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新疆高校绿化改造论文

发布时间:2023-12-06 00:12

新疆高校绿化改造论文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的论文

摘要: 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主,围绕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环境育人”,校园中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满足师生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使人得到休息放松、心地平和、感情端正。对健康品格的塑造具有潜在的感染作用。随着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人们对绿化的要求不再是一、两块草坪,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把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做,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

1.大学校园绿化的基本原理

1.1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即创造出懂得美以及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园林绿化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的天人关系。大学校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运用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1.2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

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应用的科学,是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依据。作为绿化的素材,园林植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从创建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运用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这是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如耶鲁大学校园中,乔、灌、草科学合理地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1.3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原理

校园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对大学校园绿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大学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普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从生理的需要知道精神的需要,主体的数量呈现明显递减的“金字塔”形。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有着较高知识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大学师生而言,安全、认同、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尤为重要,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大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空间的创建上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通过绿化的手段以软硬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

2.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2.1提高生态质量。

校园绿地的植被、水体能够以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改善和提高校园的自然生态的质量。

2.2环境保护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调节气温、湿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防病、减弱噪声等功能。

2.3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地为校园景观平添无尽的色彩和意境,为师生提供清新、优美的自然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2.4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隔离开来,提高了各个区域的安全度。

3.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3.1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与校园建设不同步,规划方案缺少前瞻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3.1.2缺少规划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

4解决办法

4.2.1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加眷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4.2.2合理配置植物

发挥植物群落的最大生产率,充分注意乔、灌、花草等对环境改善有益的植物群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

4.2.3科学养护管理

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校园绿化建设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

5.结语

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大学的性质、办学宗旨,通过充分研究大学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绿化的手段塑造文化意境,体现大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个性,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校园,品赏于人文浓郁的亭廊格架,冥想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沉思于曲径通幽的静谧空间,师生自会感到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以放松和自由——这就是大学校园应有的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是大学校园绿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406-409.

[2] 鲍新梅,杨金华.论高校校园树草配植艺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1):18-20.

[3]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2):16-17.

[4] 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J].新建筑,2002,(4):12-15.

[5] 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15(2):16-17

[7] 张江雪,李亮,王姣娥,徐伟.高校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4-206

[8] 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2-105

[9] 王荣山,高占山.论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56-457

[10] 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求论文一篇,关于校园环境的分析,加上其作用的。1000字左右

校园环境美化与人文和谐统一
摘要:校园环境绿化、美化是高等学
校教育的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能改造
学校的环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
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它通过绿色的清
馨、鲜花的芬芳、潺潺流水的奔放这些
典雅文明的校园环境,赋予师生们的远
大理想和抱负,赋予他们的求知欲望和
不断创新的理念,使他们充分发挥主观
能动性,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工作,
营造一个校园环境美化与人文和谐统一
的氛围。
关键词:校园环境;人文和谐;环境育

