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政治小论文题材
高中生政治小论文题材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注意时事政治的学习,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高中时事政治小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时事政治小论文(一)
改革已到中流击水处,不进则退,既要一仗接着一仗打,又要把握好节奏与力度,闯关夺隘、争取最后的胜利
日前,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场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攻坚战”。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中国经济朝向更高质量发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短期和长期”“减法和加法”“供给和需求”四个重大关系,尤为紧迫。
把握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必须明确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是结构性的,而不仅仅是周期性、总量性的;结构性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对此,广大干部已有比较清醒、准确的认识,本轮调控取得的实质性进展也正源于此。但是,在具体的战术执行层面,如何因地制宜、拿捏好主攻的重点和难点,仍存在一些认知误区与实践偏差。
比如,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有的地方“放”得比较好,服务意识也在逐步跟上,可是“管”的分寸却不明晰。到底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管要管到什么程度,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边界在何处,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其实,政府作用不等于行政命令的简单下达,“看得见的手”要尊重市场规律,把“改革”“政策”“规划”“法治”四张牌组合好、打出效率与章法。
又如,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我们常说,战略上的持久战要坚持稳中求进、久久为功,战术上的歼灭战则要注重实效、步步为营。但在具体的工作中,有的地方顶不住短期的阵痛,受不了局部数据的波动,便又对过剩产能与“僵尸企业”心怀不忍,甚至为一己政绩大搞“统计注水”。对此,不仅要鼓劲承受阵痛,更要激励大家在培育新动能上下功夫,找到激发内生动力的关键之处,从而让新的“增长点”早日取代旧的“阵痛点”。
再如,“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中,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讲究的是“减法”。可现实中,有的地方做减法“一刀切”,误伤无辜;有的地方房地产的库存是减了,但信贷的杠杆却加了不少。而补短板、惠民生、培育新动力、扩大中高端供给等则需做好加法,但不能一拥而上形成发展虚火,也不能搞强刺激和撒胡椒面形成新的重复建设。历史 经验 表明,无论做减法还是做加法,都要把握症结、用力得当,体现责任与担当。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当前供给可以成为明日需求,脱离需求支撑的供给同样可能造成产能过剩。供给侧的改革与需求侧的管理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而不是非此即彼、一去一存。比如,利率的调整、银根的松紧可能一方面影响需求侧的消费能力释放,另一方面又关系到供给侧的企业资金成本。做事有度、处事有方,增强管理工具的灵活性、精准性,才是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到中流击水处,不进则退,既要一仗接着一仗打,又要把握好节奏与力度。“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如今,无论钢铁行业“压炉”和安置再就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统筹部署,还是基层政府职能的深刻转变、国有企业改革的深水攻坚,处处皆是“难”字当头。各地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不因困难而不为,不因风险而躲避,不因阵痛而不前,定能闯关夺隘、争取这场攻坚战最后的胜利。
高中时事政治小论文(二)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新年新气象,以什么样的状态投身改革,以什么样的作为深化改革,是关系发展全局的重大课题。
2016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共召开12次会议,审议了146个重大改革文件。 97个年度重点改革任务和128个其他改革任务基本完成,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还完成了194个改革任务,各方面共出台改革方案419个,主要领域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已经基本确立。提出改革任务、制度建设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聚焦、向构建发展新体制聚焦的“两个聚焦”,指明改革要有利于增添发展新动力、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两个方向”,强调增强改革定力、抓好改革落实,明确“三督三察”等工作要求……针对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特点,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及时指出需要注意的问题,确保改革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行。
