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主要刊登哪类文章
晶报主要刊登哪类文章
1、《进步日报》
《进步日报》 于1949年2月27日在解放后的天津创刊,是解放区新创办的第一份民营的报纸,她的前身是天津《大公报》。《进步日报》经理是徐盈(后为孟秋江) ,总编辑是宦乡(后为张琴南) ,主笔杨刚,副总编辑有李纯青、李光诏、赵恩源等,该报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在知识界、工商界中发挥了某种特殊的作用。
该报出版了三年零十个月, 共1400号,于1952年12月31日停刊, 与上海《大公报》合并,于1953年1月1日起改称《大公报》在天津出版,成为一张以财经、国际宣传为重点的全国性综合类报纸。1956年10月1日起, 该报又迁往北京出版,于1966年9月10日停刊,并且升格为中央一级的、全国性大报。
2、《救亡日报》
《救亡日报》,抗日战争时期报纸。1937年8月24日在上海创刊,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主办。创办时,经国民党和共产党协商,由双方派出人员并共同提供经费。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内容侧重文艺,以多种形式宣传抗日救亡,介绍前线战况。
同年11月22日停刊。1938年1月1日在广州复刊,10月21日广州沦陷后停刊。1939年1月10日在桂林复刊,1941年2月28日被国民党勒令停刊。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10月10日改名为《建国日报》在上海复刊,12天后再度被国民党封闭。
3、《中央日报》
《中央日报》是中国国民党机关报,于1928年2月1日由中国国民党中央创刊于上海,一年后迁至于南京。报社采总编辑制,社长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兼。主要为台湾地区。港、澳及美、欧华侨华人社区亦有发行。该报现编有国际版向海外发行,每期2张8个版。
4、《救国日报》 1920年9月创刊于三原。主办人杨憾尘。当时正值全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者侵占山东半岛风起云涌之际,人民爱国运动达到高潮,杨本人又善于讲演,到外宣传鼓动,不断在报端写文章,呼吁同胞奋起自救,影响极大。后因发表言论,批评军人的不法行为,杨憾尘被冯子明暗杀,该报遂停刊。
5、《救亡情报》
《救亡情报》是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及时报道了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华北等地的侵略罪行,及民众请求政府立即对日宣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近日,我市著名红色收藏家陈建昌觅得这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珍贵历史资料。
《救亡情报》自发刊以来的所有报纸的合订本,该册由红旗出版社于解放初装订,天蓝色封面。据了解,《救亡情报》是全国抗日救国联合会的机关报,1936年5月6日创刊,同年12月25日停刊。
这份刊物仅历时7个多月,出刊30期。该报的报名是由当时已97岁高龄的马相伯所题。马相伯是上海震旦公学、复旦大学创始人,我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教育家和爱国人士,全国各界抗日救国会领袖之一。
民国时期的主要报纸有哪些
诞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
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
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伧题写报头)、《苏北日报》、《北平评论》、《北平老百姓日报》、《上海人报》等等;
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
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
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数报纸的报头已采用套红刊印,如《中报》、《民众日报》、《新民报》等。极少数还有彩色插页。有些报纸的文字除了汉字,还有英文、俄文、回文的,如《东方日报》,正版为汉字,背面则为英文;《实话报》(由苏军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设在我国辽东北岛的指挥部主办)报眉为俄文。
另有几份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时发行的《满洲日日新闻》等报纸,文字为汉字、日文间有。
在上述的一些早期报纸中,排版艺术令人折服。发行于民国六年的《铎声》报,头版样式新颖大胆,给读者以过目不忘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以上介绍的各类报纸,有政府办的,有机关团体办的,亦有私人营办的。 重点推介创建于我国清朝的《申报》。
《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
《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
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
