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关于蒙古的文章
初中关于蒙古的文章
我是蒙古族,蒙古之于我,不仅仅只是一个名称,一个符号,它是真正流淌在我血液里面的激情和感受。但是,我不会听说蒙语,不会书写蒙文,蒙古之于我,又好像只是空中楼阁,虽然我知道它在那,可是我没法证明,也没法触摸。
在上大学之前,我生活在内蒙古,小学,初中,高中,都上的是汉族学校,同学大部分是汉族人,少有的几个蒙古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同学,也都不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甚至----只要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都知道的----他们中的一部分都只是为了高考加分后改的民族。那时候,同学之前从来不会考虑民族差别,在心中大家都只是自己这个个体而已,虽然有时候有些习惯会有不同,但是其他民族的同学由于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对于蒙古族的一些习惯还是有所了解的,唯一的一次是在历史课上,老师讲元朝的时候,班级里几位蒙古族同学异常的兴奋和认真。
后来,离开家读预科,上大学,那时候才真正体会到自己民族的不同。特别是读预科的那一年,新认识的同学朋友,总会多问一句,你是什么民族的?一开始,我会很骄傲的回答,我是蒙古族的!在遇到也是蒙古族的同学的时候,总会很开心的说,我也是诶!后来,慢慢的,同学之间开始有了差别,蒙古族的同学分成两个不同的类别,一个是蒙古族学校的同学,另一个是汉族学校的蒙古族同学。蒙古族学校的同学--或者至少是会说蒙语的同学--见面的时候,会用蒙语打招呼,聚会的时候,也全部都是蒙语,开始的时候我还会特别积极的参加,但是后来,认识的同学也不愿意为我翻译了,听不懂的我只好不再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还好,和我熟识的几个同学办了蒙古语学习班,每周六的上午上课,一周学习语言,一周学习历史。我每次都会很积极的参加,渐渐的,会说几个简单的单词,几个简单的句子,也会写自己的名字,认得很少很少的蒙文。那时候总会盼着周六的到来,因为看着自己慢慢的会说,会写,总会很兴奋和自豪。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预科也只有一年而已,离开预科进入大学,一切又恢复了从前,周围很少会见到少数民族的同学,更不用说同一个民族的了。见到同一个民族的同学的时候,开始我还会兴奋的说我也是,就好像预科时候一样,但是后来,慢慢的,那些会说蒙语的同学也不太愿意搭理我了,可能在他们心中,我和那些为了加分而改民族的同学一样吧。
可是,我多想告诉他们,我不是的,我从一生下来开始,民族这一栏就只有蒙古族三个字,我的外公我的妈妈是蒙古族的,我的外公会讲蒙语,我的外婆也听得懂蒙语,因为外公在文革时期受到打击,他的孩子们--我的大姨,妈妈和舅舅--结婚的对象都是汉族人,外公也从未教孩子们和孙子们说蒙语。我多想告诉他们,我心中流淌的蒙古情感,我血液流淌的蒙古灵魂。我多想告诉他们,我真的很想学蒙文说蒙语。我多想告诉他们,在长安街看到内蒙古大厦的时候,我心中的激动,当看到蒙文的时候,我总会在其中寻找自己认得的字和词。当穿上蒙古袍的时候,我内心的平静。在为其他民族的同学讲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的时候,我灵魂的自豪。
可是,他们没有人愿意听我说这些,我也只能把这些深深的埋在心里,可是,我知道,我是成吉思汗的子孙,我是蒙古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作文300字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太阳西落,晚霞使半边天变得红彤彤的,就像一个害羞在撒娇的小女孩。云彩在晚霞的印衬下如火烧一般,整个天空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时间过得飞快,如流水一般,我们不得不跟蒙古人依依惜别,我们双方都十分舍不得离去,我们和蒙古的男女老少紧紧握着手,大家的心都是紧系在一起,总的是民族团结融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自吐露着心扉,畅所欲言,都舍不得离开。也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再见,我们会再相聚的。”然后首先上了车,其他人也就不知怎的都上了车,说了类似的一句话。这时天空下起了小雨,好像在为我们不得不离去而感慨和伤心,空气也凝滞了,天底下也静寂极了,除了汽车发动机的轰鸣声。这时,大家默契极了,谁都没再说一句话,而是静静地凝望着对方,眼中尽是不舍。最后我们终于选择打破寂静,开车离去,蒙古的男女老少们骑马相送几十里,这才挥手停下,出神地望着车子远远离去的方向。经过这一次的友好相聚,汉族和蒙古族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
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描绘的情景!450字
你可以任选其一,不过,第一种我个人认为最好,富有诗意。
1.在遥远的一碧千里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的告别。
2.蒙古族和汉族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受马上别离呢??在天涯出,碧草初说着那斜落的夕阳.
