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关于中医的文章故事

发布时间:2023-12-10 15:47

关于中医的文章故事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中医养生小 故事 ,希望对你有用!

牛黄,是一味名贵的中药。相传,牛黄是我国古代医学家扁鹊在无意中发现的。

一天,扁鹊正在桌上整理煅制好的金礞石。此时,邻居阳宝杀了一头病牛,发现牛胆囊中有些像石头的东西,不知是阿物,于是提着胆囊来向扁鹊请教。扁鹊剖开胆囊取出两枚“石头”放在桌上、仔细地琢磨。

回家不久的阳宝又惊叫着跑来说其父亲一口气上不来,在炕上抽搐不停。扁鹊急忙去阳宝家,只见阳宝的老父亲双眼上翻,喉中噜噜有声。扁鹊看罢,立即吩咐阳宝快到桌上把金礞石拿来研成末,给阳宝父亲灌下。

须臾,阳宝的父亲就止住抽搐,气息也平静了。扁鹊回家时却发现桌上的两枚牛““石头”不见了。细寻之下,原来阳宝在慌乱中错把牛黄当金礞石拿去了。扁鹊思忖:“难道这种石头真的有豁痰定惊的功效?”遂于次日,有意用其配药,给阳宝的父亲送去服之。不日,病奇迹般的好了。扁鹊就将这种黄牛胆内的深黄色之物命名为“牛黄”。从此,名贵而奇效的中药“牛黄”便诞生了。

苏东坡不但在文学方面有伟大成就,而且在医学方面也有很高造诣,人称“儒医”。

他在杭州任知府时,就致力于搞医学研究。当时该地瘟疫经常发生,百姓死亡很多。为了把黎民百姓从痛苦的病魔中解脱出来,苏东坡从自己的俸禄中拿出几十两黄金,在城里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诊坊,专门为人看病,三年中就治愈了近千病人。

传说 在杭州城西有个庞家庄,庄主姓庞名安时,此人性格豪爽,扶困济贫,好善乐施,是远近闻名的一位老中医他喜欢交际,也 爱好 吟诗作对,谈古论今。因而与苏东坡交往甚厚,他们经常在一起谈诗论对,切磋医学。

有一天苏东坡正坐在书房里翻阅医学书籍,外面衙役来报:“启禀大人,府外庞中医求见”。苏东坡忙说“有请”。庞中医在衙役的引领下来到书房门前,猛抬头,一眼看见门旁新挂了两只灯笼,他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出一上联:灯笼笼灯,纸(枳)壳原来只防风苏东坡正好迎出门来,他听了略一沉思,立刻心领神会,随即续出下联:架鼓鼓架,陈皮不能敲半下(夏)。 二人相视大笑,手挽手走进后院。院子的中央设一小花园,庞中医看见园中生长的翠竹葱绿茁壮,他灵机一动,赞叹道:

中暑最宜淡竹叶

苏东坡随口对道:

伤寒尤妙小柴胡

两人在花园边坐下,衙役递上香茶,二人品茶谈天。他俩从名诗谈到名医,又从 对联 谈到医学,真是棋逢对手,喜结知音。

忽然,一阵微风拂过,送来阵阵花香,庞中医抬头一看,只见园中玫瑰正盛开,妩媚娇娆。他触景生情,又出一联:

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

苏东坡听他又吟一联,未加思索也脱口而出:

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

庞安时坐了一会,告辞出来,随口又出一联:

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论生地熟地。

苏东坡含笑答道:

春风来时尽着花,但闻藿香木香。

联中的“枳壳、防风、陈皮、半夏、竹叶、柴胡、玫瑰花、梧桐子、生地、熟地、藿香、木香”都是中药名。对联对得工整和谐,妙趣横生

作文 发生在我身边的中医故事 500字

我是闻着中药味香长大的,和中医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我的妈妈是一名中医博士。
因为我是过敏体质,一岁起就患上了哮喘,每次患病都是吃妈妈开的中药。起初我觉得中药味又苦又难喝,不过慢慢地,我不咳不喘不难受,不用一次次上医院挂盐水,我开始一点一点喜欢上了中药味。
等我稍大一点,妈妈在每年夏天总会把生姜汁和各种药粉和在一起,做成圆圆的小药饼,敷在我的脊柱上,那凉凉的、辣辣的感觉挺舒服的!更加神奇的是连续敷了两个夏天后,我明显感到,冬天哮喘犯病的次数减少了。这种独特的治疗方法叫作“冬病夏治”,效果特别好!
每年端午节,妈妈还会把自制的药粉放在一个个小酒盅里,摆在家里的每个角落。妈妈告诉我,春天来了,各种虫子都要出来“捣乱”了,这些药粉可以防虫、驱虫。不仅如此,妈妈还会把一个制作精美的小香袋挂在我的书包上。妈妈说:“佩上这个‘锦囊’后,虫子闻到里面散发出来的味道就会躲得远远的。”
就这样,我从小体验着中医文化,还知道早在五千年前就有了我们伟大祖先炎帝“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可见中医历史是多么悠久!而且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也对中医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要像妈妈那样把中医文化的瑰宝发扬并传承下去。

