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发表的钱欲小说
金融时报发表的钱欲小说
↓↓↓点击获取更多“好看的小说”↓↓↓
○● 言情小说排行榜2021前十名 ○●
○● 10本超级正能量小说推荐 ○●
○● 人生必看的10本经典小说 ○●
○● 必读的10本小说推荐 ○●
○● 十大经典穿越小说 ○●
No. 1《傲慢与偏见》
简·奥斯汀(著)
内容简介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代表作,是一部描写爱情与婚姻的经典小说。作品以男女主人公达西和伊丽莎白由于傲慢和偏见而产生的爱情纠葛为线索,共写了四起姻缘:伊丽莎白与达西、简与宾利、莉迪亚与威克姆、夏洛蒂与柯林斯。
推荐理由
影响当今的偶像剧、言情小说太多太多了,绝对是言情小说的源头啊……不过可惜现在的偶像剧、小说只学到奥斯汀的套路,却缺乏那一种敏锐感以及对社会的鞭挞,因此沦为娱乐的工具。以此看来,奥斯汀值得经典。——资深书友 Comel
No. 2《飘》
玛格丽特·米切尔(著)
内容简介
《飘》是一部经典的爱情巨著。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线是好强、任性的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旧日熟悉的一切的一去不返……
推荐理由
唯美的爱情,细腻的感情,倔强的女主角,以及那个曾经追寻的班瑞德。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那么精彩。斯佳丽的坚强让我也觉得有了面对困难的勇气。——资深书友 Chillish
No.3《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著)
内容简介
小说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与收养他的庄园主的女儿相爱,却因社会地位悬殊不能结合。数年后希斯克利夫再回到庄园时,便对夺走他爱情与幸福的人进行残酷的报复,复仇虽然成功了,但他并未从中获得幸福,而是留下了一个令人神伤的传奇故事。全篇充满强烈的反压迫、争幸福的斗争精神,又始终笼罩着离奇、紧张的浪漫气氛。
推荐理由
经典的爱情名著,少女时只会懂得《简·爱》的好,要真正成人,并绚烂地爱过伤过之后,才会明白《呼啸山庄》的珍贵。——资深书友 巫女
No. 4《简?爱》
夏洛蒂·勃朗特(著)
内容简介
《简?爱》主要通过简?爱与罗切斯特之间一波三折的爱情故事,塑造了一个出身低微、生活道路曲折,却始终坚持维护独立人格、追求个性自由、主张人人平等、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女性形象。
推荐理由
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 众所周知的,简爱是一个具有反抗精神的姑娘,她勇于反抗权贵,勇于挑战宗教,不拜倒在金钱之下,凌驾于众人之上。 这本书,讲述了女人的尊严与爱。 是一本简爱和罗切斯特先生的爱情史,更是一部简爱的成长史。——资深书友 Jsyin
No. 5《荆棘鸟》
考琳·麦卡洛(著)
内容简介
《荆棘鸟》是一部澳大利亚的家世小说,以女主人公梅吉和神父拉尔夫的爱情纠葛为主线,描写了克利里一家三代人的故事,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拉尔夫一心向往教会的权力,却爱上了克利里家的美丽少女梅吉。为了他追求的“上帝”,他抛弃了世俗的爱情,然而内心又极度矛盾和痛苦。以此为中心,克利里家族十余名成员的悲欢离合也得以展现。
推荐理由
几代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情节跌宕且稳步推向高潮,人物真实可信……可谓魅力无法可挡。——《出版商周刊》
No. 6《英国病人》
迈克尔·翁达杰(著)
内容简介
这本小说以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拉伯大沙漠和古老的意大利遗迹为背景,穿插叙述了两段爱情故事:一个如雄雄烈火,一个如圣洁的泉水。第一种爱情中的恋人既是叛教者又是圣徒,既当祭司又当牺牲品,他们先犯罪后救赎自己;第二种爱情中的恋人纯洁如人类始祖,时间在他们爱情中刻下痕迹,就像在水面上写字,他们的爱短暂却又有永恒的意味。
推荐理由
应该给《英国病人》戴上三重冠。这本书深邃,优美,触动心灵。——著名作家 托妮·莫里森
No. 7《安娜·卡列尼娜》
列夫·托尔斯泰(著)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 百科 全书式的作品。
推荐理由
什么是经典作品?那就是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读者,都可以在这些作品里读到自己的感受,好比是在别人的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著名作家 余华
No.8《法国中尉的女人》
约翰·福尔斯(著)
内容简介
世人眼中的堕落女人萨拉,抑郁成瘾,生活在保守的英国小镇上,大家都叫她“法国中尉的女人”。悲伤几乎变成了她的快乐,每天唯一的自在,就是独自外出散步,眺望大海,仿佛辜负了她的中尉随时会回来。一天,来度假的准贵族继承人查尔斯无意闯入了她的生活......
