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水产研究所论文
四川水产研究所论文
长江白鲟自禁还有吗
长江白鲟自禁还有吗,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大家都有了解到不少,我们中国的动物种类也是有很多的,但也有很多动物因为各种因素慢慢的走向了灭绝,以下长江白鲟自禁还有吗。
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正式宣布灭绝。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北京时间2022年7月21日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名录显示,长江特有物种白鲟(Psephurus gladius)已经灭绝,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野外灭绝。全球范围内,裸腹鲟多瑙河种群(Acipenser nudiventris Aral Sea subpopulation)灭绝。红色名录同时提升了其他7种鲟鱼的保护等级。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其中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河流和淡水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和自然至关重要,但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却在持续丧失,河流生态不断退化。
IUCN鲟鱼专家组主席艾纳·路维(Arne Ludwig)表示,“结果令人震惊和悲伤的,但却在意料之中。评估表明鲟鱼仍然无法摘掉‘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这一头衔。”
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
此次被提及的三种亚洲鲟鱼包括白鲟、长江鲟和西伯利亚鲟自然种群,前两种都是长江流域的代表性水生物种。白鲟2003年最后一次出现在长江宜宾南溪江段,而长江鲟(达氏鲟)则是因为未能发现除增殖放流种群外的幼鱼而被评估为野外灭绝。
长江流域分布着多达4300多种水生生物,其中鱼类400多种,长江特有鱼类170多种;拥有白鱀豚、白鲟、中华鲟、长江鲟、长江江豚等国家重点保护水生生物12种。其中白鱀豚是世界上所有鲸类中数量最为稀少的一种。2007年,白鳍豚被宣布功能性灭绝。但2018年11月14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更新发布,暂未确认白鱀豚灭绝,保持原定评级“极危”。
2019年12月23日,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上刊发了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专家的研究论文(pre-proof):预计2005年-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2020年1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此回应表示,目前IUCN官方还没有发布和更新关于长江鲟灭绝的消息,“后续还需要讨论”。
上述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博士,同时也是IUCN鲟鱼专家组中国唯一成员,她将白鲟和已经灭绝的白鱀豚进行了对比:“诚然鲟鱼是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但是白鲟灭绝仍然是不应该发生的事情。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这并不是偶然事件,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
▲长江鲟 危起伟供图
全球拯救淡水生物多样性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力度。中国农业农村部陆续发布了《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5- 2030)》《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2016-2025)》《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 (2018—2035)》。计划中对于中华鲟的现状描述是“产卵频率降低、洄游种群数量持续减少、自然种群急剧衰退”,对于长江鲟则是“自然繁殖终止、野生种群基本绝迹、人工群体亟需保护”。
危起伟表示,“长江鲟和中华鲟不应该只有灭绝一种未来。它们的人工繁殖已经突破,建立了一批人工群体,但自然种群的恢复任重道远。所幸‘长江大保护’已成中国共识,‘十年禁渔’、《长江保护法》等利好政策已陆续开始实施。”
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项目)周非表示,“这次红色名录更新结果提醒我们需要通过抢救性保护来扭转淡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更需要规划和实施系统性保护措施解决长期威胁,我们需要更多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帮助长江鲟早日‘降级’,更好地守护江海洄游的中华鲟,共创江海生态系统的美好未来。”
长江白鲟是什么鱼
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我国才有,也被称作“长江白鲟”。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属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鲟又称“象鱼”,是淡水鱼家族中的第一号“巨人”,身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700多公斤,其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鲟有个明显的特征: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一对。眼甚小。
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後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於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白鲟是长江中仅次于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长可达二三米以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白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物包括鱼类、虾蟹等。
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在17年前
科研人员抢救濒危物种白鲟。
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大年初一。当年1月23日,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了一尾白鲟。之后,专家们给白鲟装上超声波跟【踪】器放流长江,但是宜宾江段水流速太大,加上滩险,跟踪船触礁后信号丢失。等到跟踪船修复之后,信号再也没能找回来。
是什么导致了白鲟的灭绝?
