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前位置:发表论文>论文发表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常秀芹

发布时间:2023-02-09 19:24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常秀芹

不是书,只是一篇论谈,作者姜文振,发表在《当代文坛》2004年03期,名为《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文学生存方式的新变》

作者简介:
姜文振,男,1967年生,河北省大名县人。200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北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河北师范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文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化与文论,文艺美学。

一、主讲课程:

1、文学概论

2、当代文化与文论

3、西方文论

4、中西比较诗学

5、美学

二、主要研究论著:

1、《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2、《西方古典文艺美学选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与邢建昌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美学》(主编),昆仑出版社,2005年版

5、《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参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辽海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国当代文艺思潮概论》(参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中国序跋鉴赏词典》(参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8、《新编文艺学概论导学》(编著),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版

三、主要专业研究论文:

1、《文艺社会作用的两个重要维度》,《光明日报》2001、2、14

2、《王国维对文艺美学现代性的贡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3、《道德生活在文学艺术中的表现》,《高校理论战线》2002年第1期

4、《文学思潮发展流变的深层透视》,《光明日报》2002、4、22

5、《谁的日常生活,怎样的审美化》,《文艺报》2004、2、5,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第2期

6、《面向现实与未来的文论创新》,《文艺报》2004、7、3,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2004年第4期

7、《“失语症”问题与文论传统的现代价值》,《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2004年第3期

8、《跨体写作、对话策略与知识分子的命运——王蒙“季节系列”小说解读》,《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9、《都市消费文化的兴起与文学生存方式的新变》,《当代文坛》2004年第3期

10、《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启示与话语困顿》,《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2004年第3期

11、《中国现代性的发生与游移》,《河北学刊》2004年第4期

12、《关于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思考》,《天府新论》2004年第4期

13、《“发现西方”与“反传统的传统”》,《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

14、《个人化写作的意义与失重》,《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文艺理论》文摘卡2005年第3期

15、《百年文论“功利与审美的纠缠”的理论启示》,《南都学坛》2005年第1期

16、《中国文论现代性建构的自律取向与科学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17、《百年文论的人学主题与合法性依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8、《文化研究的意义与问题》,《燕赵学术》2007年春之卷

19、《谁是“有病的人”》,《作品与争鸣》2001年第3期

20、《〈母亲万岁〉的得与失》,《作品与争鸣》2001年第6期

四、承担科研课题:

1、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学学术史研究》(2006-2008)

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小说文体研究》(2006-2010)(第二主研人)

3、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研究》(2000-2005)(参与)

4、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文艺思潮研究》(1999-2002)(参与)

5、河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中国当代文艺学学术史研究》(2005-2007)

6、河北省教育厅社科项目《多维视野中的中国文论现代性研究》(2003-2004)

7、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现代性问题与中国文论》(2003-2007)

8、河北师范大学青年社科项目《文艺美学的现代性研究》(1999-2001)

五、获奖情况:

1、《文艺美学的现代性建构》获河北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2)

2、“现代形态的美学教学体系”获河北师范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3)

3、“现代形态的美学教学体系”获河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4)

4、《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问题研究》获河北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孤独感

摘要:《古诗十九首》是汉末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抒写了他们在饱尝人间忧患之后真实的内心情感世界以及对生命意识和人生永恒价值的深邃思考,表达出了一种人物内心的深沉的孤独感。这种情绪源自于汉末社会大量出现的异乡游子这个特殊人群的特殊心态,而这种孤独感在《古诗十九首》中的任何一类乃至任何一首作品中都有不同程度和形式的表现。

  关键词:《古诗十九首》;孤独感;汉末文人

  

  On "19 Ancient Poems" in the sense of loneliness

  Specialty: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uthor: Wang Jinguo

  Instructor: Zou Wenrong

   Abstract :"19 Ancient Poem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Wu Yan Shi masterpiece, it truly demonstrated the lower deck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of state and spiritual survival course, the Writing in the world have suffered a real crisis after the inner emotional world and the sense of life and Life eternal value of the deep thinking, who expressed a deep sense of loneliness。 such sentiments from the community at large in the Late Han foreign land Youzai this special population of the special Mentality, this sense of loneliness in "19 Ancient Poems" in any class and any works in a different extent and form of performance。

  Key words :"19 Ancient Poems"; loneliness; Late Han Dynasty scholar

  

