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医学科普文章范文格式

发布时间:2023-12-10 03:20

医学科普文章范文格式

不好意思……我也尽力了……
一、科普作品的特点及要求

(一)科学性

科学性是所有科技作品的生命,科普作品也不例外。科学必须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南。而科普作品则担负着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启蒙思想的职责,更应保证科学性。失去科学性的科普作品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对于科普作品的创作者而言,应尽力发掘自己的专业所长,从自己熟悉的领域开始,用全面发展的观点,把成熟的、切实可行的知识,介绍给广大读者。

(二)思想性

科普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在向读者传授知识的同时,也使读者受到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的熏陶,宣传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和思想素质。因此,科普作品要通过普及介绍科学知识,让人们深刻地理解科学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即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这就是科普作品思想性的体现。当然,科普创作的思想性,是内在的、从作品中自然表现出来的,不是贴上一些政治标签或外加一些政治术语。

(三)通俗性

通俗性就是要用明白晓畅的文字介绍科技知识,使之生动、易懂。“整个科普创作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专门知识通俗化的过程。”(章道义等编《科普创作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8页)这句话点明了科普创作的实质。不通俗地把科学知识表达出来,读者理解不了,就起不到科普创作的作用,科普创作也就失去了意义。科普创作可以运用多种方法使科普作品通俗化。如用文艺形式创作,使之生动有趣,引人入胜。但这不是唯一的方法,科普作品,只要简明扼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写清楚,同人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就能达到通俗化。切忌简单化、庸俗化,或简单得残缺不全,只在抽象的概念中兜圈子;或堆砌资料,照搬照抄,或把通俗化变成庸俗化,迎合低级趣味,这些都应在科普创作中杜绝。

(四)艺术性

是由通俗性派生的一个特点,科普作品的通俗性常常要求运用文艺形式来介绍科技知识, 创作过程中,不仅使用逻辑思维来达到以理服人的效果,同时还采用形象思维,使之以情动人。

(五) 知识性

二、科普创作的技巧

科普作品不同于其它科技论文,可采用多种表现手法使之通俗易懂,引入入胜。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创作技巧。

(一)命题

科普作品的命题方式有直叙式,如“青少年吸烟危害大”;疑问式,如“小儿缺钙会影响智力吗?”;警句式,如“气候纵横谈——宇宙、日、月”故事式;如“从《血疑》谈到白血病”;比喻式,如“植物的‘医生’——啄木乌”;此外还有寓意式、启迪式、成语式等多种命题方法。

(二)开头

科普作品的开头的技巧有,以生动的故事开头;以发人深思的提问开头;开门见山,起首点题开头;描述性开头;议论性开头等。如:“艾滋病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就是以提问的方式开头。而茅以升《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就是开门见山点题的:“路是人走出来的,有了路,要就桥,哪里有路,哪里也就可能有桥。人是需要桥的,同时人也能造桥。只要有能修的路、就没有不能造的桥。……”再看秦牧《海滩拾贝》,一开篇就用描述性文字把我们带到了景色诱人的大海边:“在艺术摄影中,常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无边无际的海滩上,一个人俯身在拾些什么;天上漂浮着云彩,远处激溅着浪花……”

(三)结尾

科普作品的结尾也象文学创作一样要令人回味无穷,并与文 章的开头相照应。其方式有总结性的结尾;启发性的含蓄结尾;鼓动型结尾、首尾照应型结尾等,无论哪一种结尾方式,都要求文字简洁。如:“由此推算地球上的人口极限是80亿,如超过80亿,吃饭就成了严重问题。所以,打开‘昆虫粮仓’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就是总结性结尾。有一篇题名为《健康长寿之路》的科普文在分析了造成衰老的原因、抗衰延寿的措施及其作用机制后,坚定地相信。“……善于把古人留下的宝贵经验结合近代生命科学进行研究,就一定能够找出一条抗老防衰的正确途径,使更多的人达到健康长寿……。”这种有鼓动意味的结尾,能够感染读者的情绪,激发读者为科学献身。

