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杂志可可西里
中国地理杂志可可西里
这是一个美丽的“神秘死亡地带”。凭着自己的秘密,它成了海拔5000米以上无人区的主人。在其美丽的自然风光下,隐藏着什么可怕的真相,为什么被称为“人类的禁区”?可可西里无人区有多可怕?
在蒙古语中,可可西里是“美少女”的意思,其自然背景是孤独、辽阔、苍凉。《中国国家地理》主编单之蔷说:“可可西里是一个可以剥去文化外壳,可以裸奔的地方”。光靠可可西里这个名字,你就会觉得很浪漫。如果再加上它那来自大自然的高原雪域,湖光山色,蓝天白云,你一定会向往的。或许这也是部分户外爱好者不得不以违法受罚为代价,非法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腹地的原因。他们可能只感受到这片神秘土地的习俗。但是可可西里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浪漫吗?
普通人走快一点就会气喘吁吁,我们所有的正常行动都会受到影响。思维会变得迟钝和迟钝。前一秒想说的话,下一秒就会忘记。你连鱼都不如,因为鱼至少还有七秒钟的记忆。在可可西里,你可能会从里到外变成一个真正的“笨人”。如果你不怕变傻或者坚持探索可可西里,你可能会在睡眠中缺氧而死。此外,可可西里的气温极低,尤其是无人区的核心地带,一年中有大半时间气温都在零下。气温就降到了零下20℃。因此,我们很难想象严冬的温度会有多低。在如此寒冷的天气里,人类很难生存。曾经有人这样描述可可西里的低温:早上起来,睡袋和衣服上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冰,连袜子都硬了。也就是说,如果你把火留在这里,你将无法移动。
如果你没有受过训练,你想悄悄地穿越可可西里的无人区,成为举世瞩目的英雄,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头痛、耳鸣、头晕、胸闷等。,当你用一只脚进入这里时,会像粘人的灵魂一样缠着你。平时不关心的小感冒在这里会变得很危险,会引起两种急症:高原脑水肿和高原肺水肿。可能你会觉得夏天温度不低,来这里正好。但别忘了,夏天冰川雪山会融化,辽阔的可可西里土地会被泡成沼泽。当你踏上可可西里的土地时,你可能会被柔软的沙子和泥土吞没。
也许这里的山地流浪者最不喜欢的季节是夏天。因为他们这个季节进入可可西里无人区巡逻,他们唯一的工作可能就是日夜挖车。因为越野车再先进,在可可西里面前也是“弱”的。甚至你被卡住的地方都超出了你的预期,没有它你就无法卡住。游泳池、河流、海滩和冰都可能是汽车卡住的地方。也许前一秒你还在开着车享受着,逆风飙车,下一秒你就会认清车辆还在动的现实,低头认输。六月的雪不仅会出现在被冤枉的窦娥身上,也会出现在这里。而且可可西里没有信号,连电信、移动、联通的基站都不能来这里建。信号弹,可以帮助天堂里的人,因为太远看不到任何信号,而且无人区外的人视线范围有限。如果你想玩失踪,这是最好的与外界失去联系的方式。
《中国国家地理》的主编单之蔷是一个怎样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毕业于吉林大学,1985年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担任编辑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单之蔷先生酷爱思考,观点新颖,嗜书如命,行路万里。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熟悉编辑业务,善于策划和组织编辑为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单之蔷经历复杂,做过许多工作。大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但与其他文科生不同,单之蔷对科学、数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单之蔷从事的工作与"地理"有关,因为地理科学离人文科学最接近。
