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妇女生活杂志待遇
河南省妇女生活杂志待遇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 )袁隆平是我国的著名农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曾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多项国际奖。他用知识和汗水,加上科学创新的灵感,让中国乃至全世界走向了“丰衣足食”,老外称之为“杂交水稻之父”、中国百姓称之为“当代神农”。
【杰出贡献】
袁隆平为我国粮食生产和农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杂交水稻的研究、应用与推广方面。
袁隆平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稻专题的责任专家。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近年来,袁隆平主持的超级杂交水稻研究又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至2001年,在江苏、湖南、河南等省多点较大面积上,实现了农业部“中国超级稻”中稻亩产700公斤的指标;2003年,超级稻中稻大面积亩产800公斤的目标首次实现,使杂交水稻的产量再上新台阶。
【荣誉点评】
发现很多人不理解杂交水稻的真正意义,不少人认为自己是北方人,吃的是小麦,不吃水稻,就和袁隆平没关系。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假设世界上有100个人,而粮食只够90个人吃,粮食紧缺再加上财富的不均衡分配,那么就会出现50个人有充足的粮食,而另外40个人没粮食吃,于是大规模的饥荒和战乱就爆发了,这样这场危机就从10人波及到全部的100人。如果世界有100人,而粮食够110-120个人吃,那么粮食就不再紧缺,就不会出现大规模囤积现象。全部的100人都可以避免这些危机。
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精神】
袁隆平院士作为科学家,不仅贡献巨大,更是一位精神可贵、品德高尚的人。他杰出的科技成就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了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他的人品、精神和作风,为我们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平时,袁隆平总喜欢拉着好友一起锻炼,到处宣传他的“生命运动论”。“我自己经常运动是不够的,应该把更多的老年人都拉过来一起运动,大家一起延年益寿!”习惯以“农民”自称的袁隆平运动并年轻着。
【袁隆平星】
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发现后的暂定编号为1996SD1,其中SD正好是中文“水稻”的汉语拼音字头,当它获得8117这一永久编号后,为了表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敬意,天文学家们决定把它命名为“袁隆平星”。
2、“镁粉大王”与“胶原大王”——吴庆林
吴庆林(1948~ )著名轻有色金属专家,曾攻克多项世界技术性难题一举拿下31个专利、19个发明专利的杰出发明家,现代生物科学博士。
【杰出贡献】
吴庆林先生是一位极具传奇性的现代科学家,他曾在有色金属深加工、生物科学工程、合金防水卷材产品等领域都取得过骄人成就,特别是研发的球形镁粉,填补了我国镁粉深加工技术领域的空白,完成了中国镁粉业从进口大国到出口大国的角色转变!并且连续创出了当今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四项发明:球形镁粉、镁铝合金屑(AZ91D)、无汞锌粉、铅合金板,从而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科研工作者昂首、健步地走上神圣的国际领奖台的吴庆林,获得了“世界杰出华人奖”、“对人类特别贡献奖”等多项荣誉。
就在新世纪的第一个春天里,吴庆林博士又相继成功地开发了两项顶级产品:一是防水、防潮的建筑用材、铅合金板,二是制造干电池的主要原料无汞锌粉。
此外,吴庆林教授在生物科学领域也有杰出贡献,他解决了一直以来困扰我国生物科学界关于肽物质提取的活化酶解与纯化技术难题,成功通过两项专利技术实现了生物活性肽、胶原蛋白肽的提取与纯化,使得其成立的太爱肽集团成为全球最大的肽物质原料供应商之一,也为我国的肽物质开发应用领域加快发展步伐,特别是促进了近些年胶原蛋白肽、生物活性肽在食品、化妆品、医疗等行业的广泛应用,对人们的生活饮食、保健、美容等各个方面都影响深远,不愧为对人类做出特别贡献的科学家。吴庆林博士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王,发明和创新就是他的生命线,下一个发明是什么?我们还将拭目以待!