校园环境是一所学校的窗口,是办
学素质和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
我校在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扩大教学领
域的过程中,充分认识到提高环境建设
对大学教学的重要性。校园环境园林化,
校园布局知识化,校园绿化美化,不仅能
改变校园环境的小气候,起到防风滞尘、
降低噪音、调节气温、净化空气等生态作
用,而且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
规范和生活方式。典雅文明的校园环境,
可使学生精神愉快,激发他们的美感,使
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学
习。环境育人与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
务育人[1]同时并驾齐驱,共同完成教书
育人的千秋大业。校园环境园林化就是
要把园林化设计搬进校园。利用林间小
路激发学生的思维,利用亭台、回廊鼓舞
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他们报效祖国的
信心,利用自然界的绿色,提醒学生生命
的可贵,时间的短暂。利用鸟语花香的自
然景观,让学生体会生活的美好,从而增
加学习的劲头。总之,园林化的校园环境
是我们办学的特色工程,也是我们教书
育人的重要途径[2]。
1、绿化、美化校园与学校生存和发展
的统一
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办学层次
的逐步提高,办学理念已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在我们这所两万余人的本科院
校中,尤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日
益丰富,对人类生存环境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的今天,人的发展呈现一个复杂的
过程,它和生理素质、社会环境和教育相
互作用休戚相关。生理素质是物质的前
提,社会环境则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
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
教育力量。作为大学文化精神传承的重
要载体和途径,校园环境的美化和建设对
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
推动作用。整洁、优雅、文明的校园环境
既能激发人的求知欲望,使师生得到美
的享受和陶冶,促进师生积极进取,还可
以此增强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所以
我校在校园总体现划上,特别注重建筑
布局和美化布局的相互映衬,使其达到
完美与和谐的统一,使其成为熏陶、教
育、塑造学生的辅助课堂,让学生的思想
境界在生活中、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
陶冶,让他们的精神领域和知识水平同
步提高,真正成为一个思想上与时俱进,
精神上丰富多彩,知识上超凡脱俗的名
符其实的当代大学生,使他们的知识与
环境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同时,校园的绿化、美化进一步促进
学校的发展,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吸引更
多的国内外的学子前来就学,由此不断扩
大我校的教学规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2、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道德、心灵
美的统一
高校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物质文明
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高校师生的基本
需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同时也是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恬静、清洁、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师
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文化历史氛围
浓厚的校园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高校校
园环境的塑造有利于高校师生环境道德、
环境责任的自觉培养。高校校园环境在
培育人才方面也有很大的作用。高校毕
业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他们的职业职
责、价值目标要以造福人类为指向,以
人类的长远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一点来说高校
环境的塑造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环境保
护,它也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并且对大
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高校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
的重要方面,更是学校精神文明程度的重
要标志。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提高学校
的声誉,提升学校的凝聚力,使师生充满
自豪感。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在潜移默
化中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净化师生的心
灵。
校园人文韵味的植物造景不仅为师生
提供娱乐、交流休闲的场所,使师生在满
足感官愉悦的同时,释放工作和学习压
力、疏松心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还能起
到重要的精神层面上的作用,它是校园的
一种文化潜力,精神食粮,它以空旷、豪
放、煦丽多彩的色调,使师生们心胸开阔、
积极上进、充满自豪感和对国家、人民的
责任感,亦即穆尔所提的校园“场所精
神”,对师生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默默的
渗透作用,体现了人创造环境,环境又培
育人的境界。
3、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求知欲的统

求知欲是人们积极探索知识的一种心
理状况。而求知欲是在好奇心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通常对某种事物产生好奇心就
会导致对某事物的探究。好奇心是由新奇
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
索心理和行为动机,它是人类行为的最强
烈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刺激的新奇性
与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复杂愈新奇,
则个体的好奇心便愈强。求知欲是一种认
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和不断探
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
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
就产生了探究新知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知
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
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和培养与环境
刺激密切相关。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
培养好奇心、求知欲的必要条件,我们在
美化、绿化校园的过程中,将校园内共有
的木本植物用标示牌标明:蔷薇科
(R o s a e e a e)和木樨科(O l e a c e a e);豆科
(Leguminosae)和松科(Pinaceae);蔷薇科李
属(Prunus);松属(Pinus)、圆柏属(Sabina)
和蔷薇属(R o s a)。校园内有一些有重要观
赏价值植物,如: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黄玉兰(Mgnolia sp“.Sunspire”)、紫玉兰
(Magnolia lilirflora)[3],还有一些有重要文
化价值的树木,如辽东冷杉(A b i e s
h o l o p h y l l a),还有珍稀树木,如银杏
(Ginkgobiloba)等。木本植物,有香花槐、日
本五针松(P i n u s p a r v i f l o r a)、银杏
(Ginkbiloba)、核桃(Juglansregia)、芍药
(Paeonia lactiflora)、紫玉兰(Magnolia
liliflora)、黄玉兰(Mgnoliasp“.Sunspire”)、
四季玫瑰(Rosa rugosa var.)、黄刺梅(Rosa
xanthina)、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
紫叶碧桃(Prunus cv.
Pissardii)、樱桃(Prunus pseudocerasus)、贴
梗海棠(Chaenomeles speciosa)、映山红
(Rhododendron simsii)、金叶小贞
(Ligustrum quihoui var.)、灯台树(Cornus
controversa),将它们的产地、年龄、生活
习惯、作用、功能、观赏特点进行详细的
记载。在小游园设立标牌,介绍它的设计
意图与园林每一区由于有特定的功能和性
质,容易构成独有的风格[4]。使园林绿化
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人形象特征,以强化人的感受识别,以植物名称来点
拨游玩中的受教,以创设适宜环境,用
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
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
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
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使他们不
断地产生、爆发思想的火花,即顿悟的
过程。
4、绿化、美化校园与学生创造力的统

