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子学报审稿有审稿费
光子学报审稿有审稿费
2个外审。
投稿时需要先网络上传脱密证明,无需审稿费,2个外审专家。
《光子学报》是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光学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月刊。
西安邮电学院研究生学院物理电子学专业导师名单及简介
巩稼民教授,1962年12月生,河南西平人。1984年7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激光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84年8月至1993年8月在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从事光学技术研究,1993年8月至1999年11月在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和电信学院深造,先后获得机械工程学科光电检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和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物理电子学与光电子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0年4月至2003年11月,在西安邮电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申硕办副主任。2002年晋升教授职称。现任我院研究生部主任,负责研究生教育和学科建设日常事务。
巩稼民教授主要从事光学技术、光电子学技术、光通信技术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兼任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陕西省通信学会光通信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光纤传输原理、光纤通信、电子技术基础等课程。
巩稼民教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努力追踪科技前沿,近年来在‘Chinese ’、‘物理学报’、‘光学学报’、‘中国激光’等刊物上公开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被SCI、 EI收录6篇,参编的《光纤通信》教材已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目前主持一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巩稼民教授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团结同志,为人正派,严于律己,宽厚待人,受到广大师生好评,曾获“院优秀教师”称号。
刘继红,男,副教授,工学博士,生于1977年1月。1999年7月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系,获通信工程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3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培养单位: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获光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4月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工作。
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学习、研究方向为光通信网络中的资源优化分配问题。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方向为激光消偏技术。
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的项目有“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超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与开发-基于主偏振态跟踪的PMD补偿系统”,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线偏振态测量方法研究”,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偏振模色散补偿器”等。目前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偏振干涉滤波器设计方法研究”,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等效晶体的在线式高速偏振控制器实现方法研究”。近五年,先后在IEE Electronics Letters、光学学报、光子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15篇,SCI、EI收录9篇。
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Raman光放大器的偏振相关效应、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偏振测量与控制、WDM系统中的波长测量与稳定等方面。对超高速光网络技术、光子晶体以及光电测试技术等领域也有浓厚的兴趣。
讲授的课程主要有《光学原理》、《信息论基础》、《光纤通信》、《光传输网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英语》等。
刘毓,女,博士。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邮电学院电信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3月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获工学硕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获理学博士学位。1985年7月至1996年12月在西安矿业学院工作,1997年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工作。陕西省通信学会会员、陕西省电子学会会员。
先后开设《通信原理》、《数字通信原理》、《锁相技术》、《信号与系统》等近十门课程。发表论文十多篇,参与国家863-409精密制导、邮电部重点科技发展项目“个人通信关键技术研究”、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子课题40Gb/s SDH(STM-256)光纤通信设备与系统-超高速光电子器件研究与开发-基于主偏振态跟踪的PMD补偿系统等课题的研究开发。现主持信息产业部“高速光纤传输中偏振模色散特性信道模型的研究”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密集波分复用光纤通信中受激喇曼散射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的研究。
发布单位:西邮研究生部 发布时间:2011-03-20 已阅读:815次
宋海洋,男,1979年9月出生,籍贯山西临汾,硕士生导师,中国力学学会会员。2006年3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6年6月受聘于西安邮电学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正在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近几年,先后在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2篇(其中第一作者16篇,影响因子2.0以上的7篇;国际期刊特邀论文1篇)。截止目前,发表的论文被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学者他引30余次,引用期刊包括SCI期刊《Journal of the Mechanics and Physics of Solids》、《Nanotechnology》、《NanoScale》、《Physical Review B》、《Physical Review A》、《Chemical Physics Letters》、《Physics Letters A》等。先后多次担任《Communications in Theoretical Physics》等SCI期刊的审稿人。
主要研究兴趣
(1)纳米材料各种性能的计算机模拟研究
(2)并行计算技术研究
(3)量子信息技术研究
主要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碳纳米管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10902083),2010.1-2012.12,课题经费:40万元,项目负责人。
(2)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碳纳米管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模拟研究(08JK436),2008.9-2010.8,课题经费:2万元,项目负责人。
(3)西安邮电学院中青年教师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碳纳米管及其金属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ZL2009-4),2009.1-2010.12,课题经费:1.8万元,项目负责人。
主要代表性论文
1.Song HaiYang, Zha XinWei, Influence of nickel coating on the interfacial bonding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 nanotube-aluminum composite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2010, 49, 899-903.
2.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effects of intertube spacing on sliding behaviors of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doi:sci.2010.10.035.
3.Song HaiYang, Li LiFeng, Feng Feng, Torsional behavior of carbon nanotubes with abnormal interlayer distance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09, 42: 055414-5.
4.Song HaiYang, Zha XinWei, The effects of boron dopings and boron graft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Journal of Physics D: Applied Physics, 2009, 42: 255402-6.
5.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nickel-coated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nd their embedded gold matrix composites, Physics Letters A, 2010, 374: 1068-1072.
6.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effects of radius and defect on oscillatory behaviors of C60-nanotube oscillators, Physics Letters A, 2009, 373 (11): 1058-1061.
7.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effects of sp3 interwall bridging upon torsional behavior of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Physics Letters A, 2009, 373 (6): 628-685.
8.Zha XinWei, Song HaiYang, Non-Bell-pair quantum channel for teleporting an arbitrary two-qubit state, Physics Letters A, 2007, 369 (5-6): 377-379.
9.Song HaiYang, Zha XinWei, Simulation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ingle-walled and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molecular dynamics, 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and Theoretical Nanoscience, 2008, 5: 1-4.
10.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arbon nanotube-embedded gold composites, Physica B, 2008, 403: 559.
11.Song HaiYang, Zha XinWei, Molecular dynamics study of effects of sp3 interwall bridging and initial vacancy-related defects up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double-walled carbon nanotube, Physica B, 2008, 403: 3798-3802.
12.Zha XinWei, Song HaiYang, Ming-Liang Hu, Comment on “Stochastic local operations and classical communication invariant and the residual entanglement for n qubits” Physical Review A, 2008, 77: 056301.
