现
,吃小米有防止衰老的作用。如果平时常吃点小米粥、小米饭,将益于脑的保健。
7、玉米。玉米胚中富含亚油酸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有保护脑血管和降血脂作用。尤其是玉米中含水量谷氨酸较高,
能帮助促进脑细胞代谢,常吃些玉米尤其是鲜玉米,具有健脑作用。
8、黄花菜。人们常说,黄花菜是“忘忧草”,能“安神解郁”。注意:黄花菜不宜生吃或单炒,以免中毒,以干品和
煮熟吃为好。
9、辣椒。辣椒维生素C含量居各蔬菜之首,胡萝卜素和维生素含量也很丰富。辣椒所含的辣椒碱能刺激味觉、增加食
欲、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近年有人发现,辣椒的“辣”味还是刺激人体内追求事业成功的激素,使人精力充沛,思维
活跃。辣椒以生吃效果更好。
10、菠菜。菠菜虽廉价而不起眼,但它属健脑蔬菜。由于菠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C、B1和B2,是脑细胞代谢的“
最佳供给者”之一。此外,它还含有大量叶绿素,也具有健脑益智作用。
11、橘子。橘子含有大量维生素A、B1和C,属典型的碱性食物,可以消除大量酸性食物对神经系统造成的危害。考试
期间适量常吃些橘子,能使人精力充沛。此外,柠檬、广柑、柚子等也有类似功效,可代替橘子。
12、菠萝。菠萝含有很多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锰,而且热量少,常吃有生津、提神的作用,有人称它是能够提高人记忆
力的水果。菠萝常是一些音乐家、歌星和演员最喜欢的水果,因为他们要背诵大量的乐谱、歌词和台词。
一种软件训练快速提高记忆力
如果你感觉自己的记忆力明显不如以前,看书也很慢,那就有必要用专业训练软件提高一下自己。这里有个下载的地
方,网址见参考资料。 试用版训练目标是每分钟5600字,够用了。我原来每分钟阅读240字左右,用专业训练20天后,
就达到1500多字,记忆力明显提高。真是难以想象。软件分为快速阅读训练和快速记忆训练两部分内容,特别是快速
记忆训练,效果令人惊叹不已。
记忆的方法和巧门:
请记住:使材料意义化系统化是记忆术之秘诀之一。
使用记忆术的又一秘诀就是;要善于使记忆材料形象化,所谓形象化的就是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抽象的赋予人为的想象
,使之具有生动鲜明奇特的形象,抽象事物也变得容易记忆了。
日本记忆心理学家高木重朗认为:一切记忆都始于形象。记忆方法的基本点就是通过形象记忆事物。这也是掌握记忆
术的基本要领之一。
如何对这一要领进行训练操作呢?
一是在记忆具体物时,要仔细观察,使事物的形象在脑中停留几秒钟。使之在脑中产生清晰地表象,便于以后回忆。
二是在记忆表示具体事物的语词时,要将该事物的形象浮现在脑子里,如记忆“桌子”一词时,只记住了两个字不行
,还要将具体的桌子的形象浮现在脑子里,更鲜明一些是将你使用的桌子或者印象深的桌子形象浮现在脑子里,记忆
会更牢。
三是把抽象概念形象化,有许多语词并不直接地表示事物形象,如真理、和平等抽象名词,并不代表具体事物,要想
与具体形象联系起来,就要进行联想,如要想记忆“真理”一词,我们可以想到谁代表真理,毛主席是毛泽东思想这
一真理的代表,在我们的心目中印象最深,所以真理与毛主席的形象联系起来就好记忆。“和平”常常与鸽子联系起
来,记忆和平一词与鸽子的形象联系起来就容易记忆。
记忆的方法主要有:数字记忆 谐音记忆 联想记忆 图像记忆 口诀记忆等等,这些方法在记忆时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关于高中地理中,中国地理部分有什么好的参考书,地图册,练习册?
你好 我是辽宁省08年的地理状元 地理单科96分 我在高中三年和上大学后做地理家教的这两年 主要用的图册有两本:
第一本:《中学地理 图文详解 指导地图册》(蓝橙色相间),山东省地图出版社的,谭木高考复习研究室编著。推荐理由:
一。涵盖了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区域地理的全部内容,和选修1—5的部分内容,与教材联系紧密。不仅图片丰富,而且有很多实用的知识点,其中有很多就是地理主观大题的答案。例如图册110页,就讲述了中亚深居内陆的自然环境,从地形、气候和河流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二。这本图册还补充出了很多教材上未提到、但考试中回出现的知识点。例如图册111页提到西亚干旱的农业,列出了西亚牧业四种特殊的动植物:阿卡拉羊、紫羔羊、阿拉伯高原骆驼、椰枣。
三。该练习册还配有部分习题,可在看过知识点后随时进行练习。
第二本:《中学地理复习用 参考地图册》(蓝皮的) 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
这本是纯地图册,涵盖了中国、世界地理的全部地区,与教材联系性强,用起来非常方便。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帮助。
上一篇:扣篮杂志里的美女
下一篇:普惠金融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