推荐理由
了不起的成功之作。它既是一部充满激情的文字作品,也是一个完美的讲故事的典范。——《金融时报》
No.9《茶花女》
小仲马(著)
内容简介
故事讲述了19世纪40年代,一个青年人与巴黎上流社会一位交际花曲折凄婉的爱情故事。
推荐理由
大小仲马的作品都非常适合消闲。才子多情,佳人薄命,永远是好题材。——资深书虫 懒人老猫
No.10 《霍乱时期的爱情》
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内容简介
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史诗,穷尽了所有爱情的可能性:忠贞的、隐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图式的、放荡的、转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现了时光的无情流逝,被誉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是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推荐理由
这部光芒闪耀、令人心碎的作品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爱情小说。——《纽约时报》
No. 11《浮生梦》
达芙妮·杜穆里埃(著)
内容简介
如果我拥有整个世界,那么这个世界也属于你。因为爱你,我变成了一个疯子。菲利普宁静的乡间生活因突然去世的堂兄的妻子而打破。瑞秋俘获了他的心。他不知道的是,对瑞秋的迷恋,很快就会将他推入自我毁灭的边缘。在他为这份感情奋不顾身的同时,他也将所有人的命运推向了一个无法逆转的方向。
推荐理由
相比于《蝴蝶梦》,我更偏爱《浮生梦》。——著名作家 金庸
No.12《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著)
内容简介
一部动人心弦的、平缓舒雅的、略带感伤的、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故事讲述主角纠缠在情绪不稳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开朗活泼的小林绿子之间,展开了自我成长的旅程。
推荐理由
《挪威的森林》想向我们倾诉什么呢,生与死?死与性?性与爱?坦率与真诚?一时竟很难回答。读罢掩卷,只是觉得整个身心都浸泡在漫无边际的冰水里,奔波于风雪交加的旅途中,又好像感受着暴风雨过后的沉寂、大醉初醒生的虚脱……——资深书友 尖尖角
No. 13《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 (著)
内容简介
在乍晴乍雨的伊豆山道上,来自东京的少年偶遇一群巡回艺人,被其中天真未凿、憨厚娇美的小舞女薰子吸引。薰子歌声婉转动人,舞步轻盈优美,少年被她纯真的美震撼,薰子也渐渐对少年生出眷恋。离别的时刻近了,却留下一曲世上最美丽的初恋。
推荐理由
1980年我在宁波进修的时候,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然后就读了那个年代几乎能读到的他的所有小说……川端康成应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之一。——著名作家 余华
No. 14《情书》
岩井俊二(著)
内容简介
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作者将那种一去不复返的早年往事写得深沉眷恋,字里行间的那股记忆中的美丽与忧伤,成为亿万人心中永远的珍藏。
推荐理由
单纯、唯美、干净的爱情,像一幅小小的淡彩画,读到最后,心头像是飘下了一片雪花,微微地凉,暖暖地融化。——《南方都市报》
No. 15《失乐园》
渡边淳一(著)
内容简介
一部梦幻与现实、灵与肉、欢悦与痛楚相互交织的震撼心灵的杰作。奇妙的心理活动与错综复杂的感情纠葛,溶入到异域特有的四季更迭的绮丽环境里,令人回肠荡气。
推荐理由
都市轻小说,第三人称、第一视角的婚外情主题,性心理描写很细腻,语言很优美,很多对婚姻、爱情、伦理的探讨。——资深书友 GayScript
>>>下一页是豆瓣高评分的励志治愈系小说分享
金钱到底能不能买到幸福?不妨尝试做个利他消费者。
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 这让我们殊途同归
关注「小翊妈妈幸福课」,一起学习幸福力
第12期推文「TED演讲:如何科学的买到幸福?」
本文大约4200字,阅读预计25分钟
在第11期推文「TED 演讲:通往幸福的秘密」中,演讲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探讨了财富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数据表明 太缺钱会导致不幸福,但过了温饱线之上的某个点后,收入的增加就不会影响人们的幸福值了,也就是说金钱不能买来更多的幸福 。
然而TED另一个演讲者迈克尔·诺顿(Michael I. Norton)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他直言不讳的反驳 “金钱不能带来更多幸福”。 他认为那个观点是错的, 因为大多数人把钱花错地方了 ,如果反思自己花钱的方式, 人们的幸福体验会有所改变。这期推文将分享他在「TED演讲:如何的买到幸福?」的主要内容。
迈克尔·诺顿(Michael I. Norton)是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教授 。他拥有威廉姆斯大学的心理学和英语学士学位以及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
在加入哈佛商学院之前,诺顿教授是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研究员。他的工作成果已在许多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包括《科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心理学科学》和《心理学年度评论》,并被《经济学人》,《金融时报》,在纽约时报的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
我们通常是怎么花钱的?为什么更多金钱并没有让我们买到更幸福?