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史量才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
在《申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报人,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先后应聘担任《申报》的特别通信记者。
《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商业(企业经营)新闻报纸,是大报中的精品。时至今日,《申报》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借鉴
晶报的历史沿革
上海《晶报》 为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小报之一,由浙江嘉兴人钱芥尘 创办。上海《晶报》于1919年3月3日创刊,余大雄主编,本为《神州日报》附刊,随《神州日报》免费附送,也单独发售。嘉兴发行后广受好评,而《神州日报》积重难返,依靠上海《晶报》的收入贴补开支才得以勉强维持,“每逢附有上海《晶报》的日子,销数便大增,没有上海《晶报》的日子,销数便大减”。1927年春,余大雄将《神州日报》转让给其友蒋裕泉接办,自己全力经营上海《晶报》。蒋接办《神州》未久,即因事休刊,上海《晶报》亦正式独立,直到1940年5月停刊,历时21年。上海《晶报》三日出版一期,又创刊于3月3日,遂取名为“晶”,其版式为横方型,分成内外四版,外面一、四版为广告版,里面二、三版为文字版,初期每版分成八排,用老五号字排版,每篇文章的题头字,将写稿人原稿上的亲笔字刻成木刻,嵌在篇首。三日刊的模式,开创了上海报刊史上的先河,此后十年间,三日刊小报在沪上风行一时,“社会上对于小报,也大有非看不可之势了”,“小报界的地位,可以说是上海《晶报》造成的。”上海《晶报》的确切销售额难以查证,一说每期实销二万余份,一说1922年时销量增长到五万多份,就小报而言已相当可观。但实际阅报人数则要大大高于这个数字,1923年,一篇上海《晶报》创刊四周年纪念文中称:“本报每期虽尚未能销到十万份,但看本报的,或者不止十万人也未可知。”1923年10月6日,上海《晶报》开始推广到苏州,随上海报纸中在苏州销量第一的《新闻报》附送三期,此时上海《晶报》在上海销数,已“占了第三名的位置”。上海报贩街头的叫卖吆喝声中,“小晶报”和“老申报”比肩同列,上海《晶报》的影响力可略窥一斑。与其他上海小报类似,上海《晶报》的读者主体多为中下层市民,如大中学生、普通职员、店员等。但上海《晶报》的影响力并不限于此,它也得到一些政府要员、各界闻人或海上寓公的喜爱,如王揖唐、张学良、叶恭绰等都对上海《晶报》表示关注。名人题字更是常见于上海《晶报》,1933年11月6日,为庆贺上海《晶报》改三日刊为日刊,上海市市长吴铁城题词“小报之王”。上海《晶报》的新闻来源于非正规渠道,不雇用访员,也不依靠通讯社,其稿件多出自上海洋场文人之手,除长篇小说外,大多不支付稿酬。编辑余大雄交游广阔,人称“脚编辑”,为征集稿件不惮四处奔波,有人戏称其“搜括朋友著作,狠于官场之刮地皮”。上海《晶报》创办时有两位著名主笔,一为张丹斧,一为袁寒云。张以诙谐隽永的小品文独创一格,体裁正适合于小报刊载,时人赞誉“小报文体之开创,实由丹斧作俑。”袁寒云则撰《辛丙密苑》长篇笔记,记述北洋掌故,连载上海《晶报》,使上海《晶报》销数大增。此外,编辑刘襄亭负责排版、校对、看样。除了张丹翁与袁寒云,上海《晶报》上比较固定的作者,较早如包天笑、钱芥尘、汪破园、李涵秋、孙癯蝯、毕倚虹、步林屋等人,后来加入的如刘襄亭、张恨水、周越然、萧鉴冰、孙东吴、冯小隐、张豂子、周今觉、冯叔鸾等。偶然为之撰文的如如叶楚伧、邵力子、张超观、何海鸣、夏奇峰、胡寄尘、周瘦鹃、唐志君、汪仲贤、苏少卿、杨怀白、舒舍予等。不过在上海《晶报》上撰稿的作者多使用笔名且时常更换,需要注意辨明。上海《晶报》的作者班底其实是透过余大雄、张丹斧等人的关系网络而构建起来的。 藉由人际网络的建立,上海《晶报》旗下聚集了一批涉足各个领域的文化人士,其中不乏律师、医师、报纸编辑、通俗小说家、自由职业者、海上寓公、洋场才子,既保证丰富的稿件来源,又使该报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面貌,故张丹翁将晶报比作一锅“任何作风皆有”的“大杂烩”。秦绍德将上海《晶报》定义为“熔新闻、文艺、知识、娱乐为一炉”的综合性小报。上海《晶报》初期偏重文艺,后来重心逐渐向社会政治转移。除了受时事影响之外,其风格常随着主要撰稿人的兴趣而转变。1935年,余大雄曾将上海《晶报》历史划分为四段:第一期,注重小说、剧谈和花事;第二期,变为打笔墨官司;第三期,袁寒云、周今觉加入后,颇注重考古;第四期,毕倚虹、包天笑、钱炯炯执笔后,渐多批评时事。就上海《晶报》而言,便不甘于将自己定位于“小报”,反而竭力与大报一争短长。余大雄将上海《晶报》的办报宗旨确定为,凡是大报不敢登、不便登、不屑登的,上海《晶报》均可登之。矛头直指大报,大有开辟一条新的话语脉络、分庭抗礼的意味。有人以“小报大王”之号相赠时,丹翁半开玩笑地提出异议,“上海《晶报》本身是小报,可不愿意和同类争这个元首位置”,“既做元首,必得不劳而获的在各大报中间做个元首”,仅就上海《晶报》撰稿的十几位文人,分一两位出去,“主持一个大报,那个大报,也比别的大报高的多了”。小报的短处反被宣扬为优势,虽然是三日刊,“还嫌不能达到海内第一张报的位置,如何敢日日发刊呢”;虽然篇幅短小,“就是小小的一张纸聚了若干名流,来竭力帮忙,也还愁未能得到海内第一张小报的声誉哩”,相应的,大报的价值则被大肆贬低,“五大张六大张的同业”,恐怕大半是“没关系紧要的事实,毫无价值的文章”,“虽说充满了几大张纸,白白教看的人不是费脑筋,就是打瞌睡”。
想投深圳报纸广告,听说晶报还不错,是这样的吗?平均晶报发行量有多少呀?
