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2023-02-09 16:46

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论文

谈谈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维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谈谈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维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引言: 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对艺术的赏识是看似没有规律却又有某种戒律的欣赏过程。下面就是我来谈谈艺术与科学的哲学思维,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艺术与科学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的发展随着人类思维的复杂演变成就了非凡的卓越。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艺术与科学的关系在学术界备受争议,艺术与科学之思辨从文艺复兴初始显露端倪,一直到今天,许多理论成果对艺术与科学的探讨,指引着艺术与科学向前发展。那么艺术与科学到底是泾渭分明还是在人类一手创造的“规律”中前进?

关键词: 艺术哲学;科学思维;自然主义

在西方,艺术哲学这一门学科被提及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到了20世纪,艺术开始以哲学的眼界和思维重新审视其存在的作用。当艺术哲学作为一项研究性艺术时,就成为一门同社会联系的科学,及人类理性深思与感性体验过程的结晶。这就促使需要人类用科学的眼光与手段重申艺术的本质,从而揭发出存在于艺术之中的可循规律。从直觉上看,似乎艺术是更趋向于感性体现的,但是,如果从哲学的思维角度讲,艺术与科学之间的不协调似乎是可以调和的,我们可以把艺术和科学作为“通过某种媒介的形式或结构来表现精神意象的一种方式”。在这里,精神意象成为艺术与科学的共同契合,科学亦不是纯粹的逻辑推理,想象与理智的不断对立于协调,共同构成艺术与科学最核心的本质。

一、 艺术与科学形式的契合

艺术与科学在知识上的含混和感觉上的模糊之处,首先是艺术与科学的契合点在哪里。找到这个契合点,才能阐明其真谛。艺术哲学家苏珊·朗格的艺术哲学观“艺术是生命的形式”证明,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艺术的创造就需要这种称之为“情感”的东西去引领,艺术创造就既需要达到艺术家的直觉与幻想,又能通过一种合理的形式使艺术品自身的情感得以传达。马丁·约翰逊先生同样给科学的本质一个合理的答案,认为科学与艺术相通从两个方面可以说明,并且与艺术的本质并无天壤之别,科学实质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是通过合理的手段创造能满足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学科,源于生活的理论,高于现实的物质,同时科学知识通过逻辑结构为形式,使之被传播、交流、接受、认知和取舍,而艺术同样也是人类在人类生产过程中逐渐衍生出高于生活的产物,需要一种“情感的对象化”形式使之传递出和谐、均衡、比例、神秘等。艺术上以形体或者结构的方式进行交流,实际上与科学理论上以数学公式进行交流,有着一些共同点,如艺术与科学一样都距人的直觉很遥远,艺术品激发人类丰富的奇思妙想,就如同物理学家的原子和电子一样丰富。

二、艺术与科学的结构遵循戒律”

我们对艺术的赏识是看似没有规律却又有某种戒律的欣赏过程,同科学探究为我们人类在看似没有规律的生活中找到合乎情理的戒律异曲同工。所以,科学思维中的理性不但是指一种逻辑推理的能力,而且还包括对事物的协调性和差别所具有的一种敏感。经过陶冶是直觉就不象未经过陶冶的世界那样轻视这种理智的戒律。所以归根到底还是要掌握暗含在直觉中的结构。

在漫长的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到现在科学的成就不可否认是从前人的失败中汲取养分,所以科学的发展一直都是在其内在结构中前行,而不是凭空幻想。马丁·约翰逊说,“科学内容在概念作用上的物体和我们在感官上世纪接触到的物体不一样,而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现实与自然状态的现实不一样。”细想这句话其中有很深刻的内涵,他揭示了艺术同科学一样是想象与理智的相互结合与推动,才能创造出合乎情理又高于现实的东西。如果忽视了科学中难以驾驭的结构,幻想就会陷入毫无寄托的混乱状态。而同样,对于想象艺术这一抽象的原理,人们必须根据所熟悉的艺术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最这些原理的可能运用,来进行仔细的考察。“艺术家不同公众保持联系,不体察欣赏者所共有的心境的话,那么,他就必败无疑,就成为以梦想方式逃避现实的利己主义”,所以在公众心理的艺术结构,“促使幻想艺术家必须要求他的欣赏者在欣赏其作品的过程中,要使自己由作品引发的想象力具有一种创造性行为。”所以,艺术与科学在这种暗含的戒律中才能体现其存在价值。