白鲟的灭绝人为原因必定必不可少。作为曾经的水产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它一直被过度捕捞食用。然而白鲟的性【成熟】时间将近7到8年,人工饲养一直不成功,因此也未能留下细胞、受精卵、组织等结构。
长江各段水电站的建设将长江分割成为数段,上下游的白鲟不能够互通,将原本种群数量较小的它们分割得更小。
白鲟本是大型食肉动物,活动范围减小意味着它可供选择的捕食区域减小,无法遇到充足的食物。而相互分割的小的区域对于白鲟之间的繁殖也造成了一定阻碍。
长江流域还有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
长江鱼王:中华鲟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古老珍稀鱼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活化石”。据介绍,2013年、2015年、2017、2018年,研究机构都没有监测到长江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2019年仍在监测中,总体来说野生中华鲟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
白鳍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小型鲸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数量就急剧下降,1983年被列为保护动物,1986年估计数量还达到了300头,到2002年为止普查到的白鳍豚数量不超过50头,说它是水中大熊猫,但它比大熊猫更濒危,是全球极度濒危的12大动物之一!2007年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中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就在2018年4月18日,有社会组织宣称在长江芜湖段板子矶水域拍摄到疑似白鳍豚照片,再度引起关注。之后我国农业农村部立即组织淡水豚类研究专家进行了辨识,但因清晰度不够不能确认,又紧急组织有关专家人员并邀请志愿者代表一同前往发现水域进行应急考察,但是仍然一无所获。
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白鳍豚可能在野外仍然没有灭绝!
最小的鳄鱼之一:扬子鳄
扬子鳄是现存鳄类中体型最小,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和的鳄鱼,现存数量非常少,已经濒临灭绝,不过因为扬子鳄的生活特性,安徽宣城建立了唯一的扬子鳄保护区——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在1980年产下了中国第一批幼鳄。扬子鳄在保护区中繁殖后代,在人类精心保护下,种群数量逐渐扩大!
微笑女神:长江江豚
江豚通常栖于淡水与海水交互海域,它也能在的淡水中生活,喜欢单独活动,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2013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017年5月9日,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通告明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率先实行全面禁捕;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一空前严格的禁渔措施,为长江流域摆脱“无鱼”困境带来了希望。
希望在人类的保护下,长江会越来越美,越来越清澈,这些濒临灭绝的精灵们有一天能重新畅游长江。
白鲟灭绝了吗
白鲟灭绝了。估计2005年至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灭绝。
上一次见到白鲟幼苗,还要追溯到90年代初期。30年来,未发现白鲟有自然繁殖。人们不清楚白鲟的确切寿命,但估计其自然存活时间应该在30年左右。2003年,最后一尾野生白鲟的信号消失在追踪器中,而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个体存留。
白鲟(学名:Psephurus gladius),体长为2~3米,体重200~300公斤,最大的体长可达7.5米。又称作中华匙吻鲟,和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同属匙吻鲟科的物种。另名为中国剑鱼,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因为其吻部长状如象鼻,又俗称为象鱼。
中国古代白鲟被称为鲔。春季溯江产卵。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2020年1月2日消息,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被宣布于2019年12月23日灭绝。
长江白鲟仍然存在
长江白鲟仍然存在
