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人民交通期刊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14:01

人民交通期刊发表论文

多迄今为止(2009年),合著专著1部(黄土洞穴灾害,科学出版社,2007),申请专利6项, 已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40余篇,主要有:[01]李喜安,黄润秋,黄土崩解性试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vol.28(A01):p3204-3213 (EI收录).[02]Xi-an Li, Jian-bing Peng, Aqueous foam stabilized by polyoxyethylene dodecyl ether, Chemical papers, 2009 (SCI收录).[03] Xi’an Li, Xiao , Ya , Run Yong Ma, & Jing , Test Study on the Velocity of Tunnel-erosion in Loess,the 11th IAEG Congress, Auckland, New Zealand,2010(accepted).[04]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等:黄土洞穴潜蚀地貌及其利弊综合分析,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vol.29(1):78-84.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5]李喜安,乔晓英、彭建兵、马润勇,大型天然黄土洞穴系统现场冲刷试验,工程地质学报,2009.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6]李喜安,彭建兵,马润勇等:黄土洞穴危害及其形成演化机制,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9.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7]李喜安,彭建兵,陈志新,李滨,黄土地层地表径流下潜模式与地质灾害 工程地质学报 2007 15(4).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8]李喜安,彭建兵等:公路黄土路基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05年6月,vol.22(6): 87-91.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09]李喜安,彭建兵等: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壤洞穴侵蚀模式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J], 2005年9月, vol.12(6): 25-27.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0]李喜安,彭建兵等:公路黄土路基湿陷性的室内试验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5年9月, vol.22(9): 93-96.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1]李喜安等,湿陷性黄土地区黄土洞穴对公路的危害研究 陕西建筑 2005 (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2]李喜安,彭建兵等:黄土高原地区土洞对公路工程的危害及其致灾机理[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9月, vol.22(9): 61-64.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3]彭建兵,李喜安:黄土洞穴环境灾害效应研究[J],地球与环境,2005年,vol.33,(4): 1-7.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4] 彭建兵,李喜安等:公路黄土暗穴分布规律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年6月,vol.22(6):1-5.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5]李喜安,彭建兵等:黄土高原地区黄土洞穴的成因研究[J],公路 2005年11月,(11): 142-146.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6]李喜安,彭建兵等:公路黄土洞穴灾害与水土流失研究[J],公路 2004年12月,(12): 70-73.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7] 彭建兵, 马润勇, 卢全中, 李喜安: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灾害效应[J],地球科学进展, 2004, 19(3):457-466.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8]李喜安,彭建兵等:湿陷性黄土地区土壤洞穴侵蚀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3年6月,vol.10(2): 28-3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李喜安等,西安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展望 水资源保护 2003年5月,vol.19,No.3, p50-52.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李喜安等,黑垆土的地质特征初探,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2003年5月,p433-436,人民交通出版社[21]李喜安等,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沉积微相研究,《工程地质学报》2002年10月,vol.10(增刊), p248-254.[22]李喜安等,BP神经网络在边坡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新进展 2002年10月,p136-139,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3]李喜安,吴少波等,卡拉高莱斯油田U油组储层特征及其评价,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9月,vol.24,No.3, p36-40.[24]李喜安,彭建兵,用改进后的BP神经网络评价黄土质边坡稳定性,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2年,vol.13,No.4, p56-59(CSCD源刊).[25]李喜安,谭成仟等,克拉玛依油田八区克上组砾岩油藏测井描述,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9月,vol.23,No.3, p33-37.