除了这些技巧之外,在行文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如下技巧:

(一)比衬

有些事物和道理比较抽象、深奥,读者不易理解。作者这时就可以找出一些与表现对象相类或相对的、比较浅显、具体、为读者熟悉的比衬对象,将它与表现对象相比,讲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样,所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就会得到通俗、明白的反映,读者也就容易理解多了,比如,这段文字“原子真是小极了,……五十万到一百万个原子,一个紧挨一个排起‘长蛇队’来,也只有一根头发直径那么小的一点儿。”就用了比衬手法把原子的“小”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二)比喻

比喻与比衬不同。比衬的两个对象在本质上有某种共同点,而比喻的两个事物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只有某一些相似之外,比喻即是将这两种有相似之处的对象,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形象地显示真正要表现的事物或道理。但要注意,做比喻的事物要具体。通常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喻一般的抽象道理,用熟知的事物比喻陌生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比喻高深的道理。如“就其轮廓看,细菌大约可分为六大类:一为象菊花似的‘放射菌’;二是象游丝似的‘真菌或霉菌’;三为断杆折枝似的‘分支杆菌’;四为小皮球似的“球菌’;五为小棒于似的‘杆菌’;六为弯腰曲背的‘弧菌’;那第六类,有的多弯了几弯,象小螺丝钉,就叫做‘螺旋菌’。”就是把通常看不见的细菌的形状,比喻成人们所熟知的菊花、皮球、螺丝钉等。

(三)虚拟

虚拟是设计一些现实生活中没有,甚至让人感到荒唐情形,来使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鲜明的印象。如把人当成物,把物的世界当成人的世界来写。例如:它(天鹅)在水上为王,是凭着足以缔造太平世界的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它有威势,但有不滥用权威的意志,非自卫不用武力的决心,它能战斗,能取胜,却从不攻击别人;它是水禽界里爱好和平的君玉,却又敢于与空中的霸王对抗;它等待着鹰来袭击,不招惹它,却也不惧怕它:它的强劲的翅膀就是它的盾牌,它依靠羽毛的坚韧,翅膀的频繁扑击对付着鹰的利爪,打退鹰的进攻。”这段科普文就是用了虚拟的方法。

(四)曲笔

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作者往往通过采用一些表现手法,把科普作品写得波澜曲折、跌宕起伏。这就是曲笔。“假如我们把一只螃蟹从美国的东北部新英格兰的海滩带到世界的另一端,它还会知道新英格兰的海滩在什么时候涨潮。这是为什么?一只果蝇在黑暗地方呆了一星期后,还能知道什么时候是白天,什么时候是黑夜。这又是为什么?蜜蜂是怎样知道时间的?把一只猴子带到宇宙空间,对它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是不是所有生物体内都有一只时钟?”作者一连用了几个设间句使得这篇科普文章一开头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五)白描

白描就是不尚修饰,用朴实平易的文字,把所要表现的客观事物的特征真实、准确地表现出来。

科普类文章

  世界万物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千奇百怪......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整理的科普类 文章 ,希望大家喜欢。
  科普类文章:香龙血树花开
  夜满秋深花带露,望月楼中,燕雨桥头,芳尘万里愁且住。

  此生料定多空度?巨木无边,亭亭玉树,龙血暗香销魂处。

  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龙血树园的香龙血树Dracaena fragrans(fragrans,意为,芳香)正在大量开花,芬芳馥郁,沁人心脾,夜间香味尤其浓烈。

  香龙血树又名巴西木,为天门冬科龙血树属下的一个种,是一种原生于非洲的开花植物,从北部的苏丹到南部的莫桑比克,西到科特迪瓦,西南到安哥拉,生长于海拔600-2250m的高地。

  巴西木株形整齐优美,叶片宽大,富有光泽,苍翠欲滴,是著名的新—代室内观叶植物。它可以中小盆点缀书房、客厅和卧室等,显得清雅别致;大中型植株布置于厅堂、会议室、办公室等处,可较长期欣赏,颇具异国情调;尤其是高低错落 种植 的巴西木,枝叶生长层次分明,还可给人以“步步高升”之寓意。

