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新闻投稿邮箱
红星新闻投稿邮箱
据报道,近日,工信部旗下的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推出了手机号“一键查询”和“一键解绑”服务,其中,“一键查询”可以查看手机号注册绑定的互联网账号情况,“一键解绑”提供解除本人持有号码前(即号码注销重启前)号码注册绑定的互联网账号关联关系(本人持有号码期间绑定的互联网账号不受影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网手机用户(不含2021年前携号转入用户)可申请使用该服务。
这个服务有助于解决用户长期以来所面临的种种安全与隐私之困。由于之前不少APP都要求用户绑定手机号,而其中某些APP涉及网购、外卖、在线金融等重要服务,也就让一个看似简单的手机号码,与用户的账户和身份信息安全直接关联。
也因此,在此类APP使用过程中,手机号码成为仅次于身份证号码的个人信息证明。然而,手机号码一旦变动,如果用户无法记住之前绑定手机号的全部APP信息,就会造成诸多麻烦,用户如果想将相关APP所捆绑的所有手机号码予以更新,在查询、解除绑定等方面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也令人头疼。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用户的原有手机号码被电信运营商回收并再次销售,在用户遗忘部分APP与手机号码绑定、没有及时解除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个人账户信息泄露,甚至影响到相关账户安全。
显然,按照以往的办法,用户自行解绑成本高、效果不理想。“一键查询、一键解绑”服务,能够让用户更加全面了解和掌握手机号码与APP捆绑的清单,然后通过便捷操作,实现手机号码与APP的脱钩。
当然,如果有些人出于某种目的,未经他人授权而擅自使用这一功能,会导致其权益受损。据报道,该服务说明中特别强调,未经持有号码人授权,不得使用该服务,为此造成他人损失的将承担相关责任。
“手机号码一键解绑APP” ,能否让用户彻底不受安全与隐私之困?对此有网友担心,虽然解绑了,但资料仍然存在数据库中,该来的骚扰推销一个也少不了。这也说明,防止个人包括手机号码在内的信息泄露,并被某些人或者机构用于商业用途,造成对个人的频繁骚扰,不能仅靠一个环节的操作,而需要 社会 各界共同重视APP绑定手机号码产生的信息安全隐患。APP背后的相关互联网平台必须严格按照《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定,不断提高用户数据库的安全保障能力。
除了企业的自律之外,第三方监管也要持续完善。自2019年起,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四部门联合开展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专项治理。先后制定实施《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等多项制度规范,采取公开通报、责令整改、下架等处罚措施,就是希望通过对违法违规现象的重责,倒逼各类APP及背后平台履行底线责任,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此次推出的手机号码“一键解绑”APP服务,也是基于技术创新下的公共服务优化,赋予用户更多自由选择权。用户也要经常提醒自己,手机等个人信息与APP捆绑可能存在的风险与隐患,尽可能采取各种有效保护自身安全的举措,以更自觉的用户意识与企业责任、监管体系等层面形成相互协作,如此方能更好堵住信息安全“后门”。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毕舸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快评丨把“不喊妈条约”挂在墙上,更要把“放手”记在心上
做作业喊妈,吃饭喊妈,喝水喊妈,楼下玩的时候也喊妈……小学暑假刚开启一周,成都宝妈张鹿(化名)被7岁儿子几乎无时无刻地呼叫。没法专心工作,自己的时间被大量挤占,张鹿只好果断和儿子签下一份《不要喊妈平等条约》。
职场妈妈暑期兼职看娃,这份“酸爽”笔者也感同身受,更别提家有同款萌娃,“随时都在喊妈”。也有不少网友看到新闻后,同求“条约”电子版,因为家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爱喊妈的娃”,被喊到头昏脑涨的家长,都想早日求解。
从《不要喊妈平等条约》内容来看,目的是提高孩子独立生活能力,要求也不苛刻,遇到不会写的字、写日记、阅读、不会的题等等,先想想其他办法,不要喊“妈”。生活方面,洗漱、穿衣服、吃早饭等,都先尝试解决,不要喊“妈”,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爸爸回来喊“爸”。
