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之友杂志刊号
党员之友杂志刊号
《半月谈.内部版》与《半月谈》的区别如下:
1、期刊
《半月谈内部版》于1986年1月创刊,每月5日出版,是月刊。
《半月谈》于1980年5月创刊,每个月的10日、25日出版,是半月刊。
2、基本定位
《半月谈》的基本定位是“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半月谈内部版》的基本定位是"解读中央精神、剖析新闻背景、透视重大事件、探究社会热点”。
3、品牌栏目
《半月刊》主要名牌栏目有:“半月评论”、“ 专题报道”、“政治观察”“新闻热线”、“读者之页”、“校园话题”。
《半月刊内部版》主要名牌栏目有:“本期焦点” 、“国事与心事”、“监督前哨” 、“维权热线” 、“国际观察”、“民间调查”、“非常人物”。
4、刊号
《半月刊》的国内统刊号是CN11 -1271/D。
《半月刊内部版》的国内统刊号是CN11- 1599/D。
扩展资料
《半月谈》和《半月谈内部版》是半月谈系列的其中两种刊物,还有两种为《时事资料手册》 和《资料卡片杂志》。
《时事资料手册》于1981年创刊,单月的20日出版,是双月刊,基本定位是“时事政策百科、学习工作助手”。主要名牌栏目有:“高层信息”、“时事报告”、“国内外大事记”、“考试园地”、“法律法规”。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420/D 。
《资料卡片杂志》于1983年创刊,每月3日出版,是月刊。基本定位是“全国十佳文摘刊物”、“精美雅致百科全书”。主要名牌栏目有:“文化观察”、“听潮” 、“人生路上” 、“政治经纬”、“古今人物”、“中外教育”、“衣食住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11-3834/Z。
中山大学求进报的报社大事记
1月3日筹备小组正式向校党委组织部提出创办《求进》报社的建议,得到校党委组织部刘伟南部长、钟光副部长的支持和赞同。1月中旬筹备小组开始向各系党总支,党章学习小组征集对办社的意见。3月20日筹备小组在学校学生会办公室(东十二1 0 1)召开了第一次会议,组织科孙信章同志到会,各院系党章学习小组组长参加了会议。3月-5月筹备小组积极筹备创刊号。4月学校财务处为《求进》报拔下专款。5月上旬《求进》报创刊号与读者见面,校党委书记张幼峰同志题与了封面.党委组织部刘伟南部长、钟光副部长、中文系潘允中教授、原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团委书记陈绍奇同志撰写了贺辞。5月22日于小礼堂召开《求进》报社成立大会。学校党委组织部刘伟南部长、党委宣传部陈绍奇副部长,团委书记夏纪康同志到会祝贺。5月底《求进》报社确立主要工作人员及记者,成立了以唐荣生(计算机83级)为社长、林镜明(中文系83级)为主编的第一届社委和编委,借用计算机科学系团总支为《求进》报社的办公地点,全面、有秩序地开展工作。《求进》刊物第二期出版。9月-10月《求进》刊物第三期出版,自此期起《求进》采用固定封面。11月报社外联部刘学原、刘文骨、汪利峦、莫丽霞前往海军舰队与他们交流党章学习的体会。12月《求进》第四期出版12月底报社在梁球琚堂第三会议室召开茶话会,总结经验,听取各系党章学习小组的意见,校团委副书记刘惠祥到会。 3月《求进》刊物第五期出版。4月召开全校党章学习小组组长座谈会,汇报了前纪念“七一”(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五周年)座谈会,各系党总支副书记、各系党章学习小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校党委书记张幼峰同志、党委会宣传部长李群同志、党委组织部部长刘伟南同志到会并做重要讲话。5月4日求进报社、地理系团总支与《黄金时代》杂志社、珠江啤酒厂联合举办“五四”联欢晚会。5月底校党委张幼锋书记召集求进报社主要负责同志座谈,对报社的办刊方针、宗旨做了明确的阐述,对报社一年的工作给予肯定,勉力大家再接再厉,办好《求进》。6月与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党章学习小组联合举办经验交流会。报社新的一届领导班子成立,熊东红任社长、程学源任主编。《求进》第六期出版9月-10月《求进》刊物第七期出版12月《求进》刊物第八期出版 2月19日《求进》报社召开了全体人工作人员会议,制订了本学期的工作计划。2月底重新成立记者部。邰先宇同学任《求进》报社记者部部长。3月《求进》刊物 1—8期送图书馆备存。《求进》第九期(即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专刊号)出版。4月3、4日报社联合演讲协会举办全校首届党的知识竞赛活动,全校二十个系全都组织参加,经两天比试,图书馆学生、哲学系,化学系分获一、二、三等奖。4月19日社员罗文穗参加了校团委组织的前往三水调查的活动。5月1、2日报社社员参加外语系党总支组织前往珠海的参观、社会调查活动。5月7日报社首次评选了《求进》报社的优秀积极分子。同日,改选并产生了新的一届领导班子,邰先宇任社长,程学源任主编。5月14日邀请广州市十大公仆之一孟维娜同志到我校作演讲。5月中旬《求进》报社首次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坚持党的领导的专题会议召开。5月21日《求进》刊物第十期(即两周年纪念专刊)出版。6月报社举办“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求进》刊物第十期出版。报社举办“党在我心中”主题演讲比赛。9月报社例会制度确立。例会安排在双周星期四晚下课后,既是工作碰头会,也是小型座谈会和小型学术沙龙聚会。11月报社邀请团委副书记须少华老师作“如何成为成功人士和如何避免失败”的演讲。 4月报社组织题为“当代社会与当代大学生”的对话会。5月23日求进报社与校团委、校学生会联合举办以“当代大学生的困惑与出路”为主题的“求进论坛”,这是求进第一次以论坛的形式开展思想交流活动。5月报社与研究生学术中心、史苑学社等六个社团联合举办“当代大学生的困惑及其出路” 研讨会。五所高校的四十多位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研讨会。