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文艺研究杂志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11 17:21

文艺研究杂志总编辑

《文艺研究》审稿3个月没消息的原因:
1、文艺研究属于月刊,审稿周期在1-3个月左右,具体周期以杂志社公布为准。
2、《文艺研究》创刊于1979年5月,是文化部主管、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的大型综合性文艺理论期刊,是中国当代重要文艺理论刊物之一,在国内学术界具有较大影响。张庚、林元、王波云、柏柳先后任该刊主编。

神州杂志社的杂志团队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出版 神州杂志社顾问(以姓氏笔画为序)于友先 王郁昭 巴忠倓 田鹤年李 景 刘精松 刘中一 吕聪敏邵华泽张文台 杨斯德 邹 瑜林宗棠 周玉书 周坤仁 赵宗鼐高 潮崔乃夫 程连昌 翟立功廖廷建编委会主任 楚 水编委会副主任 赵焕军杨国仁编 委 包明德 冯凯文 楚 水 赵焕军刘 墨 张 钧 李泽卿 张云昌胡戎恩 张耀伟 文 蔚 杨鸿岳社长 赵焕军总编辑 王永平常务副社长 刘建文副社长 刘 振常务副总编 孙于泳副总编辑 孙海云编辑部主任 梁俊晓编辑部副主任 邵妙苗记者部主任 李 川记者部副主任 韩 艳 周秀光责任编辑 陈娇利记者关 卉 李 川 李晓倩 杨剑 李向军刘琳玉 付文龙 徐同山 郑丛申孙 旻 郑乐芳美术编辑 刘传锋河南陈力华 郝娇娜浙江 林国云山西张学良广东 麦顺坤 李品锋周志雄法律顾问 贾立华 谢兰成

胡凯军的个人简历谁有

胡凯军,1965年8月出生,安徽省合肥人,198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管理心理学。[1]

2主要作品编辑
主要学术著作有《领导心理学》、《行政管理心理学》、

胡凯军
《毛泽东领导思想论纲》、《科技进步与领导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论》等;主要学术论文有《高科技与领导观念变革》、《毛泽东领导艺术与辩证思维》、《应重视对偶然性研究》、《国外企改综述》、《谈谈马克思主义领导观》等。曾主持完成1995年安徽省社科资助课题、安徽省科委资助课题《科技进步与领导现代化》,参与完成1992年中国社科规划基金资助课题《毛泽东领导思想研究》和1998年中国社科规划基金资助课题《体制转换时期县级领导方式研究》。[1]

3教学情况编辑
为本科中文专业的学生开设过《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等骨干课程,《台湾新诗发展史》、《现代诗歌研究》、《报纸编辑学》等专题选修课,为本科新闻专业学生开设过骨干课程《新闻编辑学》、《现代诗歌研究》、《中国现代诗词学》等专题选修课,为研究生班和研究生开设过《二十世纪中国文论》、《中国现代诗史》等课程,为全校学生开设过公选课《现代诗鉴赏与研究》,为新闻辅修专业开设过《新闻编辑学》。曾公开发表过《民族高校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初探》、《高校文学创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高校中文专业选修课的设计与教学》等教学研究论文。[1]

4会议活动编辑
1996年3月出席由武汉大学主办的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4月出席由华中师大主办的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批评国际学术研讨会,1997年6月出席由湖北省作家协会、新家坡作家协会

和中南财经大学主办的新家坡作家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1998年10月出席由中国社会科学文学所和湖南吉首大学主办的沈从文国际学术研讨会,1999年9月出席闻一多研究会、中国闻一多基金会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2000年9月出席由北京《文艺研究》杂志社、美国西东大学和武汉大学联合主办的当代流行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1年8月出席在大连召开的国际华文诗人笔会。[1]

5获奖情况编辑
1999年,系列论文《诗歌意象研究》曾获校第五届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系列论文《诗歌意象研究》曾获湖北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论文《意象与汉语的诗性特质》获湖北省优秀文艺论文奖。2001年,专著《现代诗学》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8年曾获安徽省《淮风诗刊》根据专家评审和读者投票所评出的:“中国当代十大杰出青年诗歌评论家”称号。[1]