CNN发表了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它是关于彩票中奖者的经历的,很多人都以为当他们彩票中奖之后,生活会变得超好,但这篇文章却是描述了他们的生活是如何被毁掉的。
这些人中奖后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
第一,他们花光了所有的钱,而且又欠下了一屁股债
第二,他们所有的朋友和曾经的熟人都来找他们借钱,这实际上毁掉了他们的人际关系
所以相比于中奖之前他们欠下了更多的债,也失去了朋友。
但这篇文章有意思的地方在于读者们在该文章底部做出的评论。这些人并没有说为什么这些金钱没有带来幸福,而是马上开始说 “你知道假如是我中奖,我会怎么做。。。。。。" 并且幻想着他们中奖后的事情。迈克尔分享了以下三个评论:
有位读者写到:“ 我中奖后,要买座小山, 还要在上面建座小房子。 ”
又有一个人写到:“ 我会把这些钱放到一个大浴缸里面, 然后躺进这个浴缸里面抽上一只大雪茄 最后再来上一瓶香槟酒。 ”
接下来更糟糕了,“ 我要拍张照片, 照片中会有很多金光闪闪的东西。任何向我要钱的人都会得到这个照片,其它东西都免谈。 ”
还有很多评论都是这种类型的。当他们获得金钱,事实上,他们会变得不爱交际,所以会说,这些中奖的人的生活会被毁掉,他们会不断受到朋友的骚扰。
金钱通常让人变得自私,因为我们通常只想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
更多的金钱不能让我们感到更开心的真正原因是我们并没有正确地使用它。确切地讲,我们花钱总是为了我们自己。
我们通常是怎么花钱的?为什么更多金钱并没有让我们买到更幸福?
迈克尔一直想知道将金钱花在别的人身上会发生什么?与其得到金钱之后变得有“反社会倾向”,我们何不将这些钱回馈给社会呢? 他尝试着让别人这么做,看看会发生什么,这是他做实验的初衷。
利他消费试验
在他的利他消费实验里,一部分人按照原来的方式处理金钱,把它花到自己的身上。而让另一部分人把钱花在别人身上,然后再测一测他们的幸福感,看看到底这样做会不会让他们变得更快乐?
生活中的利他消费
最开始的被试者是一群来自温哥华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在试验开始前他们都会被问到“你们有多幸福”这样的问题,并且拿到一个信封,里面装有一部分钱和对应的花钱指示。
不同的是,一部分被试者被要求把这部分钱 全部花到自己身上(个人消费) ,可以是支付账单,日常花费或者给自己买礼物。
另外一部分被试者则被要求把这些钱 全部花在别人的身上(利他消费) ,可以做慈善,捐赠,给他人买礼物。
同时,信封里的钱的金额也会有不同,一些人会得到5美元,而另一些人会得到20美元。参与者可以自由地安排一天的生活,并在当天5点之前花完信封里的钱,然后反馈给研究人员:“ 用这些钱干了什么,现在感觉有多幸福 ” 。
那么他们是怎么花掉这笔钱的呢 ?