  巴西木为常绿乔木,在原产地可高达6米以上,一般盆栽高 50-100cm。它树干直立,有时分枝。叶簇生于茎顶,长椭圆状披针形,没有叶柄;叶长40-90cm、宽6-10cm,弯曲成弓 形,叶缘呈波状起伏,叶尖稍钝;鲜绿色,有光泽。穗状花序,花小,黄绿色,芳香。

  巴西木并非产自巴西,而是原产非洲,我国近年来已广泛引种栽培。巴西木多用扦插繁殖。栽培多年后,植株过于高大或茎干下部叶片脱落、株形较差的可进行修剪,剪下的枝条便可用作扦插材料。
  科普类文章:古生物化石出土记
  在古生物学家眼里,零零散散埋在黄土里的骨骼化石,可不仅仅是一堆死物,它们就像散落的拼图,拼拼凑凑起来,也许就是一只会飞的恐龙,或是巨大的鲸鱼,也可能只是一片原始人的头骨,或是生命起源时的一只小虫。可生物学家并没有火眼金睛,他们怎么知道哪里有化石呢?是不是有什么仪器可以探测到地下的化石?他们又怎么知道这些生物叫什么名字呢?

  发现

  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基础科学,它研究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的化石,以此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进化、绝灭、复苏及其与当时环境的关系。它一般要经历野外考察、化石发掘、标本 修理 、科学研究、形态复原和博物馆展出等几个阶段。

  野外考察前,首先要选择地区和地层,如研究翼龙和恐龙,就要在中生代的地层中寻找化石线索,中生代包括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而翼龙和恐龙这类爬行动物只生存在中生代,因而它们的化石不可能在更晚的新生代和更早的古生代的沉积中被发现。

  在野外期间,不但要寻找核实并确定地质文献中所记录的化石地点,而且要走访当地老乡,调查考证是否在这一地区发现过化石,何时发现的。在此基础上,寻找可能出现的化石,因此,野外化石线索的寻找和发掘地点的确定,并不是依靠什么先进的仪器设备。

  确定最佳的发掘地点,主要根据暴露地表的化石的多少,以及埋藏化石的岩层来分析判断这一岩层的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完整或较完整的个体,还是经过搬运的、异地埋藏的分散骨骼,是集群死亡导致的富集埋藏,还是正常死亡形成的少量埋藏。例如辽西热河生物群与山东莱阳恐龙动物群就有所不同,前者赋存在湖泊沉积页岩中,是灰黑色页岩,这意味着它们是在深湖静水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这种环境的页岩中赋存的化石一般都是完整的个体,而且从剖面上大量出现的火山灰夹层来判断,这里的火山活动非常频繁,这些生物的死亡应该和火山喷发导致的灾难性事件有关,也就是说它们是非正常集群死亡的,只要发现化石露头的层位和地点,就意味着埋藏有比较丰富的完整的各类化石,因此,我们只要找到哪怕只有一块骨骼的露头,都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这个地点确定为可发掘的最佳地点。而后者埋藏在以冲积河流形成的砂泥岩中,是杂乱堆积的紫红色含砾砂泥岩,属于氧化环境下泥石流形成的沉积类型,这类沉积中的化石绝大部分是分散保存的,所以最佳化石地点就要选择在同一层位化石露头最多的那个点,露头越多代表化石越富集。

  采集

  在野外发现化石固然很重要,但要把所发现的化石完好无缺的采集下来就显得更为重要。依据化石赋存地层的岩性,埋藏环境等,可以采取不同的采集 方法 ,如套箱法,石膏包和“夹心饼干法”等。

  像山东莱阳恐龙动物群那样的河流冲积埋藏环境中分散的大型恐龙骨骼等化石的采集,大部分采用石膏包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化石和围岩的四周向下开槽,超过化石时向里收缩,让其成为蘑菇状,把石膏倒在上面,以麻袋片覆盖,紧压后再浇上稠一点的石膏,抹平压实,外加木板或木棍,等石膏发热变硬,砸进钢钎将其从岩层中分离并翻转,统一编号登录。

