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河北青年报冀中编辑部

发布时间:2023-02-09 09:57

河北青年报冀中编辑部

方纪的简介:

方纪是现当代著名作家,河北省辛集市人,原名冯骥。幼年在外祖母家生活。中学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对文学发生兴趣,并参加了左联。

1935年参加一二九学生运动并加入共青团,次年加入共产党。后被派回家乡束鹿工作。抗战爆发后南下武汉、长沙、重庆等地,做宣传工作。

1939年离开重庆到延安,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敌协会、中央党校三部、《解放日报》工作。抗战胜利后任热河省文联主席。

后调冀中,参加土改,写了反映冀中人民抗日和土改革命运动的长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等。1949年到天津,先后任《天津日报》文艺部主任,天津文联党组书记等职。

1956年6月,参加长江水文勘查队,写有长诗《大江东去》、《不尽长江滚滚来》。1960年10月创作散文《挥手之间》。

描述毛泽东1945年8月离开延安去重庆谈判时的感人场面。此外,还出版了文学评论集《学剑集》,文革中被迫害致残并且在1998年的4月29日去世。

扩展资料:

1936年方纪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新中国成立后,他曾历任天津日报社编委、文艺部主任。

保卫世界和平大会天津分会秘书长,中苏友好协会天津分会总干事,天津市文化局局长、党组书记,市作协主席、

《新港》杂志主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联党组书记、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天津市第一、二、三、四、五、六、七届政协常委,市委第二届候补委员。

方纪在五大道居住期间,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比如《挥手之间》《到金沙江去》《三峡之秋》等散文,其中《三峡之秋》被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母亲河。

他还著有中篇小说《老桑树底下的故事》《不连续的故事》,评论集《学剑集》,散文集《长江行》,诗集《不尽长江滚滚来》,长诗《大江东去》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1956年春,方纪得到了一次赴长江考察的好机会。那是周恩来提名让他以人民日报社特邀记者的身份,参加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和长江河源水文查勘队的工作。

那一年的5月15日,方纪与徐迟随一支专家查勘队登上了“民众”号客轮溯流而上,揭开了征服长江的序幕。

他随这个水文查勘队在长江上游工作了4个月,从武汉溯源而上,经三峡过岷江、金沙江,反复多次全面观摩了长江全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方纪

