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中国健康观察杂志社长

发布时间:2023-12-12 04:03

中国健康观察杂志社长

王 硕:社长兼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卫生》杂志社社长赵书贵:党委书记兼副社长蔡顺利:副社长周 冰:副总编辑

新闻史上最著名的失踪者储安平,都说了什么话

对于大陆的公众而言,如果说殷海光算是一个“思想史上的失踪者”的话,那么,储安平则算是一个真正的失踪者了,不但思想史、新闻史上鲜有提及,他本人的生死至今都是一个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2015年5月19日,储安平的衣冠冢,落户宜兴西郊外的龙墅公墓,这里是储安平的故乡。由于储安平在文革时失踪后,不仅尸骨无还,骨灰无处可寻,甚至连逝者生前的衣物也无法找寻。据当地媒体报道,所谓“衣冠冢”,就是一帧塑封照片、一本塑封书籍,相片及书包裹在一方红布里,装入公墓管理方提供的一只陶坛内,由储安平的子女为父亲落葬。

至此,从1966年算起,失踪长达50年的储安平,终于有了可供凭吊追思之所。

储安平,在1949年以前,作为著名的评论家,曾创办《观察》杂志,担任社长和主编。1949年以后,曾出任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反右运动开始后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文革中遭迫害,生死不明,至今未被平反。

对于储安平,《储安平传》作者韩戍曾高度评价:“独立创办《观察》周刊,集合百余位一流学者论政,将杂志打造为国共内战时期知识分子最主要的舆论阵地,开创了新闻史上着名的‘储安平时代’。”

储安平的评论,主要是1949年以前发表在《客观》、《观察》杂志的政论,尤其是后者。学者张新颖认为这些文字“最能体现储安平的信仰、思想、性格和工作作风”。学者谢泳在《储安平与<观察>》中曾如是评价储安平的评论:“作为时评,一般来讲,当历史发生变化,人们对具体事件不再抱有兴趣的时候,这些时评的价值也就只剩下历史价值了。只有对历史发生兴趣的人才会重新翻检。但储安平的《观察》时评却好像是为今天而写的。”

这些应该是对储安平评论的最高评价,半个多世纪之后,再次打量那些文字,不禁抚卷长叹。万马齐喑的时代,文人报国的路径并不算多,傅斯年曾说,“与其入政府不如组党,与其组党,不如办报。”在“言路狭窄、放言论事,处处顾忌”的时期,储安平选择的是创办《观察》,以言论政。

他在《观察》创刊词《我们的志趣和态度》中明确提出了“民主、自由、进步、理性”的基本立场,亮明了“公平的、独立的、建设的、客观的”的态度。字里行间,可以读到储安平的真诚,乃至政治上的理想化。他认为这些追求都是理所当然的,“国家政策必须容许人民讨论,政府进退必须由人民决定,而一切施政必须对人民负责。”

以言论政,不易,无所偏倚,尤难。而像储安平这样旗帜鲜明摆明“无所偏倚”的,更为可贵。他写道:“我们这个刊物第一个企图,要对国事发表意见。意见在性质上无论是消极的批评或积极的建议,其动机则无不出于至诚。这个刊物确是一个发表政论的刊物,然而决不是一个政治斗争的刊物。我们除大体上代表着一般自由思想分子,并替善良的广大人民说话以外,我们背后另无任何组织。我们对于政府、执政党、反对党,都将作毫无偏袒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们有所评论,仅仅因为他们在国家的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储安平在代表作《失败的统治》中指出:“作者以为国民党执政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他所采用以维护其政权的方法;只此一着,毁坏全局。”而这“一着”,就是“只知以加强‘政治的控制’来维护其既得的政权。”他给出的建议是:“20年的历史说明单靠消极的政治控制维护不了既得的政权;这条路走不通,越走越近死路。一个执政的政党,必须以政绩来维护其既得的政权。能如此,国家有利,党亦有利;否则,国家也许有前途,而党决决无前途。”

