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晶体学报编委会
人工晶体学报编委会
《人工晶体学报》是由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由《人工晶体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人工晶体学报社出版的国家级学术性期刊,是我国唯一专门刊登人工晶体材料这一高新技术研究领域成果的学术性刊物。
王国富的简介
1977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化学化工系物理化学专业,随即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从事晶体材科研究。1991年至1998年留学于英国,获Strathclyde大学物理系哲学博士学位。1998年归国。现任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晶体材料研究室主任,福州市委、市政府科技顾问,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和材料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人工晶体学报》副主任委员,《结构化学》编委,国家特种矿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从事激光晶体、非线性光学晶体等新技术功能晶体材料研究,包括材料合成、相图研究、结构分析、晶体生长、激光光谱和光学性能研究。自参加研究工作以来,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福建省王丹萍科学奖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2篇论文入选美国SPIE编辑的Laser Crystal Growth论文选中;申请和获得发明专利近50件。
人工晶体学报刊出后,多长时间能被ei检索
见刊以后一般2-3个月能够被检索。
见刊以后,杂志社需要制作同一版本的论文摘要,上传到EI数据库,审核以后才能被检索
《人工晶体学报》(英文名称:Journal of Synthetic Crystals)是由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与材料专业委员会和中材人工晶体研究院联合主办、我国专门刊登人工晶体材料这一高新技术领域研究成果的学术性刊物。本刊以创新性为特色,以论文和简报等形式及时报道我国在晶体材料:光电子材料、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材料、纳米材料、薄膜材料、超硬材料和高技术陶瓷等在理论研究、生长技术、性能、品质鉴定、原料制备、仪器设备以及应用技术和加工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同时介绍国内外晶体材料的发展动态与学术交流活动及会议信息。刊户覆盖以上各行业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公司、省(市)图书馆及政府相关部门。本刊已在美、日、英、俄、德等国家和地区发行。
《人工晶体学报》为美国工程索引(EI)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国外为 “化学文摘”(CA)、英国“科学文摘”(INSPEC)、日本“科技文献速报”(CBST,JICST)及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数据库收录。国内被《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库资源系统数字化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徐军的\经历
现任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人工晶体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中科院“百人计划(荣誉称号)”获得者。曾先后担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青联委员、上海市中青年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中国硅酸盐学会晶体生长和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光学学会光学材料专业委员会理事、上海硅酸盐学会副理事长、《无机材料学报》、《人工晶体学报》、《硅酸盐学报》、《中国激光》、《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和Trends in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编委会编委。山东大学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宁波大学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光机所晶体中心主任、上海光机所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任第16届国际光电子材料与器件会议 (WMSCI2006)分会主席,第3届亚洲晶体生长会议(CGCT-3)分会主席,第20届国际光学大会(20th ICO)分会主席,2006年上海先进无机材料研究与应用研讨会大会执行主席,第66届东方科技论坛《晶态和非晶态激光材料及其应用发展战略研讨会》大会执行主席等。主持国家级项目10余项,是 “九五”、“十五”国家高技术863-715、863-416和863-806项目、中科院重大项目和国防重大专项的项目负责人。首次实现Nd:YVO4的Cr4+:YAG的被动调Q激光输出,并推出实用化Cr4+:YAG被动调Q系列元件。首次实现Na,Yb:CaF2、Yb:GSO、Yb:GYSO、Yb:LYSO等晶体的激光输出、首创Cr4+,Yb:YAG等系列自调Q激光晶体。首次生长出大尺寸高温相偏硼酸钡紫外人工双折射晶体,并使其实用化。所领导的课题组进一步在钛宝石和蓝宝石晶体的生长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蓝宝石晶体尺寸突破56英寸,钛宝石晶体实现100TW激光输出。并成功实现了多项专利成果转化。以上工作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230余篇,出版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并先后获得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1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4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2003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牡丹奖;2002年度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和2003年度中国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等奖励。已培养博士生22名、硕士生6名,其中2人次获得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4人次获上海市科技启明星,其他多人次获宝钢奖、刘永龄奖和大珩光学奖等。
上一篇:疯狂英语杂志英文歌
下一篇:工商管理论文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