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精选
新华社评论员文章精选
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
新华社评论员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日前公开发布。文件开宗明义地指出,今明两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确保顺利完成到2020年承诺的农村改革发展目标任务。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更应充分认识做好“三农”工作的特殊重要性,坚决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为有效应对风险挑战赢得主动,为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夯实基础。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敢于打硬仗、啃硬骨头。要聚力精准施策,咬定既定脱贫目标,落实已有政策部署,到2020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不折不扣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扎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各项工作。面对硬任务,要有硬作风,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真刀真枪地干起来,确保如期完成、取得实效。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要夯实农业基础,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突破农业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进一步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改革开放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始终是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向改革要动力,围绕“巩固、增强、提升、畅通”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催生发展活力。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吃上“定心丸”、拓宽致富路;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农地农用、防止非农化,不得以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作为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在改革过程中,尤其应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不搞强迫命令、一阵风、一刀切。
全面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方针的根本政治保证。党管农村工作是优良传统,也是最大的政治优势。要进一步健全党委全面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责任,把优秀干部充实到“三农”战线,把精锐力量充实到基层一线,发挥好农民主体作用,汇聚起做好“三农”工作的强大力量。
(文章来源:新华社)
新华时评和新华社评论员文章,哪个重要
我的看法不一定正确。我认为应该是新华社评论员文章重要,这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思想和意见。新华时评应该是报社对有些问题的看法和评论。
新华社在题为《中国新高度》的评论员文章中指出:“截至目前,嫦娥一号的飞天历程堪称完美。”
中国新高度
——写在中国第一颗月球卫星进入环月轨道之际
2007-11-06
新华社记者 白瑞雪李宣良 田兆运
距地球38万公里,距月球200公里,累计行程近200万公里……随着嫦娥一号卫星5日顺利进入环月轨道,这一连串数字,再次记录下了中国航天的新高度。
进入环月轨道,为嫦娥一号最终进入“使命轨道”开展科学探测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表明我国已经具备对距地球38万公里卫星进行精确测控的能力,标志着我国航天测控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这是“嫦娥”飞天之旅的新高度。从中国特色的轨道设计到航天测控网、天文测量网和国外航天测控网“三网一体”的首次联合使用,从火箭的成功发射到卫星顺利入轨,从原计划三次轨道修正改为一次到今天的准确抵月,截至目前,嫦娥一号的飞天历程堪称完美。
然而,当我们为每一个环节的成功而击掌喝彩时,航天人却已经默默地开始了下一步。他们深知,完成工程和科学探测的既定目标,才是最后的成功。他们更深知,在晚于美俄半个世纪之后启动的中国探月,知差距才能后勇。我们相信,带着如此平和心态为“嫦娥”护航的中国航天人,必将在收获中国首次深空探测成功的同时,为其他战线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们留下更多的启示。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新高度。从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嫦娥工程,中国的刻度从地球铭刻到了月球。一次次的技术突破,一次次的目标迈进,不变的,是中国一代代航天人薪火相传的精神。
协作团结、严谨细致、勇于奉献、艰苦奋斗……托举着每一枚火箭升空的,都是这样一种属于航天人、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与所有的技术突破一样,是我们走上太空新长征、开启更远旅程的钥匙。
这是中国凝聚力的新高度。普通游客走进发射场观看发射,电视直播飞天的每一个关键环节……嫦娥飞天这样一个专业性的科技活动能够如此透明,能够成为举国关注的事件,其背后是综合国力的提升、民族自信心的提升,也彰显出航天事业的公众责任。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需要这样一些鼓舞人心的时刻,来激励全国人民奋发进取,来鼓舞一代代青年人投身前辈开创的事业。中国航天的无形资产,已经并将继续成为民族凝聚力的一个重要来源。
新华社北京11月5日电
新华社评论员是怎么回事
职务名称。评论员文章为本单位资深人员所写,对外发布就代表本单位的态度。例如,新闻联播发布“本台评论”,就是新闻联播对该事件的看法。
诚然,向新华社、人民日报、央视等单位都有背景,它发布的消息具有一定官方看法,是替实质单位发言。
上一篇:经济法基础论文2000
下一篇:数理报期刊属于什么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