6科研情况编辑
曾在北京《文艺研究》、《求是》、《民族文学研究》、《人民日报》、《中国妇女》(英文版)《民族文学》、《读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文艺理论》、《诗探索》、

《诗刊》、《文艺报》,成都《四川大学学报》、西安《西北大学学报》、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江汉论坛》、美国纽约《中外论坛》和台北《文询月刊》、《创世纪》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中国诗学方向和女书研究方向论文四十多篇,出版《现代诗的意象结构》、《现代诗学》等专著,出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文论精华·新诗卷》等编著。另参加撰写的著作有由华中师大校长王庆生教授主编的国家教育部文科教材、高等教育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多种。[1]

7社会评价编辑
胡凯军教授治学严谨,在长期研究工作中形成并始终坚持自己创新、求实、开放的学风。他思想活跃,求新求精,与他接触过的人都会感到他的思想常处于一种激发状态。他喜欢接触和捕捉新信息、新思想和新观点,这使他不断创新,始终活跃在天体物理学研究前沿。

出外实地考察(6张)
胡凯军严于治学,更乐于育人。 他十分注重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只要发现了人才,他都会不辞劳苦地为之奔走,疏通渠道。他对研究生及年轻同事的培养,做到不拘一格因材施策,帮助他们奠定学术基础,确定研究方向,从实践、理论乃至学风、为人,他都以身作则,严格要求。他多方推荐和联系,选送年轻人到世界知名天文台访问、学习和工作,希望他们接过天文界前辈们的接力棒,励志图强,勇攀科学高峰。在他带领下,年轻人成长快、成材快、出成果快。国内外同行称赞,胡凯军的课题组“强将手下无弱兵”。
陈教授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在生活上却关怀备至。他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观测站同吃同住同工作,时常与学生推心置腹地交流,因此,学生们对他都很贴心。他的一个学生举家寓居海外,却经常打国际长途跟他交流想法,视他为良师、益友、知己。陈教授说,不跟他接触的人觉得他很难接近,跟他在一起的人都觉得他特别好相处,乐于与他相处。[1]

8主要成就编辑
胡凯军教授作学术报告20世纪70年代末,对外开放的大门打开了,中国天文工作者与国际同行交流的渠道开始畅通,双边和多边交往逐步建立。胡凯军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研

究,并迅速跻身天体物理学研究前沿。1979年胡凯军作为中国天文界第一批出国访问学者之一被派往澳大利亚英澳天文台工作,以其出色的研究对中国天文界在该领域的对外交流作出了贡献。其后数年里,他相继应邀到世界一流的欧洲南方天文台及其他十多个国家的天文台工作和访学,研究类星体及类星体吸收线光谱,这是当时国际天体物理研究领域的热点。胡凯军是最早涉足该领域的天文学家之一,他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两次特邀在大型国际会议上作类星体吸收线的专题评论报告,并受“Report on Astrophysics and Cosmology”(《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进展》)杂志的邀请,撰写关于类星体吸收线的专题评论文章。
胡凯军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是首次从观测中发现并从理论上阐释了红高移类星体莱曼α射线短波侧连续谱区的丰富的吸收线中存在有莱曼α、莱曼β、莱曼γ吸收线的强相关,从而证明了早期宇宙的星系空间分布着无数金属丰度很低的原始氢云。这种氢云后来被国际天体物理界所公认,被称为莱曼α森林。这种氢云的存在及其演化对星系形成理论和早期宇宙的研究均具有重大意义,至今还是国际上天文研究前沿的热点。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上天后的首批重点课题中就有关于类星体吸收线的研究。
通常国际上衡量一篇科学论文的水平和价值,是看这篇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引用次数。胡凯军的论文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引用,据不完全统计,引用有100多篇次,近几年,每年被引用20篇次左右。胡凯军主持筹建起类星体巡天实验室,他和同事在国内率先开展类星体物端棱镜巡天,并成功地实施了“北京-亚里桑那-台湾-康尼狄克(BATC)巡天”的多边合作计划。
此外,胡凯军还研究了高红移系统中金属丰度的演化,发展了证认吸收线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类星体光谱是的吸收线系统,证明了高红移星系的存在。通过元素丰度的测定和比较,揭示星系化学组成在百亿年中的演化。[1]