  《古诗十九首》是一组不同凡响的诗歌作品,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得到极高的评价。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称其“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确非虚言。由于诸多原因,《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虽有各种推测,诸如枚乘、傅毅或曹植、王粲所作,但均无据可考,皆属妄言虚谈。目前学术界公论以为,《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尽管这些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一地之作,但它们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共性,即都拥有一个颇为一致的主题:对时光易逝的感伤和空间辽远的恐惧,这是寂寞中的无奈,亦是孤独中的伤痛。它以其摄人心魄的感伤情调引起了读者的广泛共鸣。从诗歌的内容上来讲,它触及了人生最基本的情感:离别的情感、失意的情感、忧虑人生无常的情感,而这三类情感无不同时表达了人的内心的一种真实的情绪——孤独。从诗歌创作的形式上看,诗歌在意象表达方面也体现了这一种孤独感。

  

  1、诗歌情感表达中的孤独感

  离别之情多相思,相思无尽是孤独。从题材上看,《古诗十九首》中绝大多数为游子思妇诗。它们通过思妇之词、游子之歌衍生出思妇伤怀、游子思归、士子失意、友情淡薄、及时行乐、感叹人生短暂和忧虑人生无常等各种情感,其看似独立,实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侧面。思妇、游子和失意文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各种情感之间也就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也就更加剧了其情感中的孤独和悲凉意蕴。

  1.1离别情感见孤独

  所谓相思定当远隔,形单影只、茕茕孑立必然,孤独亦必然。思妇伤怀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个相当传统的主题,而抚慰和排遣内心的孤独可谓是中国古代思妇诗的主要基调,《古诗十九首》也不例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妇诗,在十九首中约占了近一半的比例,如: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行行重行行》)徘徊复徘徊,向往复向往,送君千里却终有一别,为什么要生别离,诗中没写明,但可以肯定的是“君”不得不走,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相思两处、各在一涯的痛苦。诗中流露的是女主人公面对辽远空间的畏惧和恐慌;而“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则是对人生时光易逝的感伤,这份孤独犹如在大漠中独行的旅人时时被死亡提醒般令人恐惧。“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荡子不归,辜负了岁月年华,更勾起了思妇对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眷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庭中有奇树》)庭中奇树开了花而情人却远在他乡,手持朵朵鲜花之时思念之情更不能已。青春独卧,情思难寄,忧伤的女子似乎只有在孤独的伤痛中把红颜老去,这里以乐景衬哀情,孤独悲凉之感跃然纸上。“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何来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竹生》)主人公把自己比作“寂寞开无主”的幽兰,无奈地怨嗟着“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她耿耿于“悠悠隔山坡”,然而,道阻且长,会面已不可知。“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凛凛岁云暮》)美人千古哀怨,夫君已有外遇,致使佳人寒夜独宿。情深如梦,因思成梦,故而才有“梦想见容辉”的欢快而又伤感的梦境出现。梦里欢乐,夫妻携手同车归,让人流连忘返。可悲的是这毕竟只是梦,梦醒后的失望,更让女子恍恍惚惚。本只望“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但对于主人公来讲,只是她单相思的白日梦而已,夫君依旧沉湎新欢,不知何之,“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春梦了无痕,佳人重感伤!倚门落泪,唯梦聊以自慰。“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孟冬寒气至》)月满月缺,岁岁年年,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韶华红颜就这样随时光蹉跎而凋零。回忆之中,忽得心上人一封家书,挑灯百读之余,更是天天放置于袍袖之间,一有时间就拿出来抚摩、观看,相思无助之余只有睹物自怜。“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客从远方来》)夫君迢迢万里以外,托人捎来一端锦绮,让美丽女子惊喜交集。物轻心意重,女子心中燃起无限的欣喜与盼望,千针万线,把所有的痴情和等待,皆缝入合欢被中。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这里是作者对十九首中思妇诗的总结,它明写天上的牵牛和织女两星,实刻人间悲剧,状写夫妇离别之苦,却透露出诗人的主观孤独。

  1.2失意情感见孤独

  与思妇相关联的是游子,正是有了游子才多了闺中的思妇。这一种关联也很自然地连带着游子们的孤独,但游子们的孤独似乎比思妇的孤独有更深层的意蕴。因为思妇多是单纯的闺中思夫的孤独,而游子却多了一层在人世间、在异地的人群中那种无助少援的孤独。他们对人间冷暖的感受更为深切。如: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