在单之蔷任主编以来,杂志策划的"给中国最美的地方划个圈"、"上帝为什么造四川"、"走遍世界去问河"、"大香格里拉"、"中国最美的地方排行榜"等专辑不但创造了发行的奇迹,更成为许多人的经典珍藏。
能走遍祖国的山山水水,正是许多人羡慕单之蔷的地方。但他却笑称,"走"并不是他的本来目的。他曾经也是闭门造车的编辑,直至200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受邀来到四川旅游。走一圈之后,发现普通人们对四川的印象,还局限于天府之国、成都平原、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这老一套上。这时,他的目光停留在了川西上,甘孜、阿坝、凉山,广大的土地,众多的雪山,特别是四川的雪山和雪峰,四姑娘山、贡嘎山、海螺沟等,庄严圣洁,与中国传统审美中的名山大川有着不同的凛然大气之美。
"看山要看极高山。"这是单之蔷在"上帝为什么造四川"专辑中提出的一个著名理念,他说,中国人几千年来歌咏的都是东部的风景,却忽视了西部的壮丽河山,中国人的审美应在珠峰前工作的单之蔷当来一场革命,进入到欣赏冰川的时代。他的这个理论,得了很多人的热烈响应,当时四川的一帮学者文人,也为他这个外来者的观点而叹服。
自此,《中国国家地理》慢慢成熟,而单之蔷也开始了更多的行走。行走越多,他越觉得一个国家的公民应当对自己祖国的山川河流有基本的了解。在川藏线上,他遇到过一群年轻人,他们都是大城市里的白领,辞了职走完了川藏线,却没有任何收获,也不知道身边就有着壮丽的景色。这让他更坚定的树立起帮助人们掌握地理知识的念头,他说这样会让人生更丰富。
作为一名行者,单之蔷非常喜欢走在路上的状态。就像文艺复兴一定要回到希腊的源头,他如果想做一篇地理报道,就一定会亲自去那个地方看看,而每次都会有着出人意料的惊喜和发现。
单之蔷他说,摄影师的照片永远是令人信不过的,你相信的,只有自己的眼睛。他原来以为中国已"没什么稀罕的地方"可去,但后来发现自己错了。在香格里拉地区,他看到了与现代婚姻制度并存的一妻多夫制,在一个村子里,每家都是四个兄弟共一个妻子;在常人通常认为危险重重的珠峰,他看到美丽的冰塔林,走在其中,脚下的石头仿佛用水冲洗过一般,在阳光下闪着蓝幽幽的光。
经常在西部地区行走,单之蔷的考察生活并非人们所想像的轻松休闲的旅游观光,而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在敦煌附近,他们一行人为了寻找大规模的雅丹地貌,误将车开到一条废弃的国道上,路上到处是流沙,汽车很快就没会油……而近乎绝望之中看到的亮光,让他们欢欣鼓舞;在珠峰,从未有人进入过的冰塔林美丽而充满着陷阱,到处都是冰裂缝、冰湖,连当地向导也极力劝说单之蔷不要下去,但单之蔷"一意孤行",他笑说,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最险之处。
走过很多路的单之蔷,叹惜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去,很多的书还没有读。看过这多风光,他一直坚持自己来写专辑前的文章,他说,只有亲自写作才能去关注自然、研究自然。
单之蔷是杂志社的总编,喜欢写字、看书、引经据典,比如为了写三峡,他会查出《唐诗三百首》里有54首关于长江的诗,有12首关于三峡的诗;他用喜欢隐匿的中国四合院建筑和好炫耀、抢占制高点的西方城堡建筑作比较,用地理知识解释关中盆地文化和雅典山地文化的区别……此外,他还有很多受到争议的"离经叛道"的论断,比如认为植树造林是个神话,质疑任何大型造林工程,为此动用了美国生态学家克罗门茨的"顶级群落"理论;青藏铁路开通,他宣称又一座长城诞生了,使他受到很多网友的抨击。他的文字风格呈现出户外人士的自然和稳重,同时又能令我们体会到读书人那种匡正天下的激烈情绪和冲动,他总是急于为那些默默无闻的山、湖、高原、湿地在城市里讨要一个恰当的"名分"。
他在自然世界和文明世界两个极端之间来回奔跑。在一个极端,他和同行的难兄难弟在冰川、沙漠中跋涉迷路,为一个朋友在登上冰川后全裸自拍兴奋不已;在另一个极端,他作为一名单位人,每月必须按商业法则推动杂志社的流程,统筹每月杂志的按时出版,除了写序言,还要穿西服打领带,不定期进行读者见面会或做演讲……