三、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主宰艺术与科学

在艺术界与科学界有这样的情况存在,一位艺术家,同时身兼科学家与生物学家,同样,一位科学家同时又热衷艺术,爱好广泛。这种主观的艺术与科学相结合,很明显的展现艺术与科学已不是势不两立,而在本质上都受到自然主义的影响。其实,也就是说艺术与科学是建立在自然法规之上的科学,源于自然,同时又高于自然。十五世纪的著名艺术家莱奥纳多·达芬奇是一位自然主义的典型代表,他不仅精专艺术,同时涉足科学。他的世界观是建立在自然法规的必定性之上的,他把现实与幻想相结合去表现内心真正的艺术,在他的素描草图作品中,有许多是模仿自然物,这是他艺术取材于自然的表现,但在正式作品中所描绘的完全不一样,他内心世界的张力与狂暴都通过一些表现手法得以展现。在科学研究实验中达芬奇展现了他惊人的自然观察能力,在对飞行器进行研究时他对鸟的飞行动作的分析详细、精确,在实际飞机样本图加入了许多理性的设计与富于想象力的判断。因此,不管是艺术还是科学,在遵循了自然法则的前提后,总会想方设法突破其束缚,并演化为具有象征作用的超自然物,如中国的玉雕艺术,一件小小的古代羽人玉雕,传达出它集合曲线表达的栩栩如生和生气勃勃的印象,象征顽强拼搏的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这些艺术品不因艺术品造就的年代而牺牲自己存在的作用,因为古代艺术家在艺术品中赋予了“洞察人类疾苦和振兴人类命运”的想象力,引起后人的强烈共鸣,这就是艺术家遵循了人们共同的戒律,象征了一个时代,一个民族。

四、结语

艺术与科学在同属于自然主义的庇护下表现出看似无关联,实质却体现相同本质的人类文明。科学家和艺术家,虽然岗位不同,但在各自工作中所追求的目标是想通的,他们所采用的工作策略,比他们实际所承认的有着更多的相同之处。艺术与科学同时为人类的获取而付出努力,是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物质文明走向更辉煌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马丁·约翰逊.艺术与科学思维[M].北京:工人出版社,1988

[2]包玉姣.艺术一种生命的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6岁儿童教育发展指南》告诉我们: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将各种教学途径、手段、方法捏合在一起,形成教育合力,并使之渗透在幼儿的全部科学学习中。音画艺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推到教育的前台,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和推崇。音画艺术是音乐和图像以及相关文字结合的一种网络表现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与图像配合,达到一种听觉和视觉同步的表现效果,使观看者能够感觉一种真实的艺术感应来陶冶人的情感。在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中,教师适当地运用音画的教育手段,引导幼儿理解科学认知对象,更好地完成科学活动的教学目标,从而实现科学活动与艺术术活动的整合。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得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力也得到充分发展。音画艺术表现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以下谈谈音画艺术手段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一、音画艺术在科学活动引入环节的有效运用

1.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画艺术集美术、音乐于一体,通过夸张和典型化等手段创造神奇的事物、景物、动画人物。这些形式与内容恰恰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对幼儿有较强的吸引力,由于幼儿对某件事物的专注时间比较短,如果在活动的引入部分就运用音画艺术,那么将能够提升幼儿注意力水平,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幼儿很快主动投入科学感知活动中,获得更多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发展。例如:在小班科学活动《糖果屋》中,老师深入分析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入部分播放糖果屋的音画课件:在一座漂亮的房子里,各式各样的卡通糖果手拉手唱歌跳舞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的经验对画面上的糖果进行感知、观察,辨别课件中的各种糖果外形、种类,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真切感受进行富有个性的表达,从而激发幼儿活动兴趣,为下一个环节操作实物糖果并进行分类积蓄了经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2.优化教学情境。

有些科学教育内容教学时往往比较枯燥、乏味,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是“一张图片一堂课”,在运用音画艺术手段后,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态、生动形象的动画情景,创设出了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例如:科学活动《食物的旅行》,教师改变传统的运用“人体消化模型”的教学方式,在活动的引入部分播放“好吃的蛋糕”的音画作品,通过娓娓的故事声音、动画让幼儿明白“蛋糕”在人体内消化、吸收、最后排泄出来的过程,它动态、直观的演示吸引幼儿主动投入到活动中来。在这种有趣的教学情境中,幼儿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在不知不觉中增长见识,同时为进一步的感知活动做好铺垫。

二、音画艺术在科学活动探究环节的有效运用

1.提高幼儿观察水平。

科学教育活动中,观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它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在科学活动探究环节幼儿是否具有良好的观察事物的能力,直接影响他们所进行的活动的好坏。借助音画教学手段,能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虚为实,化远为近,从而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得看得见、看得清,由抽象变为具体,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大大增强了观察的效果。如: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过程”中,教师把“豆豆”的生长变化制作成配乐小故事,引导幼儿边观看作品边讨论,在视觉的冲击下,幼儿有了一种奇妙的感受。这种感知,激发了幼儿对植物的探索愿望,在进一步的观察研究中幼儿了解了豆子的变化和不同时期豆子的.现状,从而使这节科学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在科学活动《动物的保护方法》中,教师通过对音画作品画面的放大、定格等多种手段进行,让幼儿通过仔细观察,主动思考,通过观察画面,幼儿知道不同的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是不一样的。由于教学过程中运用音画视听与启发、讲解相结合,整个教学在教师自由灵活的调控中轻松进行,全体幼儿都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去。

