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环境工程学报格式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00:47

环境工程学报格式范文

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

在查阅文献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结合综合理论分析得出合理的结果和结论,找出最佳工艺条件和最优化的活化剂。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环境工程开题报告范文,欢迎参考~

论文题目: 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能研究 学 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xx环境工程一班

一 选题依据

1.设计题目: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及其性能研究

2.研究领域: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

3.设计工作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我国农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也不乏废弃物的产生,其中秸秆就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固体废弃物,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处理。焚烧秸秆现象不仅严重污染环境,还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造成烧伤甚至死亡,更是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利用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既将农业秸秆有效的处理了,减少了固体废弃物,节约了资源,也制备了具有良好吸附性能、也可以作为燃料的活性炭,满足了人们对活性炭的需求。处理了固体废弃物,较好的保护了环境,减少了环境污染。

4.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目前,利用农业秸秆类废料制备活性炭是一种既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又可以拓宽能源渠道的新模式。制备活性炭的秸秆有:玉米杆、稻壳、稻杆、剑麻杆、黄麻杆、蚕豆杆等。不同的秸秆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制备活性炭。如稻壳类活性炭的制备方法包括:NaOH法、磷酸法、氯化锌法。稻杆类活性炭的制备方法有:化学方法、微波辐照法。近几年来,利用廉价易得的农业废弃物—秸秆来制备活性炭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制得的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还可以作为燃料来燃烧。

虽然我国拥有巨大的农业秸秆类资源,但现阶段对其应用还十分有限,对于很多秸秆制备活性炭还处于实验研究阶段,对于真正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利用,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推进。利用农业秸秆制备活性炭,不仅可以扩大废弃资源的利用,而且可以保护环境,真正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活性炭在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制备质优低廉的活性炭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研究的深入,将来可能生产出更优质的低廉的活性炭。

二 毕业设计研究的内容

1.重点解决的问题:

(1)制备工艺的选取,活化剂的选择

(2)活性炭性能的研究

(3)活性炭灰份去除

2.拟开展研究的'几个方面:

(一)、使用何种活化剂

(二)、活性炭的性能研究

(三)、采用哪种方法

(四)、最佳工艺条件

3.本设计预期取得的成果:

制得具有吸附性能和可以作为燃料的活性炭,将秸秆有效的利用,减少了固

体废物,减少了环境污染,保护了环境。

三、设计工作安排:

1.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查阅文献基础上,通过科学实验结合综合理论分析得出合理的结果和结论,找出最佳工艺条件和最优化的活化剂。

2.毕业论文(实验/论文)进度计划

第一周:下达任务书,毕业实习。

第二周:毕业实习,查阅文献资料。

第三周:毕业实习,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

第四周:毕业实习,整理文献资料,确定实验方案,撰写开题报告。

第五周:实验阶段的初期准备(实验材料、装置、仪器与分析方法)。

第六至十三周:开展实验研究工作。

第十三、十四周: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撰写论文初稿。

第十五周:论文修改。

第十六周:毕业答辩。

四、阅读的参考文献

[1]郑秋生,李龙,胡雪玉.农作物秸秆用于制备活性炭的进展研究[J] .西安工程大学纺织与材料学院,2010,18(3):69-82

[2]沈铁焕,时运铭.磷酸法麦秆活性炭的研制[J]中小企业科技,2001(10):11.

[3]张利波,彭金辉,涂建华等.氯化锌活化烟杆制造活性炭研究及孔结构表征[J]炭素技术,2005,24(3):14-19

[4]张生明.青稞秸秆氯化锌法制备活性炭[J].青海科技,2008(5):38-39

[5]张世润,李海朝,张丽君等.稻壳活性炭的研制[J].林产科技,2001,26(1):36-38

[6]李玥,陈正行.稻壳制备活性炭的研究[J].山西食品工业,2004(3):15-19

[7]韩彬,周关华,荣达.稻草秸秆活性炭的制备及其表征[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4):828-832

[8]  王守疆, 王孝恩,东玉武.氯化钙活化法从玉米芯生产活性炭[J].山东化工,1994(1):4-5

[9]  蒋应梯.麦秸用磷酸法制粉末活性炭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2000,20(6):31-33

[10]  卢春兰,徐绍平,刘淑琴等.烟杆制活性炭的工艺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4):127-130