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表达中心的作用.前面作者写和蒙古人一起赛马,吃奶茶,烤羊(我不记得具体是不是这样了,5年级的课文,我上初中了,但应该差不多,自己根据课本具体阐述),蒙古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我们相处的融洽,都表达了一种,蒙汉情深,蒙汉一家的思想感情.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
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这一余味不尽的特写镜头与“蒙汉情深”的全篇之旨紧相扣合,收到了揭示题旨、深化文意的效果。
3.自古以来,蒙古和汉族就是好朋友。今天我们在这里相聚,不仅是朋友的聚会,更是两个民族的友谊的见证。在这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夕阳西下,希望我们的“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是老舍先生的《草原》中的一句话。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把蒙古人民与汉族人民的情谊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我深深地体会到蒙古人民与汉族人民的情谊。
4.为了表达出蒙古人民与汉族人民的情谊。首先作者用景色描绘来烘托,“比别处更可爱的天,翠色欲流的小丘,无边无际的草原”,由此来衬托蒙古人民那种豁达,豪爽,热情的性格;其次描写的是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写出男女老少从几十里外欢迎远客,主人热情招待客人及依依话别的情景,“也不知道是谁的手,先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这段文字,我感觉到了蒙汉人民与汉族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突出山美水美人更美。
老舍先生的大胆想象,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了这片神奇的内蒙古草原,驰骋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之间,想象到了草原的宁静之美。为了使文章多些生动有趣,就连骏马与大牛的一举一动也都描写的一清二楚,可见老舍先生对生活的细致观察,这便得文章非常精采。
友谊天长地久。
5.蒙古族和汉族的情谊深厚,怎能忍受马上别离呢??在天涯出,碧草初说着那斜落的夕阳.
6.读詹天佑有感
那一天,我津津有味地把《詹天佑》这篇文章读完。这篇文章讲了詹天佑主持的京张铁路是怎样修筑的,说明了詹天佑是个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这篇课文给我的印象是多深刻啊!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读着读着,我不由地赞叹,多爱国的詹天佑啊!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极端负责,要不,他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有创新精神。从他设计的一种“人”字形线路就可以看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勤奋。是啊,我们不正正需要这种精神吗?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要以詹天佑为榜样!例如:有些人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很了不起,整天顾着玩,不把心思放在学习上或工作上。那些勤奋的人即使没有聪明的人那样聪明,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不断地努力,一定会赶上聪明的人。不是有一句话是“聪明在于勤奋”吗?我们还要多实践,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生活的有心人,到时候,我们就会像詹天佑一样,有创新的精神!
詹天佑,我要以你为榜样。我要像你一样爱国,为祖国作出贡献,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精神,做事要一丝不苟。我为中国有詹天佑这样的工程师而感到骄傲!
读《詹天佑》有感
感谢上天造就了人类,但人又有很多种:有伟人、好人、坏人……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敬佩的人。我敬佩的人就是像詹天佑这样的人。而且我也会努力做一个像詹天佑一样的人。
今天上语文课时,我们学习了《詹天佑》这篇课文。从我读完这篇课文开始,一种敬意从我的心里由然而起。我敬佩他是因为他不怕困难;我敬佩他是因为他不怕嘲笑;我敬佩他是因为他的聪明才智……想知道为什么我这么敬佩他吗?下面就请听我慢慢道来。
《詹天佑》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在这之前,清政府刚提出修筑的计划,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就出来阻挠,他们都想进一步控制我国的北部。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毅然接受了任务。白天,他攀山越岭勘测线路。晚上,就在油灯下绘图、计算。他还用自己的智慧打通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并且设计了“人”字型线路。
詹天佑这个有着丰功伟绩的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他遇到困难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若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再想想我自己,如果我在学习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想,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
詹天佑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我去学习!
做一个认真的人
——读《詹天佑》有感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詹天佑那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所感动了……
《詹天佑》这篇文章记叙了詹天佑,这位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不畏帝国主义者的嘲笑,成功地主持修筑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京张”铁路。
詹天佑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有着一种宝贵的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他常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我想,詹天佑这种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不正是那些做事马马虎虎、敷衍了事的人所缺少的吗?