晶报目前在深圳是发行量最大的,投在晶报上的广告效果肯定比其他的好。你直接支付宝首页,或微信小程序里,搜索:跑政通,里面的自助登报。里面有各种类型的模板和报纸,直接就可以核算价格,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就好了,这是最方便的方法了! ▪⋅
关于报纸的头版头条!
营销时代报纸头版主要由报头、报眉、报眼、头条、倒头条、导读等组成。
报头:营销时代报纸一般把报头置于头版上端偏左、偏右或居中的位置。通过报名字体,颜色、大小和底纹的变化来突出各家报纸的不同风格。例如:《温州都市报》报头就突出报名中的“都市”两字,字体颜色被设置成红色,很自然的与其它三个黑色的宋体字加以区分,既给人一目了然的视觉感受,又显示了此报的特色是服务于都市里的人们。《温州晚报》报头则把其报名的四个字都设计成红色字体,被置于版面上端的左侧位置,鲜红的颜色更加突出了其报名。《温州商报》报名则被设计成了黄色字体红色底纹。所以,报头纷纷被各家报纸设计成富有本报特色的一种形式。
报眉:报眉一般被置于报头的下面、头条的上方,用来刊登报纸创刊日期、总的印行期数、当日报纸的版面数、出版日期、登记号码(代号),有的还注明主办者的名称。如《北京青年报》报眉刊登的就是本期版数、日期、统一刊号、发行代号等;《北京晚报》报眉则侧重刊登发行日期和报业集团的名称。
报眼:报眼一般被安排在报头的两侧或右侧,通常被用来刊登比较重要的文字、图片、简短而又相对独立的稿件;也有的刊登当日的内容提要、天气预报、日历与广告等等。如《北京晚报》有时就在报眼刊登一些广告。
头条:头条是报纸各版的头条消息,通常刊登在报纸的左上角或上半版。头版头条是每期报纸最重要的内容,有时为了显示新闻的重要程度,还采用标题字体加大或加底纹颜色等方式进行处理。
倒头条:倒头条一般被安排在头版的最下面或右下角,这是营销时代报纸为突出重大新闻但又不是时政类新闻的又一形式。
导读:导读是营销时代报纸版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几乎成为每张报纸的必备栏目。导读有的被安排在头版的右侧或左侧一栏到底;有的在报眼刊登一两则导读;有的在头版中间安排导读;有的甚至除头条外,都安排导读。如:《北京青年报》有时除了报头附近的导读栏以外,头版上的文章并不是采取全文刊登的方法,而是采用大标题+导语与照片的形式,并且注明详见哪一版的编排形式,使内页有更多具有可读性和必读性的报道在头版上“崭露头角”。又如《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都将比较重要的一两则导读放在头版的右侧位置,或是刊登稿件部分内容,然后用详见第几版的形式加以引导。《钱江晚报》有时则将导读置于报头下面,用四个图文框,采用照片加导读的形式告诉读者本期最有价值的新闻是什么。所以,导读在头版上的作用除了索引的功能外,还增加了头版有限版面空间的信息含量。
稿件处理: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通常是作为要闻版,所以,在要闻版的稿件处理上,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要闻版开头,接转其它版。第二、题在要闻版,文在其它版。第三、要闻版刊登摘要,其它版刊登全文;头版通常还是综合、开放的版面,一般把各种最重要的新闻稿件放在头版。
版面强势: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在版面强势对比上:一般左半区版面的稿件比右半区版面的稿件重要;上左区的稿件比上右区的稿件重要;下左区稿件比下右区稿件重要。有时,编排人员也会把版面各区域的重要程度改变,如:将优势区域采取缩小标题等弱化处理方式,降低了通常优势区域在读者心中的重要程度;有时也将弱势区域采取加大标题等强化处理方式,增强弱势区域新闻在读者心中的地位,来创造一种“小头条”与“假头条”的版面编排方式。这种情况,通常是将一些涉及重要人物,重要机构的新闻或价值够不上头条,却又值得引起注意的新闻,采取这种小头条的形式来处理。