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重要步伐,从国企国资、 财税 金融、科技体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改革方案不断推出,到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进展,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正在形成。扎实的改革成绩单启示我们,改革越是深化,就越要扭住重点、分类施策、精准发力。立足打基础谋长远推动重大制度创新,立足破除利益藩篱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立足配套衔接协同推进提高改革整体效能,立足增强获得感扩大改革受益面,才能走活改革大棋局,推动各方面改革迈出重要步伐。
2017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关键一年。今年,党的将胜利召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绘就新的蓝图。围绕党的召开这个大局,更加要求我们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多推有利于增添经济发展动力的改革,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的改革,更好发挥改革牵引作用,进一步扩大改革受益面,把改革事业继续向纵深推进。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面对新的改革任务,迫切要求我们振奋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进一步激发改革动力,破除畏难情绪,才能知难而进,真刀真枪推进改革;进一步增强改革方案的针对性、操作性,提升其含金量,才能有的放矢、务求实效;进一步破解利益固化问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避免按兵不动、相持不下,不断推动改革全局;进一步加大抓落实的力度,增强改革督察力度,才能让改革任务落地见效;进一步调动各方面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改革者上、不改革者下”的用人导向,才能壮大改革队伍,形成理解改革、投身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的强大力量。
“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我们已经迎来了农历丁酉新年。在中华 文化 中,鸡是“知时鸟”.改革不进则退,发展需谋新篇。新的一年,让我们拿出只争朝夕的紧迫劲头、闻鸡起舞的勤奋精神、滴水穿石的实干定力,靠苦干实干继续推进改革大业,共绘改革发展新画卷,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胜利召开。
高中时事政治小论文(三)
时事评论背景:
兰德瓦瑟河畔,皑皑冰雪怀中,瑞士达沃斯小镇吸引全球目光。10年前,德国默克尔在达沃斯舞台作了著名的判断——“事实上,一个全新的世界力量格局已经出现”,“以欧洲为中心的时代,行驶了200年后结束了,达沃斯与西方需要把目光投向中国,以求汲取全球化巨变下的灵感和引导”。10年后,当主席走进达沃斯会场,当年默克尔的判断,早已成为世界所习惯的现实,《金融时报》甚至称中国正努力成为“全球治理的守卫者”。
时事评论观点:
“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 游泳 ,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在达沃斯论坛,主席再次展示了中国勇敢迈向世界市场的信念。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1979年中国代表团初次来到欧洲“最高小镇”,“接轨”二字恐怕最能道出中国人当时的心境。记得1980年,中国代表团团长在会场举行记者招待会,向世界说明中国引进和吸收外国资金的重点领域、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进口的重点行业;3年后,中国代表又在达沃斯“亮家底”:“中国有30万个中小企业需要进行技术改造,更换陈旧的技术设备”……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融入世界、实现发展的紧迫感,在达沃斯这个开放窗口中闪现。随后行进的“中国轨迹”表明,正是毅然融入经济全球化,抓住一切机遇大胆开放,中国找准了自身发展路径,最终创造了发展奇迹。
伴随达沃斯“中国热”不断升温,中国贡献逐渐成为世界共识。当世界经济处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的惊恐期,中国在2009年达沃斯会议为全球打了强心剂;当2011年中国“入世十周年”之际,时任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达沃斯专门举办的讨论会上说:“谁赢了?事实是中国赢了,其他国家也赢了”;当全球经济持续深度调整、青黄不接之时,达沃斯论坛飘扬的声音已经把中国视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中国以其稳健发展和锐意改革,在全球舞台上导入“中国力量”、分享“中国方案”。
如果说10年前默克尔更多从“力量构成”的视角看待中国发展带来的变化,那么如今世界看待中国的视线将伴随更多“理性而有远见的思考”。当前,世界不同角落正被影影绰绰的不确定性所困扰,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让西方观察人士感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而众说纷纭中,从雁栖湖畔的“北京共识”到钱塘江边的“杭州共识”,再到在不同场合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系列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对症下药”,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2017年达沃斯会议举行之际,会场上的中国主张受到更多全球聚焦,不正是反映了世界对中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期待吗?