花在自己身上(个人消费): 为自己买了耳环、化妆品和星巴克咖啡
花在他人身上(利他消费): 为他人买礼物、星巴克咖啡,给了流浪汉
可以看到,一样的钱有人花在了自己的身上,有人花在了别人的身上。那么不同的花钱方式带给他们的幸福感如何?实验结束后迈克尔及其团队有了两个重要发现:
一个发现是 那些把钱花在别人身上的人变得更加快乐 ,而那些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人,情绪上并没有什么变化,他们并没有变得更加不开心,他们只是没有变得更加开心。
另一个发现是 钱的数量在这里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
一些人或许会觉得20美元一定比5美元更加让人感到开心,但是事实上, 你花了多少钱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把钱花在了别人的身上,而不是你自己身上 。
当然了,这些人只是加拿大的大学生,他们并不能代表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富裕的人群。为了验证这个这个结论在世界其他地方是否也同样成立,或者只在富人阶层成立。迈克尔及其研究它团队去了相对贫穷的乌干达,做了一个相同的实验。
在实验中他们发现了一些惊人的结论: 人们在花钱时都会受到人类共性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 。
比如说 一个乌干达人曾这样说:“我打电话给我暗恋的一个女孩。” 然后他们一块出去约会,然后他又说自己直到现在也没有赢得她的“芳心”。
还有一个加拿大人他有着非常类似的经历 他说: "我把我的女朋友叫出去一起吃晚饭 我们一起看了电影,然后早早地就离开了电影院,我们一起回到她家里,一起。。。。。。只是一起吃蛋糕“
这就是人类的共性--你把钱花在别人身上,你会感觉很好 。但同时也发现了两个不同地方的一些明显的差别。
再来看看这两个例子,这里有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女性,迈克尔他们让她说说她最近一次为别人花钱的场景,她说:
“我为我母亲买了一件礼物。我开车去了商场,买了一件礼物,把它送给了我妈妈。”她做得很好 ,为你认识的人买礼物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现在再把这个例子同那个乌干达女性的例子做个比较她说:
“我当时正在走路,然后遇到了我的一个好友。她的儿子得了疟疾。他们没有钱治病,当他们去诊所看病的时候我把这笔钱给了他们。”
这只是一笔很少的钱,但是在这里它却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真正的医疗需求,就像一笔救命的捐款一样。而上面的例子里,她只是给自己的妈妈买了一份礼物。
所以我们会发现,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把这些钱花到别人身上并不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使自己变得快乐,所以你不一定非得花钱做一些特殊的事情才能获得快乐,你仍然可以通过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儿来获取快乐。
当然了上面的例子仅仅涉及到了两个国家,迈克尔他们想走得更远,看看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情况,想知道全世界的不同国家中金钱和幸福的关系。
迈克尔从盖洛普公司得到了一些数据,关于人们是否向慈善机构捐赠过与平常生活幸福度的关系的数据。那么捐钱会使你变得幸福? 还是说它们是负相关的呢?
图表在这张地图上,绿色代表正相关,红色代表负相关。虽然我没有拿到演讲稿里的原图,截屏的图片有点模糊,但一点儿不妨碍我们发现,整个世界几乎都是绿色的。
所以在几乎在每一个我们获取到数据的国家里, 那些把钱捐到慈善机构的人比那些没有这么做的人会更加的幸福 。在我们调查过的每一个地方,几乎都可以看到 捐出钱会使你变得更加幸福,而不是你仅仅把钱留给自己 。这可能是为什么富人们更喜欢捐赠的原因吧。