会议还邀请了广州市委薄利公关公司丘舜平总经理。《广州研究》董美超同志、中大的李萍老师、刘悦伦老师与同学们座谈。8月23日省委宣传部、省团委在江门市联合举办为期一周的以“求进”命名的“广东省大学生求进夏令营”。共有全省二十二所的高校的五十多名同学参加。黄建勋、熊国熊向兄弟院校的同学详细介绍了《求进》自创办以来的工作。12月报社发起举办全校各学生报刊负责同学座谈会,全校二十多家学生报刊的近四十位同学和代表对我校报刊的现状、质量、影响、发展、存在问题和创办经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 3月中旬《求进》编辑部举办“签字杂文征文比赛”。3月-5月报社举办“国事论坛“系列讲座。邀请了何博传(《山坳上的中国》作者)、马宁(广州市第一处赴台探亲者)、刘伟(被法国聘为研究院的年轻博士)、曹淳亮(广州十大杰出青年之一,《南风窗》总编)、黎元江(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周世俭(前驻美大使馆一等参赞)等主讲。听众踊跃,场面热烈。4月中旬《求进》、《中大青年》、《向大海》等六家刊物联合筹备举办纪念五四七十周年系列活动,主要内容有学术研讨会、学术墙、演讲等。5月中旬报社举办第二届党的基本知识竞赛活动。5月为总结《求进》办刊的特色,编辑部编辑出版《十五、十六期合刊暨四周年纪念刊》。张幼锋书记、刘伟南部长题字祝贺,省委宣传部高校组织处、中山大学宣传部、学生处、团委发来贺信、贺辞。12月报社邀请党委组织部领导、校团委负责人、各党章学习小组负责人举行“迎接九十年代”茶话会,探讨新时代大学生应有之精神。1989.12-1990.05报社发起“国情探查”活动,组织社员及党章学习小组负责人先后到第一站中国银行分行、第二站广东省茶叶进出口公司第一茶场、第三站万宝电器集团、第四站南海县企业参观调查,并于《求进》上做出调查总结。 3月中山大学党委组织部与报社同学共同举办第三届党的基本知识竞赛,各院系、单位等19个代表队参加了比赛,省委高校工委组织处欧俊全处长前来观看决赛并颁奖。4月报社向全校同学发出“积极开展研读马列原著活动”的倡议书,并在报社中建立了一个“马列原著研读小组”,每单周星期五例会前组织学习,同时邀请有关教授进行辅导。11月报社组织社员往番禺进行国情调查活动。11月报社组织关于中大心理咨询发展状况和我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12月报社邀请党委组织部领导、部分院系党总支书记及各党章学习小组负责人举行“如何进一步搞好党章学习小组”的经验交流暨研讨会。12月第二十期《求进》刊物出版。 4月《求进》刊物改采电脑排版,扩大发行。6月-10月报社为庆祝党成立七十周年,组织承办了党史知识竞赛、“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编辑部同时在《求进》一系列回顾纪念与时事评论文章。9月报社采取推荐与自荐的方式建立了各院系成员组成的求进通讯员队伍,并择优吸纳加入报社,完善了招新制度。同时在例会制度中增设指导老师与内部交流结合的专题讨论内容。 5月报社举办“党章学习小组活动日设计系列大赛”,得到各院系党章学习小组广泛参与和积极实施;同时通过组织各党章学习小组经验交流会、播放实事记录片、举行求进论坛等系列活动,集中促进校内党章学习小组交流协作和工作创新。6月出版纪念求进报社成立七周年的第26期《求进》特刊。9月为更好配合学校新生军训,报社受中大武装部委托承办《军训快报》。军训期间共出版四期,基本上由新生供稿,择优刊载,主要反映新生军训、生活的动态和精神风貌,配合学校和军训部队进行国防教育,受到军训新生、武装部和军训师领导的一致好评。 1月报社在党委组织部的领导下对全校各系党章学习小组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总结了人员组成、活动内容、形式等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提出了发展建议。12月报社社徽诞生。 6月在“老求进”的热情促动下,“求进发展基金会”初步成立,11日报社九周年社庆上,筹备小组当场认捐三万元人民币。6月《求进》刊物第三十期出版。9月21日“求进”接受了广州电视台的专题采访,对如何构建大学的精神家园,如何把“求进精神”发扬光大,新老“求进人”畅所欲言,在广州电视台“七彩羊城”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6月报社十周年社庆隆重举行。中共广东省委高校工委组织处发来贺信,中大党委黄水生书记、苏一凡副书记、组织部陈亚宗部长欣然题词祝贺。经党委组织部统一,“求进发展基金”正式成立,《中山大学求进基金章程》、《中山大学求进基金管理细则》于社庆大会通过并开始执行。9月由党校主办的《党校生活》基于在在政治宣传和引导、思想觉悟的升华等宗旨和主题上的一致,与《求进》合刊,称为《求进》专刊。 9月《军训快报》扩大版面,四期四十个版面。10月报社开展“中大人看读书”系列活动,以进行“读书状况问卷调查”为主,结合采访专家学者、分析校内外相关信息、深入了解中大学子读书的现状与趋向。11月《求进报》创刊号与读者见面,廖蕴玉教授为其题词。报社通过与各院系党章学习小组联合举办《求进报》,旨在引到促进党章学习小组相互交流、总结经验、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有力地推动各院系党章学习小组的工作;同时为同学认识党、了解党提供一个宣传理论、交流思想的园地。其创立扩大了求进精神宣传的广度、深度和灵活性。11月报社召开《求进报》创刊座谈会暨大学生道德素质研讨会。11月出版的《求进》(正刊)同时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形象设计”的系列讨论。 5月《求进》刊物第三十八期、第三十九期出版。10月报社在学生党员中开展有关党员素质的调查。11月《求进》刊物第四十期、第四十一期出版。 5月《求进》刊物第四十二期出版。9月报社与南方文学社合办“一封家书”征文活动。11月《求进》刊物第四十三期出版。1999年7月报社组织有关高校改革及其影响的调查。9月报社举办“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活动。