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审稿

发布时间:2023-12-12 04:44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审稿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属于省级刊物。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1993年创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内蒙古教育厅主管,呼伦贝尔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分为汉文和蒙文两种版别,汉文版为双月刊,蒙文版为季刊。

办刊宗旨: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活跃学术氛围,交流学科建设经验,展示科研成果,为提高本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以扶持和培养学术研究新人、繁荣学术交流、促进学校教学科研工作、推动内蒙古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己任。主要刊登我校及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有新意、有理论深度的学术研究论文。

主要栏目:三少民族·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社会管理研究;经济法律研究;文学、艺术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理工研究等。

呼伦贝尔学院怎么样?

简介:  呼伦贝尔学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全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的呼伦贝尔市,是一所立足呼伦贝尔,服务内蒙古,面向全国的全日制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呼伦贝尔市唯一一所本科院校。   学院的前身为四所专科学校,即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1977年恢复高考后,这四所专科学校开始招收本专科学生,奠定了呼伦贝尔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1993年,原呼伦贝尔盟行署批准四校合并组建呼伦贝尔大学,1997年,原国家教委批准四校合并组建专科层次的呼伦贝尔学院。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跻身于当时内蒙古自治区十所本科院校的行列。 学院位于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学院占地面积1700余亩,分东、西、北三个校区,主体在东校区,校舍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功能齐全的图书馆、体育馆、美术馆、音乐厅、科技实验大楼、体育场等,馆藏纸质图书100多万册,电子图书23万多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000余万元,固定资产总值9.73亿元。   学院现有22个院系,教职工1157人,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305人,博士学位人员34人,硕士学位人员486人,在读博士22人,在读硕士39人。外聘客座教授100余人,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外教10余人。全日制在校生12288人,成人教育学生6000多人。   学院专业设置涵盖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农学十大学科门类,有48个本科专业,18个专科专业,部分专业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授课,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本科教育教学体系。现有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自治区级品牌专业7个、自治区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自治区级精品课程17门、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0项。学院主办的蒙汉文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学术期刊。   学院努力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自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10万余人。近年来,我院承担了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00多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项。获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22项,呼伦贝尔市科技进步奖5项。有院级重点学科7个、特色学科8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工程研究中心培育基地1个。设有草原生态研究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民族艺术研究院、北方少数民族艺术团、俄罗斯蒙古国情研究所等20多个科研机构,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兴校育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内涵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教育教学和各项管理工作,积极探索符合高等教育规律和我院实际的现代大学运行机制,为国家和地方培养质量合格、数量足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把学院建设成一所区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本科院校。   学院确立了"以人为本,人才兴校,质量立校,管理强校,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以"一实二高三强四会"(即一实:专业基础扎实;二高:外语水平高、计算机水平高;三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强;四会:会做人、会做事、会学习、会生活)为人才培养目标,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锐意创新、敢为人先"的校风、"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的教风、"凝思砺志、善于学习、张扬个性、勤于实践"的学风为引领,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把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学管理与学生管理相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学院顺利通过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后,教学工作重点由外延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变,全面推行以考试改革为引领的教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精英教育观念和自我中心观念,以学生为本,关注过程学习和自主学习,引领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全面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学院充分利用毗邻俄蒙的地缘优势,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实施开放办学,扩大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学院与俄罗斯后贝加尔国立大学、克拉斯诺雅尔斯克国立师范大学、别尔格罗德国立工艺大学,蒙古国东方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定期互派留学生,举行学术、艺术、体育等交流活动。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中俄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院校之一,2010年7月,学院与教育部出国留学服务中心共建赴俄留学培训基地在我院正式挂牌成立。2007年我院被全国出国留学工作研究会评为"全国出国留学工作优秀单",2012年学院在全区涉外院校及涉外培训机构信誉等级评定中被自治区评为"一级涉外院校"。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坚持立德树人,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育人理念,努力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和改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大力推进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扎实有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严格大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坚持开展学生劳动实践周活动;建立了具有我院特色的"奖、勤、助、贷、减、缓、免、帮"助学体系。在全区高校学生工作、维护高校稳定创建平安校园综合治理工作、就业指导及资助管理四项工作评估中,我院已连续多年实现四项工作全优目标。2011年,我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被评为"内蒙古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示范中心"。   积极开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打造校园文化品牌。校园文化艺术节、民族民间广场舞、宿舍文化节、院际风采展示、体育节、书法节、摄影艺术展、大型原生态舞台剧《敖鲁古雅》、名家讲坛、创业大赛、职场大赛、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演讲比赛、校园歌手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舞蹈大赛等,为学生展示青春智慧和多样才华提供了广阔的平台。2010年我院被教育部授予"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呼院人秉承"凝思砺志,德行天下"的校训和"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团结拼搏,励精图治;无私奉献,争创一流"的学院精神,加强内涵建设,强化特色办学,不断创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正向着建成一所"区内有地位、国内有影响,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奋斗目标迈进。

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为前提论文

摘要:外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培养纯语言能力的人,更重要的是要将学生培养成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使他们具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出发,结合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为前提。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教师;能力

近年来,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起着越来越突出的重要作用。大家逐渐意识到,单纯的语言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简单训练是不能满足教育的需求的。从根本来讲,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外语教育的最终目标。学习英语,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还必须要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背景知识,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中,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的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一、跨文化交际的概念

