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论文
中西建筑文化差异论文
中外建筑文化的差异分析论文
不同的建筑材料也渐渐影响了当地社会的文化,一般来讲,适合中国建筑质地自然而又熟软,有较强的可塑性,很优美;而欧洲的地质坚硬、可塑性弱,但却很阳刚。
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建筑建构的方法和逻辑是由材料的性能决定的,所以,材料不同,建筑的结构就必然不同。所谓的“框架式结构”建筑体系,就是先用粗壮的木柱构成房屋的大致结构框架,使得主要木梁可以支撑整个房屋的重量,然后再用不同的木柱一步步搭建。因为主要的木梁承载了房屋的重量,所以四周的墙壁不会受到很大的压力,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特征。另一个方面来讲,以新为贵占据了中国人对建筑态度的绝大部分,西方人的话,他们则对古老的建筑非常着迷,还有就是西方建筑是西方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和国家将自己崇尚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都注入到建筑中,提神了建筑物的美感和文化色彩。欧洲建筑作为西方建筑的'杰出代表,它表达了雕刻式建筑的追崇,欧洲建筑并不只有结构美,还充分展示了立体美学建筑。像加特农神庙等建筑的立体面上,常投以柱廊。柱式和柱廊的设立是为了换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现人类的曲线美,从外观上来看,欧洲建筑十分追求完美。这也是建筑师们的创作冲动与情结之一,带着对雕塑美感的强烈追崇去展开他们的手臂。
建筑文化意念上的差异
众所周知,建筑是由人为构造的,这也决定了建筑具有一定的人文性。建筑文化差异形成的首要原因就是文化意念上的差异。要研究中外建筑的差异首先要从观念形态、物质现实和文化崇尚出发,着重看建筑是崇神还是崇人;其实,还要看建筑的传统、技艺、变革精神等;最后看它反映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因为建筑本身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它体现了人类的文化思想。换种方式说,就是中国古建筑自始至终多事要去围绕君主权力去发展,各个层次都集中表达了古代中国的阶级文化和伦理观念。而西方古建筑则是集中表现了宗教和神权。中国传统美学的精髓在于讲究人伦次序,注重现实人生,淡化了宗教信仰,它始终都要灌输现世精神,体现儒家思想,是一种传统的,重视人的群体生命意识。所以,我国古代的都成在住宅布置上都特别强调男女之礼的思想和礼制秩序。中国古代的主要经济方式使原始农业,从播种到收割到储存。因此最终“天人合一”的观念深入人心。其深深诠释了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人,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小小的环节,为基本材料就是考虑到了它与生命的关系。与中国相对的,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总的理论是基督教神学。教会,便成了社会的中心,从而也导致了西方人对宗教的敬畏和对神灵的无限崇拜,并广泛的影响了西方的建筑艺术,即西方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和艺术造型等特性。西方认为人类才是是世界的主宰。
综合来讲,中国建筑表达的是人们的精神文化和内心修养,而西方建筑则是更加注重表达外在的美。二者一内一外,但都是中西精神文明的杰出代表,都表达了各自文化的精髓。就像梁思成先生所说的:中国的任何一处建筑就像手中画卷,必须组建展开,慢慢体味,不可能同时看全。
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区别议论文
中西建筑形式上的差别,是文化差别的表现,它反映了物质和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结构形态的差别,人的思维方法的差别以及审美境界的差别。
1. 建筑材料的不同,体现了中西方物质文化、哲学理念的差异。从建筑材料来看,在现代建筑未产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经发展成熟的建筑体系中,包括属于东方建筑的印度建筑在内,基本上,都是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来营造的,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腊的神庙,古罗马的斗兽场、输水道,中世纪欧洲的教堂……无一不是用石材筑成,无一不是这部“石头史书”中留下的历史见证。唯有我国古典建筑(包括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地区)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因而被誉为“木头的史书”。中西方的建筑对于材料的选择,除由于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导致的结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筑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猎方式为主的原始经济,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态。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够战胜一切。中国以原始农业为主的经济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选择,重采集,重储存的活动方式。由此衍生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人合一”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揭示,自然与人乃息息相通的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环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之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关系的结果。
2. 建筑空间的布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征的区别。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在地面平面铺开。中国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几乎都是一个格局,类似于“四合院”模式。中国建筑的美又是一种“集体”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后者则采用“体量”的向上扩展和垂直叠加,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同时,如果说中国建筑占据着地面,那么西方建筑就占领着空间,譬如罗马可里西姆大斗兽场高为48米,“万神殿”高43.5米,中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其中央大厅穹窿顶离地达60米。文艺复兴建筑中最辉煌的作品圣彼得大教堂,高137米。这庄严雄的建筑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灵的狂热,更多是利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3. 建筑的发展不同,表现了中西方对革新态度的差别。从建筑发展过程看,中国建筑是保守的。据文献资料可知,中国的建筑形式和所用的材料3000年不变。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经常求变,其结构和材料演变得比较急剧。从希腊雅典卫城上出现的第一批神庙起到今天已经2500余年了,期间整个欧洲古代的建筑形态不断演进、跃变着。从古希腊古典柱式到古罗马的拱券、穹窿顶技术,从哥特建筑的尖券,十字拱和飞扶壁技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无论从形象、比例、装饰和空间布局,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了西方人,敢于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精神。