10月为庆祝中山大学建校7 5周年,报社与中山大学校友会合办校友纪念讲座。10月《求进》刊物第四十四期出版。11月《求进》刊物第四十五期出版。12月为促进广东省各高校学生报社活动与文化交流,扩大反映华南高效信息与特色,报社联络《中国大学生》杂志社,发起建立“《中国大学生》广东区记者网络中心”,包括中大在内的13所高校的代表加入了这一记者网络。 5月“求进”网站初步建立。5月为总结经验,探索新时期党章学习小组的发展模式、工作方法、内部建设,报社 举办党章学习小组工作评比”活动。6月报社十五周年纪念特刊出版。10月求进报社珠海分社成立。求进报社建立了在指导老师的督导下,以社长领导制为核心,社委会民主决策,编辑部、秘书处、沙龙部和宣策部四大部门协作的四级运作制度;并建立健全了社内例会制度,力求做到管理科学,程序透明,运行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10月珠海分社“我的大学四年”论坛,是珠海校区第一个面向全校的学生论坛。珠海分社举办第一期求进沙龙,求进沙龙开始在珠海校区扎根. 11月珠海分社举办新生党员座谈会,探索如何在新办学模式下发挥党员学生的先进性。 3月14日建立求进报社珠海校区分社团支部,开中山大学社团团组织的先河。6月珠海分社出版迎接党的十六大《求进报》专版。 9月~10月四期《军训快报》出版。新生军训在珠海校区和北校区两地同时进行,报纸的出版工作也由报社三校区共同配合进行。报社和校武装部联系协商将《军训快报》扩为出版四期,每期8开8版,采用新闻纸印刷。10月上旬珠海分社和北校区分社均成功完成了社员招新。珠海分社吸收了50名新社员,北校区分社吸收了25名新社员。招新后,将采取专门培训,参与社务以及活动,读书计划和出游等方式让新社员尽快融入求进这个大家庭。11月8日中山大学求进报社18周年社庆暨求进报社北校区分社成立大会在中山大学北校区隆重举行。校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罗镇忠、求进报社指导老师郑哲、兄弟社团负责人和新老求进近100人出席了这次大会。新老求进人济济一堂,共叙情谊。深圳市技术质量监督局副局长程学源和中共佛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熊国雄等还代表因事不能前来的老求进专程发来贺电。罗镇忠副部长在会上定和赞扬了求进报社在过去为校园文化和学生党建工作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并对求进报社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党委组织部郑哲老师宣布求进报社北校区分社成立,并任命第一届北校区分社社委。求进报社北校区分社的成功建立,使报社成为在广州、珠海三校区同时拥有分社的统一整体,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拓展精神。11月28日-12月25日承办中山大学2003年科技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神舟’ 飞天与科学精神的追求”征文比赛。本次比赛在中山大学南校区、北校区和珠海校区同时进行,共收到参赛文章102篇,其中南校区56篇,北校区37篇,珠海校区19篇,由社会学系王宁教授、哲学系李大超博士为主的评审会评出得奖作品.。 2月-5月底 报社与中山大学校友总会合作,报社就 “5.31”运动和“7.23”事件与校友会合作,报社记者兵分四路,走访了居住在北京、南宁、广州、湖南四地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革命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校友,搜集到一批珍贵史料,进行历史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并以此为基础精心制作并出版了《迎接光明 走向自由》纪念特刊。2003年10月-2004年6月报社针对编辑部成员开展了编辑基础培训,旨在扩展新编辑的综合素质,提高新编辑的工作技能。培训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理论部分内容涉及编辑学、语言学(现代汉语)、文章学、法学、文献学和逻辑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包含导论、现代汉语语法与修辞、文面与格式、编辑过程中的基础写作、版面设计与美术编辑、社会科学信息检索与利用以及逻辑学基础;实践部分包括撰写读书笔记、模拟访谈与调研、前往珠海特区报社参观和交流等。与学校武装部合作出版四期《军训快报》,涵盖中山大学南校区、北校区、珠海校区以及新成立的东校区,内容丰富,极好的配合了学校军训工作,为新生的大学生活展示了一个视角。中山大学80周年校庆当天,报社19周年社庆在康乐园举行。同时,求进报社东校区分社正式成立。 5月求进报社20周年社庆隆重举行,出版《理想·信念——求进二十周年纪念文集》。通过《中山大学求进报社社友会章程》,建立起社委会制度。10月,结合党建工作新需要,设立党建联络部。求进报社建立了在指导老师的督导下,形成了四个校区并行的发展模式,继续奉行以社长领导制为核心,社委会民主决策,编辑部、秘书处、沙龙部和宣策部和党建联络部五大部门协作的四级运作制度,力求做到管理科学,程序透明,运行高效的组织管理架构。
发表诗词明细 赵书成
正规书刊发表诗词存查补寻汇编 赵书成
赵书成,男,中共党员,初中文化,退休干部,1953年1月出生于礼县永兴镇龙槐村。2010年退休,开始学上网,写诗填词。自2014年始发表,省级以上期刊共发70首。正规出版书共编入398首,与诗界耆宿叶嘉莹,刘征,周笃文,马凯,李文朝,张岳琦,张福有有唱和诗词发表31首。
1.《海棠雅集》年刊,丙申、丁酉共编诗词12首。马凯作序领唱,书号ISBN978-7-5140-1495-2,中国版本图书CIP数据核字(2018)第046078号,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孙旭光主编。
2《中华辞斌》2015年第3期刊拙作七律一首。国际刊号:ISSN 2095-7351,国内刊号CN10-1215/I
,国家级杂志。