历史是勇敢者创造的。越是形势复杂严峻,越是需要运筹帷幄、共克时艰。正如主席强调的,“遇到了困难,不要埋怨自己,不要指责他人,不要放弃信心,不要逃避责任,而是要一起来战胜困难。”世界各国以平等为基础、以开放为导向、以合作为动力、以共享为目标,应势而为,勇于担当,才能走出历史的“三岔口”。
看了<高中时事政治小论文800字>的人还看了:
1. 时事政治论文800字左右
2. 高中时事政治论文800字
3. 时事政治论文800字范文
4. 高中时事政治评论作文800字
5. 高中政治论文800字范文
6.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800字
7. 高中政治时事评论作文800字
关于高中生政治教学论文
在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起着主导作用,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这是毋庸置疑的。传接下来我为你整理了关于高中生政治教学论文,一起来看看吧。
老子曾言:“大道至简”。的确,大道理都是很简单的,简单到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自。世间的生存法则也告诉我们:越是简单的,越是有效,越是长久。简约同样是许多艺术种类的重要表现手法,比如画兰竹易流于枝蔓,应删繁就简,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如三秋之树,瘦劲秀挺,没有细枝密叶。
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教学也要追求简约求实的艺术境界。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果。”美国的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许多优秀教师认为,课堂教学一定要以最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删繁就简,返璞归真,用最简单的方法和手段引领学生掌握最宝贵的知识。
何谓政治教学简约化?简约化的政治教学要求课堂情景创设、素材选择、活动组织、结构安排、媒体使用、语言表达等教学要素的精确把握和经济妙用,使课堂变得更为简洁、清晰、流畅、深刻,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简单是教学的自然法则,是教育的真谛。政治课堂的简约可以说是政治教学的一种最高境界,犹如一幅简笔画,线条简单而意境悠远。这是教师的明智、学生的幸福。
《庄子》有这样一句话:“文灭质,博溺心”,意思为花样名堂过多,反而会掩盖掉事物的本质,事物过于驳杂会让人糊里糊涂。庄子说的本意是对写文章而言的,就我们目前的政治教学而言,何尝不是如此。在大量的日常教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繁杂,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教学时间紧蹙,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课件繁华,大容量,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扫描般地观看,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空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教学结构散乱,各环节教学的重点不清晰,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教学的方法花哨、不经济,学生与文本对话少;结果饱满、臃肿的教学中显现出肤浅、低效,教者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 因此,学会有选择地放弃,努力让课堂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以简约求丰富,形成省时省力省资源的简约化课堂教学风格,应该是政治教师的不懈追求。为此,本人以为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简明。很多政治课之所以事倍功半,不得要领,是因为教师设置的目标高而多,一堂课45分钟,样样都要顾及,负担太重。政治教学在众多目标的追逐中眼花缭乱,顾此失彼,迷失方向。更有甚者,个别教师把追求生成性目标作为“挡箭牌”,设计的教学目标随意性大,课堂教学杂乱无章。“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教学目标要科学、适当、简明,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简明的学习目标,可以让学生明晰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好地调整自己的学习心理指向,较快地进入学习角色状态之中。因此,教师要根据课标、教学参考书和考试说明,对教学目标的数量和难度仔细斟酌,分清主要目标和次要目标,抓住主要目标,适当考虑次要目标;并根据知识逻辑中的重难点和学生能学多少情况,确定一组需要重点解决的阶段目标,轻装前进。课程目标还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将三者简单地叠加,也不能把情感目标抬到了过高的位置、脱离知识教学进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其他两个目标得以实现的依托。政治教学要以知识和能力训练为基点和原点,循序渐进,同时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将其充分地落实在过程与方法之中。
第二,教学内容简要。课堂教学时间是一个常数,学生的学习精力也有一定的限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必须追求教学内容的简约,不能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浅尝辄止。教师必须从学生知识基础和认知习惯出发,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必修考试说明和新课程高考说明和教材本身特点,独特而深刻地解读教材,敢于改变课文的“序”,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善用剪枝学问,在教学内容的数量上剪裁“瘦身”,抓重点、轻一般,去枝叶、留主干,好中选优,把最基本、最重要、对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最有用的核心知识挖掘出来,花大力气提炼出教学的知识主线,让学生把值得学的“精华”细细品位、吸收。但教学内容“简要”不等于浅和少,它应当与精与炼连在一起,有宽广的包容、深远的蕴含和“以约驭博”的功效。“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课堂教学知识主线清爽了,其它细节知识处理可迎刃而解。教师还要正确地处理教材重点与补充材料之问的关系。适量补充时事材料、引入名家名言、成语典故等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主干知识和重要概念。过度补充延伸则会浪费教学时间,增加学习负担。