  作者被楼上飘下来的歌声所吸引,寂寥之中,缓步而来,伫立于一座高楼之下,谛听美人鼓琴唱曲,凄切一幕,心有所感:“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他把歌者设想成一个失意之人,其实那正是士人自己的精神化身;自命为歌者的知音,实际是慨叹“知音稀”的孤独伤痛,和对方同病相怜。诗人满腹诗书,却得不到“知音”的赏识,诗中那弦歌声中的慷慨悲哀,那“知音稀”的感伤,与其说是对弹奏者心灵感伤的想象,还不如说抒发了作者自身真实的孤单。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明月皎夜光》)

深沉夜半,诗人幽幽独步,正是心情郁闷的表现。怅然之间,诗人愤愤:“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昔日的同门之友,高飞翱翔,尽成为显宦达官,自己却被他们弃置身后,不屑一顾。世态炎凉,友情价值几何!悲愤之余,仰首望去,那几个“箕星”、“斗星”和“牵牛”的星座,徒有其名,既不能颠扬、斟酌,也不能拉车,为此,诗人顿生无名怨气:“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扼!”心中苦闷,只能这样荒谬地在指斥中加以宣泄。

  细读《古诗十九首》我们不难在脑海中还原出一个主人公,他应当是身着单衣,背负书笈,头发凌乱,于秋冬寒风中乱舞的士人形象。乱世之中飘泊天涯,远离故土,其孤独之心境是可以想见的,倘有一种既有的秩序或体系将其纳入,或者说他飘泊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这或可减轻孤独的分量,然而旧有的价值体系已不能容纳他们早已松动的心灵。相反,身处乱世,颠沛流离又失职失位反而加重了这一层孤独。实际上,他们在做着两种意义上的飘泊:现实意义和精神层次上的,因而同时也遭受了两种层面上的放逐:现实生活的失职失位和灵魂的无所附着。孤独已是一种心灵状态。“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孤独的人都有一种倾诉的欲望,要将全部的苦楚心境倾诉在对方身上,期望倾听者能理解你,并给予某种心灵的反应。然而结果是令人丧气的:“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这更是一种旷世的孤独。“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人情淡薄,知音难觅。被整个思想体系和社会机制放逐的他们,可以安顿灵魂的也就是爱情与故园了。他们内心所包含的无限凄楚与彷徨的巨大精神力量,也只有在温柔乡里才能获取真正的宣泄与抚慰,然而距离的阻隔造就了刻骨的哀伤:“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追求爱情其实就是向往家园,而向往家园又表现为对爱人的思恋,只是这最后的温情的抚慰,也只是遥望而终不能实现,欲归无道。这里的家园有比现实层面更深的寓意,“他们已经走向了不归之路,因为他们失去了心灵的故乡”[1]。由此,我们可以体验到他们孤独凄楚的心境。

  亡国之音哀以思,每逢国家丧乱,诗人们生活困顿,失职失位,又有早已融入骨中的忧患意识,往往对国家之不幸,社会之黑暗做出深沉的哀叹与批判,而汉末文人五言诗多从一己之体会出发,也更显悲凉而深沉,这似乎可解释为他们更大程度上具有的孤独之感,这种孤独感来自于个体生命价值的重新确认,也来自于虽摆脱了一种秩序的约束又陷入了更大虚空中的无措。

