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陈立亚药物分析杂志

发布时间:2023-12-06 07:05

陈立亚药物分析杂志

  你好,《现代养生》分上半月刊下半月刊,查相关资料有:
  
  2014年 2 期上半月刊目录
  
  《遵生八笺》载录
  
  马年说马 石柱国
  
  我国各民族的春节习俗 常乐
  
  春光明媚动起来 强健身心益处多 钱伟
  
  蔬果营养冠军排行榜 汪玉珍
  
  饮酒的科学 狄厚清
  
  我们都可能是『温室效应』的制造者 船舷
  
  冬春肺心病患者“衣食住行”养生经 王荣华
  
  五行掌 刘天君,张海波
  
  感谢王长英气功排石救母命之恩 唐小梅,唐小霞
  
  第十一讲 人体必需的营养素——脂肪 布立影
  
  脑动脉硬化症可防可治吗 邱园园
  
  想不到的子宫“中风” 雷鸣
  
  农村公共卫生问题与监管模式的探讨 郭莹
  
  服药须防胃、肝、肾损害 李珍新
  
  人老睡眠差 用药须慎重 张继东
  
  冬虫夏草滋补药膳方 严丽
  
  于谦父亲的养生经 李金鹏
  
  孔子食菖蒲 谢明德
  
  邻居老人写书法降血压 陶诗秀
  
  外婆的核桃养生法 黄茨娅
  
  认识老花眼 让你瞧得远 王淼
  
  父亲的冬日养生三字经 余平
  
  老有所为天地宽 彭忠富
  
  栽培中国特色的“长幼共融”养老文化 雷振岳
  
  为摔倒老人围成“安全岛”也是正能量 刘鹏
  
  为母亲征婚 夏爱华
  
  父母在,不远游 索径
  
  四首养生歌 止敬
  
  学会珍爱自己 林林
  
  简论道、礼与仁 唐加文
  
  冬末春至,该喝什么茶才好 明阳
  
  飘香柚子茶 思泽
  
  教中老年男子瘦身 付秀宏
  
  女性朋友:慎防久坐出现盆腔淤血 小月
  
  夫妻相 长江
  
  用爱唤醒你 佟才录
  
  有诗为伴自安闲 李盛仙
  
  张张年画喜盈门 缪士毅
  
  医疗科技:输血史话——医学输血科技的演进与血型发现 曹秋巧
  
  关于促进北戴河旅游业转型跨越发展的几点思考 贾秀红
  
  信息动态
  
  用细胞膜通道的科学发现解读“小”水大贡献 陆江
  
  人物介绍及作品选
  
  2014年 2 期下半月刊目录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了制度安排 《健康报》
  
  健康保障是中国人储蓄首要目标 《健康报》
  
  王国强: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机制 《健康报》
  
  大病保障:让患者看到更多希望 孔令敏
  
  单独家庭的“两孩成本账” 庄庆鸿,杨雪
  
  事半功倍的看病秘笈 张小田
  
  患者就诊的备、说、听、问 李明
  
  撒拉族患者胆囊摘除术中解剖变异病例报告 马明德,韦晓明
  
  糖尿病足的护理 贺顺全
  
  慢性呼衰患者要学会家庭治疗 林霖
  
  春节后肠胃如何“清洁”调理 康为民
  
  为什么“健康饮食”反而让她衰老? 范志红
  
  春节过后如何调养养生8方调身体驱疲劳 艾美
  
  男人健身七铁律 哈文
  
  中年女性的保健要点 陈希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金世明
  
  《本草纲目》中的花 温长路
  
  正确认识女性高潮 大溪小河有水
  
  探析胃肠外科中吻合技术的应用 孙建军,刘捷
  
  西咪替丁联合叶酸治疗急性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 朱小芳
  
  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价值 孙丽敏,王平,贾琳楠
  
  临床尿常规检验方法对比研究 周蔓青
  
  临床检验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李学梅
  
  亚硝酸钠滴定法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含量测定分析 孙宇光
  
  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预防剖宫产术出血的临床分析 安彩云,王金花
  
  得必泰联合奥美拉唑、奥硝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研究 郭付钰
  
  超声检查在妇产科急腹症诊断中的临床研究 胡艳红
  
  达州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慢病防控研究 吴伟
  
  中老年应急状态下睡眠障碍的特点及治疗用药 闫卫东,杨亮程,陶冶,尚铁跃
  
  胃药质子泵抑制剂与垂体后叶加压素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 黄露雯
  
  107例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临床观察 李旭,张宝昕,尚娟娟,田文静
  
  肝硬化门脉高压诊断中腹部B超应用的价值研究 杨高益
  
  逍遥散合多潘立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分析 胡云娟
  
  小金丸、独一味联合乳癖消干预乳腺纤维瘤样增生138例临床观察 谢生科,周晓东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使用现状分析及应用进展 黄燚
  
  巨大胎儿与难产关系的研究 薛萌
  
  血清GGT的测定对肝癌的诊断价值 叶恒山
  
  脑卒中病人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与干预措施 奚娇,郑霞
  
  太极拳在高血压及心脏病临床康复中的应用 唐强,李德生,朱路文,关靖垚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面神经麻痹的效果分析 朱珠
  
  贝那普利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慢性肾炎52例疗效观察 张倩
  
  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80例的临床治疗观察 黄代竹
  
  双输卵管复通术25例临床效果观察 姜博
  
  妇科盆腔炎临床治疗研究 刘成成
  
  降糖药二甲双胍的应用优势 王家春
  
  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60例效果观察 罗芳
  
  头孢菌素类药物联合其他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分析 何艳菊
  
  经典与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的不良反应 李甲艺,宋灏
  
  雷公藤多苷与肝素在紫癜性肾炎患儿中的联合应用研究 刘玉晓
  
  炎琥宁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临床价值分析 孟繁红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研究 杨新华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血糖的影响 林瑞钱,郑榕艳
  
  痔病中医护理路径在临床中的应用研究 王冬燕,朱惠琴,王晓静,王莉,梁同义,赵红波
  
  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耳聋的效果研究 李文菁
  
  早期高血压性心脏病左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应用价值 张燕芳
  
  东莞市社区健康教育对控制流动人口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的临床价值 冯志超,杜彩虹
  
  妇产科大出血临床治疗研究 王水映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甲状腺疾病的诊断价值 毕秋香
  
  观察芬太尼代替部分布比卡因行腰麻和单用布比卡因腰麻的临床对比效应 卞晓慧
  
  非淋菌性尿道炎的临床研究 邴建勇,奚晓龙,尚红岩
  
  阿奇霉素联合炎琥宁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研究 陈俊
  
  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除去术的临床应用 崔明
  
  探讨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药物治疗与疗效分析 韩景艳
  
  痔术前术后肛管直肠压力变化的对比研究 闫鹏
  
  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的临床研究 赵欣
  
  阿奇霉素在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疗效 邹天军
  
  K-ras基因与DCC基因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扈青云,张阿伟,李国利
  
  探讨老年骨质疏松症中的诊疗难点与预防措施 张自勇
  
  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分析 钟艳霞,王燕春,尹宪丽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疗效分析 王建芬
  
  浅析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杨贝宁
  
  ICU患者留置导尿漏尿原因调查与护理 方玲
  
  尼莫地平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伴应激性溃疡的临床观察 潘修琦
  
  观察分析用蒙脱石散与双歧杆菌联合服用来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 湛要五
  
  封闭负压引流在糖尿病足部皮肤溃疡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式刍议 毛欢
  
  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对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文湘华
  