顾颉刚其人

  顾颉刚(1893—1980)

  一其人: 顾颉刚传略、生平年表
  二著作:
  1.顾颉刚学术行年简表
  2.著作阅读及选介
  《古史辨》
  《三皇考》
  《秦汉的方士与儒生》
  《中国边疆沿革史》
  《吴歌甲集》
  《汉代学术史略》
  《尚书通检》
  《史林杂识》
  《走在历史的路上——顾颉刚自述》
  《中国史学入门——顾颉刚讲中录》
  《顾颉刚学术文化随笔》
  相关期刊
  《禹贡》

  三研究: 1.顾颉刚研究书目
  2.新书推介
  《古史辨学说评价讨论辑》
  《顾颉刚学术思想评传》
  《顾颉刚先生学述》
  《历劫终教志不灰 我的父亲顾颉刚》
  《顾颉刚评传》
  3.顾颉刚研究重要论文索引
  4.相关学人
  童书业 杨向奎
  研究学人
  杨 宽 刘起釪 顾 灏
  顾 潮 顾 洪 刘俐娜
  谭其骧
  四其他:

  回忆与纪念
  相关链接:
  禹贡与禹贡学会
  (http://www.)

  --------------------------------------------------------------------------------

  顾颉刚传略

  顾颉刚(1892—1980),江苏苏州人。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顾颉刚于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20年北京大学本科哲学门毕业。以后留任教于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等,并任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文史杂志》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顾颉刚受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倡导的“整理国故”思想的影响,从二十年代起即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主张用历史演进的观念和大胆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典箱。与钱玄同等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又广集当时的研究成果编成《古史辨》八册,形成了“古史辨”派。顾颉刚在其研究中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越后传说的古史期越长,周代时最古的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朝有三皇,汉代以后有盘古,古史系统的形成,主要出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他以疑古辨伪的态度考察了孔子与六经的关系,指出孔子的“正乐”与社会上没有关系,批评梁启超把孔子说得太完美;断定六经决非孔子“托古”的著作,六经没有太大的信史价值,也无哲理和政论的价值;否定了儒家利用六经(尤其是利用《尚书》)编成的整个古史系统。又提出,必须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只有一个、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以及古史人化、古代是黄金时代等观念。这些观点今天看来虽不尽正确,但在当时却具有反封建、反对经学偶像的意义。

  顾颉刚一生著述颇丰,除所编《古史辨》之外,重要的尚有《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等。

  顾颉刚生平

  --------------------------------------------------------------------------------

  顾颉刚(1893一1980),汉族,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笔名有余毅、铭坚等。
  1893年5月8日,顾颉刚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读书世家,1897年入私塾读《四书》。祖父、祖母和家仆都极能讲故事,顾颉刚从小就听了许多神话传说故事。1906年入当地一所公立高等小学,1908年转苏州第一中学堂,1912年秋,入上海神州大学,醉心于文学。1913年,入北京大学预科,沉迷于戏剧,发现一个故事会因时、因地、因人而流迁变化。1915年顾颉刚因病回家,完成《清代著述考》二十册,对清代学术有较深领会。1916年转北大本科,读哲学。1918年北大教授刘半农等人发起征集歌谣运动,征集各地民歌,并按日在《北大日刊》上发表一二首。此事引起顾颉刚的兴趣,时值夫人病逝,他回家闲居,心情郁闷,无法着手古史研究,于是便搜集起歌谣来。先在家中搜集,逐渐向邻居亲友搜集,一二年间竟搜到歌谣数百首,并其他方言、谜语、谚语、唱本、风俗、宗教等资料若干。1919年5月,顾颉刚续弦,他写了一篇《一个“全金六礼"的总礼单》的民俗文章。至此他开始考虑民俗学、民间文艺的一些问题,发现歌谣也和小说戏剧的故事一样,会随时随地变化。