  1.3忧虑人生无常之感见孤独

  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面前,人无法掌控自己,因为他是那样的渺小和短暂,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生命的消失和消失以前的孤独。这种孤独在后来的阮籍的《咏怀诗》三十三“一日复一夕”中也有所体现,他感慨于:“但恐须臾间,魂气随风飘”,人即使能逃脱社会的苦难,但最终也难逃生命的终结。生逢乱世的穷愁潦倒的文人,命运多舛,生存艰难,朝不虑夕,生存于短促狭小的现实世界,他们无法超越现实世界中的时空束缚。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文人们无法摆脱时间恶魔的纠缠。“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驱车上东门》)他们叹惋着生命的短暂,但却无法回避时间对生命的侵蚀。诗人在《今日良宴会》中亦迷茫:“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面对现实,这些孱弱的文人无力改变现状,悲世忧生的痛苦煎熬着他们脆弱的心,死亡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们,让他们倍感生命的孤独。他们试图以对美服、情爱等等的追求来淡化、分散、消解生命的忧伤意识,然而这种偏执不但没有淡化他们的孤独忧生情结,反而加剧了他们内心的恐惧,无助的诗人们不停地发出悲凉的呻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生年不满百》)。诗人们或感慨“青青”的“陵上柏”和“磊磊”的“涧中石”,或感慨于永久的“金石”,与自然中的永恒相对比,人生是多么短暂。在诗人们的眼中,时间成为剥夺生命与人生的杀手,“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节序物候的变迁常常激起文人强烈的悲叹:“回风动地起,秋草萋以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在纷繁物象中,频频出现“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去者日已疏》)这是时光之流带给生命的死亡气息。诗人似独自伫立于时间的旷野,他感到是那么孤独无助,那么悲凉无望。这正是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感触,“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种难以抑制的孤独感不由得勾起了诗人的乡愁。因为故乡是他的根,那里有养育他的土地、山川,有生育他、帮助他的亲人、朋友,也许故乡的这一切能给他的孤独以些微的慰藉。然而,“欲归道无因”,这些微的慰藉也难拥有,他所剩的唯有孤独。“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驱车上东门》)忧生叹逝的孤独成为短暂生命中的永恒的咏叹。

  此外,《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即使在美酒佳宴、吹曲舞裳的欢乐时刻也不能忘却这份孤独。如: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如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陈。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今日良宴会》)

  虽说是“良宴会”,有清歌妙曲,可谓欢乐至极。但是诗人要求,“识曲听‘其真’”。要真能体味到:人生苦短,应及时干进。不然的话,连这本无数量的短暂人生也同时没有了质量,只能落得个“无为守穷贱”、“坎轲长苦辛”的境地。《古诗笺》注“坎轲,不遇也”[2]。显然,“其真”隐藏的是一种对人生必然的孤独和可能的孤独的恐惧。说必然的孤独,是人生短暂,他会在无限的时间中孤独,这谁也无法逃脱,故谓之必然;说可能的孤独,是在短暂的人生中若不能显达,则有穷困潦倒、不遇时、不遇明主、不遇知音的孤独。有时,这种孤独感会把诗人逼近绝路。“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驱车上东门》)作者的眼中弥望着一派死亡的气象,那是松柏夹道、白杨萧萧的墓地。地下的死人是寂寞孤独的,世上的活人更加的寂寞孤独。“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这孤独是谁也逃不掉的,服食成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于是,诗人只好退一步想,“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准备暂时从世间短暂而虚幻的富贵荣华之中寻求生命的寄托。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是丰富复杂的,它以“游子之歌”、“思妇之词”为题材,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汉末中下层文人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坎坷不平的生活经历,抒发了他们离别相思的感伤、“知音”难遇的悲哀和人生苦短的惆怅等世俗情怀,表达出了多种复杂情感中的内在本质——孤独。

  

  2、诗歌表达意象中的孤独感

  《古诗十九首》作为五言诗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环,在选取意象表达主题方面采取了入诗意象皆悲情的方式。我们常说,意象是触动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物质世界的“象”一旦根据作家的“意”被反映到一定的语言组合之中并用书面文字固定下来以后,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无外乎三种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离别、失意、忧郁人生无常。在意象选取方面,像蟋蟀、凉风、秋草这样的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和悲凉情致的物象固然能表达这三种人生之悲;像芳草、东风、蕙兰、郁柳等本应象征美好与郁郁生机之物也被诗人注入了伤感气质,成为其表现孤独悲凉情感的物质载体。

  人生的别离有很多种,朋友之别,在悲伤中常有共同奋进的鼓励;而男女之别让人感受的则是完完全全的痛苦,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汉代的举荐取士制度,使宦游之风盛行。作为游子,客居他乡已使他们饱受分离之苦,而功名的难成又使他们更加想念家中温柔可爱的妻子。作为思妇,她们不只要忍受独守空床的寂寞,更有游子不归、中道被弃、恩爱难久长的忧虑。所以,对《古诗十九首》的作者而言,即使是最普通的生活之物、自然之景,也往往由心及物而蕴含伤感,表达了深深的孤独之感。