【荣誉点评】
1、2000年悉尼奥运会开幕式火炬水下点火的仪式曾经轰动世界,这次点火仪式用到的点火材料就是吴庆林博士发明的镁粉,这也是我们全中国人的骄傲。
2、吴庆林博士建立和领导的太爱肽集团是全球最大的胶原蛋白肽原料提供商,其掌握的两项提取与纯化技术均受国家专利保护。
【镁粉大王】
“镁粉大王”吴庆林,1948年出生于山东省郓城县,1967年毕业于西安西北大学,曾专门学习有色金属深加工技术。1988年,吴庆林不慎被撞成股骨头坏死拄起了双拐。从此,开始了他历时六年的对镁粉加工的研究。他土法上马,用盆盆罐罐当器皿作试验;他借钱买来含镁铝成份的废飞机碎片,反复冶炼,经历了无粉次燃烧和爆炸;他右手三个指头的筋被燃烧的镁球烧断了,他的下巴也被镁见水后的火苗烧掉了皮;他计算用的资料装整整6麻袋;他一共进行了386次试验;他总共向100多位亲朋借了70余万元的债……正是以这样的代价,吴庆林铺就了自己的成功之路。“只要认准的事,就一定干到底!”吴庆林的这句话,道出了他成功的奥秘。
在他的“高速涡流镁粉机”问世之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水平还比较低。到八十年代末,我国的镁粉加工技术才达到100目左右,国家每年都要以巨额外汇从国外进口。有了“高速涡流镁粉机”之后,我国生产的镁粉不仅达到600目,而且规格齐全,质量稳定,各项技术指标全部超过国际标准。此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由一个高粒度镁粉进口国一举变成出口国。三年来,这种被广泛应用于军工、航天、冶炼、制药、化工等高科技领域的高粒度,已向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出口6000余吨,创汇1800多万美元。2000年一年外汇收入高达6500万美金。吴庆林就是凭借其研究出来的这个球形镁粉,被赞誉为“镁粉大王”。
【媒体报道】
吴庆林的这些动人事迹,2000年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和《实话实说》先后对其作了现场专访报道,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位卓尔不凡的发明家,激起了人们对其无限的敬意。
3、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1911~ )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火箭专家,系统工程科学家,中国战略科学家,流体力学的开路人与工程控制论创始人。在应用力学、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等多领域取得出色研究成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杰出贡献】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先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并协助周恩来、聂荣臻筹备组建火箭导弹科学技术研究方面的领导机构。1956年4月起,他作为这一领导机构的成员,负责规划与组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此后他长期担负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并以他在总体、动力、制导、气动力、结构、材料、计算机、质量控制等领域的丰富知识,为组织领导中国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发挥了巨大作用。他把中国导弹武器和航天器系统的研制经验,提炼成为系统工程理论,应用于军事运筹和社会经济问题,成功地推进了作战模拟技术和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导弹之父】
在钱学森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接着又进行了用中程导弹运载原子弹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飞行正常,原子弹在预定的距离和高度实现核爆炸,它标志着中国开始有了用于自卫的导弹核武器。
1970年4月24日,钱学森又与其他科学家一起,成功地发射了重量为173公斤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这颗卫星向全世界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宣告了新中国的航天时代迎来了新的曙光。
【曲折的回国经历】
从1935年到1955年,钱学森在美国整整居住了20年。这期间,他在学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丰厚的待遇,工作上拥有便利的条件。然而,他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祖国。他在写给父亲的信中,不止一次地发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时”的感叹。
1935年8月,钱学森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之后钱学森成为冯•卡门领导的古根罕姆航空实验室的一名研究生。这个实验室后来成为美国火箭技术的摇篮,钱学森就是在这里进行火箭技术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员之一。
1955年回国前他向冯•卡门告别时,冯•卡门激动地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可以说,钱学森在美国是一个屈指可数的稀世之才。听说钱学森准备回国,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说:“钱学森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绝不能让他离开美国!”
