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文学批评论文
新世纪文学批评论文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文化思潮更趋多元化。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九十年代渐趋兴盛的后殖民主义等各种理论相互影响,构织了一幅多元化的当代西方文化理论景观。这是一个各种话语“众声喧哗”的时代,一个社会与文化急剧转型的时代。如何应对这个面临着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充满变化与挑战的时代?如何在当下的实践中去为文艺阐释本身提供可资运作的理论洞见?如何突破传统封闭的文本分析模式使文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的视域之中?所有这些构成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中心课题。而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交互碰撞的时刻,上述各种文化理论纷纷把文学批评的目光投向文化研究,这本身就是一桩耐人寻味的事情。它意味着,走向文化研究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不仅为这个激变的时代提供了新的历史见证,而且其心智轨迹更向一个开放性的未来言说着更多的东西。
一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在谈论文化?(这是一个关涉到当代西方文学批评走向文化研究的契机的问题。)当代英国学者特雷· 伊格尔顿回答说:“因为就此有重要的论题可谈,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这个在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圈内颇为时髦的话题实际上属于文化主义(culturalism)的教义”(1)。伊氏进一步分析其原因说,首先,在战后的西方,文化第一次在现代时期成为物质生产总体上的一个重要力量,其次文化是六十年代以后政治斗争的一个领域,是政治冲突之媒体的一部分。(2)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主义属于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3)这实际上表明,文化研究是一种高度语境化的活动。语境化意味着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有着自己特定的文化时空参照系。正是从特定的具体的真实的社会、历史、民族或政治等语境出发,当代西方文学批评选择并实践着自己的转型机制,那就是走向文化研究,跨越文本分析樊篱而转化为一种“泛文化”批评。因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业已成为当代文化与文学分析的基本现实条件或语境。全球化潮流中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多种文化现象就象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将包括文艺批评、文化批评、人文思考、学术研究在内的一切文化活动,纳入其视野。这其中,文? ��赖奈幕�锞巢欢贤瓜郑涸谝桓龀┫�∷涤敕呀獾某橄笫�韫泊娴氖澜缟希�谝桓觥熬�渲�鳌庇搿吧桃祷�髌贰辈⒅玫氖澜缟希�难��兰也唤��剩菏鞘裁丛斐烧庑┣�穑克�鞘欠窠】担浚?)在一个隐喻与诗性不断消亡的时代,文学批评能否再次承担对世界的‘意义追问’?经典死亡后的文学是否从此必须向每一个时代的丑态献媚?向每一种物质给定性屈膝?如何解决文艺在当代工业文明中的困境?内化了男性中心主义阅读策略与价值的女性批评能够逃逸出父权制文化制约而最终重构出自己的批评或言说标准吗?处于边缘地位的非主流文学(如黑人文学、少数族裔文学、第三世界文学)能够摆脱主流社会的文化暴力压迫与控制吗?历史作为文学的“文本外围”是一个一统意识形态杜撰的连续性神话吗?在充满它异与破坏性因素的历史表象下能够揭示出文化复杂运作的机制吗?意识形态那隐蔽的“遏制策略”能够在文本的文化分析中敞现其潜在的社会文化内容吗?在确立语言成为一切生活内在文本性尺度的新神话的今天,文学与文化的界限还存在吗?批评还是一种既定的体裁吗?文学与文化是互文的,还是自主的?
要回答上述问题,就意味着你不仅要成为文学批评家,而且还必须成为文化批评家,正如当代英国学者大卫·戴奇斯所说,现实的批评应该是这样的:“它把自己同全部文化活动的综合体连袂起来,而文学的生产只作为其中一个未完成的片断”。(5)这表明,批评与文化之间有一条无形的剪不断的脐带。
二
那么,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实际情形又如何呢?还是让我们来检视一下解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文化理论的批评实践,从这其中,可能会得到更多的令人信服的启示。
在解构主义的文学批评实践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解构批评正在跨越文本分析而迈向泛文化批评的尝试与努力。德里达在《白色的神话》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传统西方哲学文化造成哲学与诗二元对立的形而上学的谬误。在德里达看来,诗(或隐喻)正是哲学的生命,而传统的西方文化一贯尊崇哲学而抑诗(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主张驱逐诗人可见一斑),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等级秩序观充分显示了传统西方文化的虚构性和暴力性。这种自我虚构性和文化暴力性在文学文本中的写作与阅读中更是无处不在。从语言文字的“延异”本质出发,德里达认为语言文字的意义指涉不过是能指的差异游戏而已,这种能指的游戏本质决定了任何本文(文学本文、艺术本文、哲学本文、历史本文)的写作或阅读永远处于一种自我解构和自我指涉的运动之中。由此,本文间形成一种“互文性”(即任何本文都是对其它本文的吸收与转化),文学本文与哲学本文、历史本文的区别变得毫无意义。文学批评由此成为一种广义的文化批评。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德里达断言:“在今天,再好不过地宣称写作的不可还原性和……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失败,是某个特定方面和某个特定形式的文学实践”。(6)
在回答弗朗索瓦·埃瓦尔德的“为什么文学为你构筑了一个如此重要的对象?”这一问题时,德里达进一步阐述了自己文学研究的泛文化批评立场。德里达称,对他来说,重要的是写作的体验,写作留下了一种踪迹,“这个踪迹的可能性无疑超越了被称为艺术或文学的东西,超越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辩认出那个名字的基本法则”(7)。由此,文学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同被称为真理、小说、幻觉、科学、哲学、法律、权利、民主的东西相关联”。(8)
这种泛文化批评的文学研究取向在罗兰·巴特后期的文本理论中得到进一步阐发。在《作者的死亡》一文中,巴特称:“文本是由各种引证组成的织物,它们来自文化的成千上万个源点”(9)“一个文本是由多种写作构成的,这些写作源自多种文化并相互对话、相互滑稽模仿和相互争执”。(10)在《文本理论》一文中,巴特进一步强调:“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种多少能够辩认的形式存在着其它的文本,譬如,先时文化的文本和周围文化的文本”。(11)“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互文的概念是给文本理论带来社会性内容的东西,是来到文本之中的先时的和当时的整个言语”(12)
在美国耶鲁学派的解构主义文学批评实践中,泛文化批评的立场显得尤为彻底。保罗·德·曼通过读解卢梭的《信仰自由》发现文学本文与非文学本文在隐喻结构及其解构上并无本质的区别。他说:“我们发现《信仰自由》在结构上实际上同《新哀绿绮思》(卢梭的小说)一样:隐喻模式(在《新绿绮思》中被称为‘爱情’,在《信仰自由》中被称为“‘判断’)的解构导致这个隐喻模式被类似的本文系统所取代”,因此,“从以修辞模式为基础的作品类型理论的观点来看,两个本文之间不可能有区别”。(13)通过这种修辞学阅读,保罗·德·曼取消了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本文的界限,将其解构理论从单纯的文学本文推广到一切文化本文中。他的文学解读成了一种泛文化意义上的解读或语言学分析。这种泛文化批评的文学研究取向还表现在希利斯·米勒对《失乐园》和《呼啸山庄》、杰弗里·哈特曼对艾略特《神圣的丛林》等大量文学本文的解读中。
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文学批评家的任务与其说是消除文学的文本性,不如说是应当从文本性去重新看待一切社会现象。文学并非寄生或依附于历史事实,而是同历史事实同处于符号化的思想空间,在这个共同的空间中,文学参与了历史的过程,参与了对现实的构塑。(14)新历史主义有这样一句名言:“文本是历史性的,历史是文本性的”,正是从文学与历史的互文性关系出发,新历史主义拒绝了以往赋予文学本文特殊地位的研究模式,代之以对文学与非文学一视同仁的研究模式,将文学本文置于一切文化本文的框架中,由此,正典、野史、传记、非文学的政令、文件、报章、书信、日记、游记、档案、庆典仪礼、宗教巫术或民俗活动的文献记载等都进入到新历史主义者的文学批评视野中,因为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历史是由许多声音、许多力量组成的故事,不仅统治者、强者,而且边缘人、弱者也在起着作用”所以,“不应忽视文学、非文学、社会文本的并列存在以及跨文化融合的方法”(15)这就使得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事实上成为一种“文化诗学”。这种文化批评的倾向在美国新历史主义者斯蒂芬·葛林伯雷的《通向一种文化诗学》一文中阐述得尤为详细。具体的批评实践则突出表现在新历史主义对文艺复兴时期文艺特别是莎士比亚戏剧的泛文化解读之中。譬如,在莎士比亚剧作中,有不少对男女双方性暴力、欲求、力量关系的描绘(如《哈姆雷特》中政权与色欲的交织:哈姆雷特的母亲与其叔叔结合后,马上让其拥有政权)美国新历史主义学者孟酬土分析说,这种将政治、经济加以“色情化”或把色情欲求政治化的(戏剧)排场,正显示出女王是文化的中心和权力角逐的对象,同时也道出女王是被臣民所包围和塑造的。莎士比亚就是把当代或过去的社会,历史带进戏剧里去加以戏剧化,以艺术的装扮、拨用、戏耍来重新界定和塑造文化。(16)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女性主义和文化研究是一个同义语。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展开的前提是建立在对如下问题回答上的:女性文化与文学同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文化与文学有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非主流的女性批评能够通过广泛而细致地阅读自己的文学本文而总结出自己的方法与理论吗?在对与男性文化传统格斗的女性天赋的分析中,女性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性的沉默与空隙能够得到充分揭示吗?作为性别差别的女性写作的异类体验包容了什么样的文化向度?类似对妇女胸围、臀围进行学术测量的“大男子批评”(phallic criticism)隐含了怎样的文化歧视?仙女、悍妇、巫婆、红颜祸水等男性写作传统是怎样一种的文化隐喻?
