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也发表讲话
古代皇帝也发表讲话
按照语言学家的说法,尽管文学方面自先秦以来变化很大,但是语言,千年以来,变化的幅度还是比较小的。也就是说,时间不是太久远的皇帝,讲话的方式和今天是差不多的。
(1)“歪才,歪才!二王斗鸡,王勃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
这是《资治通鉴》记载的唐高宗批评王勃的话。高宗激愤之下,如此骂人,和今天说话的方式非常的接近。
(2)说的是,知道了。
这是康熙皇帝批奏折的话,和今天已经完全一样了
古代那些皇帝在上面讲话,下面的这些大臣和他距离这么远,能听到吗
当然能听到。1、皇帝讲话,下面谁敢开小差,不想活了?2、就是大殿的设计就像我们现在的礼堂一样,有利于声音的传播,也是有回声的,不管前面后面都能听到。
古代皇帝说过的名言有哪些?
1、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赢政
2、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汉高祖刘邦
3、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务要使夷狄,不敢小视中国,乱臣贼子,不敢窥测神器!——汉武帝刘彻
4、有志者事竟成也!——光武帝刘秀
5、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魏武帝曹操
6、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道兴衰;以人为镜可以知道得失。——唐太宗李世民
7、王师外镇,必藉边境营田。——周女皇武则天
8、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宋太祖赵匡胤
9、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到处追杀自己的敌人,侵占他们的土地,掠夺他们的财富,听着他们的妻儿哭泣。——元太祖铁木真
10、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明太祖朱元璋
11、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清圣祖玄烨
12、人有善恶之分,没有贵贱之别!——清世祖胤禛
13、除生我者和我生者皆可淫。——清高宗弘历
14、宁与洋人,不与家奴。——慈禧太后
15、台割则天下人心皆去,朕何以为天下主?——清德宗光绪
转:古代皇帝和百姓平常是如何说话的
转:南开大学孟昭连先生专文介绍过古代皇帝说什么话,可以据此推想古人平常怎么说话。下面是先生的原文: 古代皇帝说什么话 孟昭连 偶见有人在网上发问:“古代皇帝说什么话?”于是引起网友的热烈回应,有人说皇帝肯定说的是文言,有人说皇帝其实也是说的白话。笔者以为这个问题提得很好,表面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它涉及语言与文字的关系这样一个大问题。 随便翻一下古代的史书,就会发现不论是王公贵族还是文人雅士,都是说的文言,就连乡野百姓也是“之乎者也”不离口,至于皇帝的“金口”一开,更是文辞高古,声调铿锵,动辄就是“朕”如何如何。这样,无形中就让我们觉得古人都是说的文言。其实并非如此,文言反映的古代语言是不真实的,古代皇帝说话也和老百姓一样,说的是大白话。 我们不妨以明代皇帝朱元璋为例。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一月四日,朱元璋接见孔子五十五代孙衍圣公孔克坚,有如下一段对话:“(上曰:)‘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质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如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读了这段对话,感觉就像是两个老汉在拉家常,丝毫也没有皇帝的神圣感。朱元璋不但与人对话用日常口语,就是下的“圣旨”有时也用白话。洪武三年,一道有关户帖制度的“圣旨”是这样写的:“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哩!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们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其后的永乐皇帝、嘉靖皇帝都下过类似的白话诏书。 明代皇帝说的是白话,那么宋代皇帝呢?宋代皇帝也是说白话,不会说文言。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光胤,不但自己说白话,而且对文人动辄“之乎者也”十分不满。据《湘山野录》载,宋太祖一次与赵普登朱雀门,见门额上题“朱雀之门”,便问赵普为什么不只写“朱雀门”?那个“之”字有什么用?赵普回答说是“语助词”。太祖便讥讽道:“‘之乎者也’助得甚事?”明确表达出对文言的不屑。太祖是武人出身,他觉得用口语“朱雀门”就足够了,没有必要中间加个“之”字。宋度宗还用白话批公文,在一篇御批中有这样的话:“所有陈世崇诗文稿都好,可再拣几篇来,在来日定要,千万千万!”显然这就是宋代的口语,而《宋史》中记载的宋人语言则是不真实的。 从理论上说,文字应该是语言的反映,所以书面语理应与口语保持一致。但中国古代的语言发展并非如此,唐宋以来,文人、史官在执笔为文时,并不按照口语本来的样子书写,而是讲究“文必秦汉”,也就是要使用古人的词汇和语法来表达,这样才显得“高雅”,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与口语脱离的所谓“文言”。其后一直到晚清,历代文人都是如法炮制,在作文记史的时候要把口语“翻译”成文言,以书写当代口语为耻为俗。二十四史及其他古代文言作品,都是这样写成的。偶然也有少量白话书面语成了“漏网之鱼”,没能变成文言,像上面的这几个例子,反而成为语言学家窥探古代语言真貌的宝贵材料。相对与文言而言,宋元以来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白话书面语,是与当时的口语基本一致的,像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都是用白话写成的,作品中的语言更接近历史的原貌。由此看来,要想了解宋元人如何说话,要看话本小说,不能看《宋史》;要了解明清人如何说话,要看《金瓶梅》、《红楼梦》,不能看《明史》,也不能看《聊斋》。
上一篇:财富杂志免费赠阅
下一篇:领导行为艺术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