  垂体后叶素联合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60例肺结核大咯血临床效果分析 刘静玉
  
  左氧氟沙星联合阿米卡星在耐多药肺结核治疗中的应用 彭灿
  
  从血压变化看心脑血管疾病 王姝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及应用进展 张晓英
  
  42例宫角妊娠临床分析 王晓霞
  
  21例急性喉梗阻气管启开病人术后观察和护理 张春燕,张燕林
  
  250例米非司酮用于药物流产的副作用分析 黄敏
  
  静脉输液渗漏后的不良反应类型及处理措施探讨 黄琼
  
  神经内科住院老年患者易发生跌倒原因分析及对策 谭彩莲
  
  内科呼吸系统疾病抗感染药用药的分析 程敏
  
  精囊镜在临床疾病中的应用 郭朋飞
  
  益赛普联合柳氮磺吡啶治疗8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析 王昭斌
  
  奥美拉唑的药理与临床应用分析 吴屈雨
  
  再次剖宫产28例临床分析 奚胭芬
  
  PPH手术治疗重度痔疮24例的临床分析 颜文卫
  
  脾氨肽口服冻干粉用于治疗儿科呼吸系统反复感染的疗效观察 王秀丽
  
  TCD检查颞窗不良43例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张倩,赵津京
  
  心理干预在老年患者口腔齿槽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安无恙,王磊,胡江,王晓东
  
  针灸理疗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 刘远峰
  
  中耳炎乳突气房类型和发病时间及手术切口选择的探讨 孙小龙,周亚平,郑妍,郭娟丽
  
  综合疗法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体会 崔彦梅
  
  56例放置宫内节育器并发症的处理体会 付志蓉
  
  浅谈儿童乳牙根尖周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 胡波
  
  非哺乳期乳腺炎手术治疗体会 付修林
  
  浅谈冠心病的预防及药物治疗 罗芳
  
  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在甲状腺全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马德寿,刘震,沈国双,耿智化贞
  
  DR在社区胸部摄片体检中的优势 刘琼
  
  护理干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头痛的临床价值 许红岩
  
  跌打丸外敷治疗肱骨外上髁炎50例临床疗效观察 杨祎
  
  妊娠期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分析 杨永跃,张艳
  
  牙根纵裂的临床探讨 袁建华
  
  高血压病的防治与管理 张俊梅
  
  大隐静脉次高位结扎、抽剥加曲张浅静脉点式剥脱及穿通静脉离断术--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423例疗效分析 朱祥,李传勇,孙鹏
  
  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手术室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杨春红
  
  246例异位妊娠腹腔镜手术和剖腹探查术临床分析 王秀文
  
  吉西他滨配合顺铂应用于晚期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观察 兰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漏的诊断与治疗 王俊成
  
  结核病食补有讲究 罗林紫
  
  212例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吴静
  
  辅佐大剂量盐酸氨溴索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何嫦青
  
  矽肺并发肺癌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章永涛,唐鸿渠
  
  探讨应用耳内窥镜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 叶海英
  
  神内重症患者营养餐与腹泻的关系 丁丽丽
  
  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分析 孙黎晓
  
  乳腺影像学检查方式方法的应用价值 陈春光
  
  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崔霞
  
  探讨小儿遗尿证的诊断治疗与临床观察 卜玮
  
  超声对慢性心功能衰竭患者左心功能评价价值 刘莉
  
  探讨外伤性血气胸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 姜德智
  
  探讨原发性肝癌破裂出血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孟庆忠
  
  探讨剖宫产术后合并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分析 沈睿
  
  绝经妇女阴道流血的临床分析 王庆华
  
  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合理选择 尚华军
  
  补肾活血法在妇科疾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周广华
  
  玉屏风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的临床观察 闫宾涛,徐军建,牛荣荣
  
  新生儿重度窒息的抢救及护理效果评价 罗凌志
  
  蒙脱石散、双歧杆菌四联活菌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评价 吴诗利
  
  浅谈心肺复苏机在急诊的临床应用体会 刘意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因子阳性结果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精神病患病特征分析 黄仁春,丛伟东,陈彬,郑明坚,邹小芳,邓俊琦
  
  锁骨骨折不同方法治疗的效果及适应证 白耀全
  
  创伤骨科肺栓塞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王文龙
  
  阑尾炎并阑尾周围脓肿Ⅰ期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何天文
  
  双侧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唐炼,陈洁盈
  
  对比不同营养方式对呼吸科老年重症患者呼吸肌力的影响 张艳
  
  开腹手术治疗阑尾炎的疗效观察 刘海
  
  布拉酵母菌佐治儿童细菌性肠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罗畏
  
  直肠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 唐秋全
  
  不同血液检验指标在冠心病患者中检测探讨 杨丽容
  
  长期储存冬虫夏草、西洋参中-15℃低温技术的应用探析 邬瑞勇
  
  探讨胃肠道穿孔的影像特征 张勇
  
  抗感冒药物成分的药理和临床用药解析 龙婷华
  
  湿热带下病采用冠黄治带汤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殷红蕾
  
  米索前列醇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效果观察 李三群
  
  妇产科腹腔镜手术70例临床分析 殷华立
  
  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及心肌酶谱检查对诊断冠心病的临床意义分析 雷小英,王永红
  
  浅析计算机在妇幼保健院药房管理中的应用 黄一鸣,陈晓惠
  
  加强医院药房规范化管理的几点措施分析 朱红梅
  
  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的应用分析 张耀心
  
  心血管内科护理不安全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 潘茜
  
  对医疗机构合理用药管理的探讨 刘建辉
  
  风险管理在儿科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 唐洁
  
  医院药剂科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郝永康
  
  关于提高普外科护理质量的探讨 吴庆英
  
  医护工作中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研究 巴德玛
  
  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周丽敏
  
  烧伤、整形病人检验标本安全管理中品管圈应用效果探析 肖潇
  
  Orem自理理论在断指再植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张湘粤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 黄姬丽
  
  牙周病患者口腔种植牙的护理 秦小慧
  
  足部烧伤感染后截肢的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思路构建 马海萍
  
  脑梗死合并肺部感染高龄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李华
  
  手部多发性乳头状淋巴管内皮细胞瘤的护理分析 廖小丽
  
  人性化护理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 康霁超,王静茹
  
  优质护理在脑血栓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郑霞,奚娇
  
  产科护理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调查及防范对策 李晓霞,温丽娟
  
  循证护理与预见性护理的理论与实践 沈颂伟
  
  探析人性化护理在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的实施 张海英
  
  老年高血压患者护理效果分析 陈腊妹
  
  急性阑尾炎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 康春娥
  
  浅析隐私保护在妇科护理中的应用 施仕芳
  
  慢性胃溃疡患者针对性护理研究 倪娟
  
  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优质护理工作的探讨 侯义花
  
  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期间的护理分析 胡禾
  
  宫外孕患者的术后护理对策分析 陈腊妹
  
  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护理体会 李玉珍
  
  急诊输液护理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沈婷
  
  人性化护理在内分泌科护理中的临床分析 张茜
  
  安全宣教在外伤性癫痫患者护理中的实施 丁曾霞
  
  中老年人慢性心力衰竭的护理 谢莎丽,臧晓娟,张薇
  
  胎膜早破的发病原因及其护理对策分析 陈腊妹
  
  浅谈手术室护理风险及其管理 赵艳芳
  
  浅析妇科护理工作安全影响因素 施仕芳
  
  高血压鼻出血的临床护理效果分析 陈腊妹
  
  产科护理中护患沟通的技巧探讨 温丽娟,李晓霞
  
  阴式全宫切除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周丽珠
  
  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情绪的影响效果分析 王琛
  
  妇产科门诊优质护理服务的措施 李淑容
  
  产后中医保健知识需求和护患纠纷发生情况分析 罗成秀
  
  优质护理服务小组包干在内科病房的实践体会 段佩云
  
  中西医结合辩证施护糖尿病的效果分析 马永织
  
  刍议妇科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 韩久芳
  
  临床护理对妇科腹部手术后腹胀的干预效果分析 刘成成
  
  9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的护理体会 王心蓉
  
  人性化护患沟通在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实施应用 向爱萍
  
  人文关怀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体会 程海燕
  
  胆管癌经皮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罗国珍
  
  综合性社区护理对脑梗塞患者的影响观察与分析 蒋蓓华
  
  稀释性自体血回输的护理配合 李建梅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护理体会 刘爱萍
  
  手术室护理中舒适护理的应用探讨 杨佳
  
  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体会 王兴秀
  
  302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护理措施研究 吴静
  
  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王晓辉
  
  风险管理在静脉输液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章传凤
  
  老年患者肛肠术后人性化护理干预探讨 郑维英,李琳丽,李光珍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 张建玲
  