正是从妇女的双重文化身分(既是总体文化的成员又是妇女文化的参与者)出发,女性主义创立了自己的女性亚文化理论作为文学批评的基础。在她们看来,妇女写作只能是一种“双重话语“的写作,它永远要体现出两个团体——沉默的团体和统治的团体——的社会、文学和文化传统。(17)反映到妇女批评中,则表现为,妇女书信、日记、妇女手册、妇女小说、社会学著作、医学文献与杂志、性手册、生育手册、新闻报导、政治或文学宣言等,都进入到妇女文学符码的互文性解读活动中,形成一幅“交叉文化蒙太奇”的批评图景。文学标准的建构也“不仅仅是个人权威的结果,而且还涉及到出版者、评论者、编辑、文学批评者和教师的非共谋(non—conspiratorial)文化网络”。(18)
在西方马主义阵营中,路易·阿尔图塞的“症候阅读”理论、彼埃尔·马库雷的“文学生产理论”、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释义学、特雷·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生产”理论、阿多诺的“否定性”美学等各种文学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理论特征,即认为文学研究更有阐释文化意义的任务。亦即“通过作者用以作为材料的那种意识形态来看到普遍的社会、文化、政治、伦理等观念走形成特定社会的主体形态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本身的性质”。(19)这样的文学批评也就必然具有更为宽广的文化研究的性质。例如,阿多诺就曾以荒诞派戏剧家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快乐的日子》、《终局》等系列荒诞剧进行剖析,通过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实来阐释文艺的批判功能。而詹姆逊通过分析海明威的《非洲青山》,要求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要从作品神秘的表层结构中揭示出作品被压抑的潜意识,伊格尔顿则更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生产活动。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已不再仅仅是单一的文本分析,它已经广泛地吸收了政治学、语言学、历史学、精神分析、社会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艺术史等学科的理论成果,变成了一种文化的创造与再创造活动,这种泛文化的文学研究立场或取向,正如当代美国学者朱丽叶·弗劳尔·麦卡乃尔所说,当代文学批评的要害在于,“对所有被视为自然的东西进行批判,从而表明被称为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历史和文化的营造。这是马克思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女性主义、新历史主义和······种族和少数民族研究所共同信守的观点”。(20)
三
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在走向跨文化融合而形成一种文化诗学的过程中,虽然方法各异,却呈现出几种鲜明的共同特征。
首先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跨学科性。这种跨学科性是建立在跨文化融合的基础之上的,尤能体现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文化研究取向。这种跨学科性并非简单的多元并存,而是以解构的方式吸收多元理论达到重建文学研究新理论的目的。例如,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一开始就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它存在于现有学科之中,又游离于现存学科之外,曾一度被认为是“只有观点,没有理论,没有方法的非学术政治”。它与女性主义政治、妇女史、女性主义人类学和人种学、种族研究、性别研究、妇女心理学等交织在一起。七十年代后期崛起的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把探索性别与种族在黑人妇女文学中所形成的明显的文学传统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八十年代出现的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则重点考察了种族和社会性别在双重文化与种族交往中的作用。如果说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侧重在文学与历史之间进行跨学科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侧把文学与政治有机结合起来。解构主义文学批评更是涉及到哲学、文字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
这种跨学科性直接导致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方法论上的多元性。如法国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就充分吸收了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分析方式,全面批判了男性文化(或文学)优于女性文化(或文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提出了自己的“女性写作”理论。这种理论一反传统西方视思想、身体和语言为一体的观念,强调了女性欲望语言与男性欲望语言的不同(前者重理性、逻辑性、等级性,后者反理性、反逻辑性,反等级性),认为女性写作最善于在文化和社会的压抑中利用身体的语言进行自我渲泻,具有对传统形而上学强大的破坏性和颠覆性。同时精神分析方法也深深渗透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中,欲望与语言的关联一直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从文学文本的沉默、空白和矛盾中揭示出意识形态的结构和变化更是“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文学集体”的“一块探索的高产田”。可见,跨学科的文化融合和方法论上的多元取向成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一个主导倾向。
这种跨学科性还直接形成了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开放性品格。在本世纪初至六十年代的西方文学批评中,形式主义文学批评(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等)一直占主导倾向,文学的自律性和内部研究得到高度重视。六七十年代以后,这种主导倾向就逐渐为文化批评所取代。就连美国解构主义批评家米勒也不得不承认,文学研究的兴趣“已经从对文学作修辞学式的‘内部’研究,转为研究文学的‘外部’联系。确定它在心理学、历史或社会学背景中的地位”。(21)不独研究兴趣由内转为向外,研究对象也从经典文学或精英文学转向研究处于边缘地位的女性文学、少数族裔文学、第三世界文学或通俗文学。就批评本身而言,它不再是单一的文本结构分析或语言修辞解读,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文化创造活动或文化创造过程,这种批评,正如当代美国学者林达·哈奇所说,它业已“超出了一种已经固定或正在固定的解释,它是一种‘诗学’,一种永远开放的永远变化的理论结构。通过它既安排我们的文化知识同时也安排我们的批评历程。这将不是一种结构主义语言意义上的诗学,它将超出对文学话语的研究而成为对文化实践和理论的研究”。(22)
其次,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批判性。这种批判性突出体现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政治反抗倾向和文化批判倾向中。譬如,在新历史主义者看来,每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都包含着对它显见格局和核心价值的否定,这种否定体现为对潜在的对立格局和边缘价值的默许,由此,每一种文化的真正整体格局都是在官方提供和官方反对的格局之间的功能性平衡中产生的。(23)而文学批评则应当去揭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与被压制的文化它异因素之间的两极对抗关系,这就使得新历史主义者由于把文学批评看成是干预生活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具有明显的政治反抗倾向。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中,詹姆逊也特别强调对意识形态作“征兆”分析,以此揭示意识形态遏制历史与文化的特殊途径与方式,詹氏本人对海明威小说的解读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在詹氏看来,海明威小说中的“硬汉崇拜”现象不过是作者“个人神话”或“自我戏剧化”的一种象征性隐喻。在一个异已的商业社会面前,硬汉形象是作者对实际矛盾的一种想象性解决,海明威的小说创作不过是作者本人遏制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策略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海明威是在利用意识形态(文学)来批判现存社会与文化。而在女性主义批评家肖瓦尔特看来,女性批评理论 “是一项把女性文学本文与女性主义批评本文确定为‘修正、占有和颠覆行为的’以及确定为‘种类、结构、声音和线索’差异之总和的方案”。(24)这种修正、占有、颠覆以及对差异的追求正是女性的政治反抗和文化挑战。L·布朗在其新著《帝国之末:十八世纪早期英国文学中的女性和意识》中更明确提出:“我想重新确定十八世纪文学研究的方向,建立融合各受压迫阶层的全面分析,以使这一领域的研究能推进女权主义的、反帝的、反种族歧视的自由政治目的······意识批评应成为再现过去进步观点的方法,成为支持当代激进变革的基础,而这是通过把有权者的文学改造使其为无权者服务来实现的”。由此可以看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同传统的标榜客观性的实证主义文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以一种高度参与现实的实践精神表现出明显的伦理取向或价值立场。换句话说,走向文化研究的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禀有一种关注现实的斗争精神和干预主义的信仰。