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
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
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这些产品是指以某
种形式存在的思维成果。它既可以是一个
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也可以是一项
新技术、新工艺、新作品。创造力的主要
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
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美国心理学家
吉尔福德认为发散思维表现为外部行为
时,就代表了个人的创造能力。其行为表
现有3个特征:变通性:思维能随机应变,
举一反三,不易受功能固着等心理定势的
干扰,因此能产生超常的构想,提出新观
念。流畅性:反应既快又多,能够在较短
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观念。独特性:对
事物具有不寻常的独特见解。聚合思维在
创造能力结构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所谓
聚合思维是指利用已有定论的原理、定
律、方法,解决问题时有方向、有范围、有
程序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二
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人们在进行创
造性活动时,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聚
合思维。任何成功的创造性都是这两种思
维整合的结果。
绿化、美化校园应以绿色为基调,并
以大绿为主,适当栽种花草,在讲究一定艺
术性的同时,栽大树,植大绿,规整、严
谨、有序,使校园绿化带、绿色走廊、大
型绿地、人造树林、大树种植相配合,平面
绿化和立体绿化相结合,形成具有高校特
色的校园绿化系统,以充分体现高校所特
有的庄重、高雅、清新、宁静和奋发向上
的氛围与风貌。使学生从园林绿化与外界
环境的联系,园林绿关化与建筑的关系,
从祖国美好山川灵感得到的启发,然后在
新任务、新情况、新要求来临的时候,通
过记忆的加工、重组、选择、判断等形成
创新的源泉,实现创新的契机。
5、绿化、美化校园与环境、人文和谐
的统一
校园绿化、美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
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校园
环境、人文和谐的统一形成具有不可替
代的作用。高等学校“和谐校园”应包
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和谐的文化、和谐
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环境。其中包
括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
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其次,还应包括校
园的融洽氛围,努力形成师生和同志间
互帮互助、同心协力、共创发展。具体
表现为能不断调动师生员工的工作积极
性、学习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办事公
平、高效,讲团结,讲协作,讲原则,讲
大局,是安定团结、公平正义的学校;相
信群众,依靠群众,民主办学,依法办
学,是民主法制的学校;以诚待人,增
强同志间、师生间的友情、亲情,是充
满团结的学校;是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学
校。校园绿化、美化应遵循多样化统一、
均衡、比例、韵律、对比、和谐、质地、
简单、寻求意境的原则[5]。结合学校的
自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
性、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校园作为
科学殿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
的科学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
一种展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
术美。使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
以流露[6],得以涵养。校园绿化应在点、
线、面、空间四要素的约束下,通过种
植花——草树木等措施,改善小气候,美
化环境,配合校园建筑起着衬托辅助作
用。体现园林式的校园,高水平的科研,
高质量的教学,科学化的管理。
通过绿化、美化的校园,笔直的校道
从校门延伸至生活区,两旁绿草如茵,鲜
花盛开,花带、绿化带交错有序,整齐规
范,长廊、景观建筑[7]别具一格,文化氛
围浓厚。校园内的松柏、大王椰、柳树、翠
竹等各种树木30余种,草坪10000多平方
米。目前,校内花坛、凉亭风格雅致,小
桥清池别有韵味,红花、绿叶相互辉映,形
成了四季常绿的美丽景观,成为学生饭后
聊天、看书休闲的好去处。
在校门口、教学楼、宿舍楼的显眼处,
到处可见墙上贴着一些制作简洁的标示
牌,上面写着“请您把废弃物放进果皮箱,
这样您才是我们文明学校的一员!”有的
充满诗意,如:“我愿化作一滴雨,洗出一
个干干净净的世界。”校园内,一墙一角皆
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绿化、美化校园
环境,优化校园文化,为学生营造文明、和
谐的育人环境。
为把我校建成一流的校园环境。我们
的校园绿化、美化目标是:结合学校的自
然和人文背景,充分发挥环境的抽象性、
象征性特点,表现出大学校园作为科学殿
堂的一种神圣、崇高且震撼人心的科学
美,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自然美,一种展
示着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艺术美。使
大学文化精神在校园环境中得以流露,得
以涵养,得以饱含酐畅。我们的事业将更
加生机勃勃、蒸蒸日上,我们学校的明天
将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杜文贞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美丽校园[J]
高校后勤研究2007,(1):76-78
[2]葛贤林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良好育
人氛围高教与经济2007 20(1):37-39
[3]刘艳萍,董文珂花卉在校园绿化中的应
用北方园艺2006,(5):122~123
[4]肖运成校园绿化与植物造景安徽农业
科学,2006,34(20):5233-5
234
[5]李治中绿化美化校园优化环境育人--高
校园林绿化系统工作只之关键高校后勤研究2
007,(1):92-93
[6]王学光绿化美化校园推进学校可持续
发展高校后勤研究2007,(3):113-114
[7]徐玉秀论校园景观设计国外建材科技
2007,28(1):114-116