2.满足幼儿情感需要。

在科学活动中,艺术形式既是幼儿表现科学认识的手段,又是宣泄情感的方式。教师通过音画这种幼儿喜爱的艺术形式,既可以达成认知方面的目标,又可以满足幼儿的情感体验。例如:在《春天来了》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播放亲子春游录像,以悠扬的小提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一面鼓励幼儿讲述和爸爸妈妈一起春游的感受,一面帮幼儿梳理春天野外的景象,通过创作、欣赏和分享的过程,幼儿的情感和认识得以交融。开展科学主题活动,是音画艺术手段“大展身手”的机会,将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加工具体的、生动的、感性的、富有审美情趣的音画作品,使一些幼儿很难理解和教师不好解释的科学现象,变成幼儿感兴趣的认知探索活动,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展。

三、音画艺术在科学活动结束环节的有效运用

1.深化幼儿品德教育。

有了对科学所持的正确态度,就为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幼儿的特点是好模仿,在范例、榜样的作用下,通过大量的行为练习,幼儿将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音画手段运用到科学教育的结束环节或延伸环节,可以增强品德教育效果,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

2.提高教育活动效果。

音画艺术手段作为教育教学中一种便捷、有效的方式,动画效果好,游戏气氛浓厚,能够使孩子们在自然、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中获取信息、学到知识。它有效利用图形、图象、声音、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对各种信息进行交互和综合处理,在结束环节运用,具有很好的总结提升效果。总之,音画艺术作为幼儿园教学手段,拓宽了课件的应用面,也促进了幼儿园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充分认识音画艺术手段的价值,用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将是我们不懈努力和追求。

1、利用科学思维能够提升艺术家素养

作为艺术的创造主体,艺术家为了能创作出杰出的艺术作品,要求他们拥有水平较高的艺术素养,其中包括艺术专业创作技巧、艺术表达能力、艺术创新思维等,只有这样,艺术家们才有可能创作出具有创新性,又不失审美精神的艺术作品,间接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从这个层面上总结,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以艺术家的艺术素养作为基础,而科学思维在提升艺术家素养方面,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笔者认为,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是科学思维的前提,可以帮助艺术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摆脱朴素的自发方式,从而有效地帮助艺术家自觉地学习文化知识,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科学思维为艺术家提供科学的分析方法,帮助他们在艺术积累中,通过鉴别大量原始材料和理清材料之间内在联系,奠定产生艺术灵感的基础。通过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交互作用,共同为艺术家的创作活动提供完整、有序、合理的思维基础,以便艺术家更加深入到艺术创作的实践之中。

2、利用科学思维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

艺术创造活动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过程,通过对其阶段性进行合理必要的分析,才能清醒的认识和自由把握科学思维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作用。不过,在艺术实践中这三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先后出现的,我们不能将三个阶段作机械的分割和理解,而是要层层了解、环环相扣和相互渗透,总而言之,科学思维在这几个阶段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推动着艺术的发展。

3、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鉴赏活动

作为艺术作品鉴赏的主体,鉴赏者通过感官对艺术作品的意蕴进行思索和想象,最后对作品作出评价。笔者认为艺术鉴赏作为艺术活动的最后环节,鉴赏者的满意与否,是推动艺术品产量化发展的关键,因此鉴赏者作为艺术作品鉴赏地方主体,其科学思维对艺术鉴赏的质量和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从另一方面又会促进艺术工作者素养的提升,为鉴赏者的理解和艺术工作者的再创造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将科学思维融入到艺术鉴赏当中,促进艺术的发展。

4、利用科学思维能引导艺术批评活动

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评判和研究等科学认识活动,是需要在一定的理论指导前提下的,对艺术进行批评其实是一种理性的审视,所以他要求批评者具有明晰的理性思维,具有严谨的理论性社会科学知识,科学思维具有概括思维、判断思维和推断思维,艺术批评需要理性,科学思维正好符合这点要求,因此说科学思维在艺术批评中起到重要作用。科学思维提升了批评家的理论能力、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从而保障了艺术批评的科学性;科学思维的逻辑性与敏锐性帮助批评家及时把握艺术发展的动态,引导艺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客观性与逻辑性关系到艺术批评的准确性、客观性、科学性并使批评方法得以科学实施。简单言之,科学思维与生俱来的逻辑性、理论性、系统性和敏锐性推动了艺术批评发展。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思维是一门既有思维科学特性和技术科学特性的交叉学科,其具体特点是理性、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创新性,而艺术在创作的过程当中,体现出艺术的灵感性特征,以及形象性和抽象性的特征等,科学思维对艺术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就是说,科学与艺术是互相影响的学科,两者的关系与“天地大美,殊途同归”的哲学理念不谋而合,艺术需要借助科学思维获得理性发展,从更高层次上提高意识发展主体的创新能力。

