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杂志旅行者获奖作品

发布时间:2023-12-06 06:59

杂志旅行者获奖作品

至2010年11月中旬,法国最著名的五大文学奖均已揭晓,现根据互联网和有关报刊、杂志的报道,概述如下:

龚古尔奖
2010年的龚古尔奖终于被那个文坛著名的“坏小子”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获得,得奖小说为《地图与疆域》(La carte et le territoire,弗拉玛里翁出版社)。
该书的主人公杰德·马丁是个孤独、忧郁、富有的艺术家。热衷于米其林旅行地图的绘画和摄影。小说开头,杰德正创作《达明·赫斯特与杰夫·昆斯瓜分艺术市场》。但杰德不满意这幅画,最后用刀子刺进画中赫斯特的眼睛,撕裂了画布,毁了这幅画。他的杰作《比尔·盖茨和斯蒂芬·乔布斯谈电脑的未来》描绘了这两位科技巨擘在一幢现代公寓中坐在国际象棋棋盘两端,窗外有起伏的草坪、枞树和虚幻的太平洋,海面上落日如血。
后来,杰德·马丁欲请“世界著名作家维勒贝克”为其展览图录作序,两人相识相交后生出深厚的友情。当他们互诉心曲时,他们发现彼此的生活和经历有不少的相似之处:皆有悲惨的童年、失败的婚姻、浪得的声名。马丁的母亲很早就自杀了,建筑师父亲挣扎了一段时间,亦难逃寻死之命。
维勒贝克在书中描绘的这个作家米歇尔·维勒贝克是个讨厌的老酒鬼,看上去像个“有病的老王八”。此人喜欢爱尔兰冬天短暂的白昼,使他能早些服下安眠药,饮下一些酒,读着一本书睡去,春夏两季他在泰国度过,旅游淡季中,“妓院冷清,但照常营业……服务同样不赖或说是很爽”。他只是与记者们在一起时才会痛饮,这样他才能容忍这些家伙的存在。最后,维勒贝克毅然决然地在小说中把自己给写死了。读者可以读到,维勒贝克在卢瓦雷家中被人谋杀并分尸,全法国的人都为他的死深切悲痛,并颂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除了他自己,维勒贝克还将法国众多文化名流以真名实姓写进书中。如法国电视一台的新闻主播、三年前刚刚娶了前法国小姐娜塔丽·马凯的让-皮埃尔·佩尔诺,成了书中的同性恋者。去年获得勒诺陀文学奖的弗雷德里克·贝格伯德也在书中出场,而为其小说新作写序的人竟然又是“维勒贝克”。
至于小说的题目《地图与疆域》:有评论认为涉及到语言和现实的某种关系,“地图非疆域”,意思是说,语言无论多么精确,也不能说明事物的一切,正像地图既不是也无法代表它所象征的疆域之一切。
此前,维勒贝克与龚古尔奖数度失之交臂,各方面的人士都觉得这回他能赢,书评界甚至用“众望所归”这样的词来预测。《解放报》力赞此书为“杰作”,《世界报》认为它虽然风格独特,但缺乏深度。书评家皮埃尔·阿苏利纳在其博客上写道:“如果龚古尔评委今年再不给他加冕,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颁奖仪式热闹非凡,为几十年间所罕见,记者的采访有如追逐明星的“狗仔队”之举。谈到自己的获奖感觉时,维勒贝克这名饱受争议的明星作家说,“这是一种怪兮兮的感觉,但我感到很高兴”。
米歇尔·维勒贝克1958年出生在法属留尼旺岛,从小远离父母,曾经患有抑郁症,写小说之前,曾经是法国知名的诗人。
他的一些小说作品以颇具争议的方式讨论了如孤独、职业生活的荒谬、性的悲惨等主题,如《斗争领域的延伸》、《基本粒子》。而另一部小说《一个岛的可能性》则用荒诞的笔法描绘当代社会中男女的复杂性爱关系,以及克隆技术所导致的邪教崇拜。

