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知日杂志怎么不出新的了

发布时间:2023-02-09 13:58

知日杂志怎么不出新的了

13期。
《知日·奈良美智》(创刊)
《知日·制服》
《知日·美术馆》
《知日·书之国》
《知日·猫》
《知日·铁道》
《知日·明治维新》
《知日·妖怪》
《知日·森女》
《知日·日本禅》
《知日·犬》
《知日·断舍离》
《知日·暴走》(最新)

知日杂志里的二叔是谁?

  是主编肃静!
  曾想和韩寒一起办汽车杂志阴差阳错做起了《知日》
  2013-08-28
  《知日》的主编叫苏静
  曾负责过韩寒的《合唱团》
  苏静曾在民营图书公司磨铁策划出版过不少畅销书,比如袁腾飞、阿狸系列、兔斯基系列图书,后来负责韩寒的《独唱团》的出版业务。杂志出了第一期停刊后,苏静出了一个主意:继续和韩寒一起办汽车杂志。
  “但韩老板想得太远了,要有试车,要建赛车场,我们hold不住,没有这个财力。”
  既然和韩少的合作没戏,苏静又迷上了做《知日》,和老板理念愈来愈不合,他最后选择了辞职。
  “很多人认为我辞职是图书行业不行了。不是这样。是我过了三十(岁)的点,想找一份干得更久的事,当时很焦灼。做了一年《知日》后,心境已经转了,不愿意再做书,想自己起来做媒体。”苏静坦白。
  大老板的话不无道理,自媒体不是那么好做的,韩寒这个前车之鉴就在眼前。苏静做《知日》,不是没吃过苦头。
  去年9月国内“反日浪潮”时,《知日》曾延迟了半个月出版。另一方面,又经常有日本人问他,《知日》是否有官方背景?苏静每次苦笑着回答:没有,我们完全是民间立场,也因此随时可能灭亡。
  “韩寒的事教训了我。我们都不敢说自己是媒体,对外都称为书系。”苏静的性格里保留了摩羯座的谨慎务实,甚至被邀请去日本爬富士山,都留心着不敢拍和加藤嘉一的合影,那段时间正好是加藤在中国负面新闻叠出,最低潮的时候。苏静的考量不过是“他(加藤)偏政治化,要慎重”。 “但了解的人不会因为这个不买我们的杂志,就像大多数年轻人不会一见面就讨论钓鱼岛。”事实上,苏静的预判押对了。 苏静其实不会日语,“所以我特别谦虚,很多人问为什么你不懂日语会做《知日》,我说我会提问题。因为我不了解(日本文化),想了解,我是第一读者的身份。” 问他是不是日本文化爱好者。他就事论事地回答:“我可以坚定地说不是。但我每天都在思考这个事,如果说我不喜欢日本文化,又说不过去。”
  苏静很会借用外力。旅日学者毛丹青,翻译家施小炜,旅日作家蒋丰,香港文化人汤祯兆,还有在东京大阪读书的年轻人。这些一时之选构成了《知日》撰稿人的强力阵容。
  “毛丹青力挺我们。最初找到他,一点私交都没有。他虽然是大学教授,主动提出当我们的主笔。 ”
  另一个神奇的是,《知日》只靠自媒体宣传,每期3-5万量的基本都在了。根据一年前豆瓣的一次调查,《知日》的读者群集中在18-35岁的年轻人。单是讲《猫》的一期,就卖出了10多万。 编辑部在临街公寓里
  楼下是香奈儿的办事处
  知日编辑部在北京万国城一个临街的LOFT公寓内,月租一万元,底下一楼是香奈儿办事处,隔壁是一户普通住家。
  当初租下这里,他们一是觉得交通方便,二来对面就是库布里克书店,好几期《知日》的读者见面会就在这家书店举行。
  创始人苏静很是低调,连实习生在内,整个编辑部不过七武士。知日的上班时间是上午9点到晚上6点,不打卡。我们到的时候,正好下午3点,房间里十分的静。除了街上传来的乐器声,这里几乎听不到人说话。
  推门而入,知日的办公风格果然很日系,家具以白色为主。进门一侧的书架全是和日本相关的书籍,奈良美智的画作复制品摆放在屋内一角。
  一居室的房间隔成了上下两层,底下两张长长的办公桌是编辑们干活的地方,上面一层是“领导”苏静的办公区。没有抽屉,所有东西要么收在田字格的矮柜里,要么散落在柜子表面。
  这里的办公环境更像家庭。洗手间里放着毛巾和洗漱用品,厨房有火灶,也有微波炉,水池边一堆未及清理的果皮。
  四点半,苏静从出版社赶回来了。他为迟到而简洁地道歉。电话里他的声音沉稳如中年人,见面才发现,穿着蓝色T恤的苏静其实是81年生人,视觉效果更偏向于阳光大男孩。他喜欢边摸索手里的小物件,一边时不时地念叨:“你懂我的意思吧”。而说起出版界的往事,办《知日》担的风险以及历经的曲折,他也一点都不避讳。