论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一、导言:与的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无论是古代 “六艺” 之内涵,还是古希腊的“艺术”概念,都深刻体现出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古希腊人把能够凭专门知识学会的技能都叫“艺术”,、雕刻、绘画、诗歌是艺术,手、农业、医药、骑射、烹调之类也叫艺术。这种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统一的“艺术”观念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顶峰,而文艺复兴科学、文化、艺术的也是人类文明史上最辉煌的时期。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丢勒等不但是艺术家,也是科学家、工程师,他们创造了卓越的艺术作品,同时在科学发展、技术发明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艺术与科学作为人类文化的两翼,人们一直在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物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艺术(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已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反映越普遍,艺术越优秀。科学(天文、物理、生化等)对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科学家抽象的叙述越简单、推测的结论越准确,越广泛,科学创造就越深刻。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是不可分割的。” ①画家吴冠中说:“科学揭示宇宙的奥秘,艺术揭示情感的奥秘。”②爱因斯坦说:“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需要同样的思维过程。”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曾经是非常密切的,它们的分离是工业革命前后的事情,这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深化,各种职业化行为的出现有着密切关系。但二者的有机结合对艺术和科学的发展是大有益处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文化成就,就是艺术与科学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最佳体现。艺术与科学是息息相通的,这一点大家看得更准确而深刻,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曾经说,他从精确优美的古希腊雕塑中似乎看到了毕达格拉斯、欧几里德;从西方配位、重组群乐曲旋律中看到了笛卡儿、牛顿、莱布尼兹、殴拉和高斯。“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则是精确化的艺术。”③
无论说“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还是说“艺术是情感化的科学,科学是精确化的艺术”,阐释的都是艺术与科学的关系。这种关系在设计艺术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西方设计艺术史上,艺术与科学的分离导致了技术产品的丑陋和人情味的缺乏,出现了“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艺术思潮。无论这些思潮的初衷如何,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艺术与科学技术在设计艺术中的关系问题。设计艺术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代表是1919年在德国成立的包豪斯,以及战后在德国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包豪斯和乌尔姆设计学院在设计艺术教育上的出发点是共同的,目的是寻求在设计艺术中实现“艺术与科学的统一”,以创造出合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产品。由于二者产生的和社会背景不同,包豪斯虽然倡导“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在实际教学中则侧重艺术,而乌尔姆设计学院则侧重技术。在实际运作和发展中,二者逐渐形成了侧重艺术和技术的两种不同设计艺术教育理念。
从设计艺术的实质来看,艺术与科学的融合有利于设计艺术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科学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而设计艺术学的交叉学科属性也就体现在这里。美国管理学家、诺贝尔管理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1969年首次提出“设计科学”(设计艺术学)的概念,设计艺术学从此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新兴交叉学科体系。设计艺术学学科的组成包括:设计艺术发生学、设计艺术现象学、设计艺术心理学、 设计艺术生态学、设计艺术行为学 、设计艺术美学、设计艺术哲学、机图形图像学、设计艺术教育学等。就其体系组成而言,也体现了设计艺术学的交叉性。如设计艺术发生学设计的起源、发展及其风格等,与学、考古学等密切相关;设计艺术现象学研究设计分类、设计艺术与、消费的关系等,由此衍生出设计艺术经济学等新学科;计算机图形图像学是设计艺术与计算机技术科学相融合的产物,如此等等。乌尔姆设计学院在后期的教学中也把课程的触角伸向自然和社会科学领域,但没有真正实现“设计艺术是艺术与科学的融合”这一目标。