中医药故事

老鹳,是鸟名,它羽毛灰白色,嘴长而直。一般住在江湖池沼近旁,捕食鱼虾等为生。

这里有个故事。相传,在隋唐时期,我国著名医药家孙思邈云游在四川峨眉山上的真人洞,在洞中炼丹制药,为患者治病解疑。由于四川属盆地气候,湿度很大,上山求医的患者中有许多风湿病患者,孙思邈却束手无策。

这天,孙思邈带着徒儿上山采药,忽然发现一只灰色老鹳鸟在山崖上不停地啄食一种无名小草,许久之后,才拖着沉笨的躯体缓慢地飞走了。过了几天,孙思邈又见到这只老鹳在啄食这种小草,随后飞走了。奇怪的是,老鹳已无病态,飞得轻巧雄健有力。

孙思邈对身边的徒儿说:老鹳鸟常年在水中寻食鱼虾,极易染上风湿病痛,老鹳鸟能食此草,说明此草无毒,能治疗风湿病,我们也把这草采回去试用。

风湿病患者用水煎此草服汁,连服几天之后,奇迹发生了,原来双腿红肿的关节,都肿消痛止,可以行走自如了。

喜讯传开,慕名前来求治者络绎不绝,治愈的人也越来越多,大家请孙思邈为小草起个名,孙思邈说:这药草是老鹳鸟认识的,就叫它“老鹳草”吧!

现代植物为牻牛儿苗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牻牛儿苗,或为多年生草本植物老鹳草,除去残根的全草入药。性味苦辛、平,祛风、活血通络。治风湿疼痛,肢体麻木,关节酸痛,痈疽,跌打,肠炎,痢疾。

据《滇南本草》载,老鹳草可祛诸风,治皮肤发痒,通行十二经,治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筋挛麻木等。用法与用量为:水煎内服6-15克干品,或浸酒或熬膏。在民间,运用老鹳草治疗风湿病,由于疗效显著而流传至今,经久不衰。

扩展资料:

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运气、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

阴阳

是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学说,认为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个方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做“生化不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万物之纲纪(一切事物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在变化之父母(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于这个根本法则),神明之府也(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故治病必求于本(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阴阳上求得解决)”。阐明了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围,认为人体生理活动,疾病的发生发展,也超越不出阴阳这个道理。因此,我们想要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探求疾病的本质,从而获得满意疗效,就必须探求人体的阴阳变化情况。

五行学说

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个哲学范畴来概括客观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属性,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动态模式来说明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规律。“五行学说”是指这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相生、相克作为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及运动变化规律的说理工具。

中医主要用五行学说阐述五脏六腑间的功能联系以及脏腑失衡时疾病发生的机理,也用以指导脏腑疾病的治疗。

运气学说

又称五运六气,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气象、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学说。五运包括木运、火运、土运、金运和水运,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长夏、秋、冬的季候循环。

六气则是一年四季中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子。运气学说是根据天文历法参数推算年度气候变化和疾病发生规律。

脏腑学说

主要研究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小肠、大肠、胃、膀胱、胆、三焦)和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

经络学说

与脏腑学说密切相关。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有沟通内外,网络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经络系统功能发生变化,会呈现相应的症状和体征,通过这些表现,可以诊断体内脏腑疾病。

中医励志故事

  《千古中医故事》 立志修本草 作者:郝万山
  另外一个故事,叫“诊死活人”,就是李时珍把一个活人给诊死了,这两个故事还是相关的,都在湖口地区广为流传。这又是个什么故事呢?

  李时珍“诊活死人”这个故事在这个区域都传开了,大家说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医生,经常在这一代游方。有一天,李时珍来到一个镇上,大家一看,知道就是那个神奇的游方郎中。就像看神一样,一下子把李时珍围在街道中间,有向他请教的,有请他看看气色把把脉的,李时珍当然也走不了。正好旁边有一家药店,药店的老板有一个大胖儿子,正在柜台里面吃饭,一听说神医来了,那当然很高兴,就翻身爬过柜台,我们知道过去药铺的柜台跟当铺的柜台都很高,大家从鲁迅先生的小说里都可以知道。这个胖小伙子翻身跃过柜台,扒开人群,拼命地挤挤挤,就挤到李时珍面前,来看热闹。看到李时珍以后,这个胖小伙子对李时珍很尊敬,就说先生,我终于挤进来看到你了,久仰大名,您能不能看看我有什么病啊?李时珍就搭了一下脉,跟他说,小伙子,真可惜,你年纪那么轻,恐怕活不过三个时辰了,你赶紧回家,不要倒在外边,不要让家里人到外边来收尸。小伙子一下就火了,心想我好心好意,饭也不吃了,又翻过柜台挤开人群来向你请教,你怎么这么说话?我刚刚还吃了四碗饭,喝了半斤酒,我怎么就要死了呢?旁边围观的人当然也觉得李时珍有点太过分了,你把一个活生生的人诊为活不过三个时辰,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讲,这是咒人死啊。李时珍也没有解释,过了一会儿,人群散开不久,李时珍还没离开这个镇,就传来了这个小伙子暴病身亡的消息。别人才想起李时珍有这个话,于是来就请教李时珍。他说很简单,第一、他刚刚在吃饭,饭已经吃得太多了,又喝了大量的白酒。然后翻过高高的柜台,再拼命地挤进来,这时肠子已经受到致命的损伤,而实际上等他到了我面前,他已经没治了,所以我才说他活不过三个时辰。这是另外一个故事”诊死活人”。这两个故事全部在湖口一带流传。