以《绿色生活》课程为主题,自拟题目,结合绿色校园建设写一篇小论文。3000字

绿色生活 “绿色生活”是将环境保护与人们的日常衣食住的生活,融入一体的新文明、新风尚的生活。 绿色生活作为一种现代生活方式,包括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将绿色生活概括为五个方面: 1、节约资源、减少污染: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经济迅速发展,同时由于过度开发和技术的相对落后造成资源日渐贫乏,环境问题也显现出来,倡导绿色生活,要求人们充分而无污染或少污染地利用资源; 2、绿色消费、环保选购:绿色生活还倡导人们选购环保节能产品,比如节能日光灯,选购小排量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这个离我们学生还比较远了。 3、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充分利用资源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比如一纸多用,双面打印,一水多用。 4、分类回收、循环再生:对于废旧电池类的回收不仅能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而且还能回收贵重金属,也不知大家有没有什么方法处理这些,我是没有办法,只有少用,并且保留着,不让他进入环境。 5、保护自然、万物共存:环境日益明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的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超出了自然净化所能承受的能力,破坏了大自然中的平衡。 而在实际行动中,绿色生活的内容也非常广泛,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燃气,选用节能电器和灯具,少用或不用超薄塑料袋,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少寄或不寄贺卡(选择电子贺卡),少用餐巾纸多用手帕,不浪费食物,不大吃大喝,少制造生活污水;爱护环境,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尤其不要乱扔废旧电池,分类放置垃圾(在我们实际情况难衽啊,不过有条件的话就不定不要忘记);爱护花草,爱护树木,少用化学药剂,使用无磷洗衣粉,不乱挖发菜、甘草、冬虫夏草;还可以报名参加植树,现在我们还不太习惯为环保捐款,不然的话还可以为环保捐点钱。一句话,有利环境的事情多做,不利环境的事不做,同时多多向家人、亲属、朋友宣传环保知识和环保观念 绿色生活还要求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一种安全健康、无公害、无污染的生活;是人类通过自身包括生活举止在内的所有实际行动,来实践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它的最终目的则是要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天然节奏和自然循环相一致。因此,绿色生活是新世纪的时尚,它体现着一个人的文明与素养。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场所,创造优质的校园环境对于提高教师教学效果,树立良好学习风气,促进师生教、学积极性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创造“绿色校园”硬件环境的同时,倡导“绿色生活”方式,保障教师、学生身心健康,在当今的高等教育工作中具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大学校园是师生教、学、活动、生活的场所,是学生成长、走向社会的重要通道。如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创建一个绿色和谐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在这个环境中能更好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当今高校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绿色校园建设即是要建设环境绿色环保、管理服务科学、思想进步创新、生活愉悦健康的“绿色校园”。 校园环境建设要具有可持续性,可考虑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 一 1.校园绿化。校园绿化建设应分为教学区、学生生活区、学生娱乐区、家属区。这四大区域形成了校园整体布局,每个区域由于功能不同,所以相对独立,但是又要有一定的联系,各个区域与其周围空间就构成了绿化环境的小单元。2.雨水处理。校园场地可利用雨水渗透保持自然雨水流动。在校园花园和路面建设中,尽量采取可透性强的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可渗透水地面的面积。 3.日照采光。天然光相比其他能源具有清洁、安全的特点,充分利用天然光可节省大量照明用电。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有限的自然采光,实现自然光与照明光自控相结合。4.未来扩展。场地开发应当包含学校未来所有潜在扩展以适应未来的需要。 二、“绿色校园”人文建设 :1.绿色管理。管理机构尽可能使用节能、节水产品,节约使用办公用品,尤其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纸张和电脑耗材;按照规划对高能耗的办公用建筑及其采暖、空调、照明系统进行节能改照;冬夏两季使用空调时,严格按照文件规定调节温度。 2.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的建设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显得尤为重要。老师充满爱心,教学不厌其烦、语言合理、举止文明,学生才会“亲其师”,继而“信其道”。学校可以定期邀请德育专家来校做师德讲座,并利用教师听课、进修的机会进行师德教育。学校德育部门还可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泛进行师德教育。潜移默化地让良好的师德师风来感染学生,引领学生。 3.学生养成教育。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这些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可以帮助学生知荣明耻,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学风,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奋发学习、积极向上的绿色氛围之中。绿色校园的建设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绿化,其特殊性是由校园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决定。