显然,单之蔷已经适应了在两个世界中来回穿梭的生活,每月一次,他像钟表一样摇摆一次,而且每次,他都准时摆回到自己的位置。他告诉记者,为了赶稿,自己有过在海拔5000 多米的冰山,或烈日炎炎的沙漠戈壁,刚刚喝完面汤,便压着帽子、穿着冲锋服、戴上耳机,在键盘上敲打出他的经历;可以想象,他敲出的,不是别的,是他一直在干,并想继续做下去的事--建构中国的形象。
1958年一月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是什么
《国家地理》是1888年10月国家地理协会出版的图书,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一本杂志,其封面上的亮黄色边框以及月桂纹图样已经成为象征,同时这些标识也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注册商标。杂志每年发行12次,但偶尔有特版发布则不在此限。
杂志内容为高质量的关于社会、历史、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的文章;其印刷和图片之质量标准也为人们所称道。这也使得该刊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摄影新闻记者们梦想发布自己照片的地方。
早在20世纪初期,国家地理杂志即已经开始使用一些当时罕见的彩色照片。2013年10月,《国家地理》迎来了创刊125周年纪念,10月号为特别纪念号。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刊于1888年10月,它由美国的一家非盈利科学教育组织——“美国国家地理协会”(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创办。
国家地理杂志近千分之一的选片率虽然显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记者在这里诞生,而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标准。
在大多数读者眼中,国家地理杂志意味着权威、科学性、准官方,它更像是一本百科全书而不仅仅是一本杂志。
2015年11月新闻集团主席默多克旗下的21世纪福克斯公司宣布收购美国国家地理学会,意味该学会旗下《国家地理杂志》将易主,收购之后便对其进行大规模裁员
从可可西里开始,我预见到了大西北的壮美
“生命禁区
亦是云巅的伊甸园”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是残酷的生命禁区;这里有巍峨雪山、奇雄冰川、晶莹湖泊、莽莽草野、苍茫戈壁......
无尽的荒野之上养育着藏羚羊、野牦牛、猎隼、大鵟、鼠兔、藏野驴、狼、棕熊、藏原羚等奇迹般的生命,冰冷的食物链将每一位原住民串在一起,每一刻都上演着弱肉强食的戏码。
这片广阔而神秘的天地吸引着一个又一个的探险家前来冒险,想要一窥这未曾被人类开发过的原始文明;同时也让贪婪残忍的偷猎、盗猎者眈眈逐逐。
这,就是可可西里。
然而,可可西里不被定义,亦不容侵犯,妄想征服自然、挑战自然的人,最终都将被自然征服。自15年开始,可可西里已经不允许随意进出。
“自1992年7月索南达杰组织中国第一支武装反盗猎的队伍,法律法规不断完善;2015年起,可可西里严禁一切非法穿越活动,任何在可可西里内的活动都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
——摘自《国家地理中文网》
虽然无法深入和穿越,但是我们也可以站在“生命禁区”的边界,窥探到一点原始的美丽,站在索南达杰曾经站过的地方,听一曲英雄的挽歌。看着远处被风卷起的黄沙,感受这片土地有多么的辽阔。
不止如此,在茫茫大西北,我们还将邂逅更多极致的美好,遇见更为震撼人心的风景。这一次,就随我们一起从可可西里开始,行摄西北吧~
俄博梁无人区
除了可可西里,西北大地上还有一个无人区最为神秘奇幻。这就是被称为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俄博梁。
之所以像火星,是因为俄博梁奇特的雅丹地貌,乱石嶙峋,沟壑丛生,是真正荒凉的地界。虽然还处于发育阶段,但却是雅丹地貌种类最全、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全世界雅丹面积最大的地方。