[11]  O Ioannidou A ltural residues as precursors for activated carbon production-a review[J].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2007,11(9):1966-2005

环境工程学报的学报基础信息

《环境工程学报》是国内优秀的核心期刊: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月刊)。本刊始创于1980年,原名《环境科学丛刊》,为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曾于1993年和2000年先后更名为《环境科学进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为了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学术水平,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本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为现名。07年由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Techniques and Equipment fo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ntrol)更名为:环境工程学报(Chines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环境工程学报》的前身均属“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国内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领域的重要期刊,在国内环境学术界和环保界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多年来,一直被国内外一些重要检索系统收录,如美国的《CA》、《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环境科学文摘》、《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环境工程学报》的办刊宗旨为:“促进国内外环境工程学领域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环境工程学科和环保事业的发展。”本刊将为国内外环境工程学领域搭建起一个高水平的信息交流平台,并力争成为该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环境工程学报》以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为主,突出学术性与技术性,亦刊登少量高水平的特约综述。所设主要栏目有:综合评述、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与评价以及生态环境工程等。期刊读者对象主要为:环境工程学领域的科研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各级环保管理人员、环保企业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等 。

高分跪求! 《工业水处理》投稿格式、方法及要求~

这种杂志不会要求字体字号的,反正还要编辑排版:)

贴个据说是它的投稿须知,格式说明得比较详细了,供参考

工业水处理 投稿须知

《工业水处理》(月刊)系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科技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有关循环冷却水、锅炉水、工艺用水及工业废水等的水处理技术动态、研究报告、专题述评、经验总结、科学管理及行业快讯等。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水处理工作的科研、设计、教学、生产、管理等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本刊欢迎广大水处理工作者加强联系,踊跃投稿。

《工业水处理》栏目配置全面、合理:“专论与综述”侧重应用技术及基础理论,“试验研究”专门报道新的研究成果和高新技术,“分析与检测”为讨论水质分析方法及水质检测技术的专栏,“经验交流”栏则充分反映水处理技术推广应用的现场实践,“水处理工程”主要报道水处理工程设计实践及经验,“水处理动态”及时报道国内外有关水处理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及新行业动向,而“国际水处理会议”专栏则已成为介绍国际最权威水处理专业会议的全国唯一窗口。

1、投稿须知

除国内外简讯外,受理稿件应符合下列条件:
(1)来稿如有保密内容,需附有单位介绍信或推荐函,并由作者单位负责保密审查;
(2)外籍作者来稿,暂不接受英文稿;
(3)多作者稿署名中,如第1作者不是通讯联系人,应另加注释;
(4)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毕业学校、学位、职称及联系电话、E-mail等,如系多作者,仅介绍第1作者或执笔人;
(5)论文所涉及项目如为国家或地方基金资助项目,请在来稿注文中注明(包括基金项目名称和项目号),本刊将优先选用;
(6)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其作者的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酬一次性给付,不愿在"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上刊出的作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7)请勿一稿多投,来稿后又欲改投,请通知我部,以免再选用。凡在本刊登过的文章,版权属本编辑部所有,其他刊物若再转载,必须征得本刊同意,并注明“转载自《工业水处理》某年、某期”。

2、投稿方式
(1)通过邮寄方式。邮寄时,请在信封注明“投稿”。
(2)通过E-mail投稿,收稿信箱: 。

3、稿件受理
编辑部对来稿有权删改,若不同意,请在稿上加以注明。来稿一经录用,即付稿酬。本部一律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来稿请注明作者通讯地址、单位、邮码等。

4、对文稿的要求
4.1 行文应准确、简明、叙述清晰、逻辑严谨,符合标准化、规范化要求。文题应简洁、明确,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外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并尽量避免使用副题。综述和研究报告一般不超过6 000字;专题述评、应用技术、经验总结等类文章一般不超过4 500字;文摘资料、消息、动态类限800字以内。本刊不发表译文。