校园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更应该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 在现阶段,人类只能生活在地球上,而地球只有一个。用实际行动切实遏止污染物的排放,进而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一项伟业。作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员,中国已经责无旁贷地投身于这项崇高的事业之中。   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是遭受全球环境污染不利影响较为严重的发展中国家。在环保问题上,虽然也经历过挫折,但中国一直坚持负责任的态度,承担了应有的国际义务,并大力倡导、支持和积极参与资源环境领域的国际合作。适应新的形势需要,中国政府已将环境保护列为基本国策,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制定和公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采取了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减缓人口增长、推进法制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并确立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到2010年比2005年末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森林覆盖率由18.2%提高到20%等目标。我们正在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复兴的宏伟战略,也是关系世界可持续发展、和平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国在环保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和高度赞誉。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概念,并对其主要任务作出具体部署,完全符合13亿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对全球环保事业的积极贡献。   生态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现实的目标。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目前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重要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的重大进步,也是人类发展理念、道路、模式的可喜升华。它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合理的消费模式及和睦和谐的人际关系为主要内涵,倡导人类在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物质与精神财富的创造和积累。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是人类宝贵的思想财富。   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的好。生存与发展,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全球性的资源和环境危机,要求世界各国采取一致行动。唯有各国联手妥善应对,我们居住的地球才有望变得更加蔚蓝可爱、生机盎然。人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各国互相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人类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和谐美 垃圾的分类回收是减少环境污染、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垃圾分类回收现行的办法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法是在垃圾场对大批量的垃圾集中分类,其缺点是很难实现准确分类,回收的各个种类中含杂质成分较多,且设备较为庞大。第二种方法是在垃圾投放源头利用人工将垃圾依规定分为若干类,此法要求投放者有较高的素质和垃圾分类常识,准确率低的同时也给投放者造成诸多不便。比如在环保意识较强的德国,一贯的理论是:让市民先分类,也就是利用黄口袋、褐色垃圾桶等方式,对垃圾进行事先分类。这种分类虽然从理论上说可行,但在实际运作中,人们会将大约30%以上的垃圾扔错地方,特别是在大城市。 根据垃圾分类的发展趋势和现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自动分类垃圾桶,即在投放源头,利用机器把有回收价值的垃圾分类筛选,并作出适当的预处理,以减少人员在垃圾回收中的劳动,实现可持续发展。如: 1放置在公园,街道,体育馆等公共场所。2可一次性投放多个垃圾,但每次仅对一件垃圾进行分类。3回收三类最有价值材料:塑料,玻璃,金属。4其余垃圾归为其他类。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将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将不同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能有效控制垃圾管理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并保护环境。同时,将可回收物筛选出来,使其进入循环利用系统,能避免可回收垃圾与其他垃圾的混合,保护垃圾再生性且有效减少处理量。作为生活垃圾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分类收集还能有效减少碳排放量,具有社会环境的多重效益。 地球是我们温暖的家园,我们生活在这个美丽的大家园里,就应该好好的爱护、保护它.现在,每一座城市都在倡导低碳生活,只要我们不污染环境,不浪费能源,就能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环保、更绿色. 亲爱的朋友们,做到低碳生活是一种态度,而不是能力.我们每个人应该从节水、节电、节气、节碳、节油这种小事做起,一起去建立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只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行动,就一定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低碳环保,从而,让我们共同的家园拥有更美好的明天.