孙犁简介

孙犁(1913.4.6-2002.7.11)原名孙树勋,曾用笔名芸夫,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中共党员,抗日老战士,被誉为“荷花淀派”的创始人。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33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研究生。1937年参加工作,任安新县同口镇小学教师,1939年后参加抗日工作,曾任河北抗战学院教官,晋察通讯社、晋察冀边区文联、晋察冀日报社及华北联合大学编辑、教师等职业,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教师,《平原杂志》编辑。《孙犁全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孙犁纪念馆”座落在河北省安新县“华北明珠——白洋淀”畔。
中文名:孙犁外文名:原名孙树勋、笔名芸夫别名:孙树勋国籍:中国(河北安平)民族:汉族出生地:河北省安平县孙遥城村出生日期:1913.4.6逝世日期:2002.7.11职业:创作、教学、编辑、抗战毕业院校:河北保定育德中学信仰: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开创抗战文学——“荷花淀派”代表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度春荒》
孙犁(1913年4月6日~2002年7月11日),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创始人。原名孙树勋。河北省安平县人。12岁在安平县城上小学时,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鲁迅和文学研究会对他有很大影响。他一直相信艺术为人生的主张。孙犁14岁考入保定育德中学。学习期间,开始阅读社会科学、文艺理论著作和一些苏联文学作品,扩大了他的视野,并为后来的创作和评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中毕业后无力升学,流浪北平,在图书馆读书或在大学旁听,曾用笔名“芸夫”在《大公报》上发表文章。还先后在市政机关和小学当过职员。
1936年暑假后,孙犁到河北安新县的小学教书,在这里他对白洋淀一带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后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 孙犁的小说有诗体小说之称。
编辑本段人物成就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曾编印出版革命诗抄《海燕之歌》,在《红星》杂志和《冀中导报》副刊上发表过《现实主义文学论》《鲁迅论》等论文。1938年秋,在冀中区办的抗战学院任教,1939年春调阜平,在晋察冀通讯社工作。此后,在晋察冀文联、《晋察冀日报》、华北联大做过编辑和教员,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1941年回冀中区参加编辑群众性的大型报告文学集《冀中一日》,并写成《区村和连队的文学写作课本》(后改名《写作入门》《文艺学习》,多次重印)。
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发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等短篇
孙犁
小说。1945年回冀中农村,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56年起因病辍笔。1977年以后,又写有不少散文和评论以及少量小说。从40年代起,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2003年7月,孙犁纪念馆在河北省安新县白洋淀荷花大观园落成,2004年7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十一卷本四百余万字的《孙犁全集》。
孙犁的作
孙犁全集
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1944年去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工作和学习。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冀中农村从事写作,直至解放。这一时期,他参加了土地改革工作,写有《钟》《碑》《嘱咐》等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孙犁在《天津日报》工作,同时继续文学创作。
风云初记
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写于50年代初,以滹沱河沿岸两个村庄为背景,围绕着高、吴、田、蒋四姓五家在抗战初期的生活史,细致地勾勒了冀中平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展现了七·七事变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织人民武装、建立抗日根据地的壮丽画卷。作者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描摹抗日根据地的风云变幻,虽语多风趣而不落轻佻。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写成于1956年。小说通过铁(匠)、木(匠)两家十几年间友谊的建立和破裂的过程,揭示了50年代初期北方农村的生活风貌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给予农村社会的深刻影响。作品成功地塑造了小满儿这个处在生活的十字路口,性格矛盾的人物形象,在读者中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6年以后,作者因病长期搁笔,但他以《天津日报》副刊《文艺周刊》为阵地,发现和培养了不少青年作家。这个时期,他还写有散文集《津门小集》、论文集《文学短论》等。
孙犁解放前及解放初期的创作结集为《白洋淀纪事》(1958),
白洋淀纪事
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面,以明丽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以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帜,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孙犁的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芦花荡》、《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篇章。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孙犁的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农村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战斗情景。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反映社会主义跃进的时代,推动社会主义时代的跃进》)
其作品《报纸的故事》收入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芦花荡》被收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教材第二课。以及语文鄂教版七年级下册12课。
编辑本段著作目录  《荷花淀》(小说、散文集)1947,香港海洋书屋;1959,人文(高中语文课本) 《芦花荡》(短篇小说集)1949,群益(人教版课文)报纸的故事(北师大版第十一册)
《嘱咐》(短篇小说集)1949,天下出版社
《村歌》(中篇小说)1949,天下出版社
《农村速写》(散文、小说集)1950,读者出版社
《采蒲台》(短篇小说集)1950,三联出版社
《山海关红续歌》(诗集)1951,知识书店出版社
《风云初记》(长篇小说) l集,1951,人文;2集,1953,人文;1—3集,1963,作家