  李时珍用了18年的时间进行野外考察,又用了10年的时间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自己重修本草的心愿。《本草纲目》汇集了1800多种药物,11000多个方子,这些药物和方子是为了给后人查阅的,但这么庞杂的内容,如何分类才能便于查找呢?我们查字典可以按拼音,也可以按部首,那么李时珍是按什么来整理这些中草药和方子的呢?

  在编纂《本草纲目》时,李时珍考虑,如何以一种体系来对这些药物和方子进行分类。这是科学的事情,不能就这样一堆放在一起,弄一个大全就完了。原来的分类法被李时珍抛弃了,他发明了十五部六十类分类法,这被后来的科学界大为赞叹。他把药物分为水部两类,火部一类,土部一类,金石部四类,草部十类,谷部四类,诸如此类,把这1800多种药物分门别类排进去,再附加11000多个方子,这当然是了不起的。

  李时珍从年轻时发愿重修本草,到年过花甲终于编纂完成时,已经耗尽了家中所有的财力,李时珍已经没有钱来出版《本草纲目》了。而李时珍最大的心愿,就是让这部《本草纲目》早日出版,造福于世。然而令李时珍没有想到的是,出版这部书,比编纂这部书更难

求中医励志故事,知道的朋友说下,很急啊,最好详细点,谢了

1934年,朱良春因为患肺 结核,休学一年,完全用中医药治疗了近一年,终于获得痊愈。 这一年,对于一个勤学上进的17岁青年来说,实在太长了。然而,他并没有被疾病所吓倒,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医治疾病的事情上,而是勤于学习,善于思考,最后决定放弃商业中学的学习,转而学习中医,要“济世活人”。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也是中医历史上经常发生的“久病知医”、“久病成医”历史佳话的又一次再现。 鲁迅骂中医,是因为不满意中医对于他父亲结核病的治疗后果;当然,1936年鲁迅自己死于结核病,与中医治疗无关。何祚庥说中医是伪科学,很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他两岁的时候,其父亲因为伤寒病在中医手里病逝,而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在没有抗生素的年代里,白求恩也死于没有中医介入的术中感染。 假如,朱良春不是遇到一个好的中医,他会相信中医吗?他会自己要求去学习中医吗?由此,我们不难想见,朱良春日后的主张与他切身体会有关。 他说:“当前加强中医临床人才培养的工作,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医事业存亡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当然,中医事业是一个系统工程,科研、教学、临床、管理等缺一不可,但它的着眼点,毫无疑问,都是以临床为中心的。所以,抓住了临床医技人才的培养,就是抓住了根本,抓住了要害。唯此,才能保证中医医疗质量的不断提高。 ” 学中医用中医,追求完美 1936年初,朱良春先生在孟河御医传人马惠卿家抄方一年,登的是大雅之堂,见证了太医家传。按说在那个时代,完全可以靠着这种不平凡的经历“悬壶济世”,两个效益一起抓了。但是,他不满足于“医道已了”的抄方,而是转学苏州,到章太炎任校长的国医专科学校,去接受中医现代专门教育,进行系统知识的学习。 抗战爆发,日机轰炸,学校散伙,很多同学失学,或者自己开业谋出路。而朱良春先生想的是继续求学,在1937年11月凇沪抗战硝烟还没有散尽的时候,只身来到上海,千难万苦,找到章次公,成为章先生的得意门生。靠勤奋,也靠虔诚,朱良春先生不仅深得章次公器重,而且还结交了曾国藩的外甥聂云台先生。聂先生留学德国,学的是工程学。但是,他很不幸患有糖尿病,又因为糖尿病足而两下肢截肢。就是这样一位病人,不甘心做一个地地道道的患者、残疾人,而是矢志研究中医学,要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通过对于医学的追求,他经过反复验证,总结出来两个治疗传染病很有效的方子:表里和解丹、温病三黄丸。他这个没有腿的研究者,把自己的创造传给了朱良春先生。 1939年,朱良春先生在南通开业之后,赶上了登革热流行,他就用聂先生给他的两个方子,或单行,或配以汤药,表里双解,解救了大批患者,也验证了中医药治疗外感热病的良好效果。

上一篇:汽车技术1984杂志

下一篇:运动与健康论文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