  1920年,顾颉刚在北大毕业,留校任助教,计划长期编纂一部《中国书籍目录》,约二三百卷。冬,开始点校《古今俗书考》,同时,将自己收集的歌谣,对方言加注后陆续发表在《北京晨报》上,颇获学界好评。1921年,顾颉刚改任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助教,任《国学季刊》编委,编点《辨伪丛刊》。同时常与胡适、钱玄同等人书信来往,讨论古史、伪书、伪事等问题,着手撰写“古史辨"论文。这时顾颉刚也致力于《诗经》研究,认为《诗经》中部分诗是徒歌的民谣,先后撰成《汉儒的诗学和诗经的真相》、《歌谣的转变》、《诗经的厄运与幸运》、《从诗经中整理出歌谣的意见》等文章,研究《诗经》的过程中,在《通志·乐略》里读到郑樵论《琴操》的那段“杞梁之妻"的话,引起注意,后又看到有关这个故事的材料,便下决心对这个故事作一番深入的研究,1922年,顾颉刚为商务部书馆编纂中学历史教科书,拟将《诗》、《书》等古籍中的上古史传说整理出来,初孕“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学说,认为古代的史实记载多由神话转化而成。

  1923年底,顾颉刚离开商务印书馆、回北大研究所,担任《歌谣》周刊编辑,专心从事民俗学、民间文艺研究,成为《歌谣》周刊的主要撰稿人。曾先后发表《郑樵对于诗词与故事的见解》、《东岳庙的七十二句》、《两个出殡的导子帐》、《各种方言标音实例(苏州音)》等文章。1924年,《吴歌甲集》在《歌谣》周刊连载,反响很大。同年底发表的《孟姜女故事的转变》一文,惊动了中外学术界,一时应者蜂起,提供资料、书信讨论纷至沓来。顾颉刚决定就孟姜女故事作一系列专题论述,他主编的九期“孟姜女"专号,将征集到的孟姜女故事资料和自己的研究文章陆续登出,成为《歌谣》周刊所出专号中成绩最突出的一种。1925年4月,顾颉刚等人到北京西效妙峰山进行社会民俗调查,后发表《妙峰山的香气》等文章。“五卅"惨案后,顾颉刚为《京极》主编《救国特刊》。9月,撰《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第二次开头》。1926年初,《吴歌甲集》由北京大学歌谣研究室出版。4月《古史辨》第一册出版,受到各界瞩目,使顾颉刚成为史学界的核心人物。在所撰长序中,顾颉刚备述自己治学因缘,治学甘苦及治学方向。5月发表《孟姜女故事之历史系统》,6月撰成《苏州的歌谣》。秋天,赴厦门大学任国学院研究教授。年底,游泉州考察风俗,撰成《泉州的土地神》。1927年初,发表《孟姜女故事研究》,比之以前,对孟姜女故事的见解更加成熟,体系更加完整,使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学术界的地位更加巩固了。4月,赴广州中山大学,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主编《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等。年底,与何思敬、钟敬文等创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创办《民间文艺》(后改名《民俗》周刊)顾颉刚撰写了发刊词。民俗学会还成立民俗物品陈列室,派员到韶关、云南等地考察、搜集唱本等民间文艺资料,创办民俗学传习班,顾颉刚主讲“整理传说的方法"又编辑出版民俗丛书。顾颉刚关于孟姜女故事的论著及其与师友的通信资料曾汇编成三册《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相继出版,《妙峰山》和《苏粤的婚丧》〈与刘万章合作〉也出版了。

  1928年3月,顾颉刚赴岭南大学演讲《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阐述民俗研究的意义和目标。同时,顾颉刚任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丛书》的总编辑,负责历史学和民俗学两类丛书的编纂。在中大期间,顾颉刚还先后为刘万章《广州儿歌甲集》,周振鹤《苏州风俗》、钱南扬《谜史》、谢云声《闽歌甲集》、陈元柱《台山歌谣集》、魏应麟《福州歌谣集》、吴藻汀《泉州民间传说》、姚逸之《湖南唱本提要》等书作序,发表《天后》及《东莞城隍庙图》等文章。