第三,教学素材简炼。选材要“少”。所选背景材料要有典型性和扩张力,切合国家生活、地方大事和学生生活,鲜活、生动,能以一当十;题材的包装上也要适可而止,切不可喧宾夺主,分散学生注意力。用材求“丰”,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度开发,紧凑使用,力求客观、真实地转移生活场景(时间和地点),变换主配角造型和对白,逐步改变设问的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挖掘需要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识不平衡,唤起已有知识经验,在积极探究问题中生成不同知识,让每一个教学素材在课堂上都能发挥最大的效益。组材求“优”,力戒随意组拼素材,力求典型案例生活化、故事化,把课堂营造成一部“电视连续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坚决防止材料用得散,杜绝教学例证满天飞的状况。如,教学八年级思想品德《竞争?合作?》框题时,一位教师创设了一个同学们在开往成功的“和谐”号列车上旅行的情境,把平等竞争、合作共享、成功作为三个站点,把教学目标和教材逻辑巧妙地糅和在里面,让列车内发生的故事作为教学明线(即生活线索),让学生在轻松快乐活泼的氛围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保证了教学的连贯性和课堂的流畅性,又凸显学习主题。
第四,教学环节简化。教学设计的任何环节都是为了学生更真实、更方便、有效地进行学习,而复杂、繁琐的教学过程会破坏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学生不仅不能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而且容易出现走神、开小差等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精力、时间会消耗在毫无收获的走过场中,长期以往还会形成厌学的情绪和浮躁的性格。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化,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和具有“四两拨千斤”之功效的流程。导入要么以旧引新,开门见山,要么激趣导入,彰显美感。处理新授内容时最好把主干知识设计成生活板块学习。如,在教学高一“消费及其类型”时,一位教师设计了自已的“汽车梦、房子梦、妻子梦”三个板块,以这些梦想实现过程中所涉及的消费知识为主线,穿插对教材内容的阅读、讲解与合作探究,时间分配和精力使用精当。
课堂小结要聚焦核心知识,渗透热点的课堂练习量要适度、难度适中,课尾延伸课堂时简单渗透为妥,营造承上启下的教学氛围。此外,教师要借鉴当代工程学提出的“时动”原理,善用减法思维,对教学环节进行整合、提炼,合理去除那些可有可无的程序,剪去华而不实的泛泛而谈,剪去无休无止的窜讲窜问,剪去哪些故弄玄虚的作秀表演,改造孤立零碎的、费时费力的动作,合并经济、高效的动作并使之一体化。这样,教学过程会层次分明,松驰有度,收放自如,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一解决落实。第五。教学方法简单。简单的教法不是浅层次的马虎,而是教师选择经济实惠的教学方法,以最简洁的步骤达到最好的效果,“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够到”。一般知识要引导学生自学课本,突破重点要精心辑选视频、音频、时事、漫画、表格等资料,瓴选举例、计算、讨论、比较、类比、归纳、背诵、默写、练习、角色模拟等简便易行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为学生提供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向纵深发展,让学习能力稍弱的学生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演讲、辩论、小品、游戏、实验、问卷调查、课题研究、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法由于能耗高、费时长,要灵活、适度使用。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逐层解剖学习,对于过于偏难而又不是教学重点的可以忽略。
教学方法会因课型、教学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新授课宜实施案例教学,教师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和贴近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不由自主地参与教学情境,愿意讲,有话讲;针对学生最近发展区设计探究问题,设问口子要小、方向要明、层次要清,激活学生思维参与的广度与深度,防止学生回答不知所措或不知所云的情况;运用布白技巧进行铺垫和蓄势,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虚引实,让学生更好地经历过程、培养能力、形成情感;进行有效的评价激励,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教师集体备课时还可以同课异构,筛选不同方法在平行班级对比使用,对相对便捷的方法反复修改、推敲,使之更加实惠、巧妙,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千万不能犯重形式轻内容的本末倒置错误。
第五,教学媒介简便。多媒体课件因其直观性、动态性、容量大,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辅助手段。但它加快了课堂节奏,加大了课堂容量,影响学生的体验、想像和思考。所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还是越简捷越好,不能过分依赖,人为物役。课件制作要力求图片精彩,画面清晰,布局重点突出,视频、动画长短得当,主题鲜明,不要过多的花哨,避免无益信息的干扰;减少文字数量,注意线条的粗细,字符的大小,以保证学生充分感知对象,防止学习疲劳。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对主干政治知识的教学,可运用信息技术动态展示其逻辑过程,或者为高中政治教学论文 浅谈政治教学简约化的思考。
一 软课程也具有不可低估的育人效果
软课程是指那些非计划的学习活动,包括人际交往所形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学校班级中形成的校风、班风等因素。软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同学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良好的班风和学风等软课程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软课程没有明确的“教育”标记,学生往往是不知不觉地接受着隐含于其中的教育,如何在重视正式课程的同时重视软课程的建设,是在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二 思想政治工作“新三进”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中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探索进公寓、进网络、进社团。加高中学生公寓的德育和文化功能;加强公寓的德育功能与管理结合起来。辅导员与学生同住,做好学生的行为指导工作,做到同住、知情、关心、引导。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作用,每个公寓楼都建立以学生为主的宿舍楼管理委员会(简称楼委会)。每个楼委会聘请一名辅导员作为指导教师,并以公寓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为载体,强化公寓的德育和文化功能。负责做好本公寓楼学生的行为指导工作,同时指导“自管会”组织同学开展工作。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工作要做到趋利与避害相结合、管理与疏导相结合、教育与服务相结合、网上与网下相结合。一是建设了一批校内的“红色网站”和“红色专栏”。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专题;针对教学、科研、生活等问题开设网上专题论坛;建立心理咨询讨论区;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网上教学。二是锻炼出一支强有力的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求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岗两职,既要做好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做好网络思想政治工作。