  对于类似辽西湖湘页岩中埋藏的完整化石骨架,就要采用“夹心饼干法”。由于赋存辽西热河生物群化石的页岩本身就有很多裂隙,都含有火山灰成分,岩层在地下水长期浸泡下非常酥软,采集下来后火山灰就会快速脱水导致岩层变形和粉末状破碎,因此,采集这类标本一直是个难题。但用“夹心饼干法”一天可以采集十多件标本,而且丝毫不损伤化石。这一方法要确定发现化石个体的范围,在化石及围岩四周用刀割出缝隙并开凿出小槽,沿槽在标本四周垫上软纸,用透明胶带紧紧缠绕固定,分离化石层下的相对酥松的层面,把标本顺着层面平移到已经准备好的木板上,然后垫上软纸,把另外一块木板压上,用胶带缠绕,只留下蒸发水汽的细小缝隙,最后慢慢脱水阴干。

  化石修理是古生物学研究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化石修理就是要把化石骨骼尽可能地暴露,同时不使化石受损。如在修理“夹心饼干法”采集的化石时,要正面打开彻底阴干了的标本,从野外发现骨骼的上层面开始沿着已经暴露的骨骼依次修理,其中有的标本中还保存了恐龙或鸟类的羽毛,翼龙的翼膜等软组织结构,因此要在显微镜下仔细修理,甚至还可以在修理前用X光扫描,来确认骨骼的展布情况来指导修理。

  对石膏包采集下来的化石,因为在发掘时为了确定化石大小和开槽采集的需要,上层面的化石骨骼已经大部分暴露,只有从下层面修理才会加快修理进度。在修理过程中,要用锯条把石膏包四周的坚硬石膏锯掉,让围岩暴露出来,然后依次向下清理,直到骨骼四周的围岩全部清理掉。在清理的过程中,随时要用胶对在岩层中自然断裂的骨骼加固处理。

  命名

  古生物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还是对化石形态学的详细记述,虽然很多是定性的描述,但却是其他一切研究的基础。在传统的形态学描述和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分析这一生物类型的系统演化位置,讨论其起源与演化等。随着新技术新方法的不断出现,很多新技术逐渐运用到古生物学领域,如高精度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在不损伤化石的前提下,清楚地了解化石生物的一些内部形态结构,如复杂的脑颅系统等。电镜和显微切片技术的应用,可以观察化石骨骼的显微结构,了解生物的年龄和个体发育。

  如果化石研究证明是从来没有被发现过的新物种,那么古生物学家就要对这一化石进行命名。古生物命名也采用双名法,如阿凡达伊卡兰翼龙,拉丁文名称中前面是属名,后面是种名,属种名一律用斜体。翻译成中文时,种名“阿凡达”在前而属名“伊卡兰翼龙”在后,属名可以单独使用,我们可以叫“伊卡兰翼龙”,但种名不能单独使用,必须要和属名在一起才可以。古生物命名的词源有几种主要来源,其中包括:化石产地名,如天山哈密翼龙;人名,即纪念一些历史人物、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或化石的发现者等,如圣贤孔子鸟;化石特征,如棘鼻青岛龙,种名来自于恐龙头顶上长长的“棘鼻”。这些命名中,属名是唯一的,种名可以多次重复命名。

  在对化石形态学研究的基础上,我们知道了这种生物的个体大小、头骨和牙齿形态、身体各骨骼的大小比例,甚至保存的羽毛等软组织的形态,以及它们生活的环境等信息,艺术家会采用“将今论古”的原则,依据现生生物的一些特征和类似的环境背景,绘制出化石生物的形态复原图和生态复原图。
  科普类文章:家务劳动或许能救你一命
  我向来对体育锻炼不热衷。我的工作状态基本上是每天数小时坐在电脑前,偶尔会和别人交谈,当然也是坐着。晚上我通常是坐着看电视,除非外出——外出的时候,一般也是先坐出租车,然后坐着吃饭。坐着是我的常态,我可能一天当中有十五六个小时都在坐着(其余8个小时躺着睡觉)。所有的研究证据都表明,身体活动水平低下对健康不利。几年前知名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上发表了一系列综述文章,指出身体活动水平低下是当今人类健康的第四大杀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死亡的人中,有10%(500万人)直接源自身体活动水平低下。

