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美学概论论文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3-12-05 18:33

美学概论论文读后感

设计美学是每一位设计师的必修课,设计师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提升,离不开自身人文价值观的确立和对审美规律的了解。

花是圆的,是对一种自然存在的事物作出对事实判断,这个实时是不被个人情感,价值观等影响的。每个人对这个判断都会认可。

而花是美的则是一种审美判断,这个判断与个人的审美趣味和审美价值标准相关。美并不是一种事实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产物。

并不完全相同。美学是研究审美现象和规律的学科,它体现了人的感受和情感体验相关联的审美价值。而美酒等中的“美”这是对主体能带来一定的美的感受和体验,与美学中的美存在共性,但具体内涵有些许不同。

1,和谐之美,古代西方学院派认为美在和谐,而和谐来自秩序,秩序出于比例,比例则出于度量。

2,美善合一,古代中西方一致认为美都东西具有一定的功能目的,苏格拉底认为美不是事物的一种绝对属性,它依存于事物的用途。

3,技艺相通,技术与艺术这两个范畴都具有历史性,亚里士多德把技术看作是制作的智慧;庄子认为艺术制作需要技能和技术。

1,阐释功能,设计美学有助于设计史从设计美学的视野里,加深对设计历史和设计原理的理解。人的感觉能力作为人的整个心理功能的一部分,是思维和理性相互交融,只有理解设计美学,才能提升自己的审美。

2,价值导向,设计美学的理论涉及了真善美的统一,有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和进步。同时品牌文化也需要真善美的价值观来引导,才会有正确的方向。

3,对实践的启示作用,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设计美学可以为相关实践提供实践目标,效果和方法途径的知识,为实践的探索打开思想之门。包豪斯倡导形式依随功能的产品设计逻辑,重视机械技术,工业的标准化,并适当考虑商业因素,这使它在现代产品的设计开发中产生了举世瞩目的影响。

4,反思和批判功能,设计美学可以对设计理念,设计过程和设计效果加以分析和自省,总结经验并且期望达到对现实的超越。

以上四个问题和回答总结了设计美学的学科性质,古代中西美学思想的共同之处,以及为什么要学设计美学,第一章完。

美学概论论文的范文

我对美的文化模式的理解
英国哲学家波普尔把世界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体系:第一,物理客体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意识状态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观内容的世界,尤其是科学思想、诗的思想和艺术作品的世界。”其实,波普尔的“第二”世界与“第三”世界可以合并为一个完整的“文化世界”。“第二”世界是由知、情、意构成的心理结构及其思维活动,表明主体的文化创造机制。“第三”世界则是文化创造的产品。主体孕育了文化的个性、民族性、地域性;产品的客体化又使文化有了普遍意义。不同的地域文化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甚至相互移植挪用。
探讨美的本质要从文化本身去寻找, 各民族的文化模式都是人类实践所创造的珍物,这里没有贵贱之分,都有其存在的理由。由于各个地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和风俗等各方面的原因便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社会形态,由此便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思想家便像春笋一般而生。在美的研究上,由于地域性,文化之美便表现的各具特色。在美和条件审美欣赏中表现出来的民族性是由参与美的创造的主体所属的人种,民族特色以及所处地域的自然社会所决定的,以及由处在一定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一定民族所进行的实践造成的。因此美在形式上也表现了不同的模式。
世界上主要有四大美的模式,即西方模式、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其中,中国模式、印度模式和伊斯兰模式可以统称为东方模式。东西方模式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和谐为核心。然而,它们通向和谐的途径却不尽相同。西方美学模式中的和谐是通过矛盾的斗争而达到的,东方模式中的和谐则是经由矛盾的互补、调和而实现的。西方对和谐美的理解源自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他的哲学思想的延伸。和谐说在毕达哥拉斯派的理论中具有核心意义,认为和谐不但无处不在,而且还是绝对的,是“宇宙秩序”。毕达哥拉括最美的和谐在内的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之后,笛卡尔的主客二分的理念,使西方人认为,所有的事物、现象,乃至艺术、历史和社会等,都可分为内容和形式,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和谐观又起了强化作用,因而形成了西方式的和谐:形式和美的比例,以及经由对立面的斗争而达到和谐。而东方的和谐则是通过个人与自我、他者以及自然界彼此的融合而达到的。和谐没有绝对的比例和斗争形式,而是建立在事物的同一性基础上的。
由此,美在在东西方文化中也就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模式的美,都突显了人类最精华的文明成果。尽管的地域和民族的划分,让美具有不同的地域民族风情,但是美的本质的和谐确是统一的。