  耳穴压豆在失眠患者中的护理 杨鸥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体会 龚敏娜
  
  眼科护理中的安全风险及对策分析 于方,梁义红
  
  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护理观察 周帆
  
  68例严重脑部病变患者气管切开后的护理体会 邵宗坤,亢宏山,张红,吴颖
  
  普外科切口感染的护理对策 刘婧
  
  浅议传染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冯新霞
  
  手术室护理在骨科无菌手术的应用分析及对切口感染的影响 刘颖,张艳萍,李淑婷
  
  循证护理在异位妊娠护理中的应用 王芳
  
  新时期护理工作存在问题归因及对策研究 丁小荣
  
  小儿支气管肺炎的护理分析 刘云
  
  抚触在预防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应用 周春霄
  
  围绝经期妇女保健干预研究 李映群
  
  加味四七汤治疗脑卒中后轻、中度抑郁症患者80例临床观察 姜博,赵永辰
  
  中医妇产科临床常用药剂的临床疗效及使用技巧分析 阳志宏
  
  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胃溃疡的疗效观察 王芳
  
  论“卵巢早衰”的中医治疗 卢小丽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 张亮
  
  骨盆骨折采用中药配合外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郭仲秋
  
  南葶苈子含量测定研究 张志方,马艳玲,于国江
  
  盆腔炎反复发作的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陈满晖
  
  膈俞刺络拔罐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姜海威
  
  中医综合治疗与护理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观察58例 李年珍
  
  穴位按摩能达到保健强身 张暄
  
  健康教育在小儿癫痫患者护理中应用的价值 盛萍萍
  
  健康教育对小儿支气管哮喘护理效果的影响 邵洁
  
  论高职高专院校生理学教学中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应用 席晅
  
  学导式护理教学查房在消化内科中的应用 方水秀,全艳,殷伟,周敏
  
  睡眠剥夺与免疫功能及其运动干预综述 房凯
  
  浅论如何运用器械锻炼胸部肌肉 王楷槿
  
  高校新生乙肝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护理对策 陈玲
  
  门诊老年输液病人焦虑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陈晨
  
  药膳的滋补养生功效及发展前景 常晓萍,刘冠楠
  
  如何辨证的看待药膳保健养生 柴海高
  
  刍议野菜的食疗养生价值 张继华,马战胜
  
  论中式烹调的营养学合理性 孙美珍,韩素清
  
  关于食品安全调查研究及其对策 赵欣妍,张雪杰,王昊天
  
  术前咨询服务对育龄女性放置宫内节育器效果的影响 张丽华
  
  内科住院病人睡眠质量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及护理 张露露
  
  浅谈社区老年保健的体会 余丽
  
  糖尿病患者随访档案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周民英
  
  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服务问卷调查研究 陈永良
  
  “治未病”与社区预防保健 孙炳艳,孙杰
  
  探讨食品污染的检查与食物中毒的研究 李宇
  
  西昌市区居民对高血压认知度的调查分析 罗洋江,陈润开,邓伟,徐彩婷
  
  关于完善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制的相关建议 熊文飞
  
  中医全科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重要性 王智华
  
  浅谈新农合医疗费用的控制 尚广荣
  
  儿科护理现状与对策研究 马盈
  
  初步探讨社区药事管理的建设和发展 周湘华,郑兴
  
  浅谈临床新护士带教体会 谢爱华
  
  人头包干付费模式对产科医药费用影响的研究 徐海莉,刘涛,葛学成
  
  新农合下农林区衡阳县老人医疗保险体系的完善对策分析 胡小平
  
  影响社区护理安全的因素与管理对策 索晓辉
  
  浅谈医院职业病的危机因素及预防对策 杨帆
  
  改进疗养护理服务模式的做法和体会 郑爱军,何竞一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胎儿窘迫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于艳,周丽丽
  
  说说雾霾 陈家忠
  
  如果我的回答帮到你一点,请及时采纳。

上海大学走出过哪些知名校友?

已经在上海大学求学接近四年的准毕业生来回答一波哈哈。

上海大学作为作为一所综合性重点大学,不仅近年来发展非常迅速,历史上也涌现了非常多的著名校友。

答者现在上海大学延长校区,延长校区北门有两幢大楼都属于“易居”,易居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排名前十的轻资产房企,而其创始人兼董事长周忻就是毕业于上海大学的杰出校友,于2016年获评“中国十大经济年度人物”,现在还是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上海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会长。

延长校区校区是定位于环上大影视基地的核心,有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其中上海电影学院的郭敬明、上海美术学院的陈逸飞都在各自专业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还是很有名气的。

另外,作为以上海市命名的大学,上海大学走出了许多上海知名的政界人士,例如原上海市党委副书记、市长徐匡迪,现任上海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尹弘等。

当然上海大学也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学者,如两院院士中有著名神经生物学家、生理学家杨雄里;著名有机化学家林国强、著名产业用纺织材料及复合材料专家孙晋良、著名冶金专家干勇等等都曾在上海大学求学。