长江白鲟仍然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也对全球的鲟鱼进行了再评,有着“中国淡水鱼之王”之称的长江白鲟被正式宣告灭绝,但是还有些人会认为长江白鲟仍然存在,一起来看看。
中国长江又一特有物种——长江白鲟被宣布灭绝,没能跨入2020年。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日前在线发布的一篇研究论文(pre-proof)透露了这一消息。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张辉博士。
研究人员在该论文中称,预计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已经灭绝。该论文的预校样(pre-proof)于2019年12月23日在线发布。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评估为“极危”等级。
白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最大体长可达7米。四川渔民有句话,叫“千斤腊子万斤象”——“腊子”指中华鲟,“象”,指的就是白鲟。这是个大家伙。
实话实说,白鲟其貌不扬。它的头、体背部和尾鳍均为青灰色,只有腹部为白色。白鲟光秃秃的,身上没什么覆盖物,只在尾鳍上叶长着一种叫硬鳞的原始鳞片。
它长了一个又长又尖的吻,于是也被古人称作“象鼻鱼”;嘴在头的腹面,口中只有一排细小的牙齿。尽管如此,白鲟依然凶猛能吃,专吞各种小鱼。白鲟的鳃盖大、嘴大,但是眼睛很小,小到有点滑稽,长在口前方近头背处。
白鲟的尾巴也很有个性——它是歪的,尾脊骨弯向上方。如果解剖白鲟,你还能发现,它的脊椎很原始,由圆棒状的脊索支撑身体,全身大部分骨骼是软骨。这些身体结构都在提醒你——它真的很古老。亿万年的光阴在白鲟身上停滞下来。有化石研究表明,白鲟科种类最早的化石可见于晚侏罗纪。
中华鲟在长江产卵,之后会带着幼鱼去往外海;但白鲟不同。它的一生基本上都在长江度过,最多到长江口游一游。白鲟的产卵场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重庆以上的长江干流,成熟个体在繁殖季节前有上溯洄游的习性。
作为一种长得不算出众的巨大鱼类,白鲟是“沉默”的。除了跟长江打交道的渔民,大多数公众很难见到活体白鲟;它又没有“中华鲟”那样响亮的名字。看不到,不了解,对它的命运,也就更少人牵挂。
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白鲟只生活在长江。作为处在长江食物链顶层的旗舰物种,它的数量本就不多,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恶化,生物资源衰退,高密度航运,水利工程,违规设置的电网和滚钩……这一切,都让白鲟的处境日益艰难。
2002年12月11日,有渔民在长江南京下关水域误捕一尾体长330厘米、体重116公斤的雌性白鲟。这条白鲟伤势严重,身上有数把滚钩,下腭部还有一条长约22cm的伤口。
这是近10年来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条活体白鲟。当时国家农业部指令,不惜一切代价予以抢救。
然而,2003年1月初,这条白鲟还是宣告死亡。专家们努力了一个月,没能将其救活。当时的媒体写道:谁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地球上最后的白鲟。
2009年,IUCN对长江白鲟物种濒危等级的评估结果是“极危”。但这些年来,长江白鲟始终未在渔民和科学家们的苦苦搜寻中现身。没人能想到这可能是人们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失去这一条鱼,也失去了整个物种。
网友感叹:我们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白鲟灭绝”的消息令人痛心: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通告,从今年起在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和水产种植资源保护区以外的天然水域实施长江十年禁渔计划。
在过去几十年快速、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已经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所以实现禁捕,让长江休养生息,迫在眉睫。
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在1988年国务院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
除长江白鲟灭绝外,中国特有的中华鲟、长江鲟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极危”等级(status)。2017年和2018年,农业农村部陆续启动《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和《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