陆建的简介

陆 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7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曾获得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主持、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有:国家973计划子课题:城市交通需求生成机理与瓶颈识别(主要研究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人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体系研究(主要研究人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驾驶人员驾驶特性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研究(主持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手驾驶人交通事故机理研究(主持人)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驾驶人安全驾驶行为分析平台与监测技术研究及示范(主持人之一)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区域公路网交通安全态势监测、评估及应急指挥(课题副组长)江苏省科技项目攻关重点项目:大中城市交通缓堵智能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持人)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活动智能交通关键技术及应用(主持人)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主持人)公安部应用创新计划项目:城市交通管理动态仿真技术及决策支持软件开发(主持人)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道路交通安全性提升技术研究与应用(主持人)先后主持完成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的工程应用项目40多项。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研究与应用,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安全专用项目(名称略)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成套技术与仿真设备开发  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优化与公交优先通行保障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200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交通系统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2008年,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大中城市交通缓堵智能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5年,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交通管理规划关键技术及其在“畅通工程”中的应用  200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方法、系统软件及工程应用  200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公路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方法研究近5 年来:  取得软件著作权两项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  出版专著两部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4  《大型活动交通组织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参撰专著两部  《公路网络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科学出版社,2001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参编教材三部  《交通工程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交通运输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在各类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  先后承担了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交通分析、城市交通规划(硕士)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9名。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03年,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交通规划》的主要建设人员  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陆建简介及详细资料

江苏省物理学会理事、南京市雷射与光电子学会理事、江苏省青年科协理事、。

一级主学科名称:仪器科学与技术 二级主学科名称: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1、雷射与材料相互作用及测试技术

2、雷射电浆瞬态光电测试技术

一级辅学科名称:光学工程 二级辅学科名称:光学工程

辅学科研究方向

雷射的力的、热的效应及物理机制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三十余篇(SCI、EI收录),承担或参加近十项国家或部、省级科技项目的研究,其中主持的两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青年科技项目通过省科委技术鉴定,其科研成果"高功率雷射与材料相互作用及测试技术"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其余还有两项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奖。

研究内容、项目、经费等:

正在主持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加国防科工委项科研项目的研究,年均研究经费十万余元。

国内外学术经历、荣誉、合作等:

2005年3-9月美国马里兰大学高访。

陆 建 ,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东南大学交通学院副院长、江苏省交通规划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交通运输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交通规划、交通安全、交通管理等。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973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画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1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教学成果奖7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5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6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画"、江苏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曾获得江苏省新长征突击手、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主持、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有:

国家973计画子课题:城市交通需求生成机理与瓶颈识别(主要研究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人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城市交通管理规划体系研究(主要研究人员)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驾驶人员驾驶特性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机理研究(主持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手驾驶人交通事故机理研究(主持人)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画课题:驾驶人安全驾驶行为分析平台与监测技术研究及示范(主持人之一)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画课题(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画):区域公路网交通安全态势监测、评估及应急指挥(课题副组长)

江苏省科技项目攻关重点项目:大中城市交通缓堵智慧型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主持人)

江苏省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活动智慧型交通关键技术及套用(主持人)

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评估与对策研究(主持人)

公安部套用创新计画项目:城市交通管理动态仿真技术及决策支持软体开发(主持人)

江苏省社会发展项目:道路交通安全性提升技术研究与套用(主持人)

先后主持完成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安全等领域的工程套用项目40多项。

通过一系列项目的研究与套用,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200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安全专用项目(名称略)

200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道路交通系统规划的成套技术与仿真设备开发

2009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公共运输系统最佳化与公交优先通行保障的关键技术及套用

2008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交通系统智慧型化管理关键技术与工程套用

2008年,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大中城市交通缓堵智慧型化管理技术研究与示范

2005年,公安部科学技术二等奖,交通管理规划关键技术及其在"畅通工程"中的套用

2001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方法、系统软体及工程套用

200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公路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方法研究近5 年来:

取得软体著作权两项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6项

出版专著两部

《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2004

《大型活动交通组织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参撰专著两部

《公路网路规划建设与管理方法》,科学出版社,2001

《城市交通管理规划指南》,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参编教材三部

《交通工程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

《交通运输工程学》,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方法》,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在各类学术期刊、会议发表论文50多篇。

先后承担了道路交通工程系统分析、交通分析、城市交通规划(硕士)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指导硕士研究生22名、博士研究生9名。

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实践,通过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2003年,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

2004年,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4年,国家精品课程《交通规划》的主要建设人员

2005年,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江苏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

上一篇:各期刊影响因子查询

下一篇:华夏地理杂志资本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