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全球教育展望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2023-02-09 13:03

全球教育展望投稿经验

《全球教育展望》为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办的全国教育类核心期刊。本刊原系《外国教育资料》,2001年改刊后追求如下特色: 一、面向全球教育发展,体现中国教育特色《全球教育展望》将紧紧抓住全球化时代教育发展的根本问题,努力实现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融合。 二、立足教育实践需要,提升教育理论品位《全球教育展望》将敏锐把握国际教育理论发展的最新趋势,推出堪与国际教育理论界对话的学术成果。与此同时,反映实践需要,推出高水准的实证研究报告。

教育科研写作的专业表达

信达雅

余宏亮讲座笔记

做科研难吗?需要写文章吗?为什么写文章呢?

?信达雅,翻译的要求(严复)

?写作新解

❤信:真问题,真逻辑,真措施

[科学性]

问题真实,分析透彻,对策有效,令人信服

纵向层层递进,横向多纬聚焦

❤达:小切口,深挖掘,出新意

[专业性]

论证严谨,事理相成,情理相谐,见微知著

❤雅: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

[美誉度]

语言平实,板块匀称,思考深邃,赏心悦目

?怎样才算专业表达?——基于编辑视角

理解:不只是论文写作,本质是专业表达,是对教育理论的实践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理论升华,是理论与实践贯通理解与专业阐释

一、价值追问:为什么要专业表达?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成长)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化)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历史)

铁肩担道义,妙手铸文章(社会)

教育使命!

二、要素分析:何为好的专业表达?

(一)教师的专业表达方向:

议论文,期刊论文

教学研究(课程,教材,学生)

(二)学者与教师的专业表达有何区别

学者的专业表达:学理探索

教师的专业表达:事理阐释

解决问题的应用性研究,目的是为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对策,研究成果直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此类研究往往在教学实践中展开,高度依赖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实践智慧,但稍纵即逝,需要及时反思,表达固化。

(三)专业表达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选题:小切口,小课题,大视野

构思:深思考,深挖掘,出新意

搜索最新观点,思考是否认同,不认同的观点依据为何。看了很多资料,要梳理,思考怎么整合出新?或者提出更科学有效的观点。

表达:搭框架,拟标题,顺逻辑

编辑在选稿时根据标题筛选

标题分级,标题间的逻辑关系!

润裁:删冗余,扩亮点,增文彩

没有错别字,多余的短语和词句

亮点怎么再提升呢?

议论文不排斥文采!

事例:

余宏亮.课堂教学中的感官社会学论叙[J].全球教育展望,2015(10)

好文章是想出来,写出来,更是改出来的!

(四)什么是不好的表达?

常见问题

假问题:既不是教育理论发展与教育实践改善迫切需要解释与解决的问题,也不是研究者一心想解释与解决的问题,而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的问题。

观点偏激,应该利于辩证留有余地富有弹性

思维混乱,有理无据

共性特征

高大,周全,清淡,晦涩,虚幻。

三、技术路线:怎么进行专业表达?

(一)明确价值取向

研究目的why

研究什么what

怎么研究how

《教育科研方法论》华东师大,叶澜教授

(二)改善思维方式

点状式思维——系统式思维

割裂式思维——关系式思维

结果式思维——过程式思维

问题是什么?问题到底是什么?到底为什么?应该怎么办?效果好不好?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提升选题能

其一,找准教育领域的真问题

其二,关注当下重大教育问题的解决

其三,研判科技前沿对教育的影响

其四,聚焦课堂教学的核心要素

其五,找准自己的最近发展区

其六,择取自己有深刻感受的主题

❤爱处:持久关注,话题熟悉,围绕特长

❤喜处:感动自己,特别想说,不吐不快

痛处:身份歧视,语言暴力,心灵伤害

恨处:教学事故,粗暴管理,惩戒不当

其七,学会选题切入的方式

首次说,说别人没说过的话题

[课堂教学中的感官社会学,数字时代的知识变革与课程更新]

接着说,说别人没说透的话题

[微课程意涵三重判读,教室角色焦虑三维透视]

反着说,说别人没说对的话题

[吴康宁.教室是“社会代表者”吗——作为教师的“我”的困惑 郭兴举 吴康宁]

(四)优化表达方式

题目要有冲击力

摘要要有吸引力

“择其要而摘之”,摘思路,结构,观点,给编辑读者愿意读下去的动力。

标题分级要清晰

语言要有亲和力

文献要有检证力

选择经典的,权威的,一手的,名家的,名刊的

四、经验分享:如何才能专业发表?