主要获奖情况
(1)2008年07月获得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师”奖。
(2)2009年12月获得西安邮电学院第八届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第三名。
(3)2010年06月获得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联系方式
办公电话:;电子邮箱:
田秀劳教授,陕西武功人,生于1956年9月,硕士。 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7月结业于西北大学物理系理论物理助教进修班,获结业证书,2005年3月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获硕士学位。1982年1月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开设《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原子物理》、《量子信息基础》等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1名。主编 《大学物理学习与指导》1书,参编《通信系统原理教程》和《通信系统概论》2书。2006年荣获西安邮电学院《大学物理》优秀课程,2009年获西安邮电学院教学成果奖三等奖,曾多次被评为学院优秀教师。主持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纳米材料性能极其控制机理的研究》;主持并完成教育厅科研项目《量子信息态传输的研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国家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自旋链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研究》和参与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凝聚态中的量子纠缠与局域幺正变换》;主持完成校级教学改项目《计算机在大学物理实验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先后在国内外期刊 Modern Physics Letters B、 Int J Theor Phys、 Optics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ntum Information、光子学报、硅酸盐学报、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大学物理、四川大学学报、陕西师大学报等发表论文 30多篇,其中被EI、SCI 收录的有10篇。
吴成茂,男,高级工程师,中国民主同盟会盟员,四川仪陇人,生于1968年10月,大学本科学历。 1992年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计算机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7月至1995年12月,在航天部第六研究院第十一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和东风系列洲际导弹等相关液体火箭发动机部件液流测试技术研究。1996年1月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工作,现在电子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从事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等相关方面的实践教学工作,以及承担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管理决策、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等相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先后为电路与系统专业研究生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本科生等承担过实践教学工作,现为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作为主要承担人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聚类有效性问题研究》,国家邮政局软科学项目《邮政行业劳动力组织结构调整研究》,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项目《图像置乱加密效果评价研究》,陕西省邮政局软科学项目《快递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以及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项目《基于包含度理论的图像分割新方法研究》。主持完成了西安邮电学院实践教学改革项目《控制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中国邮电高等学校学报》、《数据采集与处理》、《模糊系统与数学》等国内中文核心期刊杂志和国内国际会议上合作发表了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EI收录8篇,ISTP收录1篇。合作完成有关管理科学与智能决策方面的专著1部并由陕西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另外,在国家邮政局软科学项目《邮政行业劳动力组织结构调整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获得原国家人事部人事科研成果二等奖。现今,主要从事模式分析与智能信息处理,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图像信息安全保护,嵌入式图像处理系统等方面的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曾被评为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被中国民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授予模范盟员称号。
惠小强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74年12月生。西北大学93级第一届物理基地班学生,本科、硕士以及博士均在西北大学就读,2003年7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2009年10月到2010年10月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物理学院访问一年。曾多次访问中科院物理所、理论研究所以及武汉数学物理研究所。1999年7月来西安邮电学院任教至今,喜爱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热心于服务学生学习、发现和发展学生潜能。现指导研究生8名,协助别人指导博士生1名。
主要研究量子信息和量子态调控,包括量子态在固体系统中的储存、操作以及传输。至今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SCI收录的有32篇,被引用100余次。先后主持完成各级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级2项,分别是《量子纠缠及其实现》(10347138)和《自旋链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10547008),陕西省青年基金重点项目1项《低维量子系统中量子态的传输研究》,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1项,西安邮电学院中青年基金重点项目2项。参与各级科研项目多项。2008年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次。
主讲过10门课程:《大学物理》、《物理学概论》、《理论力学》、《数学物理方法》、《固体物理》、《普通物理实验》、《应用物理专业实验》和《应用物理专业英语》,研究生《量子信息论基础》和《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完成课程建设项目2项:本科《数学物理方法》和研究生《量子计算与量子通信》。
曾两次荣获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师”称号,一次荣获西安邮电学院“青年突击手”称号。