4. 建筑价值的不同,显现中西方审美观念的异殊。从建筑的价值来看,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我们对于古代建筑,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筑的认识,多从文献资料上得到信息。历代帝王陵寝和民居皆按风水之说和五行相生相克原理经营。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和谐,以趋吉避凶,招财纳福,在借山水之势力,聚落建筑座靠大山,面对平川。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古代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首创的几何美学和数学逻辑,亚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义“和谐美论”,对整个西方文明的结构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一切科学和艺术,它们的道路都被这种理念确定了命运。翻开西方的建筑史,不难发现,西方建筑美的构形意识其实就是几何形体;雅典帕提隆神庙的外形“控制线”为两个正方形;从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到地面,恰好可以嵌进一个直径43.3米的圆球;米兰大教堂的“控制线”是一个正三角形,巴黎凯旋门的立面是一个正方形,其中央拱门和“控制线”则是两个整圆。甚至于象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的自然物,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它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筑十书》中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这一经典性的建筑三要素观点,被后人奉为圭臬,世代相传。17世纪初建筑师亨利·伍登提出优秀建筑物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坚固、实用和欢愉。”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因而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消云散”的时候,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物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见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谁能给我一篇关于中西方建筑比较的论文?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事实上成为了文化表
象的外在载体,只有从文化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才能真正理解建筑形式的根本动因。正如M ·海德
格尔所言:。这种关于建筑的思考,并非要去揭示建
筑学的观念,也并非只是绐出建筑的规则。这种思考
的尝试并非建筑看作一门艺术或一门建造技术, 而
是把建筑追溯到万物所是而归属的领域。 __
建筑起源于人类遮风避雨的实际需要。自人类
文明诞生,建筑的形式表现又被赋予了文化内涵。从
建筑的单体形象到建筑群的组织, 乃至对建筑空闻
的原初认识,都无不被打上文化体系的标签。在中西
方两种文化体系下,由于人们对世界、宇宙的认识和
对哲学、宗教、艺术的看法的不同,自然也带来了建
筑文化的差异。
一
、原始空间认识
原始民众在最初的空间体验中,所直接感受到
的是超自然力的存在, 因而人们对空间的认识最初
也是源自于巫术。比较而言,由文献所知的古代中国
人的巫术,多着意于环绕人类自身的外在宇宙的空
间形式,即以方位作为巫占礼仪的主要内容 而古代
欧洲巫术,多着眼于建立一个与周围环境不大相同
的神圣的区域,并将这一圣域与其他区域严格地划
分开。由此,中国建筑文化的空间认识在于将自身空
间与宇宙、环境空间融合,而西方建筑文化则强调创
造有别于周围环境的空间。
在许多宇宙神话中,存在两种基本的模式 一种
是垂直向的宇宙模式,其核心的中枢性构成是“宇宙
树”,将宇宙理船为天、地和地下三界空问模式 另
一种是水平向的宇宙模式, 认为宇宙是由四方形的
水平状大地构成, 一般有四个或八个与中央相对立
的区域。西方在经过一系列的文化综合之后,终于确
立了以上帝为主导的七方位立体空间观 在犹太人
以及基督徒的观念中,强化了垂直系统的空问序列,
表现在建筑上更注意立体的效果, 更着意建筑向上
甚至向下的发展。与西方人的选择相反,尽管在历史
的进程中中国人一直没有放弃向往上界的追求,但
最终还是务实地选择了对“绝地天通”理论的认可,
选择了心甘情愿地匍匐于大地之上的现实;进而从
理论上放弃了重视垂直向空间系列的七方位立体空
间图式,选择了在大地上水平铺展的五方位或九方
位平面空间图式,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
空间模式。
二、建筑空间的组织方式
无论是建筑单体的室内空间, 还是群体建筑围
合成的室外空问,空问序列的形成都是围绕轴线展
开的。中、西方建筑的原始空间组织也都运用了轴线
的概念,所不同的是:西方建筑一般运用在单体建筑
空间的组织上,并且采纳东西向轴线;而中国是运用
南北向轴线组织建筑群。这两种不同方向轴线观念
的形成大多与原始宗教以及星象观察、祭拜和巫术
活动有关。
西方由原始宗教而产生的原始空间概念是竖向
立体的,但是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沿垂直方向上布
列建筑形式往往是一个十分浩大的工程, 于是人们
渐渐地用东西方向的轴线来取代竖直方向的轴线。
因为西方人在对太阳的崇拜中, 把太阳的朝起步落
理船为出生与死亡的完整过程,所以用背依太阳沉
沦的西方、面对太阳升腾的东方,来代替背依大地、
面向苍茫的轴线取向,成为组织建筑平面空问序列
的轴线
在中国,以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的古代先民,注
意到了北斗七星的特殊重要性, 并以此观察四季的
变化。北斗星一个特点是每天都绕北极星旋转一周,
并且七星中天枢星与天璇星的连线永远都指向居于
北天空中央的北极星。由此,中国人渐渐产生了“北
面为尊 的观念,直至后来采用南北向轴线组织建筑
群。另外,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对建筑空间的展开也
构成影响,这一点在宗教建筑中反映的尤为充分。
上一篇:轧钢厂节能降耗文章
下一篇:世纪之星杂志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