4.2 文稿如用钢笔或圆珠笔书写,字迹要工整。简化汉字一律使用《简化字总表》中的规范字;文稿如为打印稿,要求作者认真校对后再投寄。

4.3 文稿应附有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撰写要求如下:
(1)研究报告(含简报)应撰写成记述新颖信息的报道性摘要,并应定量表述。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一般在200字左右。
(2)述评、专论和综述宜撰写成指示性摘要,一般需指明论题的背景、深度和范围,着重提示其中的创见及规律性原理;述评还应包括论题的现状、进展和发展趋势及相应的评估、论证和建议,一般在150~200字左右。

4.4 应将文章标题、作者单位、姓名、文摘和关键词译成英文。

4.5 文稿应附有中图分类号。分类方法参见《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在此我们摘录了本刊常用的中图分类号,仅供参考。

4.6 图、表尽量精简,一般均不超过6个,同一来源的数据不应在图、表中重复引用。图的幅面一般不宜超过7cm×5cm。

4.7 公式和反应式另行居中书写。结构式不应夹于行文中,而应采用化合物名称和分子式。

4.8 科技术语及名词尽可能采用通用名称,并要求统一。如属新名词,应附有外文名词。外文简称、缩写、代号首次出现应附有中文全名。外文人名、地名、企业名称一般不译出。

4.9 量、单位及其符号,应按相应国家标准的规定执行(参见GB3100~3102-1993)。

4.10 参考文献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并择最主要的列出。参考文献表中各篇文献按正文引用顺序编号。日文文献 应译成中文,并在出版物名称后注明"(日文)"。外籍作者采用姓在前、名在后的著录形式,其名可以缩写(日本人的姓名如译成拉丁文,名不能缩写),但不加缩写点。外文刊名和团体名可按标准缩写。