徐建刚,教授,1963年8月生,陕西蓝田人,西安邮电学院理学院院长,信息与计算科学研究所所长,西安科技教育协会理事。 1987年获陕西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学士学位。1990获空军工程大学力学硕士学位。现在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9年晋升教授职称。 1997年任西安邮电学院基础课部副主任。2004年兼任数理系党总支副书记。2007年任数理系总支书记。2009年任理学院院长。2009年3月至2009年5月参加陕西高校第十七期中青年领导干部培训班学习。多年来,主讲《大学物理》、《理论力学》、《电磁学》、《大学物理实验》、《就业指导课》等课程。主编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2004年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编的《大学物理实验》教材,2008年由陕西地图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的《大学物理学习指导与练习》,2001年由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参与编写的《普通物理简明教程》1994年由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国际国内期刊发表论文20篇, 其中核心以上9篇,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应用力学、材料物理和量子信息等。共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10余项,其中厅局级以上项目5项。主持的项目有:2009年陕西省教改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2010年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具有高效光电磁特性的TiO2功能薄膜研究》,2008年西安邮电学院《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008年西安邮电学院《应用物理专业物理实验课程建设》;参与的项目有:原信息产业部的《用系统概念组织、统一工科物理教材》项目,陕西省的《量子隐形传态与最佳实现方案》、陕西省教育厅《低温烧结Mg4Nb2O9微/纳米基陶瓷的介电性能调控》等。
查新未教授,男,汉族,生于1957年12月,陕西省兰田县人。198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获得学学士学位,同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3年至1984年曾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进修学习,1984年至1986年曾在中国科技大学固体物理研究生班学习,1993年晋升为副教授,1994年至今,在西安邮电学院从事教学与量子通信的科研工作。
多年来,先后为研究生和本科生开设《量子力学》、《光纤通信原理》、《光学》、《激光原理》、《量子光学》等多门课程。先后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名校老师合作,在科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普通物理、大学物理经典名题名师解析》、《物理学》、《现代广播网络技术及其应用》等教材及教学指导书籍。
先后主持完成了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凝聚态中的量子纠缠及局域幺正变换》、《量子隐形传态与最佳实现方案》。主持完成了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局域不变量算符与局域不变量》项目的研究,参加了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涉法大气风场被动探测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
近几年来,主要研究集中在量子信息方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相关论文已发表在权威期刊《Physics. Review. A》, 《Physics. Letter. A》上.另外在《Commun. Theor. Phys.》《Modern Physics Letters》、《Optics Communications》、《物理学报》《中国激光》、《光子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西北大学学报》、《量子电子学报》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80多篇。其中SCI, EI检索20多篇。并于1991年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2005年获陕西省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
查新未教授为人谦虚,待人诚恳,平易近人,善于团结同志。1991年曾获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2005年获西安邮电学院优秀教师。另外,作为应用物理专业负责人,他在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学科规划等方面作了很多贡献,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论证一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创立,分为狭义相对论(特殊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一般相对论)。相对论的基本假设是光速不变原理,相对性原理和等效原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奠定了经典物理学基础的经典力学,不适用于高速运动的物体和微观条件下的物体。相对论解决了高速运动问题;量子力学解决了微观亚原子条件下的问题。相对论极大的改变了人类对宇宙和自然的“常识性”观念,提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四维时空”“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
狭义相对论,是只限于讨论惯性系情况的相对论。牛顿时空观认为空间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的三维空间——绝对空间,时间是独立于空间的单独一维(因而也是绝对的),即绝对时空观。狭义相对论认为空间和时间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并不存在绝对的空间和时间。在狭义相对论中,整个时空仍然是平直的、各向同性的和各点同性的,这是一种对应于“全局惯性系”的理想状况。狭义相对论将真空中光速为常数作为基本假设,结合狭义相对性原理和上述时空的性质可以推出洛仑兹变换。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在1915年发表的理论。爱因斯坦提出“等效原理”,即引力和惯性力是等效的。这一原理建立在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等价性上(目前实验证实,在10 − 12的精确度范围内,仍没有看到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差别)。根据等效原理,爱因斯坦把狭义相对性原理推广为广义相对性原理,即物理定律的形式在一切参考系都是不变的。物体的运动方程即该参考系中的测地线方程。测地线方程与物体自身故有性质无关,只取决于时空局域几何性质。而引力正是时空局域几何性质的表现。物质质量的存在会造成时空的弯曲,在弯曲的时空中,物体仍然顺着最短距离进行运动(即沿着测地线运动——在欧氏空间中即是直线运动),如地球在太阳造成的弯曲时空中的测地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太阳转,造成引力作用效应。正如在弯曲的地球表面上,如果以直线运动,实际是绕着地球表面的大圆走。
倒相对论:相对论的提出,同样受到很多的指责,有很多人认为它是错误的,并大大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
爱因斯坦和他的相对论
除了量子理论以外,1905年刚刚得到博士学位的爱因斯坦发表的一篇题为《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的文章引发了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另一场革命。文章研究的是物体的运动对光学现象的影响,这是当时经典物理学面对的另一个难题。
十九世纪中叶,麦克斯韦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以光速C传播的电磁波的存在。到十九世纪末,实验完全证实了麦克斯韦理论。电磁波是什么?它的传播速度C是对谁而言的呢?当时流行的看法是整个宇宙空间充满一种特殊物质叫做“以太”,电磁波是以太振动的传播。但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理论。如果认为地球是在一个静止的以太中运动,那么根据速度迭加原理,在地球上沿不同方向传播的光的速度必定不一样,但是实验否定了这个结论。如果认为以太被地球带着走,又明显与天文学上的一些观测结果不符。
1887年迈克尔逊和莫雷利用光的干涉现象进行了非常精确的测量,仍没有发现地球有相对于以太的任何运动。对此,洛仑兹(H.A.Lorentz)提出了一个假设,认为一切在以太中运动的物体都要沿运动方向收缩。由此他证明了,即使地球相对以太有运动,迈克尔逊也不可能发现它。爱因斯坦从完全不同的思路研究了这一问题。他指出,只要摒弃牛顿所确立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概念,一切困难都可以解决,根本不需要什么以太。