(一)研究刊物定位

定位:风格,栏目,周期

三审:责编,编委,主编

三校:责编,专校,审读

(二)由低到高投稿

《中小学教材教学》

《小学语文》

《课程教材教法》

审稿周期三个月,三个月无消息可以另投

(六个月发)

吴刚平的科研论文

2011年论文:1、《论基于教师改变的校本教研》《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2010年论文1、《论教师的研究意识》《中国教育学刊》2010.122、《初中毕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进展与挑战》《基础教育课程》2010.33、《从传授型教学走向互动型教学》《教育科学论坛》2010.34、《中考招生 改革的深化问探讨》《全球教育展望》2010.22009年论文1、《价值观与教师》《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122、《建立课程资源的良性运行机制》《江苏教育》2009.53、《中小学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若干问题探讨》《全球教育展望》2009.34、《教学资源视野下公开课的优缺点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9.45、《全面关注教学目标的意义》《教育科学论坛》2009.26、《关注教学目标及其实现过程的合理性》《小学语文教学》2009.1 2008年论文1、《正确看待和落实高中新课程的选择性》《基础教育课程》2008.122、《生存论视野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中国教育学刊》2008.93、《论教学目标及其实现的合理性》《新课程(综合版)》2008.1 2007年论文1、《校本课程的政策意义探析》《当代教育科学》2007.162、《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建设的问题与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07.93、《转型期西方课程开发机制的结构层次与主要关系》《当代教育科学》2007.Z24、《价值层面的有效教学观念探析》《全球教育展望》2007.45、《课程意识转化为课程行为需要什么条件》《新课程(综合版)》2007.16、《就校本课程若干问题对吴刚平教授的访谈》《新课程(教师版)》2007.1 2006年论文1、《走出政策理解的误区——吴刚平教授回应校本课程10大困惑》《基础教育课程》2006.112、《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63、《解析课程资源》《计算机教与学》2006.Z14、《开设校本课程的若干认识问题探讨》《教育科学论坛》2006.1 2005年论文1、《校本课程要走出“校本教材”的误区》《上海教育科研》2005.82、《在坦诚对话中寻找问题的出口――海南洋浦实验学校校本课程案例分析》《人民教育》 2005.83。、《高中新课程新在哪里》《中国教育报》 2005.3.44、《教师的教育经验及其意义》《教师之友》2005.15、《关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明日教育论坛》2005 年第12 期 2004年论文1、《高中新课程方案中校本课程的开设问题探讨》《当代教育科学》 2004.14.2、《从“教材”扩展为“课程资源”的意义》,《基础教育课程》 2004.9.3、《教育经验的意义及其表达与分享》《全球教育展望》 2004.8.4、《高考招生制度与考试评价方式的满意度调研报告》《湖北招生考试》 2004.65、《推进校本课程要点》《教书育人》2004.66、《通过理论和制度的创新实现普通高中课程资源的生长点》《福建教育》 2004.5.7、《期待与希望——写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出版之际》《当代教育科学》2004.28、《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扩展》《中国教师》 2004.1.9、《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话途径》《教育评论》 2004.110、《从“教材”到“课程资源”》《中国教育报》2004-07-09 2003年论文1、《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当代教育科学》2003.222、《普通高中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基本思路》,《当代教育科学》,2003.20. 《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 2004.2.3、《普通高中课程的公众满意度调研报告》《教育发展研究》2003.124、《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3.115、《三级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福建教育》,2003.106、《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基本思路》,《教育发展研究》,2003.107、《课程意识及其向课程行为的转化》,《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8、《高中课程资源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全球教育展望》 2003.9. 《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 2003.12.9、《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访教育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吴刚平博士》《教 学月刊(中学版)》2003.710、《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与操作流程》《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611、《校本教学研究的意义和理念》,《人民教育》,2003.512、《动态平衡课程资源》,《中国教育报》,2003.1.713、《课程行为需要什么》《教育时报》,2003.6.514、《为什么教学意识不同于课程意识》,《教育时报》,2003.5.1715、《道德教育从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湖北日报》2003-10-23 2002年论文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师范教育》2002.112、《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二)》《语文建设》2002.10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多样化探索的历史透视》《全球教育展望》2002.104、《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一)》《语文建设》2002.95、《教学改革的课程论意义》《教育研究》2002.96、《反思普通高中课程:功能期待与结构设计》《全球教育展望》2002.67、《教学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教育发展研究》2002.Z18、《国家课程标准中的学习水平与行为动词问题探讨》《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19、《背景:关于校本课程开发》《中国教育报》2002-10-0810、《教学改革呼唤课程意识(上、下)》《教育时报》 2002.5.16、234.5 2001年论文1、《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和开发利用途径》《上海教育》2001.122、《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教育研究》2001.9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全球教育展望》2001.84、《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5、《站在课程的立场看教学改革》《明日教育论坛》 2001年5、6 期6、《“新课程运动”与“校本课程开发”的此消彼长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开发机制转换的宏观策略思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28、《校本课程开发评价的基本框架》《集美大学学报》2001.1 2000年论文1、《国外课程开发机制的基本类型及改革经验》《教育研究》2000.102、《校本课程开发的定性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0.73、《校本课程开发的思想基础——施瓦布与斯腾豪斯“实践课程模式”思想探析》《外国教育研究》2000.64、《国外课程开发机制改革的基本经验探析》《集美大学学报》2002.45、《课程开发中的矛盾运动与钟摆现象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6、《我国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 1999年论文1、《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分析》《教育发展研究》1999.112、《我国义务教育的机会公平与质量公平》《乐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4.43、《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4、《校本课程开发的机遇与挑战》《教育评论》1999.1 1998年之前论文1、《罗素的教育目的观及对我们的启示》《教育评论》1998.42、《理想品格的基础——罗素教育目的论思想述评》《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43、《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分别及其意义》《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2