再次是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策略性和诊断性。策略性源于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所面临的现实条件。在现实的强大的资本主义文化逻辑面前,文学批评要通过干预现实达到政治反抗和文化批判的目的,只能在策略性的文学文本分析与批判中实现。例如,解构主义的文化反抗就是一个明显的策略性活动。它不是从正面来批判传统文化,而是从颠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对立的结构入手来揭露西方文化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实质。在耶鲁学派中,保罗·德·曼对普鲁斯特《追忆逝水流年》的解读就是从语言的修辞性特性来消解文学文本与一切非文学文本的界限并进而将其修辞学解构理论推广到人类自身和整个社会制度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中的权力结构分析也大多是从权力结构的载体——话语形态分析入手的。此外,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征兆”分析、阿尔图塞的“症候阅读”都是一种策略性的文学和文化解读。正是在这种策略性的文本分析与批判中,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政治反抗倾向和文化批判倾向又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从而使批评实践本身更加复杂化。
由于是在隐蔽的策略性活动中进行着政治反抗和文化批判,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实践活动又往往是诊断性的。这种诊断性突出表现在当代西方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选择往往依赖于它所提出的问题,而问题又依赖于它们的语境或背景。问题意识和语境意识使文学或文化研究者们往往采取一种诊断性的阅读方式和分析方式进行文化或文学分析,“就象一位内科医生或精神分析医生为确诊一桩麻疹或精神分裂症病例要快速检查病人身体或心理症状的细节,以实施急需的治疗,文化研究的实践者们则也时时飞快地检查作品的明显特征,抓住其表现出的特殊文化的另一方面,对其加以诊断。其阅读取向更多地关心的是文化而不是作品本身,尽管每一文化的相异性原则是被承认的”。(25)这种诊断性必然逻辑地延伸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更关注主题、意义、思想、语境、政治、社会而不是文本的内部事实如语言、结构、修辞等。
杨乃乔的代表性论文
1、《理性的觉醒与悲剧的诞生》杨乃乔,《文学评论》1989年第4期,12000字。2、《对既成的屈原美学界定模式之求异性思考》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13000字。3、《“功能圈”:禁锢与超越》杨乃乔,《文论报》1993年1月30日第4期,6000字。4、《华夏文化血缘谱系与屈原的先祖崇拜意识》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1期,1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36-44页。5、《神话三界与华夏神话的生成》杨乃乔,《江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2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6期,第29-40页。6、《巫舞:华夏舞蹈的滥觞──从语言符号释义学看华夏舞蹈审美形态的发生》杨乃乔,《舞蹈艺术》1993年第2期,6000字。7、《关于舞蹈本体论建构的反思》杨乃乔,《舞蹈》1993年第2期,8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1993年第6期,第72-73页。8、《美的欺骗性和虚伪性──西方美学本体反思系列之一》杨乃乔,《文论报》1993年9月4日第35期,8000字。9、《从校园文化中孤独出的一脉文学思潮──学院派文学》杨乃乔,《大学生》1993年第10期,8000字。10、《在两种理论冲突的表象背后》杨乃乔,《文艺报》1993年11月第45期。11、《大众艺术的媚俗性与波普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杨乃乔,《东方论坛》1994年第1期,7000字。12、《萨伊德和他的后殖民主义文艺批评理论》杨乃乔,《文艺争鸣》1994年第2期,7000字;转载于《文艺报》1994年第36期。13、《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形态生成的内在文化关系》杨乃乔,《南方论坛》1994年第4期,7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4、《神话的本体反思──关于希腊神话与华夏神话审美形态悖立的比较研究》杨乃乔,《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5、《中华民族最高文化血缘先祖的追寻》杨乃乔,《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2000字。16、《中国八、九十年代的学院派诗歌》杨乃乔,《现代与传统》1995年第3期,9000字。17、《20世纪末的“文化复古”与两个层面的贫困──文化转型期当代世纪末情绪的反思》杨乃乔,《河北学刊》1995年第4期,8000字。18、《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和“经世致用”》杨乃乔,《求索》1995年第5期,7000字。19、《经学与儒家诗学──从语言论透视阐释主体在经典文本上的“立言”》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论道家诗学对‘六经’经典文本的颠覆与解构》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1、《儒道与理心──从儒道诗学的互补透视“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一)杨乃乔,《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6000字。22、《儒道文学理论在言意冲突中走向互补的学术文化背景》杨乃乔,《社会科学辑刊》1996年第3期,11000字。23、《新时期文艺理论的后殖民主义现象及理论失语症》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4、《偏见与误读──文学阐释学的哲学反思》杨乃乔,《文艺争呜》1996年第4期;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转载于《东方丛刊》1996年第2期。25、《“经”与“道”:两种诗学本体论的悖立与冲突──魏晋“言意之辨”前期学术语境的描述》杨乃乔,《学术季刊》1996年第4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6、《经学中心主义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论德里达解构策略在东方语境下的使命》杨乃乔,《东方丛刊》1996年第4期,14000字。27、《王弼的阐释学思想与经学玄学化的破坏性误读──兼论儒道诗学的“内道外儒”人格构成》杨乃乔,《浙江学刊》1996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8、《视域的融合与意义的让位──在经学玄学化的破坏性误读中走向自觉的中国古典诗学》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6年11月冬季卷,18000字。29、《功底深厚·匠心独具:评〈古朴的文学〉与〈朦胧的文学〉》杨乃乔,《新闻出版报》1996年9月16日第1443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主办。30、《儒道与理心──从儒道诗学的互补透视“内儒外道”人格类型的构成》(二)杨乃乔,《辽宁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6000字。31、《互补与整合──论刘勰文学理论体系的“内儒外道”人格类型构成》杨乃乔,《江海学刊》1997年第1期,11000字。32、《批评的中心指涉结构与阐释的破坏性误读──论经学的玄学化与中国古典诗学走向自觉的阐释学景观》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3、《古代文学研究与两种方法论的整合》杨乃乔,《文艺研究》1997年第3期,7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古代、近代文学研究》。34、《隐逸精神原型与魏晋隐逸文学》杨乃乔,《美学与文艺学研究》1997年第3集,12000字。35、《后现代艺术景观下追寻一种奉献精神──话剧〈保尔·柯察金〉再度公演备忘录》杨乃乔,《信息市场报·文化副刊》1998年1月9日。