其实,说实话,我做事时,也是一个十足的“马大哈”。在平时,“写作业坚决不检查”是我的个性。为此,爸爸妈妈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我,写完作业后一定要检查、检查、再检查,可我却把这些忠言逆耳当作耳旁风,还振振有辞地说:“爸,妈,你们不懂!某些骄子曾曰:‘作业,乃越检查越糟也!’”
记得有一次,我以极快的速度写完了对于我来说是超简单的数学题。然后,毕恭毕敬地奉老妈的指令给老爸检查。爸爸瞄了一眼,问道:“玮玮,你认为你做对了吗?”我立即脱口而出:“我想也许应该可能对了吧!”可结果却出乎我意料——错了!
如今,我读了《詹天佑》这篇文章后,觉得当时我真的错了。错,不仅错在做题上的失误,更错在我对作业、对学习、对生活、对一切的粗心马虎。我想,粗心马虎对我百害无一益。今后,我一定要把这个坏毛病改正过来。我要向着詹天佑学习,成为一名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读《詹天佑》有感
我一个人坐在桌前,读着一篇感人的文章,那就是《詹天佑》。詹天佑是我国爱国的工程师,帝国主义的讥讽和嘲笑下,他依然坚持修建京张铁路,亲自勘测,和工人们住在一起。不管天气寒冷还是酷暑,他都勇于克服困难。只要遇到苦难时,他就想:这是我们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遭外国人讥笑,而且会使中国工程师失掉信心。
工程中最难事居庸关和八达岭,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他采取了从两边往中间一起开凿,由于山泉太多,他带着工人们一起挑水、排水。八达岭更是艰难,于是他决定从中间凿井,然后向两头施工,同时外面也向里面施工,这样工期缩小了一半。
青龙桥附件坡度特别大,他与老工人商量,采取了“人”字形路线,将坡度减少了许多。
京张铁路原计划六年,最后只用了四年就竣工了。许多外国游客都对这一伟大的工程赞不绝口。
读完了这篇文章,我深深地体会到詹天佑的爱国情操,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他是一个名符其实、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应像詹天佑一样,以祖国为重,不怕困难,勇于克服,这样我们才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读《詹天佑》有感
今天,老师讲了《詹天佑》这一课,刚读了一遍,纠葛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课文讲的是詹天佑在我国深受帝国主义侵略的情况下接受修筑铁路的任务,他是在帝国主义者百般阻挠下,祖国人民遭受欺凌和侮辱情况下,挺身而出接受任务的,经过重重困难,成功地主持修筑了第一条完全由我国工程师设计的铁路,打击了帝国主义者的嚣张气焰。
学完后,仔细回味一下,为什么帝国主义者会认为,他们这样一要挟,铁路就没法动工了?为什么他们能控制我国北路?为什么他们能毫发无伤地来我们中国十肆略?为什么他们能瞧不起我们中国人?~~~~~~
所有的答案都是因为清朝政府台腐败了,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未来的栋梁,现在就应该努力学习,现在面临着升学考试,一定要好好学习,冲破这道障碍,为祖国献上自己微薄的力量!
读《詹天佑》有感
詹天佑是我国的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的这一路段,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詹天佑回国后,满腔热忱地准备把所学本领贡献给祖国的铁路事业。清政府任命他为总工程师,在修筑铁路的过程中,他遇到了种种困难。他常常在狂风怒号,黄沙漫天,如果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深谷的地方工作,他始终在野外工作。他不顾外国人的嘲笑,一直工作着。这条铁路在他的建设下仅仅4年就竣工工了。这是多么伟大的工程啊!
读完后,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学习他那种顽强不屈,不怕困难、挫折,一直坚强的精神。在生活中能像詹天佑这样不怕困难,意志坚定的人很少,我们经常因为一点芝麻大的事而不高兴,搞的大家都不愉快,又会因为碰到了点困难而退缩。可是詹天佑却在外国的阻挠和挖苦下坚持的把这条铁路给建造了下来。
我们常常在学习中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们很快就放弃了,而没有把它给解答出来。要是我们有这种精神,那么还有什么困难可以难倒我们呢,还有多少“绊脚石”、“拦路草”可以阻挡我们攀登科学呢?我们真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啊,詹天佑当时的环境那么的恶劣啊,他都坚持完成工作。而我们的学习环境那么的好,却不好好学习。
希望大家读完这篇文章,能激起大家学习的斗志。
自己去这里查吧,多得是哦!