谢谢阅读啦~

卫生统计学学习指导与习题集的作者简介

方积乾教授,1939年7月6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1961年获复旦大学数学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5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师从蒋庆琅教授,研究生命现象的随机过程模型,获生物统计学博士。1985年在北京医科大学由讲师直接提升为教授。1991年至今,中山医科大学(现为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主任、博士导师。国际生物统计学会中国组负责人;中国卫生统计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卫生统计学会会长。曾在英国肯特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讲学,1993以来,任香港中文大学兼职教授。二、主要著述曾主编国家规划教材《数理统计方法》和《高等数学》,主编第一本医学计算机中文专著《电子计算机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主编的医学研究生教材《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被列为教育部推荐教材,主编的《现代医学统计学》受华夏英才基金资助,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InternationalSciencePress(2003)分别以中英文出版,主编的全国统编教材《卫生统计学(第五版)》于2003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三、主要成果序贯判别分析方法和多状态生存分析的成果曾获北京市和卫生部科技进步奖。曾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生命现象的随机模型》和《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研究》、博士点基金课题《多状态模型的Bootstrap研究》和《生存质量资料的统计分析方法》、国家“七五”攻关课题《适应于肿瘤预防研究的生物统计学理论与技术》(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细胞膜单离子通道的门控动力系统研究》和《空气污染对健康损害的研究》以及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课题《中国人生存质量的测定与应用》(国家统计局科研成果二等奖)等。现正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复杂性状基因定位数据连锁分析方法的研究》。四、已发表论文[1]黄玮俊李彩霞拉布周雁黎培兴胡彬普布卓玛格桑卓嘎方积乾王一鸣.藏族人群15号染色体中心粒区域基因的高精度连锁不平衡和单体型图谱及其与汉族人群的比较[J].科学通报,2006,51(3):283~[2]王蓓高海莲刘雪琴郝元涛冯桂兰方积乾.WHO生存质量量表老年模块在我国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中的适用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8):687~[3]凌莉刘军韩璐唐广心方积乾.广州市农村流动人口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6,32(2):1~[4]王心旺方积乾.广东省居民健康、伤残、死亡三者间的量效关系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26(4):445~[5]郝元涛方积乾宋心远朱淑明吴少敏.非线性因子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2):108~[6]王心旺方积乾.基于混合正态模型的糖尿病住院病人医疗保险设计[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2):118~[7]李彩霞黎培兴方积乾.传递不平衡的对称性检验的适用性[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1):16~[8]颜杰相丽驰方积乾.灰色预测模型及SAS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06,23(1):75~[9]何春方积乾.极大似然估计和拟极大似然估计模拟之比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6,23(1):114~[10]郝元涛方积乾PowerMJ吴少敏朱淑明.WHO生存质量评估简表的等价性评价[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71~[11]刘清海方积乾.医学期刊统计学误用现状、趋势与对策[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17(4):549~[12]赵利刘凤斌梁国辉陈金泉方积乾.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8):1~[13]王心旺方积乾.基于分类风险模型的最优奖惩系统设计及在特定疾病保险中的应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8(3):185~[14]麦劲壮李河方积乾刘小清饶栩栩.Meta分析中失安全系数的估计[J].循证医学,2006,6(5):297~[15]李彩霞黎培兴方积乾.家系数据紧密连锁位点的单体型频率估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3):9~[16]凌莉刘军韩璐唐广心方积乾.广州市流动人口的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6):395~[17]王心旺杨哲方积乾.广东省卫生行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产出效益分析[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5,33(1):9~[18]万崇华方积乾汤学良张灿珍卢玉波孟琼高丽.SF-36量表用于肝癌患者生活质量测定的效果评价[J].肿瘤,2005,25(5):492~[19]李彩霞黎培兴关永源方积乾.离子通道的混合密度参数估计与状态判别[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4(6):62~[20]颜杰党容方积乾.配对设计两组多分类频数分布的比较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5):306~[21]颜杰谢薇方积乾.SPSS中随机抽样的精确实现[J].中国卫生统计,2005,22(4):255~[22]匡莉方积乾徐淑一.医院规模经济与成本函数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经济分册,2005,22(3):111~[23]金华方积乾.多维协变量具有测量误差的结构回归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05,20(1):77~[24]刘清海方积乾.医学论文统计学报告指南的综述与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16(4):448~[25]黄玮俊李彩霞陈素琴孙健冬周雁方积乾王一鸣.中国汉族人群15号染色体中心粒区域5个基因的高精度单倍型及单倍型域构建[J].科学通报,2004,49(7):649~[26]李彩霞黎培兴关永源方积乾.单离子通道潜在信号的马氏距离判别[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3(3):111~[27]王心旺刘淑霞方积乾.健康期望寿命的综合评价[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4):29~[28]王心旺杨哲方积乾.糖尿病保险费精算模型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3):7~[29]王心旺杨哲方积乾.广东省居民6种疾病负担研究[J].广州医学院学报,2004,32(2):21~[30]杜勇李幼姬李彩霞郭辉JosephCKLeungManFLam杨念生黄锋先方积乾PatrickHMaxweⅡ黎嘉能王一鸣.Uteroglobin基因G38A多态性与IgA肾病相关关系[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25(3):200~[31]赵利陈金泉梁国辉刘凤斌方积乾.因子分析法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研制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1):965~[32]郝元涛孙希凤方积乾吴少敏朱淑明.量表条目筛选的统计学方法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4):209~[33]何春方积乾.多维平均处理效应极大似然估计的模拟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2004,21(4):97~[34]颜杰李彩霞曾芳芳方积乾.如何控制SAS结果的输出[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2):119~[35]张晋昕方积乾凌莉陈雄飞党容.基于预报效果的ARIMA模型筛选[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1):6~[36]颜杰李彩霞方积乾丁守銮.完全随机设计两组t检验与秩和检验的功效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2004,21(1):10~[37]刘颜李一明伍友春方积乾.深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需求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8(10):41~[38]孙希凤郝元涛方积乾.老年人生存质量量表条目的初步筛选[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7):455~[39]李彩霞黎培兴关永源方积乾.单离子通道潜在信号的阈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4,17(4):294~[40]刘凤斌方积乾王建华.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的探讨[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4,15(4):290~[41]刘颜李一明伍友春方积乾.深圳市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576~[42]赵利刘凤斌梁国辉方积乾林丽珠陈金泉.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的理论结构模型研制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6):3132~[43]金华何春方积乾.可交换条件下的结构回归模型[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3):4~[44]黎培兴李彩霞方积乾关永源.单离子通道的隐马氏模型与状态的还原[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42(2):9~[45]方积乾宇传华.第十三讲如何处理随访资料[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1):63~[46]王心旺杨哲刘淑霞方积乾.广东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3,24(3):F002~[47]王心旺方积乾.健康-疾病负担测量与医疗保险精算方法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3,23(6):1~[48]凌莉方积乾.三级医院病人就诊流向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03,23(3):11~[49]孙希凤方积乾.老年人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3,22(8):508~[50]陈雄飞董晓梅汪宁方积乾.