爱因斯坦提出了两条基本原理作为讨论运动物体光学现象的基础。第一个叫做相对性原理。它是说:如果坐标系K'相对于坐标系K作匀速运动而没有转动,则相对于这两个坐标系所做的任何物理实验,都不可能区分哪个是坐标系K,哪个是坐标系K′。第二个原理叫光速不变原理,它是说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是恒定的,它不依赖于发光物体的运动速度。
从表面上看,光速不变似乎与相对性原理冲突。因为按照经典力学速度的合成法则,对于K′和K这两个做相对匀速运动的坐标系,光速应该不一样。爱因斯坦认为,要承认这两个原理没有抵触,就必须重新分析时间与空间的物理概念。
经典力学中的速度合成法则实际依赖于如下两个假设:1.两个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与测量时间所用的钟的运动状态没有关系;2.两点的空间距离与测量距离所用的尺的运动状态无关。爱因斯坦发现,如果承认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是相容的,那么这两条假设都必须摒弃。这时,对一个钟是同时发生的事件,对另一个钟不一定是同时的,同时性有了相对性。在两个有相对运动的坐标系中,测量两个特定点之间的距离得到的数值不再相等。距离也有了相对性。
如果设K坐标系中一个事件可以用三个空间坐标x、y、z和一个时间坐标t来确定,而K′坐标系中同一个事件由x′、y′、z′和t′来确定,则爱因斯坦发现,x′、y′、z′和t′可以通过一组方程由x、y、z和t求出来。两个坐标系的相对运动速度和光速c是方程的唯一参数。这个方程最早是由洛仑兹得到的,所以称为洛仑兹变换。
利用洛仑兹变换很容易证明,钟会因为运动而变慢,尺在运动时要比静止时短,速度的相加满足一个新的法则。相对性原理也被表达为一个明确的数学条件,即在洛仑兹变换下,带撇的空时变量x'、y'、z'、t'将代替空时变量x、y、z、t,而任何自然定律的表达式仍取与原来完全相同的形式。人们称之为普遍的自然定律对于洛仑兹变换是协变的。这一点在我们探索普遍的自然定律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此外,在经典物理学中,时间是绝对的。它一直充当着不同于三个空间坐标的独立角色。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把时间与空间联系起来了。认为物理的现实世界是各个事件组成的,每个事件由四个数来描述。这四个数就是它的时空坐标t和x、y、z,它们构成一个四维的连续空间,通常称为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在相对论中,用四维方式来考察物理的现实世界是很自然的。狭义相对论导致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果是关于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在爱因斯坦以前,物理学家一直认为质量和能量是截然不同的,它们是分别守恒的量。爱因斯坦发现,在相对论中质量与能量密不可分,两个守恒定律结合为一个定律。他给出了一个著名的质量-能量公式:E=mc2,其中c为光速。于是质量可以看作是它的能量的量度。计算表明,微小的质量蕴涵着巨大的能量。这个奇妙的公式为人类获取巨大的能量,制造原子弹和氢弹以及利用原子能发电等奠定了理论基础。
对爱因斯坦引入的这些全新的概念,大部分物理学家,其中包括相对论变换关系的奠基人洛仑兹,都觉得难以接受。旧的思想方法的障碍,使这一新的物理理论直到一代人之后才为广大物理学家所熟悉,就连瑞典皇家科学院,1922年把诺贝尔奖金授予爱因斯坦时,也只是说“由于他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更由于他发现了光电效应的定律。”对于相对论只字未提。
爱因斯坦于1915年进一步建立起了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性原理还仅限于两个相对做匀速运动的坐标系,而在广义相对论性原理中匀速运动这个限制被取消了。他引入了一个等效原理,认为我们不可能区分引力效应和非匀速运动,即非匀速运动和引力是等效的。他进而分析了光线在靠近一个行量附近穿过时会受到引力而弯折的现象,认为引力的概念本身完全不必要。可以认为行星的质量使它附近的空间变成弯曲,光线走的是最短程线。基于这些讨论,爱因斯坦导出了一组方程,它们可以确定由物质的存在而产生的弯曲空间几何。利用这个方程,爱因斯坦计算了水星近日点的位移量,与实验观测值完全一致,解决了一个长期解释不了的困难问题,这使爱因斯坦激动不已。他在写给埃伦菲斯特的信中这样写道:“……方程给出了近日点的正确数值,你可以想象我有多高兴!有好几天,我高兴得不知怎样才好。”
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把题为“万有引力方程”的论文提交给了柏林的普鲁士科学院,完整地论述了广义相对论。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仅解释了天文观测中发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移动之谜,而且还预言:星光经过太阳会发生偏折,偏折角度相当于牛顿理论所预言的数值的两倍。第一次世界大战延误了对这个数值的测定。1919年5月25日的日全食给人们提供了大战后的第一次观测机会。英国人爱丁顿奔赴非洲西海岸的普林西比岛,进行了这一观测。11月6日,汤姆逊在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天文学会联席会议上郑重宣布:得到证实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牛顿所预言的结果。他称赞道“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爱因斯坦发现的不是一个小岛,而是整整一个科学思想的新大陆。”泰晤士报以“科学上的革命”为题对这一重大新闻做了报道。消息传遍全世界,爱因斯坦成了举世瞩目的名人。广义相对论也被提高到神话般受人敬仰的宝座。
从那时以来,人们对广义相对论的实验检验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太阳系内部引力场非常弱,引力效应本身就非常小,广义相对论的理论结果与牛顿引力理论的偏离很小,观测非常困难。七十年代以来,由于射电天文学的进展,观测的距离远远突破了太阳系,观测的精度随之大大提高。特别是1974年9月由麻省理工学院的泰勒和他的学生惠斯勒,用305米口径的大型射电望远镜进行观测时,发现了脉冲双星,它是一个中子星和它的伴星在引力作用下相互绕行,周期只有0.323天,它的表面的引力比太阳表面强十万倍,是地球上甚至太阳系内不可能获得的检验引力理论的实验室。经过长达十余年的观测,他们得到了与广义相对论的预言符合得非常好的结果。由于这一重大贡献,泰勒和惠斯勒获得了1993年诺贝尔物理奖。
相对论
十九世纪后期,由于光的波动理论的确立,科学家相信一种叫“以太”的连续介质充满了宇宙空间,就象空气中的声波一样,光线和电磁信号是“以太”中的波。然而,与空间完全充满“以太”的思想相悖的结果不久就出现了:根据“以太”理论应得出,光线传播速度相对于“以太”应是一个定值,因此,如果你沿与光线传播相同的方向行进,你所测量到的光速应比你在静止时测量到的光速低;反之,如果你沿与光线传播相反的方向行进,你所测量到的光速应比你在静止时测量到的光速高。但是,一系列实验都没有找到造成光速差别的证据。
在这些实验当中,阿尔波特·迈克尔逊和埃迪沃德·莫里1887年在美国俄亥俄州克里夫兰的凯斯研究所所完成的测量,是最准确细致的。他们对比两束成直角的光线的传播速度,由于围着自转轴的转动和绕太阳的公转,根据推理,地球应穿行在“以太”中,因此上述成直角的两束光线应因地球的运动而测量到不同的速度,爱尔兰物理学家乔治·费兹哥立德和荷兰物理学家亨卓克·洛仑兹,最早认为相对于“以太”运动的物体在运动方向的尺寸会收缩,而相对于“以太”运动的时钟会变慢。并且洛仑兹提出了著名的洛仑兹变换。而对“以太”,费兹哥立德和洛仑兹当时都认为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物质。而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怀疑这一点,并预见全新的力学会出现。
马赫和休谟的哲学对爱因斯坦影响很大。马赫认为时间和空间的量度与物质运动有关。时空的观念是通过经验形成的。绝对时空无论依据什么经验也不能把握。休谟更具体的说:空间和广延不是别的,而是按一定次序分布的可见的对象充满空间。而时间总是又能够变化的对象的可觉察的变化而发现的。1905年爱因斯坦指出,迈克尔逊和莫雷实验实际上说明关于“以太”的整个概念是多余的,光速是不变的。而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是错误的。不存在绝对静止的参照物,时间测量也是随参照系不同而不同的。他用光速不变和相对性原理提出了洛仑兹变换。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死后的几十年里,其形象不断地被拔高。他写的书几十年长销不衰,他的话经常被流行文化引征据用,他的肖像被印在T恤衫上和咖啡杯上,可以说商业用途极为广泛。被奉为圣人,其形象却从不咄咄逼人,爱因斯坦自始至终的形象都是:一个温和文雅的天才。他有多少天分,同样就有多少慈善。成就和人格的完美结合,使得许多人视爱因斯坦为圣人。但实际上,当我们越关注爱因斯坦外在的高大形象,反而越不能了解那个真正的爱因斯坦和他所做过的一切。
