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杂志纪念傅聪的文章
人物杂志纪念傅聪的文章
《致傅聪》主要内容:信里傅雷先是交代了傅聪要怎么做事,然后还交代了家里的情况。
《致傅聪》节选自《傅雷家书》,它的文体是散文。在该文章中,他经常和傅聪谈及他的音乐,同时也告诫他要拓展自己的艺术眼界,克服自己过于理想,不重现实的缺点。
文中所写的都体现出了傅雷和傅聪坦诚,平等的父子关系,流露出傅雷对傅聪浓浓的父爱,包括真诚的关爱、对孩子各方面发展情况的关切等等。
关于傅雷:
傅雷(1908年4月7日-1966年9月3日),男,汉族,字怒安,号怒庵,生于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今上海市浦东新区航头镇),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
关于《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的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聪,编者是傅敏。这些家书开始于1954年傅聪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傅雷夫妇文革中不堪凌辱,双双自尽。傅雷夫妇非常细心,儿子的信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十二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
郎朗发文悼念钢琴家傅聪,傅聪生前取得了哪些成就?
2020年发生过很多遗憾的事情。其中,钢琴家傅聪先生的离世就是一件遗憾的事情。12月29日。钢琴家傅聪官宣离世,同为钢琴家的郎朗在微博上发文悼念,称他为真正伟大的钢琴诗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傅聪离世,郎朗发文悼念。
在29日官宣钢琴家傅聪离世之后,郎朗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悼念傅聪。在文中,他表示他的心情非常的沉痛,傅聪先生是他非常尊重的艺术大师。并在文中描述了2001年的时候。傅聪和郎朗相识,对朗朗的高度期待。在文中朗朗称傅聪对音乐的理解是独一无二的,是真正伟大的钢琴诗人,是古典音乐里的一股清流,是我们的精神灯塔。从文中所叙述的内容来看,朗朗的沉痛心情和遗憾是溢于言表的,而且朗朗在晒出文章的同时,也晒出了一张他与傅聪先生的照片。这张老照片有些泛黄,上面的傅聪和朗朗两人手搭着肩膀,显得十分亲昵,曾经的关系也是知音。
二,傅聪有哪些成就?
很多人知道,傅聪老先生可能是来源于他的父亲傅雷,但是他在音乐圈子所受到的尊敬却是来自于他自身的成就。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傅聪曾经是《时代周刊》和很多重要的音乐杂志的封面人物。他在国际上受到尊敬的程度可能远远胜于其他的大师。八岁半开始学钢琴,九岁拜师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在1955年3月就获得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名和玛祖卡最优奖。
三,对傅聪的评价。
傅聪先生被誉为钢琴诗人,个性十分洒脱,具有艺术家的浪漫和虚无飘渺。常年在父亲的声望下,他也显得有些叛逆,曾经他就说过:“凭良心说,《傅雷家书》我很少看。"是一位十分有个性的艺术家。
大师陨落!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新冠去世,都有哪些知名人物发文悼念?