二、定位:“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教育理念

设计艺术教育是整个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实践密切相关。高等教育发展的定位问题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就一所具体的高等院校而言,在考虑自身情况、社会环境、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建设等多种因素的情况下,确定自身的办学理念是其发展和生存的关键所在。学校的定位主要体现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三个方面。办学的类型涉及多种因素,如按照隶属关系包括部属高校、地方高校;按办学主体又可以分为民办和公办;按学科结构则包括单科性院校、多科性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办学层次主要指学术贡献和人才培养层次,我国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和职业技术型。办学特色则体现在与其他学校的不同之处,包括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等。
设计艺术学是艺术与科学相融合的学科,艺术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造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而科学则使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艺术学本身与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等同属人文科学的范畴,而社会科学则包括经济学、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综合大学,特别强调艺术史、艺术批评课程的,因为它们可以补充并提高人文从业人员审美能力,而对于自然科学人员,艺术学素养可以增加他们的人性化思考,并利用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去解决自然科学领域的问题。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曾说过:“简单的音乐比例与自然符合一致是最好的艺术。”艺术和科学的关系随着现当代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正如法国19世纪文学家福楼拜所说:“艺术越来越科学化,科学越来越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有朝一日在山顶重逢。”而随着科学、信息科学的发展,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则更加密切。1999年1月8日美国《纽约时报》发表《网络艺术流派方兴未艾》一文,提出“缪斯也需要科学的翅膀”,“技术进步与新艺术形式的萌芽总是如影随形,艺术与技术的互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因特网作为现代技术的潮流对新艺术形式的催生已经初露端倪。” ④
设计艺术是“艺术化的造物行为”,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密切,需要创新思维观念、物质成型技术,并满足消费对象的需求。艺术教育早期的“工艺美术教育”中,“工艺”本身就包括科学技术的成分。“工艺美术”概念有它历史的成因和特定的学科内涵,它涵盖了“设计艺术”的相关领域。20世纪末所使用的“艺术设计”或“设计艺术”的概念,与“工艺(技术)美术(艺术)”相比,并不十分明确。从我国早期工艺美术教育的学科设置上就可以看到这一点。1902年,清政府颁布新的学堂章程,规定建立实习教员讲习所,分为工农两种,工科设有造船、建筑、机械、电器、应用化学、制图、窑业、染织、金工、木工等,出现了现代工艺美术教育思想的萌芽。同年,由著名学者、书画家、翰林李瑞清在南京创办了我国第一所高等师范学校—两江师范学堂。李瑞清大力提倡科学、国学、美术,把图画和手工课列为学生的必修课。1905年,正式成立图画手工科,课程设置有国画、用器画(平面图学、立体几何画、透视画、图法几何和手工、纸工、编造、竹、木、金工、泥工、漆工等)、手工、实用美术等。工艺美术教育家陈之佛先生在《美术工艺的本质》一文中认为:“就美术工艺的本质上考察起来,美术工艺品绝不是和古董品同类的。……工业品是间接或直接的关切于人类的生活,其目的就是为人类生命的持续而产生的。工艺品是艺术和工业两者要素的结合,以人类生活的积极向上为目的的,所以工艺是适应人类日常生活的要素—‘实用’之中,同时又和‘艺术’的作用融合的一种工业活动。”⑤从这里可以看出工艺美术教育也深刻体现了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密切关系。
高等院校定位主要应该考虑学科的属性、结构及办学特色,学科属性、结构与学科本身的发展有直接关系,就设计艺术学而言,其发展必须考虑艺术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作为一所艺术类院校,在考虑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设计艺术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应该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即以“艺术学科为主体,人文、工科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为目标。由这种定位确定我们的发展目标,即:以素质教育为基点,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设计艺术人才。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艺术创新是现代设计艺术人才的必备素质,这种素质是设计艺术实践的需要,也是设计艺术学科体系发展的要求。美国宾州大学在有关平面设计教育中明确提出:“鉴于为设计师所熟悉的传统技艺正在被当代的科学手段毫不留情地所取代,设计课程设置的重点需要重新聚焦在每个学生的意念创造能力培养上。所以应该强调能力的训练,与此同时注重于知觉(intuition)的培养。过去属于其它不同领域里的专业知识现在就同传统设计课程中的描绘和字体一样至关重要,诸如心理学、社会学、文案写作、经济学、商业学以及生物学等课程。……在一所综合性的大学里,学习设计或艺术的学生往往不倾向与其它专业学生的交流,现在不同的是我们鼓励设计专业的学生尽可能与其它专业的学生打成一片,在传统的设计学士学位的课程设置中,那些近视和孤立的学术观点及其固有的特征是与现代设计脱节的,也是不适宜的,无论是设计的灵感或是在设计的实验性两方面,它们都远不能满足平面设计师素养的要求。在宾州大学,我们在平面设计学科里授艺术学(BECHELOR OF ART)和理学( BECHELOR OF SCIENCE)两种学位,而美术学(B.F.A)则已经被淘汰了。”⑥科学精神和人文素质是创新精神的前提,而创新又是设计艺术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无所谓设计,要使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必须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能单纯停留在低层次的技能训练上。从“工艺美术”到“设计艺术”,并非名称的单纯变化,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中既要充分考虑二者内涵的延续性,同时又要考虑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与创新性。这种考虑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科定位的出发点。

跪求以“科技与艺术人文”为话题议论文一篇~800字~速度啊~!