幸亏有了一个坚持不懈的出版计划,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真正面貌才得以最终成型。这就是《爱因斯坦全集》。这套将公布爱因斯坦约14000篇原始文件的全集共有25卷,现在已经出版到第8卷。全套文集不仅包括了爱因斯坦所有科学文献以供研究者追随这位科学家的思想历程,而且还公布了其大量的书信来往,展现了其真实的为人。在那里面,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爱因斯坦的智慧和魅力还有令人尊敬的勇气和社会正义感。但另一方面,文集也说明了爱因斯坦远不是一个圣人,他也尖酸刻薄,也反叛,甚至可以说是有点放荡。
当你走进美国自然博物馆阴暗的展览大厅,耳边响起英国著名作曲家霍尔斯特在1918年创作的《ThePlanets(行星组曲)》时,那种极不和谐、有点刺耳的音调仿佛在提醒游客:爱因斯坦的内心世界就是这样矛盾、这么不和谐的。
一直以来,流传着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他的姐姐说他的后脑勺又大又有棱角。
以前曾流传过许多关于爱因斯坦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
根据爱因斯坦的的姐姐玛亚在一部从未出版过的自传中称,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开始会说话。玛亚说:“当爱因斯坦刚出生的时候,母亲看见他那又巨大又有棱角的后脑勺时都快吓坏了。”
“爱因斯坦的大脑的确异于常人,大脑海马区左侧的神经细胞明显比右侧的大,并且分布很规则”(加州大学Zaidel博士)
美国加州大学的Zaidel博士称,爱因斯坦的大脑与普通人相比,存在着“显著的差异”。Zaidel研究了爱因斯坦的两个大脑组织切片(生物实验中经常使用的研究方法),这两个切片含有大脑海马区的神经细胞,它们负责处理语言与想象的工作。通过与10个普通人的大脑切片对比,Zaidel博士发现爱因斯坦大脑组织存在显著的“优势”:爱因斯坦大脑海马区左侧的神经细胞明显比右侧的大,并且分布很规则;而普通人该组织区的神经细胞看上去很小,而且表现得“非常不规则”。
但是Zaidel指出,爱因斯坦大脑组织的特性“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发展的结果”,目前尚不能定论。
“我没有任何特殊的才能。我拥有的只是极其强烈的好奇心。”“我的智力发展很迟缓,我一直到了完全长大以后,才开始对时空问题感到疑惑的。”(爱因斯坦)
那么,爱因斯坦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如何“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爱因斯坦把其成功归结于他的起步慢。他有一次写道:“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从来不会停止思考关于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但是我的智力发展却很迟缓,我一直到了完全长大以后,才开始对时空问题感到疑惑。”
在1915年,爱因斯坦曾对一名校友说过:“一个人不应该追求那些容易得到的东西,所以我们还是继续努力吧。”
哈佛大学的物理兼科学史专家格雷得·和顿是爱因斯坦1955年去世后第一个获许翻看档案的学者。如今76岁的和顿说当年他翻看爱因斯坦的档案时,被其独一无二的光辉所完全折服。“爱因斯坦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像教科书上所说的那样,先做实验,然后得出理论,最后检验结论,他而是几乎完全靠‘想’进行创造,以其极度跳跃的思维来完成他的‘实验’。爱因斯坦的智慧是超乎常人的。”
幼年、青年、老年时期的爱因斯坦
相对论改变了世界
爱因斯坦一生大约发表过300篇科学论文,但归纳其最重要的理论有:
相对论
1905年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指出在宇宙中唯一不变的是光线在真空中的速度,其它任何事物——速度、长度、质量和经过的时间,都随观察者的参考系(特定观察)而变化。
时空
爱因斯坦发表他的相对论之二百年前,英国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1643~1727)提出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的,空间和时间是完全分开的。然而,在相对论数学中,时间和三维空间——长、宽和高,一起构成一个四维空间框架,叫做时空关联集。
质量和能量
爱因斯坦从他的狭义相对论中推导出等式E=MC2(这里E是能量,M是质量,C是恒定的光速),他用这个等式解释了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现在认为,质量和能量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形式,称为质能。例如,如果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了一定量E,则它的质量也减少等于MC2的量,然而,质能不会消失,只不过以另一种形式被释放,它叫辐射能量。
广义相对论
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解释了引力作用和加速度作用没有差别的原因。他还解释了引力是如何和时空弯曲联系起来的,利用数学,爱因斯坦指出物体使周围空间、时间弯曲,在物体具有很大的相对质量(例如一颗恒星)时,这种弯曲可使从它旁边经过的任何其它事物,即使是光线,改变路径。
虫洞
理论上,虫洞是一个黑洞,它的质量非常大,把时空弯曲吸进了它自身之中,它的口开向宇宙的另一个空间及时间,或者也许完全进入另一个宇宙空间。也许能够利用虫洞建立一个时间旅行机器,但许多科学家们指出这个机器不可能重返到它自身被创建的时间之前。
他还是一个发明匠
我们常常把爱因斯坦想象成一个总在开小差的天才,他的魂儿常常被时空勾了去。但其实,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发明家。他的父母开了一家电力厂,并常常鼓励小爱因斯坦以后当一个工程师。
他曾经和别人一起合作发明了一套不需拆卸的冷冻系统,后来在一战期间,又曾为德国空军设计了一款机翼。
爱因斯坦曾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过7年评估员。尽管他在工作的时候常常走神发白日梦(在用脑子做实验),但爱因斯坦对自己的工作还是颇为胜任的,并在1906年获得了一次升职的机会。此外,他在那时就拥有了好几个属于自己的专利,包括一个在20世纪20年代和别人合作发明的一套不需拆卸的冷冻系统。在一战期间,爱因斯坦又为德国空军设计了一款机翼,并进行到了实验阶段。可惜当时那个负责测试的飞行员向上级抱怨说飞机装上了爱因斯坦所设计的机翼后看上去就像是一只“怀孕的鸭子”,计划最终流产。
他与FBI“秘密交锋”
尽管爱因斯坦在私生活中很冷漠,但他在公众场合中却表现出很强的社交能力,他甚至是一个天生适合当名人的人。爱因斯坦拍照时非常上镜,而且拥有一副很有磁性的嗓音。在一部关于爱因斯坦的记录片中有这么一个镜头:爱因斯坦被一群记者簇拥着而从容应付。有一个记者问他:“爱因斯坦教授,请问您为自己成为一个美国人而感到高兴吗?”爱因斯坦讽刺他:“既然你站在这里这样问我,那我的回答是‘当然了,我感到非常荣幸’”。爱因斯坦在1930年12月11日的旅行日记中有一段话就更加直接地奚落记者。“一群记者在长岛登上了我们的船,问了我一些极为愚蠢的问题,当我用一些毫不值钱的滥调回答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像如获至宝般欢喜而归。”
他在科学界与政界都树下了不少敌人,他支持犹太人在中东建国,但又很早就警告说应当关注当地阿拉伯人的利益。
尽管爱因斯坦在感情上极其喜恶分明,但最典型的体现在他参与的社会和政治事端。爱因斯坦曾经不知疲倦地帮助那些纳粹德国的难民逃到美国,他还致力于在耶路撒冷建立希伯来大学以作为犹太人科学家的避难所。爱因斯坦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人的王国,但他同时早在1955年就警告说:“我们的建国政策中最关键的一环是要给予一直在中东地区生活的阿拉伯人们同样平等的权利。”作为一个忠实的社会主义者,爱因斯坦对资本主义极不信任,他相信,建立“世界政府”是有效控制核武器发展的唯一途径,并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战争的发生。
他是一个激进主义者,在德国,他上了纳粹党的黑名单,逃到美国后,FBI花费了22年的时间一直监视他,不仅诬陷他是间谍,还想方设法要把他驱逐出境
爱因斯坦是人权运动最早期的倡导者之一,这是爱因斯坦作为一个激进主义者最鲜为人知的一面。爱因斯坦不仅利用自己的声望极力反对私刑拷问,他还参加了(美国)全国有色人种协进会(NAACP)的工作。
因此,爱因斯坦这种对抗当局的行为使他在科学界和政界中树下了不少敌人。他的名字最早在1922年就被写进了纳粹党的黑名单,还有许多颇有声望的德国物理学家也公开称爱因斯坦的研究为“犹太人的物理学”。这种愚昧的攻击甚至在爱因斯坦与1933年逃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后也没有停止。
逃到美国后,其激进行为同样让FBI感到非常不安,美国联邦调查局前局长胡佛和爱因斯坦之间由此进行了一场长达20多年的“秘密战争”。在胡佛的指示下,美国联邦调查局一共搜集了1800多页的有关爱因斯坦的档案,而他们的目的就是要把爱因斯坦驱逐出美国。胡佛的结论是:爱因斯坦实际上是俄国派到柏林的一个间谍。不过这种荒谬的说法竟然奏效了,爱因斯坦最终被阻挡在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之外。这就是为什么爱因斯坦建议罗斯福研制核弹却从未参与该工程的原因。