12月27日,著名钢琴家傅聪被报道说已经确诊了新冠肺炎。他的学生、时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教授孔嘉宁透露说,傅聪先生已经住院两周,希望他能挺过来。
在当地时间2020年12月28日,根据外媒报道,中国著名钢琴家傅聪因感染新冠肺炎,28号在英国逝世,享年86岁。傅聪他出生于上海,从8岁半就已经开始学习钢琴,9岁的时候就师从意大利著名指挥家和钢琴家、李斯特的再传弟子梅百器。
我们对这位著名钢琴家傅聪的印象,大多来自于我们的语文教科书《傅雷家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聪,编者是傅敏。这些是家书是从1954年傅雷离开家去波兰学习的时候,家里跟傅雷的书信往来,十二年间通信数百封,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奏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这些家书都承载着傅雷、朱梅馥夫妇对孩子的思念之情,他们将跟儿子的家书整理好,妥善收藏,重点内容则分类抄录成册。
傅聪弹的肖邦、莫扎特、舒伯特、舒曼、德彪西等感动了千万人的心。他的肖邦,是最真挚、最诗意、最纯洁动人的。他的音乐可以说是控制全场的强大的气场。在得知傅聪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的消息,钢琴家郎朗发文悼念:“傅聪大师,我十分敬重的伟大的艺术家,愿天堂没有病痛。”还有另一位知名的钢琴家李云迪也发文悼念这位著名钢琴师。表示自己会追随先人的脚步,坚定地将音乐传承下去,成为永恒的一部分,愿那永恒的美乐在天堂永远陪伴着傅聪,永不寂寞。
致傅聪的佳句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籍。
傅聪情绪消沉时,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尽力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平等的口气给他一些忠告。
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
作为父亲,对自己提出不保守、保持年轻心态的要求;同时对儿子提出应正确认识、理解的要求。
“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事可和这种幸福相比的”,“朋友”的意义,首先在于感情上、精神上的互相理解与慰籍。傅聪情绪消沉时,毫无顾虑地向父亲倾诉,而父亲没有高高在上、横加训斥,或者教条式的训诫。相反,他充分理解儿子的痛苦,尽力安慰他,让儿子觉得温暖、放心;然后娓娓而谈,以平等的口气给他一些忠告。朋友的境界,还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我相信我一定会做到不太落伍,不太冬烘,不至于惹你厌烦。也希望你不要以为我在高峰的顶尖上所想的,所见到的,比你们的不真实。”作为父亲,对自己提出不保守、保持年轻心态的要求;同时对儿子提出应正确认识、理解的要求。
原文:亲爱的孩子: 你好!8月20日报告的喜讯使我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欢喜和兴奋。
你们在人生的旅途中踏上一个新的阶段,开始负起新的责任来,我们要祝贺你,祝福你,鼓励你。希望你拿出像对待音乐艺术一样的毅力、信心、虔诚,来学习人生艺术中最高深的一课。
但愿你将来在这一门艺术中得到像你在音乐艺术中一样的成功!发生什么疑难或苦闷,随时向一两个正直而有经验的中、老年人讨教,(你在伦敦已有1年8个月,也该有这样的老成的朋友吧!)深思熟虑,然后决定,切勿单凭一时冲动:只要你能做到这几点,我们也就放心了。 对终身伴侣的要求,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刻。
事情总有正反面:追得你太迫切了,你觉得负担重;追得不紧了,又觉得不够热烈。温柔的人有时会显得懦弱,刚强了又近乎专制。
幻想多了未免不切实际,能干的管家太太又觉得俗气。只有长处没有短处的人在哪儿呢?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抚躬自问,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这一类的问题想必你考虑过不止一次。
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本质的善良,天性的温厚,开阔的胸襟。有了这三样,其他都可以逐渐培养;而且有了这三样,将来即使遇到大大小小的风波也不致变成悲剧。
做艺术家的妻子比做任何人的妻子都难;你要不预先明白这一点,即使你知道“责人太严,责己太宽”,也不容易学会明哲、体贴、容忍。只要能代你解决生活琐事,同时对你的事业感到兴趣就行,对学问的钻研等等暂时不必期望过奢,还得看你们婚后的生活如何。
眼前双方先学习相互的尊重、谅解、宽容。 对方把你作为她整个世界固然很危险,但也很宝贵!你既已发觉,一定会慢慢点醒她;最好旁敲侧击而勿正面提出,还要使她感到那是为了维护她的人格独立,扩大她的世界观。
倘若你已经想到奥里维的故事,不妨就把那部书叫她细读一两遍,特别要她注意那一段插曲。像雅格丽纳那样只知道Love,Love,Love!的人只是童话中人物,在现实世界中非但得不到Love,连日子都会过不下去,因为她除了Love一无所知,一无所有,一无所爱。
这样狭窄的天地哪象一个天地!这样片面的人生观哪会得到幸福!无论男女,只有把兴趣集中在事业上,学问上,艺术上,尽量抛开渺小的自我(ego),才有快活的可能,才觉得活得有意义。为经世事的少女往往会存一个荒诞的梦想,以为恋爱时期的感情的高潮也能在婚后维持下去。