在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下,钱学森回国的时间一拖就是五年,并且受到了不断的迫害。钱学森在美国受迫害的消息很快传到国内,新中国震惊了!国内科技界的朋友通过各种途径声援钱学森。党中央对钱学森在美国的处境极为关心,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声明,谴责美国政府在违背本人意愿的情况下监禁了钱学森。
1955年9月17日,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由于钱学森的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4、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钱三强
钱三强(1913~1992) 核物理学家,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从研制原子弹、氢弹,到我国整个高能物理科学发展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杰出贡献】
钱三强是发展我国高能物理和开展国际高能物理合作的最早组织者之一。“文革”结束后不久,他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就着手组织建造高能加速器,积极同欧洲粒子研究中心(CERN)和美国几个著名的高能物理研究机构的负责人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并亲自率团前往考察,把握国情特点提出建议,为我国发展高能物理起了重要作用。
钱三强的经历还与中国科学院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他和丁瓒一起起草了《建立人民科学院草案》,这个草案在总结旧中国科学事业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描绘出构建科学院的基本蓝图,对于建院的基础,所包括的学科范围和科学院的性质、任务、组织系统,以及拟调整、改组而设立的研究机构等,都有详尽说明,为建立中国科学院作了大量的奠基性工作。
【会用人才的伯乐】
1948年夏天,钱三强为了迎接新中国的到来,回到战乱中的祖国。从新中国建立起,钱三强便全身心地投入了原子能事业的开创。50年代钱三强领导建成中国第一个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以及一批重要仪器设备。使我国的堆物理、堆工程技术、钎化学放射生物学、放射性同位素制备、高能加速器技术、受控热核聚变等科研工作,都先后开展起来。
1955年,中央决定发展中国核力量后,他成为规划的制定人。随后,他参加了苏联援助的原子反应堆的建设,并汇聚了一大批核科学家(包括他的夫人),他还将邓稼先等优秀人才推荐到研制核武器的队伍中。
在苏联政府停止对中国的技术援助后,中央决定完全靠自力更生发展原子弹。已兼任二机部副部长的钱三强担任了技术上的总负责人、总设计师,直接负责原子弹研制中各个环节的攻坚任务,使许多关键技术得到及时解决,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同时,他倾注全部心血培养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使在“两弹一星”的攻坚战中,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核专家,让中国在这一领域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
1960年,钱三强在原子能所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了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两年零八个月,就研制成了氢弹。
5、冲在最前面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6月25日~1986年7月29日),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一位伟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学大师,我们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为祖国奉献出一生的前辈,他在艰苦的环境下成功地为中国造出了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
【杰出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生平事迹】
邓稼先从青少年时代就有了科技强国的夙愿,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的兴亡紧密相
洛阳市的所有道德模范
模范故事彰大爱,明星演绎传善行;鲜花与泪水交汇,掌声和感动共鸣。6月13日晚,由中央文明办和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曲艺家协会、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省文联和洛阳市委、市政府承办的“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河南洛阳专场在洛阳电视台演播中心举行。当晚,刘兰芳、牛群、赵维莉等艺术家纷纷登台,为观众们声情并茂地讲述了6个全国道德模范和1个河南省道德模范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刘兰芳,中国曲协秘书长刁惠香,河南省文明办专职副主任郭守占等观看演出。
这些道德模范有舍身抢救群众献出年轻生命、感动一座城市的军官孟祥斌;书写了新时期纯真爱情传奇的军嫂吴新芬;信守承诺、替亡夫还账的农妇陈美丽;十六年如一日照顾身患重病儿媳的好婆婆黄代小;主动收养一对双胞胎女弃婴,身体力行、默默奉献的“保姆妈妈”李泽英;在雪域高原跋山涉水、风餐露宿25年的邮递员王顺友;倾心帮扶老红军、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下岗职工和孤寡老人的全国助人为乐模范候选人、河南省道德模范好人买世蕊。艺术家们声情并茂的演绎,把一个个感人肺腑的先进事迹化为一首艺术力量与道德力量完美结合的感人交响曲,在会堂静静流淌,流进每一位观众心里,现场频频爆发出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这次“道德模范故事汇”基层巡演活动在洛阳连续举行两场,全国道德模范吴新芬、河南省道德模范买世蕊等出现在巡演活动现场,受到了现场800多名观众的热烈欢迎。
河南好媳妇吴新芬:“傻”守着白莲般的爱情
中国武警文工团优秀评书演员刘朝讲完全国道德模范吴新芬的故事《第1001个理由》之后,全国道德模范吴新芬现身巡演活动现场,台下掌声雷鸣。
书信连接起两个人的爱
1994年,吴新芬考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一个偶然的机会,吴新芬通过书信结识了远在西藏高原服役的王俊景。大学毕业后,吴新芬被分配到郑州一家耐火材料公司上班。那年,两人第一次见面就一见如故。
1997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打破了他们刚刚开始的幸福。王俊景替一个新兵接高压电线,由于信息传递失误,王俊景被提前送来的高压电击中,经过全力抢救,王俊景虽然保住了命,却失去了双臂。
吴新芬得知消息后,连夜赶到王俊景所在的医院。一边的医生虽然被她的深情感动,但还是提醒她,年轻人的爱情只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要长久照顾这样一个失去双臂、生活不能自理的特等伤残军人并非易事。可吴新芬早已在看到王俊景那一刻就下了这一世的决定。
用行动诠释1001个理由
走进王俊景的病床,见到心上人本应该是激动和欣喜的,但是害怕连累到吴新芬的王俊景心情低落到极点,顿时愣住了,半晌扯着嗓子喊道:“谁让你来的?你走!”吴新芬坚定地说:“即使你有1000个让我离开的理由,我也会找出1001个理由留下来照顾你!”