  1929年5月,顾颉刚到北京,任燕京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兼历史系教授,又兼在北大上课,主编《燕京学报》。自到燕大后,顾颉刚专心于古史研究,决定对旧系统的古史作出清理,先后撰写了大批论文,如《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现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洪水之传说及治水之传说》等。治史过程中,顾颉刚曾以很大的精力研究《尚书》,发现其中《禹贡》等部分牵涉问题很多,必须进行全面的历史地理研究,才能搞清有关问题。这样,顾颉刚于1933年在北大和燕大开设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课,1934年初与谭其骧等人筹备组织禹贡学会,创办《禹贡》半月刊,制定“禹贡学会研究边疆计划书”,为挽救民族危亡致力于边疆和民族历史与现状的研究。《禹贡》刊物成为当时中国历史地理、边疆和民族史研究的总汇,培养了一代历史地理学人才,并创立了中国的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同年,顾颉刚将自己研究《尚书》的成果分辑为《尧典评论》、《尧典问题集》和《禹贡讨论集》等出版,相继发表《五藏山经试探》、《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汉代学术史略》、《王肃的五帝说及其对于郑玄的感生说与六天说的扫除工作》、《三统说的演变》、《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念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禅让传说起于墨家考》、《夏史三论》、《九州之戎与戎禹》、《鲧禹的传说》等篇〈其中少部分与童书业合作〉。1935年初,顾颉刚曾担任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历史组主任,主编《史学集刊》;7月,调查河北省古迹,编纂《北平志》,1936年5月,当选为禹贡学会理事,秋,任燕京大学历史系主任,主编《大众知识》。从1929年顾颉刚到燕京大学至抗战前夕,他曾做过民间文艺研究,1931年与吴立模合作写成《苏州唱本叙录》。1933年参加燕京大学教职员学生抗日会,成立“三户书社"〈后改为通信读物编刊社〉,出版通俗读物,宣传抗日。接着,发表《鸣凤记中的吴歌》、《明俗曲琵琶调》、《王恩任拟歌谣》、《北平说书分类》、《滦州影戏》、《孟姜女故事材料目录》等文章,又点校冯梦龙《山歌》等。

  “七·七”事变后,顾颉刚赴西北工作。9月,任甘肃“老百姓社”社长。编印《老百姓》旬刊。1938年春曾先后赴临洮、渭源、康乐、岷县等地考察。1938年10月,顾颉刚到昆明,任云南大学文史教授,在《益世报》上辟办《边疆》周刊1939秋,顾颉刚到成都,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先后到郫县、双流、新津等地考察。1940年3月,创办《责善》半月刊,陆续发表《虞幕》、《乘龙》、《丽江禹迹》等《浪口村随笔》中的一些篇章。4月,被聘为教育部史地教育委员会委员。1941年春,赴重庆主编《文史杂志》。5月,任边疆语文编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8月,任中央中文系和历史系教授,兼出版部主任。冬,迁北碚,任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社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教授等职。1944年秋,受聘齐鲁大学重任国学研究所主任,同时考察大足、合川等地,该年,与娄子匡主编《风物志集刊》。

  1945年任交通书局总编辑,1946年主编《文讯》,完成《晋文公》等著作。是年秋,赴西北,任兰州大学教席。1947年担任大中国图书局总编辑,创办《民众周刊》,完成《当代中国史学》等重要著作。1948年7月,任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兼复旦大学教授。1949年,上海合众图书馆油印出版了他的《西北考察日记》、《上游集》、《浪口村随笔》等著作。秋,任诚明文学院中国语文系教授兼主任,又兼震旦大学教授。

  解放以后,顾颉刚任上海市文管会委员、上海图书馆筹备委员、中国史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1951年任上海学院中文系教授,1952年任复旦大学教授。1954年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一所研究员,担任《资治通鉴》总校。1955年,开始标点《史记》。1956年,加入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1957年,发表《息壤考》。1958年,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常务理事。1959年,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发表《禹贡注释》。1962年发表《尚书大浩今译》,1963年出版《史林杂识初编》,内含《蚩尤》、《颛顼》等篇。1965年冬,因病到北京香山疗养院疗养。1971年开始,担任“廿四史"和《清史稿》的总校工作,1977年完成,先后由中华书局出版,1979年,发表《柳毅传说与遗迹》、《嫦娥故事的演变》、《〈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周公制礼"的传说和〈周官〉一书的出现》、《〈尚书·甘誓〉校释译论》等论文。该年,担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学术委员、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中国民研会副主席等职。