   2.1从自然景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芙蓉、芳草:用美洁芬芳的植物象征爱情,始自《离骚》。“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涉江采芙蓉》)诗歌一方面描写美丽的景色,一方面表达游子的思乡怀恋之苦,然而,美丽的哀愁,会更加让人难以忍受。我们心中的忧伤,会在晴朗天空和良辰美景的映衬下,更加难以排遣。《古诗十九首》在选取芙蓉、芳草意象时,沿用了传统手法,而当诗人想采摘这些东西送给所爱的人时,却“所思在远道”,自己空执爱情的信物,但表达与传递竟是如此之艰难,最终只能“忧伤以终老”。[3]于是,芙蓉与芳草也因无法传递诗人的情感,而带上了伤感气质,用饱含希望的物象与景致从侧面表达了主人公的孤独情绪。

  明月:《古诗十九首》涉及月意象的有三首,月亮本身有圆缺的变化,人世间亦有相聚和别离。人常常由于物象而意识到自己,对于物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所以月的圆缺变化与文人内心之间就存在了一种很微妙的情感关联,这种关联便通过诗句表现出来。《古诗十九首》用月意象表达主题时,月的圆缺常伴着节气的改变而出现:“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月圆月缺中有秋的悲凉;“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月圆月缺中有冬的凄清,读者在万物衰落的寒冷中感受着月圆人不圆的遗憾,其抽象的情绪在可感的环境中被具体化,孤独凄清,使读者感同身受。

  2.2从生活器物见别离时的孤独之感

  合欢被:“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合欢”,又名“合昏”、“夜合”、“马樱花”,是一种植物,羽状复叶。一个大叶由多个小叶组合而成,这些小叶一到夜晚就合起来,因而得名。汉时凡是一种两面合起来的物件都称为合欢。“被”本身,即是寝卧之用,将带有鸳鸯花纹的绮裁为合欢被,更有鱼水之欢之意,象征夫妇同居的愿望。远隔孤独的色彩往往是黯淡的,但“合欢被”意象的引入,使整个诗境“著色敷腴”[4]起来,展现出作者因“故人心尚而”而产生的瞬间喜悦,同时,也展现出由这瞬间的喜悦所加重的孤独之苦,在“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期盼中,也只能凭借着鸳鸯合欢被聊以自慰,更突出了那种孤独的苦痛。

  衣带:“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衣带意象是《古诗十九首》的首创,在此之前诗歌中的衣带,只是作为客观物象出现,并没有融入诗人的主观色彩。“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有不别?”两地相思的游子和思妇,愁肠百转,痛苦于剪不断的离愁当中,神形日益消损。《古诗十九首》用它来表现离别给人带来的心灵与身体上的双重痛苦,离别越久,思念越深,思念越深,自然就“为伊憔悴”,这种意象的运用既形象又生动,令人思之信服。南朝乐府《读曲歌》“欲知相忆时,但看裙带缓几许”,鲍照《拟古》“宿昔改衣带,旦暮并容色”,柳永《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等许多后世作家对衣带意象的种种生发,均由《古诗十九首》而出。衣带意象所表达的痛苦,从侧面体现了情感主体的孤独身境和孤独心境。

  2.3从历史典故的悲凉意蕴中见孤独之感  

  杞梁妻:人物意象在《古诗十九首》中运用得并不多,但每一个都能恰如其分地表达其主题。杞梁妻的故事,最完整的见于刘向的《列女传》。杞梁妻,齐国杞梁的妻子,她“上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将何已立吾节?亦死而已”的行为,是男权社会中女性的行为典范。《列女传》载,杞梁战死,没有儿子和亲近的家属,他的妻子孤苦无依,枕着丈夫的尸首在城下痛哭,悲哀动人,十天之后,连城墙也被她哭倒塌了。故事虽有夸张之处,但杞梁妻的遭遇却极人世之至悲。作者以这一典范人物为意象,既象征着自己理想中的“知音”,又暗含着具备如此品格的知音极难寻觅之意。在我们的思维定式中,所谓典范,一定是可以作为榜样而起示范作用的人,而这类人又一定是群体中的少部分。在动乱的汉末社会环境下,真正意向高远,能守节不移的人少之又少,能与之相遇相知更成奢望,反过来说,能得到一个“知音”的赏识也同样的困难,所以,作者在无尽的企盼中不免失望,在失望中唯有孤独哀怨而已。

  鸿鹄:鸿鹄是善飞的大鸟,刘邦《鸿鹄歌》:“鸿鹄高飞,一举千里。”鸟类以其可以自由遨翔于天空的本性让生活在地上的人类有距离之感,而一飞冲天的鸿鹄,更让人觉得难以追求,难以企及。虽然作者说“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的豪言壮语,但如何“奋翅”?又飞到哪里?作者却回答不了,于是也就增添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的失意,“空中送情,知向是谁?”[3]看似满载希冀实际却是飘渺空灵无人理解的孤独。