崔允漷的论文发表(2006年以来)

——已发表论文:1.夏雪梅、崔允漷: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互动理论模型的建构,《教育发展研究》2014-12.黄小瑞、崔允漷译:标志性的专业教学法:给教师教育的建议,【美】LeeShulman,《全球教育展望》2014-13.崔允漷、夏雪梅:论互动视野下的教师课程实施:基于40年文献的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3-104.崔允漷:全球视野下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对策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13-185.崔允漷:追问“学生学会了什么”——兼论三维目标,《教育研究》2013-076.崔允漷: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活得精彩”,《基础教育课程》2013-67.冯生尧、崔允漷:高考改革要秉持的基本原则,《中国教育报》2013年5月17日第六版8.崔允漷:“学生学会了什么”是评价的基点,《中国教育报》2013年4月10日第9版9.崔允漷、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小学管理》2013-110.朱伟强、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一种实践模型,《江苏教育(小学教学)》2012-07-811.崔允漷、王中男:学习如何发生:情境学习理论的诠释(),教育科学研究,20120712.崔允漷: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一种增值的尝试,《人民教育》2012年第11期,P3613.胡惠闵、崔允漷:《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研制历程与问题回应,《全球教育展望》2012-614.崔允漷:论课堂观察LICC范式:一种专业的听评课,《教育研究》2012-515.崔允漷: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与学分设置,《教育发展研究》2012-1016.崔允漷:教研员即专业的课程领导者,《基础教育课程》2012-517.崔允漷:没有课程规划,就没有课程管理,中国教育报2012年9月14日第6版18.崔允漷:谁赢得高中,谁就赢得人才——全球视野下高中课程和高考变革的对策建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咨询报告,2012年4月19.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让教学回家,《基础教育课程》2011-1220.崔允漷:关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活动的调查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1-921.崔允漷:学校本位教师专业发展:框架及其意义,《教育发展研究》2011-1822.赵士果、崔允漷:比恩课程统整的理念及模式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11-723.王中男、崔允漷:教师专业发展为什么要学校本位——情境学习理论的视角,《上海教育科研》2011-724.崔允漷、夏雪梅:FAPO:一种新教师专业发展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11-1025.崔允漷:课堂转型就是让学生的学习增值,《上海教育》2011年5A,P426.崔允漷、夏雪梅从墅一中学的案例探讨中国大陆新课程实施的过程,《课程与教学季刊·华人地区的课程改革》(台湾)2010-1027.崔允漷、柯政: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928.张雨强、崔允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科学学业成就评价框架的初步开发,《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29.杨向东、崔允漷:关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比较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10-430.崔允漷:论指向教学改进的课堂观察LICC模式,《教育测量与评价》2010-331.崔允漷:促进学习:学业评价的新范式,《教育科学研究》2010-332.崔允漷:“丛林之旅”:校本课程十年——校本课程的回顾、省思与展望,《基础教育课程》2010-01-233.崔允漷、柯政: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10年2月34.崔允漷:把握教学研究方向,《中国教育报》2010/01/01新年特刊35.崔允漷、杨向东: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国际\地区比较研究(咨询报告),递交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2009年12月36.崔允漷:教师需要的课程知识,《教师月刊》2009-237.崔允漷:论教研室的定位与教研员的专业发展,《上海教育科研》2009-838.崔允漷、洪春幸:有质有量,注重改进——教师绩效评价怎样才能更科学,《基础教育课程》2009-839.崔允漷:基于合作的教学决定:以课堂观察为例,《教育展望:国际比较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2007-240.