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教授,博士生导师,男,土家族,历史学博士。曾任《中南民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编辑部主任、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处处长,现任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兼任湖北省学位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研究生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理论学会理事、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
张进的一、发表的主要论文
《新中国翻译文论的模式及其意义》,史忠义等主编:《思想与诗学》(《人文新视野》第七辑),河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新中国翻译文论的话语模式及其启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活态文化转向与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10年第4期全文转载。《活态文化及其对文艺学的挑战》,《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9期。《空间诗学与翻译文论的合法化》,《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年第5期。(《文艺报》2007年11月6日摘要介绍。)《元批评的思维特征与学科取向》,《兰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社会能量叙事与生态美学方法论》,《兰州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民族志》,《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第3期。《批评工程论——新历史主义的当代意义》,《文艺理论研究》2005年第1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5年第5期全文转载)《批评工程与批评之罔》,《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篇目辑览”)《通向一种历史诗学》,《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6期。《新历史主义的文学批评观》,《韶关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篇目辑览”。)《新历史主义与解释学》,《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篇目辑览”;入选2004年《中国学术年鉴》)《论清末民初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及特征》,《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5年第5期“篇目辑览”)《新历史主义与文化人类学》,《韶关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马克思主义与新历史主义历史诗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人大复《文艺理论文摘卡》2005年第2期。)《论新历史主义的读者接受观念》,《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论福柯解构史学对新历史主义的影响》,《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历史的叙事性与叙事的历史性》,《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人论与文论的再度自觉与交互建构》,《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新历史主义的逸闻主义》,《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新历史主义与历史转向和语言论转向》,《甘肃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论巴赫金的历史诗学》,《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观澜索源 原始要终》,《东方丛刊》2002年第4期。《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思想内涵和基本特征》,《文史哲》2001年第5期。(《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6期转载)《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悖论性处境》,《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1年第11期摘录;人大复《文艺理论》2001年第10期全文转载)《意境的时空结构和审美功能系统》,《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人大复《美学》2001年第9期全文转载)《在“历史诗学”与“文化诗学”之间》,《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人大复《文艺理论》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论新历史主义历史文化诗学的作家主体观》,《燕山大学学报》2001年3期。《新历史主义文艺思潮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效应》,《湘潭工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文学话语实践论》,《社科纵横》1998年第4期。《中国古代文学本质观的范式审视》,《宁夏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论赋比兴的语言结构和修辞系统》,《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6期摘录)
江立华的科研成果
(一)专著1.《中国流民史·古代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2.《英国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1500—1750》,中国人口出版社2002年。3.《中国城市社区福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4.《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二)译著1.《成功之源——对第三世界国家农村发展经验的总结》,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2.《捆绑的世界——生活在全球化时代》,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三)主编教材《社区工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四)发表的CSSCI核心期刊论文《从湖北恩施看生育政策与生育水平关系》,《人口研究》200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8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期。《城市社区建设与增进居民福利》,《学习与实践》2008年第10期。《新华文摘》2008年22期全文转载。《论中国古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想》,《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断裂与弥补——农民工权益保障中的法与政府角色》,《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6年第2期全文转载。《我国户籍制度的历史考察》,《西北人口》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人口学与计划生育》2002年3期转载。《论城市农民工的平等竞争权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学》2002年第11期转载。《城市社区对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现状与行动策略》,《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新华文摘》论点转载2007年第10期。《城市性与农民工的适应性》,《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论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环境建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地位的边缘化》,《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现代性与人口风险问题:转型期中国人口安全的社会学考察》,《江海学刊》2008 年第1期。《转型期城市农民工的犯罪与社会控制》,《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农民生育中的生男偏好:价值合理性行动》,《江淮论坛》2007年第6期。《论我国城市社区福利产生及其运作机制》,《江汉论坛》2003年第10期。《论农民工在城市的生存与现代性》,《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城市社区建设:以增进福利为目标的实践》,《湖北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模式:问题与对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社区福利建设的理论构架》,《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居村农民与农民工的社会风险意识考察》,《学术界》2005年第4期。《城市社区建设与增进居民福利》,《学习与实践》2008年10期。《新华文摘》08年22期。《“地缘维权”组织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文史哲》2007年第1期。《奖励与公平:教育加分政策的外部性探讨——以农村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机制为例》,《人口与经济》2009年第5期。《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农民工转型》,《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 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奖励制度的历程回顾》,《人口与发展》2009年第3期。
上一篇:2019年中文核心期刊
下一篇:13年的青春小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