在场的医生和小护士全部都愣住了,连王俊景也不再说话。随后的日子里,她放下少女的羞涩,为王俊景刷牙、洗脸、喂饭、擦洗身子,一遍遍给王俊景受伤的左腿按摩,一步步搀扶着王俊景练习行走。1998年奇迹出现了,被医生判定将在病床上度过余生的王俊景竟然站了起来。为了让王俊景重新面对生活,给他勇气和信心,吴新芬经常推着他外出散步,为他读报。日复一日,王俊景不仅能用嘴咬住毛笔写字,还能咬住吴新芬给他特制的小工具编发手机短信、操作电脑。
为了爱 背着父母结婚
2002年8月,吴新芬和王俊景在西藏山南结了婚,她是瞒着远在老家河南安阳的父母与王俊景结婚的。而当吴新芬父母在串亲戚的时候,在一本妇女杂志上看到自己的“傻”女儿嫁人后,差点没被气晕了。而王俊景家里还有80岁的奶奶、年近半百的父母、一个身患脑瘫的哥哥。
吴新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个现代版的童话:爱一个人等于接受了他的全部。吴新芬毫无怨言地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为了增加收入,吴新芬蹬着借来的三轮车穿梭在大街小巷,捡废品、收破烂,把积攒下的钱买营养品,她还承包了10多亩贫瘠的山冈地,干起了从来没有干过的农活。1998年7月至2004年7月,王俊景在洛阳正骨医院康复治疗期间,他俩一个月的生活费不到300元。
吴新芬的努力让那个支离破碎的家又有了生气。
河南道德模范好人买世蕊:好军嫂让爱延伸
河南省道德模范好人买世蕊这样诠释着当代“助人为乐”的精神,她倾心帮扶老红军、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下岗职工和孤寡老人。省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演员赵维莉以《好人买世蕊》为题为现场观众倾情讲述了河南省道德模范买世蕊的感人故事。
买世蕊是新乡市糖业烟酒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这位回族女干部有着深深的拥军情结。
买世蕊从小对军人充满敬意。
2004年3月,买世蕊加入预备役部队,任河南预备役高炮某师四团政治处副主任。
“咱闺女来了”
买世蕊特别关注孤寡病弱的老人。她先后精心照顾8位孤寡老人,与23位老人结成帮扶对子。特困户魏河英,丈夫去世早,本人腿有残疾,还患有严重皮肤病,无钱医治。买世蕊得知后,不仅上门帮助料理家务,提供资助,还四处奔波、多方协调,为魏大娘恢复了工作,提高了生活待遇。
2002年12月,新乡市退伍军人、下岗职工王凤岭患咽癌晚期,他的妻子离家出走,16岁的女儿王璐只得辍学在家。买世蕊得知情况后,冒着严寒多次买营养品上门看望王凤岭,还为王璐捐款数千元,现在王璐已经成为一名军人大学生。
平时,买世蕊是荣军休养院的常客。她每周为老荣军、革命伤残军人送货上门,为伤残军人洗衣服、拆被子、打扫卫生、送医送药。老荣军们只要听到她的脚步声,就兴奋地相互转告“咱闺女来了!”
军中的“知心姐姐”
买世蕊不仅是个尊老的好榜样,更是小战士们心中可敬的“知心姐姐”。 每年“八一”节前夕,买世蕊都要带着慰问金、慰问品到部队看望子弟兵,帮助战士做饭、缝补衣服、做思想工作,先后资助20多位家庭困难的战士,帮助19名军嫂安排工作,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爱心妈妈”、“知心姐姐”。
某部一连战士吴某,自幼父母双亡,性格孤僻,对紧张艰苦的军营环境不适应,甚至产生了要求提前退伍的念头。买世蕊得知后,经常找他谈心,还给他买来关于理想与人生的书籍。在她的帮助和鼓励下,吴某开始转变了,学习训练都有了精神,还受到了连队的嘉奖。
20多万元用来拥军
买世蕊以30多年的心血与实际行动树立起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用无私奉献感动了中原大地, 荣获了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拥军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入选了中国文明网“中国好人榜”,并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用于拥军的资金达20多万元,面对党和人民的关爱和厚望,她表示要在把事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上,继续投身于拥军等社会公益事业,坚持不懈地履行社会责任。
上一篇:合成氨工艺综述性论文
下一篇: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