据新浪微博@人民日报,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实施,这将是长江史上最大规模休养生息。古人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但因过度捕捞,长江已陷“无鱼”境地。
鱼要放生,人要反思。竭泽而渔则无鱼,尊重规律则无虞,鱼的兴与衰,本质是大自然为发展亮起的指示灯。给长江十年休整期,长江能还世界一片生机。
鱼类“活化石”
从未遇见,听闻已是久别。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长江白鲟就是这样珍稀的物种,但如今最后一尾长江白鲟也沉没在滚滚长江水中。
长江白鲟又名“琵琶鱼”、“鲔”,因为吻部非常长,像大象的鼻子,因此又被称作“象鱼”、“象鼻鱼”,属于匙吻鲟科。
古书曾对白鲟的外形进行了精炼的概括,
“鲔口在颌下,长鼻软骨者也。”
长江白鲟的头部占到了体长的三分之一,吻部像极了象鼻子,从前到后逐渐变宽。中国发行的《鲟》邮票就生动形象刻画处白鲟矫健又强劲的身躯。
值得一提的是,匙吻鲟科鱼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5亿年前。那段时期是显生宙最长的白垩纪时期。白垩纪的气候相当暖和,海平面变化大,匙吻鲟科鱼类也快速繁衍。但是,由于第四纪冰期,环境剧烈变化,只有亚洲长江白鲟和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长吻鲟(又名密西西比河匙吻鲟)存活下来。本文所讲述的就是亚洲长江白鲟。
亚洲长江白鲟是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生活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属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是长江流域中仅次于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体长达2~3米,体重在200~300公斤之间,是体型最大的淡水鱼类之一。
但由于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长江白鲟活动区域越来越少,数量逐渐稀少,个体也越来越小,因此白鲟又被称作“水中大熊猫”。
但是,随着最后一尾长江白鲟的死亡,长江白鲟也只能成为影片上的存在。
如今只剩下白鲟的标本
白鲟身为我国最大的淡水鱼,堪称“淡水鱼之王”。它们逃过了第四纪冰期引起的剧烈环境变化,在拥有无数天敌的世间存活了1.5亿年。
可是就是这么古老的生物却没能活过2020年的新年。
当人们在庆祝新年新气象的时候,最后一尾长江白鲟却沉没河底,宣告着长江白鲟的灭绝。现在,让我们共同探寻长江白鲟灭绝的原因。
长江发现的白鲟的尸体
首先是长江白鲟的繁衍问题。数据显示,白鲟在自然水域中,从鱼苗期到具备繁衍能力的时期,需要的时间是七年以上,并且体型越大的白鲟,怀卵量和繁衍能力就越强。
可是,尽管白鲟一次的产卵量可以超过20万粒,鱼卵的孵化成功率却很低。一部分是被天敌吃掉了,另一部分则是刚孵化出后,不适应周边不断恶化的环境而走向死亡。
其次是人类过度捕捞,使白鲟数量急剧减少。如果说,第四纪冰期引起的剧烈环境变化是白鲟的`第一难,那么人类的过度捕捞则是第二难。
20世纪六十年代之前,长江白鲟的数量仍然处于平衡状态。
20世纪七十年代,白鲟的数量就开始急剧减少,不少人为了利益竭泽而渔。远远望去,长江江面上是密集的渔船,“电毒炸”、“绝育网”使得长江白鲟被大量捕捞。甚至部分黑心渔民连刚孵化出的鱼苗都不放过。
接着是长江白鲟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破坏。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以及乡镇企业的快速发展,在长江沿岸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的同时,长江流域水污染问题也日益凸起。
尤其是长江中下游水域,水体富营养化、白色污染、水生态失衡问题格外严重。
这不仅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巨大挑战,更是给长江流域水生动物带来灭顶的威胁。
长江白鲟无论产卵、繁衍,还是生存,都极依赖周边的环境。随着长江流域水资源被严重污染,长江白鲟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然后是长江白鲟食物短缺。上文提到过,在第四纪冰期,只有北美洲密西西比河长吻鲟和亚洲长江白鲟得以幸存。
两者都是同一时期的物种,但食性截然不同。长吻鲟是滤食性鱼类,长江白鲟却是肉食性鱼类,并且是长江流域水生动物食物链中层。
人类的过度捕捞和长江环境的恶劣变化,影响的并不只是长江白鲟,还有许多其他水生动物。这导致长江白鲟食物数量急剧减少,长江白鲟过上了食物短缺的生活,数量自然也就减少了。
最后的原因是人们拦江筑坝。长江白鲟是洄游型鱼类。自从长江流域修筑水坝、修筑发电设施后,长江白鲟和其他洄游型鱼类的生长和繁衍能力都受到严重破坏。
长江白鲟的灭绝已成为我们无力更改的事实,谁能想到存活了1.5亿年的长江白鲟,没能跨过2020年的新年呢?