  头四期后
  强烈的视觉化风格站住了脚
  熟悉知日的人知道,知日有个“二叔”。官方微博经常拿知日二叔打趣。这个二叔,就是32岁的主编苏静。
  在出版界,苏静其实有不小的名气。他之前是国内最大的民营书商磨铁旗下文治品牌的创始人,也操盘过不少畅销书,最有名的如兔斯基的漫画、绘本《阿狸的城堡》,袁腾飞讲历史系列。 2011年1月,苏静在任职文治期内创立了《知日》,刊头下总有一行英文小字:it is Japan,强烈的视觉化风格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头四期出来,看的人比我们想的要多,要热烈。”苏静说。但因为种种原因,前四期的《知日》一共换了三家出版社,异常困难地坚持了一年。2012年苏静离开磨铁,注册品牌成立知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并和中信出版社达成合作。至此,《知日》完全成为苏静个人的财产,出版变得稳定下来。改版后的《知日》刊头也有变化,并排的“知日”二字换成了竖行,恰好是汉字智慧的“智”。
  苏静的T恤胸口上印着CEIBS,这是中欧商学院的缩写。
   是中欧商学院彻底将他洗脑。在磨铁的文治,他管理过几十人的团队,但仍属于小文青。读了中欧商学院,视野一下子开拓,“60个人一个班,都是行业精英,等于花几十万元买一张入场券”。 《知日》完全笼罩在苏静的影子下。投稿邮箱就是他本人的QQ。创刊伊始,苏静便确立了两点,一是内容发行模式,没有一则广告。二是《知日》不一定一本卖得比一本高,允许每一集的销量起起落落。 “尽可能少地去说观点,而是去说资料。这是我们的编辑部观点,就是资料价值优先于观点价值。”苏静说。 从小学美术,大学又看遍世界电影的苏静自称“不是典型的阅读者”,而是“视觉化的人”。之前也有读者指出《知日》有错别字,文字过于干枯。 “《知日》的文本部分还需要加强,这是我的原因。从有错别字到没有错别字,这是一个进步。”苏静回应。
  团队里一共有七个小伙伴
  年龄大多是85后 《知日》的团队非常年轻,3个文字编辑的出生年份分别是87、86和91。除了杂志编辑,还有网店编辑、淘宝客服、纪录片编导。有些小伙伴是身兼两职。主编苏静透露,《知日》正在筹拍报道日本的纪录片,“头三讲肯定是重磅的。我们做了两年有一点小资源,找日本大使馆的参赞办去日本拍摄的手续。头三讲准备讲日本天皇,节目会在网络上播出。” 为了寻找新的收入源,《知日》创立了淘宝店,售卖高品质日系商品,1000元才包邮,比如奈良美智授权的棉布装裱画就要1000元一幅。但比起拍卖会上上千万元的原作来,这些价格已经很平民了。 苏静还想做日语培训。他问了两个实习生,学日语一年学费是2万6。他大呼怎么这么贵。知日微博上做了一个调查:非求职需要想去学日语的请举手。苏静转发说:“大家看评论,这就是‘软实力’。” 《知日》蒸蒸日上,七个小矮人肯定不够用。苏静桌上摆着很多管理学的书,什么《员工计分卡》《滚雪球》。他坦言目前运营压力很大,而年底他们准备再扩大,正在招人。问有什么样的要求,知日二叔说:懂日语,人靠谱。
  10月份起《知日》将变月刊
  受各种因素限制,《知日》的出版周期一直不定。“到今年10月可以完全固定下来,变为一月一刊。” 一向低调的苏静准备广发英雄帖。 目前,整个编辑部正在开足马力,今年下半年准备出版的特集有:《家宅》《漫画》《写真》《推理》《设计力》《料理之魂》。“我们选择联席主编的方式,比如《家宅》那期找了一位跟着隈研吾做三里屯项目的日本设计师,找对联席主编,就找对人。”苏静说。 下午6点,《知日》的小伙伴们仍在埋头工作,没有一个下班的。“我们做《知日》,不学点日本的东西(学日本人加班),就对不起自己。”苏静说。

知日杂志哪几期值得买

知日杂志每一期都值得购买浏览。
从创刊到现在,知日已发行了十五本特集。
每本以介绍一个主题文化的特集形式为读者展现来自熟悉而又陌生的东方邻国的文化。

上一篇:关于教学研究的论文题目

下一篇:青岛农业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