包括《中国的时局》、《政府应对纽约<下午报>的攻击采取步骤表明态度》、《大局浮动,学潮如火》、《一场烂污》、《评浦立特的偏私的、不健康的访华报告》、《第二个闻一多事件万万制造不得》、《政府利刃,指向<观察>》在内的诸多名篇,读来沉重,也得以看到储安平所表现出对政治的极大热情。这种热情,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出于对政治的调查研究和专注钻研。

在专著《英国采风录》中,储安平对英国的王、后、国会、上院、下院、内阁、首相、大宪章、自由主义、种族等问题逐一剖析。名为“采风”,他关注的是,“多年以来,英国为一强国而中国为一弱国,一强一弱的道理究竟何在?”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储安平的这本书完全算得上是《论英国的民主》。

与其他评论名家相比,储安平或许更为纯粹一些。在抗争时期与其一起办报的冯英子评价说,他的理想就是以言论政,靠言论的力量影响政府的决策,“我们平时的职业,就是议论政事。”

储安平曾说,“我们的目的乃在替国家培养一点自由思想的种子,因为我们认为替国家培养这种‘种子’,就是替国家培养元气。”

这回到了评论本身,评论有什么用?说到底,评论首先是要启蒙,观念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所以,储安平才会在自己这个“公民读本”中,播撒自由思想的种子。

储安平生于江苏宜兴,那座不大的小城,我已去过多次,作为“陶醉中国”的陶都,紫砂壶天下闻名,可惜已经看不到储安平的影子了,我一直试图在那里寻找储安平一生理想的起源,未果。

下次去宜兴,倒可以去龙墅公墓,凭吊一下他的衣冠冢。

时间虽老,理想仍在,而坚守理想的人,却失踪了。好在,自由思想的种子,随处可见。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社长是什么级别?

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是中宣部下属的事业单位,其社长是正厅级领导

健康中国观察杂志证书有用吗

有用。《健康中国观察》杂志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是配合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推进健康中国行动的官方刊物。而健康中国观察杂志证书是非常有用的,其象征着的是一项非常高的荣耀,并且可以用于应聘工作时的加分项目。

黄祯祥研究过什么病毒?

黄祯祥,1910年2月10日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病毒学家。福建厦门人。193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获硕士学位。1934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博士学位。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首创病毒体外培养法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被称为“在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史上第二次技术革命”;第一次使病毒定量测定的显微镜观察法被革新为肉眼观察法;对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病原学及发病机理的研究,为控制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做出了重要贡献;首先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不同毒力的乙脑病毒株,并对其生态学与流行的关系、变异的某些规律、保存毒株的方法及疫苗等进行了研究;发明了用福尔马林处理麻疹活疫苗的新方法。

良好的家庭环境使他养成了好读书求知识的习惯。192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当时的医学最高学府北平协和医学院,接受了严格的医学教育。他于1934年毕业后,担任了北平协和医院内科医生。北平协和医院是当年中国条件最好、最有权威的医学机构,黄祯祥在这里整整工作了8年。他不仅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而且培养了善于观察、发现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期间,他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关于白喉杆菌及其免疫的论文,受到了美国医学杂志的重视。青年时期的黄祯祥,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坚实的医学基础,在对霍乱、链球菌感染、鼠疫等方面的研究上多有建树,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文。黄祯祥的才华受到了协和医院的器重,1941年被选送到美国留学。

黄祯祥在美国期间,首创了引起世界病毒学界瞩目的病毒体外培养新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这时,日本侵略军仍在蹂躏中华大地,中华民族处于危急存亡关头,他毅然谢绝了美国方面的一再挽留,于1943年末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返回了祖国,到重庆中央卫生实验院任医理组主任。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回到北平任中央卫生实验院北平分院院长。

北平解放前夕,他选择了留下来等待新中国诞生的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祯祥的专业特长开始得以发挥。尽管当时经费少,还不具备大规模开展病毒研究的条件,而人民政府尽力为他添置了科研设备,配备了助手,他开始着手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肝炎等病毒的研究工作。黄祯祥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中国的病毒学事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抗美援朝时期,他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为了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中国东北和朝鲜前线进行调查,用自己的专业技术为保卫世界和平做出了贡献。

