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消费指南1999
杂志消费指南1999
1998年以前,轻工社的图书出版领域覆盖了食品、陶瓷、玻璃和报纸等22个行业44个领域,在仅有的《消费指南》、《中国服装》和《中国编辑》三种期刊中,两种赔钱一种微利。1998年,轻工社提出了“三占有、两增长”的调整目标,大力调整产品结构。“三占有”针对科技图书如何实现有效的市场占有而言,“两增长”指实现教材和期刊的增长。当时《瑞丽》成为这次结构调整的重点。最初《瑞丽》是轻工社从日本《主妇之友》杂志社引进版权推出的全彩连续出版物,以提供服饰搭配方案和实用性为特色,一上市就卖得特别火,第一期印了六万册,第二期印了9万册。但由于进入市场时间短,管理经验不足,存在着很大的经营风险。1999年轻工社成立“瑞之梦文化传播公司”和“北京瑞丽杂志社”,从此《瑞丽》走上品牌经营和规模化扩张的道路。1999年,轻工社大规模开展对外合作,提出了“努力成为全球一流华文生活书刊出版机构”的发展战略目标。2000年,轻工社提出了“为了新世纪生活更美好”的出版理念,大量引进生活类图书版权。当年,图书销售码洋冲过1亿元大关。此后,轻工社逐步形成了“以生活为主体,以科技教育为两翼”的图书结构。在产品具备一定规模后,没有品牌,要继续发展就会比较困难。2000年,轻工社启动品牌工程,加强《瑞丽》的品牌经营。“伴随女性生命的每一阶段”成为瑞丽品牌的一个重要诉求点,不断强化“实用、时尚”的特色,使《瑞丽》得以进一步与其他时尚杂志区别开来。举办瑞丽封面女孩大赛,在各大城市定期推出“美丽研究室”主题沙龙,创刊八周年之际出版世界上尺寸最大的杂志,这一系列活动使瑞丽的品牌认知度和美誉度不断提高。轻工社图书品牌的建设也取得了成效,“现代人食谱”首开我国生活类高端彩版图书先河,图多字少,二十四开,有足够的阅读舒适度和愉悦性,再加上成系列集中推出,迅速成为品牌产品。2002年末,解决了生存问题的轻工社,进入“二次创业”阶段,以“同心圆工程”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品牌产品为核心,向其他媒体和其他产业延伸,进行多媒体整合。例如由瑞丽杂志开发女性门户网站,进入网络广告和服务领域,书刊互动推出《瑞丽》丛书,开发瑞丽手机短信业务等。
中国质检报刊社的报刊分类
《中国质量报》创刊于1989年,现为周六刊,每周48个版的彩印报纸。《中国质量报》以质量技术监督领域为依托,以产品质量为报道中心,以质量监督、质量经济、质量管理、信息服务、打假扶优为基本支撑点,同时用质量技术监督和质量的视角关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议题,以期成为质检工作的新闻助手,质量信息的权威平台,产销供需的质量参谋,扶优治劣的有效阵地。《中国国门时报》创刊于1995年,现为周六刊,每周44版。《中国国门时报》立足检验检疫、服务外经贸、辐射口岸系统、面向社会各界,依托国家质检总局的政策、职能和信息的资源优势,快捷、准确地为我国从事对外经贸业务的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提供出入境商品的质量检验、监管、认证、认可、通关、卫生检疫、动植物检疫、除害处理以及海关、边检、港务、航运等方面的信息和资讯服务。《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创刊于1989年,全面、深入报道质量监督和质量管理、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及打假扶优等工作,及时、准确、深入地报道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全面反映各地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新探索、新经验、新动态,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质量管理及标准化、计量工作。《中国检验检疫》创刊于1985年,是国内惟一全面介绍进出口商品检验、出入境动植物检疫、卫生检疫的中央级刊物。《中国检验检疫》致力于宣传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方面的方针、政策、法规,反映行业动态,提供相关政策咨询服务,设有重点话题、八方论坛、业务手记、把关服务、专家讲台、法制在线、经贸天地等栏目。《中国质量万里行》创刊于1993年,是一份以曝光质量黑幕、提供维权知识、反映消费者呼声、推广名优品牌为主要内容的质量监督型新闻杂志。杂志以“质量”为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直面社会现实,以打造质量中国品牌、推进质量中国建设为己任,搭建一座沟通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桥梁,为社会尽责、为公众服务。《消费指南》创刊于2004年,是国内惟一以权威检测为依据指导市场消费的顾问型杂志,是以国家质检系统独特的行业资源优势服务百姓、指导消费权威载体。《消费指南》致力于推进“数据消费”的生活理念,用科学、公正、权威、客观的质量数据引导消费市场健康发展,帮助消费者理性消费。《中国品牌》创刊于2006年,办刊宗旨是传播政府质量管理信息、推动中国名牌建设事业。为政府和企业搭建品牌建设桥梁;团结全国质量管理品牌推广工作者、学者、专家,为振兴民族品牌而努力。杂志设有言论、深度报道、人物、时讯等板块,包括品牌时政、品牌人物、品牌镜像、品牌擂台等栏目。《监督与选择》创刊于1986年,宣传国家产品质量的政策、法规以及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并对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提供科学分析和消费指导;宣传监督抽查合格企业的先进质量管理经验;交流各级质检技术机构开展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的科研成果,推介质量对比分析和产品鉴别、使用知识;搭建物流环节的产品质量信息交流平台。《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创刊于1978年, 办刊宗旨:防止传染病的传入传出,保护人体健康,为维护口岸食品安全,促进国际贸易与友好往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本刊特色是理论性与实用性结合,专业性与普及性结合。主要栏目有:实验研究、媒介生物控制、卫生监督、卫生处理、旅行卫生等。
有关襄阳的杂志在哪里可以看到呢?