  50年代, 顾颉刚“到京8年,历史所如此不能相容, 而现在制度下又无法转职, 苦闷已极。 ”到了“文革”,顾颉刚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戴高帽,受批判,每天到历史所劳动,一直持续到70年代初才得以解脱,顾颉刚的后半生基本还在做学术工作。

  1980年12月25日,顾颉刚因病逝世。之后数年内,遗稿《〈禹贡〉中的昆仑》、《酒泉昆仑说的由来及其评论作》、《〈山海经〉中的昆仑区》、《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六月雪〉故事的演变》等陆续得到发表外,顾颉刚尚有数百万字的笔记未曾面世。

  顾颉刚作为一个史学家,享誉中外学术界,影响深远。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同样取得了极大成就。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

  1924年,顾颉刚在《歌谣》周刊上连载《吴歌甲集》,历时三月,获得学术界好评。《吴歌甲集》于1926年由北大歌谣研究会出版单行本,这是一部科研价值很高的歌谣集子,不但出版的时间较早,而且有比较详尽的注释等,还附有研究文章《写歌杂记》多篇。刘半农写信给他说:“中国民俗学的第一把交椅,给你抢去坐稳了"。

  在民俗方面,顾颉刚作过很多考察研究。对妙峰山的考察,对土地神的探究以及对苏州婚丧礼节的论述,都不断有文章发表。在风气未开的当时,影响颇大。其中《妙峰山的香气》对群众朝拜碧霞元君女神的盛况作了考察研究,分析各种人朝拜、祈福的迷信心理和庙主假神戚敛财的实质,发现了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和祈福心理的关系。这体现了顾颉刚不是为调查而调查,为研究而研究的学术观点。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在我国是首次对传说故事进行精细和系统的考证。他对记载于各种古籍和流传于当时口头的有关材料进行分析,对这个故事的产生、传播及变异状况进行系统的考证,意在对孟姜女故事起源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变化以及与历史的关系,作出尽可能科学的阐释。其《孟姜女的故事转变》和《孟姜女故事研究》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从纵横两方面提出了故事的历史系统和地理系统。特别是后文,更加全面而系统地体现了顾颉刚的见解,他最重视“演变法则",试图由此来认识故事的源头、发展及变形。显然,他是将其古史学说“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运用到这个故事的研究中来的,这使其在这个研究领域里的成就卓然不群。顾颉刚对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结论,一直很有影响,特别是其中对故事历史系统的研究成果,多年来一直成为定论。后来的许多民间文艺研究者,多在上面作些补充与发挥,他的“演变法则",也成为我们至今还在沿用的研究方法。

  当然,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主要目的是“为研究古史方法举一旁证的例",是将传说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从孟姜女故事已看不清杞梁妻的真正历史面目了。既然如此,传说中记载的其他古史现象也便不可信了。这才是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真正目的,文章中贯穿了新疑古派的思想与方法。 在古史研究中,顾颉刚还涉及到许多古神话传说故事,对尧、舜、禹等神话传说均有研究。

  顾颉刚为中国民间文艺理论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那种对民间文艺作出了很大贡献。他那种对民间文艺作动态考察的眼光(“演变法则”)和对古籍资料搜求鉴别的真知灼见,曾给我国民间文艺研究以巨大影响,他研究中被及到一些神话传说人物、事件等,成为后来一些人的研究课题。除此,单就他在主编杂志、主持学会、宣传民间文艺、提醒带动同人进行民间文艺研究方面作的辛勤努力和所起的倡导性作用而言,其功劳也是异常卓著的。