这跟上期米哈里分享的结论并不冲突,我们需要一定数量的钱用于个人消费来保证我们具有一定质量的生活和基本的幸福感。但更多的幸福并不能再通过同样的消费观念来获得了,而需要改变消费方式,从个人消费到利他消费,也就是说把更多的钱花在别人身上才能收获更多的幸福体验。
工作中的利他消费
那么对于你的工作来说呢?除了与自己熟悉的人在一起,我们会把几乎所有的剩余时间花在工作上。
迈克尔他们决定走进一些公司,然后做相同的调查。他们找来自比利时的医药销售团队,这个销售团队以小组为单位工作,向医生进行推销,试着说服那些医生购买他们的药品,所以他们可以观察到作为团队的一员,看看销售业绩是如何的。
同样的,在一些团队中,迈克尔研究团队把钱给这些人然后告诉他们:“ 用这些钱去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吧。”就像当初对加拿大的大学生说的一样。但是在另外一些团队中,迈克尔会让他们在这一周内把钱花到队友的身上,为他们买件礼物然后送给他们。“
现在我们得到了两组不同的团队,一个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另一个则是有利他行为的团队。试验结果表明, 那些更有利他主义倾向的团队的销售业绩比那些只把钱花在自己身上的团队更好 。
迈克尔做了投资回报分析,如果把15欧元给了员工个人,然后他们把钱装进了腰包,他们并没有做任何不同于以前的事情。公司并没有从中得到任何的钱,实际上还亏了钱,因为公司给的那些钱并没有激励他们去做得更好。
但是公司给员工15欧元并让他们把钱花在别人身上时,他们往往做得更好,公司可以通过这少量的投资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投资回报率
个人激励 ➪ £15 ➪ £4.5
利他激励 ➪ £15 ➪ £78
体育运动中的利他消费
除了公司以外,迈克尔团队还走进了躲避球队并做了相同的调查。一些团队中,我们把钱给他们,让他们把钱花在自己身上,而另一些团队,我们给他们钱 让他们把钱花在团队身上,把钱花在个人身上的团队 他们的胜率和以前一样。 但是把钱花在其他队员的团队,他们有了改变,最后他们成了联赛的赢家 。
在所有这些不同的情境当中,无论是你的个人生活,还是你的工作,甚至是那些看起来很傻的内部体育运动。我们都可以发现, 把钱花在别人身上往往会比那些把钱花在自己身上,可以得到更多的回报。
所以如果你认为钱不能买来幸福,那么你一定是没有学会如何花钱。这不是一个钱的问题,这是一个如何使你自己变得更加幸福的问题。事实上,我们不应该再想给自己买什么东西,而是应该尝试着给点钱给需要帮助的人。
我们可以少想一想 “我可以为自己买些什么” 这样的问题,多想想我们怎么才能更多的帮助别人呢?因为最后你会发现,其实当你做这些事情的时候, 最大的获益人是你自己 。
获得幸福,是所有人的生活目标, 这让我们殊途同归,
如果你觉得文章有用,点个“在看”吧
安徒生的创作资料?急需!!
忧郁的丹麦人---安徒生
黛安娜·弗/文
他长相丑陋,出身卑微,一辈子都梦想着出人头地。他生性敏感,饱受摧折,不敢谈婚论嫁,到头来反被视作同性恋。他的童话是给全世界孩子们的最好礼物,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仍然只是一个有趣的作家,而非文学巨匠。
这样一个外表古怪,内心忧郁的安徒生,又是如何写出了如此灿烂的纯真梦想呢?
1874年,也即安徒生去世前一年,他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出自一位美国女学童之手,随信附有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以及一份登载着安徒生身体病弱及所谓穷困潦倒的报纸剪报。没多久,别的孩子也开始寄来小额钱款,用以偿还费城一家报纸所谓欠这位丹麦作家的“儿童债”,后来,连美国大使也亲自给他送来了200个丹麦银元。还没有穷得揭不开锅的安徒生想加以阻止。他写信给发起这一慈善募捐活动的《费城晚报》发行人吉布森·皮科克,说他尽管很乐于见到“我以小语种所写的故事能在距祖国如此遥远的地方找到读者”,并且为如此多的美国孩子“打破储蓄罐来帮助他这个老作家”而深深感动,可他确实不需要也不能够接受这些礼物。他写道,现在他感到蒙羞,而非自豪和感激,而某种满足感已经抵销了安徒生的困窘。
