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学报英文版
野生动物学报英文版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解析:
《动物学杂志》创刊于1957年。曾于1975~1976年间出过极少量的大字本。因当时被选中可出大字本的期刊全国仅有5种
网站也不错
动物知识的网站
物种
(国内)
上海冈瓦纳自然博物馆 ganvana
中国科普博览 kepu/gb/lives/animal/index
四川动物 ournal
兽类学报 mammal
植物搜索信息网 lahr/green/greenshowbypic?keys=&sort=&city=&area=&page=1
爬行天下pxtx
爬行物种网站,主要介绍、宣传两栖/爬行动物及有关昆虫知识,建有物种查询系统和图片库、爬虫论坛
野生动物之家
动物保护网站,主要讲解野生动物知识、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树立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意识
野生动物网wildlife
动物保护网站,主要介绍、宣传动物保护,栏目有新闻动态、摄影、论坛、专题以及《野生动物》杂志等
动物物种信息网站
北京动物园bjzoo
熊猫生态公园panda
上海动物园shanghaizoo/gb
中国网上动物园chinaezoo
防治外来入侵生物·厦门staq-xm
亚州动物保护网·中国aapn/chinese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default
中国国家生物多样性信息交换所-动物信息节点
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自然论坛wwfchina/bbs
中国国家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cites
中国濒危物种进出口信息网
中国野生动植物网wi
中国滇金丝猴网djsh
绿镜头g-lens
观鸟网guanniao
生物资源频道chinabrc
中国鸟类图片库wwfchina/birdgallery/index.s
白鱀豚 baijitun
(国外)
鸟类国际birdlife
纽约植物园nybg
奥克兰动物园oaklandzoo
濒危大型猫科动物2
世界哺乳类 (MSW) msw
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WWF)worldwildlife
野生动物学会(TWS)wildlife
世界物种名录—动物、植物和微生物envirolink/species
加拿大环境保护局鳄鱼鉴定手册natsci/herpetology/CITEScroc/default
欧洲海洋物种记录—海洋科技计划(MAST)下的由欧盟资助的一个研究联盟
野生动物学报可以提前网络见刊嘛
不可以。
《野生动物学报》创刊于1979年,是由国家林业局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办的生物科学类的核心期刊。
大熊猫都可以拍彩色照片啦!想不想见识一下棕色大熊猫?
最近,一个棕色大熊猫被发现的新闻再次让网友们欣慰,大熊猫终于可以拍彩色照片了!
但是其实,这并不是第一次发现棕色大熊猫。在此之前有明确记载的已经有五次发现棕色大熊猫了,这就是第五次。而没有明确记载的还有好多次。事实上,不但有棕色大熊猫,在陕西佛坪还发现除了眼圈和四肢是黑色,身体全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可见大熊猫的颜色并不是唯一的。那大熊猫为什么出现其他颜色呢?其实科学家还没有仔细研究过。不过我可以从哺乳动物毛发上,对这件事先进行一下研究。
现在有人推测三种可能。一种是秦岭当地的水源气候土壤等条件影响了大熊猫黑色素合成。但是这样的话理论上应该是从白色到黑色过渡。而显然并没有。