3-《长白山诗词》发表50首。省级期刊。是由吉林省政协主管、长白山诗社主办的吉林省诗词学会会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1462、国内统一刊号:CN22-1351/I,国内外公开发行。
其中特刊《战疫放歌》刊诗词曲21首,《百年旗帜》1首。
4..《甘肃诗词》2020年第1期,ISSN-2306-3394,刊拙曲4首。
5.《诗词世界》ISSN 1994-1153
刊发2首。
6.《中华散曲》ISBN/97-4 刊散曲1首
7.《中国当代散曲大典》系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由当代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主编:门岿
编入拙作5首,有个照简介。
书号:ISBN987-988--74216-65
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8.各类正规出版书籍编入诗词首。《韵补东荒》首(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978-7-5472-4973-4,CIP2018第058583)编入诗词5首。
9.《千年回眸》吉林文史出版社,书号ISBN978-7-5472-2356-7,CIP(2014)234790,编入诗词3首。
10.《夫余后期王城考》书号:ISBN 978-7-5472-3238-5
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编入10首。
11.《寻访额济讷殷》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
书号:ISBN 978-7-5472-2727-5 编入6首。
12.《赓和齐唱水龙吟》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编入1首
13.《莲水瑶笺》线装书局出版,
书号:ISBN 978-7-5120-2490-8
编入2首
14.《雄碑韵影》编入4首,并由中书协书法家濡墨参展,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978-7-5386-9250-4。
15.《风雨芳华》,吉林美术出版社,书号:ISBN 9787538692808,《协商新报》各1首。
16.《诗咏纳兰》线装书局出版,
书号:ISBN9787512016934
编入2首。
17.《诗情画意鹿乡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978-7-206-11337-6编入1首。
18.《乡韵》编入1首
19.《清风玉韵-公主岭问心碑诗词选》吉林人民出版社,书号:ISBN 978-7-206-11729-9,编入4首。
20.《镇边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编入6首
21.《铁血忠魂》吉林文史出版社,书号:ISBN 978-7-5472-2880-7
编入4首。
22.《界江之韵》编入3首
23.《永远的纪念》中国文史出版社,编入1首
24.《孟浩然田园诗》编入1首
书号:ISBN 978-7-5171-2836-6
25.《蟹岛唱和-中华诗词学会全国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贺诗选》1大会材料
26.《李文朝领唱酬和集》中国书籍出版社,书号:ISBN 978-7-5068-6886-0
编入5首。
27.《中国当代散曲选粹》广西人民出版社,书号ISBN978-7-219-10549-8,CIP(2017)第323741号,2
28.《富华山》1
29.《春韵满神州》2。
30.《白水丹心》1
31.《人间正道》1
32.《曲阳吟坛》1
33.《辉南水稻志》1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书号:ISBN 978-7-206-17893-1
34.《中国战疫诗》1 作家出版社,书号:ISBN 978-7-5212-0832-0
35.《当代诗人词家作汇编》共4编,收入诗词339首。
书号:
ISBN 978-98879129-0-3/W.1242
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
已寻到有刊号、书号的至2021.10月底,共468首,未寻到书号的有16首。《九州诗词》杂志发表53首,是书号,未计;诗友个人出版的书籍贺诗亦有60多首,未记,也不寻书号了;内部交流刊物如《中国当代散曲》,地、县级刊物及自编集许有100多首,亦未计。
与诗界耆宿们的步和诗词,多由张老组、引、改、呈,非拉大旗,也无缘邀宠自吹。
介绍一下周恩来资料
周恩来自述
我从事于革命事业,正如中国一般知识分子一样,经过了从封建家庭转到受西方学校教育,然后变成社会主义者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
我的祖父名叫周起魁,生在浙江绍兴。按中国的传统习惯,籍贯从祖代算起,因此,
我算是浙江绍兴人。
绍兴社会除劳动者(农民、手工业者)外,中上层有两种人:一种是封建知识分子,一种是商人,这两种人都是向外发展的。读书人的出路照例是中科举。而绍兴人则大批地当师爷,在全国各级衙门里管文案,几乎包办了全国的衙门的师爷。师爷在旧戏里的脸谱是红鼻子,大概因为他们都是喝酒的。商人的出路是在各大城市开杂货店兼卖绍兴酒。
我的家庭近几代祖先也是绍兴师爷,外祖父原籍江西南昌,也是师爷。到了祖代,两家搬到江苏淮阴、淮安当县官,因此结了姻亲。我便生在淮安,那是一八九八年。
我的外祖母是淮阴乡下农村妇女。因此,我的血液里还有农民的成份。
我的母亲长得很漂亮,为人善良,生了三个小孩--我和两个弟弟。现在,一个弟弟已死,一个弟弟尚在。母亲在三十五岁时即患肺痨而死。原因是我家在祖父去世后,每况愈下,母亲因操劳过度成疾。
祖父五十多岁去世。他生前不事生产,不买地,只有房产。到了父辈,我们的家庭就中衰了。叔父当师爷,父亲(周劭纲)当文书,进益不够维持生活。但封建家庭素来好面子,摆空场面,宁可债台高筑,不肯丢掉面子。因此,我从小就懂得生活艰难。父亲常外出,我十岁、十一岁即开始当家,照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在这方面,给了我一些锻炼。