在这片干燥荒芜到极点的土地上,你不需要乘坐宇宙飞船,也不需要穿航天服,就可以自由行走在火星表面,感受离开地球表面的快感。
注意:俄博梁在无人区,所以建议大家不要擅自前往它的深处,不要挑战大自然。我们来的目的是观看奇特的地貌,不是跟大自然宣战。
西北五大盐湖
盐湖是咸水湖的一种,是干旱地区含盐度很高的湖泊,富集多种盐类,是珍贵的矿产资源。不仅如此,西北盐湖的观赏价值也很高,此次行程我们将畅游西北五大盐湖,一次性饱览风格迥异的盐湖风光。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被国家地理杂志列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之一,这里的采盐 历史 悠久。湖水清浅,水面平静,倒映着远处连绵的群山,和天上时卷时舒的云。
如果那天平静无风,天朗气清,你将会看到雪色一般的白色结晶铺满了整片湖面,结晶之上是一层薄薄的卤水,水面并无波澜,湖面像是一面镜子倒映着湛蓝的天空,水天一线,湖天一色,浪漫又梦幻。
茫崖翡翠湖
区别于茶卡盐湖,茫崖翡翠湖是一个人工湖。但是它没有辜负自己的名字,在阳光的照射之下,翡翠湖像是极润的翡翠又像是晶莹的琉璃。
大柴旦翡翠湖
被称为“上帝的眼泪”大柴旦翡翠湖,拥有色卡也难以定义的蓝和绿,《送你一朵小红花》取景地,男主“韦一航”的平行世界。
西台吉乃尔湖
一条波浪公路将西台吉乃尔一分为二,一半是翡翠的绿,一半是天空的蓝,航拍之下,泾渭分明。穿梭在搓衣板一样的马路上,一路的颠簸让人心烦意乱,然而美景却又让人流连忘返。水鸟栖息在水面,车子驶过,惊起飞鸟连连。
察尔汗盐湖
作为中国第一大盐湖,黄绿色的察尔汗盐湖亦梦亦幻,像是不小心打翻了调色板,每一种颜色都独具特色却又晕染得恰到好处。蓝天、湖水、白盐各有风姿,又共同构出一幅独特的景致。
陆海之心——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由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陷落形成。放眼望去,碧波浩渺,广阔无垠。
大片黄绿交织的油菜花肆意盛开,从马路旁边绵延到青海湖畔。远处广阔的草原依山势而连绵起伏,像是一匹绿色的绸缎,盖住了荒凉的土地,也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大地之眼——艾肯泉
海西州的荒原深处喷涌出热泉,泉水含硫元素过高,泉眼周围飞鸟禽兽不敢靠近,泉水流经之所寸草不生。
泉眼周围硫磺沉淀自然形成眼睛的形状,脉络清晰,拥有摄人心魄的魔力,让人望而生畏。走上观景台,踮起脚,“恶魔之眼”豁然出现在眼前。红色的眼睛,绿色的瞳孔,极尽妖冶,仿若是大地上突然出现的黑洞,要把人卷入地心。
最奇特的地貌——水上雅丹
千万年的变幻孕育出独特的水上雅丹,怪石嶙峋的雅丹与澄澈的湖泊斑驳错落,干旱与湿润的碰撞与共存。碧空为幕,鸭鸣鹰啼。一片雅丹立于汪洋之上,恍惚之间以为是海市蜃楼。
一座座嶙峋的怪石仿佛战舰般停靠,在内陆水上展开战斗的姿态,捍卫着祖国。
西北奇幻公路——G315
此次行程,不仅能够将西北的极致风光一网打尽,更能享受到公路旅行的潇洒肆意。我们将近几年最火的G315加入行程,不给西北之行留遗憾。
相比起被户外人捧上神坛的318川藏线 ,315却常常无人问津,虽然之前凭借U型公路小火了一把,但是仍然还是被当做小众的网红打卡地点而已。其实真正的315比你想象地更适合公路旅行,车辆行驶在公路,你能体会到的不只是荒凉。
长长的公路在荒原上撕开一道裂口,西北的荒凉才可以穿越风沙,展现在你的面前。当你的眼睛掠过戈壁与沙漠,看到地平线的尽头依然是风蚀地貌时,会有种自己很渺小的感觉。
出发,大西北
在苍凉壮美的大西北面前,任何的文字都显得那么苍白,草草几笔也不过西北一隅。
所以现在,是时候出发亲自去感受它的苍凉与热烈,活力与生机,广袤与包容,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中国美,七分在西北”这句话所言非虚。
上一篇:如何在作家助手投稿
下一篇:法律与道德论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