也有人认为是基因突变。可是野生大熊猫数量稀少,至今却已经多次发现棕色大熊猫,这突变几率太大。也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可能是一种特殊的隐性基因纯合造成的。我把这个假设推进了一点。
下面我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我们知道,毛发颜色是一种遗传特征。虽然哺乳动物身上有很多颜色,但是其实只有一种色素,也就是黑色素。或者也可以说是两种,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前者表现为黑色或者褐色,后者表现为红色或者黄色。如果你问为什么没有绿色或者蓝色的哺乳动物呢?就是这个原因了。当然,蓝绿色的鸟类是有的。
是真黑色素和褐黑色素的比例,决定了动物具体的颜色。二者搭配就可以出现棕色、银灰色、黄褐色、红色等等几十种颜色。两种色素同样是由酪氨酸和苯丙氨酸转化而来。
图片中的英文单词都是一种基因的名字。而从酪氨酸到黑色素是图右侧的路径。相比较基因,合成路径已经很了解。关于合成,我们首先要了解黑色素细胞。
黑色素细胞来源于黑色素母细胞,起源于动物躯干中的神经嵴细胞。当黑色素母细胞迁移到表皮和真皮后,即开始向黑色素细胞分化。黑色素细胞再迁移入毛发中。
黑色素是在黑色素细胞里的黑色素小体中合成的。其中含有三种酶蛋白,酪氨酸酶(TYR)、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1(TYRP 1)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 2(TYRP 2)。这三种酶都是合成黑色素所必需的。除了这三种酶,还有很多起调节作用的蛋白质。缺失任何一种,都可能导致合成异常。
首先,酪氨酸被TYR催化生成3,4-二羟基丙苯氨酸也就是多巴,然后进一步被TYR氧化成多巴醌,再经过聚合氧化等反应生成多巴色素。此时仍是无色。TYRP 2将多巴色素氧化成5,6-二羟基吲哚-2-羧酸,又在TYRP 1催化下生成5,6-吲哚醌羧酸。这时已经变成了一种褐色物质。之后再被TYR催化成5,6 吲哚醌,这就变成了一种黑色到深褐色的物质。5,6-吲哚醌和 5,6-吲哚醌羧酸都被称为真黑色素。
褐黑色素的合成前半段与真黑色素相同。在合成吲哚醌后,半胱氨酸(Cys)参与了合成,反应形成半胱氨酸多巴和半胱氨酸多巴醌,最后经脱羧反应变成苯丙氨酸-羟基-苯井噻嗪衍生物。然后还要经历一系列反应,才能生产褐黑色素。谷胱甘肽可以代替半胱氨酸形成谷胱甘肽多巴,在谷氨酞转肽酶作用下,转化为半胱氨酸多巴。
哺乳动物的颜色就由这两种色素控制。而鸟类的黑褐色也是来源于此。这两种色素的比例塑造了具体的颜色。而两种色素的比例,又由TYR的活性控制。活性高,产生的真黑色素就多。而活性低时,过量的谷胱甘肽会引导生产褐黑色素。
酪氨酸酶是一种蛋白质。它在糙面内质网合成后,转入高尔基体折叠,然后才能进入黑色素小体合成黑色素。在本质上,黑色素也是一种蛋白质。既然是蛋白质就一定要受到中心法则控制。于是基因才是这一切的根源。与黑色素有关的基因为数众多。如MC1R 基因,Agouti 基因,TYR 基因,Silv 基因,MITF 基因,KIT 基因等。具体的基因作用,由于本文并非分析基因的文章,故不再赘述。除此之外,由于黑色素分泌的影响因素众多,性别、年龄、光照、饮食等等各方面都会对黑色素产生影响,所以有影响的基因也非常多。
在论述过黑色素后,我想谈谈一下大熊猫变成棕色的可能原因。在开头已经列举了前人认为的几个因素。但是我还猜想出了另外一个引申的原因。
这个原因就是白化病。在动物界,白化病的发病率很高。在人类里也有。在我国,白化病的患病率大约是0.0057%,这意味着十万人里只有五个人会得白化病。但是动物中暂时还没有这方面研究,我们也不知道动物的白化病发病率。总的来看还是比较高的。白化病通常是因为与酪氨酸酶有关的基因产生突变,真黑色素合成不良。在黑色素细胞发生到黑色素合成里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白化。
白化病是一种隐性基因造成的疾病。相对于正常毛色,白化病都是隐性基因。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棕色大熊猫的后代是黑色的。因为其后代理论上应该是杂合子。但是目前还没有观察到棕色大熊猫子三代的繁殖情况。所以还不能确定。