如何促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为主题1500字论文

浅思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
内容提要:新疆拥有鲜明的地域性、民族性、多元性特色文化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文化建设成效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随着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发挥优势,形成特色,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疆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疆文化 文化产业 产业发展
新疆位于欧亚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要冲,古代中国、印度、伊斯兰和希腊等四大文化体系交汇于此,形成了新疆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多风俗的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加快新疆文化产业发展,不仅是有效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群众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新疆建设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增强综合实力的重要途径和维护国家文化战略安全的重大举措。
一、新疆文化建设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全国各省区市一样,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新疆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增长,文化建设步伐显著加大。通过不断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繁荣文化市场,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程度不断提高,新疆文化建设走上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繁荣发展的新阶段。
文化艺术事业欣欣向荣。新疆现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0个,年均演出9000余场。艺术门类从以各民族歌舞音乐为主发展到歌剧、话剧、京剧、秦腔、豫剧、新疆曲子、儿童剧、杂技、曲艺、交响乐等各类艺术平衡发展的局面。一大批突出时代主旋律、具有浓郁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国内外舞台上一展风采。维吾尔歌剧《木卡姆先驱》、歌舞《我们新疆好地方》、话剧《吴登云》等20多部作品先后获得国家文化部“文华奖”等多个奖项。杂技“高空钢丝”等在全国杂技比赛和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分获“金狮奖”、“银狮奖”。
新闻出版行业异彩纷呈。新疆现有出版社13家,比1978年增加7家,用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和锡伯6种文字年出版各类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约3000种。650余种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获国家、省部级奖项。报纸98种,较1978年增加了58种,少数民族文字报纸占42%,有国内唯一的柯尔克孜文报纸《克孜勒苏报》、世界唯一的锡伯文报纸《察布查尔报》。全疆县以上新华书店有96家,其他书店1500多家,较1988年增长了7倍。各类印刷企业4000多家,印刷业年工业产值近11亿元。
广播影视事业精品迭出。新疆有省级广播电台、电视台、兵团电视台、教育电视台各1座,地级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9座、广播电视台8座。开办广播节目121套,用维、汉、哈、蒙、柯5种语言全年播出52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93.54%;开办电视节目141套,用维、汉、哈、蒙、柯、英6种语言全年播出57万小时,综合覆盖率达93.48%。2003年以来,新疆有328件广播影视作品获国家级奖项,其中6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26件获“中国新闻奖”,《新广行风热线》栏目荣获全国十大名栏目。天山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四部影片获中国电影“华表奖”,《买买提的2008》被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迎奥运献礼影片。
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1998年以来,新疆出版物陆续走入中亚、欧美、东南亚及港澳台市场,《福乐智慧箴言选粹》、《新疆自然保护区》等40多种图书进入“中国对外图书推广计划目录”。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与美国蒙勒克好莱坞电影公司联合制作的《神秘中国—丝路之谜》一片在全球在线播放,其DVD销往欧美地区。仅2000年至2006年,新疆与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425个。新疆广播电视“走出去工程”自2004年开始实施以来,中央和新疆的广播电视节目先后在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蒙古、土耳其五国落地播出。
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加快。2001年新疆成立了文化产业管理机构,文化产业的管理、服务和规划工作有序展开。自2002年起,新疆先后组织歌舞团、歌剧团等演出单位及民营企业的文化产品参加了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首届及第二届文博会,2007年参加第三届文博会的参展单位达48家,涉及文化、广电、出版、旅游等多个领域,展品包括和田玉、民族工艺品、精品图书、影视作品、歌舞演出等多方面内容,与国内外客商签约1.2亿元。新疆各地文化部门也积极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力促产业项目与市场接轨。随着新疆文化领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吸纳就业人数不断扩增,文化资源开发经营规模日益扩大,文化产品项目投资日渐活跃,新疆文化市场发展趋势良好。据统计,2008年新疆文化产业增加值近14亿元,同比增长35%以上,经营性文化产业机构万余个,从业人员数近3万人,已基本形成了集国家、集体、私营、个体等所有制并存,演出、娱乐、音像、网吧等门类齐全品种多样以及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市场经营格局。丝绸之路、龟兹乐舞、和田国玉等文化品牌声名鹊起。