网上到处都是 你搜搜吧
时尚芭莎和目标哪个好
时尚芭莎更好一些。
美国《时尚芭莎》杂志(Harper's Bazaar)是全球著名的时装杂志,创刊于1867年,为女性提供美容、时装、购物、明星等相关内容,她带给了全球女性崭新的生活,开创了时尚杂志的新纪元。
TARGET杂志是北京聚力众合广告有限公司旗下一本国内奢华生活方式消费指南。TARGET杂志(《目标TARGET》),现更名为《商品评介》杂志。是国内第一本奢华生活方式消费指南杂志。
分析最近几年比较优秀的公关案例
公共关系学案例材料
公共关系学案例材料一
"华旗"倒旗留下的"?"
天津华旗集团公司是以36万元的投资,从几百亩苇泽地上崛起的乡镇企业。自1991年5月20日投产以来,两年就积累了4000万元资金,发展了6家分公司,果茶年生产量达4.5万吨,销售额1.2亿元,社会上曾有"果茶因华旗而盛"的说法。正当他们要向2.5亿元目标冲刺的时候,悲剧却降临了。
1992年10月,国家技术监督局对市场上的果茶进行了抽查。经检测,"华旗"果茶内在质量各项指标均属上乘,但产品净含量一项不稳定,因而被列为不合格产品。1993年1月19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华旗"果茶为不合格产品,并于3月9日向华旗发来了去年第四季度抽查不合格的通知。与此同时,轻工部办的《消费指南》杂志向华旗发来了认定"华旗"为合格产品的广告征订函。因每年都要收到几千封这样要求掏钱参加活动、广告的信函,所以华旗没有理会。3月中旬,华旗针对"不合格"的通报开展整改工作,花了几十万元将净含量245毫升的标签全部作废,更换成240毫升的新标签。4月初,在北京技术监督局的市场随机抽检中,"华旗"各项指标全部合格,被作为优质产品推荐参加了扶优限劣成果展。
4月16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委托《消费指南》杂志等单位再次举办新闻发布会,宣传优质果茶,公布去年第四季度对部分山楂果茶和凝固性乳酸饮料的抽查结果。这对华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会议,但因为须交8000元费用,华旗没有参加。这样,承办单位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华旗的合格产品不予发布,并误导新闻界:"华旗"是不合格产品。同时,刚出版的《消费指南》第三期也将华旗的合格产品公布为不合格产品。随后,全国几十家新闻单位对已经整改合格的"华旗"果茶也做了不合格报道,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华旗总部及各地办事处电话铃不断,信函似雪片般飞来,客户不由分说,纷纷要求退货,终止供销合同。四五月份,本来是果茶销售旺季,可仅在几天之内,全国的市场销售就削减一半。工厂被迫停产,1000多名工人放假回家,1000多吨红果存于冷库,以每月2%的损耗腐烂,不到一个月,各项直接损失就达3000多万元,间接损失超过1亿元。
这就是轰动一时的"华旗事件",并继而引发了一场传媒大战。在沸沸扬扬的舆论当中,也有人认为华旗缺乏起码的广告意识和公关意识。从去年10月国家技术监督局抽查开始到悲剧的发生,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华旗令人费解地始终保持沉默。公司副总经理张春林说:"我们对产品花了很大精力,但在与外界沟通联系方面做得太少,这是我们的致命缺陷。也没有想到轻工部下面办的这个《消费指南》杂志发行量不大,能量却这么大,给我们带来如此巨大的损失!"华旗除了屡次要求国家技术监督局沟通及询问不合格原因外,没有采取任何澄清事实的措施。直到工厂关门后的 6月初,他们才想到通过新闻界的朋友写点正面文章扶扶"华旗".然而,当《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的两位记者了解了"华旗事件"真相,表示要坚决"曝光"的时候,华旗的领导却忧心忡忡地一再表示:"不要报,写出来上了报,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一个小公司怎么敢和一个部门去抗争,去作对立面!"6月中旬以来,华旗不由自主地成了舆论焦点。但是华旗的领导陷入既怕得罪有关部门,又不甘忍下这口气、眼巴巴看着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企业倒下的两难境地。