根据对白化高原鼠兔正交、反交、测交的研究,其白化基因位于常染色体。野生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灰褐色,白化高原鼠兔的毛色为纯白色。白化高原鼠兔的产仔率略低于野生鼠兔,但是性情更温驯。白化高原鼠兔的眼睛为红色,野生为黑色。而且,对于鼠兔来说,眼睛虹膜颜色和毛色是连锁的。证明在同一个染色体上。而且白化高原鼠兔的体重和体长都比野生高原鼠兔略大。由于都是哺乳动物,大熊猫白化病患者的情况和鼠兔也类似。相关的隐性遗传基因肯定也是位于常染色体上。
对白化小鼠的研究是最多的。其实小白鼠是白化病!!!小白兔也是!!!与白化病有关的基因有abcd四种基因。其中abc三种基因具有支配性,各自在不同的染色体上。当c基因为隐性纯合的cc时,可以遮盖任何其他基因的色素效果。A一B一C一D为野生色,A一bb一C一D为桂皮色,aa一B一C一D为黑色,aa一bb一C一D为棕色。野生色小鼠就是灰褐色的。
在鱼类中同样有白化病。对于鱼类来说,白化就意味着很多疾病和失去保护色,生存能力大大降低。而在哺乳动物中这一点并不明显。在人类中,白化病也不一定会引起其他疾病。鱼类有三种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银白色素细胞。鱼类不但可以因为遗传基因突变白化,还可以因为环境营养等因素而白化。不同的饵料,维生素的缺乏与过量,光照,水量和重金属都可能导致白化。而哺乳动物中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就比较轻。
白化鸟类较少,而白化植物有一些。白化珊瑚虫也很有名。这些大多数由于环境因素导致。
与小鼠同样,大熊猫也有一种白色的。白色大熊猫除了眼圈和四肢为黑色,从耳朵到肩胛骨,直到整个酮体,都是白色的。白色大熊猫的毛色还略带淡黄。白色,全棕色,棕白色三种毛色都可能是白化病的一种。棕色就意味着真黑色素分泌的减少甚至不分泌,而褐黑色素分泌增加。可以看到棕白色大熊猫的毛色是偏向棕红色的。由小鼠的突变可以证明,全棕色大熊猫应该也产生了两个或者以上的突变。而棕白色可能是一个突变。白色应该也是两个以上。
棕白色大熊猫看起来似乎比黑白色的还可爱。那张温驯的脸总是带着笑意。虽然它们可能是白化病患者,但是它们由于没有天敌,所以并没有受到什么伤害。你喜欢棕白色大熊猫吗?
参考文献:
1、 罗桐秀, 周琴, 彭忠禄,等. 湖南省白化病致病基因频率的调查研究[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0:18-18.
2、 叶润蓉, 贾敬肖. 高原鼠兔白化现象及其毛色遗传[J]. 兽类学报, 1992, 12(1):71-74.
3、 王鑫, 郭恩棉, 苏振渝,等. 鱼类白化现象病因浅析[J]. 海洋科学, 2003, 27:18-20.
4、 王兆绰, 张颖芳, 张云凤. 几种白化小鼠的毛色基因检查[J]. 实验动物科学, 1987.
5、 朱福令. 近交系和远交系白化小鼠毛色基因的测试[J].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1982.
6、 黄冰, 郭华荣, 张士璀. 鱼类白化病的研究进展[J]. 海洋科学, 2003, 27:11-14.
7、 李溯, 丁劲松. 黑色素生物合成与酪氨酸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南药学, 2013, 11.
8、 李韶勇, 孙命, 曲娜,等. 黑色素的合成及其常见抑制剂的作用机理[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22:17-21.孟浩浩, 许瑞霞, 代蓉,等. 绵羊黑色素合成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生物技术通报, 2014, 46(8):34-39.
9、 佟煜仁, 朴厚坤. 新色型突变棕色貉毛色遗传初探[J]. 经济动物学报, 2009, 13:80-82.
10、 王乐, 张斌, 郑文新,等. 动物毛色与黑色素皮质素受体1(MC1R)基因[J]. 草食家畜, 2009:10-12.