  综上所述,《古诗十九首》无论是在其作品的内容上还是创作形式上都体现了深沉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的主体是丰富的,他可以是思妇和游子,同时也可以是失意的文人。它的产生以及在作品中的体现是与汉末动乱的大的时代背景分不开的。东汉王朝建立之初,为了加强统治,巩固政权,进一步发展了西汉中期以来的养士、举荐、征辟制度。这一制度确实鼓舞了读书人的“进取心”,但是,随着整个东汉王朝的日益衰败,这种取士制度的本身的流弊日趋严重。对于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就必然形成了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再加上汉恒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途,上层士流结党标榜,社会买官公行的黑暗现象,使多数中下层士子游宦无门,人生失意,漂泊蹉跎。“游子”、“荡子”们以各自的文辞表述、抒发着同类的境遇和感伤,这些失意文人通过文字来表达和排遣内心的感伤、失落、恐惧和迷茫,这些情感中折射着内化的孤独。

  因而说,《古诗十九首》所渲泄的主要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汉末文人悲吟的一曲凄凉感伤的孤独悲歌。

  

  参考文献:

  [1]冷成金。中国文学的历史与审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士禛闻人倓。古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4]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55。

  [5]陆时雍。古诗镜总论[A]。马茂元。古诗十九首初探[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

  [6]姜书阁。汉魏六朝诗三百首[M]。长沙:岳麓书社,1992。

  [7]王锋。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D]。西北大学学报,1999。

  [8]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9]朱自清马茂元。说古诗十九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10]张一玮。古诗十九首中的时间经验和孤独意识[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

 [11]戴红梅。古诗十九首孤独意识探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7。  

 

 

 

 

 

 

 

 

 

 

 

 

论文写《歌曲与英语教学》,谁知道关于这题目的一些参考文献资料?

1 利用英文歌曲促进英语教学 张洁 职业技术 2006/20
2 挖掘潜力 激发活力 提升功效——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马兰芳 科技资讯 2006/29
3 浅谈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丛爱农 教学与管理 2006/31
4 小学英语中的韵律儿歌教学 胡维明 全球教育展望 2005/05
5 用英文歌曲促进英语教学 王爱莲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6/03
6 试论音乐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常永才 民族教育研究 2006/05
7英文歌曲教学语言文化分析 卢宁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06/09
8浅谈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李解人 山东教育 2006/Z5
9广开渠道 轻松交际——培养小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实践 李广艳 山东教育 2006/Z4
10浅谈英语歌曲在高职高专学生英语听说课中的运用 甘丽华 科教文汇(下半月) 2006/02
12文化素质课《英文歌曲欣赏》与英语教学 王琴琴 大学时代(B版) 2006/06
13英语歌曲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廖英 宜宾学院学报 2006/05
14英文歌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李琳 中等职业教育 2006/06
15英语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刘计萍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 2006/04
16英文歌曲与高职英语听力教学探索 梁昆 卫生职业教育 2006/08
17英语歌曲与高职英语教学 朱伟芳 文教资料 2006/05
18利用英文歌曲加强听力教学 郑爱仙 中国科技信息 2006/03
19谈有效发挥英文歌曲在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黄文洁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06
20歌曲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黄敏 湖南教育 2005/24
21试为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开妙方——初探英语歌曲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王灵祖 贵州教育 2005/18
22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侯艳萍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5/03
23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和应用 方芳 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 2005/03
24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李斯洁 中国轻工教育 2005/03
25让歌声伴随小学生学习英语 张小英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2005/Z1
26英文歌曲教学效用的探析 陈金莲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5/03
27英语教学中实施教唱英文歌曲的实验研究 邵玲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5/04
28对一节课的课堂评析 徐月筠 河北教育 2005/Z2
29英语歌曲与大学外语教学 邓昌勇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4
30西方歌曲,我们是否应该把它们列入英语教学计划(英文) 胡甜甜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 2005/02
31英文歌曲在多媒体大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马俊波 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32唱着歌儿学英语 吴幼琦 教育文汇 2005/06
33体验成功 享受乐趣——《快乐英语》第二册 Lesson 8 教学 王玉梅 小学教学设计 2005/12
34高校英文歌曲教学探讨 孙博 内江科技 2005/02
35用英语歌曲辅助英语教学 李湖江 教学与管理 2005/13
36英文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蔡晓莉 教育艺术 2005/03
37如何在英语听力教学中有效应用英文歌曲 邓春燕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02
38外语歌曲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蒋南 西昌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1
39浅谈英语歌曲与英语教学 贺岚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40英语听力课教学方法浅谈 惠霞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41英语的语言与歌曲 马英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06
42英语教学中音乐的选择与应用 李德新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07
43论英语歌曲及其教育功能 马英莲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4/03
44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听说课中的应用 袁京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02
45英语歌曲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作用 叶桦 浙江科技学院学报 2004/02
46寓英语教学于优美的旋律中——漫谈听歌学英语 陈小花 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4/01
47英语歌曲中蕴含的语言潜能和实践机会 陈文觉 小学教学研究 2003/02
48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居加妹 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3
49从歌曲的强弱拍看英语语音教学 廖建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03/04
50歌曲及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李锋伟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07
51歌曲在少儿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李慧杰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2003/06
52英语歌曲在教学中的作用 魏文清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3/06
53简论学唱英语歌曲对英语学习的作用 冯永莉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3/07
54论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杨晓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3/13
55英文歌曲教学与英语口语的提高 苏玉洁 温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56赏析英文金曲 提高学生语言文化素质 鲍汉峰 山东教育 2003/Z5
57英语教学的“学、说、逗、唱” 管培军 山东教育 2003/13
58从二语习得看多媒体英语歌曲教学 吴雪花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01
59运用歌曲教英语 袁聪林 湖南教育 2003/06
60英文歌曲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运用 陈玲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3/01
61谈英语歌曲在英语语言教学中的运用(英文) 张立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62挖掘英语教学中的音乐元素 陆越 辽宁教育 2002/05
63论英文歌曲在培养素质型英语人才中的作用 李群艳 零陵学院学报 2002/06
64英语歌曲教学 诸光 国外外语教学 2000/04
65听歌法在英语听说课上的有效应用 王红 国外外语教学 2000/04
66英文歌曲在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孙丽华 教书育人 2000/01
67音乐在英语教学中的妙用 郑立雁 甘肃教育 2000/09
68英文歌曲在初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张榕 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S3
69通过英语歌曲进行英语写作教学—— 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英语写作教学方法 寿建颖 社科纵横 1999/01
70小学英语歌曲教学点滴谈 郝爱云 山东教育 1999/Z1