在漫长的人类生存史中,劳动不仅创造了人类,劳动也创造了人类文明,包括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美术则属于前者,美术是占有一定的空间,以特定形象表达某种情感观念的视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美术是实践的产物,它的起源早于科学技术的起源。远古时代,人们把野兽牙齿挂在脖子上,把一些动物的形象刻在石头上或画在身体上,以表示对神灵的敬仰;也有把不能食用但能够保存的较大部分如巨齿、尖角等供放在居住的洞穴中,作为一种生活的记录。这些就是早期的美术,也称装饰或工艺美术。
技术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积累起来,并在生产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经验与方法。早期的耕作技术使我们的祖先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种植农作物,并且进行狩猎,使他们的生活趋于安全与稳定,这样一来,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的活动,而他们体内原始的审美意识也在渐渐萌发。随后的制陶、冶铁,建筑采矿、造船以及航天、计算机等等技术,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哥白尼创立日心说标志着自然科学的开始,17世纪以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化学、光学、电力学、遗传学等等学科相继确立,人们也相继迎来了蒸汽机时代,电力时代,信息时代,科技的步伐令我们追赶不暇。
技术与科学的出现和进步,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手段,揭开了美术的新篇章。如远古时代只有石凿技术以红土为材料,所以产生的岩画壁画粗犷豪放;新石器时代的制陶技术的产生,彩陶上面才能留下漂亮的几何图案和动物形花纹;治炼技术的发明,人们才可以浇铸出司母戊大鼎,金属质地的凿子才能雕出大卫等杰作;榨油技术的产生使凡•爱克兄弟发明了油画颜料,达•芬奇才可能留下蒙娜丽莎永恒的微笑;电脑技术的应用,才可能创造出那么多的经典电影画面,成为永恒的经典。
技术与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美术的发展,如材料学分化工技术的进步使绘画产生了许多 新的画种,比如版画、水彩画、水粉画、色粉、丙烯、综合材质,电脑绘画等,同一画种因技法的不同而形成不同派别,如油画的古典派、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以及中国画的工笔、写意、界画等等。
科技的发展还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纺织术造纸术、印刷术的发展,从最初的画在岩石上发展到画在布上,纸上或板上;电脑技术与功能的逐渐完善,使绘画从最初的写生临摹发展到电脑绘画以及全息美术作品生动逼真、声光电并用和三维动画等。
摄影术从上个世纪诞生起,对生产生活,科学研究产生着巨大影响。可是发明实用摄影术的路易•达盖尔青年时代却是一个画家,他为了找到降低油画肖像成本的机械小窍门,经过25年的摸索,终于发明了银版摄影术。虽然摄影技术的革新层出不穷,使人们的视觉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开阔。
由此可见,没有科学技术是可以产生美术的,但是脱离科学技术的美术却是缓慢发展的,科技与美术之间没有鸿沟,科技与美术相得益彰。
培根说过“当科学被应用到技术领域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方式将发生革命”。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艺术家们开拓了许多神奇瑰丽的新世界。为了科技的进步,许多人都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他们那种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更是让人敬佩,这种精神是永不过时的,这也是他们能取得成功,科技能得到充分发展的重要原因,搞美术也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追求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认真对待生活中的素材,仔细地观察事物和现象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灵感,创造出高于现实生活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不一样。科学的规律是进步的规律,艺术是越来越繁荣、越丰富,艺术不用进步的说话。过去晚上点松明、点茶油灯、点桐油灯、点蜡烛。屈原的辞望就说:“兰膏明烛,华灯错些”,指的当然不是电灯。过去步行、骑马坐轿,现在轮船、汽车、飞机,那是科学的恩泽。
艺术没有这种进步的要领,都要人亲历亲为,都要在人生百年短暂的时空中仓促完成。换一个人又要从头再来。科学明显地有经验、成果可以继承,在前人的阶梯上积累上升,感受到进步的缘由。艺术有如俄罗斯谚语所云:“不管你爷爷多高,你还要靠自己长大。”6000年前的仰韶彩陶,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高超的造型艺术作品——陶罐,有什么人敢于大胆地说可以超越它,比它进步呢!
当时仰韶的老祖宗生活简单,唱歌跳舞,自然都只能是彩陶似的原始形式,也没有录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记录下来,于是它就有一种让6000年以后,我们这些后学叹为观止的原始艺术深度,我们老祖宗高超手艺的艺术结晶。
