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辑

发布时间:2023-12-07 00:58

新华社湖北分社副总编辑

李满天(1914~1990),著名作家,原名李春芳,笔名林漫,甘肃名临洮人。1938年8月奔赴延安,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大文艺学院。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曾任晋察冀边区教育处秘书、科长、《晋察冀日报》编辑、记者、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辑、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河北分会主席、河北省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等职。 1942年6月创作的小说《白毛女人》,对歌剧《白毛女》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李满天在学生时代就喜爱文学,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短篇小说和散文,青年时代受高尔基、鲁迅以及其它一些革命文学作品的影响,开始追求进步,向往革命,认为革命文艺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他深入生活,体会劳动人民的疾苦。1942 年 6 月创作的小说《白毛女人》,对歌剧《白毛女》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他的小说集《力原》,是一部贴近时代深化现实主义的力作,得到茅盾及文艺界有识之士的好评。李满天为中国的文学笔耕一生,这是他在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生涯 50 周年的纪念会上挥毫泼墨。他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为我们留下了二百多万字的作品,给当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用自己的谦逊人品和生动的作品,书写了一位当代作家无愧于革命文学的一生。

陈新洲的新华社陈新洲

1971年5月至1983年8月,在湖北省国营龟山茶场工作,先后任党委办公室秘书、分场常务副书记、总场党委宣传委员。1983年9月至1986年7月,在武汉大学读书。1986年8月至2004年6月,在新华社湖北分社工作,先后任记者、农村部主任、湖北经济报总编辑、分社总编室主任、分社副社长兼总编辑。其间,1996年9月至1999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班读书。2004年7月至今,任新华社宁夏分社社长、党组书记兼总编辑;新华社山东分社社长、党组书记;新华社北京分社社长、党组书记等。长期在新华社从事新闻工作,发表新闻作品1500多篇,参与组织指挥了三峡工程截流、'98长江抗洪、三峡工程蓄水·通航·发电等十多次重大战役性报道。有70多篇新闻作品被新华社、中央有关部门和湖北省评为好新闻。

李满天的整理《白毛女》

李满天,原名李春芳,又名涓丙,笔名林漫。1914年出生在陇上文化名城临洮县城一个书香之家。早年在家乡临洮及省城兰州读书,后肄业于北京大学。少年时就阅读了大量进步书籍和革命文学作品,接受了先进文化思想,曾主办过地方报纸《新临洮》。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就读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毕业后,历任晋察绥边区政府教育处秘书科长、《晋察冀日报》和《冀晋日报》编辑、记者、大别山军分区政治部宣传民运科长、《鄂豫》副总编辑等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开始创作并发表文学作品。李满天在担任《晋察冀日报》和《冀晋日报》编辑、记者期间,经常深入太行山一带进行采访,写了大量的新闻稿件和文学作品。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李满天在太行山区采访中,从当地老百姓中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贫苦农家的姑娘,17岁时被当地一恶霸地主看中,以讨债为名抢走她并将其奸污,后来因忍受不了地主及地主婆的凌辱和毒害,姑娘逃居太行山深处,以采食野菜野果为生,多年的非人生活使她长长的头发变得雪白,被不明真相的当地百姓误当成“白毛仙姑”。9年后,八路军打到太行山区镇压了恶霸地主,姑娘才被八路军从山洞里接回村里,得以重见天日,头发也由白再次变黑……李满天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当即根据故事写了一篇报告文学《白毛仙姑》发表在《晋察冀日报》上,后又写成短篇小说《白毛女人》发表。1945年,在时任鲁艺学院副院长周扬的主持下,由贺敬之、丁毅执笔以“白毛仙姑”故事为题材创作出了歌剧《白毛女》。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了彩色故事片《白毛女》。1964年,在周总理的关心支持下,上海舞蹈学校又编创了芭蕾舞剧《白毛女》,自此,白毛女的故事终于传遍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李满天历任新华社湖北分社总编辑,河北省文化局副局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河北分会主席等职。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水向东流》(三部曲)、短篇小说集《家庭》、《绊脚石》、《安元和小宝》、《哑巴讲话》、《力原》、《李满天短篇小说选》及歌剧《太平桥》等。1982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83年率中国作协代表团出访斜利亚、突尼斯等国。1990年在河北石家庄病逝。李满天一生献身于革命文艺事业的精神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将成为临洮人民永远的骄傲与自豪。 详细情况安元和小保(儿童短篇集)1950,新华书店中南总分店哑巴讲话(短篇集)1950,群益家庭(短篇集)1950,武汉通俗出版社绊脚石(短篇集)1951,中南人民苦根记(中篇儿童文学)1951,中南人民太平桥(歌剧)1951,上杂水向东流(第1部,长篇小说)1956,作家水流千转(第2部,长篇小说,1958,中青水归大海(第3部,长篇小说)1959,中青写作杂话(创作谈)1959,百花力原(短篇集)1962,百花李满天短篇小说选 1983,花山

丁大玉是谁?