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想。古语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又有一句话说,“夫妇相敬如宾”。
可见只有平静、含蓄、温和的感情方能持久;另外一位的意义是说,夫妇到后来完全是一种知己朋友的关系,也即是我们所谓的终身伴侣。未婚之前双方能深切领会到这一点,就为将来打定了最可靠的基础,免除了多少不必要的误会与痛苦。
你是以艺术为生命的人,也是把真理、正义、人格等等看做高于一切的人,也是以工作为乐生的人;我用不着唠叨,想你早已把这些信念表白过,而且竭力灌输给对方的了。我只想提醒你两点:第一,世界上最有力的论证莫如实际行动,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则;自己做不到的事千万勿要求别人;自己也要犯的毛病先批评自己,先改自己的。
第二,永远不要忘了我教育你的时候犯的许多过严的毛病。我过去的错误要是能使你避免同样的错误,我的罪过也可以减轻几分;你受过的痛苦不再施之与他人,你也不算白白吃苦。
总的来说,尽管指点别人,可不要给人“好为人师”的感觉。奥诺丽纳(你还记得巴尔扎克那个中篇吗?)的不幸一大半是咎由自取,一小部分也因为丈夫教育她的态度伤了她的自尊心。
凡是童年不快乐的人都特别脆弱(也有训练得格外坚强的,但只是少数),特别敏感,你回想一下自己,就会知道对付你的恋人要如何delicate,如何discreet了。 我相信你对爱情问题看得比以前更郑重更严肃了;就在这考验时期,希望你用更加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尤其要对婚后的责任先培养一种忠诚、庄严、虔敬的心情!祝你学习进步! 《给傅聪的一封信》:作者傅雷(傅聪的父亲),文章讲述的就是父亲傅雷和儿子傅聪通信中的话语,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读出父亲非常的爱孩子,也从而体现出父子情深,两人之间的亲情就和普通朋友之间友情一样的亲密,这种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父子之情。
傅雷:字怒安,号怒庵,汉族,原江苏省南汇县下沙乡(现上海市南汇区航头镇)人,翻译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实际傅雷写给傅聪的信主要是诗为了用他在学问上的心得,引导他走向艺术的殿堂.信中所用句子形式多样自然.从句法上也说不出什么,信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达思想.我高兴的是我又多了一个朋友,儿子变了朋友,世界上有什么可以和这种幸福相比的!例如这句话,是在夸奖傅聪已经长大了,具有主见了,他在音乐上的造诣很高,或者超过了他的老爸,父子两个人在一起是像朋友一样探讨问题,而不是像小学生听老师的教导一样.而父亲为儿子的成就感到无比自豪.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在我们成年时父母成了我们的谋士,我们需要独立航行,当父母晚年时我们就成应成为他们的拐杖,有兴趣的多看看《傅雷家书》。
1、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远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p1) 2、人生的关是过不完的,等到过的差不多的时候,又要离开世界了。
(p2) 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p2) 3、……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处处都要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p9) 4、自己责备自己而没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仅是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
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的,犯不着的。
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p12)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
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待!(p12) 5、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p13) 一个人发泄是要求心理健康,不是使自己越来越苦闷。
(p14) 6、关于感情问题……无论如何要克制,以前途为重,以健康为重。(p15) 7、……多用理智、少用感情,当然,那是要靠你坚强的信心,克制一切的烦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非克服不可。
8、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所发的感想都是真情实感。(p19) 9、对于你感受的东西不要让它浮在感觉的表面,而要仔细分析,究竟新感受的东西,和你原来的观念、情绪、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这是需要冷静而强有力的智力,才能分析清楚的。(p23) 青年人最容易给人一个“忘恩负义”的印象。
