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觅食行为论文
动物的觅食行为论文
小松鼠吃饭时很有趣,他们总是上半身坐着,把食物拿在手中,送近嘴中。吃玉米时,他们可是手脚并用把玉米粒拿下来一粒一粒慢慢吃,还只吃肉不吃皮。并且他们这吃一点那吃一点,真是猴子搬包谷的写照。小松鼠睡觉时就更有趣了,他们一个像小狗一样躺着一个像小刺猬一样卷着。你走过去只要发出一点声音他们便会立即醒来。“他们警惕性真高!”我总是这样对妈妈说。妈妈总是回答说“因为大自然是一个适者生存的地方。小松鼠如果不提高警惕那就会被吃掉的。”“那小松鼠不是不能睡好觉?真是好可怜!”妈妈总是淡淡一笑。
生物的觅食行为 不要实例,只要概论
生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看到有本书叫《行为生态学》的写得很详细哦:第二章 觅食行为生态学
第一节 最优化觅食
一、最有效率的捕食者
二、食物的最适选择
三、食物质量对最优食物选择的影响
第二节 觅食行为经济学
一、椋鸟的食物运量问题
二、海滨蟹的食物选择与经济模型
三、从取样中获得信息是减少觅食投资的一种行为适应
四、将饥饿风险降至最小——动物觅食的另一经济原则
五、取食与危险之间的经济权衡
六、蜜蜂科昆虫采食的经济学分析
七、蚁科昆虫对食物资源的有效利用
八、等翅目(白蚁)昆虫的经济对策
第三节 对离散分布食物的最适利用
一、选择在最有利的环境斑块内觅食
二、资源可被捕食者耗尽的环境斑块
三、理论检验
四、行为机制
第四节 最适搜寻路线和觅食的能量投资
一、借助于经验和学习改进搜寻路线
二、最适返回时间
三、觅食的能量投资
四、最优觅食的生态后果——资源再分
第五节 觅食行为的可变性
一、动物的贮食行为
二、觅食行为的个体发育
三、觅食新技能的起源
四、动物的觅食技巧参考:
动物怎样觅食
动物的行为是对复杂多变环境的适应性表现。
动物的觅食行为是通过独特的方式获取生存所需食物的行为。当雄蛙和雄蟾蜍在一起以美妙动听的鸣声向雌性求爱的时候,蝙蝠却能分辨出是可食的青蛙还是不可食的蟾蜍。响尾蛇的红外感受器极其灵敏,能够感知鸟或哺乳动物的准确位置。美洲的一种乌鸦将海边的螺蛳或贻贝从高空丢下待壳破裂后,再取食其中的肉……
取食行为——包括全部与获得食物和处理食物有关的活动。动物也“以食为天”,觅食、取食、乞食、贮食、捕食、反捕食,简直是天天、处处在上演的动物界的悲喜剧。“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颇为惊险;狮吃羚羊,而兀鹫在等待残羹;植食性动物似乎安全些,但因觅食而丧生于食肉动物者时常有之;有些植物性食物的能量很低,如大熊猫之食竹,每天大约要花14小时取食,委实辛苦。
有些动物靠积极的狩猎来获取食物,利齿锐爪,感觉敏锐,体魄矫健是其特征,如猛禽、猛兽。它们或扑杀,或穷追,或相互合作。如狼群,在大风大雪的冬季,在北方广漠的原野间三五十只饿狼呼啸而过,任何大小动物都难幸免。它们又好穷追不舍,最著名的例子是1812年冬季,拿破仑大军由莫斯科败退回欧洲的路上,有一大群狼日夜袭击他们。这虽然是一支败军,但还是全副武装的。这场人狼大战的结果是130只狼被射杀,但同时也有24名士兵被狼咬死或拖去吃了。
有些动物则采取等待和伏击的方法。一种生活于地下洞穴中的蜘蛛,总是静伏在洞底,当有猎物经过洞口时,突然出击,抓住猎物。海底鱼类,有发光的触须,引诱小鱼,然后,突然张开大口而吞食之。
有些动物有乞食行为。这主要指的幼小动物向双亲要求提供食物的姿态、动作和发声。如雀形小鸟中许多种类,只要感受到巢的震动,就会伸长脖颈张大嘴而乞食。银鸥的雏鸟完全依赖双亲吐出嗉囊中的食物来喂养,它饥饿时,用喙去啄亲鸟喙上的一个红色斑点,这时亲鸟就吐给它吃,吃饱了,这个乞食行为就消失了。乞食行为,有时也发生在成年的动物中,通过乞食来求偶。
动物行为生态学论文