  我的问题是,我深知不活动的危害却无法激励自己站起来运动。要让我真正进行 体育运动 ,除了它对身体有益之外还需要一个理由。倒不是说我身体有缺陷不能正常运动,而是心理上对其有抵触。例如,我儿子在北京的时候,我每天早上比现在早起一个小时,跟他一起骑车5公里到学校。我会在他学校附近的咖啡馆喝杯咖啡,然后骑5公里回家,再去离我的住处只有500米的办公室。显然,骑车是属于我的一项运动——因为它也是坐着完成的!但这确实是体育运动。而且,当你和一个17岁的男孩一起骑行,速度也相当可观。在路上,我们经常试图与电动自行车流竞速,这时我的心率很可能达到了体育训练的水平。

  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我每早乐此不疲地骑行是因为一个其他的理由,即与儿子为伴。我们经常会逆风前行,有时还会遇上暴风雪,两个人不怎么说话。但大多数情况下,他会给我讲他在学校干的事情,他对将来的规划,以及各种毫无意义的男人话题,比如说法拉利458意大利(Ita1ia)和兰博基尼埃文塔多(Aventador)哪个更棒?其实哪一款我们都不可能拥有,但对男人来说弄清楚这个问题很重要(顺便说一句,兰博基尼埃文塔多更棒)。他在北京的最后3个月,转到另外一所学校,距我们的住处17公里。然而我依然陪他骑行上学。我们比之前又早起30分钟。新的学校附近没有咖啡馆,每天他进了学校大门,我就直接调头折返。

  在那几个月里,每天我到单位上班的时候,已经骑行了差不多一个全程 马拉松 。然而对我来说,这并不关乎运动。儿子现在回英国读大学,我仍然每天骑自行车,但只是从住处直接到办公室而已,每天总共也不过10分钟的运动量,并且速度和心率比我坐着工作时也强不到哪里去。我从未想过,自己应该调转方向,以3倍于平常的速度骑行半个小时,运动到大汗淋漓再回来。儿子不在我的身边,如此骑行对我就仅仅是一项运动,我没有足够的动力来做。我了解各种有关身体活动低下的统计结果和生物学原理,以及运动健身的好处,但这一惰性仍然如此强烈。那么对不了解运动益处的人,将会是怎样的情形?

  不过, 户外运动 究竟有多么健康,对于住在北京的人来说还要考虑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空气污染。北京的空气质量之糟糕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我曾经连续3个月每天都骑行一个马拉松的距离,这真的对我的健康有益么?考虑到骑行时的空气质量,答案也许是否定的。

  所以看起来怎么都是输。如果你不运动,就会遭遇各种与身体活动水平低下相关的生理和健康问题。然而如果你运动的话,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质量可能会使得运动比不运动更加危险。那到底该怎么做?答案,至少对中国男人来说,是家务劳动。这个答案对中国的大多数妇女来说一定非常悦耳。你的丈夫在家是不是从来不分担家务?也许值得向他们指出:多做家务能降低他们患上各种非传染性疾病的风险,包括癌症。