尽管母子俩都在“条约”上“签字画押”,按了红手印,依然让人担心,距离孩子单方面毁约,只怕是分分钟的事儿。
为何这么“悲观”?原因很简单。 每一个爱喊妈的孩子,背后都曾经站着不愿放手的家长。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旦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毛病,可能也没那么容易改掉。
必须承认,孩子性格秉性固有不同,与生俱来的特点不可避免,有人是急脾气,有人是慢性子,但是过度依赖父母、凡事习惯性求助、自理能力差……这个锅大概率还得父母“背”。
随时“喊妈”的外部表现,部分源于孩子内心不自信,其根源还要往外部环境找。
几年前,“神童”魏永康的故事,引发不少唏嘘。提到“随时喊妈”同款娃,就会联想起他的境遇。
13岁时,魏永康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湘潭大学。17岁时,他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研究生。他的母亲,坚信“专心读书才有出息”,为了让孩子吃饭时不耽误看书,都读高中了还在给孩子喂饭。“一切包办”的后果,在魏永康独自求学时浮出水面,他被学校劝退,硕士学位都没拿到,母亲也悔不当初。
“我们习惯服侍小孩,这对他们来说不仅是一种奴化,而且也是危险的。” 在家长眼中,不但要有知识的起跑线,更要有人生的起跑线。 让孩子尽早懂得成长靠自己的道理,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遇到问题,家长不要急于下场帮忙,而要学会耐心等待,给孩子思考和动手的时间,让他们想办法解决。
面对“随时喊妈”的同款娃,为人父母应该明白,把“不喊妈条约”挂在墙上,更要把“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记在心上。学会当放手的父母、学会尊重和信任孩子,才能让亲子关系迎来真正的放假。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白晶晶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评论丨还有多少个《漠河舞厅》等待我们感动?
这是独立音乐人柳爽创作、发行于2020年6月的歌曲。一年后,这首歌在网络平台大火,随后被广泛流传,成为众多短视频争相采用的背景音乐,也掀起了一股“二创”风潮。
《漠河舞厅》本是一首小众歌曲,源于柳爽到漠河采风,遇到一位名叫张德全(同音)的老人。三十多年前,他的妻子康氏在大兴安岭大火中丧生,从此他一人独守,并常到事发地附近的舞厅跳舞,怀念热爱跳舞的亡妻。基于这个感人故事,柳爽写下了这首歌,表示“谨以此歌献给张德全老人及其已逝爱妻”。
2020年3月,柳爽在微信公号发文称,图中位于舞厅中央独自舞蹈的老人,便是《漠河舞厅》背景故事中的原型人物张德全(同音)老人。图源微信公号截图
随着《漠河舞厅》的大火,柳爽2020年3月以第一人称写给康氏的信《再见了晚星》,也被网友重新挖掘出来大量转发,这让《漠河舞厅》中的 情感 得以更具体、更真切,也更有处可依。
不难看出,《漠河舞厅》吸引人的不只在于歌词中“晚星就像你的眼睛,杀人又放火”“你什么都没有说,野风惊扰我”这类野性又诗性的歌词,更在于背后的故事。 它让人想起一段过去的往事,看到一场火灾给人的创伤。那种独守的孤寂与凄美,对爱情的忠贞,是人类共通的 情感 ,也是人们对悲情和爱情的高级想象。 因而这样的歌曲,这样的故事,能瞬间让人“破防”,将那些层层包裹的心一一打开。
但是,也有部分柳爽的粉丝,甚至柳爽本人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大火”不太适应。柳爽发文说,经历了短时间的兴奋、愉悦后,过渡到了后来的不适。他和团队都希望网友对这首歌的推广适可而止,更不希望把一首致哀的歌曲配上不合时宜的画面。他还说,凡事过犹不及,草率空洞的东西不会被时间留下,但富有感情的内容也不该被“狂欢”式地消费。
柳爽希望的“适可而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歌曲被无节制“复制”的反抗,也是他的清醒。按照以往经验, 当一首歌曲大火,极可能因为被滥用而变成洗脑神曲,甚至因出现频率过高而引发人们的舍弃甚至厌烦。这种不断被复制的过程,就是意义消解的过程。 很显然,柳爽不希望这首歌以及这个故事所传递的 情感 被网络吞噬。我能理解这种心情,他们不愿看到这首歌成为他人流量池中的催化剂,用完即抛,更不希望自己珍视的音乐作品、所表达的 情感 被随意篡改、泛化。
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世界只有一首《漠河舞厅》吗?它只存在遥远的他乡吗?我们只能基于这个故事去模仿复制吗?