36、《在“我注六经”的基础上“六经注我”》杨乃乔,《文艺争呜》1998年1期,第8000字;转载于《世纪论语·文艺争鸣获奖作品选》贺雄飞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507-513页。37、《后现代性、后殖民性与民族性──在世纪之交,艺术创作与批评应该追寻一种比较的视野》杨乃乔,《东方丛刊》1998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音乐、舞蹈研究》1998年第8期,第66-76页。38、《西方的后民族主义与东方的民族性──关于世纪之交艺术话语权力的争夺》杨乃乔,《民族艺术》1998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39、《崛起的比较艺术学》杨乃乔,《文艺研究》1998年第2期,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8年第7期,第27-30页。40、《玄学误读的暴力文化与儒家诗教之“鼎”的坍蹋》杨乃乔,《文艺争鸣》1998年第2期,13000字。41、《“立言”与“立意”:从经学透视儒道诗学的冲突与互补》杨乃乔,《人文杂志》1998年第3期,第128-136页,11000字。42、《经学与儒家诗学》杨乃乔,《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4期,相当于汉语16000字。43、《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在疯狂和毁灭中崛起的大陆学院派文学》(上篇)杨乃乔,《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代、当代文学研究》。44、《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向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退却──在疯狂和毁灭中崛起的大陆学院派文学》(下篇)杨乃乔,《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现代、当代文学研究》。45、《德里达诗学理论解构的终极标靶──论西方诗学文化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杨乃乔,《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第120-132页,1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46、《“诗言志”:一个关涉隐喻的诗学命题》杨乃乔,《浙江学刊》1999年第1期,第146-151页,13000字。47、《论儒家诗学的向日情结》杨乃乔,《学会科学辑刊》1999年第1期,第120-125页,13000字。48、《终极缘光:西方诗学本体论的“向日式隐喻”》杨乃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62-73页,14000字。49、《“诗言志”与批评的话语权力──论儒家诗学的隐喻对经学的承诺》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第93-103页,12000字。50、《是后殖民主义还是新殖民主义?──兼论殖民主义文学批评与东方主义的崛起》杨乃乔,《人文杂志》1999年第1期,13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51、《人,究竟在那里可以诗意地栖居──写在博士后出站报告之前及比较诗学方法论感想》杨乃乔,《东方丛刊》1999年第2期,15000字。52、《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杨乃乔,《中华文化论丛》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2辑,第459-465页,8000字。53、《知识分子的选择》杨乃乔,《21世纪》1999年第4期,第38-41页,7000字。54、《中国古典文学的现代研究是历史的必然》杨乃乔,《文学前沿》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期,第253-258页,5000字。55、《世纪之交的反思:再论“中国古典文论的现代转换”》杨乃乔,《文学理论学刊》2000年第1辑,第313-341页,20000字。56、《种族、时间与现代性》(上篇)杨乃乔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第77-86页,13000字。57、《种族、时间与现代性》(下篇)杨乃乔译,《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第76-83页,13000字。58、《钱钟书的生存境界与人格力量》杨乃乔,《文艺争鸣》2000年第3期,第74-75页,5000字。59、《文人:士大夫、文官、隐逸与琴棋书画》杨乃乔,《人文中国学报》(香港)第4期,中华书局(香港)2000年版,第49-108页,33000字。60、《从文学与文化的张力关系透视人的选择与较量》杨乃乔,《中外文化与文论》2000年第7辑,第130-135页,6000字。61、《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上篇)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第81-85页,12000字。62、《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下篇)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第84-88页,12000字。63、《诗者与思者:一位在海外漂泊的华裔诗人及其现代汉诗书写》杨乃乔,《人文杂志》2002年第10期(马来西亚出版),第118-138页,24000字。64、《批评的职业性与话语的专业意识――论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倾向及其出路》杨乃乔,《文艺争鸣》2001年第2期,14000字。65、《中国学术的国际化倾向与比较文学的本科建制》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4日,4000字。66、《后殖民批评及其世界宗教背景》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18日,4000字。67、《论殖民文学与后殖民批评的宗教背景》杨乃乔,《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68、《从殖民主义到后殖民批评的学缘谱系追溯》杨乃乔,《后殖民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4000字。69、《比较文学是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杨乃乔,《文艺报》2001年10月30日第161期,4000字。70、《评〈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杨乃乔,《人文中国学报》(香港)第8期,中华书局(香港)2001年9月版,5000字。71、《中国文化产业的国际身份与女性主义批评》杨乃乔,《开放与传播特刊》2002年5月,8000字。72、《解构的阐释与逻各斯中心主义――论德里达诗学及其解构主义阐释学思想》杨乃乔,《中国诗歌研究》第1辑,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第287-312页,30000字。73、《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杨乃乔,《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68-81页,24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2期,第111-124页;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1期。74、《劣质译著:我们遭遇另一种学术腐败》杨乃乔等,《中国教育报》2003年3月20日。75、《所指与能指的序列关系:在索绪尔与德里达之间——论在场形而上学及本体论的终极意义》杨乃乔,《人文杂志》2003年第4期,第94-103页,13000字。76、《比较视域与比较文学本体论的承诺》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65-75页,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3年第12期,第96-106页。77、《经学与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演变》杨乃乔,《文艺研究》2003年第5期,第151-152页,7000字。78、《智者与愚者的对话》杨乃乔,《蓦然回首文存——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朱竞编著,华龄出版社2004年版,第150-162页,10000字。79、《比较文学教学中学科本体论意识的强化及其重要性:论比较文学属于本体论而不是方法论》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140-143页,3000字。80、《文学院比较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482-500页,16000字。81、《比较文学系总体教学改革》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教学与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卷,第501-510页,12000字。82、《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一个解构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视觉化叙事》(上)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8日,4000字。83、《学术文化电影〈德里达〉:一个解构主义者及其思想的视觉化叙事》(下)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9月22日,4000字。