  这一论断的证据来自2013年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 (PLOS One)杂志上的一篇文章,研究人员针对4000名中老年中国人研究了从事家务劳动的益处。筛查过程中剔除了1133名已经患有心脏病、中风、癌症或糖尿病的受试者,最终的有效数据来自2867名健康个体。他们记录了研究对象每天身体活动的时间,既包括体育运动和散步之类的休闲活动,也包括园艺劳动以及修剪草坪等。此外,研究人员还记录了研究对象花在室内家务劳动和居家维修上的时间。之后研究人员对受试对象进行了长达11年的跟踪调查,这期间有452人死亡,其中185人死于癌症。根据年龄、受 教育 水平和生活方式等有关因素对数据进行修正后,他们发现,从事更多更重家务劳动的个体的死亡风险显著低于很少或几乎不做家务劳动的个体。两者的风险比为0.72,意味着风险降低了大约30%。这个效应非常巨大。但是,疾病风险的降低除了受家务劳动的直接影响外,还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从事更多室内家务劳动的人可能体育运动或户外休闲活动也比较多。也许完全不从事家务劳动的人其实是严重肥胖的,因此他们的死亡率是与肥胖有关,而非家务劳动的多与少。然而,在对身体组成(体重指数)、生活状况(已婚、未婚等)和户外休闲活动的影响进行修正后两者之间的风险比仅变为0.71,这说明上述其他因素对家务劳动和全因死亡之间的关系没有影响。家务劳动对于癌症风险的影响更为显著。从事大量家务劳动的研究对象得癌症的风险只有几乎不做家务劳动的人的一半(两者的风险比为0.52)。而从事中等量、轻强度的家务劳动则对死亡风险影响甚微。

  这项研究中有两个发现特别让人诧异。其一是家务劳动的影响远远超过包括体育运动在内的休闲活动。其二是家务劳动对健康的显著影响仅见于男性中。对研究中接受调查的女性而言,家务劳动的多少与全因死亡或癌症引起的死亡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因此,对女性来说,这个研究的结果真是个好消息。你可以把所有的 家务活 都转交给丈夫,而不用担心会增加死亡或癌症发病的风险;你的丈夫承担所有的家务,同时能因此活得更长。在我看来,还有两点额外的益处。与体育锻炼相比,家务劳动的目的不同,这其实是一项工作。跟纯粹的运动相比,我更有可能坚持做家务,就像我能陪儿子骑行很远去上学,而没有他在身边却一点也不想多骑。另外一个好处是,根据定义,家务劳动是要在室内完成的,因此,这也是一项你不需将自己暴露在北京的空气污染中的“运动”。

  这听起来太美好,以至于让人觉得不真实。而这很可能确实不是真的。对于所有这类研究,我们要记住非常重要的一点:尽管样本量很多(近3O00人),随访调查的周期也很长(约10年),但所得到的结果只是一个相关性。家务劳动的增加与死亡率的降低之间不一定是因果关系——无论数据看起来多么有说服力,也无论这些数据与其他研究结果是多么一致。举个例子,某个人对家务劳动的承担很可能反映出他整体上比较积极的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把家里料理得井井有条可能意味着他对其他事情的态度也是积极认真的。也许是他们对生活的整体态度影响了他们做的其他事情,从而降低了死亡的风险。这些人可能饮食更健康,朋友圈子更广,对社区活动更热心等。上述几点都被认为与寿命以及包括癌症在内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病风险有关。料理家务也许只是体现其他真正对死亡风险有影响的因素的一个指标。因此,如果你决定开始承担大量家务,但在其他相关事情上不做任何改变,最终的结果可能仅仅是你有了一个更干净的家。承担家务对死亡风险的影响会很微弱,甚至有可能是负面的。也许愿意干家务和居家维修的人有一套专门的手艺,而不做家务的人则不具备。如果突然开始从事各种家务劳动,而没有相应的 经验 ,你可能会面临较高的事故风险,比如从梯子上摔下来、触电等。事实上,如果你对事物的看法原本是相当负面的,突然每周承担大量的家务劳动,不太会让你对生活的看法更乐观,而很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一项随机对照实验,将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给一组安排较多的家务劳动,另一组不安排,随后跟踪调查他们的死亡风险。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定观察性研究中的相关性是否属于因果关系。