11、 段煦. 白熊为啥那样白?[J]. 生命世界, 2013.
12、 孙安林, 张明海. 东北棕熊毛色白化的初步观察[J]. 野生动物学报, 1992:36-36.
13、 崔雨新, 张伟, 王小明. 大熊猫,小熊猫,浣熊等五种动物毛的扫描电镜结构比较研究[J]. 动物学杂志, 1998:26-29.
14、 孟进军, 陈善明. 大熊猫毛角蛋白质的分离与分析[J]. 自然杂志, 1987.
15、 陈谦. 大熊猫毛发中六种微量元素的检测分析[J]. 中国兽医科技, 1995.
16、 梁齐慧, 汪铁军. 大熊猫为什么有棕色?[J]. 大自然, 1991:14-14.
17、 蒋辉, 古晓东, 黄雁楠,等. 四川与秦岭野生大熊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的差异[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3:12-18.
18、 李天培. 白色大熊猫种群在佛坪[J]. 科学之友, 2001.
19、 甘平. 大熊猫的毛色[J]. 科学中国人, 1997:57-57.
20、 白春雨, 高玉花, 庞全海. 影响动物毛色的基因[J]. 国外畜牧学:猪与禽, 2008, 28:71-73.
21、 吴宇婷.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J]. 四川动物, 2011, 30:1003-1007.
22、 张俊珍, 董常生, 范瑞文,等.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研究进展[J]. 动物医学进展, 2006, 27:65-68.
郑作新的人物生平
1906年11月18日,郑作新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一个教师家庭,祖籍福建省长乐市。父亲郑森藩是中学教员,曾任过中学校长。郑作新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他和妹妹由祖母养大。郑作新聪明好学,小学时一直是优秀生,连续跳级,所以中学毕业时才15岁,还不到大学入学年龄,经学校再三推荐,方才被允许参加考试。考试结果非常优秀,福建协和大学破例录取了他,成为该校年纪最小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由于他的聪明和勤奋,只用了3年半就完成了大学4年的课程。 1926年夏,郑作新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生物系。由亲友资助路费赴美。在密歇根大学的初期,学费及生活费靠半工半读解决,如在系里饲养研究用的动物,在校医院当杂工等。后来在该校兼做助教,又获研究院和中华教育科学奖学金,费用得到了解决。他于1927年获硕士学位,1930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学院还颁予SigmaXi金钥匙奖。这是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时年郑作新年仅23岁。教授们称赞他是获得博士学位中最年轻的一个。他所撰写的长篇博士论文《林蛙生殖细胞发育史》,被推荐在较高水平的德国学术刊物ZeitschiftfurZellforschungundMikroskopischeAnatomie上发表。在美求学期间,他主要研究动物发育学,这在当时是热门学科,很有发展前途。有一次他在一座博物馆里看到一只羽色艳丽、体态优美的大型鸟,他认出这是产自我国的金鸡,而却由瑞典人林奈(Linné)于1758年发现并用拉丁文命名。这极大地伤害了他的民族自尊心,因而立志要研究中国鸟类,开创祖国的鸟类学研究事业。毕业后他谢绝了美国有关单位的挽留和优厚待遇,毅然于1930年返回祖国。回国后,被母校福建协和大学聘为动物学教授兼系主任。 1926年考入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生物系,1927年获硕士学位,1930年获科学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大学研究院奖励学生的最高荣誉SingmaXi金钥匙奖。毕业后,他谢绝了美国有关方面的挽留和优厚的待遇,返回祖国从事鸟类学研究。他对中国鸟类进行全面考察,带着学生到野外观察、采集,并举办鸟类展览。 1930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博士),中科院资深院士。从事鸟类学研究60多年,撰写专业书籍30多部,研究论文140多篇。研究成果曾先后7次获得国家和科学院的重大科技成果奖。1941年发表《三年来邵武野外鸟类观察报告》。