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大学社会科学报
211大学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不属于211大学。
学院简介: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简称中国社科大,位于北京市,是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由教育部审批创办的培养人文社会科学拔尖人才的研究型大学,是国家公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1978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1985年9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正式建立;2017年5月,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为基础,整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本科教育及部分研究生教育资源创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良乡校区和望京校区,本部占地面积49.4万平方米、馆藏和共享图书554万余册;共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设有14个二级学院,开办16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
教育教学
院系专业:
据2019年4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4个二级学院,开办16个本科专业。
学科建设
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34个中国国内优势学科、69个学校重点学科、5个北京市重点学科。
北京市重点学科: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民商法学,中国哲学,马主义中国化研究,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硕士、博士学位点
截至2019年1月,学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6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16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18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114个(含23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学位二级学科119个(含23个自主设置的博士学位二级学科);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马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
师资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研究员、副研究员、学科带头人,及国内外知名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内外知名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共有科研专业人员3000余人,其中高级专业人员1600余人;学部委员61人、荣誉学部委员133人,研究员646人,副研究员707人,学科带头人381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的国家级人选31人,享受政府特别津贴人员1600余人;社科院研究生院共有博士生导师607名、硕士生导师905名。
教学建设:
“师徒制”的指导模式:
“师徒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经多年探索不断完善建立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本科教育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设立本科生学业导师。导师由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内外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每位导师指导2-5名学生。导师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对学生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指导,更对学生进行追求科学、严谨求学等方面的言传身教。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在一些有特殊需求的基础学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的重点学科中,陆续开展连续培养,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
一体化培养有重点、多层次,不仅为学生提供扎实连续的学习机会,还将缩短获得学位的周期。在经过2-3年的本科学习基础上,优秀的学生可以选择申请继续深造。
国际化的教育视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交流合作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60多个机构间合作协议,合作伙伴涵盖各国的科学院、知名大学、智库、政府部门及国际组织,形成了一个覆盖完整的高层次交流合作网络。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与美国、英国等十几个国家、港澳台地区多所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在此基础上,注重通过国际学术交流、联合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对外交流能力,深化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双联学位、海外学习等形式,在经过2-3年本科校内学习基础上,优秀的在校生可选择海外学习途径,继续攻读学位。同时中国社科大也将大力引进国际学术资源,为学生提供国际化的多元教育。
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
兼任学生导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承担大量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国家有关部门提出或委托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研究任务、个人的独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将为本科生提供科研机会,把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培养纳入到日常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中,鼓励学生参与学校和导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实践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方法,接触学科领域前沿内容。
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除强调基础学科学习外,还将发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优势,注重通过整合、设立交叉专业,保证大学专业设置的综合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给予拔尖学生转专业的一定自由度。在管理制度上为学生提供有序转调专业的机会,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学习兴趣。采用精英教育模式,进行小班教学,每班级人数稳定在15-30人左右。
根据各院系的差异化培养要求,授课还采取大型综合课、系列化小型独立课、研讨课、长学时课、短学时课、结合科研的多种形式的研讨课等。
奖助学金: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设立新生奖学金(校长特别荣誉奖、校长特等奖、校长奖学金、新生优秀奖)、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学生奖学金,对优秀新生和在校生进行奖励;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提供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绿色通道”等多种方式的帮助。
建设成果:
据2018年2月学校官网显示,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学位4454人,硕士学位9115人(其中专业硕士学位3230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2年获批为教育部、中央政法委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
人才培养:
2021年12月,该校入选考古学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科研成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截至2016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完成专著12938部,学术论文147003篇,研究报告27140篇,译著3724部,译文23473篇,学术资料33266种,古籍整理514种,教材1108部,普及读物1819种,工具书1886部;建成院级、所级、专业化智库共18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截至2015年底,近五年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承担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400余项;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38篇,出版学术专著、学术译著、主编或参编教材220余部。其中,2009-2011年,学校共取得国家级、省部级等校外纵向、横向科研项目17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2012年,该校有8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5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获得立项。2009-2011年,该校教师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15篇,出版学术著作96部;2012年,该校教师共获得校外科研项目75项,其中纵向项目41项(含子项目3项),横向项目34项(含子项目1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截至2018年底,图书馆馆藏总量为46.38万册,其中,中文图书为35.7万余册,外文图书4.84万余册,中外文过刊5.8万余册。馆藏图书以经典著作、研究专著、资料汇编为重点,并特别收藏有关新学科、交叉学科及边缘学科的书籍。此外,还收藏了国内知名学者以及我校校友所赠大量私人藏书和个人学术专著。
图书馆依托社科院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共享和自购的各类电子资源,可在线访问的各类数据库达161余种,可使用的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7万种,电子图书为200万种(其中本地电子图书22万种);研究生院历届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是我馆的特藏,我馆收藏有自建院以来的所有毕业生学位论文。
学术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学报》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原名《学习与思考》。该刊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高学府和国家智囊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依托,以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主要的作者队伍,重点发表探讨当代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学术论文,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诸如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逻辑学、法学、社会学、文学、语言学、新闻学、历史学、考古学、民族学等。
2000年2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评定为“全国中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2000年7月,被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确认为“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1998来源期刊”;2003年7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确定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2003年,蝉联“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3年7月,被中国学术期刊编辑委员会、电子杂志社确定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2006年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评定为“全国三十佳社科学报”;2010年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全国高校三十佳社科期刊”。
创新文化
形象标识:
校徽&校旗&标准色
校徽: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校徽核心图案为五角星和书籍,两侧是雄鹰翅膀,周围是学校英文名称,下方是学校中文名称和建校时间。
校旗:旗面正中是中英文校名及校徽,周围是金穗。
标准色:红色。
校歌
《人文之光》
阳光打开心灵的窗,让梦翱翔,我是春天的翅膀。
复兴之路旌旗高扬,薪火相传,有我生命之光,
啊,沿着千年文明的跑道,以人为本是共同的方向;
跨越未来世界的巅峰,天人合一是人文的力量。
人文兴民族兴,教育强中华强,
开始就是永远,现在就在路上,
我们高擎人文之光!
精神文化
校训:笃学、慎思、明辨、尚行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题写
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奎元题写
学校校训沿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院训。
“笃学、慎思、明辨、尚行”,分别出自《论语·泰伯》《中庸第二十章》《皇极经世书·观物篇》。古文原意是总结儒家学者研习经典的学习方法及过程,旨在为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而治学与做人。
笃学:笃,笃实,深厚之意。笃学,即以认真诚恳的态度学习知识。慎思:强调要对所学加以慎重思考,“学而不思则罔”,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受到蒙蔽而陷于迷茫。“明辨”:意为有明智的分辨能力。做学问如果没有“明辨”,对所学内容不分真伪、良莠,就很难提升自己。因此,训练清晰分辨是非、真伪、善恶的能力,是做好学问的关键。“尚行”:进一步强调要重视实践,要崇尚把所学知识落在实处,要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服务国家、贡献民族、推动发展。
所获荣誉:
2021年1月29日,被授予“中央和国家机关创建模范机关先进单位”称号。
2021年9月28日,被授予“退役军人事务研究基地”牌匾。
都有哪些高校把《中国社会科学报》,定位为专业的核心期刊。
好像人民大学把中国社会科学报定位为核心期刊。
哪些学校将中国社会科学报认定为C刊
人民大学把中国社会科学报定位为核心期刊。
C刊指核心期刊,包括所有的核心数据库,比如国外的SCI(科学引文索引 )、EI(工程索引 )、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 )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是什么级别的报纸?算核心还是重要期刊,还是什么都不是? 依据是什么?
《中国社会科知学报》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道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答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
报刊职能
《中国社会科学报》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扎根学术、服务中国、面向未来,坚持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国际性、悦读性的有机统一,倾力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最精良的报纸。
《中国社会科学报》关注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瞩目热点、难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坚持理论创新,鼓励学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运用新方法,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提倡坦诚、平等、说理充分的批评与反批评,支持和扶持学派的形成与发展;注重对国内外社会思潮、学术动态的分析和评介,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弘扬优良的学风和文风,强调实事求是,鼓励严谨治学,提倡深入浅出,注重由博返约。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985还是211?
中国社会科学院不是985,也不是211。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最高学术机构和综合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是在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基础上,于1977年5月建立的。
建院前的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有经济研究所、哲学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语言研究所、法学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和情报资料研究室等14个研究单位,总人数2200多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实力
文献资料的积累和利用,是各学科研究工作的基本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设有综合性的图书馆,绝大部分研究所设有专业性的图书馆,拥有古今中外的基本文献资料,馆藏图书已达537万余册。其中包括了相当数量的善本典籍、珍本图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信息中心和各研究所,分别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建立了图书资料交换关系,并通过各种动态性、资料性刊物和文献题录、论文索引等信息载体,为科学研究工作提供丰富的资料和学术信息。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概况
上一篇:花火杂志官网pdf
下一篇:传感技术学报录用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