动物行为生态学
一、节律行为的定义
自然环境中的许多因素随地球的转动和气候的变动而有明显的时间性变化。动物的活动随自然因素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动称为节律行为。指动物活动和行为表现出的周期性现象。不同种类的生物有各自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生物体内与环境周期性变化相对应的周期性变动,也称为生物节律,即节律行为。
节律行为有利于动物获取食物、避开不良生活条件、获得适宜的生活环境。
二、节律行为的特性
1、它能世代相传;2、它的运转无需时间信号的启示;3、环境(光线的明暗,温度的高低)能引起它的变化;3、存在物种特异性以及个体,性别,地区及至种族等差异,也就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其节律时值会有所不同。
三、动物的节律行为的类型
以周期长短来划分,动物的节律行为分为以下三种:
1、昼夜节律
昼夜的交替引起地表热能、光照、温度和风向等的昼夜变化,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为适应这种变化,也出现约24小时左右重复的现象称为昼夜节律。
举例:
(1)昼行性
昆虫中的蝶类、鸟类中的燕子、哺乳动物中的马等都在白天活动,
晚上则一般不活动,这是昼行性。
(2)麻雀等在早晨和傍晚时活动最盛,白天的其它时间不太活动,晚上不活动,这是晨昏性。
(3)猫头鹰等只在晚上活动是夜行性。
(4)蚂蚁等白天、晚上均可活动这是无节律性或全昼夜性。
另外,水蚤等浮游动物当食物充足、白天的光照强时,它们则下沉到水体的中下部活动,到了傍晚又上升到水体表面活动,这种昼夜的垂直迁移现象也是昼夜节律行为。
2、潮汐节律
潮汐节律是海洋动物的活动与海水的涨退相关,所以也称月运节律或月节律。 潮汐产生的条件是由月、日位移的引力而造成。
举例:如藤壶,涨潮时在水底觅食,退潮时,把整个触手缩入石灰质的壳内;招潮等动物,涨潮时生活于穴内,退潮时则外出捕食。
3、季节节律
产生季节节律的原因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接受日照的时数不同,从而引起温度的变化。这种昼夜长短和温度明显差异的季节变化影响了许多动物的活动。
举例:生活于四季分明温带地区的动物,它们大多春季繁殖,
而冬季来临时,代谢降低,活动减少而进入冬眠,如青蛙等两栖动物。动物营养的季节变化,往往导致动物有储食的习性;动物
的迁徙、繁殖、换毛、换羽都具有季节的节律性。
以同样的标准,动物的节律行为,还可以这样分为四种:
1、潮汐节律
2、月节律
节律周期为28天,以月亮的运行为定时因素,因此和潮汐节律紧密相关。如银汉鱼的产卵,在大潮时,月圆之夜。
3、日节律
节律周期为24小时,其行为和白昼黑夜有关。有些动物白昼活动,成为昼行性,如蜂、蝶;有些动物夜间活动,成为夜行性,如蝙蝠,猫头鹰;还有些动物晨昏活动,成为晓暮行性,如夜莺。
4、年节律
节律周期为一年。如昆虫在冬季进入滞育期或休眠期,两栖类,爬行类的冬眠,鸟类的迁徙,鸟兽的春季繁殖。
提到动物的节律行为,不得不提的就是它的调节机制:
补充概念:节律行为的调节机制——生物钟
动物的活动和生理变化准确而有节律是因为它们具有高度精确的测量时间的能力,这就是生物钟。
举例说明动物的觅食行为、防御行为、生殖行为、迁徙行为
觅食行为:猫捉老鼠,老虎抓羚羊,羊吃草
防御行为:臭鼬用臭腺防御,章鱼释放墨囊中的液体,壁虎断尾
生殖行为:孔雀开屏,喜鹊筑巢,知了鸣叫
迁徙行为:天鹅,游隼,家燕都是冬季南飞
上一篇:论新时代党的建设论文
下一篇:安全教育文章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