我出生不久,因叔父周贻�病重,照传统习惯,把我过继给叔父。叔父死后,就由守寡的叔母抚养。叔母即嗣母陈氏,是受过教育的女子,在我五岁时就常给我讲故事,如《天雨花》、《再生缘》等唱词。嗣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承继过来的。但我的生母是个爽朗的人,因此,我的性格也有她的这一部分。
我小时在私塾念书。从八岁到十岁我已开始读小说。我读的第一部小说是《西游记》,后来又读了《镜花缘》、《水浒传》和《红楼梦》。
中国有句俗语:"逼上梁山"。这句俗语就出自《水浒传》。我们都是"逼上梁山"的。人走上革命道路不是先天的,而是由于外来的压迫和环境造成的。但他所以能产生革命性,是由于人的本能中有一种抵抗力,不愿受外来压迫。有一种人,站在压迫方面或帮助压迫的,当然无由产生抵抗力。但大多数人是被压迫的,只不过抵抗力有强弱的不同。有些人抵抗力强,是经过锻炼而来的,有些人抵抗力弱,是因为锻炼不够。
十二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我离家去东北铁岭,是因为当时父亲、伯父都在那里做事。我在铁岭入了小学,六个月后又去沈阳入学,念了两年书。从受封建教育转到受西方教育,从封建家庭转到学校环境,开始读革命书籍,这便是我转变的关键。当时有两个教员,一个历史教员叫高戈吾(山东人)是革命党人,另一个地理教员是保守党人。高戈吾介绍我读进步书籍,如章太炎(光复会领袖)的书和同盟会的杂志。地理教员是满族人,姓毛,介绍我读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章太炎的文章是古体文,很难懂,梁启超的文章是近体文,很易懂。
后来,戴季陶出了《民权报》,把章、梁的主张混合为一,写了激烈的文章攻击袁世凯,我从它的创刊号读起,直到这个刊物被当时的统治者袁世凯查封为止。那时我十三四岁。
十五岁(一九一三年)我入南开中学,是一个私立学校。学费起初由伯父供给,后来靠学校的奖学金。
南开的教育,是正常而自由的。我喜欢文学、历史,对政治感兴趣,对数理也有兴趣。总之,喜欢能说理的东西,不喜欢死记的东西,如化学、英文。我经常在课外读许多书。南开有集会结社自由,我们组织了敬业乐群会,我当过会长。一九一五年,参加反袁运动,演说、劝募,反对"二十一条"卖国条约。但当时南开全校学生有政治兴趣的也还不多。
一九一七年中学毕业后,我去日本念书,是自修,生活费用靠朋友供给。在日本共一年半。
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时回国,又进南开大学,参加五四运动,主编《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后该报被封,我被捕,坐牢半年(当时是段祺瑞的部下杨以德统治天津)。被释后,去法国勤工俭学(一九二○年)。
当时戴季陶在上海主编的《星期评论》,专门介绍社会主义,北平胡适主编的《每周评论》,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都是进步读物,对我的思想都有许多影响。
这个时期,我的思想已从赞成革命而走向社会主义。但是由于我出身于封建家庭,我开始的社会主义思想是乌托邦的。不过因为我自小吃过苦,懂得生活之艰难,所以很短时间内,即转变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了。这一时期,在国内曾看到《共产党宣言》,在法国又开始读到《阶级斗争》(考茨基)与《共产主义原理》,这些著作对我影响很大。
一九二○年去法国的原因,当时正值大战之后,在法国容易找到工作,可以半工半读。但我到法国后,并未做工。在去法之前,我已给国内报纸订合同,给它做特约通讯员,所以在法国一面读书、一面写文章。
后来一度去德国。一九二二年,由德返法,在巴黎聚集二十多人成立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时叫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当时参加的有王若飞、罗迈等同志,我是青年团的负责人之一。这个组织发展很快,不久就有了三百多人,包括法、德、英、比四国的留学生。朱德在德国,聂荣臻在比利时,陈毅才自法返国,以后其中入党者一百多人。一九二三年,国内国共已将合作,我得孙中山之命,与另一国民党员王京岐在欧洲组织国民党。当时在法国的有张厉生、张道藩。当时我们的斗争对象是青年党,这个党当时在法国的主要人物是曾琦、李璜,他们主张国家主义,坚决反对国民党。但在斗争中我们有时也讲统一战线,因此与李、曾等很熟悉。一九二三年去德国,当时马克便宜,在德国买了许多书,结果没有来得及读完,一九二四年夏天即返国。
中国共产党的产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它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根源的。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一百年来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经济落后,工业不发达。因此,许多民族主义者开始摸索民族独立的道路。当时,日本已摸到了半封建半民主的道路,达到了维新,中国也想寻找这一条路。可是,中国封建势力根太深。一八九八年,戊戌变法失败了。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但并未打倒封建主义,袁世凯代替清朝掌握了封建政权,中国对外仍是半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中国轻工业曾一度有机会发展,国内的工人阶级已发展到一定数量。大战结束后,德、奥、俄帝国倒台。俄国发生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欧洲其他国家也发生革命运动,同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又提出十四条民主主张。但中国国内封建势力的头目袁世凯竟对日签订"二十一条"卖国条约,而那时的孙中山活动还仅仅浮在上层,他的主张中没有土地革命,他的活动不深入群众,没有群众做基础。