84、《比较文学概念的语言分析及五种相关学科概念的界分》杨乃乔,《跨文化语境中的比较文学》汪介之、唐建清主编,艺林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486-504页,10000字。85、《关于“poetics”的意义及其误读》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4年12月8日,4000字。86、《“博导”制度是否有利于青年才俊》杨乃乔,《光明日报》2004年12月22日,3000字。87、《图象与叙事:论诸种叙事及知识分子的小叙事者身份》杨乃乔,《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第29-41页,23000字;《文艺报》2005年3月版第二版《理论与争鸣·学术新见》介绍,题目为《视图远没有取代语言成为时代文化的出场者》);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三期,第79-80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5期,第13-25页;转载于《21世纪年度文学批评论文选:2005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转载于《新世纪文艺学的前沿反思》张未民,朱竞编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转载于《北大年选2005理论卷》陈晓明、李杨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8-402页。88、《论中西学术语境下对“比较诗学”产生误读的可能性》杨乃乔,《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第1期,第24-39页,12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5年第6期,第50-60页。89、《论中国诗学文化传统的写意语境──从语言学的视角为中国古典诗学研究提供一个语境背景》杨乃乔,《汉语的危机》朱竞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286页,18000字。90、《高校的比较文学与英语教学归属》杨乃乔,《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9日,3000字。91、《平淡中的厚重与朗净中的纯粹》杨乃乔,《文艺争鸣》2006年第1期,第150-152页,4000字。92、《比较文学:一种无可回避的国际学术研究现象》杨乃乔,《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第106-109页,4000字。93、《全球化时代的语际批评家和语际理论家——谁来评判刘若愚及其比较文学研究读本》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11-16页,8000字。94、《诗学与视域——论比较诗学及比较视域的互文性原则》杨乃乔,《文艺争鸣》2006年第2期,第31-41页,18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转载于《跨文化研究:什么是比较文学》严绍璗、陈思和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8-424页。95、《论中西学术语境下对“poetics”与“诗学”产生误读的诸种原因》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第106-111页,10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11期,第83-87页。96、《从文艺理论走向比较诗学——论6卷本〈向峰文集〉学术视域的汇通性》杨乃乔、秦兰君,《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第2卷第3期,第257-261页,10000字。97、巴尔登斯伯格的《比较文学:名称与实质》杨乃乔、钟厚涛,《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乐黛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6-286页,13000字。98、韦勒克的《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杨乃乔、钟厚涛,《中外比较文学名著导读》乐黛云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7-366页,13000字。99、《论比较诗学及其他者视域的异质文化与非我因素》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第104-113页,16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2期学术卡片;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第147-148页;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6期,第66-74页;转载于《比较文学研究》吴光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100、《今天,艺术何为?美于何方?》笔谈,《复旦青年》复旦大学团委主办,复旦青年报社出版,2007年4月18日,第11版,2000字。101、《比较诗学的诠释态度:互文关系与交集理论》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第31-33页,5000字。102、《踏着谢阁兰的足迹》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4日,3000字。103、《摧毁:都市雕塑及其内部空间外翻的视觉冲击文化》杨乃乔,《美与时代》2007年第6月下,总第314期,第24-26页,8000字。104、《比较诗学研究的困境及其策略性突围》杨乃乔、钟厚涛,《中华读书报》2007年7月18日,3000字。105、《比较文学中的文化研究》杨乃乔,《人民日报》2007年8月16日,2000字。106、《西方的汉字偏见与东方的汉字精神》杨乃乔,《中华读书报》2007年9月12日,3000字。107、《后现代都市的栖居与反抗》杨乃乔,《香港商报》2007年09月16日。108、《文学性的叙事与通俗化的经典——论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书写策略》杨乃乔,《学术月刊》2007年第12期,第105-113页,17000字;转载于《全球化进程中文化问题探究》杨生平、叶险明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0年版,第124-142页。109、《边界的危机与学科的死亡: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的“去边界化”中领受的本质》杨乃乔,《人文杂志》2008年第1期,第119-122页,6000字。110、《两极对话:杨乃乔与方世聪》杨乃乔、方世聪,《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1期,第69-74页,3000字。111、《方世聪的油画精神及其对汉语画者“去中国化”的抵抗》杨乃乔,《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1期,第75-76页,3000字。112、《21世纪中国美术批评跌向道德底线后的困惑与拯救》杨乃乔,《中华儿女·书画名家》2008年第2期,第6-7页,3000字。113、《为艺术而痴狂的人们》杨乃乔,《济鲁晚报》2008年7月3日,3000字。114、《路径与窗口:论刘若愚及在美国学界崛起的华裔比较诗学研究族群》杨乃乔,《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第67-76页,16000字;转载于《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9年第5期,第32-41页。115、《天真的纯粹与平静的简单:评江衡的“后卡通”油画系列及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全然失忆》杨乃乔,《艺术家·图像志》马钦忠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8-33页,8000字。116、《多元文化研究的“大通”视域及对学术山寨文化的抵抗》杨乃乔,《东方丛刊》2009年第1期第2-7页,7000字.117、《唐代经学阐释学与两种文学观念的悖立》杨乃乔、李丽琴,《学术月刊》2009年第4期,第86-95页,21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9年第4期。118、《“红色记忆”:从延安走向国际画坛的中国军旅画家》杨乃乔,《美与时代》2009年第9期,第20-23页,8000字。119、《第三文化空间:兼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命脉》杨乃乔,《文艺争鸣》2009年第11期,第43-50页,10000字。120、《中西学术文学交汇中的诠释学:论中国经学诠释学的建构》杨乃乔,《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第14-24页,23000字;转载于《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121、《〈比较文学概念〉教学须坚持本学科的理论深度》杨乃乔,《现代教授报·教材周刊》2009年12月4日第3版,2000字。122、《历史的沧桑与千年的庆典:中华世纪坛的建筑美学原则》杨乃乔,《美与时代·创意》2010年第1期,第21-25页,8000字。123、《复旦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与博士生精英化培养规划》本专业全体教师制定、杨乃乔执笔、陈思和审订,《中国比较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第11-23页,15000字。124、《无主义时代的女性身体绘画及后波普艺术》杨乃乔,《文艺争鸣》2010年第2月号下半期,第103-107页,8000字。125、《从〈干妈〉到〈剪出的四季〉——民间剪纸艺术的生态美学原则》,杨乃乔,《文艺争鸣》2010年第3月号下半期,第4-12页,22000字。126、《是技艺学诠释学还是存在论诠释学——论中国诠释学的主脉:经学诠释学》,杨乃乔,《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第113-116页,5000字。