其实他是眼睛望着前面,饥渴一般的吸收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忘恩负义”;但懂得这心理的人很少,……(p23) 10、只要是真理,是真切的教训,不管是出之于父母或朋友之口,出之于熟人生人,都得接受。(p29) 你的随和脾气多少得改掉一些……老在人堆里,会缺少反省的机会;思想、感觉、感情,也不能好好地整理、归纳。
11、耐着性子,消沉的时间,无论谁都不时要遇到,但很快会过去的。(p30) 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
(p31) 12、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才能廓然无果,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才不至于受伤……慢慢地你会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去对付过去的事;就是能够想到而不在惊心动魄,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去分析前因后果,作将来的借鉴,以免重蹈覆辙。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要把这些事情当作心灵的灰烬来看,看的时候当然不免感触万端,但不要刻骨铭心地伤害自己,而要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p32~33) 13、比赛问题固然是重负,但无论如何要做一番思想准备。
只要尽量以得失置之度外,就能心平气和,精神肉体完全放松,只有如此才能希望有好的成绩……倘若能常常想到“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名句,你一定会精神上放松得多。唯如此才能避免过度的劳顿与疲乏的感觉,最折磨人的不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而是操心!(p38) 下功夫叫自己心理上松动,保管叫你有好成绩。
紧张对什么事都有弊无利。……存着“我尽我心”的观念,一紧张就马上叫自己宽驰,对付你的精神要像对付你的手与指一样,时时刻刻注意放松。
(p39) 平日你不能太忙。人家拉你出去,你时候要补足功课,这个对你精力是有妨碍的。
还是以练琴的理由,多推辞几次吧。要不紧张,就不宜于太忙;宁可空下来自己静静想想……切勿一味重情,不好意思。
工作时间不跟人出去,做成了习惯,也不会得罪人的。人生精力有限……(p39) 14、……艺术是你的终身事业,艺术本身已是激动感情的,练琴时万万不能再紧张过度。
人寿有限,精力也有限,要从长里着眼,马拉松赛跑才好。你原是感情冲动的人,更要抑制一些。
(p42) 15、……多抑制感情,多着重于技巧,多用理智,我相信一定能减少疲劳。(p42)[这是傅雷先生指导傅聪在练琴时应该注意的、如何减少练琴疲劳] 功夫用得不够;没吃足苦头绝不能有好成绩!(p43) 16、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人,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
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艺术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忘了它的目的。(p47) 17、……不要再已经觉得疲倦的时候再force自己。
多留一份元气,在长里看还是占便宜的。(p54) 18、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习上的——打击;从此以后你可以孤军奋斗了。
(p56) 19、母性的伟大不在于理智,而在于那种直觉的感情……(p60) 想着过去的艰难,让你以后遇到困难的时候更有勇气去克服,不至于失掉信心!人。
读《傅雷家书》有感 也许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
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却是一种另一番教诲,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父与子的距离。 大家都知道,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
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其实,我们身边的父亲也跟傅雷一样的平凡与伟大.我们的父亲也是经常为我们的生计,为了我们的学习,为了我们能上一个好的学校,为了我们能拥有好的成绩,使得自己的头发都白了,费尽了心血,这是真正的伟大,这才是真正的父亲!傅雷可以说是千千万万个父亲中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对子女的充满爱心的心理使得他的子女可以健康的成长.。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 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傅雷作为父亲,对子女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他对子女从不苛刻.而且他对傅聪的音乐事业十分的重视.傅聪事业的点点滴滴都非常的在乎,这让傅聪十分的感动.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