黄祯祥先后出访过苏联、罗马尼亚、荷兰、埃及、法国、菲律宾、美国等十几个国家,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1983年他率中国微生物专家代表团应邀赴美国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微生物学大会,在美国丹顿市被授予该城的“金钥匙”和“荣誉市民”称号。

黄祯祥享有很高的国际声望。他是美国实验生物医学会会员、苏联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合办的《病毒学杂志》编委,还担任美国《国际病毒学杂志》、《传染病学论丛》杂志的编委。1983年他被选为美国传染病学会名誉委员。

黄祯祥热心中国医学病毒学事业,他倡议和创建了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创办了《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前身)。他先后主编了《医学病毒学总论》 、 《常见病毒病实验技术》 、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病毒学》等书。在他晚年生病住院期间还主持编写了《医学病毒学基础及实验技术》、《医学病毒学词典》。

黄祯祥为人正直,待人诚恳热情,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又勇于创新。198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正当他以极大的干劲带领研究人员投入新课题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研究时,1987年,白血病夺去了他的生命,终年77岁。

病毒培养技术

20世纪初,国际上对病毒的研究刚刚起步,研究病毒的工作还很不成熟,方法也很落后。由于病毒是微生物中最小的生物,当时检测病毒存在与否,需要通过对动物注射含病毒物,观察动物发病或死亡来判断,显然这种方法是十分原始的。病毒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即它没有自己的酶系统,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因而一般的微生物培养基不能使病毒繁殖和生存。病毒的这两个特性加大了寻找培养病毒新技术的难度。病毒培养是病毒研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步,可以说没有病毒培养新技术的建立,也就没有病毒研究的突破和发展。因此,许多国家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国际上许多知名学者为此苦苦探索了几十年。

1943年黄祯祥在美国发表了《西方马脑炎病毒在组织培养上滴定和中和作用的进一步研究》,这一研究论文立即引起举世瞩目,并得到同行的普遍认可。

这一新技术概括为:

第一步,用人为的方法将动物组织经过处理消化成单层细胞,并给这种细胞以一定的营养成分使其在试管内存活。

第二步,将病毒接种在这种细胞内,经过一段时间,细胞就会出现一系列病理改变。观察者只要用普通显微镜观察细胞有无病变,即可间接判断有无病毒的繁殖。

这项新技术把病毒培养从实验动物和鸡胚的“动物水平”,提高到体外组织培养的“细胞水平”。也正是这项技术的建立,拓宽了国际上病毒学家的思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病毒学者采用或改良了这一技术,成功地发现了许多病毒性疾病的病原,分离出许多新病毒。20世纪50年代,美国著名病毒学家恩德斯获得诺贝尔奖金,就是在采用了黄祯祥这一技术的基础上取得的成果。美国1982—1985年各版的《世界名人录》称黄祯祥这一技术为现代病毒学奠定了基础。

病毒学研究的实践证明:病毒学研究发展到今天的分子病毒学水平,黄祯祥所发现的这一新技术起着重要的作用。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找到比这一技术更先进的病毒体外培养的方法。这一新技术至今还广泛应用于病毒性疾病的疫苗研制、诊断试剂的生产和病毒单克隆抗体、基因工程等高技术研究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采用这种技术分离了诸如流行性出血热、麻疹、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病毒。近年来在全球引起震动的艾滋病病毒也是采用组织培养这一技术分离得到的。

乙型脑炎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当时严重威胁劳动人民健康的传染病之一。黄祯祥清楚地知道要开展乙型脑炎的研究,着手解决这一医学难题,困难是很大的。然而,作为新中国第一代病毒学者的责任感,激励着他不能不主动请缨,他向卫生部领导要求,要从乙型脑炎入手开始新中国的病毒研究事业。卫生当局满足了他的愿望,支持他的工作,给了他人力、物力的保证。乙型脑炎的研究工作从此开始了。