多因子共线性的主成分logistic回归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4):212~[51]郝元涛方积乾.证实性因子分析在量表等价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03,20(3):130~[52]张晋昕方积乾赵晓华陈雄飞凌莉.医学时间序列谱分析中的日历因素及修正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1):690~[53]倪涛洋黎黎刘颜方积乾关永源.时间序列数据记忆性的判别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4):502~[54]何春方积乾.可交换条件下多维结构回归模型总体平均处理效应的估计[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3):321~[55]许宗利方淯靖方积乾.多元性状同胞对连锁分析方法及其在原发性高血压基因定位数据中的应用[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2):176~[56]许宗利方积乾.一般家系二分类性状的贝叶斯连锁分析方法[J].生物数学学报,2003,18(1):15~[57]郝元涛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等价性评价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3,12(3):338~[58]郝元涛方积乾.结构方程模型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医院统计,2003,10(4):240~[59]方积乾王显红.骨密度测量的统计质量控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3,9(3):273~[60]许宗利方积乾.适宜于连锁分析文献的Meta分析方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3):196~[61]刘凤斌方积乾.医学教育与生存质量[J].现代预防医学,2002,29(2):206~[62]周旭毓方积乾.Gibbs岳样在HBV、HCV感染与肝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meta分析中的应用[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2,23(3):165~[63]凌莉方积乾.调整资源结构后医院的成本效益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4):214~[64]周旭毓方积乾.Meta分析中随机效应模型的Gibbs抽样及其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2,19(4):204~[65]方积乾周凤琼等.试论医院服务质量的评价与保障[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10):630~[66]凌莉方积乾.卫生资源供给结构调整的方法学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6):351~[67]郑迎东方积乾.含有重度缺失的多维时间序列补缺方法及其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118~[68]凌莉方积乾.世界卫生资源配置模式探讨[J].卫生软科学,2002,16(2):34~[69]方积乾柳青.我国恶性肿瘤筛查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肿瘤,2002,11(1):10~[70]凌莉方积乾.病人就诊流向及医疗费用的变化[J].中国医院统计,2002,9(4):219~[71]宇传华方积乾.骨质疏松症临床试验设计的统计学要点及相关问题[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2,8(2):183~[72]周旭毓方积乾.Meta分析的常见偏倚[J].循证医学,2002,2(4):216~[73]方积乾.肿瘤筛查之我见[J].抗癌,2002,(2):32~[74]高桂明方积乾等.肿瘤发病人数估计的分层捕获—再捕获方法[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3):223~[75]金华方积乾.因果推断中的混杂控制[J].生物数学学报,2001,16(3):362~[76]郑迎东方积乾.空气污染与健康时间序列资料的传递函数模型的识别和建立[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1,14(4):292~[77]方积乾郝元涛.生存质量研究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肿瘤,2001,10(2):69~[78]郝元涛方积乾.生存质量研究资料的统计分析[J].中国肿瘤,2001,10(2):72~[79]凌莉方积乾.肿瘤发病和死亡资料的时间趋势分析[J].中国肿瘤,2001,10(1):24~[80]凌莉方积乾等.骨密度检测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1,7(3):281~[81]许宗利方积乾.连锁分析研究的Meta分析方法[J].生命科学研究,2001,5(4):308~[82]杨哲方积乾.广东省卫生人力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统计,2000,17(4):224~[83]万崇华方积乾.纵向资料分析的衍生变量法及其在生命质量资料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0,16(4):255~[84]秦学军方积乾.随机漂移亚群体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假定及在DNA指纹数据中?…[J].生物数学学报,2000,15(2):227~[85]金华方积乾.空气污染对小学生肺功能水平的个体效应估计[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0,13(4):330~[86]万崇华方积乾等.FLIC量表用于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5):321~[87]万崇华方积乾.WHOQOL—100量表用于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0,9(4):241~[88]方积乾万崇华.生存质量研究概况与测定量表[J].现代康复,2000,4(8):1123~[89]郝元涛方积乾.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J].现代康复,2000,4(8):1127~[90]凌莉方积乾刘颜柳青汤泽群傅承主杨哲张寿生.卫生资源配置的区域分类标志值测算方法[J].中国卫生资源,2000,3(2):85~[91]杨哲张寿生汤泽群傅承主方积乾柳青凌莉刘颜.广东省卫生人力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资源,2000,3(1):13~[92]万崇华方积乾.生存质量作为时变协变量的Cox回归分析及应用[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1999,33(3):143~[93]洪明晃方积乾.试论肿瘤“早诊方法”的流行病学与临床意义[J].中华肿瘤杂志,1999,21(1):73~[94]方积乾张敏瑞.近期医学论文中常见统计错误及其纠正[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0(4):314~[95]万崇华方积乾.纵向生命质量资料分析的Markov过程法及其应用[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3):162~[96]赵会仁方积乾.细胞膜K离子通道的动力学模型的参数估计[J].锦州医学院学报,1999,20(1):27~[97]方积乾刘向明.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999,20(1):9~[98]万崇华方积乾.纵向资料的裂区设计方差分析法及其在吸毒者生命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9,18(1):1~[99]林爱华方积乾.两地孕产妇产前检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较[J].中国卫生统计,1999,16(3):157~[100]方积乾郝元涛.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4):203~[101]刘颜方积乾.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的信息管理[J].医学信息(云南),1999,12(8):30~[102]孙晓武方积乾.测量误差非线性职业暴露效应模型参数估计的MCMC方法[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9,12(2):110~[103]林爱华方积乾.两地孕产妇产前检查方案的成本效果比较[J].中国医院统计,1999,6(3):148~[104]杨哲方积乾.广东省医院床位供需现状评价[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1999,(12):638~[105]洪明晃方积乾.肿瘤的分层分析和分层治疗[J].中华肿瘤杂志,1998,20(5):373~[106]洪明晃方积乾.应用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远处转移生存率进行肿瘤预后的评价:附411例鼻咽癌…[J].癌症,1998,17(2):118~[107]秦学军方积乾.随机漂移亚群体的两种模拟结果的比较[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3):354~[108]刘向明方积乾.PC12细胞钾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随机建模与参数估计(Ⅰ)[J].生物数学学报,1998,13(3):372~[109]秦学军方积乾.亚群体DNA指纹结构的模拟及参数估计[J].数理医药学杂志,1998,11(3):229~[110]万崇华方积乾.MOSSF—36量表用于药物成瘾者生命质量测定的对比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4):260~[111]万崇华方积乾.肝癌患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与考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3):170~[112]万崇华方积乾.同一时点生命质量资料分析的TOPSIS法[J].中国医院统计,1998,5(3):134~[113]洪明晃方积乾.无复发生存率和无转移生存率在肿瘤研究中的作用[J].中华肿瘤杂志,1997,19(3):239~[114]方积乾柳青.医学研究生统计课程综合改革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6):55~[115]柳青方积乾.鼻咽癌疾病自然史的随机模型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4):12~[116]史明丽方积乾.模糊综合评价法在社区人群生存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1997,14(4):28~[117]万崇华方积乾.药物成瘾者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及其考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6(3):169~[118]方积乾刘向明刘士光胡性本.离子通道门控动力学的随机建模[J].自然杂志,1997,(2):86~[119]傅承主方积乾.鼻咽癌筛查资料中无发病数据的分析方法探讨[J].中国卫生统计,1996,13(6):32~[120]方积乾廖瑞端.成对相依资料的回归方法[J].中国卫生统计,1996,13(4):1~[121]刘向明方积乾.离子通道开放状态检测法的计算机模拟研究(Ⅰ)[J].生物数学学报,1996,11(2):60~[122]方积乾陈和年.医学研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正确应用(二)[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5):61~[123]方积乾陈和年.医学研究中logistic回归模型的正确应用(一)[J].中国卫生统计,1993,10(4):54~

