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青年杂志第12期

发布时间:2023-12-10 02:24

中国青年杂志第12期

近义词有:一呼百应、前呼后应、此呼彼应;你呼我应意思是‘你’一呼喊,‘我’马上就会响应,其中‘你’、‘我’是虚指,并非一定是单体你我个人。所以类似意思、类似结构的近义词,一呼百应、前呼后应、此呼彼应都符合条件。

【一呼百应】

【解释】:一个人呼喊,马上有很多人响应。

【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第五卷:“当前快意,一呼再诺者,人隶也。”

【示例】:农会会员漫山遍野,梭镖短棍~,土匪无处藏踪。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前呼后应】

【解释】:本意是前面的人在呼喊,后面的人在应答。现多用来比喻写文章首尾呼应

【出自】:<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释义】: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后面的人应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是滁州人在出游)

【此呼彼应】

【解释】:解释为联系紧密,互相配合行动。

扩展资料:

反义词

1、孤掌难鸣 ,读音 gū zhǎng nán míng ,汉语成语,释义为一个巴掌难以拍响,比喻力量孤单,难以成事。出自<战国>韩非《韩非子·功名》:“人主之患在莫之应,故曰:一手独拍,虽疾无声。”释义:君主的忧患在于没有人响应,所以说:“一只手单独拍打,虽然很急迫却没有声音。

2、孤立无援,拼音:gū lì wú yuán,汉语成语。释义:孤立:没有得到同情和援助。指单独行事,得不到外力援助。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十八年,帝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释义:永平十八年,汉明帝去世,焉耆国借中国国丧机会,便攻陷了西域都护陈睦的驻地,班超孤立无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前呼后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此呼彼应

你追我赶的近义词

【成语】: 你追我赶
【拼音】: nǐ zhuī wǒ gǎn
【解释】: 形容竞赛激烈,大家都不甘落后。
【出处】: 《新华半月刊》1960年第14期:“我们正处在一个你追我赶、飞跃向前的建设热潮中。”
【举例造句】: 他们你追我赶,捷报频传。
【拼音代码】: nzwg
【近义词】: 争先恐后
【反义词】: 退避三舍、坐观成败

中国青年的杂志介绍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上一篇:文史类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下一篇:知网怎么找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