艺术创作是一个人一生探险的结果。时代在进步,科学文明的演发,促成人们创作更丰富的作品,享受更丰富的艺术成果,从而人们更确信艺术区别于科学的那种特殊的手脑价值。齐白石、徐悲鸿、李可染的孩子们,当然有权力继承父业,但是人们更重视的是齐、徐、李本人的创作精神。
毕加索最大的孩子,无所事事,享受的余音之余,不过是为老头子开开汽车,其余的孩子有些做手饰、有的做香水这类的生意。老一辈的辛勤钻研,很不可能像科学成就俱列的那样现对现、硬碰硬,它是一种更心灵的东西,何况还要紧紧跟上的手艺。买电脑,人们不在乎是不是盖茨本人经手的原作,买艺术品如果碰到假的,你就会气得死去活来。
艺术的发展
艺术有一个铁打的基础,都要凭人的智慧和手艺做出来。那么自然的美呢?客观的东西,也需要人来肯定,没有人,美的存在就没有依托。人不断地在探索美的新边疆,美越来越丰富、广阔。刚才讲的过去的仰韶就只有陶罐,没有更多的东西,现在当然更多了,绘画、造型艺术,什么都有。
在我小时候,我听滩国戏、高腔,然后是京戏、汉戏,现在我不晓得你们年轻人听过多少种东西了,白天晚上都有去处。那时的艺术天地没有现在广阔,当然现在的东西我也能听得下去,不过有时也受不了。反对的只有一种,就是没有文化的那种,歌词写得不通,前句不对后句,简单地讲我不喜欢香港唱的那种歌。我喜欢外国现代歌曲,中国(内地)的从古到现在我都喜欢。吵也不怕,亲吻也不怕,没有文化我怕。
艺术像希腊神话的大力士山神,没有谁比他更有力量。但是山神害怕离开上地,一离开就完了,最后他的敌人是把他捧起来,掐死的。艺术不能离开土地,离开人民,跟人民的生活,跟土地是连接在一起的。
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近代艺术的催化剂,是现代美术的“产婆”。蒸汽机出现了,手和脚的力量增强了十万、百万倍。钢铁让世界立体化起来了,有了质量很高的钢铁,有了水泥,就有了高楼大厦,也有了时间同速度,有了汽车,让人的时间更多了,人更自由了。
由于人有了开发思想,以前的世界里荒凉的边疆,成了富强之源。像非洲,像阿拉伯,过去没有强项,现在交通发达了,有了现代化的设备,开发出了大量的石油。新城市的新高楼一座座崛起,新城市的新的概念,新的制度,新的习惯逐渐形成了。在这种情况下,于1875年开始出现了一群年轻人。
这些年轻的画家们对从前的世界产生了怀疑,我们以前的世界都是古铜色的吗?因为以前的画都是古铜色的。那太阳到哪里去了?太阳为什么不到画里面来呢?于是他们这帮人开始用颜料在一切景物上画出太阳光的效果。这样一种发明在当时的传统老画家心眼里面,感觉是大逆不道的,因此,不让他们到展览馆里展出。于是他们只好在展览馆的外面搭个棚子,开画展。
那些大人先生们看了这些画之后就骂他们,说这算什么画,简直是印象派嘛!所以印象派这个名词是骂出来的。在当时,这个名词是贬义词。到了25年以后,有位学者看了画家莫奈(C.Monet,1840—1926)的画。其中有三张,画的都是同一个教堂的门口,一张画是早晨,一张画是中午,一张画是晚上,构图都相同。早上的画是蒙蒙的,中午是强烈的阳光,晚上是发红的黄昏的落日的反映。
这位老先生曾经反对过他们,看了莫奈的画之后的一天早上经过教堂的门口,发现门边的景色真像莫奈所画的一样,感到震惊。原来世界上还这么美,还可以这么画,美还可以这么去表现。莫奈把人对于美的概念开辟出了新天地,打开了他们的眼界,叫醒了他们。后来印象派在表现上、题材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所以,一切的绘画到了19世纪以后为什么变化那么大,都是因为交通发达了,物质生活丰富了的原因。
有一位19世纪早期的画家马奈(E.Manet,1832—1883)画了一幅画,叫《草地上的午餐》,画面是巴黎附近的黑森林,一群绅士们同一些裸体女孩在午餐。大人先生们认为这大逆不道,怎么可以同一些一丝不挂的女孩子在一起呢?!骂了一阵之后,脑子也开窍了,原来题材可以这么去捕捉。
下面的这个印象派画家更厉害,叫高更(P.Gauguin,1848—1903),他跑到太平洋的一个岛上去,跟土人生活在一起,自己参与了生活。画了很多的好作品带回来,还带回了很多原始的艺术雕刻,使人们认识到了原始风土艺术的美。高更认为画什么并不重要,怎么画是重要的,强调为画而画。跟中国画家强调笔法、墨色一样,他强调比较。
那时还没有发明彩色胶卷,但他对颜色的理论跑到彩色胶卷的前面了。他说颜色蓝的和黄的合起来是绿的,如果把蓝点子和黄点子点在一起,不把它合起来,分开来点,老远看起来,绿的颜色就动了,跳起来了。合起来点就弱了。
到后来有一个画家塞尚,是印象派最后一个大画家。他在绘画的方法上,讲出了自己的妙处。他认为形体都是一块块堆积起来的,那么也就可以用一块一块的颜色增强体积感,一个平面一个平面地画。这个主张提出并画出一些很妙的画之后,出现了像毕加索这些人。毕加索在他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夸张、更形象、更巧妙的表现,画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画。
在今天看来,那些画表现了纯绘画中的那些妙处,不是一般的现实主义的画或者历史画。这就又兜回到了我们的八大山人,兜回到以后的齐白石的画上来了。艺术的士地面积不大,但是艺术不停地在打圈,越打圈越高,而且定点的位置就那么几样,不过高度不同了,是以这种方式在上升的。
城市大量出现以后,人都集中到了现代都市,变成了现代城市的奴隶。城市犹如大自然的山脉一样巍峨。早晚的光、颜色的变化,成为新艺术的温床。那时音乐界的德瓦夏克——捷克人,在美国音乐学院任第一任院长,他的交响乐《致新大陆》,打破了以前古典音乐的要领。美国第一个交响乐家盖茨温的《蓝色狂想曲》《美国人在巴黎》也都奏出了新世纪的声音。
有了城市,有了新的生活,才会出现这样的音乐,这样的绘画,这样的美术,创造了新的艺术。新的艺术是一代一代发展起来的,越来越繁荣,不是一种进步。我到美国一所大学里去,那里搞艺术的先生们、教授们要给来访的中国人上上课,我们美术代表团只两个人,一个是华君武,一个是我,我们开玩笑说咱们轮流作团长。
那些人要给我们上课,讲的东西很幼稚。他们要给我们讲一讲现代艺术,主要意思是我们的艺术是进步的,你们的艺术是落后的。我就告诉他们,艺术没有落后进步的问题,只有繁荣,它不像科学,我说有些事情你们并不清楚,我讲给你们听,倒过来我就给他们讲了两个钟头,听者有很多人。后来一个人又说你们中国人不懂得空间,另一个美国教授又把他臭骂了一顿,说你懂什么,空间是中国来的。