《白洋淀纪事》(小说、散文集)1958,中青出版社
《铁木前传》(中篇小说)1959,天津人民出版社《津门小集》(散文集)1962,百花出版社
《白洋淀之曲》(诗集)1964,百花出版社 《晚华集》(散文集)1979,百花出版社
《秀露集》(散文、小说集)1981,百花出版社
《耕堂杂录》(杂文集)1981,河北人民出版社
《疆定集》(散文集)1981,百花出版社
《琴和箫》(小说、散文集)1982,花山出版社
《孙犁小说选》1982,四川人民出版社
《孙犁文集》(l一5册)1981一1982,百花出版社
《耕堂散文》1982,花城出版社
《尺泽集》(散文集)1982,百花出版社
《孙犁文论集》1983,人文出版社《书林秋草》(杂文集)1983,三联出版社
《孙犁散文选》1984,人文出版社
《远道集》(散文)1984,百花出版社
《老荒集》(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出版社
《陋巷集》(散文集)1987,百花出版社
《耕堂序跋》1988,湖南人民出版社
《无为集》(散文)1989,人文出版社
《芸斋小说》1990,人民日报出版社
《孙犁文集》正编5卷,续编3卷,共8卷,2002年,百花文艺出版社
《孙犁全集》共11卷,200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
《相片》小说型短文,被选为六年级上册课文
编辑本段评价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
孙犁纪念馆
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图画。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他的作品有: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FHJF 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
耕堂读书记
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编辑本段散文  《相片》《识字班》 《第一个洞》 《游击区生活一星期》《三烈士事略并后记》《塔记 》
书的梦
《王凤岗坑杀
孙犁散文
  抗属》 《采蒲台的苇》 《安新看卖席记 》 《张秋阁 》《光复唐官屯之战》 《学习》 《宿舍》《节约》 《小刘庄》 《挂甲寺渡口》《厂景 》《访旧 》《婚俗》 《一天日记》 《回忆沙可夫同志》 《黄鹂 》《石子 》《善闇室纪年》序《伙伴的回忆》《服装的故事《悼画家马达》《删去的文字》《童年漫忆》《谈赵树理》《谈柳宗元》《吃粥有感》《红楼梦》杂说《方纪散文集》序《书的梦》《画的梦》《戏的梦》《夜思》《悼念李季同志》《乡里旧闻》《同口旧事》《新年悬旧照》《报纸的故事》《亡人逸》《芸斋琐谈》《母亲的记忆》《青春余梦》《芸斋梦余》《猫鼠的故事》《夜晚的故事》
编辑本段风格  读孙犁的作品,最早是从小说开始的。给我强烈的印象是风格别致。同是战争题材,却很少描绘血与火,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没有复杂的战争描写,而是更多地展示战争中人物心灵的美,却自有一种吸引人的神奇力量。他笔下的白洋淀风光,清新疏朗,散发着潮润润的水气,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弥漫着浓郁的诗意。那时最爱读的是《芦花荡》和《荷花淀》,至今一闭眼,便浮现出朦胧迷离的月光下,听水生说明天要到大部队去,水生嫂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多细腻、传神的细节哟!
也许是年龄小、阅历浅吧,那时不怎么爱读孙犁的散文,觉得太平淡,没有奇崛的句子,词藻也不花哨,写人叙事,多是白描。那时更喜欢浓妆艳抹,词藻华丽,热烈奔放,甚至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假、大、空”式的抒情散文。随着年龄地增长,阅历地加深,才感到孙犁的散文讲究情感的节制,含蓄蕴藉,朴素洁净,像在水中淘洗过似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大美”,才领悟到浓妆艳抹易,平淡自然难,做到“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淡而有味”就更难。这时,爱其散文胜爱小说,对其新时期的散文更是钟情不已。《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无论怀人记事,思及故乡,追忆童年和战争岁月,还是咏物之作,都融入了深刻的生活感悟。孙犁先生不喜欢官场,远离热闹,自甘寂寞,正因有了这种难得的品性,才能长期以宁静沉潜的心态,进入到一般人难以企及的宏大深邃的艺术境界。
孙犁先生的散文是“写人生”的散文。他是一位富于哲思的作家,他的这些哲理思考,大都伴随着形象和激情一起出现,所以,在许多情况下,又帮助着其作品诗情画意地形成。他常常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升华出人生的感慨,在作品中凝聚、昭示着深沉的人生情致,不仅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从中悟出关于人生、社会和自然的道理。读其散文,如同聆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平静随和地倾诉,需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读。《黄鹂》中,他充满深情地写道:“各种事物都有它的极致。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就是它们的极致。”在《贾平凹散文集序》中,他赞喻贾平凹像是在一块不大的园田里耕耘不已的农民,同时又提醒作家:“文艺之途正如人生之途,过早的金榜、骏马、高官、高楼,过多的花红热闹,鼓躁喧腾,并不一定是好事。人之一生,或是作家一生,要能经受得清苦和寂寞,经受得住污蔑和凌辱。要之,在这条道路上,冷也能安得,热也能处得,风里也来得,雨里也去得。” 孙犁先生生活简朴,不慕荣华,他对头年冬季贮藏的大白菜根部生出的黄白色菜花喜爱之极,精心放在水盆里,摆在书案上。于是便有了那篇字字珠玑的美文《菜花》。他认为菜花小而平凡,但同样是美的。作者在结尾写道:“现在,我已衰老暮,久居城市,故园如梦。面对一株菜花,忽然想起许多往事。往事又像菜花的色味,淡远虚无,不可捉摸,只能引起惆怅。人的一生,无疑是个大题目。有不少人,竭尽全力,想把它撰写成一篇宏伟的文章。我只能把它写成一篇小文章,一篇相当于菜花一样的散文。菜花也是生命,凡是生命,都可以成为文章的题目。”1992年孙犁先生写了一篇意味淡远的《扁豆》。“白扁豆细而长,紫扁豆宽而厚,收获以后者为多。我自幼喜食扁豆,或炒或煎。煎时先把扁豆蒸一下,裹上面粉,谓之扁豆鱼。”写到这里,突然一转,切入1939年的生活记忆,与一个单身游击队员共同生活的时光。“每天天晚,我从山下归来,就坐在他的已烧热的小炕上,吃他煎的玉米面饼子和炒扁豆。灶上还烤了一片绿色的烟叶,他在手心里揉碎了,我俩吸烟闲话,听着外面呼啸的山风。”由物及人,对战争年代同志间生死与共、相见以诚的和谐关系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与怀想,朴实真挚,情理兼备,境界高远,细中见大,灵动飘逸,炉火纯青。
在十七年间,孙犁的小说从书名来看似乎是未完成之作,细细品味,才能发现其中的甘苦体验。孙犁先生的风格与日本川端康成类似,但二人的源头却迥然不同:孙犁源于对故土的爱,而后者却因其生世。孙犁对“小说散文化”孜孜以求,善于刻画形形色色的村姑形象:一方面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并赋予其革命色彩;另一方面又在关于革命的叙事中,突出乡村日常生活的清新与阴柔意味,从而在实际上展示一个为人低调、襟怀淡薄、情感阴柔的作家在革命年代对于人生的某些独到发现。
文如其人。孙犁一生淡泊名利,深居简出,低调为人,爱憎分明。作家谢大光在《孙犁印象记》中说得好:“孙犁的作品和他的为人是完全一致的,可以信赖的。这里可以借用他在纪念俄国作家契诃夫时所说的一段话:‘我们只能从他的作品认识他。……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编辑本段纪念馆  著名文学家、荷花淀派创始人——孙犁纪念馆坐落于被誉为华北明珠——白洋淀的荷花大观园内,由安新县委、县政府主持兴建,于2003年7月建成。
其故里河北省安平县也在筹备建故居与纪念馆。