由于当时科技水平的限制,对乙型脑炎这种传染病的认识还很肤浅,乙型脑炎的病原、发病机制、传播规律、诊断、免疫等问题都还没有解决,甚至于在中国流行的乙型脑炎(当时俗称大脑炎)和日本等亚洲国家所流行的乙型脑炎是不是一种病都未能搞清楚。这些问题在当时的病毒学界都是有待揭示的课题。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头两年中,黄祯祥组织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有关调查工作,由于卫生当局的大力协助及各医疗卫生机构的热诚合作,这项工作是相当顺利的。在进行了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之后,黄祯祥带领科研人员开始了病毒分离、实验诊断方法的建立、乙型脑炎传播媒介昆虫生态学、乙型脑炎病毒特性等方面的研究,基本摸清了中国乙型脑炎的流行规律、传播途径及特点,并着重指出蚊虫是传播乙型脑炎的媒介昆虫,从而在技术上具体地指导了建国初期轰轰烈烈的群众爱国卫生运动。

1949年,黄祯祥在中国首先开始了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他在一篇论文中阐述了最初研制乙型脑炎疫苗时的想法:“当1949年我们开始了流行性脑炎的研究之后,首先对这种传染病的流行病学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且用血清学和病毒分离的方法确定了该病的病原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这些研究的结果给预防工作指出了方向,为了更好地配合预防工作上的需要,于1949年我们开始了疫苗制造试验。”这是中国开展乙型脑炎疫苗研究文献中最早的记录。在这以后的几十年中,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工作一直在进行着,最初从研究死疫苗开始,继而发展到利用组织培养技术进行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研究。这些研究成果无一不渗透着黄祯祥的心血。乙型脑炎疫苗的研制这一成果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众所周知,预防医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绝不是靠某一个人独自奋斗所能取得的,必须要有长时期的,有时甚至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中国乙型脑炎的研究从1949年开始,经过整整40年的工作,终于被社会所承认。1989年这项成果获得了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颁奖时,虽然黄祯祥已不在人世,甚至获奖者的名单中也没有他的名字,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黄祯祥在中国乙型脑炎研究中开拓者的地位和他在取得这项成果中的重大作用。

病毒免疫贡献

1954年,世界上分离麻疹病毒获得成功。用组织培养技术研制麻疹疫苗就成为世界病毒学界探讨的重要课题。1961年,黄祯祥以极大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到麻疹疫苗的研究工作中。他和著名儿科专家诸福棠教授合作,对麻疹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的合作推动了当时中国麻疹病毒的研究工作。此后,黄祯祥和他领导的麻疹病毒研究室对麻疹病毒血凝素、麻疹疫苗的佐剂、疫苗的生产工艺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福尔马林处理的麻疹疫苗》是他这一时期发表的重要论文。这篇论文曾在第四届国际病毒大会上宣读,得到与会者的好评。

1980年以后,黄祯祥致力于病毒免疫的研究,先后发表了《被动免疫对活病毒自动免疫的影响》等论文。在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研究方面,他指导研究生进行了探索性的工作,先后发表了《不同病毒两次治疗腹水瘤小鼠的初步研究》、《病毒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小鼠瘤的研究》、《肿瘤抗巨噬细胞移动作用的研究》等多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无疑对寻找抗肿瘤治疗方法提供了有思考价值的线索和依据。黄祯祥提出的病毒免疫治疗肿瘤的新设想,将是肿瘤治疗研究中有待开发的一块具有广阔前景的领域。知识点黄祯祥的影响

由于黄祯祥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的重要贡献,1981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被任命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他还担任了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主任委员。

黄祯祥逝世后,为了纪念他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取得的成绩,他在海内外的同事、亲友共同发起成立了黄祯祥医学病毒基金会,以黄祯祥的名义颁发奖学金,以奖励在医学病毒学研究中做出贡献的新人。中华医学会病毒学会、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共同主编、出版了《黄祯祥论文选集》,以纪念他在病毒学研究中的突出贡献。

上一篇:南方工报数字报投稿邮箱

下一篇:深圳女报杂志社是国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