丁大玉,原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通联部副主任。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现在中国贸易报社工作。近二十多年来,他先后在湖北省作家协会文学院、新华社湖北分社电视新闻中心、新华社十堰工作站(任驻站副站长)、中国改革报社、人民日报社等多家单位从事作家、编辑、记者的职业工作。在文学创作和新闻采访的同时,关注社会民生和弱势群体,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并致力于他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处所发现的一项“社会基因”科学的检测,试验与论证工作。同时,他对社会转型期我国出现的许多令高层着急、专家无奈、民众不平的矛盾问题与现象,例如社会不公问题,官员滥用职权问题,腐败问题,利益集团问题,改革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等等,体制内外方方面面的矛盾问题,也在进行综合研究, ,寻求解决办法, 力图从我国国情出发,利用他所发现的“社会基因” 规律,设计出一套科学的“制度监管制约机制”, 以帮助我们党和国家,从根本上去解决这些问题。

丁大玉的这套计划,共涉及“社会基因” 科学的实证收集、试验检测、模型建立和整套架构的理论体系一套;以及按“社会基因” 机理设计的针对人类社会群体实施不同层次科学管理的“人类社会科学治理机制平台系列” 一套。这个平台系列的管理应用对象无所不包。小自用于每一个人的自我管理;到朋友、情侣、家庭、交际、合作等社会关系的群体管理;再大至企业、行业、团体组织、地区国家、国家联盟集团和联合国大群体的管理等。每一个层面的管理,都应用一套相对应的制度监管制约机制平台,以这种“制度监管制约机制”, 去帮助个人、团体和国家,去有效地实施各自的管理,科学地调处解决他们用一般手段解决不好和根本解决不了的万千矛盾问题。

“在任何一个层级的统一系统内,监督制约机制失灵,将导致系统的秩序的混乱。 权力在监督机制弱化的条件下无序运行,坏人可能得到惩罚,也可能得不到惩罚,但好人却一定会在权力滥用中遭殃。这将造成人人缺乏安全的危机感。故,在人类社会群体各个层次的系统内,建立起一套科学、规范、常效、有序、法治化的监督制约机制体系,是当务之急。”

然而,就在丁大玉按照这种“社会基因” 科学理论,一边思考研究这种 “治国工具” 的制约机制,一边在见到一些权益受损的群众叫苦不迭时,以他作家、记者的良知与良心偶尔去帮那些受害的弱势人们说几句公道话时,这种滥用权力的行为,就加害到他的身上来了。

2004年,他因见到家乡十堰一群村民向他下跪求情,诉说在一次土地被强行圈占的恶性事件中,有村民气得当场呑服农药,有的向身上泼汽油自焚,请他这个在北京工作并且还是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通联部副主任身份的乡亲,帮大家评评理。就在他近10天的采访调查并数次与当地官员接触交涉,向他们指出他们明显违犯法规法纪的不当行为,并建议他们“必须依法归还村民合法权益” 之后的不久,他就被罗织上莫须有的罪名,给抓了起来。说他随身携带的盖有人民日报社单位钢印,印有“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通联部副主任”字样的工作证,作家协会会员证,媒体印发的记者证卡等是假的,给强行悉数没收并以“假记者敲诈勒索”罪名关押“治罪”。 而指挥这一行动的始作俑者,恰恰正是当地一名真正的腐败份子蒋某(此人时任十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不久即因腐败案事发而判罪坐牢)一手所为,蒋还煞有介事地请来他熟悉的几个所谓“记者”, 请他们眛着良心捏造“事实”,写出虚假报道,对丁的人格肆意诽谤、诬陷和侮辱, 向媒体四处散发,把一个人真正的正义行为,从反面来了个黑白颠倒,试图借公权力,对敢于站出来替他们伤害的弱势群体说话的施以报复——历史总是这样富有戏剧性,邪恶总要被正义战胜。至今,那些诽谤、诬陷、侮辱丁大玉的虚假报道文字,还仍然悬挂在互联网上,成了正义与邪恶间是非颠倒的一个典型例证,当作一段历记录和人们的谈资笑柄。而丁本人的冤案,他个人遭受的如此不公,他则认为是“小亊一桩” ,是历史转型期“法治不健全、 制度没跟上”的一种必然现象, 在这种情形下我把我一个人的冤弄清了倒好,那更多人的冤怎么办?所以他要设计制度规则。而对于陷害他的人呢?包括蒋在内的一串对他下手的利益相关者, 他甚至都认为他们也都是无辜的,是制度上的问题。这正是他要利用“社会基因”科学和“治国工具机制”,帮助党和国家去从根子上解决的问题。

(事实依据注:那次土地被强行圈占事件中,吞服农药在医院三天才抢救过来的是马路村村民边世英;现场向自己身上泼汽油试图自焚的村民叫万发根等)

上一篇:员工心理与组织行为论文

下一篇:北大2016年核心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