当然,新疆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随着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鉴赏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呈多层次、多形式和多样性发展趋势,这既为文化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也显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一是认识不足,资金投入少,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相对不足,传统的思维观念导致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认识不够。近年来,国家和自治区对新疆文化事业的投入显著提高,但由于基数小、历史欠账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政府对文化产业的管理仍沿用事业管理体制,一些改革措施难以落实、成效难以显现。现行的文化产业体制还存在政企不分、职能交叉、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概念模糊等问题。文化企事业单位长期属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模式,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文艺单位“等、靠、要”问题突出,市场适应能力弱。二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人才缺失严重。目前,新疆文化基础设施普遍处于落后、老化的现状,百姓休闲娱乐的场所有限,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还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外来文化冲击和对民族传统文化挖掘传承的缺失,一些民间文艺、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逐渐消亡,急需拯救、恢复与传承。而因自然环境、生活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因素的制约,文化事业队伍中人才外流严重。三是文化资源产业化经营不到位。目前,新疆文化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呈现,但因受到传统文化事业管理体制的制约,文化资源整合难度较大,文化企业单体规模较小,导致文化产业产值总量较小,整体竞争力偏弱,文化产品市场影响力小。四是文化产品精品缺乏,“走出去”能力有待提高。新疆的文化产品的传播与其拥有的地缘优势,文化资源的丰富、独特性不相称。主要表现为一些文化产品如杂技、歌舞、音乐等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展示方面,还主要局限于为经济或宣传形象“搭台”的层面。
二、新疆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与潜力
新疆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它所包涵的内容极其丰富,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优越的地理位置。新疆位于亚洲中心腹地,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要冲,与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八国接壤,是我国与邻国交界最多的省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通往欧洲的“咽喉”。目前已形成了民航、铁路、公路环形布局,纵贯南北、横连东西、通达率不断提高的交通网络格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为新疆文化大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丰富的自然资源。新疆地域辽阔,地理形态复杂多样,自然风光独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还是举世闻名的“瓜果之乡”。它孕育的文化在质朴中深藏博大、本真、原初性,处处展现着文化的独特、神秘与魅力。
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新疆是多教汇集地,原始宗教、萨满教、袄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先后在新疆广泛传播。古文化遗址、丝绸之路、克孜尔千佛洞、交河故城、尼雅遗址、楼兰遗址等丰富的文化遗迹享誉中外。《十二木卡姆》获联合国“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英雄史诗《玛纳斯》等14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优秀的文化底蕴是新疆文化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石。
多民族的异域风情。新疆是多民族、多宗教、多语种地区,多元兼容并包的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产业发展素材,13个世居民族就使用着10种语言,我国四大史诗在新疆就有《玛纳斯》、《江格尔》和《格萨尔》三部。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自然崇拜、神话传说、歌谣曲赋、舞蹈、服饰、建筑、手工艺、礼仪习俗以及生存理念、生活和生产方式等在内的多种文化载体与形式,都展示了浓郁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多元性特征,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独特神秘,魅力无限。
三、加快发展新疆文化产业的途径
新疆独具特色、丰厚质朴的文化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大力挖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解放文化生产力,在深度开发和挖掘保护中形成规模、做成产业、打造品牌,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是当务之急。