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玉米种子的获得?

1.1用基因枪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 1992年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改良小麦而言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Vasil等以长期培养的胚性愈伤组织为外植体,通过基因枪将GUS/Bar基因导入小麦品种“Pavon”,获得对除草剂Basta具有抗性再生植株(T0)及其后一下(T1),从而宣告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小麦问世。一年后,同一研究组又对基因方法进行了优化,以未成熟胚及其愈伤组织为外植体,在3个小麦基因型(Pavon、Bobwhite和RH770019)上获得成功,并且将获得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时间由15个月缩短至7-9个月。在这一年,Weeks等也报道以品种“Bobwhite”的未成熟胚为外植体通过基因枪法获得转基因小麦植株。两个独立的实验室用同一品种(Bobwhite)的相同组织(未成熟胚)和相同的方法(基因枪法)都得到相同或相似的结果(获得转基因植株),表明所用的转基因方法是可靠的。此后,以未成熟胚(或称为“幼胚”)及其衍生物为外植体,通过基因枪法获得转基因小麦的报道与日俱增,已经成为迄今为止小麦基因转导的主要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以小麦胚顶端分生组织、营养体顶端分生组织和花序分生组织为目标,用“手持式”基因枪射击也获得外源基因的瞬时表达和转基因植株。这一方法能绕过全能性细胞数量的问题,在小麦基因转导上具有一定的潜力。
1.2用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转导小麦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前5年(1990-1995),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国。周文麟等报道,将C4作物的DNA通过花粉管导入春小麦,获得具有C4若干性状的转“基因”小麦及其后代。成卓敏等称获得转小麦黄矮病毒CP基因的小麦,曾君祉等刘根齐等也报道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小麦的获得。遗憾的是,当时这些报道都缺乏外源基因(或DNA)在转基因小麦植株及其后代中整全和表达的分子生物学证据。最近,Zeng(曾君祉)和Wu等对1990-1994期间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的后代进行了外源“基因”表达的分析,包括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分析,证明了外源基因的整合和表达,从而证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可以获得转基因小麦。周文麟、倪建福等(个人通信)用我们构建的eMS/Bar嵌合基因转导小麦,获得具有除草剂抗性和雄性不育性状的植株,其后代仍然表现出对除草剂的抗性。花粉管通道法避免了复杂的组织培养、植株再生过程,在小麦上是很有潜力的基因转导方法。
1.3其它直接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 其它直接法,如显微注射、激光微束穿刺、PEG介导和电激等对小麦的转化近乎无效。尽管已经有众多的研究证明外源基因在用这些直接法处理后的原生质体和细胞中能瞬时表达乃至能在产生的愈伤组织中的稳定表达,但获得转基因小麦植株的报道仅有一例。He等以品种“Hartog”的原生质体为受体,通过电激法获得具有除草剂(PPT)抗性的绿色转基因植株,但这些植株未能结籽。小麦原生质体或单细胞植株再生的困难可能是电激法、PEG法和显微注射法等直接法在小麦转基因上失败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这些困难,使以原生质体或单细胞为受体的直接法在小麦基因转导上的前景变得十分黯淡。
1.4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小麦 自1983年第一株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的转基因植株问世一来,农杆菌介导法很快就成为双子叶植物基因转导的主导方法。这一方法操作容易、成本低、转化效率高、单拷贝基因整合率高而且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比较稳定。能否将这一方法引入包括小麦在内的单子叶植物的基因转导成为90年代前后讨论与研究的热点。当时,一种倾向性的观点是认为单子叶植物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利用农杆菌介导转化单子叶植物几乎不可能或没有可能性。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曾在小麦等禾谷类作物组织培养与基因枪转导方面卓有建树的瑞士科学家Potrykus,他在国际权威杂志“Bio/Technology”和“Nature”都发表了他的悲观论点。农杆菌介导的石刁柏转基因植株的获得,特别是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水稻和转基因玉米的获得,不仅改变了单子叶植物不是农杆菌的天然寄主的看法,而且证明农杆菌介导法完全可以用于禾谷类作物的遗传转化。
在小麦上,虽然有人早在1988年就证明农杆菌能侵染并进行遗传转化,随后又有人证明农杆菌能附着到经部分酶解和未酶解的小麦幼胚细胞,但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转基因植株。Hess等报道,直接将农杆菌接种到小穗获得具有抗生素性和经Southern Blot杂交证明的转基因当代植株,外源基因部分在F1和F2中却未能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在人工授粉后再用携带有共合载体(pCV2260和pSIR42)的农杆菌(株系C158)处理雌蕊,Pukhal’skii获得经过PCR和Southern Blot杂交证明的F1植株,并由此获得具有外源基因的F2植株。这种简单的基因转化方法,结合了花粉通道与农杆菌侵染的优势,如果能够被其它实验室所证实,将在小麦等的基因转化上发挥主导作用。
在农杆菌介导小麦基因转导方面,Cheng等于1997打破了十几年的沉默,首次获得的正常的转基因小麦植株。2年后,我国科学工作者夏光敏等报道获得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小麦植株,笔者的研究组也同样成功地获得农杆菌介导的转基因小麦植株(待发表)。这种成功意味着,小麦也能象双子叶植物一样享受农杆菌介导基因转化的所有优点。
结合农杆菌介导与基因枪法的“Agrolistic”法,或通过微弹造成的微孔来帮助农杆菌附着及其所含质粒向受体细胞的转移,或把分别携带有 VirDl、VirD2和T-DNA的边界序列加外源片段的三个质粒导入受体,通过VirDl和VirD2在受体中的正常表达促使外源目标片段采用T-DNA边界序列以较低的拷贝数插入受体的基因组中,已经在小麦的基因转化上崭露头角。超声波辅助的农杆菌介导法(Sonication-assisted Agrobacterium-mediated transformation ,SAAT)通过超声波在受体细胞上产生的微孔来帮助农杆菌附着及其所含质粒向受体细胞的转移,使外源基因在小麦受体细胞的瞬时表达强度相对纯农杆菌法增加至少100倍。Singh和Chawla和Serik等还利用碳化硅纤维(silicon carbide fibeers)来辅助农杆菌转基因。此外,还有结合农杆菌与病毒的“Agroinfection ”法等。这些方法目前虽然还不成熟,但在小麦基因转导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小麦基因转化的受体

作为基因转化的受体取决于所用的转基因方法,而受体操作的难易程度又决定了转基因方法的成败。
小麦胚性悬浮细胞及其分离出的原生质体多用作电激法、PEG法和显微注射法等直接转基因法的受体。正是由于原生质体和悬浮细胞再生植株的困难,使电激法等直接法在小麦的基因转化方面没有多少“用武之地”。小麦的胚性愈伤组织,特别是幼胚及其愈伤组织和幼胚盾片及其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植株再生能力 (有人认为它们具有较大比例的全能性细胞),无论作为基因枪法的受体还是作为农杆菌介导法的受体都能再生出转基因植株,从而成为迄今为止小麦基因转化的主要受体,同时也使基因枪法成为目前小麦的主要转基因方法,也有可能使农杆菌介导法成为今后小麦基因转化的主要方法。笔者研究组近年的实验结果 (待发表)表明,小麦花药愈伤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经基因枪轰击后比较容易获得转基因植株,因而也是小麦转基因的良好受体。小麦的各种分生组织作为“手持式”基因枪的受体具有较大的利用潜力,但这一潜力的发挥还有待这种基因枪本身的完善和经济可利用性。雌蕊,作为花粉管通道法及农杆菌一花粉通道法的唯一受体,随着这些转基因方法的完善将在小麦转基因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可能发挥主导作用。小孢子、花粉、大孢子和叶基作为小麦转基因的受体可能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但在不久的将来,不可能成为主要受体。幼穗可能是进行小麦基因转化一个很好的受体。陈梁鸿在比较幼穗和幼胚为受体的转化试验中观察到,幼穗的转化效果优于幼胚。

3、小麦基因转化的目标基因和选择

标志基因到目前为止,在双子叶植物基因转化中常用的选择基因和报告基因仍然多作为小麦遗传转化的目标基因兼选择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有报告基因类的GUS、CAT和LUC;抗抗生素类的NptII、Hpt和抗除草剂类的Bar、EPSPs、Bxn、CP4和GOX。这些基因在小麦上利用主要是为了建立有效的遗传转化系统。随着小麦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旨在改良小麦性状的真正的目标基因的利用不断增多。迄今为止,已经导入小麦并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表达的目标基因主要有:①改良小麦加工品质方面的基因: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 Glutenin subunit)基因lAxl、lDx5和lDxl0和重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基因。②抗病基因:病毒外壳蛋白基因(Coat protein genes,CP)、类萌芽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s,GLPs)基因、水稻thaumatin-like 蛋白基因TLP、藜芦醇合成酶(stilbene synthase )基因、大麦种子核糖滞活蛋白(ribosom-inactivating protein,RIP)基因和玉米Ds转座子; ③嵌合雄性不育类基因:核糖核酸酶类基因Barnase、细胞骨架蛋白基因等;④抗除草剂类基因:Bar、EPSPs、Bxn、CP4和GOX。
在双子叶植物上广泛作为选择基因的抗抗生素类基因,如NptII和Hpt等,在小麦转基因上应用较少。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小麦对Kan具有较高的天然抗性,第二是,人们对小麦含抗生素基因的安全性的忧虑。到目前为止,在转基因小麦中应用得最多的选择基因是抗除草剂基因Bar。

报告基因GUS、CAT和LUC曾为小麦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但在小麦转基因体系基本成熟的今天,人们已经开始寻求其它的基因以代替上述单纯的报告基因或者根本不再利用报告基因。值得一提的是外观可见报告基因(visual marker)。McCormac等和Mentewab等用花色素苷生物合成促进基因(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stimulatory genes),如Cl/Lc,作为报告基因,通过对转化受体及其细胞的颜色来选择转化子。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报告基因。另外,合成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S65T)也已用于报告小麦的基因转化。