安徒生终其一生都梦想出人头地,能被视作真正的艺术家,有时侯这种渴望可以战胜一切。“我的名字开始熠熠生辉,这也是我活着的唯一理由。我觊觎声名和荣耀,与守财奴觊觎金子如出一辙,”这是他30岁出头那会儿写给朋友的信。而今他已69岁,其声名远播之广,美国报纸搞的活动可资证明。他也许比其他在世的作家更为知名,而国际性的声望通常建立在其他名人的陪衬之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便得到广泛传诵,尽管其方式并不总是合乎他的本意。像《拇指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故事,早已有了大量译本,其中也包括把原作糟蹋得面目全非的粗劣译文。比如说恶名昭著的玛丽·霍维特(MaryHowitt),一个不懂丹麦语的英国女人,其翻译完全仰赖于德文版。另一位英国译者卡洛琳·皮奇则整段整段地大删特删。不过还是出了一些较好的版本,特别是在美国。如让·赫绍特(JeanHersholt)的译本,这位丹麦人是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明星。安徒生去世一百多年后,其文学影响力反而仍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莫依亚·希勒的电影《红舞鞋》比安徒生的原著还要出名。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电影及和卡通片可以在任何一家“巨弹”连锁店里租到,迪斯尼公司还执意重写安徒生一些最优美的故事,为年轻观众加上幸福的结局。总的说来,在斯堪的纳维亚之外,安徒生被公认为一个美丽童话的有趣作家,而非文学巨匠。
1952年,丹尼·凯(DannyKaye,1913-1987,美国喜剧明星,原名大卫·丹尼尔·卡明斯基。——译注)主演的电影《安徒生传》将这种观点表露无遗。尽管这部影片跟真实的安徒生风马牛不相及——它倒也从未如此自夸——但它营造出了一个和安徒生童话一样深入人心的作家生平,它几乎成了那些童话的续篇:一个来自费恩岛小镇奥登塞的穷小子,独闯哥本哈根,征服逆境,终获成功。这也是该片的精髓所在,说远点儿,和安徒生的自传也颇为契合,他给它取名为《我生命的童话》,其中并无自我解嘲之意。然而据弗兰克·娄瑟(FrankLoesser,1910-1969,美国著名的抒情歌曲作者,也是电影《安徒生传》中多首插曲的作者之一。——译注)记载,丹尼·凯的这部影片在丹麦被认为是一部无聊,且令旅游业有点儿难堪的作品。
长期以来,安徒生及其作品为学术界提供了大量素材。几乎从他辞世那天起,评论家及研究者就开始挖掘他的家族历史,对其私人日志和文字资料狼吞虎咽,连一本较早写就,未及加工的回忆录也不放过,这本回忆录直到20世纪20年代才被发掘出版。1993年,奥登塞安徒生中心的主任约翰·德·米留斯出版了一本逐日记录安徒生日常生活的详尽年谱,此项仍在进行的工作,令丹麦人得以透彻了解安徒生的生活细节——详至他手淫的频率——以及在哥本哈根著名购物街斯拖盖特大街找到的与其他纪念品完全不搭调的一幅肖像画。对真实的安徒生感兴趣的人到处都在增加:爱尔兰剧作家巴里(SebastianBarry)和美国舞蹈家玛莎·克拉克(MarthaClarke)最近合作,排演了一出关于安徒生生平的舞剧,其中包括弗兰克·娄瑟的配乐。作品于去年秋季在旧金山首演,但评论家们多少有些困惑,他们惊异于其出色的视觉效果,却无法认识到舞台上呈现出的那个阴影中的安徒生。(这部作品正在重排,准备在下个演季进军百老汇)。此外,诺普夫出版社今春还将出版一部新的安徒生传记,作者是伦敦《金融时报》的作家杰基·伍施拉格(JakieWullschlager)。新传将为屈指可数的英文研究论著增加一部可信的作品,布雷兹多夫出版于1975年的《安徒生传》是其中最为著名之作。
在29岁那年画的一幅肖像中,安徒生戴高领,留小胡子,看上去像个花花公子。但是后来拍的许多照片——难看,别扭,冷漠和忧伤——似乎更接近安徒生的真实状态。“要我说,安徒生的日常状态就是悲伤,”乔纳斯·科林(当时丹麦皇家剧院的导演。——译注)的儿子爱德华在一本回忆录中写道。安徒生的作品也反复透露出零零碎碎的暗示:社会冷遇,性挫折,以及对往事有朝一日会将其吞没的恐惧。