分栏体制: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在分栏体制上:对开报纸基本栏大多采用八栏制,四开报纸基本栏多采用七栏制。分栏是为了尽量减少由于文字长度过长而造成读者阅读时的不便,同时也是为了增加版面变化,使版面活泼生动。另外,栏与栏之间形成的空白,打破了版面的单调,使版面清爽明朗。在版面文字排列上,多以基本栏为单位,有时大量地运用变栏,如将基本栏成倍合并后的长栏和将基本栏非成倍合并成的破栏。变栏不但可以起到强化版面、吸引读者注意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增加版面编排布局上的生动性,美化版面。
标题设计: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在标题设计上,一般头条会采取主题+辅题或引题+主题这两种形式,并且字体设计比其它稿件字体要大,要浓。有时还利用引题、主题和辅题间字体字号、底纹颜色的变化来显示差异,体现头条的庄重感。如《温州都市报》有时将头版重要稿件的引题和主题的底纹以不同的颜色加以设置,通常还会将这两行标题设置成不同大小的字体或是不同颜色的字体形式。
图片安排:头版上的图片是营销时代我国报纸版面设计的一大亮点。一般报纸的头版都会安排至少一幅图片来增加版面的生动感。图片的穿插编排不仅可以给一个版面着色,也可以使新闻信息借图片的直观效果来表达。当多幅新闻图片大小相间,横竖相配时,有采用对角线形式,也有采用黄金分割形式或重叠式。如《晶报》头版都有一幅大图片,既简洁又可以舒展过多的文字造成的阅读疲劳。头版在新闻照片的选登上有时会采取放大刊登的形式,使照片中的形象得以充分的展示,增强照片的可读性,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头版有时还以新闻照片作头条,适应读图时代报业竞争的需要。所以,新闻照片是头版的亮点,具有新闻性、真实性、知识性、价值性、愉悦性的特点。
重要稿件:头版上的重要稿件一般都采用加框的形式,如《温州都市报》2004年3月24日头版上为显示某一会议的重要性,采用整篇稿件加红线框的形式,把印刷部分的版心与非印刷部分的边白隔开,而且标题字体也被设计成红色加以突出,使读者一目了然。
色彩:色彩是营销时代我国报纸头版以及其它各版版面语言的又一形式。头版在色彩上的布局一般是通过字体颜色的变化、空白的运用、彩色图片的穿插以及版块底纹的变化来表现。字体颜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报名和各条新闻稿件标题字体颜色的变化;空白的运用是适当地在图片四周、标题四周留白,从而使图片、标题分外突出。国内财经类报纸中,如《经济观察报》、《21世纪经济报道》的版面都大幅运用了留白技巧,将标题与文章之间、文章与文章之间都留有适当的位置,文章与文章之间不加框,不用花边,这正是报纸在营销市场上吸引读者购买,提升销售量的又一版面设计方式。
版面设计:营销时代的报纸头版多采用模块式版面设计,即用较浓重的线条把稿件比较整齐地分割成若干条,尽量减少穿插交错、破栏的方法,形成一块块独立的版块,既可以帮助读者梳理信息,又提高了阅读速度。模块式版面设计便于集合稿件,打破传统的破题、断题现象,也便于替某块稿件底纹上色,同时也释放了新闻照片的冲击力。
因此可以说,头版是一份报纸形象的第一视觉要素,也是营销时代我国报纸突显本报特色的载体之一。设计一个简洁、明快、醒目、信息量丰富的头版版面,关系着一家报纸在营销时代的竞争优势。
上一篇:硕士论文不会写怎么办
下一篇:自动化学报issn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