充分利用网上校长、处长等信箱,解决学生反映的各种问题,加强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
高中院校学生各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类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力量,这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有效补充,在学生成长成才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应积极协调协作有关部门将社团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纳入到校园文化整体建构体系中,在组织、阵地、项目上加以保障;二是要建立健全完善各项制度,保障社团的健康发展;三是要贯彻星级社团评比制度,建立竞争机制,重点建设培养一批社团,组织有影响力的活动。从而保证学生社团良性、健康、有序发展。
三 服务思想政治教育
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建立立项机制,旨在使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打破系部格局,根据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需要,组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队。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队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现实课题,有计划、有组织联合起来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一方面做深入地调研、探索。通过人员组合,形成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团队老中青相结合的队伍模式,形成全体同志不仅努力工作,而且根据工作实际主动思考的工作局面,形成各团队系统性实践与研究探索创新相辅相承的工作格局。
为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项的针对性与时效性,对各团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项内容进行研讨,确定各团队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项侧重点。并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项论证会上公开答辩。同时邀请领导、专家参加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立项论证会,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建议和咨询指导,再以科研成果服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结论。
四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质化
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在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他们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和改进高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依靠力量。一般而言,学生干部都是在德、智、体等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他们有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较好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学生干部就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对周围的同学起着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示范作用。因此,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政治上的核心作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学习实践上的标兵作用。学生党员是凝聚学生的核心,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首先,抓学生党员的模范作用,要求党员不仅要努力学习、严格要求自己;其次,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各项集体活动,支持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工作。系团总支、学生会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又是学校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丰富的活动内容既能自我教育,又培养了自我管理的能力,是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
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还必须培养出一支成绩优良、工作能力强、值得同学们信赖的班级干部队伍。辅导员老师只能从宏观上、整体上进行教育管理。深入学生内部、了解下面情况的主要靠学生干部,许多具体工作都要靠学生干部去付诸实施。学生干部也是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得力助手。学生干部与普通学生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面临着和普通学生一样的实际问题,普通同学也更愿意向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通过学生干部,可以比较准确地了解学生实际的思想状况。同时,学生干部也是联系学校各部门的纽带,传达各项任务的桥梁,贯彻和落实各项工作的骨干。
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在联系、团结、教育学生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以点连线、织线成网、拾网为片、缀片成面,换句话说就是以学生党员为点,带动影响优秀学生使之变成先进分子,再以他们为骨干树立良好的学风、班风,从而形成先进的班级,再以先进班集体带动各系、乃至学院的学风、校风建设,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求一篇高中生政治小论文,急急急!