听着歌,想起了作家迟子建的短篇小说《北极村童话》,故事同样发生在漠河,一个因为“多话”被送到北极村姥姥家的孩子,认识了被村里孤立冷落的老人,两个孤独的人生成了一段忘年交;还想起了张猛导演的电影《钢的琴》,一个东北钢厂工人下岗后,为留住孩子,买不起钢琴的他造出了一架钢的琴……其实,这些作品中的 情感 也和《漠河舞厅》一样,直击人心,只是,有些被人看到了,有些没被人看到。
故事永远在那里,张德全老人也一直在街边、在舞厅独舞。 那些感人的、浪漫的事也不只在漠河,也在我们身边。 所以,我总觉得,我们不仅要在远方的《漠河舞厅》中感动,更要能像柳爽一样,看到这样的故事,发现这种 情感 ,如此,创作才有生命力,我们内心才更充盈。
红星新闻评论员 黄静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快评丨家长可远程截屏孩子手机?APP岂能以守护之名行冒犯隐私之实
近日,一款叫作“阳光守护”的APP引发了争议。家长在自己手机上下载该APP,绑定孩子手机后便可远程控制孩子使用手机。例如,远程禁用孩子手机上的某一程序,孩子手机上新下载的软件皆为灰色、不可用状态,需要家长解除限制。最“可怕”的是,在“远程截屏”功能上,家长还可以截取到孩子当下的屏幕内容。
打开“阳光守护”官网,“让‘阳光’照亮孩子网络生活,让乐趣‘永远’伴随孩子成长”的文案让人感到温暖。但孩子要是一想到这款APP中“远程截屏”的功能,自己触摸手机屏幕的一举一动,都在父母的监控之下,一定会脊背发凉。
过度沉迷手机,耗费时间不说,家长们最担心的,还是伤害孩子们的视力或影响了学习。网络上,也不乏一些家长发出“求助”:有没有可以控制孩子玩手机的App。某种程度上,“阳光守护”App算是“完美”实现了监控孩子玩手机的功能,但很明显, 这种监控功能的实现完全是以侵犯孩子隐私为代价的,因而在网络上引发争议,被孩子们吐槽甚至呼吁抵制,完全在意料之中。
毫无疑问,该功能已经触犯了《未成年人保护条例》第39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开拆或查看未成年人的信件、日记、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手机短信等个人信息,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的规定。 孩子的尊严被冒犯,隐私被“监控”,又谈何“阳光”呢?
手机已是很多人现代生活中离不开的电子工具,它一旦和孩子发生联系,我们使用的词常是“玩”而不是“用”。如何引导孩子合理使用手机、平衡孩子“玩”手机的时间,相信大多家长都为此而苦恼,而手机上自带的“青少年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家长的“管控”要求。于是乎,类似允许家长远程控制的APP横空出世且受到某些家长的推崇。
客观说,我们理解家长在“孩子过度玩手机”这个问题上的苦恼,但也不得不思考的是,在合理管控与尊重孩子隐私问题上,家长们到底该如何取舍?
也许,在不少家长的心目中,孩子的隐私是要让位于管控效果的。要不然,之前新闻曾报道的教室高清直播、学生戴头环以防走神等监控方式何以受到家长们的欢迎? 孩子如果沉迷于手机,根本问题还是自控力的问题。当我们无法有效引导孩子提高自控力,却执着于 科技 手段的帮助,监控也好、截屏也罢,都可谓偏离了方向。
更让人不忿的是,这些APP所提供的服务并非免费。也就是说,一些家长确实存在监控孩子的需求,而这些APP推出这些功能可谓正中下怀,迎合了家长的某种焦虑而行牟利之实。难怪有不少网友质疑,这和出卖个人隐私数据以牟利又有什么本质区别?当我们以不那么“阳光”的方式去监督孩子时,最终得到的会是一个理想的结果吗?
守护孩子,要堵更要疏。退一万步讲,即便我们还没有找到更为理想更为有效的“疏”的方式,那至少也要明白什么样的“堵”是荒诞的,是伤害孩子的。家长要明白这个道理,商家更要明白这个道理。否则,“合谋”之下,孩子“受伤”的程度会越来越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陈方
编辑 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上一篇:体育学院教研论文
下一篇:陕西气象投稿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