刘卫东的学术成果
主要科研项目:1、2005年,《20世纪中国家族小说研究》,中国博士后基金,主研人2、2006年,《现代性视野中的家族小说》,天津师范大学基金,52WQ34,主研人主要学术成果: 1、《论新时期小说中的“荒诞意识”》,《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2、《女性?罪恶?生存》,《华文文学》2002年1期3、《现当代诗歌怎样读》(19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版4、《序跋鉴赏辞典》(承担2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一个作家能写多久》,《河北日报》2003年7月18日6、《王朔与大众文化》,《江汉论坛》2003年6期7、《对少年作家现象的思考》,《河北日报》2003年11月21日8、《张爱玲的“荒凉”意识与西方现代派文学》,《华文文学》2004年2期9、《漫谈红色经典改编热》,《河北日报》2004年8月6日10、《青狐是什么变的?——读王蒙的长篇小说〈青狐〉》,《河北日报》2004年6月18日11、《当下文学批评中的命名的问题》,《文艺报》2004年6月22日12、《20世纪家族小说中的父亲形象新论》,《石家庄师专学报》2004年5期13、《朱光潜与翻译》,《读书时报》, 2004年12月24日14、《悬于头上的追问之剑——读张生小说〈白云千里万里〉》,《中国教育报》, 2004年8月12日15、《如何看待传媒批评学院批评的分立》,《河北日报》,2005年1月21日16、《梅洁散文论》,《河北作家》, 2005年第2期17、主持《小说月评》专栏,《河北日报》,2005年3月25日18、《呐喊与行动记录——关于冯骥才〈思想者独行的对话〉》,《文学报》, 2005年12月22日19、《金瓶梅红楼梦与20世纪家族小说叙事模式的关联》,收入《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论集2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20、《倪吾诚与知识分子的自我想象——重读王蒙〈活动变人形〉》,《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5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版21、《新世纪文学批评话语中的新世纪文学》,《小说评论》,2006年1期22、《老杨同志与清官形象》,《名作欣赏》,2006年5期23、《存在与虚无——张生小说论》,《当代文坛》,2006年1期24、《道德、思想与民族国家话语中的女性写作》,《长江学术》2006年4期25.《<李双双>的创作、改编与当时文艺界的问题》,《扬子江评论》,2007/12/2026.《无人倾听的讲述》,《作品与争鸣》,2007/01/`1727.《大学里的“幽灵”--从<大学纪事>看知识分子的文化选择》,《天津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8/2028.《当年对路翎的批评及路翎的反批评》,《粤海风》,2008年第1期29.《新世纪小说的本土化与民族化追求》,《天津文学》,2008年10月30.《家族叙事与现代启蒙神话》,《齐鲁学刊》,2008年第1期31.《“翻案”与“影射”》 ,《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32.《女性文学:繁荣背后的危机》,《文艺理论与批评》,2009年第3期33.《后现代社会的美丽糖衣与辛辣现实》,《电影评介》,2009年第11期34.《论新时期文学中的小说家冯骥才》,《以思想立》,2009年11月版35.《论新世纪的底层文学》 ,《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4期36.《桑麻的散文》,《手稿》,2009年春之卷37.《家族历史视野中的“中国问题”》,《现代视野中的文学潮汐》,2009年10月版38.《河北文学通史》(专著),科学出版社, 2009年11月主要获奖情况:论文《再谈红色经典改编热》(河北日报2004年8月6日)2005年获河北省新闻奖评选委员会颁发的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并获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颁发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复评银奖。
刘川鄂的人物成就
已出版《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小市民 名作家——池莉论》等著作。著有关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鲁迅、闻一多、张爱玲、现当代湖北文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近百篇,发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社会科学战线》、《人文杂志》等学术刊物。另有关于大众文化、足球、婚恋、学校教育等方面的散论及散文创作近百篇,散见于全国各地报刊。 中国现代文学(高等院校中文专业创新学习教材)(参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ISBN978-7-301-16718-2湖北文学六十年(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ISBN 978-7-5354-4218-5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参编,5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ISBN 978-7-5622-3963-5传奇未完:张爱玲1920-1995,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ISBN 978-7-5302-0906-6张爱玲之迷中国书店2007年1月出版ISBN7-80568-811-7/I.232《流言私语》(编选张爱玲散文集)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ISBN7-5399-2254十博士直击中国文坛〔十人合作〕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ISBN 7-5008-3339-3《速读中国现代名家大师丛书·张爱玲卷》(二人合作)蓝天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ISBN7-80158-341-8/I.50新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主编,130万字)武汉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2004年6月、 2006年6月再版ISBN 7-5430-2676-7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副主编,30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ISBN 7-5622-2375-0小市民名作家-----池莉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2001年3月再版ISBN7-216-02990-9中国自由主义文学论稿武汉出版社2000年9月出版ISBN7-5430-2091-2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2001年4月、2003年10月再版ISBN 7-5302-0603-6现代文学流派(参编)长江文艺出版社《中国新文学研究丛书》,1996年7月出版ISBN7-5354-1322-6乱世才女张爱玲(评传)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ISBN 7-224-02604-2/k.362上海文汇报同年1至2月连载神侃足球(4人合著)陕西旅游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私语(编选张爱玲散文集)花城出版社1990年5月出版ISBN7-5369-0671-7/I.52“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 超星数字图书馆. 名师讲坛十集录播 2008年5月 1. 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梁实秋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文学评论2006年第1期ISSN 年 11 月 28 日 至 29 日北京语言大学“梁实秋与中西文化学术讨论会暨海峡两岸梁实秋研究学会成立大会”参会论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3期摘要 CN11-416/C“五四” 启蒙思潮与自由主义文学 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ISSN 0511-4683(《新华文摘》2002年8月摘要)ISSN 0511-4683中国自由主义文学创作成就简论 文学评论1999年青年学者专号ISSN 0511-4683中国现代作家创作心态论 云南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CN53-1001/C自由观念与中国近代文学 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笫1期ISSN 0257-0246(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专辑同年第5辑转载ISSN1001-2907)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的现代性 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 ISSN 0447-662X中国自由主义文学研究综论 江汉论坛1999年第3期ISSN 1003-854X胡适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武汉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ISSN1000-5374(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同年第8期转载ISSN1001-2907)周作人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湖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ISSN 