论文:科学与艺术

并对取得的材料和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综合研究后得出结论,作出科学的解释和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观察小论文中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事物或现象,所观察的对象、过程和它产生的条件、各种现象,不能附加人为的任何条件或个人偏见。另外,观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反复进行的活动,需要作者耐心、细致、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科学实验小论文
科学实验小论文,有时也称实验报告,是青少年对研究的对象创设特定的条件,经过反复实验,对获取的材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而写出的文章。它着眼于对实验过程的客观叙述以及实验现象的科学解释。
(三)科学考察小论文
你想研究某一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水域污染程度、某地空气污染源,弄清某奇石奇山的演化过程、某范围动植物资源及分布情况等,你就得实地考察。通过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考察方式为主要研究手段写出的小论文称为科学考察小论文。有时也称为科学考察报告、科学调查报告。
(四)科学说明小论文
科学说明小论文是指作者通过利用翔实可靠的资料对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类小论文。一般来说,它并不直接采用观察、实验、考察等研究手段,而主要是从书刊资料、师长等地方获取丰富的第二手材料,并经过自己的综合分析、逻辑推理,用自己所理解的语言阐明某一观点。
特别提醒的是,写科学说明小论文是,千万不要提出一个问题后就赶忙查资料,再不加分析地原本照抄、作出解释,这样没有新意,没有新的见解的文章只能算是一般性科普文章,不能称为科学小论文,更不能培养自己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小论文的取材与分析
(一)取材
1、直接观察。就是用眼睛仔细去看,它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在自然发生条件下进行考察的一种方法。
观察时要认真仔细,不放过任何细微末节。同时,观察时要做好详细记载,否则就不可能得到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了。
2、动手实验。实验方法是人为地干预、控制所研究的对象,它比观察更利于发挥同学们的能动性去揭示隐藏的自然奥秘。
3、实地考察。包括调查、访问、实地勘探等方式。考察前,必须明确考察目的,准备好必需的工具、仪器、药品、生活用具等。考察过程中,一定要把时间、地点、过程及考察的结果随时随地详细地记录清楚,有时还要采回必要的标本、样品,将比较重要的现象拍照,这些都是很有用的第一手材料。

上一篇:又快又水的食品核心期刊

下一篇:社会科学类论文写作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