勒诺陀奖
勒诺陀奖颁发给了薇吉妮·德彭特(Virginie Despentes)的小说《世界末日婴儿》(Apocalypse bébé,格拉塞出版社)。
小说情节如下:“对男孩子很有一套经验”的问题少女华伦蒂娜·加尔丹谜一般地失踪了。小说叙述者,三十岁的平庸私人侦探绿茜应少女的奶奶的请求,开始着手调查,却在巴黎的一个地铁站把她给跟丢了。如何再找到她?她是不是会到巴塞罗那去找她从来就不认识的母亲了?绿茜只得跟一个很有办法的女侦探“鬣狗”合作,继续追寻。两个性情大不一样的女人便一路追踪,从法国一直到西班牙,寻找逃亡少女的踪迹。绿茜和“鬣狗”构成了侦探小说人物的基本的两面:前者作为侦探社正式雇佣的侦探,办事规规矩矩;后者凭经验办事,灵活机动。
作者文笔直接,率真,简洁有力,没有无用的客套和迂回。小说中的人物除了小女孩的父亲,一个作家,其他人物都是女性,她们体现出了当代女性的各种不同面貌。在描绘她们性格行为的同时,各个社会阶层的生存状态也就被注意和描写到了。
勒诺陀随笔奖给了de Mohammed Aïssaoui 的《奴隶傅尔西事件》(L'affaire de l'esclave Furcy,伽里玛出版社)。它同时还获得了历史小说奖。
勒诺陀袖珍书奖颁发给了(Fabrice Humbert)的《暴力的起源》(L'origine de la violence)。

美第契奖
获得美第契奖的是美丽丝·德·科朗加尔(Maylis de Kerangal)的小说《一座桥的诞生》(Na issance d'un pont,Verticales出版社),小说虚构了在美国建造一座悬挂桥的故事。那是在一个想象中的加利福尼亚,在那个巨大的工地上,十来个男男女女的命运从此被联系到了一起。评论称这是一本美国式样的江河小说,探索人的情感和梦想,描绘景色、机械、工地的分布、社会的阶层,还有人的肉体。
女作者出生于1967年,是个出版人,为好几家出版社工作。以前曾写过《我走在天空下de traîne》(2000)、《旅行者生活》(2003)等几部小说,还有短篇小说集《既无鲜花也无桂冠》(2006)。
美第契外国小说奖颁发给了美国作家大卫·范(David Vann)的《萨克万岛》(Sukkwan Island)。
美第契随笔奖则给了米歇尔·帕斯图罗(Michel Pastoureau)的《我们回忆的颜色》(Les couleurs de nos souvenirs,瑟伊出版社)。