1001-4799(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同年第9期转载)30年代民主主义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比较论 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第3期ISSN1000-4769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与中国自由主义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3期ISSN1003-0263(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辑同年第12期转载ISSN1001-2907)中国自由主义文学概观 中文自学指导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辑同年第10期转载ISSN1001-2907)“颓废”中的深刻 中州学刊1996年第2期ISSN1003-0751(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同年第6期转载ISSN1001-2907)2. 张爱玲研究张爱玲:宁愿清醒地孤独着 新商报2010年10月18日CN21-0085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中的张爱玲现象 2006年10月香港浸会大学张爱玲逝世十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论文,并入选会议论文集《张爱玲:文学电影舞台》,牛津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ISBN 978-0-19-549632-1。湖北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ISSN 1001-4799(《新华文摘》2007年15期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搞》2007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9期转载))海上花落:张爱玲之死 报告文学2001年第11期ISSN1009-007x海内外张爱玲研究述评 华文文学1996年第1期I067SSN 1006-7(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96年第7期转载)默默无闻50年,短篇佳作又一篇-----评张爱玲的《封锁》文学与语言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ISBN7-5004-0924-9探寻“人性与正常的人性弱点”-----张爱玲唯一特工题材小说《色,戒》通俗文学评论1996年第2期 ISSN1005-1082评张爱玲短篇小说《花凋》 名作欣赏1990年第4期ISSN 1006-0189张爱玲前期小说人物论 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ISSN 1001-4799多姿的结构 繁复的语象-----张爱玲前期小说艺术片论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9年第4期ISSN1003-0263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张爱玲 文学与语言论丛,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ISBN7-216-00496-5文坛怪才张爱玲 青年心理咨询 1994年第4期ISSN1005-33282. 20世纪中国文学综论区域文学研究的限制与困境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6月8日CN11-0274当代中国区域文学的体制化特点及研究困境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9月ISSN978-7-5004-8961-0当好作家遇到好评论家 小说评论2010年第5期ISSN10004-2164“除渣”与“去蔽”-----关于文学与民间记忆的思考《南方文坛》2010年第1期 ISSN 1003-7772(《中国社会科学文摘》3期)源于民间 高于民间-----对当下文坛“民间热”的思考 文学报2009年10月22日关于现代文学史起点问题的对话(多人合作),《学术研究》2009年第3期ISSN0439-8041,《新华文摘》同年第11期转载关于当代文学的中国经验的思考(2008.北京文艺论坛),收《传统与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9月。ISBN 978-7-02-007503-4不满及其应对:关于底层写作 长江文艺2008年第5期ISSN 0528-8384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解构及其限度(2人合作)文艺研究 2007年第7期ISSN 0275-5876新历史主义小说对集体话语体系的解构(2人合作)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内刊)我们的致命伤 贵州作家第一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ISBN 7-221-07254-x/1.1475为了营造健康的文学生态----关于文学人民性问题的随想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ISSN1671-8275危境中的人性洞察和明畅书写 长江文艺2006年第3期ISSN 0528-8384批评家的左手和右手 文艺报2005年3月31日cn11-0093;呼唤有胆有识有良知的批评家 文艺报2005年4月13日cn11-0093;(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辑同年第8辑转载)文化多元时代文学批评的价值坚守和积极应对 当代文学研究第17辑2005年12月(内刊)畅销与常识 文艺报2005年8月20日cn11-0093狂妄的作家与坚守的批评家 南方文坛,2005年第5期;ISSN 1003-7772新世纪文学批评的新策略 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ISSN1007-9106文艺新观察 2005年第4期ISBN 7-5354-2249-7〔收入《2005当代文艺论坛论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ISBN7-5059-5441-5〕网络文学创作的新质性及独特价值 (2人合作)《网络文学与数字文化》,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出版ISBN7-81105-048-x/c.21当前文学学科建设的一些问题 文艺报2004年8月26日cn11-0093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思考 文艺研究2004年第6期 ISSN 0257-5876学科建设有违初衷 社会科学报2003年8月cn31-0034从“跑官”到“跑点” 社会科学报004年1月1日 cn31-003490年代流行文化背景下的一种文坛现象--- 作家明星化 文艺研究 2001年第5期ISSN 0275-5876真实·典型·女权主义·个体化写作(与人合作)文艺争鸣2001年笫5期ISSN 1003-9538一个基本评价标准和一个重要参照系 文艺争鸣2000年4期ISSN 1003-9538(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专辑同年第10辑转载)世纪回眸:两份作家排名榜(2人合作) 文论报1999年11月4日cn13-0035批评者说(3人合作) 芳草1999年第10期 ISSN 1004-7107谁是我们这个世纪的大师?(合作)南方文坛1999年第5期Issn1003-7772(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专辑2000年1期转载)解读诗史 建构诗学 展望诗坛-----1996华文诗歌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第1期ISSN1003-0263新的综合 新的突破 文艺理论与批评1995年第3期CN11-1581/J褐色的诱惑:性文学与文学性(与人合作) 佛山文艺1995年第7期CN44-1048/I试论中国文学的爱情与事业冲突模式 文艺争鸣1990年第4期ISSN 1003-9538(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同年第6期转载)当代文学谱写新的辉煌 长江日报1999.9.21 CN42-00944.作家作品研究11韩少功:“公民写作”的伟大实践中国作家 2010年第9期ISSN 1003-1006一个家族的背影(2人合作1)文艺新观察 2009年第2期ISBN 7-5354-2249-7鲁迅的超越性:在左联与自由主义文学派别之间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第4期ISSN1003-0263; 2006年4月广州“鲁迅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鲁迅研究会第八届代表大会”大会发言。