环境论文的格式是什么

几句话说不清楚,给你一个参考论文看看吧。 水环境承载力理论研究与展望
李清龙I,2,王路光3,张焕祯4,闫新兴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2 河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河北石家庄050051;
3.河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河北石家庄050051;4.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18)
摘要:水环境承载力作为衡量水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程度的研究刚刚起步,目前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理论体
系。该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明确了水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本质、特征、研究内容及意义。基
于力学的基本理论,建立了水环境承载力的表达式,进而提出纳污弹性力的概念,对进~ 步研究水环境与可持续发
展的相关关系具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水环境承载力;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X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672—0504(2004)OI一0087—03
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
环境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被提出来
的。人类社会发展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生产
活动对水环境破坏程度轻微,水环境并没有对社会
发展带来制约作用,直至工业革命以前,水环境问题
一直没有成为社会的突出问题。随着工业革命的发
展,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
从自然界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的同时,排放的污染
物也迅速增加,其排放量已远远超出水环境的自净
能力,水环境质量日益恶化,人们开始注重水环境问
题的研究。少量污染物进入水环境并不会引起环境
质量的明显变化,但水环境的纳污量是有限的,污染
物的排放量超过一定限度之后,水环境质量就会发
生恶化。随着污染物种类和数量的增多,水环境构
成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人们不得不考虑水环境
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很少有
专门以水环境承载力为专题的研究报道,大都将其纳
入可持续发展的范畴。我国面临巨大的水环境压力,
承载力问题正成为水环境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热点。
1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其本质
1.1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关于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目前学术界尚
未达成普遍共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1)在一
定的水域,其水体能够被继续使用并保持良好生态
系统时,所能够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_1 J。
2)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水环境
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能力)-4-9]。3)水
环境系统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接纳污染物的
能力(纳污能力)和承受对其基本要素改变的能力
(缓冲弹性力),即水环境承载力包括纳污能力和缓
冲弹性力两个方面,并且以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
续正常发挥为前提[10]。该定义中水环境基本要素
是指水体、河道、河岸,其中水体包括水量、水流条件
和水质条件,河道包括河道形式、河床地形、底泥,河
岸包括河岸形态、河岸植被、景观等。4)水环境承载
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水环境容量或者说是水环境
(水体)纳污能力、水环境允许污染负荷量【u]。
本文结合水环境的定义,依据环境承载力及水
环境承载力的已有研究成果,将水环境承载力定义
为:在某一时期,在一定环境质量要求下,在某种状
态或条件下,某流域(区域)水环境在自我维持、自我
调节能力和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前提下,所
支撑的人口、经济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规模。
1.2 水环境承载力内涵及本质
根据本文对水环境承载力定义,其内涵至少包
括四个方面:1)人们在一定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要
求下的承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就是要求满足一定
的环境质量标准;2)水体纳污能力,反映在环境方面
为相应的污染物容量;3)在满足前两个条件的前提
下,可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规模,这与人们的生产、
生活方式有关;4)水体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和纳
污能力是水环境承载力的支撑部分,社会可持续发
展规模是水环境承载力的压力部分。水环境承载力
的大小可以表示为:
F=f(1TI。n,s)一co式中:m表示水体的纳污弹性力,指水体在受到内外
污染压力而不超过其纳污弹性限度时,水体水质偏
离原来状态后可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自我调节与自我
恢复能力。m=kQ,k表示水体纳污弹性强度,指单
位体积的水体通过物理、化学、生物作用净化某种污
染物的量,在一定水动力条件下,它是一个常数;Q
表示纳污弹性限度,指水体纳污能力的弹性范围,即
纳污量的大小变化范围,主要与水量大小有关。Fi表
示水体在环境功能正常发挥前提下接纳污染物的能
力,S表示人类行为对水环境承载力的改变,它包括
有利于水环境承载力增加的行为(如采取污染治理
措施、实施清洁生产等)和增加水环境承载压力的行
为(如扩大生产规模等),co表示水体中已经存在的
污染负荷。
2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和研究内容
2.1 水环境承载力的基本特征
(1)水环境承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如果人们对
水环境的影响超出了水环境承载力,水环境的自我
维持和自我调节能力大大降低,使水环境承载力超
过极限,导致水环境结构破坏,丧失自净能力,水环
境承载力降低,制约社会发展;反之,如果人们采取
一些手段,大大提高水环境承载能力,可促进社会可
持续发展。
(2)水环境承载力具有时限性,是相对于一定时
期,一定生活水平和环境质量标准而言的。
(3)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有一定限度,可以通过
选取某些评价指标按照一定的函数关系来表征。承
载力的大小一方面表示水体自净能力及水体纳污能
力的大小,另一方面体现了水环境所能支撑的社会
可持续发展规模。
(4)水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受水体自然因素、人类
活动方式及环境质量要求等方面影响,水量大并不
表明水环境承载力就大,也并不表明现有水环境可
支撑高速社会发展,这还涉及水质、生态用水、环境
用水等方面的问题。
(5)水环境承载力研究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包括
经济学、环境科学、物理学、数学、化学、生物学、水动
力学等学科内容,因此,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受到各
学科的进展以及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2.2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
(1)自然水环境包括水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及
功能表现,水环境的容量、水环境质量与水环境质量
标准,水环境自净能力,区域(流域)水资源总量,区
域水动力学特征等。
(2)社会经济发展规模及内部结构问题,探索现
实可行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适合本地区的社会经
济发展方向,合理的工农业生产布局,社会对粮食、
棉花、油料、钢铁、布匹等物资的需求;国民经济内部
结构包括工农业发展比例、农林牧副渔发展比例、轻
重工业发展比例、基础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比例等。
(3)水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平
衡协调耦合关系,使有一定限度的水环境承载力在
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达到合理配置,充分发挥水环境
容量与自净能力,在水环境功能可持续正常发挥的
前提下,实现人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4)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关系,通过
分析人口的增长变化趋势、消费水平的变化趋势,研
究预期人口对工农业产品的需求与未来工农业生产
能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5)寻求进一步开发水环境的承载潜力、提高水
环境承载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探讨人口适度增长、
水环境承载有效利用、水环境功能持续正常发挥、社
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和对策。
3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的与展望