4、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与表达分析

广泛应用于在转基因植物中组成型表达外源基因的启动子CaMV 35s在谷物类中的作用较弱。为了增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人们或利用双CaMV35s序列,或加入单子叶植物基因的插入子(如玉米Adhl基因的插入子),或转而利用单子叶植物基因的启动子,如水稻的Actl基因的启动子和玉米Ubil基因的启动子。Actl和Ubil启动子是目前在小麦转基因中应用最普遍的组成型启动子。另外,人工重组的组成型启动子pEmuGN启动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等的表达强度比CaMV35s高至少10倍。这类重组启动子在小麦遗传转化上将大有作为。
组织和/或器官特异性表达启动子的应用在小麦转基因上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花药花粉特异性启动子的利用。De Block等以水稻花药绒毡层特异性启动子ca驱动核糖核酸酶基因Barnse在转基因小麦中表达,从而在世界上创造出第一株基因工程雄性不育小麦。笔者的研究组利用烟草花药绒毡层特异性启动子TA29也创造出基因工程雄性不育小麦。基因工程雄性不育小麦的完善与配套,将彻底改变目前杂交小麦制种难的状况。另外,化学诱导性启动子在转基因小麦上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近年来,对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上的整合、表达方式已经有一定的研究,包括分子方面的研究。一般认为,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上的整合方式与所用的转基因方法有关,但无论是用基因枪还是农杆菌介导法,低拷贝与简单的整合仍然是占优势的整合方式;导入基因的遗传在大多数转基因系法后代中呈孟德尔遗传。Bieri等的实验证明,与MARs(matrix-associated regions)的目标基因(RIP)在转基因小麦的后4代仍然非常稳定,但Alvarez等观察到在T2代有极少数植株丧失了整合的外源基因。据Uze等报道,外源基因无论以单链还是双链,无论是以线形还是以环形,都可以整合到小麦的基因组,但线形基因的转化效率更高。Zupan等观察到,农杆菌VirE2蛋白能在转基因植物细胞中协调细胞核吸取单链DNA。Srivastava等报道了“位点特异性重组” (site-specific recombination)方法,他们利用这一方法成功地将4个4拷贝插入基因位点转化成单拷贝基因。
此外,Pederson等还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lSH)研究了基因枪法导入的基因在转基因小麦染色体上定位。他们观察到,同一品种 (Florida)的不同转基因株系,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不同,例如,一个株系的插入点在染色体6B,而另一株系的插入点在染色体2A。这类研究的深入,将有助于了解插入基因的“位置效应”,从而更好地了解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小麦中的表达及其稳定性。

5、小麦基因转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转基因小麦的研究近年来进展很快,但与双子叶植物相比,甚至与同为谷物类的水稻和玉米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最明显的差距是,转基因双子叶作物已经有几十个种类的120多个品种已经用于生产实践或已经被批准进入大田实验,转基因水稻和玉米有若干品种也已经用于生产实践,而转基因小麦基本还处在建立和优化转基因体系阶段。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或在小麦转基因方面存在如下的问题: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小麦组织培养技术问题。小麦组织培养中植株再生率低和基因型依赖性很强的问题是限制转基因成功及大幅度提高转基因小麦数量的瓶颈。植株再生性强的小麦品种,如Bobwhite等,无论用基因枪法还是农杆菌法都己经得到转基因植株,而再生性差的品种则用基因枪也无法得到转基因植株。也正是由于品种的再生问题,使全世界的转基因小麦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基因型,而这些基因型又并非生产实践所需要的或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很有限。
第二,基因转化的受体比较单一。未成熟胚及其衍生物是小麦转基因的主导受体,而在世界发展中国家,有条件周年提供小麦未成熟胚者寥寥无几。
第三,过份依獭基因枪法。目前转基因小麦90%以上是用基因枪法获得的,而基因枪法转基因的缺点在双子叶植物上已经表现得很明显,在此毋须多言。其实,这两个原因在本质上是由第一个原因所引起的。另外,基因枪昂贵的价格也是附带因素。
第四,对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特别是转化小麦的机理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不同种类的农杆菌对同一种单子叶植物的侵染能力不同,甚至同一菌株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侵染能力也有明显差异。而包括小麦在内的一些单子叶植物本身也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农杆菌侵染的因素,如,细胞壁的果胶多糖的高度酯化而缺乏农杆菌的附着位点;分泌的愈伤诱导物少或缺乏或与双子叶植物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利于农杆菌的转化等。正是由于这些了解,人们通过选用适宜的农杆菌菌株和植物表达载体、提高侵染时农杆菌的浓度和延长侵染时间、在共培养时加入vir基因活化剂 (如AS,OH-AS,双子叶植物伤流等)以及选用合适的受体基因型、外植体和培养基等,使农杆菌转化小麦有了重大突破,成功地获得转基因植株。
第五,小麦本身为异源6倍体,基因组较大而复杂,导入的外源基因的沉默与修饰更为严重。
第六,对转基因小麦分子生物学证据作用的过分依赖。这在某中意义上曾扼制了极有优势的花粉管通道法在小麦转基因上的应用。

6、转基因小麦的展望

随着小麦多种基因转化体系的建立或初步建立,小麦的转基因研究的进展在今后5年将会更快。但这种进展将以更高效的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基础。以基因枪为主体的转基因研究将转向以农杆菌介导法为主体转基因研究,这一研究将会优化或完善农杆菌介导的小麦转基因体系。同时,基因枪法转化小麦将从研究阶段进入应用阶段,因而将有少量转基因小麦品系或品种进入大田试验或作为品系、品种释放。花粉管通道法,特别是它与农杆菌结合的方法将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广泛用于小麦转基因的实践。各种辅助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走向成熟。抗抗生素基因作为选择基因将基本在小麦转基因上消失,代之而来的将是不同的抗除草剂基因、不同糖类和激素类基因。明显易见而又对小麦有益的报告基因,如花色素基因等将会得到较普遍的应用,因而转化子的选择效率将大为提高。更多的优良农业性状基因将被导入和表达,特别是提高面粉,营养价值、改良面粉加工性状的品质基因、提高植株抗病性的基因、提高植株抗旱性的基因和促进植株氮的有效利用基因。更高强度的启动子和组织、器官特异性启动子将会被普遍利用,化学剂可调控启动子也将在部分先进的实验室利用,象 “位点特异性重组”等单拷贝插入技术将更加完善并得到应用。基因工程雄性不育体系将会得到完善,并初步用于杂交种子的生产。抗除草剂基因也将用于控制杂种的纯度。另外,对外源基因的插入位点和插入方式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从而对外源基因的表达与沉默将有更清楚的了解。同时,反义基因技术将初步用于对小麦功能基因的研究。

一、植物的遗传转化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用野生型Ri和Ti质粒转化烟草和马铃薯细胞获得再生植株后,以Ti质粒为载体的植物遗传转化技术随之被建立。近年来植物的遗传转化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了多种转化系统。按照基因引入受体植物细胞的方法,植物遗传转化技术大体可分为两类:以载体为媒介的基因转移和基因或DNA的直接转移。所谓以载体为媒介的基因转移就是将目的基因连于某一载体DNA上,然后通过寄主感染受体植物等途径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的技术。DNA的直接转移是指利用植物细胞生物学特性,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的技术。

(一)载体法转化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是最主要的一种载体转化方法。利用经过改造的农杆菌Ti质粒为载体可以高效地转移外源基因。所获得的转化植物有两种基本方法:一种是1979年Marton等以植物原生质为受体的共培养法(ocultivation);一种是1985年Horsch等人建立的叶盘法(leaf disc cocultivation)。