因此,当时的急进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就发动了五四运动。"五四"是一个反帝反封建的民族的民主的革命运动,而且是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人物都是倾向社会主义的。当时的知识分子从世界大战中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毛病,并认识到首先要打倒封建主义,民族主义思想未能解决中国问题,因此,就趋向社会主义。在激进的民主主义的思潮下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也因为我们这批知识分子在国外接受了欧洲的革命思想,加上看透了民族主义不能解决中国问题,要社会主义来担当这个责任。中国共产党的产生,是百年来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结果。
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实际上是农民运动。中国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民族解放,实质上是农民解放。太平天国、义和团,都是农民起义,这些革命运动常带有农民的保守性。一九一一年的革命,其失败原因即在于没有找出农民解放的道路,即土地革命。领导革命运动的知识分子常常忘记了农民的要求,运动又无城市工人的支持,往往弄到后来就出卖了农民的利益,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统治者如清朝政府和后来的袁世凯,都依靠外力镇压农民运动,因此农民革命运动常告失败。
孙中山的革命思想,一方面继承了太平天国的精神,加以发扬,要改革土地制度。另一方面学得了美国改革土地的办法--即收土地税。但他的活动始终未深入农村去了解和组织农民,革命运动并未与农民结合起来,在城市也未与小市民结合,奔走数十年,都是在狭小的圈子里。因此,在大革命以前,觉悟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对孙中山没有深刻印象。当时的三民主义仅有几个简单口号,没有政纲和政治理论。后来,国共合作,三民主义的内容才充实起来,成为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民主主义。这以后经过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广泛发动群众,三民主义才深入群众,在群众中生根。所以,今天我们所遵行的三民主义,是以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的主张做标准的。
从历史上看,国民党可分五个时期。这是根据它每一时期所包括的阶级成份与其所代表的利益而划分的。 一、辛亥(一九一一年)以前,一八九四年成立兴中会,一九○五年成立同盟会。这个时期,它代表华侨资本家和劳动者(洪门)的利益,故有民族民主思想。国内依靠知识分子中不满意清朝统治和外国侵略的人,还有社会上的青帮红帮,不满社会现状的人,失业者等。
二、辛亥(一九一一年)以后,到一九一三年改称国民党,一九一四年又改称中华革命党,它的成份日渐狭小。当时,华侨中分裂成两派,一派拥护国民党,一派反对它。在国内,是依靠一部分绅士、买办官僚、知识分子,而以依靠军人为主,它的基础很小。知识分子与军人合不起来。结果,代表军人的陈炯明,于一九二二年赶走了代表知识分子的孙中山,于是孙中山逃到上海。
三、一九二四年改组后,改称中国国民党,基础大为扩大。因为有中共的加入,所以它的成员就有工人、农民、士兵、知识分子、商人以及其他中上层人士,总之,成份包括各阶层,成为一个民族的政党。也正因此,党内分成左右两派。革命发展到了一定时期,两派破裂,发生了"四·一二"的清党运动。
四、"四·一二"之后,国民党本身就成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党。
五、从抗战开始直到现在。抗战开始后,基础又有所扩大,但它所代表的利益,仍是地主、官僚、资本家和上层军人阶级的利益。国民党今天所代表的利益是与它的纲领相矛盾的。因此,它的纲领中任何规定都不能实行,土地改革遭受地主阶级的反对;改善军人待遇遭受上层军官的反对;发展民族工业,遭受官僚资本买办资本的反对。不仅政策与党的统治集团相矛盾,而且党内上下层互相矛盾,下层的意见、利益,都不能实现,一切大权操于CC、黄埔与财政集团之手中。这些集团所以能操纵全党,首先是依靠军权,并且得到其他国家权力的帮忙。
国民党现在是靠军队、政权、特务、银行控制全国,各派都有他们自己的银行,如中央(宋子文)、中国(孔祥熙)、农民(CC)、交通(一半CC),但党的开支靠金库。参议会曾向国民党提出过批评,其后他们往金库拨了一笔款子做基金。国民党不肯放弃一党专政,就是因为它握有军、政、金融等权。
一九二四年我返国时,国民党已改组。我到广东,担任黄埔军校政治教官,一九二四年冬担任政治部主任。将近两年间,教过四期学生。一九二五年参加两次东征,曾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打陈炯明。这时,我是以公开的共产党员身份与国民党合作、共事,因此,与许多国民党人认识。当时国民党内部即有两派,一派主张国共合作,一派反对合作,两派斗争甚烈。一九二六年三月二十日发生了"中山舰事件",蒋借口海军要叛变,逮捕了许多进步分子。经此事后,我辞去政治部主任之职,只担任教员。北伐时,共产党是仍然与蒋介石合作,但我未去。
一九二六年冬去上海,做工人运动(在广东、在法国也都做过一些工人工作)。上海工人为响应北伐军三次举行暴动,我参加了其中的两次(十月二十三日第一次暴动时我尚未到沪)。一九二七年二月十九日--二十二日组织三十六万工人总罢工,二月二十二--二十四日举行第二次起义,但因革命军未到,起义未能与革命军配合而失败。
三月二十一--二十二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两天内击溃张宗昌的军队三个团,共一万多人,工人缴获了步枪四千多枝及其他短枪、机枪等。当时参加罢工的工人有八十万,直接作战的一万多人。开始时工人只有三百多枝短枪,起义一开始,就从警察那里缴来大批武器,在南市、闸北、虹口、吴淞……的战斗都得到了胜利。这时蒋介石已经到了江西,与武汉政府已经开始冲突,而白崇禧领导进攻上海的北伐军听说工人罢工,就不前进,希望工人失败,他再进来。