终其一生,他都无法摆脱在斯莱格思(Slagelse)文法学校四年生活留下的噩梦。他在那儿吞咽着失败的恐惧,受到毫无同情心的校长的虐待,并被强令停止他难以自制的写作冲动。他曾给自已在哥本哈根的赞助人P.F.伍尔夫海军上将的妻子写去一封充满自怜情绪的信,伍尔夫太太复信说:
你麻烦起朋友来实在是不遗余力,我难以相信这样做能令你好过一些——你对自己——你自己——一贯强烈关注的最终结果便是——你认为你将成为伟大的诗人——我亲爱的安徒生!你怎么就不觉得,你所有这些想法都将一事无成,你正在误入岐途。
但安徒生已无法自拔。他发誓要当个大作家——像奥伦施拉格(AdamOehlen�schlager,1779-1850,丹麦浪漫主义诗人和剧作家。——译注)那样的大作家。1826年,这位成熟的21岁学生写了首甜腻腻的诗,名叫《垂死孩童》,诗中写道,“母亲,我累了,我想睡了,让我歇息在你的心畔。”第二年,这首诗在丹麦一家报纸上发表,结果大受欢迎。三年后,哥本哈根的大文阀J.L.黑伯格创办的一本文学杂志选登了安徒生的幻想散文《阿马格岛漫游记》的部分章节后,其作品再次风行一时。这使安徒生头一回尝到备受公众瞩目的滋味,但英格曼(B.S.Ingemann,1789-1862,丹麦作家,诗人和剧作家。——译注)不久便指责他讨好“七嘴八舌、浅薄浮躁的读者”,这简直让安徒生大惊失色。
安徒生也很想讨好另一种读者:与他同时代的名人们。1883年,他首度游历巴黎,当年他年方二十有八,在丹麦以外还很少为人所知,他直接登门造访雨果,吓了人家一跳。这种几近狂热的追星举动才刚刚开始,他这辈子还和这些人拉上了关系:李斯特,大小仲马,巴尔扎克,门德尔松,格林兄弟(人们经常把他和他们相提并论),海涅——他视安徒生为趋炎附势之人(“他的举止显出了那种王子们喜欢的摇尾乞怜的奴态。”),还有舒曼,罗西尼,有“瑞典夜莺”之称的珍妮·林德,瓦格纳,以及狄更斯。
安徒生渴求引人注目,但他一直租房独居。也有女孩子迷恋他,通常是朋友们的女儿,珍妮·林德尤甚。但任何事情只要一和性沾上边儿,他便勇气尽失,女人们和她们的胴体总是让他惊惶失措。
1834年初,他在日记中写到参观画家艾伯特·库池勒的画室的经过:
我正坐着,一个约摸16岁的年轻模特儿跟她妈妈一块到了。库池勒说他想看看她的乳房。那女孩儿因我在场而稍显局促,但她妈妈说,“磨蹭啥,磨蹭啥!”,随即便解开她的衣服,尽数扯到腰部以下,她站在那儿,半裸着,皮肤很黑,胳膊也有些过于细弱,但那乳房美丽,圆润……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在震颤。
他的日记在描写自己的身体时也令人吃惊地坦白。“阴茎疼”或类似的记录比比皆是,旁边加上十字状的标记,表明他手淫过了。快30岁时,他去意大利旅行,期间写道:
我热血沸腾。头痛。血涌进我的眼睛,一种从未有过的激情驱使我走出门外——我不知自己要去哪儿,但是我……坐在海边的一块石头上,涨潮了。红色的火焰沿维苏威奔流而下。我往回走时,两个男人跟了上来,问我要不要女人。不,不要!我大喊,然而回家一头扎进了水里。
1901年,有位丹麦作家托名艾伯特·汉森,在一家德文杂志上提出安徒生是同性恋。此后,研究者们就此问题展开的辩论已显冗长乏味。作为一个成年男子,他偶而也会像对女人那样对男人着迷,最明显的例子便是舞蹈家海拉德·沙夫。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安徒生始终保持着童子之身。不管怎样,他都是十九世纪一个真真正正的孩子,他的小说和剧本尽管本意是为成人所写,但也极少以超出当时标准文学修辞的形式去触及性欲——顶多是些颤抖的嘴唇和有礼有节的拥抱而已。
在安徒生于1875年以75岁高龄去世之前,他已得偿所愿,大获全胜。别的作家也对他喜爱有加,其中包括萨克雷,易卜生和朗费罗,他跟他们都有通信联系。他一度和狄更斯过从甚密,但他们之间的友情竟以恶言收场。布雷兹多夫是这样记述的,1857年6月,安徒生应邀前往狄更斯在肯特郡的乡间居所,在那儿一呆就是五个礼拜,几乎让主人疯掉。狄更斯的女儿凯特后来回忆,他父亲最终摊牌说:“汉斯·安徒生在这屋子里睡了五个星期——好像要跟这个家永远过下去了!”