《穷人》之续写
……
桑娜与渔夫领养了女邻居西蒙的2个孩子之后,生活便更艰苦了。每天,渔夫都要出门打足够的鱼回来;而桑娜便每天都要照顾7个孩子的吃穿住行,虽然孩子们都很懂事,很吃苦,很听话,但桑娜还是得操劳,每天都累得力倦神疲。
就这样,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桑娜与渔夫也一天一天地穷了下来。终于,在一个寒冷交加的早晨,他们被迫将房子卖掉,带着7个孩子四处流浪。
一日,他们来到了一个大城市里。一路上,天阴阴的,没有一个人为他们一家解囊相助,他们已经筋疲力尽,面黄肌瘦了。于是,他们挨家挨户地行乞,可是,天意弄人,别人不是把他们踢出去,就是用水冷泼,可真是惨不忍睹。就在这时,一个手断腿瘸白发苍苍的老人一瘸一拐地缓缓地走了过来:“好心人啊,施舍施舍吧,救救我这个可怜地老人吧!”桑娜不禁流起了泪来,对渔夫说:“丈夫,看这个老人饥饿无比的样子,把我们只剩下不多的糌粑给他吧!”“这……这怎么行呢?我们已经没有什么饭吃了,怎么能给他呢?我们的7个孩子怎么半呢?”丈夫缓缓地说,看起来还不能决定。“我们的孩子……算了……就这样吧……不用管了,这个老人太可怜了,他毕竟是个老人啊,已经活了大半辈子了,还要忍受寒冷饥饿之苦,怎么能这样呢?”桑娜转过头来,对老人说,“来吧,我们只有这块糌粑了,你拿去吧!”老人连忙点头,连声道谢,就急匆匆地走了。
之后几天里,他们没有衣服穿,更加没有食物。他们想只要有食物,不管是猪食还是狗食,只要能吃,就已经满足了……就这样,他们一家人挨饿挨冻了三天三夜,终于在一个下雪的早晨,昏倒在地……
“……哦……”桑娜与渔夫醒了过来,映入眼帘的是那天向他们乞讨的那个老人和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原来,老人是一富翁,想找一个心地善良的管家,于是,便化装成穷人去行乞,结果便碰到了他们……
就这样,桑娜当上了富翁的管家,一家人过上了开开心心,幸福无比的生活……
《穷 人》 续 写
朱桥小学六年级 严玲
自从桑娜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后,他们的日子就越来越难熬了。桑娜整天忙个不停,既要照顾七个孩子的生活,又要打扫家庭卫生,稍有空闲就在家里给孩子门缝补衣服,给丈夫修补撕破了的鱼网。桑娜头上的白发多起来了,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额角。他很担心这个家什么时候会崩溃。
渔夫为了维持这个家庭的生活,他总是冒着危险拼着命起早贪黑的去打鱼。老天爷好像要故意考验一下这个渔夫家庭,一连几天,渔夫打鱼都是收获甚微,渔夫和桑娜眼看着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但他们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让孩子门受委屈。桑娜尤其对西蒙的两个孩子特别关心。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终日劳累的渔夫终于累倒了。家里没钱看病,渔夫就只能在家拖着,可病情越来越重。着可急坏了桑娜,他一边向邻居借钱求医,一边照料丈夫和孩子。在这最危难地时刻,渔民村上的渔民都十分同情渔夫家,他们都伸出了援助之手,这家凑一点钱,那家送来几条鱼,帮助渔夫一家度过了难关。
一晃几年过去了,桑娜的七个孩子也渐渐长大了,他们都很懂事,也十分体贴、孝敬父母。孩子门有的帮助父母出海去大鱼,有的帮助父母上街去卖鱼。西蒙的两个孩子也很勤快,总是帮着桑娜扫地、收拾家务,学着修补鱼网。渔夫和桑娜的苦日子总算熬到了头。一家勤勤恳恳,每到年底都能有所积余。那些曾进经帮助过桑娜的邻居们看到他们渐渐有了好转,都为渔夫和桑娜感到高兴。渔夫和桑娜也始终不望那些帮助过他们的邻居,常常给那些穷苦的邻居们送鱼、送菜。
在这并不富裕的渔民村里,渔夫和桑娜关心贫苦、乐于助人的品德得到渔民们的颂扬。
《穷人》续写
时间:2004-05-31 06:33:52 来源:作文快活林123 作者:天书 阅读870次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上天有好生之德,为了西蒙,无论生活多困难,我也要把他们抚养长大。”渔夫握着拳头半举空中。“对,为了西蒙,一定要把他们样大成人。”桑娜同意地连连点头。
过了几年后,两个天真可爱的小孩长大了。大的叫西桑,小的叫蒙娜。他们想起了已淡忘的妈妈。便问桑娜:“桑娜阿姨,我妈妈呢?我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妈妈,她现在在哪儿?”桑娜咬紧牙关,强忍眼泪,说:“你妈妈现在在天国,和你爸爸在一起。天国很远,你妈妈要过很久才能来接你们。”“天国在哪儿,桑那阿姨你能带我去吗?”西桑非常渴望到天国见到妈妈。桑娜终于忍不住了,她流着眼泪,声音颤抖地对小男孩说:“我也不知道天国在哪儿,只有你妈妈知道。”小男孩低着头说:“桑娜阿姨,你怎么哭了,是不是我惹你生气了?对不起。”桑娜擦干眼泪说:“不,你没有惹我生气,是沙子进眼睛了。”桑娜接着说:“不如在你妈妈回来之前我当你妈妈,好吗?”