“婚姻是披着文明外衣的奴隶制”
毋庸讳言,爱因斯坦对待女性的看法,确实受到过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思想的深刻影响。他从未把爱情看得是高于一切。他在离婚前就有过外遇,并且在第二次结婚后,也有过越轨行为。他认为,从本质上说,婚姻都是愚蠢的,自己也多次谈到了他的不适合于家庭生活的个性。
“我曾经有过两次丢脸的婚姻”。爱因斯坦对爱情的激情是有节制的,他从未让激情淹没自己冷静的理性。
爱因斯坦的私生活常为人所诟病。说的最多的是他的两次“丢脸的婚姻”以及穿插其中的几次婚外情。有作者甚至暗示他与终生未婚的女秘书杜卡斯之间存在不正当的关系。
爱因斯坦与第一任妻子米勒瓦在大学相识,但受到了来自家庭的强烈反对。一直到了米勒瓦为爱因斯坦生下了一个女孩,取名丽莎尔,两人才在1903年最终成了婚。不过,爱因斯坦却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私生女。而且丽莎尔在幼年时就夭折了。
爱因斯坦在信中对米勒瓦所流露出的“我怎么没有早点遇到你,我的小宝贝!”的这种柔情非常的短暂,在爱因斯坦声望益高,在两个小儿子出世后,而米勒瓦也开始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时,夫妻间的恩爱很快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有互相的嘲笑和欺骗。爱因斯坦在1913年写给他的堂妹艾尔莎的信上说:“(米勒瓦)是一个很不友善,毫无幽默感的生物——只要她在,就会拼命破坏别人快乐的生活。”艾尔莎那时候已经成为了爱因斯坦的情人,并后来于1919年成为他的第二任妻子。
“我不会希望自己嫁给他,但我们依然喜欢他,尽管他存在许多的缺点。”(卡拉普爱斯)
狭义相对论是建立在四维时空观上的一个理论,因此要弄清相对论的内容,要先对相对论的时空观有个大体了解。在数学上有各种多维空间,但目前为止,我们认识的物理世界只是四维,即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现代微观物理学提到的高维空间是另一层意思,只有数学意义,在此不做讨论。
四维时空是构成真实世界的最低维度,我们的世界恰好是四维,至于高维真实空间,至少现在我们还无法感知。我在一个帖子上说过一个例子,一把尺子在三维空间里(不含时间)转动,其长度不变,但旋转它时,它的各坐标值均发生了变化,且坐标之间是有联系的。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四维时空不仅限于此,由质能关系知,质量和能量实际是一回事,质量(或能量)并不是独立的,而是与运动状态相关的,比如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在四维时空里,质量(或能量)实际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因此质量与运动状态有关就是理所当然的了。在四维时空里,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另外在四维时空里还定义了四维速度,四维加速度,四维力,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等。值得一提的是,电磁场方程组的四维形式更加完美,完全统一了电和磁,电场和磁场用一个统一的电磁场张量来描述。四维时空的物理定律比三维定律要完美的多,这说明我们的世界的确是四维的。可以说至少它比牛顿力学要完美的多。至少由它的完美性,我们不能对它妄加怀疑。
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在今后论及广义相对论时我们还会看到,时空与能量动量四矢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
3 狭义相对论基本原理
物质在相互作用中作永恒的运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由于物质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运动的,因此,必须在物质的相互关系中描述运动,而不可能孤立的描述运动。也就是说,运动必须有一个参考物,这个参考物就是参考系。
伽利略曾经指出,运动的船与静止的船上的运动不可区分,也就是说,当你在封闭的船舱里,与外界完全隔绝,那么即使你拥有最发达的头脑,最先进的仪
曹忠何许人也?
个人简介 曹忠:香港上市的中国资源交通主席兼执行董事丶首长国际之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副主席。
曹忠,学术兼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微纳器件与系统技术学会理事;湖南省精密仪器测试学会——波谱专业委员会委员;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会员,中国化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会员;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湖南省、长沙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国际期刊《Analytica Chimica Acta》、《Langmuir》、《Analytical Letters》等的审稿人;第四届IEEE-NEMS国际学术会议的“Microfluidics: Nanomaterials Synthesis”分会副主席(2009)。
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应用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食品科学
编辑本段主讲课程
本科课程:分析化学(双语)、仪器分析、化学前沿讲座(双语)、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实验、无机分析化学实验;
研究生课程:现代仪器分析原理、化学专业英语、化学生物传感理论、化学计量学导论等
编辑本段研究方向
1) 生物纳米传感;
2) 有机功能材料与能源材料化学;
3) 电厂化学分析新技术;
4) 环境监测与食品/药品安全检测;
5) 生物芯片与生化分析仪器的研究及开发;
主要研究经历:
1) 1997.7,湖南大学分析化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理学博士学位;
2) 1997.9,长沙电力学院化学系讲师、系主任助理;
3) 1998.10,日本国 通商产业省 工业技术院(AIST),物质工学工业技术研究所(NIMC),高分子化学部 光情报机能材料研究室(现更名为: 独立行政法人 产业技术総合研究所(AIST),光技术研究部门 分子光子学组),博士后特别研究员;
4) 1999.6,日本国 豊桥技术科学大学(TUT),物质工学系 生化学研究室,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 博士后研究员;
5) 2001.7,日本国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生命科学推进事业部(LS),开発本部基因解析中心 生物芯片组 (日立基础研究所在勤),客员研究员;
6) 2003.5,日本国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日立中央研究所(CRL),生命科学研究中心 基因解析项目组,客员研究员;
7) 2004.8,回国,长沙理工大学副教授、系主任助理/副院长;2007.10教授(破格);
8) 2009.5,被聘为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本段研究成果
主持和参加的研究课题累计达40余项,其中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16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主持的质量工程项目有《分析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省级大学生和研究生创新实验项目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等。曾获日本AIST、JSPS、OPSR、NEDO研究基金,并获日本文部省“JSPS特别研究员奖励”1项(1999年),获日本专利1项(2002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9年)、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专家(200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006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 二等奖(2006年)、一等奖(2008年),获湖南省高等学校第八届“中南杯”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三等奖(2008年),曾获校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师、校教学成果三等奖等。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基础化学实验》(上册)(2009年),完成专著《化学声波传感理论与应用》初稿(2010年待出版),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在“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Analytica Chimica Acta”、“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Microchemical Journal”、“Sensors and Actuators B“、光学(日文)”、“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研究论文149篇(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95篇),其中有5篇被收录进《分析化学新进展》一书(汪尔康主编),影响因子IF>3.0的论文有15篇,SCI收录43篇,EI收录40篇,ISTP收录17篇,200多篇次被SCI引证收录。