狄更斯随后便与他断交——而安徒生到死也没明白个中缘由。
安徒生在有生之年看到了奥登塞因其声望而名扬四海。拜访者纷至沓来,向他表示敬意。他成了欧洲皇室的宠儿。他摆好姿势让人为他塑像。(去年7月,人们可以看到大群孩子坐在纽约中央公园安徒生塑像的基座上,聆听有人为他们朗读的《哈里·波特与火怀》)但是,比起易卜生和斯特林堡,甚至汉姆生和J.P.雅各布森,安徒生仍被视为最难以捉摸的艺术家——一位全然用小语种写作的文学大师——还有,不知何故,这位最悲观的男士继续遭受着打击,他深信任何东西都是过眼云烟。甚至正当盛名之时,安徒生也在日记中这样描述他所受的打击:那纯粹来源于一种无因的恐慌:
一个肮脏的肓流站在泉边。我有种感觉,他可能认识我,并且可能会告诉我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好像我是个得到高升才进了上流阶级的贱民。
那时正是美国学童对他大发善心的1874年,他身患重病。一年之内,他便要因肝癌而死去。但是,即便在他弥留之际的这几个月里(大部分时间他都与犹太商人莫里茨·梅尔考斯一家呆在一起,此人一直在照顾他)他乐于,甚至渴求会晤任何寻访者。而且,在这些谈话中,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可爱、虚无、对别人赏识的令人心碎的渴望。当时年仅23岁,也不会说丹麦语的英国文学记者和评论家爱德蒙·高斯,后来写了他如何在门口遇到“一位高个儿、上了年纪的绅士,身穿整套的褐色西装,戴着一顶颜色同样深浅的鼻烟色卷毛假发。”高斯接着写道:
那一瞬间,我好像被狠戳了一下,他那张古怪丑陋的脸和手,他那极长的令人眩晕的胳膊……汉斯·安徒生的脸是一张农民的脸,长至一生的感性和文化生活也没能从他脸上移去泥土的印记。
美国领事G.W.格里芬好像记不得安徒生身体上的病痛了。“我拜访他时,”格里芬在1875年写道,“交给他一封西斯特先生(一位诗人朋友)寄给我的信,请他为他的自选集抄点他喜欢的诗句。”安徒生在一张照片的背面划拉了几下,上书:“致L.J.西斯特先生。
人生是最美的童话。此致。H.C.安徒生。”接着,他拉着格里芬的手说,“告诉朗费罗先生,说我病得厉害。”格里芬是带着明显的,几乎是洋洋自得的满足感来描述这一场景的。不管是他,还是安徒生在去世前那几个月里同意会见的人,好像都没有扪心自问,为什么他们自己还不急不忙地登门讨扰呢。
原文载于今年1月8日的《纽约客》杂志,因篇幅所限,未能尽译。
未译的部分包括安徒生的童年生活,以及安徒生与日后的大哲学家,当时还是个后生小子的克尔凯戈尔之间的一段文坛恩怨。
——译者
安徒生年表
1805年4月2日出生于丹麦费恩岛奥登塞小镇。
1816年11岁时父亲过世。
1819年14岁时独自离家到哥本哈根,寻求创作机会。
1822年8月发表作品《尝试集》,含诗剧及故事共三篇。此集子因其出身寒微而无出版机会,但已引起文化界某些人士的注意。10月,进入中等教会学校补习文化,共读六年,对其教育方式感到痛苦不已;不过这六年中大量阅读名家作品,也练习创作诗篇、歌剧。1827年,离开学校回到哥本哈根。发表诗歌,受到上流社会评论家称赞,鼓起安徒生对写作的信心。
1829年,写出长篇幻想游记《阿马格岛漫游记》出版,第一版销售一空。出版商立刻以优厚条件买下第二版,安徒生因此从饥饿的压迫中解脱。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在皇家歌剧院上演。同年也出版第一本诗集。
1830年,初恋失败。开始旅行;第二本诗集出版。
1831-1834年,恋爱再度失败,遭逢母丧,不久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即兴诗人》。
1835年30岁时开始写童话,出版第一本童话集,仅61页的小册子,内含《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上的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共四篇。作品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甚至有人认为他没有写童话的天份,建议他放弃,但安徒生说:“这才是我不朽的工作呢!”
1844年,写出自传性作品《丑小鸭》。
1846年,写出《卖火柴的小女孩》。
1970年出版晚期最长一篇作品《幸运的贝儿》,共七万余字,是以他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基础写成的,但不完全是自传。
1867年,被故乡奥登塞选为荣誉市民。
1875年8月4日上午11时,因肝癌逝世于朋友的乡间别墅。丧礼备极哀荣,享年70岁。
参考资料:(摘自中华读书网)
上一篇:天津护理杂志好发表吗
下一篇:护理学报杂志审稿周期