2006年8月圣彼得堡大学第二届“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大会发言,入选圣彼得堡大学“远东文学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圣彼得堡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2006年文学批评新选》全文选入,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ISBN 978-7-5039-3158-1苦难的叙事和文学的关切---评王华的中篇小说《傩赐》(2人合作)理论与当代2006年第7期ISSN1673-1956人性化的下半身写作------《落红三部曲》中的男人和女人(2人合作)文艺新观察 2005年第3期ISBN 7-5354-2249-7读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的批评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1年第3期 ISSN 1008-0163《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ISBN7-16-u3410-4论《女神》的现代意识 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笫1期(内刊)鲁迅:被误读的大师(合作) 芙蓉1999年第5期ISSN1004-3691鲁迅在人间 广东鲁迅研究1992年第4期《红楼梦》的情爱意识 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ISSN 1001-4799略评《呐喊》《彷徨》的两个研究系统 鲁迅研究月刊1988年第3期ISSN1003-06385. 现当代湖北作家研究忧伤而优雅的女性之歌-----读阿毛抒情长诗《女人辞典》名作欣赏2011年第5期ISSN 1006-0189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的真切写照------简评余书林小说《女“村人大”代表》福建文学2011年第5期ISSN 0257-0297刘醒龙:“高贵”文学理想大厦的精心构造者(2人合作)中国作家 2011年第5期ISSN 1003-1006冷峻奇崛的现实主义探索-----曹军庆中短篇小说论《越狱》,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ISBN 978-7-5354-4218-5诗化小说的可贵探索-----读梁必文小说集《孤山》湖北日报2010.11.12 CN42-0001超越欲望 彰显大爱——评方苑的长篇小说《军婚>》文艺报20 10年10月29日优秀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精神探险 文艺报2010年9月17日;cn11-0093论转型期湖北长篇小说(2人合作)文艺新观察 2010年第1期ISBN 7-5354-2249-7率真 狂放 浪漫的新古风 柳忠秧古体诗八人谈 文艺新观察 2010年第1期ISBN 7-5354-2249-7饱含着真实生命体验的睿智之思-----张执浩诗歌艺术论(2人合作)江汉论坛 2009年第3期ISSN 1003-854X序吴柏公长篇报告文学《恩施模式》,珠海出版社2009年2月ISBN978-7-5453-0169-4从逃离到突围-----张执浩短篇小说论(2人合作)《理论与创作》,2008年第4期 ISSN1005-068X CN43-1089/I繁华.繁复.繁丽-----评刘爱平的长篇小说《繁华城》(2人合作)理论与创作 2009年第5期ISSN1005-068x为当下都市立此存照-----评刘爱平的长篇小说《繁华城》 文学报2000年1月22日cn31-0012具有社会学和文学双重意义的文本 -----王玲儿《梦想启示录》速评 文艺新观察 2008年第3期ISBN 7-5354-2249-7郭海燕小说散论 当代文坛 2008年第6期ISSN1006-0820只为心中的龙爪花 文艺报2007年2月15日;cn11-0093;平民话语与底层智慧----评达度的小说创作 文艺报2007年3月6日;cn11-0093;官场题材 平民话语 底层智慧----评达度中篇小说集《就这样把你征服》文艺新观察 2007年第1期ISBN 7-5354-2249-7无人看见的守望------读向天笑情诗选集 黄石日报2008.5.29 CN42-0065一个有特色有潜力的70后女作家 文艺新观察 2007年第1期ISBN 7-5354-2249-7鄂地乡村的苦难叙事 文艺争鸣2007.7 ISSN 1003-9538直面 反思 悲悯-----刘醒龙、陈应松笔下的乡村苦难叙事当代文学研究第18辑2006年12月(内刊)方方:“不聪明”的女作家 《大武汉》2007年第16期cn42-1766/g0价值多元时代的文学坚守(2人合作)文艺新观察 2006年第2期ISBN 7-5354-2249-7塔罗牌世界的探险(2人合作)文艺新观察 2006年第3期ISBN 7-5354-2249-7湖北日报2006年3月31日《雪泥鸿爪》的古典况味 电视月刊2003年第3期CN42-1017/J曹军庆的手术刀 长江文艺2003年第9期ISSN 0528-8384大文豪 大美人 新秭归 长江文艺2003年第11期ISSN 0528-8384池莉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2人合作)孝感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ISSN 1671-2544唠叨风格与恶俗趣味-----池莉市民题材小说的审美特征 当代美学评论2003年第1期池莉热反思 文艺争鸣2002年第1期ISSN 1003-9538(《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卡片》摘录。《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专辑》2002年第4期全文复印。收入《2002文学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ISBN 7-02-004253-8/b.278、《2003文学批评精华》,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ISBN 7-5387-1883-4/I.1768,《与魔鬼下棋》,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ISBN 7-5008-3265-6,《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资料》,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ISBN7-5329-2424-6《人文讲坛讲演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出版ISBN7-216-04045-7/c.186等书)唠叨文体 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5月30日CN11-0130文学面对现实的一种方式-----评胡发云的时论及其新作《媒鸟5》 北京,东方2002年第12期ISSN1005-3700一个文化国家主义者的自卫与自慰-----论闻一多的爱国诗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ISBN7-307-03307-0,湖北作家论丛第6辑,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1月ISBN7-5609-1471-3/g.64两个女名人和同一个构思-----范春歌、池莉西藏题材作品之比较 书屋2001年11期ISSN1007-0222(全国大部分省市的报刊报道过本文内容)漫论吴建芳的散文 湖北作家论丛第7辑,1999年8月ISBN 7-5354-1954-2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情感世界的切片解剖-----论闻一多的爱情诗 湖北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ISSN 1001-4799夏雨田风格与今日曲艺界 《幽默人生效应》,武汉出版社1993年出版论闻一多的情诗《相遇已成过去》 名作欣赏1991年第6期ISSN 1006-0189新写实小说与汉派散论 湖北作家论从第5辑,武汉出版社1991年3月ISBN 7-5430-0679-0/z.33当代文学评论1990年第5期方方创作三题 湖北作家论丛第4辑,1989年出版6. 文学教育问题研究学痴古远清 长江文艺,2011年第6期ISSN 0528-8384诗人仍是现时代最像文人的文人《汉诗》2009年第3期,武汉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ISBN 978-7-5430-4501-9邹贤敏老师和我的文学梦 长江文艺,2009年第5期ISSN 0528-8384在文学教育中培养审美人格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8年第2期ISSN 1004-0498读经:应不应该作为教育行为? 中学语文 2006年第6期ISSN 1000-419X《实新活美-----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规律的探讨》(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ISBN 7-81036-866-4新世纪大学生与新诗 文艺新观察 2004年第2期ISBN 7-5354-2249-7人性的飞扬 《世纪印象-----百名学者论中国文化》 华龄出版社2003年出版ISBN 7-80178-103-1关注人文 精读经典 甄别时尚(学者教授给你暑假读书支招)中华读书报2003年7月23日cn11-0160何谓世俗生活-----以武汉为例 东方2002年11期武汉人的世俗生活 特别关注2003年第1期ISSN1009-9131语文文学课的活与美 广东教育2002年第6期ISSN1005-1422足球非理性三人谈(与人合作) 东方文化2000年第4期ISBN 1005-9253解放男人 青年探索1994年第4期ISbN 1004-3780走出“男女平等”的误区 青年探索1994年第1期ISbN 1004-3780中学生课外阅读漫论 青年探索1993年第4期ISbN 1004-3780谈情说爱谬论99条(上) 河南《热风》1993年第2期cn41-1187/I谈情说爱谬论99条(下) 河南《热风》1993年第3期cn41-1187/I 1. “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史课程教学规律研究 ”,省级,(编号:20040174)湖北省教育厅项目0.45,2004,主持,(已完成)2.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研究,国家社科基金(编号05bzw053),7.5, 2005-2008,(已完成待结项),主持3. 新时期以来的湖北作家群研究,省社科(编号2005072),1.2, 2004-2006,(已完成)主持4. 当代湖北诗歌史,湖北省文联重点项目,2,2008,主持5. 当代湖北诗歌综论 ,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项目,1 , 2010,(已完成待结项),主持
上一篇:天文学导论论文题目
下一篇:外国电影类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