这是国内第一篇不但列出野鸟的种类,而且提到它们居留期间和数量的报道,受到当时世界生物学界的重视。抗战结束后,郑作新对中国鸟类进行了更为全面的考察整理。并于1947年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这部著作是中国学者首次自行研究撰编的全国性鸟类名录,其中列出中国鸟类1087种、912亚种,合计1999种和亚种,不但超过从前外国人撰写中国鸟类共1031种和亚种的数目,而且还做了不少改错订正工作。同年,他还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此文对中国动物地理学研究有着开拓性影响。 此后数十年间,郑作新不断对我国整个鸟纲动物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为世界鸟类学提供了大量有关中国鸟类的完整资料。1945年3月,郑作新被美国国务院文化司聘为“客座教授”赴美讲学和访问。此时他查看了各有关单位和博物馆收藏的中国鸟类标本,特别是模式标本,还搜集了大量有关中国鸟类的外文文献资料。他1946年回国,继续在协和大学任教,并对中国鸟类进行全面的考察整理。 1947年,由中国科学社发表了《中国鸟类名录》,这是我国学者首次自行研究撰编的全国性鸟类名录。这部名录列出中国鸟类1087种、912亚种,合计1999种和亚种。这不但超过从前外国人(NGGee等,1931)撰写中国鸟类共1031种和亚种的数目,而且还做了不少改错订正的工作。同年还在中国科学社主办的《科学》刊物上发表了《中国鸟类地理分布的初步研究》,这是我国动物地理学研究的滥觞。自1930年回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近20年间,郑作新主要是在大学任教,曾任福建协和大学系主任、教务长、理学院院长。后来到南京国立编译馆,主持自然科学名词审订工作,并兼任中央大学生物系教授。 1956—1957年,他率队前往云南参加中苏合作的亚热带生物资源考察;1957—1958年赴湖南考察;1960年去海南岛考察;1957—1960年参加南水北调的考察;1960—1980年主持组织青藏高原综合考察队的生物组工作;1974—1976年赴江南一带及东北地区进行以水禽为主的鸟类调查。 几十年来,从南方郁郁葱葱的亚热带丛林,到北方茫茫无际的大草原,从喜马拉雅山麓到黄海之滨,到处都留下了他辛勤考察的足迹。野外考察十分艰苦,又有危险。如在云南的一次考察中,郑作新由于体力不支从马背上摔下来,伤及胸部。但为了繁荣祖国的科学事业,郑作新和他的助手克服各种困难,收集了成千上万个标本,在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创建了我国规模最大的鸟类标本库(约有6万号标本)。几十年来,郑作新的足迹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发现了一批新种、新亚种、新纪录,并纠正了过去一些鸟类分类中的错误,撰写了大量的论文和专著,在50年代末期(1955—1958)发表了《中国鸟类分布名录》。此书详列了当时所知的中国鸟类及其在国内的分布,是研究中国鸟类的必要工具书。出版后又根据历年考察的结果,在1978年修订出第二版。 1957年,他写了《麻雀食物分析的初步报告》在《动物学报》上发表,并在报刊上撰写文章介绍麻雀的益和害。 1959年,国务院通过《农业发展纲要》时,把“四害”中的麻雀改为臭虫。人们说是郑作新使麻雀免遭灭顶之灾。 1960年春天,郑作新登上了四川省的峨眉山。一天,郑作新在考察中,来到一位老乡的小茅屋休息。在茅屋的一个角落里,郑作新发现了一只美丽的鸟。他仔细一看,不由得怔住了:原来,这是一只少见的雄性白鹇!它的头顶仿佛戴着一顶华贵的帽子,红红的冠子后面,披着几绺蓝黑色的羽毛,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腹部的羽毛是蓝黑色的,跟背部和翅膀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几棵长长的白色尾羽,使它的身体显得修长而又俊美。郑作新知道,白鹇是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共有13个亚种,都生活在我国的云南、广东、广西、海南岛以及东南亚的柬埔寨、越南的热带或亚热带地区的高山竹林里,峨眉山从来没有发现过。于是他感到奇怪:这只白鹇是从哪里来的呢?该不会是游客从外地带来“放生”的吧?1961年,郑作新带领几位年轻的鸟类学工作者,又一次奔赴云南南部一带,寻找家鸡的祖先——生活在野外的原鸡。从云南回来以后,郑作新还广泛地查阅考古方面的著述。他发现,我国考古学家曾经从中国史前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中,找到了鸡型的陶制器皿。