“好啊!好啊!你当我妈妈,当我妈妈!叫桑娜妈妈。男孩高兴得边跳边拍手。
有过了好几年。桑娜非常担心,并且越来越担心,她担心真相大白的那一刻。因为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一天天地懂事,能瞒到什么时候呢?她更怕两个孩子恨她一直隐瞒着,不告诉他们真相。
担心的一刻果然来临了。心惊胆战了十几年的夫妇在厨房对话。
“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也一天天地懂事,我真怕瞒不过去。”桑娜有点害怕了。但渔夫还是非常镇定地说:“有多久满多久,不要再提起西蒙这两个字了。我们在也无力隐瞒西蒙死了这件事了。”
两夫妇的对话被未睡经过的西桑听见了。西桑冲进厨房,挺着胸,要将他母亲的事问个清楚。桑娜只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了西桑,还带他去祭拜了他母。西桑不但没怪他们,反之,他们更加亲近了。因为西桑已经失去了一个母亲,他再不想失去第二个母亲了。
后来,西桑也当上了渔夫,他再没提起过母亲的事情,一家人开开心心地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8K 2006-3-23
... 11K 2006-2-3
... 37K 2006-3-4 -
关于草原的作文(包含蒙古人民的特点)200字
1 草原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课文写景语言优美,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同时又不失纯朴简练,生动感人。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描写自然风光还是主客相见、联欢、惜别,处处流露出作者的赞美之情。
本文作为“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目的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与民族风情,体会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对民族团结的赞颂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并积累语言;三是走进西部,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欲望,激起对西部探讨的兴趣。
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2.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碧”是形容青草很绿。“千里”指草原的范围辽阔无边。“一”是“全”和“都”的意思。总起来是说整个草原全是碧绿碧绿望不到边的青草。这句话写出草原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这句话也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渲染”“勾勒”均是绘画用语,“渲染”是指用水墨或淡的水彩涂抹画面,以取得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勾勒”是指用线条勾画出轮廓。“翠色欲流”是指青草鲜嫩,颜色青翠,似在流动,富有生机。老舍将草原拟为一幅挥毫泼洒的写意画,突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小丘线条的柔美,整个草原犹如巨幅中国画那样让人赏心悦目。置身于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中,作者自然会惊叹、并产生舒服之感,因此,既愿久立欣赏,又想吟诵诗篇。
③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回味”,细细地回忆,品味。这里是骏马和大牛的天然牧场。在作家的眼中,草原的风光如诗如画,有着无限乐趣,因此连静立的牛马,都似乎被陶醉了,像人一样在享受和回味。这种拟人的写法构成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增强了草原风光的感染力。
④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这句话是写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鲜艳的服饰,飞驰的骏马,飘舞的衣襟衣带,作者将这些景物比作彩虹,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迎客、联欢到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千里草原,芳草萋萋,举目皆是诗情画意,所以才让人流连不已,难分难舍。
(2)对词语的理解。
境界:事物所到达的程度和表现的情况。文中指草原天空明朗,空气清鲜,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那种如诗如画的情境。
洒脱:本指言谈举止等自然,不拘束。文中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
迂回:回旋,盘绕。文中指河像带子,弯弯曲曲的样子。
拘束:过分约束自己,态度显得不自然。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地毯、渲染、勾勒、低吟、襟飘带舞、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要求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①在中国版图上找到内蒙古的位置、范围,并初步了解有关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例如,服饰特点、生活特点。②收集古今文人描写大草原的诗词、文章。③通过展示图片和请去过草原的同学作介绍,加深对草原的感性认识。
2.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通过这些画面,表现了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最后以凝炼的诗句总结全文。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