河北省的各个城市里的所有报纸的名称?多多益善!!!快速回答哦哦哦哦哦

河北日报

河北工人报

石家庄日报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

邯郸日报

邯郸晚报

邢台日报

牛城晚报

保定日报

保定晚报

廊坊日报

衡水日报

沧州日报

沧州晚报

唐山劳动日报

秦皇岛日报

承德晚报

承德日报

张家口日报

张家口晚报

河北农民报

少年智力开发报

河北经济日报

张家口广播电视报

河北青年报

燕赵老年报

精品导报

河北科技报

现代物流报

衡水晚报

河北法制报

杂文报

大众阅读报

初中生周报

学苑新报

体育生活报

河北广播电视报

河北广播电视报·廊坊版

河北广播电视报·邢台版

现代护理报
开滦日报

冀中能源报

家庭百科报

华北石油报

中煤地质报

石油管道报

语文周报

沧州广播电视报

声屏之友

河北电力报

燕赵晚报

视听之友

唐山广播电视报

邯郸广播电视报

都市时讯

藏书报

人物周报

唐山晚报

保定广播电视报

读书时报
中原商报

少年素质教育报

书刊报

衡水广播电视报

承德广播电视报

燕赵都市报

秦皇岛晚报

定州日报

河北大学校报

河北师大报

河北科技大学报
河北医科大学报

河北农大报

河北经贸大学报

河北理工大学校报

河北建工学院报

河北科技师院

河北大学校报(医学版)