这也是古代中华民族饲养家鸡的有力证明。综合各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的结果,郑作新提出了“中国家鸡的祖先是中国的原鸡,是由中国人自行驯化的”的结论。这个结论很有影响,并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公认。1963年,由他主编出版的《中国经济鸟类志》,美国商业部把它译成英文本,并制成了缩影胶印本广泛发行。为了适应国际上的需要,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和联邦德国的PaulPareyScientificPublishers出版公司邀请郑作新用英文编写《中国鸟类区系纲要》一书,并在1987年出版。书中列入到1982年为止的中国已知的所有鸟类,共有1186种和953亚种,分隶于389属、81科、21目,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发现的24个新亚种,并附有分布图828幅和分布总表。《纲要》比《中国鸟类分布名录》又新增加20种、64亚种。《纲要》首次对我国一个纲的动物(鸟纲)进行分类、分布、繁殖、生态等做了全面而有系统的综合总结,提供了有关中国鸟类的完整资料,成为国际上鸟类学经典著作之一。这项研究为有益和有用鸟类的增殖和引种驯化,为资源动物学、动物地理区划和农业区划等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制定与实施,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美国国家野生动物协会(NationalWildlifeFederation)评选郑作新为1988年度国际自然保护特殊成就奖的获得者,并推派会长JD海尔(Hair)博士来京参加于1989年5月26日隆重举行的颁奖仪式。海尔说授奖仪式在美国国外举行,在该会的历史上尚属首次,也是第一次颁发给一位中国的学者。 1966年,郑作新正好60岁。正当他以花甲之龄,奋力挥动着翅膀,向更高的科学高峰冲击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在那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日子里,有人胡说什么“鸟类是资产阶级玩赏的对象,社会主义国家如果研究鸟类学,就会变修变色、亡党亡国”,郑作新也被说成是“资产阶级反动权威”,遭受了不应有的冲击,长时期被隔离反省。他呕心沥血写成的巨著《中国鸟类分布名录》也被无理压制,拖延了好几年才得以出版。1980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同年,中国鸟类学会成立,他当选为理事长。1984年,中国动物学会也推举他为理事长。国际鸟类学界也很尊重他,推选他为英、美、德等国鸟类学会的通讯会员。1979年,他在英国伦敦举行的雉类学术论讨会上作报告,并被推任世界雉类协会副会长,后来又被选为会长。1987年,郑作新的《中国鸟类区系纲要》问世。该书是郑作新教授在其中文版《中国鸟类分布名录》第二版(1976)的基础上,根据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增补修订而成的。这是中国学者用英文撰写的第一部鸟类学专著,是“当今中国最完整的鸟类学巨著,也是国际上杰出的鸟类学专著之一”。 1987年。代表作《中国鸟类区系纲要》(英文版)一书,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外,又获美国国家野生动物联合会授予“国际特殊科学成就奖”。主编的《中国动物志——鸟纲》已出版10卷,亲自主持撰写了其中的6卷。1996年,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的得奖人之一。对我国鸟类分类、动物地理学、自然保护方面都有所创新和发展。1993年,获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终身荣誉奖。他是中国动物学会与中国鸟类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世界雉类协会会长,世界鹤类基金会首席顾问,英、法、美、日、德等国鸟类学会通讯会员。同时,他还在1956年1月8日,在人民日报第三版刊登了《庥雀的害处和消灭它的方法》一文,致使将麻雀列入“四害”之一。
上一篇:中国共青团网在线投稿
下一篇:金融经济杂志社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