北伐军到达南京、上海之后,蒋即亲自到上海来镇压工人。他同外国势力勾结,并且收买流氓,一起进攻工人。四月十一日深夜至十二日凌晨,他利用流氓伪装工人在工人纠察队里引起冲突,接着借口调处,把军队开入纠察队司令部--商务印书馆俱乐部,把工人纠察队缴了械。十二日即开始了大屠杀,当天即杀死几十人,伤二百多人。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等好多工人被屠杀。
"四·一二"之后,中共马上变成了地下党,我仍留在上海办理善后事宜,把许多人送到武汉和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五月下旬,我搭一艘英国商船去武汉,这时武汉政府内左派与右派的对立已逐渐明显,农民运动在湘、鄂、赣、粤蓬勃展开,农民要求土地,右派即反对农民运动。到了"七·一五"汪精卫便正式"分共",实行宁汉合作。接着我们就去南昌发动起义。
南昌起义的部队是贺龙第二十军、叶挺十一军二十四师等,共约两万余人。当时参谋团中有叶挺、贺龙、朱德、刘伯承、聂荣臻、李立三、张国焘等,我也是其中成员之一。宋庆龄、邓演达都是革命委员会的委员。起义军后来失败了,是因为犯了一个错误,即没有与当地农民结合起来而要向广东去建立根据地。结果在潮汕与钱大钧等部激战失败。失败后的队伍,一部分到海陆丰与当地农民结合,一部分由朱德率领退到福建、江西边境,以后转到湖南,后来在井冈山与毛泽东的部队会合。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是由武汉国民革命军警卫团和农民自卫队组成的。
我在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去上海做地下工作,直到一九三一年止。一九三一年底去江西中央苏区(首府瑞金),主要在军队中工作。后来参加了一九三四--一九三五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九三○年在上海时,我曾绕道欧洲到莫斯科参加第三国际执委会议。办出国护照时,我照了一张相,叫陈赓认,并且告诉他这个人是黄埔军校的,他想了半天认不出来。我于是就大胆地用这张相片向国民政府外交部申请,领了出国留学的护照。
我在一九一九年认识邓颖超同志,一九二五年和她结婚。
邓颖超同志的母亲是一个中医,当她近六十岁的时候,还在红军总司令部当医生。国民党"围剿"、我军撤退时,邓老太太被俘,被押送到九江。国民党法官要她劝劝邓颖超不要当共产党员,邓老太太回答说:子女的事情我们父母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蒋经国当时正在苏联--法官无言可答,就把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直到一九三六年谈判开始,一九三七年初才把她释放出来。
蒋介石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头四次完全失败了。第四次是陈诚指挥的,失败得最惨。于是蒋介石决心加强训练,这便是庐山训练的开始。
红军长征到陕北以后,东北军即开始围攻。徐海东部首先把东北军打垮了一个师、一个旅,后来又打垮一个师。于是东北军的官兵不愿内战,要求抗日。中共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向东北军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双方取得默契,互不攻击。这时蒋介石也派人来秘密接洽,要我们在不平等的条件下接受和平,同时蒋介石仍加紧压迫东北军向红军进攻,以便削弱红军,使中共易于接受他的条件。张学良及其部下不愿意进攻红军,蒋介石乃亲至西安,逼张打共产党,并且说,他如果不打,就派蒋鼎文来代替他,并要把他调到福建去。于是张学良和西北军杨虎城决心发动事变,扣留蒋介石。事变发生后,我们在陕北保安接到张学良的电报,他要我们派代表去西安与蒋谈判。在西安参加谈判的共五人:蒋介石的顾问澳大利亚人端纳、宋子文、蒋夫人、蒋、还有我。谈判结果,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准备打日本。十二月二十五日,蒋夫人坚持要在这一天送蒋回京。张学良自己答应了亲自送蒋返京,事前大家都不知道,张自己也未料到他到南京后会从此被囚。张学良被囚以后,东北军将领、士兵大为愤怒,以致杀死张学良的主要助手、主和派王以哲,情况严重,闹了两个月才告平静。从那时起,东北军被蒋介石分散到各处,不再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在西安混乱的两个月中,说服东北军的工作,比张学良在西安时困难百倍。
一九三七年三月正式开始了国共谈判。我曾一次去杭州,两次上牯岭。当时顾祝同为国民党方面的代表。谈判的结果国民党答应中共为合法政党,承认陕甘宁边区,改编红军为八路军。但是后来国民党政府始终未正式承认陕甘宁边区。
抗战开始后,我与朱德、叶剑英去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划定作战地区。朱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我也去山西,与阎锡山谈判合作。一九三七年九月--十一月间,先在太原,太原失守去临汾,然后回延安。十二月底去武汉,一直住到武汉失守之前,即一九三八年十月,我们是武汉失守前最后离武汉的一批人。从武汉撤退,路过长沙时遇长沙大火。后去桂林,一九三八年底去重庆。
抗战中的国共军事磨擦,开始于一九三九年六月胡宗南部进攻延安以南的关中地区。十月,河北的国民党军队进攻八路军。十二月,山西阎锡山的旧军打新军。一九四○年国民党朱怀冰部进攻冀豫边区。
一九四一年一月上旬发生了皖南事变。新四军军部近一万人,除有二千人突围以外,都被杀、被俘,目前仅放了二百多人。
一九三九年二月,我曾自重庆去桂林,到皖南视察新四军。顺便去了一次家乡绍兴。五月返重庆。六月返延安。因骑马伤右臂,未治好,九月赴莫斯科医治。政府的飞机送我到兰州,然后乘苏机赴苏,入克里姆林宫医院。到一九四○年三月返延,体重增加了九磅。五月去重庆,七月返延安一趟。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发生,谈判决裂,开始在报纸上斗争。一九四二年林彪去渝。林彪同蒋介石谈判也无结果。一九四三年七月,我与林彪等离渝返延。