共培养法是把农杆菌与植物原生质体共同培养以实现转化的方法。其程序包括农杆菌对初生细胞壁的原生质体的转化、转化细胞的筛选和诱导转化细胞分化并再生植株。

叶盘法实际上是对共培养法加以改进后而创立的一种转化方法。用农杆菌感染叶片外植体并短期共培养。在培养过程中,农杆菌的vir基因被诱导,它的活化可以启动T-DNA向植物细胞的转移。共培养后,也要进行转化的外植体的筛选、愈伤组织的培养、诱导分化等步骤,以得到再生植株。叶盘法由于不需进行原生质体操作等,方法简单,获得转化植株也更快,是用植物外植体为材料进行转基因的一个良好途径。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大多数双子叶植物转化中常采用的方法,但由于农杆菌具有宿主局限性,极少能感染单子叶植物,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对农杆菌不敏感,难于应用此法进行遗传转化。

除上述以Ti质粒为载体的基因转化外,还可以用脂质体(liposome)为载体进行遗传转化。脂质体是由磷脂组成的膜状结构,因此可将DNA分子包装在脂质体内以避免受体细胞DNase的降解,把DNA分子导入到植物的原生质体中去。

(二)基因直接转移的方法 这是指既不依赖于农杆菌,也不依赖其他载体或媒介的一些基因转移方法。

1.电激和电注射法 电脉冲能改变细胞膜的透性。通过高压电脉冲的电激穿孔作用把外源DNA引入植物原生质体的方法就称为电激法(electroporation)。这种方法现已较广泛地应用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以及动物的基因转移,如20世纪80年代末用此法将新霉素磷酸转移酶(NPT Ⅱ)基因转入玉米自交系的原生质体,已再生成植株。

通过电激技术把基因直接引入完整的植物细胞或组织的方法,称作电注射(electroinjection)。这种方法可避免原生质体培养和再生成植株的繁杂操作与困难,因而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2.基因枪法 基因枪法又称粒子轰击技术(particle bombardment)。这一方法是用粒子枪把表面吸附有外源DNA的金属微粒高速地射进植物细胞或组织。由于此法快速简便,不受宿主范围限制,而受体植物细胞不需去除细胞壁,转化率又高,被转化的细胞或组织容易再生成植株,因而颇受关注。

3.微注射法 微注射法(microinjection)是利用显微注射仪等,通过机械的方法将外源基因或DNA直接注入细胞核或细胞质。与其他方法相比,这个方法对外源遗传物质的导入更为直接和有效。

微注射法除用于植物细胞外,近些年还发展到用于直接注射植物子房,这样更有利于外源遗传物质对幼胚的转化。这方面的工作我国于20世纪70年代即已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并已获得抗枯萎病的棉花转化植株抗虫棉等。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及其应用

(一)转基因动物的概念 借助基因工程技术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生殖细胞、胚胎干细胞和早期胚胎,并在受体染色体上稳定整合,使之经过各种发育途径得到能把外源目的基因传给子代的个体,即转基因动物(transgenic animal)。转入的目的基因称为转基因(transgene),这种转移目的基因的过程称为转基因作用(transgenesis)。关于“转基因”的概念,通常只限于动、植物中经基因工程技术进行的基因转移,因此品种间不论有性或无性杂交获得新基因的途径都不属此范畴。

(二)转基因动物技术 转基因动物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生物技术,它克服了物种之间的生殖隔离,实现了动物物种之间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根据外源基因导入的方法和对象的不同,至今主要有3种途径可以产生转基因动物,即显微注射法、反转录病毒法和胚胎干细胞法。反转录病毒转移基因的基本方法在前面已有简介,这里只介绍显微注射法和胚胎干细胞法两种。

1.受精卵原核显微注射法 显微注射技术是从动物胚胎学研究移核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利用这一方法向动物生殖细胞转移外源基因,成功地建立了转基因小鼠。1985年转基因绵羊和转基因猪问世,以后转基因大鼠、兔、鸡、牛、鱼等都已陆续取得成功,可见显微注射法是迄今应用得较为普遍而又最有成效的一种获得转基因动物的技术。

本方法是在显微镜下,用直径约为1μm的玻璃管直接插入受精卵的雄原核内,将毛细管内所带有的外源基因的DNA注入原核,然后将其移植到假孕母体输卵管或子宫内并发育成子代个体。为了解转基因的整合情况,可酌情应用斑点杂交、多聚酶链式反应或Southern印迹杂交等方法对子代个体DNA进行检测。

显微注射法的优点是导入的外源基因片段可长达50 kb,且无需载体,外源基因在宿主染色体上的整合率相对较高。其不足之处是外源基因的整合是随机的,因而难以控制其整合率;再者,对外源基因能否稳定整合于受体基因组的检测,必须等到子一代个体出生后经过选择才能确定,不利于在生育期长、产仔少的大家畜中应用。

2.胚胎干细胞介导法 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是指从哺乳动物胚胎囊胚期内的细胞团中分离出来的尚未分化的胚胎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发育的多能性,能够分化出各种组织。20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研究利用ES细胞获得转基因动物的方法。这个途径是将外源基因直接导入ES细胞,经体外培养筛选后再注入到受体囊胚腔中,与其中的囊胚细胞聚集在一起,成为受体胚胎的一部分,参与其分化。由这种胚胎发育而成嵌合体的转基因动物,即其中有一部分组织来源于整合有外源基因的供体ES细胞。在嵌合过程中,被转化的ES细胞分化而成的生殖细胞可通过杂交将引入的外源基因传递下去。

在以胚胎干细胞为媒介获得转基因动物的技术中,既可以用多种方法将外源基因导入ES细胞,且细胞的鉴定、筛选比较方便,又可预先在细胞水平上测定外源基因的拷贝数、定位和表达的水平以及插入的稳定性等,而且将ES细胞注入囊胚的操作较易进行,整合率相对较高。只是建立ES细胞系本身就是一项难度极高的工作,目前小鼠ES细胞系虽已建立,但在猪、羊中还未能得到真正稳定的ES细胞株。

(三)转基因动物的应用 转基因动物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从基础理论到应用技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很大发展,并已日渐由实验室走向生产实践。

1.在基因表达调控研究方面的应用 利用转基因动物可作为在体内研究外源基因表达调控的“反应器”,下面仅就DNA顺式调控元件和基因在发育中的时空调节为例予以介绍。

(1)顺式调控元件的研究 异常的脂蛋白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关。人类有5种脂蛋白,各自含有不同的载脂蛋白。现已发现约有17种载脂蛋白,它们的编码基因已测序,是用于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候选基因。把载脂蛋白基因转入小鼠,可用来研究人脂蛋白代谢、调控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在研究载脂蛋白基因组织特异性表达的顺式调控元件时,发现有两簇载脂蛋白基因凋节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图19-15)。一簇包括A-Ⅰ、C-Ⅲ和 A-Ⅳ基因,定位于人11号染色体长臂2区3带(11q23),是按A-Ⅰ、C-Ⅲ、A-Ⅳ的顺序组成。C-Ⅲ的转录方向与其他两个基因相反。 A-Ⅰ和C-Ⅲ主要在肝和小肠中表达,A-Ⅳ主要在小肠表达。在 C-Ⅲ基因的-0.2~-1.4bp之间是调节 A-Ⅰ基因在小肠中表达的区域。这个区域也是 C-Ⅲ和A-Ⅳ基因在小肠表达的凋控元件,表明这一元件可以调节整个载脂蛋白基因簇在小肠的表达。另一基因簇定位于19号染色体长臂1区3带(19q13),包含有E、C-Ⅰ和C-Ⅱ基因,它们按E、C-Ⅰ、C-Ⅱ顺序排列。E基因主要在肝脏和大部分身体组织中表达,但表达水平低。以后发现在C-Ⅰ基因和C-Ⅱ基因之间有

上一篇:时尚杂志是怎么排版的

下一篇:煤炭学报属于什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