当最后一尾长江白鲟,沉没河底,白鲟在长江里悄然绝迹。长江白鲟似乎用生命向人类演奏了一曲悲歌。
它们似乎在遗憾,遗憾人类为什么没有早点采取行动挽救自己。《吕氏春秋》中曾提到过“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然而,人类却无视老祖宗的劝导,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疯狂捕捞鱼类,甚至连刚孵化出的鱼苗都不放过。
人们真的应该早早采取行动挽救鱼类,更应该在发生竭泽而渔之时就开始制止。只是人类开始意识到应该保护长江流域鱼类的时候,为时已晚。
1993年,长江白鲟功能性已经灭绝,预计2005年就是长江白鲟灭绝之时。
我们难以想象,长江白鲟是如何面对身边的伙伴一个个走向死亡的,徒留自己孤独地面对身边浑浊的江水。长江白鲟硬撑了五年,还是没能等到被挽救。
我们如今已经无法再拯救长江白鲟,但我们可以拯救长江流域中其他濒危生物。优先保护灭绝风险最大的物种是紧迫的,人类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2021年1月1日,长江正式开始实施“十年禁渔”政策。禁渔区域包含三类,第一是水生生物保护区,第二是长江及其重要支流,第三是其他重点水域。人们坚信“十年禁渔,方才有鱼”。
这里有人会提出质疑,明明长江实行十年禁渔,为何没过多久,就又开始大量捕捞?
其实这是因为在人们的保护下,一些恢复速度较快的食草鱼类和杂食鱼类健康成长、快速繁衍。
这导致这些鱼类数量急剧增加,但是河、湖具有最佳适宜的承载量,一旦超过这个范围,水资源就会恶化,因此人们才开始生态捕捞。
并且生态捕捞只涉及禁捕试点区的几个湖库,对长江、汉江干流,国家依然实施着最严格的禁渔政策。
现如今,人类越发重视人与生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人类的保护下,虽说一些生物的濒危状况仍未改变,但是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已经得到改善。
我们要好好向长江白鲟告别,吸取教训,尽全力保护其他濒危动物,防止一些动物变成濒危动物,我们也实在是不愿让后人再次经历“从未遇见,听闻已是永别”的情景。
长江白鲟灭绝!下一个会不会是中华鲟
世界93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
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
宣布白鲟灭绝
长江鲟野外灭绝
这一消息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第一
据IUCN官网最新报告
全球现存的26种鲟鱼均面临灭绝威胁
IUCN全球鲟鱼再评估结果显示
约2/3的鲟鱼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
图片来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它们曾与恐龙同时代生活
鲟鱼族群是进化树上的独特单元。大熊猫祖先始熊猫化93的地质年代才800万年,鲟鱼化石则可追溯到中生代三叠纪,也就是说它们曾与恐龙同时代91活,是真正的“水中活化石”。
现存鲟形目鱼类多数形体硕大,曾经的“世界最大淡水鱼”白鲟最长可达7.5米,中华鲟体长可达4米。鲟鱼大部分是“溯河产卵洄游型”,分布于北半球的大江大河和近岸浅海地带较广阔的水面。作为海洋与河流信息和物质交流的重要纽带,它们成为生态状况的指示性物种,也是衡量北半球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可靠指标。
“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
近几个世纪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鲟鱼自然种群急剧衰退,濒临灭绝,被称为“世界上最受威胁的类群”。
全球范围内,鲟鱼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野生鱼子酱和鱼肉非法贸易带来的捕捞,水坝阻断迁移路线,不可持续的沙石开采破坏产卵场,以及栖息地丧失。
IUCN鲟鱼专家组成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所研究员、武汉长江中华鲟保护中心发起人危起伟将白鲟和白鱀豚进行了对比:“白鲟和白鱀豚生态习性不同,一个在长江上游繁殖,一个栖息地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但是它们灭绝的命运与时期却差不多,这并不是偶然事件,更是深刻教训,其它长江水生生物万不可重蹈覆辙。”
中华鲟怎么样了?
长江旗舰物种中华鲟,近年来种群数量也在持续衰退,1988年就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
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截至去年,包括中华鲟研究所在内的多个机构,30多年来共放流中华鲟700万尾以上。
2019年5月22日宜宾的长江鲟野外种群重建活动。图片来源: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然而研究人员表示,珍稀特有物种的恢复十分艰难,他们仍在与时间赛跑,尽量缓解野生资源衰减对中华鲟种群繁衍的不利影响。
“目前,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连同配套建设的中华鲟精子和组织细胞储存库运行日趋良好。可以基本确保中华鲟不走白鳍豚灭绝的老路,物种永远延续。”中华鲟研究所党总支书记、副所长李志远说。
保护长江物种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上一篇:动脑杂志app下载
下一篇: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总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