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
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 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
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仅供参考。
纪念傅雷的原文
纪念傅雷(1)1966年9月3日,这是傅雷和夫人朱梅馥离开这个世界的日子,今年今天,正是20周年纪念。这二十年过得好快,我还没有时间写一篇文章纪念他们。俗话说:“秀才人情纸半张。”我连这半张纸也没有献在老朋友灵前,人情之薄,可想而知。不过,真要纪念傅雷夫妇,半张纸毕竟不够,而洋洋大文却也写不出,于是拖延到今天。现在,我书架上有十五卷的《傅雷译文集》和两个版本的《傅雷家书》,都是傅敏寄赠的(2),还有两本旧版的《高老头》和《欧也妮·葛朗台》(3),是傅雷送给我的,有他的亲笔题字。我的照相册中有一张我的照片,是1979年4月16日在傅雷追悼会上,在赵超构送的花圈底下(4),沈仲章给我照的(5),衣襟上还有一朵黄花。这几年来,我就是默对这些东西,悼念傅雷。1939年,我在昆明。在江小鹣的新居中(6),遇到滕固和傅雷(7)。这是我和傅雷定交的开始。可是我和他见面聊天的机会,只有两次,不知怎么一回事,他和滕固吵翻了,一怒之下,回上海去了。这是我第一次领略到傅雷的“怒”。后来知道他的别号就叫“怒庵”,也就不以为奇。从此,和他谈话时,不能不提高警惕。1943年,我从福建回沪省亲(8),在上海住了五个月,曾和周煦良一同到吕班路(今重庆南路)巴黎新村去看过傅雷(9),知道他息影孤岛(10),专心于翻译罗曼·罗兰(11)。这一次认识了朱梅馥。也看见客堂里有一架钢琴,他的儿子傅聪坐在高凳上练琴(12)。我和傅雷的友谊,只能说开始于解放以后。那时他已迁居江苏路安定坊,住的是宋春舫家的屋子(13)。我住在邻近,转一个弯就到他家。五十年代初,他在译巴尔扎克,我在译伐佐夫、显克微支和尼克索(14)。这样,我们就成为翻译外国文学的同道,因此,在这几年中,我常去他家里聊天,有时也借用他的各种辞典查几个字。可是,我不敢同他谈翻译技术,因为我们两人的翻译方法不很相同。一则因为他译的是法文著作,从原文译,我译的都是英文转译本,使用的译法根本不同。二则我主张翻译只要达意,我从英文本译,只能做到达英译本的意。英译本对原文本负责,我对英译本负责。傅雷则主张非但要达意,还要求传神。他屡次举过一个例。他说: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第一场有一句“静得连一个老鼠的声音都没有(15)”。但纪德的法文译本(16),这一句却是“静得连一只猫的声音都没有”。他说“这不是译错,这是达意,这也就是传神。”我说,依照你的观念,中文译本就应该译作“鸦雀无声”。他说“对”。我说:“不行,因为莎士比亚时代的英国话中不用猫或鸦雀来形容静。”傅雷有一本《国语大辞典》,书中有许多北方的成语。傅雷译到法文成语或俗话的时候,常常向这本辞典中去找合适的中国成语俗话。有时我去看他,他也会举出一句法文成语,问我有没有相当的中国成语。他这个办法,我也不以为然。我主张照原文原意译,宁可加个注,说明这个成语的意义相当于中国的某一句成语。当然,他也不以为然。1958年,我们都成为第五类分子(17),不便来往,彼此就不相闻问。不过,有一段时候,朱梅馥和我老伴都被居委会动员出去办托儿所,她们俩倒是每天在一起,我因此便间接知道一些傅雷的情况。1961年,大家都蒙恩摘除了“帽子”,可以有较多的行动自由,于是我又常去看他。他还在译书,而我已不干这一行了,那几年,我在热中于碑版文物,到他那里去,就谈字画古董。他给我看许多黄宾虹的画(18),极其赞赏,而我却又有不同意见。我以为黄宾虹晚年的画越来越像个“墨猪”了(19)。这句话又使他“怒”起来,他批评我不懂中国画里的水墨笔法。1966年八月下旬,我已经在里弄里被“示众”过了(20)。想到傅雷,不知他这一次如何“怒”法,就在一个傍晚,踱到他门口去看看。只见他家门口贴满了大字报,门窗紧闭,真是“鸦雀无声”。我就踱了回家。大约在九月十日左右,才知道他们两夫妇已撒手西归,这是怒庵的最后一“怒”。我知道傅雷的性情刚直,如一团干柴烈火,他因不堪凌辱,一怒而死,这是可以理解的,我和他虽然几乎处处不同,但我还是尊敬他。在那一年,朋友中像傅雷那样的毅然决然不自惜其生命的,还有好几个,我也都一律尊敬。不过,朱梅馥的能同归于尽,这却是我想象不到的,伉俪之情(21),深到如此,恐怕是傅雷的感应。傅雷逝世,其实我还没有了解傅雷。直到他的家书集出版,我才能更深一步的了解傅雷。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于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相当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傅雷的性格,最突出的是他的刚直。在青年时候,他的刚直还近于狂妄。所以孔子说:“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22)。”傅雷从昆明回来以后,在艺术的涵养,知识学问的累积之后,他才成为具有浩然之气的儒家之刚者(23),这种刚直的品德,在任何社会中,都是难得见到的,连孔子也说过:“吾未见刚者(24)。”傅雷之死,完成了他的崇高品德,今天我也不必说“愿你安息吧”,只愿他的刚劲,永远弥漫于知识分子中间。
上一篇:《我看改革新开放》论文
下一篇:杂志文字排版有什么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