费米娜奖
费米娜奖的获奖作品是帕特里克·拉佩尔(Patrick Lapeyre)的《人生叹短欲无限》(La vie est brève et le désir sans fin,P.O.L出版社)。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折磨”的书,以男性的视角来看待。两位主要的男性主人公,一个叫路易·布莱里奥,法国人,结了婚,生活在巴黎,另一位莫菲,美国人,没结婚,生活在伦敦。两个人爱上了同一个相当神秘的离婚女人诺拉。这就苦了他们:犹豫,等待,痛苦。女主人公诺拉深爱两个男人,在伦敦时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再回巴黎,到了巴黎又觉得恐怕不会去伦敦了。如何选择?选择谁?不过她无所谓。她始终相信时光是可以倒置的。于是,她始终在两个男人之间转悠。但是,当她有很多话要对路易说的时候,她又找不到话了。
作者承认,这一主题是小说中常用的,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有,例如,它使人联想到经典的电影《朱尔和吉姆》中的一男两女。但他这部小说涉及的是当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中男女的爱情生活,有很典型的时代特征。小说的题目《人生叹短欲无限》则来自日本诗人小林一茶。
作为日常生活的描绘者,帕特里克·拉佩尔的野心就是展示全景:“我的梦就是把透明的生活显示给读者,仿佛我就是一个吹玻璃的工匠,透过我的玻璃,生活的诗意质量变得显而易见。”他继承福楼拜和普鲁斯特的传统,不求什么悲怆效果,曲折情节,而求场景的描绘。
诺拉和布莱里奥之间的爱,在一个人人被工作所逼,同时又强调职业成就的社会中,就颇有些无政府主义的味道,他们蔑视金钱,消费时更没有计划,有些像十八世纪小说《玛侬·莱斯戈》中的男女主人公(有评论认为,这本小说就是对《玛侬·莱斯戈》的重写)。作者注意道:“爱情本无价,然而世人却不停地用金钱去买它。”
小说的最后,诺拉和布莱里奥的相遇被描写得像是一个宇宙事故,一种可能性微乎其微的事件。作者自己说到:“在第50章,叙述升华了。人们进入到多重的世界中,到欲望的疯狂中。”欲望是一个窗户,它开向另外一种可能会有也可能不会有的生活,成为另一个人。作者明确道:“通常,这一多重性,人们把它遗忘了,但是欲望使我们想起它来,你爱某个人,你爱世界,当你无法爱另一个人,进入另一世界时,你就很伤心。”
费米娜外国小说奖给了芬兰女作家苏菲·奥科桑恩(Sofi Oksanen)的《清洗》(Purge)。
费米娜随笔奖的得主是让-迪迪埃·凡桑(Jean-Didier Vincent),他的《艾利塞·勒克吕:地理学家、无政府主义着、生态学家》Elisée Reclus : Géographe, anarchiste, écologiste,Robert Laffont出版社)。

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
法兰西学士院小说大奖最早评出,艾里克·法伊(Eric Faye)的小长篇《长崎》(Nagasaki,Stock出版社)获得此奖。
主人公志村是一个56岁的日本单身汉,在长崎市气象台工作,他发现,家里食品柜和冰箱中的食物在莫名其妙地减少,应该是有人偷喝偷吃了一点。为弄清楚事实,他在家中安装了一系列摄像头,并通过电脑操纵监视器,上班时偷偷地监视自己的家。果然,他发现家中有人。一次,当他又发现有人擅入他家时,便报了警。警察,在他家里抓住了一个58岁的失业女人,她承认已经在志村家里偷偷住了一年。
小说的最后笔锋一转,把叙述角度从志村转到了那个女人身上。法庭判决她私入民宅罪,囚禁了一段时间。但她出了拘留所后就不知道该去哪里住。后来,她发现,志村正准备把房子卖了,于是,她突发奇想地跟着一帮看房子的人和房地产中间商,到待出售的志村家去了。
小说写得那么短,显然可见其文风简洁。法国的《世界报》早就有评论,说它具有日本水粉画特有的一种简洁和有效。

另外,小说处女作奖奖给了维克多·科恩·哈德里亚(Victor Cohen Hadria)的《愤怒三季》(Les trois saisons de la rage,阿尔班-米歇尔出版社)。

中国青年储卫民获得哪一年度国家地理杂志旅行者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

这便是储卫民,当下各大网站的热搜人物——90后,重庆人,国家地理2019年旅行者摄影大赛全球总冠军及城市组一等奖得主。

《白鲸》

The solitude,where we are least alone.

离群索居,我们也不孤独      —— 拜伦

关于作者

《白鲸》的作者赫尔曼·梅尔维尔幼年时家境富裕,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家道衰落,他不得不辍学谋生,涉足过多个领域,其中对他文学创作影响最大的是4年的航海生活。漂泊海上期间,梅尔维尔不仅做过商船的水手,还投身过捕鲸业,有过18个月的捕鲸经历。这些经验与见闻是梅尔维尔写作《白鲸》时重要的材料来源,小说中对于捕鲸场面细致生动的刻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者亲身的实践。

在梅尔维尔生前,《白鲸》这本书不被人看重,直到20世纪以后,评论界才重新认识到这部作品的价值,并且给予了梅尔维尔应有的文学史地位。如今,当人们谈论《白鲸》时,无论读过与否,都一致承认,这是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