一九四四年五月,史迪威将军决定派美军观察组和记者团去延安,我在延安欢迎他们。十一月赫尔利去延,达成五条协议,大概内容是为了打败日本建立新中国,同意建立联合政府,包括各党派人士,统一军队,改革政治,给人民自由。这是毛主席与赫尔利双方签字的,但具体内容从未公布。
史迪威与赫尔利政策的差别,就是史迪威主张平等地援助一切抗日军队,他是执行罗斯福政策的。赫尔利的主张却是要经过蒋介石来援助。他也赞成联合政府,但对共军的援助必须经过联合政府。赫尔利的主张虽如此,但蒋介石仍然不同意,结果赫尔利放弃了自己的联合政府主张,公然站到蒋介石方面反共,于是赫尔利的帝国主义面目暴露了。
鲁迅为人民做了哪些贡献请举出事例
1、文艺影响
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
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他的所开创的杂文文体富有现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战斗性,是后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创作的杂文更是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学、文学、艺术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百科全书。几乎所有的中国作家都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学风格体式。
作为翻译家他大量的翻译了外国的文学作品、科学自然作品为开启民智,引入先进的科学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作为美术爱好者鲁迅大量引进了西方木刻、版画作品,并在精神、理论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学习木刻、版画艺术,极大的推进了现代木刻、版画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为现代中国的美术事业做出卓越的贡献。
2、学术影响
作为一名学术研究者,一方面,鲁迅运用西方的文学观念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撰写了《中国小说史略》,其不仅结束了“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的时代,也创造了文学史著作的典型范例,“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郭沫若将其与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并称为为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双璧。
另一方面他整理校对勘正了《古小说钩沉》《嵇康集》《汉画像集》《会稽郡故书杂集》等数十部古籍,为后世的古典文学研究留下了一笔巨大财富
3、精神影响
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深刻影响着他的读者、研究者,以至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鲁迅同时又是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之一。
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而又并未梏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同时期的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并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4、政治影响
鲁迅一生追求民主,早在新文学运动伊始时期便向封建旧文化宣战,不断与压迫民众的旧思想旧文化斗争。“女师大学潮”发生后与迫害学生的军阀进行论争,鲁迅不畏强暴执笔对战,显示出一个正直文人的气概。尔后国民党统治之下又大胆披露其黑暗统治。
三十年代又与共产党内左倾的错误文艺路线进行斗争,其后与党领导下的文艺工作者合作成立了无产阶级文艺思想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鲁迅作为左联的盟主领导左联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文艺妄图绞杀无产阶级文艺的阴谋。
扩展资料:
人物轶事:
1、帮助青年
鲁迅在广州时,一个青年受他的感化,随他到了上海。到上海后,鲁迅热情的留他在自己景云里的寓所住,后来那人又让鲁迅给他在上海找个工作。鲁迅很为难的情况下找到郁达夫说实在没办法,须请一家书店报馆名义上请他做事,而每月的薪水三四十元由鲁迅自己拿出,由达夫转交给书店报馆作为月薪发给他。鲁迅对青年的提携帮助程度可见一斑。
2、白红小象
林语堂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鲁迅先生在中国的难能可贵,誉之为“白象”。因为象多是灰色,遇到一只白的,就视为国家珍宝。许广平在与鲁迅分居两地互通书信时也时常称他为“小白象”,鲁迅在与之信中偶尔也用以自称。
在儿子周海婴出生后,鲁迅用来送予儿子称其为“小红象”,可谓“白象红象一父子”,鲁迅在哄孩子高兴时也常常自作小调“小红,小象,小红象,小象,红红,小象红;小象,小红,小红象,小红,小象,小红红。”丈夫的怜子温情可见一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鲁迅
上一篇:动物科学期刊排行
下一篇:如何网上发表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