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协网文章分析
中国记协网文章分析
中国记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性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同新闻界密切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它的前身是在周恩来同志倡导和支持下,于1937年11月8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同工人、青年、妇女等15个全国性人民团体及民主党派共同发起组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7年3月,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中国记协作为在全国以及世界新闻界享有声望的全国性人民团体,通过开展各种富有成效的活动,受到新闻界和全社会的认同和好评,有些活动已经形成品牌。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中国记者节等充分展示了广大新闻工作者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同行的风采,展示了近年来新闻队伍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中国记协在国内服务和国际交流中日益活跃,广泛团结全国70余万新闻从业人员,并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新闻界开展友好往来。为中国记协服务全国新闻界搭建了一个新平台,为新闻界同行互相交流学习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为新闻界与全社会沟通交流架起了一座新通道,为新闻界展示时代精神风貌提供了一个新舞台。
网络新闻媒体如何严防导向差错?
网络新闻媒体如何严防导向差错?
由于电脑写作与编辑的日益普及,网络资料的大量引用,以及新媒体时代新闻竞争所带来的“抢新闻”“博眼球”的风气等,文字性、技术性差错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造成很大负面影响。
复制粘贴,手一抖就会捅出大娄子。记者写作、编辑排版,复制粘贴在所难免。但如果操作时不瞻前顾后、操作细致、认真核对,往往在不经意间,就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差错。如某南方省级党报报道“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主要由市委组织部牵头”,误将同一版面上一名官员因贪污和受贿被查处消息中的“因贪污和受贿”,复制替换了前文的“组织”二字,造成了不良政治影响。
快捷输入,字母一颠倒表述面目全非。中文输入法素有“万码奔腾”之称,在使用这些类型不同的输入法与快捷输入时,如果在录入后不认真较对,就会出现不可思议的差错。比如,东北某晚报把“线索”打成了“线所”;东南一省会党报把“鼓励推动重心下移”写成了“鼓楼推动重心下移”。
网络资料,转来转去容易南辕北辙。面对网络的海量信息,如果不注意甄别和追本溯源,贸然加以引用,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甚至在转述中扭曲原意。比如中央某报在引用一份外文转译的资料时,把原文的“仅2015年第三季度,全球就完成了1230次跨境并购交易”的“第三季度”,错写成了“前三季度”。一字之差,数据严重失实。
引用外媒,政治敏锐性受影响。有些媒体直接引用外媒的数据与说法,不但报道方式与语言风格受外媒影响,当事涉政治问题时,也缺乏足够的政治敏锐性,在无关政治问题报道中,有时也会出现政治性差错。比如华东一份发行很大的都市报,在报道中就采用了“首批中港互认基金获准发售”的大标题。“中港”正确的说法应是“内地与香港”。
网言微语,降低青年对文字的敏感度。网上聊天或发微信短信,为图简便,往往各种同音形近字混用,使不少人尤其是年轻人对文字与语法等差错的心理容忍度大大提升,敏感度大大降低。比如许多年轻人“的”“地”“得”不分。又如北方某晚报把“助纣为虐”刊成“助咒为虐”,某杂志将“哪怕”“竟然”刊成“那怕”“竞然”等。
读图时代,图片也成为差错重灾区。在大量使用照片、图表时,如果不注意用图规范和认真审图,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差错。比如某财经类报纸在报道“中国与全球资源相互依赖有多强”和“全球投资企业家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时,文中的地图漏绘了我国与相邻国家有争议的一个重要地区。
抢发新闻,淡化了层层把关意识。为了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记者往往稿子一写完就出手,编辑也无意间放宽了把关尺度,“一遍稿”“一遍版”的现象日益突出,出错几率随之上升。比如某党报把某高校“副教授周凯”错写成了“教授周凯副”。又如某地级党报在同一篇有关当地凶杀案的报道中,凶手一会儿是“廖某”,一会儿又变成了“缪某”。
新招化解新技术手段 多环节互补
在新媒体环境下防范报道差错,除了继承传统主流媒体良好的新闻工作传统,更需强调多利用数字化的技术手段,从管理层到采编一线的多层次、到采编校的多环节,加强交流互补,破解新媒体时代所带来的差错风险。
在领导层方面,要充分认识新媒体时代编校质量所面临的新挑战,准确把握新媒体时代出现报道差错的新特点与规律,积极探索利用新的技术手段,规范业务流程,提高编采人员的质量意识,为防范报道差错打牢思想与制度基础。
比如,对新闻从业人员,既要抓好导向性政治性培训,也需重视基础的文字技能考核与培养。传统上不少报社的编辑部门会把积累下来的最基本的新闻采编ABC编成《编辑实用手册》之类,有较好的提质防错效果。