戚序的个人履历

1、德门积庆(年画综合材料)1998年获文化部颁“中国社会文化艺术政府最高奖——群星奖”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德门积庆(年画 综合材料)2000年获重庆市文化局颁发群文创作一等奖3、德门积庆(年画 综合材料)2000年获重庆市文联颁发重庆市第一届文学艺术专项奖(美术专项奖)4、民富国强满堂红(年画 综合材料)1999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重庆市文化局、市美协颁发优秀作品奖5、民富国强满堂红(年画 综合材料)2001年入选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全国美展,获文化部颁发优秀作品奖(无等级最高奖)6、蓝色的天官赐福(水彩)1999年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美协颁发优秀作品奖7、开门见喜(年画)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重庆市文化局、市美协颁发创作三等奖8、东西南北(版画)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重庆市文化局、市美协创作颁发三等奖9、老师好(年画)2004年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获重庆市文化局、市美协颁发创作三等奖10、门神系列——沧桑(版画)2005年入选重庆市美协主办中韩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11、三峡情歌系列(版画)2006年入选重庆美协主办中韩美术作品交流展,获优秀作品奖12、虎跃吉祥(版画)2007年获重庆市委宣传部颁发 “直辖金彩奖”13、福祉延禧(版画)2009年入选《庆祝建国60周年第4届重庆市美术作品展暨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重庆市送选作品展》优秀作品奖14、2004年《关于版画创作与教学的思考》获重庆市教委颁发论文一等奖15、2004年《对高校美育体系本土化的思考》获重庆市教委颁发论文一等奖16、2008年《构建环保专门课程,填补色彩教学空白》获重庆市教委颁发论文一等奖17、2008年《尚需证实的取舍——析设计解剖学课程的设置》获重庆市教委颁发二等奖18、2008年《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坚守民族文化的价值---中国艺术教育的使命》获重庆市教委颁三等奖 1、《生命的礼赞》发表于《文艺研究》(CSSCI)2、《重新诠释》发表于《文艺研究》(CSSCI)3、《满堂红》发表于《文艺研究》(CSSCI)4、《门神新解》发表于《文艺研究》(CSSCI)5、《中国门神》发表于《文艺研究》(CSSCI)6、《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 》(CSSCI)7、《传统风水理念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启示》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CSSCI)8、《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环境的思考》发表于《西南大学学报》(CSSCI)9、《中国传统貔貅造型的文化寓意解析》发表于《重庆大学学报》(CSSCI)10、《构建环保专门课程填补色彩教学空白》发表于《重庆大学学报》(CSSCI)11、《21世纪中国高校审美教育解读》发表于《重庆大学学报》(CSSCI)12、《梁平木板年画工艺传承专题数据库建设研究》发表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CSSCI)13、《藏族传统文脉的承继与发展》发表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14、《系统思维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发表于《社会科学家》(CSSCI)15、《从剪纸艺术谈建筑设计》发表于《社会科学家》(CSSCI)16、《试析梁平木版年画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CSSCI)17、《系统论视角下的书籍设计复杂性分析》发表于《社会科学研究》(CSSCI)18、《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层”与“度”》发表于 《文艺理论与批评》(CSSCI)19、《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表于《理论学刊》(CSSCI)20、《论高等艺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与使命》发表于《民族艺术研究》(CSSCI)21、《生生不已的渴求——秀山花灯灯彩造型特征》发表于《民族艺术研究》(CSSCI)22、《人口发展与高等教育》发表于《重庆市社会软科学课题》(CSSCI)23、《梁平竹帘制作工艺调查》发表于《装饰》(CSSCI)24、《论设计解剖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发表于《装饰》(CSSCI)25、《梁平木版年画制作工艺调查》发表于《装饰》(CSSCI)26、《“滚舞的彩塑”——析铜梁火龙造型特征》发表于《装饰》(CSSCI)27、《文化底蕴是创新,诚信是发展的长效平台》发表于《美术》(国家美术杂志)28、《塔公印象》发表于《美术》(国家美术杂志)29、《纪念鲁迅先生逝世70周年“21世纪首届中国黑白木刻展”作品选》发表于《美术》(国家美术杂志)30、《踏歌欢》发表于《美术》(国家美术杂志)31、《日月恩泽四时春》发表于《美术》(国家美术杂志)32、《心灵的渴求——浅论门神源流及其演化》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33、《论中国传统绘画的气势》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34、《论中国画审美的距离把握方式》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35、《论艺术设计的色彩内涵及特征》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36、《对艺术设计专业色彩基础教学的几点思考》