3.本文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要加强有感情朗读的指导。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边读边想象画面:草原一碧千里而又不失秀美的风光;马疾驰,车相随,襟飘带舞,欢声笑语迎远客的场景;敬酒联欢的热闹场面。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将大家带进草原,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4.品读优美语句,体会表达方法,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初步的审美能力。作家老舍随着场景的变化、时间的推移,情感也在变化着。但贯穿全文的是对草原及草原人民的赞美与留恋之情。这种情感与描绘的景物紧密交融在一起,要引导学生抓住这样的语句,通过品读、吟诵、想象画面、课件演示、角色扮演、抄写等方法,来体会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美的语言。情景交融是本文的最主要特点,作家在描写草原风光时,处处流露出感叹赞美之情,大致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直抒胸臆,如,“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次见到草原的惊喜、赞叹和离开时的留恋之情,溢于言表,流于笔端,将独特感受表达得淋漓尽致。二是精笔细描,如,草原如一幅翠色欲流的中国画;羊群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群马疾驰的迎客队伍像一条彩虹,这些描写细致入微,形神兼备,生动鲜活,传达出作者满心的喜悦与赞叹。三是写实清新质朴,不露雕饰的痕迹,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种纪实的描写,更能表达出蒙古族同胞的纯朴热情和民族间的团结互助。
5.在学生充分感受到草原之美后,教师可相机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渠道了解西部,搜集资料,访问老师、家长,与西部地区的小学生建立联系等方式,为口语交际、习作和交流平台做准备。
6.生字、生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掌握,教师在检查时要注意一些字的字音字形。如“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四、教学案例
片段:
品读优美语句
师:找出你认为优美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非常美:“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的色彩太美了,碧绿的草地,洁白的羊群,再加上蓝天白云,真如仙境一般。
生:作者将草原比作绿毯,可以让我们想象到那草地毛茸茸、蓬松松而又软绵绵;而羊毛也是这样的,所以把羊群比作绿毯上的大花,简直太形象了。
师:同学们再反复读读这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字作者用得最为巧妙
生:我发现了,是“绣”!羊群本来是因为吃草而随意地走来走去,可在老舍的笔下它们就是一些能工巧匠,在精心为草原这块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这块巨幅地毯上的图案在不断变换,真是美极了。
师:请同学们看着课件,也向老舍先生学习,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还可以比作什么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无边的绿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大海上扬起了点点白帆。
生: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像碧绿的湖面上飘着朵朵盛开的白莲花。
师:是啊,这样的仙境怎不令人惊叹,令人感到舒服呢
生:我觉得这句写得也很美,“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作为牛马生活在草原,简直就是进了天堂,它们一定在品味这种幸福的生活。
师:你体会得真好。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水草丰美的草原,回味青草的甜美,生活得无忧无虑。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这草原明朗的天和清鲜的空气,没有一点污染,真令我们心向往之。
生:它们可能在回味着眼前的美景:羊群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真美啊,而我们就生活在这幅画中!
师: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正是作者这些优美的描写,才给了读者这样丰富的联想,让我们和作者一样,深深陶醉于草原的美景,和作者一样惊喜不已,赞叹不已。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五、相关链接
课文摘选自老舍写的《内蒙风光》。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生于北京一个城市贫民家庭。1918年师范毕业后,曾任北京十七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语文教员。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创作。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并进行文学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被译成十几种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抗战爆发后,他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和帮助下,从事抗战文学活动。1946年赴美讲学。1949年回国后,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文联副主席、全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人民委员会委员、市文联主席等职。由于他的勤奋创作,解放后写了二十多个剧本,被誉为文艺队伍中的劳动模范,人民艺术家。1966年去世,终年67岁。
蒙古包一般为圆形,大多用条木做成网壁与伞形顶,上盖毛毡,用绳索勒住,顶中央有圆形天窗,容易拆装,是蒙古族同胞居住的地方。
奶茶掺和着牛奶或羊奶的茶,是蒙古族同胞敬客最重要的饮料。
奶豆腐是用牛奶制成的凝固食物,盛在盘子里做点心,并不是豆腐。
手抓羊肉蒙古族同胞习惯把羊肉切成大块,煮熟了吃。吃的时候用刀割,用手抓,叫“手抓羊肉”。
鄂温克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和黑龙江讷河县等地。
上一篇:经济科学期刊投稿经验
下一篇:毕业论文格式行间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