关于本书

《白鲸》在一个简单的故事框架下,穿插了大量的航海术语、捕鲸史、鲸鱼博物学、神话寓言、宗教故事、历史传记等方面的内容,通过象征与隐喻的方式加以呈现。作者借鉴了戏剧独白的形式,部分章节甚至直接采用剧本的写作方式,最终造就了小说多样、混杂的文体风格。

在亚哈船长和白鲸莫比·迪克这两个形象上,梅尔维尔将他对人与自然的思索,用一种艺术的、含混的、模棱两可的方式呈现,引导读者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而《白鲸》开创的人与自然抗争的主题,经由杰克·伦敦、海明威等人的继承和开拓,成了美国文学史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核心内容

《白鲸》主要通过以实玛利的视角,讲述了他跟随裴廓德号捕鲸船,在船长亚哈率领下追击一条名叫莫比·迪克的白鲸,并且最终失败的故事。《白鲸》的魅力,主要在于其思想深度。简要说来,梅尔维尔借《白鲸》表达了他对美国历史、新教传统以及超验主义哲学的看法,尤其是后两点,是驱使梅尔维尔创作《白鲸》的主要动力。

一、为什么梅尔维尔要描写一个捕鲸的故事

《白鲸》的故事是有所依的。写作《白鲸》之前,梅尔维尔就曾听说过埃塞克斯号在南太平洋遭遇鲸鱼袭击而沉没的故事。1839年,《旅行者》杂志也刊登过大白鲸的恐怖传闻,这些传说与报导构成了小说另一个重要的材料来源。

在梅尔维尔生活的时代,捕鲸业可以说是一个危险又热门的行业,而当我们将捕鲸业放到19世纪美国历史的大背景下,就更容易看出这个行业背后,超越经济因素的文化意义:自1776年7月4日正式建国以后,美国便一直处于急速发展与扩张中。到了19世纪,这一趋势更加猛烈,开发西部的热潮构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可以说,19世纪的美国,主流的国民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开拓进取,而捕鲸业正好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吻合。相关数据显示,当年美国一度拥有700艘之多的捕鲸船,三倍于欧洲的规模。这么一个九死一生的行业,之所以能吸引众多的从业者,除了经济利益以外,它的危险、刺激,以及与自然抗争的象征意味,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小说曾写到过捕鲸者的收入,普通船员的收入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按照总收入分成,而他们所能分到的比例只有几百分之一。即便捕鲸业收入再高,一般船员获得的经济回报也很有限,所以纯粹为了经济利益,大可不必从事如此危险的职业。说到底,捕鲸业与西部开发运动其实是同一种国民精神的展现,一个通过陆地,一个通过海洋,都显示了当时的美国人征服自然的决心与勇气。

二、白鲸和船长亚哈的象征意义分别是什么

亚哈船长与白鲸莫比·迪克是承载作者思考的主要载体,梅尔维尔在他们身上倾注了最多的心血。

先说亚哈,这个“不敬神又像神似的人物”,梅尔维尔在塑造他的形象时,肯定想到了希腊神话中的那些英雄。他追捕白鲸的过程可以拿来同奥德修斯的回家之路做类比,希腊神话中的奥德修斯,在特洛伊之战后,漂流海上10年,历经各种磨难才回到家中。亚哈追捕白鲸的时间虽说没有10年之久,但也不算短,而他在海上遇到的其他捕鲸船,就好比奥德修斯遇到的种种磨难,尽管他不需要与他们战斗,但是他们的劝告仍时刻考验着亚哈的决心与意志。

另外,从文体角度而言,英雄史诗的品格也是构成小说文体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希腊史诗中的英雄多是半人半神,亚哈因为敢于同象征着恐怖、神秘、邪恶的超自然力量白鲸对抗,因而也获得了似神一般的声誉。不过正如同白鲸在邪恶与恐怖以外,尚有神圣与高贵的一面,一心追逐白鲸的亚哈在英雄气质之外,也存在不敬神的恶魔气息。因此,无论是亚哈或是白鲸,他们身上蕴含的象征意义都包含着矛盾与对立,这虽然加深了小说的阅读难度,却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阐释、思考的空间。