在研项目
1) 食品中有害物质超灵敏检测的微纳生物传感分析研究,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资助经费:50万,2010.1—2012.12,主持人;
2) 基于帽子状金属纳米微球颗粒膜的新型局域化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生物分子检测方法研究(编号:207750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经费:28万,2008.1—2010.12,主持人;
3)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光学生物纳米芯片传感器的研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生化分析与生物传感”(编号:20525518)的子项目,资助经费:5万,2006.1—2009.12,主持人;
4) 含界面损伤纳米复合材料纳细宏观结构演化的多尺度模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0772047)的子项目,资助经费:2万,2008.1—2010.12,主持人;
5) 基于纳米功能膜修饰的无线传感生化分析方法研究(编号:09JJ3016),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经费:10万,2009.7—2012.6,主持人;
6) 手性壳聚糖纳米粒子作为靶向药物载体的制备及其构-效关系研究(编号:06JJ2038),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资助经费:10万,2006.7—2009.6,第二主持人;
7) 新型烷基果糖嗪类药物的研制与药理活性研究开发(编号:2009FJ3173),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经费:2万,2009.1—2010.12,第二主持人;
8) 基于新型纳米颗粒技术的基因生物芯片研究与开发(编号:2008FJ3014),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资助经费:2万,2008.1—2009.12,主持人;
9) 基于新型场效应晶体管的无线传感生化分析方法研究(编号:2008001),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资助经费:1.5万,2009.5—2011.5,主持人;
10) 理工科大学《分析化学》双语示范性课程建设研究(编号:XJK08CGD042),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课题(省级),湖南省教育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2008.12—2010.12,主持人;
11) 食品中有害物质超灵敏检测便携装置的研制(教高司[2008]16号),第二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项目,国家教育部,资助经费:2万,2008—2010,指导教师;
12) 基于新型纳米颗粒技术的光学生物芯片的研究(湘教通[2008]269号),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经费:2万,2008—2010,指导教师;
13) 《分析化学》—湖南省高等学校2008年省级精品课程立项(湘教通[2008]202号),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经费:8万,2008.5—2012.5,主持人。
急需一份年度工作总结
强
《物理》编辑部2006年度工作总结
《物理》编辑部2006年度的工作重点是:打造精品栏目,精心策划专题,增强期刊可读性,在持续提高期刊质量的同时加强宣传工作,努力扩大发行量。一年来,在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编委会的正确指导和积极参与下,期刊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物理》正稳步有序地发展着。
一、编辑部主要工作
1、 召开京区编委会
2005年12月14日,召开编委会,总结2005年的工作,讨论2006年计划,各位编委老师对《物理》目前的状况以及编辑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对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许多建议,尤其在如何获得更多的高质量文章、打造精品栏目,以及2006年应关注的热点问题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2、参加中国科协第四届优秀科技论文评比
6月份,编辑部根据中国科协的文件要求,经正副主编筛选推荐三篇文章参加优秀论文评比,分别是:(1)潘建伟:量子密码实验新进展——13km自由空间纠缠光子分发:朝向基于人造卫星的全球化量子通信(2005年 第 10 期);(2)邢定钰:自旋输运和巨磁电阻——自旋电子学的物理基础之一(2005年 第 5 期);(3)都有为:新型的氧化物磁制冷工质与隧道磁电阻材料(2005年 第 11 期)。但是从结果来看,今年的优秀论文评选排除了综述、科普文章,集中在原始学术论文。
3、申请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项目
为提高科技期刊核心竞争力, 2006年7月,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了2006年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资助项目的申报和评审。本次评审共资助A类5项,B类40项,C类61项。编辑部在主编阎守胜老师的大力协助下组织申报材料,参加答辩,经过筛选入围和陈述两个环节的激烈竞争,最后获得了C类资助(5万元),这也是《物理》杂志至今得到的最多的资助款,这不仅仅是期刊获得更多的发展经费,更是一种荣誉,体现了学术界、期刊界对《物理》的认同和肯定。
4、加强组稿
为不断提高期刊质量,组稿工作一直是编辑部的重要工作之一。2006年度,编辑部在专题策划和组织上投入更多精力,与相关编委老师以及专家一起,共策划组织专题11个,重点栏目文章组稿率达90%以上,全年发表文章的组稿率达到了78%,是历年来的最高。
5、加强期刊宣传
为加强宣传,扩大期刊的影响,编辑部人员参加了大量的学术会议,其中到外地参加会议2人次。在北京召开的大型会议或国际会议,编辑部基本都派人参加。在会议上尽可能的利用各种方式对《物理》进行宣传,包括赠送期刊、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征订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利用参加展会或在展会会刊上刊登广告等形式,扩大期刊在产业界的影响,促进与产业界的紧密联系。
另一方面,编辑部首次尝试通过请编委老师在高校做报告的形式,传播物理学知识,扩大《物理》在高校的影响。2006年12月15日,经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邀请,编辑部联系常务编委宋菲君老师到北大物理学院做了一次“物理系毕业生和产业”的报告,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编辑部利用这次机会对《物理》进行了宣传,扩大在学生中的知名度。
6、网站更新
期刊网站在10月份更新,实现了在线审稿、在线投稿和作者在线查询功能,缩短了稿件处理周期,促进了与读者、作者和专家的紧密联系。
期刊电子版部分内容免费向读者开放,比如研究快讯栏文章、物理学家学史栏目的部分文章等,以提高期刊显示度。
二、期刊的情况
1、收发稿情况
表1 《物理》2003—2006年收发稿情况
项目
年份
收稿
录用稿
录用率
退稿
退稿率
全年发表文章数
组稿数
组稿率
2003
507
216
43%
196
39%
159(143)*
70
44%
2004
520
224
43%
246
38%
171(130)*
75
43%
2005
602
214
35%
336
56%
172(136)*
118
68%
2006
614
251
41%
339
55%
197(117) *
155