3.1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目的
水环境承载力是在人们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
环境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被提出来
的。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水环境的协调,仅仅从污染
预防、治理方面考虑已经不能解决问题,必须从水环
境系统结构功能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来分析。因
此,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活动与水环
境系统结构功能,把两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以量化
的手段表征出两个方面的协调程度,就是水环境承
载力的研究目的。
研究水环境承载力,就是为保护现实的或拟定
的水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的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
性改变,保障水环境系统功能的可持续正常发挥提
供理论体系和评价方法。根据水环境可持续承载理
论对区域性的人类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对经济发展
行为在规模、强度或速度上提出限制。在人类社会
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排放大量废物,对环境造成重大
压力,而人类所排放的各种废物不可超过环境的自
净能力,即环境对废物的容纳量是有限度的,通过研
究这个限度量的大小,用于指导社会发展的规模,对
于协调流域经济一社会一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
意义。水环境承载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理
论之一,它的核心是根据水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确
定人口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更好地解决资
源、环境、人口与发展问题,实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
良性循环以及人与自然协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
发展。
3.2 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展望
水环境承载力是协调流域经济一社会一环境可
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提出及
其深入研究,有其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
是,由于水环境承载力影响因素多,涉及学科领域
广,尤其是与物理学、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的
交叉,使水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理论方法
体系难度加大。目前,我国水环境日趋恶化的严峻
现实要求对水环境承载力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提
高水环境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效支撑能力。其中,
迫切需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包括:1)水环境承载力概
念和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2)水环境承载
力的影响因素及提高流域水环境可持续承载能力的
有效途径;3)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评价体系的研
究,包括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建立表征水环境承载
力的数学模型及定量化研究;4)水环境承载力与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关系及基于水环境承载力的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汪恕诚.水环境承载能力分析与调控:中国水利学会成立7O周
年大会学术报告[J].水环境论坛,2001,33(增刊):1—7.
[2] 申献辰.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定量描述方法[J .水环境论坛,
2001,33(增刊):26~29.
[3] 彭文启基于水环境信息系统的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控模式研
究.http:/^ .CWS.net.cn/CW Snet/shuihj/~2~h011130—06
ht n1J.
[4] 彭静,廖文根,何少苓,等.珠江三角洲河口区水环境承载能力
与协同调控初探http://www.CWS net cn/CWSnet/shuihj/
wyh011130— 10.htm 1.
[5] 何少苓,彭静.论提高水域纳污与自净能力的水动力潜力 j]
水环境论坛,2001,33(增刊):l8—22.
[6] 马文敏,李淑霞,康金虎.西北干旱区域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分析
方法研究进展[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2,23(4):68—70,86
[7] 郭怀成.我国新经济开发区水环境规划研究[J].环境科学进
展,1994,2(4):14—22.
[8] 王淑华.区域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可持续利用研究[D].北京:北
京师范大学,1996.
[9] 崔风军.城市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
1998,13(1):58—62.
[1O] 廖文根.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其评价体系探讨http://www.
CWS.net.cn/cv,rSnet/shuihj/_wyh011130—1.html
[11] 崔树彬.河流水环境承载力及其定量化研究[j .水问题论坛,
2oo3.38(1):32—39.
Research and Prospect on Theoretical Fram ework of W ater Environm ental Bearing Capacity
LI Qing—long 一,WANG I u—gnan~,ZHANG Huan—zhen4,YAN Xin—xin
(j、Chi, n University of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2、AN)raisal Center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 of
H幻 ,ShOiazhua”g 050051;3.Heb~"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Shijiazhuang 050051;
4 Hebei University ofScience& Technology,Shijiaz.huang 050018,China)
Abstract:The studies of Water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WEBC)tojudge whether the water environment is coordinated with
socia1 e∞nomv,have been put forward.At the present time,its theory system does not been formed perfectly.Ba~ct on summarizing
e)dsti j production,this paper confirms the concept,essence,character,studying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W EBC.This paper sets
uD the mathematical expression of W E.BC and points out the concept of elastic received —po llutan t、It is very urgent and sign ificant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environment an d 8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l ds:WEBC;environm 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search
维普资讯

环境工程学报是什么期刊

《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工程类学术期刊,那么环境工程学报是什么期刊?

1、 “环境工程学报期刊级别为核心期刊,出刊周期为月刊,期刊创办于1980年。环境工程学报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2、 《环境科学丛刊》创刊于1980年。曾于1993年和2000年先后更名为《环境科学进展》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该刊自2007年1月起正式更改为《环境工程学报》。

3、 据2018年4月《环境工程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环境工程学报》第三届编辑委员会拥有指导委员会委员6人,编委37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环境工程学报》共出版文献11961篇、总下载2779514次、总被引126126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244、(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844。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环境工程学报》影响因子为0.8,载文量为9249,被引量为79957,下载量为229252。

关于环境工程学报是什么期刊内容的介绍就到这了。

上一篇:什么软件可以看财经杂志

下一篇:每个硕士论文都要盲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