在亚哈与白鲸的对抗中,包含着善与恶、美与丑、个体与上帝、人与自然等众多看似对立的因素,我们既可以将亚哈理解为反抗权威与压迫的英雄,也可以把他看作放任自我、追求力量的恶魔。对于一部伟大的小说而言,重要的不是它告诉了人们什么样的道理,或者给出了何种结论,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世界的复杂与深刻,展示人的可能性,并且最终把选择的机会交回读者。

三、为什么《白鲸》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

首先,《白鲸》在题材方面写到了19世纪美国热门的捕鲸业。梅尔维尔结合自身经历与当时的新闻报道和传说故事,通过艺术化的处理,为读者展示了捕鲸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捕鲸场面的描写,读来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力量与人类的勇气。小说的情节虽然简单,但是包含的内容却非常丰富,甚至可以说信息量巨大。受到《白鲸》的影响,在后来的美国文学中,描写人与自然对抗的主题成了一种颇为可观的潮流,这也构成了美国文学的一种特色。

其次,梅尔维尔通过小说,在历史关怀、宗教意义和哲学思想三个层面给出了个人的观点。在最直接的历史层面,《白鲸》所写的捕鲸业符合19世纪美国国民精神中努力开拓、积极进取的时代特质。但是,梅尔维尔也对开拓、进取背后的阴暗面进行了暗示。小说中捕鲸船裴廓德号的名字来源于印第安人的一个分支裴廓德族,这个部族在白人西进过程中遭到了惨烈的屠杀。类似的隐喻、象征充斥着小说的各个角落,构成了复杂而深刻的历史关怀。而在宗教与哲学的层面,梅尔维尔既回应了加尔文教派中的“原罪”思想,又对当时流行的爱默生及他的超验主义哲学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梅尔维尔没有试图强行给出答案,他通过纷繁复杂的象征系统,让各种矛盾的品格与情感集中在同一个象征符号之上,使读者能够挖掘出小说的深层意义。

再次,梅尔维尔在文字写作与小说技巧方面同样表现得无可指摘。亚哈船长和已经被赋予了神性和人性的白鲸莫比·迪克都刻画得非常到位。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那些着墨较少的角色,如叙事者以实玛利,标枪手魁魁格,以及船上的大副、二副、三副等,梅尔维尔都能通过寥寥几笔写出他们鲜明的性格特点。

最后,梅尔维尔在文体方面采用的技巧具有十足的前瞻性。他将应用文、说明文、英雄史诗、戏剧等各种文体的元素融汇在小说之中,将航海知识、鲸鱼博物学、捕鲸史、宗教寓言、历史传记等穿插在追踪白鲸的过程中,这使得小说呈现出包罗万象的景致。在19世纪的美国文学中,舍弃跌宕离奇的故事情节,而在文体与技巧方面做出如此尝试的作品,可谓凤毛麟角,《白鲸》或许是其中最为成功的代表。

金句

1. 梅尔维尔写作《白鲸》的真正意图在于表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小说带有强烈的形而上意味和浓厚的宗教意识,而这一切都蕴含在小说无处不在的象征符号中。

2. 小说中的亚哈则恰好欠缺谦卑与服从的品质,他不听从旁人的劝告,以半怂恿半胁迫的方式带领众人追捕莫比·迪克,即使面对死亡的命运仍然毫不退缩,这无疑是把“自我”提升到了与“神”平等的位置。

3. 即便亚哈拥有无尽的勇气、坚定的意志,他仍然无法对抗象征着超自然力量,象征着“原罪”与上帝权威的莫比·迪克。

4. 对于一部伟大的小说而言,重要的不是它告诉了人们什么样的道理,或者给出了何种结论,而是以艺术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世界的复杂与深刻,展示人的可能性,并且最终把选择的机会交回读者,《白鲸》恰恰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小说。

上一篇:现代传播杂志社地址

下一篇:elle杂志国内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