一是转变观念,多渠道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认识发展文化产业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创新思路,着眼于市场需求,培育和扶持文化企业。加大对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造力度,加快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使之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文化企业。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积极吸引外资参与相关领域文化产业经营,使文化资源开发与地区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机制的作用,逐步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力量相互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份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组织协调机构,将文化产业发展纳入全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研究制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阶段目标的实施与建设。加快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扶持其做大做强。重视文化产品的销售推介,加大新闻媒体的强势宣传,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加强文化产品目标市场的营销,开发市场潜力。建立新疆文化产业网站,构筑快速、便捷、现代化的宣传营销网络平台,利用文化资源和品牌最引人注目的闪光点,推介新疆的文化形象和产品,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吸引力。
三是形成特色,打造品牌。鼓励支持特色文化产品的开发,深入挖掘、提升文化资源的内涵,探求适合产业发展的途径和模式。围绕和阗玉文化、伊犁酒文化、新疆民族风情旅游、历史文化旅游、民族歌舞、民族饰品开发、民族饮食等主题,进一步挖掘并做大做深,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潜力的知名文化品牌。积极促进文化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不断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不断提高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努力实现文化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统一。
四是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环境文化内涵。文化素质决定劳动力的素质。努力建立公共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与国民经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相适应的机制,不断夯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设立新疆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护和扶持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力度,加大对优秀文学艺术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鼓励各民族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鼓励各地充分挖掘本地民族文化,在异域风情上大做文章,提升文化内涵。如在城市建设、环境绿化等方面,突出新疆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建筑风格上,努力将民族风格与现代审美统一起来,形成不同民族风格的特色建筑风景带。在环境绿化美化亮化中,将新疆的胡杨树、沙枣树、红柳等特色植物与现代城市绿化景观植物相结合,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环境绿化美化风景线,打造独具魅力的城市景观植态环境。
五是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这一切都取决于人的智慧。文化产业大发展,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培养和引进一批经营管理人才、文化经纪人才和科技创新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懂政策、会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立起引得进、留得住、用的活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企业参与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参考文献:
1、张运德:《以先进文化为导向推进新疆文化产业发展》,《新疆社科论坛》,2004年第3期。
2、《文化产业政策汇编》,文化部文化产业司,2004年。
3、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50周年筹委会办公室:《新疆50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
4、2007-2008年《新疆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新疆财经大学论文选题怎么选

经济学需要研究的学科和范围都非常广。
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参考如下:1、我国绿化工程监理微观环境分析。
2、知识产权对微观经济的作用机理研究。
3、外生驱动互联网消费增长的微观空间计量研究。
4、房地产市场反周期宏观调控政策绩效的微观探析。
5、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现代服务业企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企业财务层面以信息技术产业为例。

上一篇:中国科学杂志社有限公司

下一篇:初中地理小论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