急需《爱弥尔》读后感3000-4000字

话人人会讲,活却不是人人会干。人人都在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可是有多少的父母真正的体会到其中的真谛。

最近抽空读了教育界的一本名著--------《爱弥儿》。我很痛苦。

第一,我这个人喜欢啃书,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别人只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久可以看完的小说,我却要一个星期。何况是这么一本思想紧凑的教育巨著。不过也这是如此,被我看过的书,一般的在两年内,不会有太大的遗忘,或者说脑海里的书本内容不会丢失。

第二,我会想象,好想象。那么看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时间走神。美学概论里,有这样的一个概念,讲的是意识的统一和一致性。一个人不会,也不可能同时接受两种意识的存在。有一个例子是这样的,让一个人戴上耳机,同时放两组数字(一个耳朵只能听到一组)。结果是没人能完全的听出两组完整的数字,他们只能让自己的大脑注意力集中听到一组数字。我讲这么多,无非是想说明我在看书时,带给我的烦恼。所以特别是读像《爱弥儿》这样的书时,在很多的观点下,或者有哲理存在的语言里,我会很自然的联想到现实,联想到实例。那么就会很多的时间是在书本之外,甚至可以说在书本外的时间还远远超过了真正看书的时间。可是,在重新回到书本时,为了连贯,我还会往前跳个一段,以此接着往下读,以联系自己的思绪。因此,读《爱弥儿》时,一本仅九百页未到的书。却花了我四个月的时间。

第三,我看书有画画或者抄笔记的习惯。那么如果没有时间限制还好,如果有规定的时间,你就会发现,事情会变得很糟糕。快不得,急的确。恰恰我看这本书时也同时为了完成一篇论文。就是现在的这篇。

我题目定为《父母和老师》,只是想到很多的父母只是尽到了父母的责任,而没有做过老师的责任。虽然,我现在还没有为人父,但看的事情多了,就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我也想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我先讲讲《爱弥儿》这本书吧,或者有必要提提卢梭这个人。《爱弥儿》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于1757年写的,并于1762年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版,轰动了整个法国和西欧一些资产阶级国家。在此书中,卢梭通过对他所假设的教育对象爱弥儿的教育,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正是因为《爱弥儿》这本书的阶级性政治性或者直截了当的讲:威胁到了当权者的权利和统治,所以遭到了尽毁灭性迫害。我在课堂上给同学讲解这本书时也提到过,书的扉页就有一幅画(下图)。

在画的下面有这样的一个说明:卢梭左手按的是就教育摧残儿童的景象,右手所持的是他要儿童砸开的镣铐。卢梭的《爱弥儿》的地位就是给了儿童真正的地位。他在书中这样写道:“把儿童看成儿童,把成人看成成人。”卢梭也就因此受到严重的迫害。

卢梭的《爱弥儿》总共有五章,分别讲述了一个人从出生一直到成人应该如何教育的过程,也分成了五个阶段。(很多人都认为是这样)分别是

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以前的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使儿童能自然发展。

第二卷:认为两岁至十二岁的儿童在智力方面还处于睡眠时期,缺乏思维能力,主张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进行感官教育。

第三卷:认为十二至十五岁的少年由于通过感官的感受,已经具有一些经验,主要论述对他们的智育教育。

第四卷:认为十五至二十岁的青年开始进入社会,所以主要论述对他们的德育教育。

第五卷:认为男女青年由于自然发展的需要,所以主要论述对女子的教育以及男女青年的爱情教育。

上一篇:岭南师范学院学报投稿

下一篇:中国法学期刊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