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诗句中体现的力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6 08:21

诗句中体现的力学论文

【标题】:酬王太祝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内容】:--------------------

一马常随世事驰,岂论江激与河湄。

已成白发潘常侍,更似青衫杜拾遗。

勋业傥来知有命,文章聊欲见无期。

喜君材俊能从我,力学何妨和子思。

【标题】:寄陈鲁山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内容】:--------------------

天下无虞国论深,书生端合老山林。

平生力学所得处,政要如今不动心。

旧友几年犹短褐,谪官万里少来音。

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

【标题】:忆齐安郡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五律

【内容】:--------------------

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

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

【标题】:悲哉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乐府

【内容】:--------------------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

平封[去声]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

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落 …… ——《湘夫人》·屈原 以几何力学来观照这两句诗,亦颇有趣味,翻涌的“波”向上,凋零的“木叶”向下,而“秋风”则在大地的平面自北向南推进——三个方向的力合于一首诗中的时候,便以另一种方式推动了季节的运动,以及我们诗意的生命的脉动。

诗词与物理教学 榆中县一中 丁成 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在一些作品中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利用这宝贵的财富,在物理教学中插入诗词,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利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

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

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 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

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

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

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碲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通过认真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确有失误的地方。

根据物理知识,当露点降到零度以下,地球表面的水蒸气经过凝华而结成霜。可见霜是地面上形成的,它就不曾到过天上,怎么能说“霜满天”呢?显然诗人张继认为霜和雪一样,都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这就违反了自然规律。

当然,文学毕竟不是物理,它是允许运用想象和通感手法的。况且,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古人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写诗。

不过,物理教师如果能随时引导学生,用他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欣赏、鉴别前人的作品,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学生兴趣,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益处的。看看这篇文章,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标题】:酬王太祝【年代】:北宋【作者】:王安石【内容】:--------------------一马常随世事驰,岂论江激与河湄。

已成白发潘常侍,更似青衫杜拾遗。勋业傥来知有命,文章聊欲见无期。

喜君材俊能从我,力学何妨和子思。【标题】:寄陈鲁山【年代】:南宋【作者】:陆游【内容】:--------------------天下无虞国论深,书生端合老山林。

平生力学所得处,政要如今不动心。旧友几年犹短褐,谪官万里少来音。

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标题】:忆齐安郡【年代】:唐【作者】:杜牧【体裁】:五律【内容】:--------------------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标题】:悲哉行【年代】:唐【作者】:白居易【体裁】:乐府【内容】:--------------------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平封[去声]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

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帝子降兮北渚 目渺渺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落 …… ——《湘夫人》·屈原以几何力学来观照这两句诗,亦颇有趣味,翻涌的“波”向上,凋零的“木叶”向下,而“秋风”则在大地的平面自北向南推进——三个方向的力合于一首诗中的时候,便以另一种方式推动了季节的运动,以及我们诗意的生命的脉动。

诗词与物理教学榆中县一中 丁成中国是一个诗词的王国。诗词不仅给人带来艺术享受,而且在一些作品中还包含有一定的物理知识。

利用这宝贵的财富,在物理教学中插入诗词,定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一、利用诗词引入物理概念,可使学生兴趣盎然,气氛活跃。

例如,在讲到物体的运动的一些概念时,可用毛主席诗词《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由此引入运动是绝对的概念,我们脚下的地球永不停止地在运动。

宋代诗人陈与义在一首名为《襄邑道中》的诗中写道:“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从后两句诗中,可引入静止是相对的概念。在这里船与云以相同的速度运动,以船为参照物,云是静止的。

又如陶渊明的“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都可以引入运动的一些概念。这些诗词生动、形象、有趣。

这样引入物理概念,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课堂气氛活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利用诗词理解物理概念,可使学生思维流畅,印象深刻。

在理解特体间的相互作用和力的分解现象时,分析风筝为什么能浮在空中的原因,可将清代吴有水的《风筝》读给学生:“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并作受力分析,效果极好。又如在讲授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影子的形成时,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花影》,有助于学生的理解:“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教明月送将来。”再如,讲到色散时,可用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的诗句:“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三、利用物理知识欣赏中国诗词,使学生学有所用。

在学习了光的反射之后,对李白的诗“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地上霜”三字会理解得更加深刻。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气势磅礴的瀑布,在诗人眼中化作银河落九天。

如果没有光学知识,对这两句诗的理解恐怕不会太深。再如通过学习物理,同学们知道一些时空的概念,我们再重温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说的是人和船在空间运动。

西辞白帝,东到江陵,顺流而下,一泻千里。在阵阵的猿鸣声中,随着轻舟所处位置的变化,但见群山万壑,千姿百态,好不令人心弛神往。

朝辞白帝,暮抵江陵,这种空间运动也不照供伴随着“一日”的时间变迁吗?四、利用物理知识鉴别中国诗词,使不徨能辩证地看待问题。在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插入张继的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月落乌碲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通过认真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确有失误的地方。

根据物理知识,当露点降到零度以下,地球表面的水蒸气经过凝华而结成霜。可见霜是地面上形成的,它就不曾到过天上,怎么能说“霜满天”呢?显然诗人张继认为霜和雪一样,都是从天上降落下来的,这就违反了自然规律。

