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已经去世的金属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2023-12-07 01:41

已经去世的金属学报主编

1926至1931年,李熏先后就读于长沙育才中学、明德中学、长郡中学和岳云中学。1932年高中毕业,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湖南大学工学院矿冶工程系学习,连年获得奖学金。毕业后,李熏任长沙楚怡高级工业学校教员。 1937年湖南省举行公费留学考试,李熏名列榜首。同年8月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深造,受业于安朱教授,颇得青睐。1938年他获布伦顿奖章和奖金;1940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随后留该校研究生部负责指导部分研究工作,培养出不少冶金学家。1946年南京国民政府曾授意中央研究院干事萨本栋教授聘请李熏回国就职,他托辞谢绝。1950年,雪菲尔德大学授予李熏冶金学博士学位,李熏是中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学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李德全和周培源率团访英,团员涂长望特邀李熏至伦敦,当面恳请他回国。不久,郭沫若院长又写信,代表中国科学院邀他回国筹建研究所。李熏遂邀集在英的柯俊、张沛霖、张作梅、庄育智、方柄等共商建所事宜。1951年8月,李熏取道香港,回到中国。李熏于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1961年12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兼中共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主席团成员、技术科学部主任;他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副理事长,《金属学报》主编;并曾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届代表和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在辽宁省工作期间,曾任中共辽宁省委委员、辽宁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科学技术协会代理主席等职。1983年初,李熏肺炎初愈,为探讨中国科学院和所属有关研究所面向冶金工业建设的新途径,全面考察中国新建的冶金工业,由宝山钢铁总厂回京不久,即赴攀枝花钢铁公司、长城钢厂、武汉钢铁公司等地考察,在考察中,途经昆明时,于1983年3月20日凌晨去世,时年70岁。

张沛霖的人物简历

张沛霖 ,核材料科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12月27日,生于山西平定。两岁失怙,母亲节衣缩食,供他上学。1933年,初中毕业,考入太原进山中学高中。张沛霖学习成绩优异,兼得山西省和进山中学两项奖学金得以维持学业。1936年,同时被北京大学地质系和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录取,他选择了西南交通大学。 卢沟桥事变后,张沛霖随平津流亡学生于1937年冬到西安,考人西安l临时大学,不久该校迁至城固。1938年3月,西安临时大学更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1938年7月,奉教育部令: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与焦作工学院(今中国矿业大学和河南理工大学)和东北大学工学院合组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1940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冶金组。1940年秋,张沛霖毕业后到云南安宁资源委员会云南钢铁厂就业,从事炼铁工作。他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于1944年考取第八届中英庚款公费留学。1945年,张沛霖进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冶金学院深造,研究钢的冷加工和氢在钢中的行为。于1949年初获得博士(Ph.D)学位,并获得该校冶金研究布仑吞(Brunton)奖章和奖金。随即继续在该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11月李薰先生应邀决定回国筹建金属研究所,张沛霖先生于1951年春先期回国,是中国科学 院金属所创始人中最早回国的一位,他为筹划全所建设、开展研究工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金属所各方面的工作迅速开展。张沛霖先生1956年创办的《金属学报》,逐渐成为国内外较有声望的学术刊物。1958年,金属所转向发展新材料、新技术,张沛霖先生参与了这个重要的战略决策,并具体领导了核材料的研究工作。1963年初,张沛霖先生被调到北京,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冶金方面总工程师、核工业部核燃料局总工程师,兼金属研究所副所长,密切了部与所的协作。近30余年,张沛霖先生从事核燃料冶金、核材料方面的研究与技术工作,领导解决了一系列关键性重大技术问题。在各种类型核反应堆的燃料元件方面,以及铀的冶金和加工方面,对我国核科学技术事业和国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2005年9月15日14时30分在北京不幸逝世,享年88岁。

金属学报的介绍

《金属学报》创刊于1956年,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金属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材料冶金领域的学术性期刊。著名科学家李薰先生任首任主编, 柯俊院士为现任主编, 师昌绪院士为名誉主编。《金属学报》主要刊登冶金科技和材料科学与工程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原始学术论文和高水平的综述性文章,是我国在该领域历史悠久、学术水平高的核心期刊之一。

王苹的个人简介

王 苹 出生年月:1970.9 籍 贯:四川成都 职 称:副教授 学科专业:复合材料,物理化学 研究方向:复合材料制备,材料热力学计算,网络课程 联系地址: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 邮 编:430070 ,教学情况 主要承担物理化学,普通化学,实验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课程教学 学习和工作简历 1988年9月~1992年7月 武汉工业大学材工系,获学士学位 1992年6月~1996年7月 武汉工业大学材工系工作 1996年9月~1998年7月 武汉工业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实验室工作 1998年9月~2001年6月 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材料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8年9月~至今 在武汉理工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系工作 2002年2月~ 在职攻读武汉理工大学攻读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 2004年9月~2005年1月 四川外语学院 获 英语高级班结业证书 2005年9月~2006年1月 上海外国语大学 获 出国留学预备人员英语高级班结业证书 2006年1月-2006年6月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 获 高校基础课出国研修项目(TSEE)硕士学位证书 科研情况 1.新型可吸收废气生态涂料的研究,1万元,硅酸盐中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负责 2.梯度结构-功能一体化高透波陶瓷天线罩的研制,34万元,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参加 3.Ti2AlC系金属复合材料的结构形式及机理研究,14.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参加 4.清洗大型设备冷却水系统用清洁剂,1万元,横向,负责 获奖情况 2005年 湖北省多媒体课件三等奖 2005年 理学院教学工作三等奖 2003年,理学院多媒体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2002年,获理学院优秀教学三等奖。 2002年,获理学院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一等奖。 代表性论文 1.物理化学电子教案,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6 2.物理化学习题精解,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8 3.工科物理化学课程讲授方法改革探索,教育研究论丛第三辑,2003.5 4.浅谈物理化学多媒体教学的利弊,教育研究论丛第四辑,2004.5 5.材料类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改革,交通高教研究,2004.6 6.掺入TiC对热压合成Ti2AlC材料的影响,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10 7.碳化硅粉体表面乳液聚合处理及特性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4.5 8.高固体含量陶瓷料浆稳定机理及粉体表面改性方法,佛山陶瓷,2001.4 9.碳化硅陶瓷粉体表面改性的研究,云南大学学报,2002.1。

上一篇:药学核心期刊哪个投稿快

下一篇:化学工程师杂志投稿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