崔允漷:课程实施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育研究》2009-141.崔允漷、柯政:国家课程教材指导/审议委员会:国际与港台地区经验,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咨询报告,2008年12月10日42.崔允漷、洪志忠:审思“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福建教育》2008/11A4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本土化探索,《中国教育报》2008/10/2444.钟启泉、崔允漷、夏雪梅:《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咨询专家意见分析,《全球教育展望》2008-945.崔允漷、胡惠闵、汪贤泽:关于我国教师教育课程现状的研究,《全球教育展望》2008-946.崔允漷、朱伟强: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界定目标,《外国教育研究》2008-847.崔允漷、郑东辉:论指向专业发展的教师合作,《教育研究》2008-648.崔允漷、周文叶:课堂观察:为何与何为,《上海教育科研》2008-649.周文叶、崔允漷: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中小学管理》2008-450.崔允漷、洪志忠: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在实践中走入误区,《中国教育报》2008/5/3051.洪志忠、崔允漷:怎样理解新课程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国教育报》2008/6/652.郑东辉、崔允漷:如何理解校本课程的地位与价值?《中国教育报》2008/6/1353.崔允漷:校本课程的生命力在于学生兴趣,《中国教育报》2008/6/2054.崔允漷:校本课程有哪些开发类型?《中国教育报》2008/6/2755.周文叶、崔允漷:学校要量身定做《校本课程规划方案》,《中国教育报》2008/7/456.崔允漷、杨璐:开发校本课程不是编写校本教材?《中国教育报》2008/7/1157.崔允漷、秦冬梅:教师如何开展校本课程的评价?《中国教育报》2008/5/3058.崔允漷、何珊云:如何要建立校本课程方案的审议制度?《中国教育报》2008/5/3059.崔允漷、刘辉、郑东辉: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统考情况调研报告,《全球教育展望》2008-360.崔允漷:我国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范式亟待转型,《中国教育报》2008年2月23日第三版61.朱伟强、崔允漷:基于标准的课程设计:开发表现性评价,《全球教育展望》2007-1062.崔允漷:听评课:一种新的范式,《教育发展研究》2007-9B63.崔允漷、邵朝友:如何基于标准命题:从双向细目表走向测验设计框架,《上海教育科研》ngShen,SuePoppink,YunhuoCui,andGuoruiFan,LessonPlanning:APracticeofProfessionalResponsibilityandDevelopment,educationalHORIZONS,Summer2007,Vol.85,No.4,PP248-258.65.崔允漷、周文叶:论学校文化建设:一种专业的视角,《教育发展研究》2007-5A66.崔允漷、夏雪梅:试论基于课程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课程·教材·教法》2007-167.崔允漷、郑东辉:分享思想,享受课程,《中小学管理》2007-168.崔允漷、洪志忠: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综述,《教育研究》2007-469.崔允漷、周文叶:齐话课程实施,共谋师生成长——第八届两岸三地课程专家论坛纪要(),《全球教育展望》,2006-1270.崔允漷:怎样认识学校课程规划,《中国教育报》2006-11-17第5版71.崔允漷:基于伙伴关系的学校变革,《当代教育科学》2006-2272.崔允漷、俞英: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政策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173.崔允漷、夏雪梅:从学生的课程表看我国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实施状况,《教育科学论坛》2006-10A74.崔允漷、夏雪梅:学生学业成就评价处在十字路口——兼论评价范式的转移,《教育发展研究》2006-9A75.张雨强、崔允漷:论开放性活动的教育评价文化,《教师教育研究》,2006-276.夏雪梅、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历史考察与现实追问,《全球教育展望》2006-377.崔允漷:试论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价值,《教育发展研究》2006-3A78.崔允漷: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国教育报》2006-2-17第5版79.崔允漷、汪贤泽: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亟需澄清的认识问题,《基础教育课程》2006-280.崔允漷、汪贤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进展与问题,《全球教育展望》2006-1

上一篇:关于保险行业的论文选题

下一篇:城市管理论文题目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