在新媒体时代,更有条件将其编成电子版的相关资料集,并保持随时更新。不仅编辑、校对要随时学习、参考,特别是记者也要认真学习,随时关注。
在记者方面,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时代的各种技术便利,让记者把好第一关,写稿当好第一编。一个好记者,首先要能当好自己稿件的编辑校对。要非常善于对自己的稿件删繁就简、提炼标题等等。这些一般被认为是编辑校对所应具备的功夫,如果记者不具备,他不但很难成为一个好记者,在报道中出现差错的几率也相对升高。
一般报社采编人员规范中,通常也都会要求记者把好第一关,比如要对时间、地点、人名、单位名称、身份、数据等,进行认真核实和向被采访人反复求证。
目前则可以更多利用技术手段,比如在记者稿件提交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设置相关提醒式的问题,督促记者再次对稿件所述事实进行核对,不要一味求快,确定不留下任何疑点,确保稿件相关内容的准确性。
在编辑层面,提升全方位的质量意识,不但追求稿件与版面的出新出彩,同时要关注内容上不出漏出错。最重要的是这一条:永远保持质疑态度,不轻信经验和记忆。在校对环节,要重视校对工作的专业化。
校对与编辑工作关系密切,但两者不能相互替代。因为从阅读目的看,编辑是“线性阅读”,即看稿主要是看是不是符合版面需要,顺便改正其中的错误。校对是“点性阅读”,主要目的是发现有无差错,绝不允许像看小说一样得意忘言,而是要“得字忘意”,专注于每个字词、字母或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甚至可以不知道这篇文章整体在说什么。
从校正性质看,同样是改正错误,编辑是“自校”,校对是“他校”。同一稿件的处理往往是同一编辑,但校对往往采用一二遍稿交叉校对方法,即同一篇稿由不同的人来校对。即使是同一位校对来校,他也会不管稿子内容是否熟悉,像看头一遍稿一样专注于发现差错。因此,编辑与校对两者着眼点与兴奋点有很大差异,可以相互补充,不能完全代替。
在编采反馈方面,须建立与编校质量有关的编采反馈机制。与编校质量有关的编采沟通不能大而化之,一两周才开一次协调会,应随时反馈,一字一词消灭瑕疵,日积月累,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现在微信等新的交流手段比较普及,可以通过建立编采微信群等方式,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向所有编采人员进行提醒,效率高,效果好。
每当媒体本身或兄弟单位有差错发生,应通过深究差错原因,及时建立相应的防范制度与措施,不断加强规章制度的积累与完善。
新媒体的本质特征是交互性。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可以通过引入社会监督、及时发布更正等,让编采人员时刻绷紧编采质量这根弦,防止报道差错的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报道差错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刘雅雯的下海经商
央视主持人转行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性新闻,央视《生活》栏目女主持人雅雯被爆离开央视,转行卖起了拉面,这再次引发对央视主持人纷纷“出逃”的热议。中国记协网消息:一篇名为《央视女主播毅然辞职卖拉面》的文章在各大门户网站的流传,面对坊间各种不实谣言,经中国记协网与相关知情人证实,当初离开央视的原因就是有了一个机遇想去挑战一下,马兰拉面是来自她家乡的品牌,这只是一个巧合,而并非坊间传言的与央视不合!而一年前,刘雅雯又被上调到新的部门任职,不明白三年前的事为何又被重提?” 知情者说。记者从央视网站雅雯的简历中看到她的座右铭这样写到,对父母做一个孝顺的人,对工作做一个职业的人,对朋友做一个可交的人,对生活做一个细致的人,对爱人做一个值得骄傲的另一半,我知道这很难,可我在做……。可以相像,这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听了解她的战友说,她这是一个非常干练、果敢的人。她曾是《同一首歌》的导演之一,她为某企业集团导演一场大型演出,呼风唤雨、调兵遣将颇有大将风范,深受领导的好评。我想这样的人才被猎头公司或企业选中,一定是除了看好该主持的央视背景,主要还是非常看好她的才干。一个在央视工作过的人,其资源很被看好。企业将这样的人延揽到自己旗下,是有很多考虑的。一个聪明的企业不惜血本挖名人,往往是在收一箭双雕之效。据了解,雅雯后来与央视还有过多次的合作,并且非常愉快。离开央视的原因并非出走,而是一种多赢的选择,雅雯说道。另据悉,曾任马兰快餐连锁企业CEO的雅雯并非个人单打独斗开一间小店,而是管理着遍布全国近千家的马兰拉面店。2013年,据知情人士透露,雅雯早已不再担任某品牌拉面总经理,几年前,她已调任央企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企划部工作,现任该央企企划部主任,全面负责企业新闻宣传和品牌传播工作。该知情人士为雅雯在清华EMBA的同学,他告诉记者:“雅雯非常职业,能力很强,转型很成功。”
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在哪里看
中国记协网。通过查询中国记协网官网得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需要登录中国记协网进行查看。中国记协网是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中国记协)主管、主办的服务全国新闻界的网站。
上一篇:中级职称论文年限
下一篇:农家致富杂志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