够多了吧,也不知道你要写得具体范围,你自己慢慢筛选吧!希望对你有用!这些文章在中国期刊网上都能找到!

世人对权德舆的研究汇总

一、 对其生平仕履的研究

1、韩国汉城大学 金时俊 教授(韩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曾留学台湾大学,受业于台静农先生),著有【权德舆年谱】,1967年发表在中国学报。

2、 吴汝煜 的 【唐才传校笺.权德舆传】 ,1987年由中华书局发表。文学作家吴汝煜 (1940~1990)江苏吴江人。中共党员。1963年毕业于徐州师院中文系。历任徐州师院中文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3、日本 中原健二 的【权德舆年谱初稿】,1993年西北大学学报。中原健二教授是日本佛教大学副校长。

4、 蒋寅 的 【大历诗人札记(续))——权德舆】 ,1995年发表于漳州师院学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蒋寅教授1959年出生于南京。,1982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大学中文系【今日扬州大学】,曾任社科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2016年7月起任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

5、 王辉斌 的 【权德舆生平求是】 ,1996年发表于柳州师专学报。王辉斌(1947—),字靖华,号竟陵居士,湖北天门人。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学文献学、辑轶学的研究与文学批评。著名学者,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的第一人。现为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

6、 段承校 的 【权德舆生平辩证】 ,1997年发表于广州民族学院报。段承校,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中学语文教研员,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文学博士。

7、 王红霞 的 【权德舆先世及行事系谱】 、1996年发表于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论权德舆的儒、释、道观》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试论权德舆的诗歌创作》,《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2期; 《权德舆研究》 2005年四川师范大学校级科研课题,个人独立主研。王红霞,王红霞,生于1969年,苗族,重庆彭水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博士,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后。中国李白研究会理事、四川杜甫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散曲研究会秘书长。四川师大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副主任。