加强青少年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势在必行
当代青少年是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长大的,对于国家艰难困苦和人民艰苦创业的感受不深,易于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一些青少年的苦乐观和奋斗观也随着生活取向、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产生了倾斜和错位。加强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完成新时期赋予的伟大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正确分析青少年对艰苦奋斗作风淡化的表现及其危害
今天的青少年,生长在和平环境中,过着安逸、舒适、平静的生活,陶醉于“让世界充满爱”的歌声中,他们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历史,不甚了解世界的现状,不知创业的艰辛,守业的艰难,更缺少艰苦实践的磨练。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逸环境中的青少年,很容易滋长惰性,丧失斗志。
今天的青少年,又处于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年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使青少年很容易产生追求物质生活、贪图安逸享乐、不想艰苦奋斗的倾向。而我们有些家庭和学校又往往注重物质营养,轻精神营养,重智力培养,轻思想品德培养,忽视艰苦奋斗作风培养教育的正确导向。结果在一些青年中出现了享乐主义,他们人生无动力,生活无规律,节奏拖沓,意志消沉,花钱如流水,抽烟、喝酒、追求新潮……凡此种种,令人深思和担忧。追究其原因:一方面他们对艰苦奋斗的理解停留在“艰苦朴素”和“节约闹革命”的层次上,所以物质生活提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便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另一方面,缺乏对现实的认真分析,没有历史地、客观地评价现实社会,“奋斗尚可,艰苦不必”的价值取向应运而生,认为艰苦奋斗已成为旧观念,缺乏现代色彩,时代精神应是摆阔绰、讲排场、追求豪华富丽等。
2、正确认识艰苦奋斗作风的深刻含义
如何认识艰苦奋斗呢?在革命战争年代,艰苦奋斗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开创和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重要条件,是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具有规范性的共同的生活风范。历史发展到今天,艰苦奋斗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便具有了新的意义。现在讲艰苦奋斗,已不再是“苦行僧”、“史妹开荒”,也不是不要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科技和有益的文化成果,更不是颜渊式的甘贫,葛朗台式的守财,而必须有予以全面的理解认识。毛泽东谈艰苦奋斗是站在治国兴邦的战略角度来认识,是把它同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艰苦奋斗是以勤劳坚韧,克服困难为准则的推进社会改革的基本精神和人生风范。它具有两重性:一是艰苦的相对性,二是奋斗的绝对性。今天相对明天是艰苦的,明天相对后天是艰苦的,今天必须奋斗,明天、后天仍需奋斗。艰苦和奋斗是分不开的,结合起来就是创业精神,就是人生的主旋律。如果把艰苦奋斗理解得过于狭隘,就看不到艰苦奋斗是一种推动社会前进的精神力量。如果把艰苦奋斗理解得过于宽泛,就不懂得艰苦奋斗是一种先进的思想和风范。总而言之,艰苦奋斗有两层含义。从物质上讲它要求人们的生活消费必须节制在合理限度内,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提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从精神方面讲,艰苦奋斗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为达到目标而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思想品格和在改变现状、开创未来的过程中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无论从艰苦奋斗的含义还是从青少年所处的环境特点,加强他们的艰苦奋斗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3、在新的形势下对广大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培养教育,有这样几点值得强调:
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要教育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到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也是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和倡导的优良传统与作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带领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党心民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重要法宝。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这一法宝能否被继承并相传下去,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我们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邓小平同志在回顾我国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时,曾语重心长地说:“对于艰苦创业,对于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这种教育都很少,这是我们很大的失误。”他强调:“要加强对人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这些教诲,在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把艰苦奋斗的精神渗透到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之中。青少年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之中,可塑性很强。我们历来强调要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他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艰苦奋斗的精神,是这种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世界观解决对世界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与看法问题。这种认识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深度与广度,是同长期艰苦的实践、锲而不舍的奋斗密切联系的,没有这种艰苦奋斗精神,就将一事无成。人生观解决对人生目的、意义的认识问题。人是社会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的解放与社会的进步,只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作贡献,个人才有出路,生活才有意义。为社会作出的贡献越大,个人发展的空间就越广阔,而要为社会、为人民作出贡献,也必须经过艰苦的奋斗才能办到。那种一味追求个人发展,不愿为社会、为人民作奉献的人,是不会有好前途的。价值观解决对人和事的评价与态度问题。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个根本观点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判断一切是非得失的价值标准,无疑是顺理成章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同样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是一个坚持学习、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过程,只有不懈努力、持之以恒,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从当代青少年及其成长环境的特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作风的培养教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广大青少年学习、生活和工作条件逐步改善,受教育的程度和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视野开阔,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但是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科技、教育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有很大差距,我们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很多,今后的任务还很艰巨,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决不能因为日子稍微好一点,就忘了艰苦奋斗,忘了还有数千万群众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一味地追求高消费,铺张浪费,追名逐利,有的甚至沾染黄、赌、毒恶习,给家庭和社会造成危害。我们如果不加强艰苦奋斗传统的教育,就可能断送大批青少年的前程,最终就会毁了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坚持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的教育,不仅有利于当代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也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上一篇:近代史专题研究论文
下一篇:写作投稿找哪个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