当然,文学毕竟不是物理,它是允许运用想象和通感手法的。况且,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古人用今天的科学知识去写诗。

不过,物理教师如果能随时引导学生,用他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欣赏、鉴别前人的作品,对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广泛的学生兴趣,强化物理概念,提高教学效果还是大有益处的。看看这篇文章,不知道对你有没有用。

一、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近代·吴迈《桂林山水》

物理原理:光的反射与折射。

译文:群山叠立在水中,水中有群山的倒影,没有哪一座山不引人入胜,没有哪的水不吸引人。

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张继《夜泊枫江》

物理原理:声音的传播。

译文: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三、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物理原理:相对于地面的青山是静止的,但以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就变为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孤帆从日边来。

译文:两岸青山对峙美景难分高下,遇见一叶孤舟悠悠来自天边。

四、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物理原理:地势越高,气温回升越慢,在同一季节,山上的气温要比山下的低。

译文:在人间四月里百花凋零已尽,高山古寺中的桃花才刚刚盛开。

五、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物理原理:水循环。

译文:那黄河之水那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垓下歌

[作者] 项羽 [朝代] 汉

力拔山兮气盖世

观刈麦

[作者] 白居易 [朝代] 唐

力尽不知热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

[作者] 林则徐 [朝代] 清

力微任重久神疲

燕歌行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

力尽关山未解围

病牛

[作者] 李纲 [朝代] 宋

力尽筋疲谁复伤

谁氏子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

力行险怪取贵仕

咏史二首·其二

[作者] 李商隐 [朝代] 唐

力穷难拔蜀山蛇

和石末公种棘用胡元望韵

[作者] 刘基 [朝代] 明

力役困年侵

梁甫吟

[作者] 佚名 [朝代] 汉

力能排南山

德佑二年岁旦

[作者] 郑思肖 [朝代] 宋

力不胜于胆

春雪

[作者] 秦韬玉 [朝代] 唐

力不禁风旋旋销

水龙吟·西湖怀古

[作者] 陈德武 [朝代] 宋

力士推山

连昌宫词

[作者] 元稹 [朝代] 唐

力士传呼觅念奴

长城

[作者] 苏拯 [朝代] 唐

力化一女子

游郭希吕石洞二十咏·书院

[作者] 刘过 [朝代] 宋

力学如力耕

寄远

[作者] 杜牧 [朝代] 唐

力尽辽城不肯回

南山诗

[作者] 韩愈 [朝代] 唐

力虽能排斡

[作者] 方干 [朝代] 唐

力弱自难持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

[作者] 高适 [朝代] 唐

力争固难恃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神童诗》)

读律看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有青天。男儿欲画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明 杨继盛《言志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力学如力耕,勤惰尔自知。但使书种多,会有岁稔时。(宋 刘过《书院》)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晋 陶渊明《杂诗》)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 《金缕衣》)

昨日兮昨日,昨日何其好!昨日过去了,今日徒烦恼。世人但知悔昨日,不觉今日又过了。水去汩汩流,花落日日少。万事立业在今日,莫待明朝悔今朝。(佚名《昨日歌》)

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明 文嘉《今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清 钱泳《明日歌》)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宋 陆九渊《读书》)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患足己不学,既学患不行。(唐 韩愈《劝学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 朱熹《观书有感》)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宋 朱熹《观书有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 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 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 颜真卿《劝学诗》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元来不读书。 —— 章碣《焚书坑》

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 —— 欧阳修《画地学书》

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张可久《卖花声·怀古》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 刘昚虚《阙题》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 孟郊《劝学》

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 陆游《读书》

有关力学的名诗句

【标题】:酬王太祝
【年代】:北宋
【作者】:王安石
【内容】:--------------------
一马常随世事驰,岂论江激与河湄。
已成白发潘常侍,更似青衫杜拾遗。
勋业傥来知有命,文章聊欲见无期。
喜君材俊能从我,力学何妨和子思。

【标题】:寄陈鲁山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内容】:--------------------
天下无虞国论深,书生端合老山林。
平生力学所得处,政要如今不动心。
旧友几年犹短褐,谪官万里少来音。
愿公思此宽羁旅,静胜炎曦岂易侵。

【标题】:忆齐安郡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体裁】:五律
【内容】:--------------------
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
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
格卑常汩汩,力学强悠悠。
终掉尘中手,潇湘钓漫流。

【标题】:悲哉行
【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
【体裁】:乐府
【内容】:--------------------
悲哉为儒者,力学不知疲。
读书眼欲暗,秉笔手生胝。
十上方一第,成名常苦迟。
纵有宦达者,两鬓已成丝。
可怜少壮日,适在穷贱时。
丈夫老且病,焉用富贵为。
沉沉朱门宅,中有乳臭儿。
状貌如妇人,光明膏粱肌。
手不把书卷,身不擐戎衣。
二十袭封爵,门承勋戚资。
春来日日出,服御何轻肥。
朝从博徒饮,暮有倡楼期。
平封[去声]还酒债,堆金选蛾眉。
声色狗马外,其余一无知。
山苗与涧松,地势随高卑。
古来无奈何,非君独伤悲。

上一篇:电子世界杂志电子版下载

下一篇:城市住宅期刊投稿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