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论文

  据学术堂了解,医学论文往往能反映一个医学工作者的学术水平,因此在某些情况下需要根据论文对该作者的技术业务进行衡量和评价;但若只是为了拿出论文而撰写论文,那就偏离了科学活动的方向,也歪曲了撰写论文的目的。对于医学总体来说,医学论文则是反映医学科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表明医学科研动向的一些信息,也是推动医学进步的有效形式。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论文,下面详细为你介绍:

  一、标题 (title)

  标题亦称文题、题目、题名或篇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内容的高度精华。拟定标题犹如画龙点睛,关系着整个作品的形象,因此通常是在论文全部完成之后经过反复推敲而得。标题应选用几个最恰当的词加以逻辑组合,使之能全面、确切、具体而又简明地反应出文章的特定内容。

  二、作者(author)

  论文标题下应有作者的署名及其所在单位名称和地区邮政编码等。此处的作者应是该项科研课题的承担者及其主要合作者,表示对论文的内容负责,当然也是接受褒奖的依据。

  三、提要与关键词(synopsis and key words)

  此项内容的名称目前尚不甚一致,有作“提要”或“内容提要”者,亦有作“摘要”或“概要”者。在西方医学期刊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常分别采用Abstract、Synopsis、Summary等不同的词(。

  四、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亦作导言、前言、序言或绪言,其意皆同。引言是正文的开端部分,起着引导或破题与承题的作用,能给人以一个概括印象并提供预备性知识,以便更好地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内容。

  五、方法(methods)

  有些人也常将这一部分的段落标题写成研究对象与方法(subjects and methods)、临床资料与方法(clinical data and methods)或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等。本段内容主要是体现该项研究的科研构思与实验设计,使人了解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有关研究对象的各种情况;也是衡量该论文的科学性的一个重要部分。

  六、结果(results)

  这一部分是研究者的主要劳动成果,是该项工作所获成绩之总汇,但其内容的表现形式却不应该为大量原始记录的堆积和罗列,而应是经过统计学处理并科学地组织起来的一系列重要数据。

  七、讨论(discussion)

  讨论是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思维和理性认识的部分,可占全篇论文的较大篇幅。本部分的中心任务是将所获得的资料加以系统化和理论化,同时作出科学的解释与评价,并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为本项研究的结论打下基础。

  八、结论(conclusion)

  结论可以单独形成一个段落,亦可置于“讨论”之末而不另立段落标题,近年趋于向后一种形式发展。如果长篇文章,而且结论明确、条理分明,仍应设此段落,可以起到鲜明突出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用。

  九、小结(summary)

  小结是文末的收尾部分,在前些年的论文中往往单列一项。通常有两种写法:一是按照一般文章的格局,对全文的始末作一概括性归纳,以结束全篇;另一是按照科研论文的撰写习惯,将本项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一简要概述,以数行文字集中加以表达。后一种笔法基本上相当于内容提要,因而近些年来不少刊物已明确规定,几正文前有内容提要者文末之小结应删减。

  十、参考文献(references)

  在一篇科研论文的末后,均应按照有关规定正确地列出参考文献。然而,在目前的一些医学论文(包括论文手稿和已刊出的论文)中,参考文献部分存在的问题可谓最多。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对论文中“参考文献”一项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②文献条目的书写质量较差;③对列出文献的重点和数量掌握不好;④ 文献条目的书写格式不够标准。

  十一、其他(miscellaneous)

  一般的科研论文由前述十项内容已基本上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但在某些情况下还需要附加一些东西,如致谢、附录、补充等,另外,每篇论文的末尾均应注有明确的日期。

  十二、文摘(abstract)

  文摘并非科研论文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是与论文并列的繁简篇;不过,较重要的论着均应在正文之外另附文摘。文摘的主要用途是为二次文献编辑(信息的二次加工处理)提供一个适当的资料模式,同时亦可供读者初步阅读(以决定是否需要去查阅全文)和剪贴文献卡片等。目前我国医学期刊对文摘的要求有两种,一是中文文摘,一是英文文摘;前者可供国内各专科医学文摘期刊选用或其他杂志转载,后者则着眼于国际学术交流

上一篇:期刊的模板一般在哪找

下一篇:合肥学院国家级期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