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37、《色彩基础教学课程结构探讨》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中文核心)38、《自由与和谐——析苗绣中的超时空造型》发表于《美术大观》(艺术类核心)39、《剪纸艺术的启示》发表于《美术界》(艺术类核心)40、《论设计院校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发表于《艺术探索》(艺术类核心)41、《色彩——城市文脉保护的重点》发表于《艺术探索》(艺术类核心)42、《梁平蓝印花布制作工艺恢复传承的思考》发表于《重庆文理学院学报》43、《黑白木刻艺术的新崛起——21世纪首届中国黑白艺术木刻展览作品选登》发表于《中国教育报》44、《芙蓉花图案在现代成都标示设计中的消解分析》发表于《中国科技博览》45、《秀山花灯灯彩特征分析及文化价值初探》发表于《知识经济:成功直销》46、《从动物产品设计反观人对生命的态度》发表于《科技信息》47、《有关宠物产品设计的思考》发表于《科技信息》48、《经典传承·流变再生》发表于《大众科学》49、《对高校美育教育体系本土化的思考》发表于《当代重庆教育论文大系》50、《关于版画创作与教学的思考》发表于《世纪回眸——中国百年版画纪念论文集》51、《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坚守文化的价值》发表于《黑白——永恒的魅力》52、《关于吉祥文化与包装设计管理的思考》发表于《艺术设计论集》53、《流动的经典——屈原《山鬼》历代衍生造型流变分析》发表于《艺术设计论集》54、《时代与事业》发表于《艺术设计论集》 1、巧手印花(年画)1987年入选文化部主办“第一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四川年画作品展”(四川省文化厅收藏)2、过新年送花灯(年画)1987年入选文化部主办“第一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四川年画作品展”(四川省文化厅收藏)3、我们爱和平(年画)1987年文化部主办“第一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四川年画作品展”(四川省文化厅收藏)4、中国门神2号(水彩)1997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中国青年水彩·粉画作品展(中国美协水彩画艺委会收藏5、德门集庆(综合材料)1998年入选文化部主办第八届群星奖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收藏。6、民富国强满堂红(年画)1999年入选文化部主办第九届全国美展7、蓝色的天官赐福(水彩)1999年入选文化部主办第九届全国美展8、重新诠释(水彩)2000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9、门神新解(版画)1998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14届全国版画展(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10、根深叶茂(版画)2000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中国百年版画展”11、学娃子(版画)2000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15届全国版画展(广东省美术馆收藏)12、踏歌欢(版画)2002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16届全国版画展(安徽省美术馆收藏)13、秋思如梦(水彩)2003年入选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主办“重庆、上海水彩画艺术展”14、金色财神(水彩)2003年入选中国水彩画家协会主办“重庆、上海水彩画艺术展”15、我的朋友们(版画)2007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第18届全国版画展(江苏省美术馆收藏)16、门神系列3(网版画)2003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俄罗斯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展”(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展出)17、门神系列5(版画)2003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俄罗斯中国当代版画艺术展”(莫斯科奥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馆展出)18、三个戴面具的人(版画)2003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铜板、石版、丝网版画展”(四川美术学院收藏)19、开门见喜(年画)2004年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第十届全国美展20、东西南北(版画)2004年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第十届全国美展(四川神州版画博物馆收藏)21、老师好(年画)2004年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第十届全国美展22、双扬鞭(版画)2004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塘沽第一届全国版画邀请展”23、对眼门神(版画)2004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塘沽第一届全国版画邀请展”24、水彩画《吉祥印度》2005年入选中国美协会主办“中国美术名家赴印度采风画展”25、日月恩泽四时春(版画)2007年入选中国美协主办“21世纪中国黑白木刻版画展(韩国全北道立美术馆收藏、西南大学收藏)26、花开四季(版画)2009 年入选入选国家林业局主办、中国美协承办“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全国美术作品展

上一篇:图书馆方面期刊文章

下一篇:中国企业档案期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