在弄清跨文化交际的概念之前,我们要先讨论文化的含义。

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但同时文化又是一个非常难以界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也赋予了文化不同的内涵。本文所采用的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努力所创造出来的,是社会的遗产;文化既包括信念、价值观念、习俗、知识等,也包括实物和器具;文化是人们行动的指南,为人们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交际能力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即语言知识能力和语用能力。从理论上来说,不同的人的文化、教育及社会背景,以及生活方式、性别、年龄,乃至爱好、性格等诸多方面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交际时,交际的双方对信息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从这个角度看,任何人之间的交际都可以看作是跨文化交际。如果把所有的交际都当作是跨文化交际,那么跨文化交际将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以及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而本文研究的跨文化交际主要指国际性的跨文化交际。

二、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因素

首先,中西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因素。中国早期的经济属小农经济,大家习惯群居,因而形成了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而西方的商业经济社会是以财产关系为基础的契约型社会,强调个性、独立、平等、竞争、自由和个人隐私,推崇个人主义。一般来说,中国的传统思维模式以直观综合为基础,注重从整体方面把握对象,强调综合思维和形象思维。而西方传统思维模式以逻辑分析和推理为基础,注重认识活动和细节,强调精确的认识,排斥思维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就形成了西方思维模式演化的基本传统。因此,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表达时,应尽量避免母语的影响,以免造成交际上的误差。

其次,对语用差异文化特征缺乏了解是影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因素。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交际双方对对方的社会文化传统缺乏相应的了解,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有其各自的谈话习惯。人们在交际时,往往有意无意地使用自己的方式,这就可能引起对方的误解,语言学家称这种语言现象为语用失误。语用失误所产生的后果要比单纯的语法错误产生的后果严重得多。因为很多情况下,语用失误往往被怀疑成故意的言语行为,进而导致不快,甚至冲突。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

英语教师是学生习得英语的主要引导者,是沟通学生个体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桥梁,其跨文化知识累积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化素质及其最终的文化习得及运用。英语教师不仅仅是语言的传授者,也是异国文化和本族文化的.传播者。英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语言技能,还要担负着向学生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和继承本国文化的责任。由此可见,教师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曾有学者指出,语言+文化+教师(催化剂)=语言交际能力。只有当教师具备了较强的款文化交际能力和对中西方文化有比较深厚的了解,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教师本人如果没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的文化素质,必然导致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丧失。

四、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

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要认识到中西方价值观念的不同。价值观是跨文化交际的内核。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方面存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而西方国家的价值取向是个人本位的,强调个人奋斗意识和竞争意识,喜欢张扬个性。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照。教师作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引领者,必须要认识到这种不同文化价值观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其次,教师还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规范的差异。社会规范某一文化群体的特点,它涵盖社会习俗、道德规范、宗教规范、历史传统和社会契约等,他们是影响交际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掌握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中西方社会规范存在很大的差异,分别从属于各自的文化系统,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同文化的中的道德规范也往往存在着不同。没有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差异,就会使学生在日后的跨文化交际中遇到麻烦。

五、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较强了跨文化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世界上的文化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既有共时性又有历史性。教师必须要尊重文化差异,必须要以平等客观的态度对待异族文化,对不同文化群体成员的文化行为,要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标准进行描述和判断。同时,教师还要学会心理调节适应文化差异,即教师在与异族文化的接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进行心理换位、角色转换,设身处地去理解异族文化成员的行为。另外,教师还要学会寻找各种文化的共同点。虽然世界上的文化各有不同,但是不同文化成员在其基本的动机与要求方面是有共同点的。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解决同样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尽量去寻找这种共同点。

2.重视本族文化

英语教育应该强化本国文化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自我意识。本土文化是本土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发展过程中自主生产、传递的文化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社会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由于英语教学目的的多元性决定了外语教学中不能厚此薄彼,如果学生学了外语丢了母语,学会的外语文化就抛弃了本土文化,那么人就又成单语人,外语学习就失去原有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重要性,要认识到他们对学生身心发展和本土和会延续发展的重要意义,还要重视保存、保护和发展本土文化的价值。

3.培养和发展批判性思维

教师在熟悉掌握跨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要具有对目的与文化持有正确的态度和立场,要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对这些差异以及正确的、批判性的分析,不能简单的否定或者全盘接受异族文化。教师要引导自己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和方法对西方文化进行分析,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六、结语

跨文化交际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前提。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夯实英语专业知识,还要熟悉本族语知识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掌握目的语相关的语言与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中英文文化素养。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敖玉文。 2005。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第3期

[2]高华伟。 2006。 “试论现代高校英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培养”。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第9期

[3]贾玉新。 1997。 《跨文化交际学》。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李娜,冀玲惠。 2007。 “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 第1期

呼伦贝尔学院距离边界有多远

呼伦贝尔学院距离边界有98公里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地图

参考资料来源:呼伦贝尔学院官网

扩展资料:

呼伦贝尔学院位于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其前身是始建于 1958年的呼伦贝尔大学,1977年恢复本专科招生。1992年,呼伦贝尔盟教育学院、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呼伦贝尔盟分校、呼伦贝尔管理干部学院、海拉尔师范专科学校合并,重新组建成立呼伦贝尔大学。1997 年,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呼伦贝尔学院。

2000年后,海拉尔蒙古族师范学校、呼伦贝尔盟商业学校、呼伦贝尔盟城建职工中专学校、内蒙古工程技术学校相继并入。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晋升为本科高校。2011年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6年,被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改委、财政厅列为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同年入选国家“十三五”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发展工程百所高校。

校设有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内蒙古分站、内蒙古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研究基地呼伦贝尔学院协同创新中心和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化研究院等20个研究机构,草甸草原生态系统与全球变化实验室和矿山压力实验室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转型创新发展实践与研究团队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新培育团队,呼伦贝尔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基地。

《蒙古秘史》国际研究基地为内蒙古自治区高校创新平台培育项目,我校参与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国际拥有较高学术影响力。蒙汉文版《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是公开出版发行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上一篇:求是杂志社成员名单

下一篇:论文各级标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