随后,华旗一方面主动跑有关部门做疏通工作,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利用新闻媒介的力量做一些事实上的澄清,先后在北京和天津召开了中央、地方几十家新闻单位参加的情况通报会。经过几个月的公关努力,华旗公司逐步从悲惨困境中走了出来。造成"华旗事件"的有关责任人也受到了组织部门的相应处分。但华旗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事件中暴露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也让每一个中国公关人深思。公共关系学案例材料二
案例一:"国贸"状告吴祖光
1993年2月,因被怀疑偷拿商品而遭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惠康商场人员检查的北京女青年倪培璐、王颖为维护自己的清白和自尊,愤然起诉这家大型合资企业。此案在北京朝阳区法院开庭审理,经当庭调解,被告中国国际贸易中心惠康商场对自己的行为给原告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损害,诚恳表示赔礼道歉,同时赔偿由此给原告造成的精神损失费2000元。认为已经讨回公道的两位女青年表示状告目的已达到而撤回了诉讼。
这起在我国大陆范围内首例诉诸法院的消费者名誉权案引起了新闻界的极大关注。《北京晚报》首先以《姑娘无端受辱找"包公",国贸当"堂"道歉又赔偿》为题,在头版发了消息。接着,《北京青年报》、《消费时报》等也陆续作了报道。著名剧作家吴祖光看了有关报纸后,对发生在国贸这类大型合资企业员工身上的做法十分义愤,旋即根据6月6日《中华工商时报》刊登的《红颜一怒为自尊》一文,写了题为《高档次事业需要高素质职工》的随感文章,发表在《中华工商时报》第六版《雅园杂谈》栏目上。
很快,国贸方面向北京朝阳区法院起诉吴祖光侵害了他们的名誉权。这起连锁案成了新闻热点,本来已经基本平息的"名誉权"案又掀起了一场新的风波。《消费时报》、《工人日报》、《中国妇女报》、《法制日报》、《戏剧电影报》、《经济参考报》、中央电视台,以及香港《明报》、台湾《联合报》、《中国时报》等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播消息、放专题,发表评论,甚至美国、日本、英国等的传媒也就此纷加评说。综观各家报道,大多对"国贸"不利。
思考题:
1.试从公关的角度评析国贸起诉吴祖光的举动。
2.国贸方面应如何应对此次公关危机? 案例二:"太阳神"巧占上海城
1989年,问世不到半年的广东太阳神集团公司选择大上海打响了第一枪。此时,在上海红了10年的"蜂王浆"开始大退潮,"性激素"、"儿童性早熟"等字眼的出现,使上海人对各类补品望而生畏。太阳神决心迎难而上,把挑战转为契机。当时,汉城奥运会余波未尽,名闻世界的约翰逊等体育超人因服用激素被一一曝光,而此次参赛捧回10多枚金牌的中国体育健儿服用的保健饮品就是"太阳神".太阳神抛出了权威的材料,并且定期将产品送到市防疫站等权威检测中心,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希望全上海监督"太阳神".为让消费者进一步了解"太阳神",1990年,又一轮强劲的攻势展开了。4月,太阳神独资举办"上海市首届少年儿童体育节",100万少儿参加了活动,占上海少儿的一半还多。"太阳神"成了少儿的口头语。7月,太阳神在《新民晚报》开展"关于太阳神企业形象和功能"的有奖知识竞赛活动,全国29个省市的4万封信件表明"太阳神"已声名远播。9月,太阳神独资为红歌星朱明英在上海最大的演出中心——上海体育馆举办专场"艺术家之梦".一连几场音乐会将朱明英的歌声,也将"太阳神"的名字传遍大街小巷。太阳神用一个整版在上海多家报纸上刊登了"太阳神"商标。鲜红的太阳底下,站立着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旭日初升,生机昂然,送来一片温馨、吉祥的新风。不同的消费层次和文化修养,需要不同的广告策划。太阳神总共有18 个电视广告,分属产品功能广告、形象广告和商业诱惑性广告三大类,可以适应各种市场的消费者,而表述的主题却是一个。针对上海理智型市场的特点,太阳神播(刊)出的广告更多的是形象广告,不搞硬灌输。花80万元专程去大沙漠拍摄的"我们的爱天长地久"的广告片,通篇没有一句广告词,但在雄浑、粗犷的男声歌唱中,天地浑然合一,产生一种摄人心魄的挡不住的诱惑力。
上海市场终于敞开了大门,"太阳神"长驱直入:这一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次年更是突破了1亿元,稳固地占领了上海市场。旨在消费者心中矗起一座"太阳神"丰碑的公关策划极为成功。
上一篇:关于小学美术论文题目
下一篇:郑州哪里有卖过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