华北电力大学报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报

石家庄铁院

邯郸学院报

邢台学院报

保定学院报

廊坊师院

唐山师范学院报

承德医学院报

石家庄经济学院报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报
承德石油高专报

石邮校报

燕山大学报

河北党校报

河北金融学院报

武警学院报

河北北方学院报

河北工程学院报

孙犁简介

孙犁 1913年4月生,2002年7月11日逝世,现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
中学毕业后曾任小学教员。1938年投身冀中人民的抗日斗争,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冀中抗战学院、华北联合大学、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教员和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晋察冀边区文联编辑。1949年后,在天津日报社工作,历任副刊科副科长、编委、顾问,长期主持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顾问,中国文联名誉委员、原委员,天津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原主席,天津市文联名誉主席等职。
孙犁一生笔耕不辍,1927年开始文学创作,1945年在延安《解放日报》发表他著名的短篇小说《荷花淀》。他从事文学创作75年来,著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村歌》,文学评论集《文学短论》等,另有《孙犁文集》正续编8册和《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如云集》、《曲终集》10种散文集传世。孙犁是中国解放区文艺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众多经典性的作品,描绘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一幅幅壮丽、清新的文学画图。全国解放后,孙犁文学创作继续取得长足的进展,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小说,散文大家,被认为是著名文学流派“荷花淀派”的创立者。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孙犁文学创作迎来了第二个高峰,他的作品以思想的深邃,文体的创新,艺术风格的鲜明和炉火纯青,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
作为孙犁文学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犁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为解放区文学和天津文学的繁荣,为天津业余作者特别是工人作者的成长付出了极大的心血。他开创了天津日报文艺副刊热心扶植青年作者的优秀传统,几十年来为天津和全国文坛培养了一批批知名作家和业余创作骨干。他是我国报刊史上一代编辑典范。
孙犁同志是我国革命文学的一面旗帜,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一位大师。他始终不渝地遵循党的文艺方针,身体力行发扬并丰富了我国革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中国革命文学的卓越贡献,他崇高的文品、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赢得了广大作家和读者的敬爱。
孙犁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采蒲台》、《嘱咐》,中篇小说《村歌》、《铁木前传》,长篇小说《风云初记》,叙事诗集《白洋淀之曲》,通讯报告集《农村速写》,散文集《津门小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书林秋草》、《耕堂散文》,作品集《尺泽集》、《曲终集》,论文集《文学短论》,还出版了《孙犁小说选》、《孙犁诗选》、《孙犁散文选》、《孙犁文论集》以及《孙犁文集》等。

河北省近现代人物介绍(25)

韩振纪(1905—1975) 。生肖:蛇。河北省高邑县人。

早年考入保定甲种工业学校机械科,1925年毕业于保定陆军讲武堂。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集团军参谋(北伐)、西北军总部科员、第26路军总指挥部参谋。

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后被编入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红5军团第14军侦察科科长、第13军参谋处处长,瑞金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教员,红军学校副营长、营长、副团长,红军“公略步兵学校”训练主任(校长林野,政委张际春),军委纵队干部团作战科科长、团参谋长(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陕北抗日红军大学教员,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军事大队大队长;参加了中央苏区第四、五次反“围剿”和红一方面军长征。

全国抗战时期,先后任八路军115师第344旅687团副团长(团长张绍东,政委崔田民),延安中央党校军事研究室主任,第344旅参谋长(代旅长杨得志,政委黄克诚),八路军第2纵队参谋长(司令员左权,政委黄克诚)、第5纵队参谋长(司令员兼政委黄克诚),新四军军工部部长,“抗大”第5分校副校长、校长,“抗大”华中总分校副校长(校长陈毅),新四军第2师兼淮南军区参谋长(师长兼司令员罗炳辉,政委谭震林)。