8、 严国荣 的 【权德舆生平与交游考略】 ,1997年发表于唐都学刊。严国荣(1965-2005),陕西省城固县人。1986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9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研究生院,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至西安文理学院任教,并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学位,曾任西安联合大学中文系副主任,西安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唐都学刊》、《西安联合大学学报》执行主编。严国荣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有《王维与〈维摩诘经〉》、《权德舆与古文运动》等论文在《社科战线》、《中国诗学》、《唐都学刊》、《海南师院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他还参与撰写过《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分类集成》(百花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文学史话》(近代卷,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增订注释〈 全唐诗 〉》(权德舆卷,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1版)。他的专著《权德舆研究》 2006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可惜,先生于2005年6月16日积劳成疾而逝,享年四十一岁。

9、 郭广伟 的 【权德舆年谱简编】 ,1994年发表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郭广伟,字惟微,徐州市人,1926年2月生。徐州师范大学教授,郭先生曾以83岁高龄,仍不辍笔耕,编著出版了 《权德舆诗文集》 (校点)一书。2011年徐州师范大学更名为江苏师范大学。

二、 对其交游的考订

1、 吴汝煜 的 【权德舆诗人名考证】 ,1989年发表于西北师大学报。

2、 蒋寅 的 【大历诗人研究.权德舆作品系年】 ,2007年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三、 对其诗文艺术的探讨

1、 段承校 的 【权德舆和他的诗歌创作】 ,1994年发表于社科纵横。

2、 王相飞 博士的 【权德舆诗歌艺术研究】 ,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3、 蒋寅 的 【权德舆与唐代的赠内诗】 ,1999年发表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4、 王朝源 的 【权德舆的碑志散文】 ,2006年发表在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王朝源,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5、 方丽萍 的 【权德舆诗文风格成因辨析】 ,2008年发布在唐山师范学院学报。方丽萍,女,汉族, 1966 年 11 月生,文学博士,青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在《南开大学学报》、《求索》、《暨南学报》、《湘潭大学学报》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撰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专题》、《文心雕龙研究》二专著中部分章节,参与国家社科基金、省社科基金项目两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文学思想史。主要进行的是唐宋转型研究。

四、 对其文学思想的探讨

1、 严国荣 的 【权德舆与古文运动——兼论权德舆的文论主张】 ,1998年发表在唐都学刊。

2、 王红霞、王朝源 合著的 【试论权德舆的古文创作】 ,2003年发表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3、 段承校 的 【试论皎然诗学对权德舆诗论及诗作的影响】 ,2000年发表在南京师大学报。

4、 胡遂与熊英 的 【权德舆诗歌创作与妈祖洪州禅】 ,2006年发表在湖南大学学报。胡遂,女,湖南益阳人,1956年生。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校督导团督导。熊英,女,中共党员,讲师。1999年9月至2003年7月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获文学硕士;2003年7月至2004年7月,在湖南长郡中学寄宿部担任中学语文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就读于湖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唐宋方向),主要研究唐宋文学与佛教,论文《论权德舆诗歌创作与马祖洪州禅》发表于《湖南大学学报》,《论晏几道的“梦”词》发表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参与湖南省社科课题《佛教与晚唐诗》及国家社科课题《佛教与中国文人心路历程》,负责部分资料整理与撰写工作。

5、 陈彝秋 的 【权德舆对楚骚的接受与中唐文学思想的变迁】 ,2006年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陈彝秋,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五、 综合研究

1、 林家英 的 【权德舆的伟人、为文、为诗】 ,1981年发表在兰州大学学报。林家英,女,1935年生于福建惠安.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同年赴兰州大学执教·现任中文系教授,唐宋文学硕士生导师。又任诗词学会常务理事,甘肃诗词学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兼科教文体委员会副主任甘肃省文使馆馆员。

2、 严国荣 的 【权德舆研究】 ,2006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 王红霞 的 【权德舆研究】 ,2009年在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出版。

权德舆先公曾经专门研究过家族史,在他的文学著作中也多有涉及,世人通过研究权德舆,对他的亲属族人的关系也帮助权氏族人明晰起来,而且远远强于权氏族人对权德舆的了解。搜集这些研究权氏先祖权德舆的论文专著,有助于权氏家族人员更全面的掌握权氏在鼎盛时期的历史。这些健在的权威专家,也是我辈将来召开权氏文化讨论研究会的最佳顾问。希望有机会接触到上述专家学者的宗亲,能够予以联络并致谢!

上一篇:七年级生物论文300字

下一篇: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