78%
* 括号里是小栏目文章的数量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到,来稿数量、发表文章数量都在稳定提高,组稿率也有较大提高,以保障文章的质量。
2、期刊评估数据
根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提供的信息,2005年,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有四个收录《物理》,即美国的《化学文摘》( CA ),英国的《科学文摘》( SA ),苏联的《文摘杂志》和日本的《科技文献速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6年10月公布了200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数据库( CSTPCD ) 的最新统计结果,《物理》被引频次427次,影响因子为0.283。
表2 《物理》期刊评估数据
指标
年份
总被引次数
名次*
影响因子
名次*
基金和资助论文数
2002
360
9
0.32
15
54%
2003
388
12
0.295
19
57%
2004
454
11
0.28
23
62%
2005
427
13
0.283
24
54%
*指在收录的32种物理类期刊中的名次
3、重点栏目的文章情况
研究快讯栏刊登文章47篇,都是发表在Science, PRL等国际一流期刊上的科研工作的介绍(其中两篇Science文章)。评述栏发表21篇评述文章(20篇为编辑部组稿),特约专稿栏目发表8篇文章,都是不少是学术水平高、可读性好的文章,例如闻海虎研究员的“高温超导体磁通力学和混合态相图”、王中林教授的“压电式纳米发电机的原理和潜在应用”、侯建国研究员的“扫描隧道显微术中的微分谱学及其应用”等。
4、专题
2006年共组织了11个专题,分别为:(1)微纳米加工技术专题,(2)低温等离子体及其应用专题,(3)纳米材料的生物效应和技术专题,(4)声纳技术及其应用专题,(5)高压物理专题,(6)高温超导发现20周年专题,(7)激光加速粒子专题,(8)“三·八”国际妇女节专题,(9)清华物理80年,(10)纪念郭敦仁先生,(11)于敏先生80华诞专题。其中,微纳米加工技术、高压物理、高温超导发现20周年专题,清华物理80年、于敏先生80华诞专题读者反响很好。
5、增设新栏目
根据读者的需求,在保持期刊特色的前提下,编辑部提出增设新栏目的想法,经正副主编研究通过,在2006年增设了“人物”、“年度值得推荐的新书”两个栏目,目的在于为读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提高期刊的可读性。
“人物”栏目是选取较为典型的人物,通过邮件、电话或当面采访等形式,采访与物理学相关的科研、教学、管理者、企业人士、学生等,反映物理学者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已发表的人物访谈有:2006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约翰·马瑟和乔治·斯穆特,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终身教授王中林。正在采访整理中的还有:朱棣文,戴鹏程(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中子散射中心)。
“2006年度值得推荐的物理学新书”的组稿评选工作在2006年10月中旬启动,本次共收到9个出版社推荐的20本书目,编辑部通过正副主编组织了部分编委老师进行评审,选出8本书刊登在2007年第1期上。这个专题受到各相关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和好评。
“仪器和设备”栏目是在读者和企业界需求的推动下应运而生的,该栏目旨在为读者提供新设备和仪器的信息,沟通企业与科研。
三、问题
1、如何进一步扩大期刊在物理学界的影响,巩固期刊的学术地位?
2、期刊电子版和纸版如何平衡发展?如何进一步扩大期刊的发行量?
3、如何增加经费来源,保障期刊的持续发展?
四、计划和展望
1、2007年将进行第九届编委的组建工作,计划在9月份与中国物理学会理事会换届同步进行,并召开全体编委会议;
2、加强期刊的整体策划意识,对专题的策划和组织努力做到早做准备、精心策划、集中发表,充分发挥出专题的效果;
3、完善和更新专家数据库,按专业细化,为审稿、组稿以及广告服务等奠定基础;
4、加强期刊网站建设,丰富网站内容,利用网络平台打造沟通科研、教学、产业的桥梁;
5、利用期刊和网络等媒介,进行一次读者调查,以期了解读者情况及其需求。
《物理》编辑部
2007年1月
-------------------------------------------------
2006年度工作总结
理科学报编辑部主任 郑进保
2006年以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参加学校及总支组织的各项学习活动。通过学习使自己的政治素质、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意识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变。为了跟上社会发展形势,2006年我报名参加了新闻出版总署和教育部组织的主编岗位培训班。通过学习使自己在掌握办刊方向、执行政策法规、完善科学管理等方面的能力有较大提高,以各科全优的成绩拿到了主编岗位合格证书。
2006年一开始编辑部就确定了以“争创精品期刊”“庆祝学报创刊50周年”两项工作为本年度的重点工作。指出要以此为契机宣传学报,扩大学报的社会影响,为学校争光。
2005年末学报接到了教育部下发的“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高校精品科技期刊评比工作”的通知,并指出此次评比,主要以学术质量为重,对学报进行全面评价。接到通知以后,编辑部全体动员,积极为此次评比准备材料,争取以学报最好的面貌迎接检查。
经过专家们层层选拔,最后从高校1000多种科技期刊中选出52种作为教育部系统的精品期刊,我校理科学报名列其中。为此教育部科技司给我校理科学报颁发了精品期刊荣誉证书。自己也因为创办精品期刊有特殊贡献,受到教育部科技司的表彰,并颁发证书。这不仅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也是对编辑部工作的肯定,极大地鼓舞了编辑部的每个工作人员。今后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把我校学报办得越来越好。
2006年恰逢我校学报创刊50周年。编辑部认为这是一个难得的宣传学报,扩大学报社会影响的机会,同时也得到了学校的大力支持。2006年12月5日,学校召开了“庆祝学报创刊50周年”大会。来自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期刊协会、编辑学会、学报研究会、兄弟院校及校内知名学者等近200人参加了大会。会议紧张热烈,充满了祥和气氛,达到了宣传学报、扩大学报影响的目的。
2006年以来,我校学报的综合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学报共发表科研论文160篇,其中省部级以上基金资助项目产文达95%。美国的CA、英国的SA、俄罗斯的AJ、日本的CBST和国内20多家权威文摘杂志都把我校学报列为固定收录源期刊,影响因子、引文频次、他引总引比、文章下载率也有所增加,尤其是在编排规范方面,我校学报已成为兄弟期刊编辑加工的样板。
本人除了负责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外,还负责数学稿件的编辑加工。自己加工刊登出的每篇论文都被中国科学文摘摘录,基金论文比高达100%。工作中除了努力提高编校质量外,还注意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作者、读者都对自己有较高的满意度。
除了完成好编辑部的日常工作外,还努力进行编辑学方面的研究。2006年自己作为第三负责人参加了中国高校学报研究会重点项目“科技期刊评估体系”的研究工作。2006年10月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编辑学报》上发表了“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的功能及实现措施建议”的研究论文,反响较好。
自己除担任理科学报编辑部主任外,还任机关第二总支的支部委员。在此期间,自己每次都认真完成总支、学校党委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了一个老党员的作用。
另外,社会工作也是自己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由于广大会员的信任,自己被选为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国家一级学会)的秘书长。研究会挂靠在我校,日常杂事也是非常多的,对此自己任劳任怨,不计任何报酬,尽心尽力把学会的工作做好,深得研究会的好评。为学校扩大了影响,为学报事业做出了贡献。
2007年已经到来,过去的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在新的一年里我一定努力会把学报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
先俩篇吧,不够请联系,直接发消息
上一篇:光子学报外审一天结束
下一篇:体育教学与训练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