抗战胜利后赴东北,相继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军工部部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军工部副部长(部长伍修权)兼吉林办事处主任(政委张广才),东北军区军工部部长、副部长(部长何长工,政委伍修权),东北人民政府重工业机械局局长。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重工业部机械局局长,军委总后勤部车辆兽力管理部、 汽车 拖拉机管理部部长,中国驻苏联大使馆武官(1955),军委总后勤部军械部部长(1959)、总后勤部副部长(1962—1965)。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长征途中他曾赋诗《洗衣歌》:“一瓢滚汤濯戎装,垢腻未去虫尽亡。旧衫新补补上补,线行虮行行穿行。等闲万里依我度,刹那三冬赖君防。困苦艰难甘如脂,踏破残夜是晓光”。

中将知识渊博,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字写得苍劲挺拔,自成一体,享有盛名。

鲁大东(1915—1998) 。生肖:兔。河北省馆陶县人。

1937年投笔从戎参加抗日救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馆陶县区青年救国会主任,鲁西范筑先抗日游击纵队第5支队政治干事,中共馆陶县第6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中共冀南区肥乡县委书记、肥乡地委委员兼馆陶县委书记,延安中央党校学员(1943)。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晋冀鲁豫军区第2野战纵队司令部秘书主任,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主任许梦侠),第二野战军第3兵团第10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许梦侠)兼第30师首任政治委员(师长马忠全)。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解放军第10军第30师政治委员兼川南军区乐山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乐山地委书记,重庆296厂党委书记,中共四川省重庆市委工业部部长、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处书记(1959—1967)兼重庆市委书记处书记,四川省革委会常委兼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市革委会主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1971—1977,1982—1985)、省委书记处书记(1977)、省委常务书记(1979)、省委第二书记(1980—1982),四川省革委会副主任(1977),四川省省长(1979—1982),四川省军区第一政治委员(1980—1981),中共四川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主任。

是中共第九、十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一、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增选)、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傅继泽(1918—1991)。 生肖:马。河北省博野县人。

早年考入保定同仁中学,1938年参加八路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军政学校学员,八路军第3纵队兼冀中军区津南抗日自卫军独立第2支队参谋长,八路军115师冀鲁边军区第1军分区副司令员(司令员石景芳,政委田战胜、杜子孚)、司令员(政委彭瑞林),八路军山东军区所属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政委陈德、李广文)。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军调处执行部驻泊头执行小组中共代表,山东渤海军区第1军分区司令员(政委李广文),华东野战军渤海纵队第11师师长(政委李广文)。

1949年2月,任第三野战军第9兵团第33军第99师首任师长(政委秦化龙)。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东军区海军第1舰艇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第6舰队参谋长,解放军海军潜艇学校校长(1953—1958),海军潜艇独立大队大队长兼政治委员、潜艇第1支队支队长,海军潜艇部部长,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1960—1975),海军北海舰队副司令员(1975—1978)、南海舰队司令员(1978—1981),海军副司令员(1981—1985)。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是中共十二大代表,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增选)。

路扬(1917—2001)。 原名路天庚。生肖:蛇。河北省临城县人。

1937年从临城县简易师范弃学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中共临(城)、内(丘)县委秘书,八路军冀西游击队先遣支队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支队第2团营教导员、第2团政治处主任,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第10军分区第27团总支书记、军分区政治部教育科科长、军区教导团政治处教育干事,晋察冀军区陆军中学教育股股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李继之),晋察冀《前线报》社长。

抗战胜利后,相继任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晋察冀野战军第3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任陆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兵团第63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主任龙道权、陆平)。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陕西军区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政治部副主任、主任(1952),解放军总参谋长办公室主任(1953),国防科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副主任兼秘书长(1965),军委总参谋部办公厅第一副主任(1965),军委办公厅兼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1967—1968),河南省军区政治委员(1969—1972)。

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为少将;曾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

路扬是小说《青春之歌》中卢嘉川的原型人物之一。

上一篇:生物信息学毕业论文难吗

下一篇:中国税务杂志投稿咨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